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视唱练耳教学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实践

视唱练耳教学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实践

【摘要】在高师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往往都是按照西方音乐的教学模式开展,没有中国本土音乐的特色。如此一来,高校的音乐教育尤其是视唱练耳教学显得与中国的本土音乐格格不入,俨然是一门外来学科。当下中国发展强调文化自信,中国的教育教学中,也应当顺应时展增加一些文化元素。本文以民族音乐元素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教学中的应用为论述点,分析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改革策略,旨在为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开展工作提供教学启发。

【关键词】民族音乐元素;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融入实践;研究分析

一、研究背景

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是每一个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无论是学唱新曲子、复制旋律、和声、即兴创作等,都需要视唱练耳参与其中。诚然,教育应以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为主,但对于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更多的还是要重视视唱练耳教学,并且以提升学生“传播和继承民族文化”为侧重点,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为未来进入中小学工作奠定基础。

一、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关系分析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组成中华民族有记载的历史已经有5000多年,语言无疑比文字出现得更早,也就意味着音乐文化能追溯到更古老的年代。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积淀传承、民族融合的发展之下日久弥新,中国民族音乐的分类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传统音乐,第二种是现代音乐,民间音乐是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音乐的构成基础。民间音乐起源于人民,因此其音乐元素也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相关,主要由民族人声歌曲、歌舞音乐、器乐、说唱、戏曲组成。

(二)高师视唱练耳概述及教学特点分析1.视唱练耳教学概述视唱练耳(solfeggioandeartraining)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顾名思义,视唱练耳就是通过听音练习锻炼学生看谱、唱谱的能力,通过练习实现学生的绝对乐感;“练耳”字面上的意思是锻炼学生的音乐听力,例如听音辨音能力、和弦、扩展音等。视唱练耳教学中,一般分为视唱课和听耳课来穿插授课,并不会统一授课;视唱练耳的重难点在于视唱,看到谱子,学生心中就生发出音乐;心中有音乐,能唱得出、奏得明,这才是视唱练耳教学的最终目的。视唱练耳课的最高境界是“入脑”,通过学习能培养乐感,心中有声音、能从内心中产生音乐,这才是视唱练耳教学的最高境界。2.视唱练耳教学特点视唱练耳教学是和学理课程教学同等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音乐教育相关专业的教师也应当提升重视。视唱练耳教学有以下特点,要想展开视唱练耳教学工作,就需要打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视唱练耳教学特点的教学新常态。(1)融合性视唱练耳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专业学科。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最基础的乐理知识、和声技巧,还要学习部分声乐和器乐技巧以及曲式分析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这门课程不仅仅是必修课,还是一门学习难度很高的课程,其高度的融合性也意味着学生需要具有很高的音乐素质。(2)实践性从视唱练耳教学的考查方式来看,这门课程具有很高的实践性特点,无论是从高考招生还是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检验模式来看,视唱练耳都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以视唱考试为例,视唱考试的试题来源非常广泛,如某一名著的节选、视唱书,我校的视唱考试题目主要是自主设计,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随机应变的意识,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根据试题自主定调唱名,非常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融合民族音乐元素是大势所趋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目标中规定,学生需要具有多声音乐的感知力,有多元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但是在实际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却体现不出这一点,导致视唱练耳教学非常西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高。新时代以来,中国民族音乐在音乐领域中的重要性愈发下降,在改革开放以来,欧美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织碰撞,部分新潮的艺术形式涌现出来,但是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越来越少。不难发现,很多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国的传唱越来越少,如侗族的大歌、苗族的飞歌等,都面临着失传的境地。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融合民族音乐文化元素是大势所趋,能让高师院校的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对民族音乐的认识。更何况高师院校学生在未来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不懈地追求民族性的音乐教育,能激发中国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度认知。因此,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不仅重要而且必要,是大势所趋,因此进行改革也是理所当然。

二、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现状分析

(一)音乐教材编写趋向合理,民族元素逐渐融入教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音乐教材。1996年《基本乐理教程》突出师范性,与专业院校的音乐教材加以区分;2004年高教出版社的《视唱练耳分级教程》充分体现了“人本”特点。在此以后越来越多的民间民族元素开始融入到教材中,例如在《单声部视唱教程》中节选《浏阳河》民间音乐片段。

(二)教学设备欠缺,学生音乐音响积累单一因为未来学生进入中小学任教以后,使用的音乐教学器械主要是钢琴,所以,部分高师院校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的时候,教学设备也仅配备钢琴或者是寥寥数种。在实际教学检验中发现,学生能听懂钢琴的高音,但是换成其他的乐器,如一些民族乐器二胡、排箫、葫芦丝等就搞不明白了,这就体现出了视唱练耳教学的僵化,学生学习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古板的不足之处。

(三)课程设计简单无针对性在高师的视唱练耳实际教学中,往往采用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没有针对性且教学模式单一,并没有突出高师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特点。此外,很多高师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安排也不甚合理,一个学期72学时,一周四个学时,视唱练耳教学需要执行两年时间,导致很多课程评价没有针对性,教学局限性大。部分高师院校的课程局限在初级视唱练耳,对学生而言能力提升的意义不大。

(四)任课教师民族音乐素养有待提升任课教师民族音乐素养上也较为薄弱,虽然近几年高师院校在不断扩大教师团队,但是还有很多是其他乐科教师兼职上课,小班教学也无法保障,很多学生都没法受到“一对一”的专业指导,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高师很多年轻教师对民族音乐也不甚了解,导致民族音乐元素在实际的视唱练耳教学中难以融入发展。

三、民族音乐元素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融入实践

(一)明确培养目标,实施差异化教育高师院校应当明确人才的培养标准,客观而言,无论是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都比不上专业音乐院校,这就需要高师院校对音乐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学做出改革,明确培养目标,因为很多学生接触音乐教育的时间较短,甚至很多学生只经过了高三一年的训练,这就需要在视唱练耳教学初期重视基础教学,高师院校应当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根本为出发点,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此一来教育也能有的放矢。针对部分学生的音乐底子较好的情况,学校可以参照很多院校的英语公共课模式,设计“AB班”,实行分级教育和差异化教育,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音乐基础合理开展视唱练耳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有效性。

(二)因地制宜,打造地域性的民族音乐教学新常态高师院校视唱练耳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本地的民族音乐元素,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更应当充分挖掘民族音乐的内涵,并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中。统计分析,很多学生在毕业以后大多会在本地就业,尤其是一些民族自治州、四川、云南等省份,青少年也主要是少数民族,因此,在进行视唱练耳教学的时候,与民族音乐元素有效融合的措施就是根据当地的民族传统音乐到定教学计划,因地制宜地打造区域性、特色化的民族音乐教学新常态。在一些汉族为主的省份,可以多采用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教学,例如《浏阳河》《二泉映月》等,都是比较好的教学素材。

(三)教学流程科学有逻辑,提升学生的理解掌握水平教学开展之前分别制定视唱和练耳的教学计划,教师需要对授课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形成清晰、有逻辑的教学思路。如视唱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看谱唱音程、体会旋律感和节奏感的能力。以中国民族调式的教学为例,教师先让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五声调式有一定理解,由低到高为:宫、徵、商、羽、角,对五声调式有切实体会,并确定五声调式的每个音都是主音。例如,以宫音为主音就是“宫调式”、以角音为主音就是“角调式”;练耳则重点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音程、音阶和和弦和区分能力,并且具有正确的和弦走向。将五声调式移在一个八度以内,变为“宫、商、角、徵、羽”。随后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上清角构成六声调式、在小三度音程中间加上不同的偏音组成七声调式,根据加入的偏音不同,组成的音阶调式也不同,如加入清角和变宫形成的是新音阶;加入清角和闰组成燕乐调式音阶;加入变宫和变徵组成雅乐调式音阶。在视唱课和练耳课结束后,可以根据高师学生的掌握水平设计进阶课,让学生对和弦转位、音乐速度等进行有效学习。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视唱练耳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才能使教学融合改革有的放矢。针对当下高师视唱练耳教学的现状分析,能从根本提升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和视唱练耳教学的融合性。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没有从小学习音乐,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不深入,高师音乐专业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源、传播和继承音乐文化为重点,更需要高师音乐教学打基础,而不是像专业音乐院校那样“提能力”。将民族音乐元素与高师视唱练耳教学融合发展,具有文化传承、体现中国特色的实践意义,高师院校的相关教育教学人员也应当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鲁雨奇.中国民间音乐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陈灏.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的思考与研究[J].艺术评鉴,2018(24):110-112.

[3]何静.高师视唱练耳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33(6):118-121,136.

[4]苏海鸣.对高等师范音乐专业视唱练耳学科三部教材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

作者:杨传中 张海莉 单位: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