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技工院校的美感教育浅议

技工院校的美感教育浅议

摘要:本文对美感教育的特点和发展历史进行了分析,结合技工院校办学特色,对如何将美感教育贯穿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促进技工院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技工院校;美感教育;教育教学熏陶

美育,即为美感教育,是指通过培育、滋养人们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其逐步形成美的品格、美的情怀和美的人文素养。美感教育面对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它在目的、过程、内涵上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教育,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美感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时期,对人的培养注重德、智、体,也注重美,要求“身心既美且善”。但对“美育”这一概念进行独立研究的理论,则是由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在1793年首先提出的。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这样说:“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他论述了美感教育的系列问题,第一次提出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美感教育理论,在美学史上被当做美感教育的开山之作,是美感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其中十分有特色的教育思想是“美感教育”。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美感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认为人从家庭到学校、直到社会,都与美感教育息息相关,美感教育可以使人达到更高、更美的境界。美感教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素质的提高紧密联系在一起。美感教育是情感教育,更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承担着社会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感教育对于贯彻和实施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986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在中小学教育中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这是“美育”第一次作为教育方针进入国家法规层面。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包括“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感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被纳入教育体系。技工院校学生肩负着中国制造业发展进步、走向世界的责任,改进、强化和提高当前技工院校学生的美感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二、美感教育为技工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2016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并印发了《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我国技工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中强调,技工院校应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后备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技能强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美感教育是技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感教育,将实现两个目标:第一,强化和构建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第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培养其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此塑造出具有多样个性、健康人格、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技工院校的美感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优秀文化和正确审美思想的渗透和滋养并不理想。通过对笔者所在学校汽车工程系16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喜欢玩手机游戏、阅读玄幻等类型的网络小说等,却对古今中外的经典佳作等完全不了解或无兴趣了解。多数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认同和价值追求,部分学生存在行为、审美等方面的问题。由于技工院校学生普遍年龄较小,早期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不够完整,而现在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对其以后的人生选择与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可塑性较强,社会风尚和教育导向对他们审美观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决定性的影响力量。当某种行为被普遍认为是“美”时,这种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反之,当某种行为被普遍认为是“丑”时,这种行为会不断地受到抑制,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随之被不断打破,原来已习惯化的行为也会随之淡化,进而消失。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影响他们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在因素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美感教育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人类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青少年时期往往是凭借感性形象来认识事物的。这一阶段的人喜欢听旋律欢快且优美的音乐,喜欢看色彩绚丽的画面。将美的事物和美的感受渗入到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美感教育作为教育手段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行,促使他们的行为举止变得适度和得体,引领学生因懂美而知丑、因爱美而向善、因求美而取义,最终促进技工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施美感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贯穿于技工院校的教育管理中在论及中华传统文化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经典作品和卓越的历史人物,经典作品的最大特点是“文以载道”,历久弥新的道德价值取向、治国理政思想与优美文辞的完美统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人文情怀和审美判断。因此,在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目标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思想之钙”,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底气根源。技工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和打造中国制造业人才的培育阵地,在学校中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身上根植中华文化基因、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弘扬和传承,实现人生信仰的凝聚、道德价值的建构和社会风气塑造。技工院校需要在教育教学目标规划的制定中给传统文化教育留出广阔的空间,创造浓厚的氛围,从教学内容的设置到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从教师的教育理念到学生社团的设立,从管理制度到奖惩措施,春雨润物般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理念、价值、审美观,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等渗透、传播、体现出来,把美感教育高起点、高定位地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上。2.将美感教育贯彻和渗透在技工院校的教学实践中技工院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将美感教育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是科学性与思想性教学原则的较好体现。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科教学优势,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实施美感教育。语文学科较其他学科而言蕴含丰富的美育因素,教材选录的内容都是中外文学史上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讴歌了美好、光明、纯真,鞭挞了丑恶、黑暗、龌龊,其丰厚的人文内涵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方面具备了广阔的空间和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积极感知各种美的载体,包括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人性美等。文学作品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教师可通过剖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体验真、善、美的情感力量。例如,语文教材(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第五版)中选录的小说《一碗清汤荞麦面》,讲述了母子三人突遭厄运后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故事。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分析小说中的母亲、兄弟俩、面馆夫妇等人物形象时,帮助学生挖掘这些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如母亲的坚定执着、兄弟俩的勇于担当、面馆夫妇的热情善良等,使学生感受到来自人性美的强大震撼。实习教学是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专业实习课的教学中也要渗透美的教育。实习课教师应该讲究仪容仪表,练就高超的技能,做到讲解规范清晰、操作干净利落。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保持实习车间的环境整洁,加工材料和实习工具要放置合理,实习操作要协调有序,工序步骤要层次分明。要求学生布置的线路、做出的工件等要和谐美观,要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美的观念深入到学生心中。将美感教育作为目的和方法同时引入各学科的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优质课堂,充分挖掘理论课教学与实习课教学中美的源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存在,创造出美的产品,这是教育的理想与追求,也是广大教师的责任与使命。3.将美感教育渗透到技工院校学生的课外活动中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对美感教育进行了有效探索。从2008年开始,本着“让思想塑造心灵,以科技充盈人生,用艺术点缀生活”的宗旨,学校已经成功举办了九届科技文化艺术节,这成为学校展示办学特色和实施美感教育的广阔平台。此外,学校实行早课制度,让学生利用早晨课前的30分钟,诵读传统经典作品。抑扬顿挫的诵读声,成为校园清晨的优美乐章。传统经典作品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积累,更是历代先哲文人才情与智慧的结晶,学生在诵读中强烈感受到汉语言的文化底蕴与魅力,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学生社团是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也是实施美感教育的有效依托。在学校的积极倡导下,学生自发成立了文学、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广播站等课外活动社团,同一社团的学生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活动目标。学生在举办校园歌手大赛、体育比赛、校园朗诵比赛,美术、摄影展、读书节、赏花节等活动时,认真策划、精心组织,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使个性潜能得到锻炼、审美能力得到提升。结合学生的校外实习,学校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走进车间,参观企业现代化设施,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劳动创造的美,领略科技魅力,感受“大国工匠”风范,激励他们勤奋学习、掌握技能、报效国家、争做“大国工匠”的决心与热情。在这些精彩纷呈的美育活动中,学生用双手和心灵去感受、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在内心深处受到美的熏陶,获得对于美的较深层次的体验与感悟。4.提升技工院校教师的美感水平,筑造坚实的美感教育基础技工院校教师肩负日常教学、培养学生道德品行、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教师的言传身教会对学生的塑造和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有了方向和目标、搭建起美感教育框架后,加强技工院校美感教育的基础和关键就是教师队伍,这对新时期技工院校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教师队伍进行打造,笔者认为坚定的思想道德支撑是灵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根基,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塑造深厚的人文素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之根,也是人格塑造之根、美感教育之源、审美形成之基,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本,兼收并蓄世界各国的文化精粹,逐步培育和提升教师的鉴别力、审美力和文化创造力。技工教育肩负着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任,因此教师要倾力于学生的成长,在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大力实施美感教育,让技工院校学生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后备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李泽厚.美学三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作者:马玲 单位:潍坊市技师学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