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媒介素养融入思政课教学

谈媒介素养融入思政课教学

摘要:培育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时展赋予思政教师的职责。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数字技术日新月异、迭代更新,学生的媒介素养也应精进不休。思政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和时代要求,引导学生增强边界意识、底线意识;帮助学生谋划职业发展,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和发展能力;帮助学生增强意识形态观念,增强政治识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关键词:媒介素养;思政教育;切入点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码产品的普及更新,让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多地被网络所裹挟。沉湎于数字媒体的大学生生活在物质、消费、体验、娱乐、潮流的“小确幸”时代,却受碎片化信息和思考缺失的影响,而削弱了其本应有的批判力、鉴别力。因此,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是思政课程育人应关注的新的时代课题。

一、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媒介素养

1.媒介素养的内涵20世纪70年代,保罗•车可斯基将“媒介素养”解释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在烽火狼烟、驿寄梅花、鸿雁传书的时代,传媒工具为特定的人群所掌握,普通人对此感受甚微。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自媒体的诞生,让人们沉溺于信息海洋中,信息生产、传播和运用对社会秩序、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有的甚至颠覆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比如:有人公然在微信群中丑化、亵渎革命烈士;疫情防治过程中,有些人传播不实信息,引发社会恐慌等。提升个人媒介素养对稳定社会秩序、遵守社会治理规范极其重要。媒介素养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而对人提出的文明素养。这种素养与传媒技术与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与运用水平和自身能力有关。“完整的媒介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底蕴(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本文所论述的媒介素养,主要指学生在数字媒体时代应具有的多重品质与能力,“信息意识包括信息生存意识、信息有偿意识、信息先行意识、信息产业意识和信息伦理意识等多个方面”。在信息时代,大学生的信息认知和处理能力应由跟风、盲从向理性、批判、创新转变。由此,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是思政教育的前瞻性工程,是思政教学呼应时展的育人新要求。

2.现阶段学生媒介素养存在问题归因分析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技术素养在提升,而意识素养并没有得到同步提升。比如:一些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缺乏鉴别力,盲目跟帖,存在情绪化表达;一些学生为蝇头小利而给网店好评;一些学生信息道德伦理不高,在跟帖时飚脏话;一些学生网络心理不健康,泛娱乐化倾向明显;还有一些学生缺乏自律意识,沉迷网游等。这都说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自发性特征明显。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说,一些学生社会阅历较浅,较为任性,无所追求,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娱乐中;一些学生价值体系混乱,好奇懵懂又胆大心粗,判断是非能力不强;一些学生网络道德意志薄弱,对相关法规学习不够,缺乏法律红线、道德底线、规则标线等。从客观上说,庞杂的网络信息让学生难以识别;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网络上依然存在不少谣言、暴力、诈骗等有害信息;思政课程偏向于分数取向的“考试评价”教育,存在重“分”轻“道”的现象。

3.培塑媒介素养需要思政教育领航“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教师必须顺应时展需求,改变学生技术素养与意识素养倒挂的现象,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网络心理、网络法律法规教育。表面上看,学生媒介素养具有隐匿性、潜在性的特点,但它仍是人的现实素养在网络世界的投射或延伸,这就决定了思政课程应自觉融入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二是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全面进步服务”。网络时代,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思政课程应有之义,是思政教师应担之责。思政课程融入网络素养教育,能够改变自媒体环境下主流价值传播平静化、淡化的问题,改变思想教育导向话语机制边缘化问题。正如所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二、媒介素养融入思政课教学切入点分析

1.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增强边界意识与底线意识学生媒介素养培育与思政教育存在共通性。目前,学生媒介素养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媒介素养中的意识素养,即学生网络信息享受、消费、制造、参与、传播过程中的识别力、影响力及分析力合法性方面。在学生生理已经成熟而心理仍滞后的情形下,网络视域下道德观偏差、法治观淡薄易让他们走极端。这为思政教师的教学介入提供了契机。思政课程应主动拥抱互联网,将人们对网络信息的判断、甄别、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纳入教学。通过结合教学具体内容,对相关案例做“德”与“法”的考量,引导学生以“道德”与“法治”为标准,衡量特定主体的网络行为,增强学生边界意识、底线意识。学生对现实道德与法律的正确认知认同是调整其网络行为的前提。因此,思政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比如学习“法治思维及其内涵”时,教师将一些学生网课中“飚脏话”的行为进行了截图分析,刚开始他们不以为然,可当师生共同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条文时,学生表情逐渐变得严肃,知道自己在网课上公然给老师起外号、运用不文明语言等行为,已经侵犯了老师合法权益,不仅有失斯文,失德失范,而且违反了法律。此时学生愧疚感油然而生,也逐渐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的德法要求。思政教师必须既立足教材、关注学生网络生活,又要超越现有教材,关注国家网络法规,才能提高学生网络生活的德法约束力,真正将网络生活的法律边界意识、道德底线意识内化于心。

2.帮助学生谋划职业发展,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和发展能力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缺乏清晰定位。当他们衣食无忧、生存无所求时,自然陶醉于网络的娱乐消遣。在信息也是生产要素的时代,对相关信息的敏锐捕捉与创新利用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生涯规划。因此,思政教育融入媒介素养教育是实践化的教育,是促使学生思维腾飞的创新教育,这种教育能让思政课因立足时代,蕴含智慧而吸引学生,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社会担当的人。比如,学习“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时,教师介绍了一位通过网络直播推销家庭糕点的小刘的事迹:小刘的父母都是糕点师,但苦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制作的糕点一直缺少销路。在老师的帮助下,小刘给自家糕点取了文艺范儿的名字———庐山瀑布、青云直上、步步高升……且通过网络直播糕点制作过程,还帮父母建立了“吃喝群”“好吃宝群”等,结果订单纷至沓来,即使在疫情期间也收益颇丰。来自同辈的故事让学生纷纷思考自己的网络“钱途”,觉得自己应该紧跟数字时代,为家庭、社会做点什么。这不就是思政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吗?可见,思政教师借助网络素养话题,帮助学生谋划生涯发展,可以对学生实施正向引导,赋予学生成长内驱力,自觉在其心中屏蔽不良信息,自觉地从网络中寻找个人与社会的契合点以及未来职业的生长点。这样的思政课也才是真正的教书与育人相互激荡的魅力课程。

3.帮助学生增强意识形态观念、政治识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当今社会,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新阵地,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通过网络媒体交流交融交锋。网络空间中有弘扬正能量的内容,也有消极腐朽思想在蔓延,思政教师必须走进网络世界,积极主动地与消极反动的网络势力争夺学生群体话语权,帮助学生夯实网络生活的“政治红线”,引导学生保持高度政治敏锐性和高超政治鉴别力,提升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力”。“讲政治”是思政教育的根本要求。思政教师应提高政治站位,善于改变教学范式。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回避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发展道路、政治体制的质疑,而是要直接回应网络中某些“不和谐”的声音,讲清楚中国主张、中国故事、中国智慧、中国立场的科学性与合规律性,帮助学生认清西方敌对势力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扰乱党心民心的丑陋嘴脸。如学习“我国外交政策”,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比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美国优先”两种政治主张,并撰写心得。学生学习比较后,深感主席全球治理思想的博大精深与高瞻远瞩,带有人类共同发展的战略思维、共赢意识,也让学生内心自觉认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见,思政课程不要回避学生关注的网络话题,要通过精心引领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和政治认同等学科素养。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传统思政课的教学范式、教学视域、教学指向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思政教师应结合学情、世情,不断追问课程育人的应有担当,寻找媒介素养融入思政课程的切入点,增进学生对自身网络行为的正确认知,培育学生的责任感的网络道德人格,增强学生道德标准与法治标准的网络评判能力,让思政课在嵌合时代要求与学生成长中焕发出璀璨的育人魅力。

参考文献:

[1]刁生富.论媒介素养及其培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1).

[2]史晓宇.试论媒介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3]李丙师.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8.

作者:李国武 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