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农村经济发展研究(7篇)

农村经济发展研究(7篇)

第一篇: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对这些制约因素的形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完善地方政府职能、加强基础设置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村经济走上快速发展道路。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农业发展;研究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农业生产技术落后

现代化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生产技术来发展农村经济。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来加快增长农村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生产技术落后的限制,无法实现全面发展。此外,还受到文化素质、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土地质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限制,我国大部分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缺乏生产技术推广人才,无法推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广泛使用,无法改善农业生产手段,从而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信息滞后,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是要建设基础设施,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通电、通水、通广播等一系列问题还没有得到全面的解决,由于没有水电,无法有效灌溉农电,无法扭转靠天吃饭的情况。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无法及时获取外界的信息,使得广大农民无法及时了解相关的农业生产技术。因此而出现不增收反而增产的局面,这样以来,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尽管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在不断加大投入,但是由于缺乏责任追究制度,使得大量投入的资金被擅自挪用。此外,由于灌区水利工程缺少维修,老化现场较为严重,给农民生产带来了困难。

(三)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

第一,土地产权关系模糊,从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农村土地所有权,可以是村集体也可是乡镇集体,甚至还可以是村民小组所有。而农民只是拥有土地使用权,这样就模糊了土地产权关系。此外,乡镇以上政府对管辖区域的土地,有绝对的控制权,导致土地产权关系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第二,土地流转机制不规范、不完善,缺乏健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机制,致使农村土地流转只在于农户之间,并且以口头形式进行流转土地,没有按照相应的法定程序办理相应的合同。第三,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对土地流转缺乏有效监管,无法及时兑现土地流转收入。

(四)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农民的整体素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力强弱,取决于知识分子的质量以及数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文化程度分别占40%、29%、8%左右,其中还有14%的文盲。由于绝大多数都是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使得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思想落后。不能很好的抵御风险能力。因此,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靠体力劳动来获得。

二、解决对策

(一)农业产业结构要及时调整,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首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政府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特色,进行合理规划发展,通过配套设施帮助农民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具有特色性的农业生产格局。第二,对农业内部生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科技为手段,通过开发新品种、新技术来推广农业发展。第三,宏观调控农产品市场,由于农民获取信息渠道单一,政府要及时帮助农民获取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来最新农产品信息,引导农民生产、销售农产品。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力度,要全面改善农村经济环境

首先,第一点,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水资源匮乏,为了保障农业发展,政府应当加入力度建设基础设置,大力推行节约用水,灌溉农田。促进水资源利用。第二,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农田。我国是人口大国,耕地面积会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逐年增加建设用地,使得耕地面积减少。政府应当加大改造产田,大力建设农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第三,农村道路建设还要持续加强并不断完善。农村地区道路因为年久失修,降低运输能力,无法促进地方资源经济的发展。第四,要建立健全农村水电设施以及网络建设,保证农民能够及时获取相关农业信息。第五,监督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杜绝擅自挪用现象。

(三)健全土地流转制度

政府按照十七大会议提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议,发展多种经营形式。并大力宣传,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以及法律法规。促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改革。要扭转土地规模制度问题而带来的缓慢发展。

(四)加强教育,提升农民素质

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发展农村经济,需要依靠人才。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人才,是现代化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点。为了促进农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政府应当对农民进行素质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传播渠道,开设层次课程,鼓励青年农民自学。第二,要对农村劳动力加强技能技术培训。

(五)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转变政府职能

农业发展比较缓慢,在此情况下,要发展农村经济,关键在于政府能否有效发挥职能。然而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带来的影响,导致地方政府职能缺失。因此,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才能发展农村经济,需要依靠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来引导,并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农村经济增长的指标,克服以GDP为导向,避免政府工作人员短期行为。对绩效考核的针对性、准确性要增强,体现结果的民主性、科学性,一一量化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应对不同条件。地区的考核,采取不同的考核体系,来体现考核的公正公平。

三、总结

综上所述,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第二部分主要针对第一部分的相关制约因素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措施。发展农村经济,建设小康社会,政府各项职能就必须要发挥其重要作用,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积极解决各项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经济收入增长。促进我国农村经济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才能进一步实现小康社。

参考文献:

[1]杨成章.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2]周双红.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D].中南大学,2011.

[3]霍焰.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研究[D].吉林大学,2013.

作者:徐霞 王维新 单位:山东省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办事处

第二篇:农村土地流转促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思考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下,农村的经营发展也进入了全新的形式,山东省高密市根据目前的农村发展情况,将当地的土地承包流转工作落实到实处,并且根据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对其进行有效引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该文对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经济

在农村的生产生活当中,土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不断发展下,土地流转盘活了土地的整体使用权,通过对农村土地的流转,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土地流转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方式,通过合理的对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能够保证农民的长远收益。

一、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政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正在不断进行改革,但是由于改革之前,农业税收较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渐渐选择了外出经商打工,土地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会严重阻碍农业的长远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认真落实土地承包政策,以此来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进行稳定,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也不会损害农田承包人的利益。在进行税费改革之后,政府出台了各种惠民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稳定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为农村的土地流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农户进行培养教育,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土地流转还没有被彻底的进行,其主要原因是农户的思想仍旧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顾虑,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农户受农业税收和征地补偿政策的影响,认为土地只有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另外,由于对因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大部分农户对新政策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害怕失去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做好农户思想疏导工作,加强对土地承包政策的宣传,其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相关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政策进行宣传,并且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具体的描述,使农民对土地流转政策有全新的认识,改变传统的土地经营观念。当地的有关机构需要协助政府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工作,以此来消除农民心中的顾虑,使农民认识到土地流转的可行性,达到转变农民土地经营方式的目的;另外,需要相关部门对其中的利益关系进行明确,只要保证每个农民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土地流转承包政策就会较快的进行落实。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农民的实际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使用范围进行统计。对土地流转政策之后农民所得的经济收益进行前后对比,农民在确认自己的利益没有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会将自己所承包的土地主动流转给当地的种田大户。

三、对农民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之后,大多数农民的传统观念纷纷得到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会将自己所剩余的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户,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没有土地种,缺少相关技术来外出打工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该结合当地部门,对农民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在对农民的打工意愿和实际情况进行了解之后,相关部门可以对其所需要培训的技能进行分类,创建相应的培训基地,来对农民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之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另外,在这些经过培训具有相关技能可外出打工的农民和相关政策的带动下,农民都会自愿的将手里具有经营权的土地进行自愿流转。

四、对土地流转的方式进行规范

在进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此来保证土地流转工作的有序进行。一般情况下,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定,对土地流转的原则进行确定,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依法、自愿、有偿。在进行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必须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对所流转的土地范围、使用期限、使用形式和使用费用进行确定;在经过协商之后,签订相关协议,办理相关手续。在这样的过程中,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利用各种形式,来对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阻碍。其次是不能对土地的农业用途进行改变。在进行土地流转之后,承包经营者不能改变土地的所有权和土地的使用方式;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同一经济组织的成员有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的优先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另外,为了提高农民的整体收益,体现出土地流转的整体效果,需要引进高新农业科技项目。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引进一些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以此来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整体收益,创造良好的土地流转工作氛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流转工作的效益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五、结语

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收益,保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政策的宣传和讲解,以此来改变农户的传统思想,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推动土地流转工作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黄世成.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吉林农业,2014,(14):14-15.

[2]陈秀美.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汶上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6,(6):18-18.

作者:李萍 单位: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醴泉街道经管站

第三篇:新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随着新经济的提出,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为了使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新经济相适应,急需加大对其研究力度,结合新经济的特点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主要概述新经济与我国农村经济,并基于新经济提出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发展;农村经济;新经济

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也不断发展改变,新经济的提出对社会各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只有应对新经济形式制定出符合我国现状的经济发展策略,才能够使我国保持稳定的发展。而在我国经济中农村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基于新经济提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策略,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发展,推动我国的经济进步。

1、新经济与我国农村经济概述

1.1新经济的含义。新经济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目前主要将其概念分为三个层次,即美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变革、技术变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的经济增长绩效;与信息通讯技术相关的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上信息技术革命,产生的龙头为高新科技产业的经济就是新经济。

1.2新经济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在新经济浪潮下,各行各业、各个地区都受到了新经济的影响,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所以新经济对其产生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新经济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新经济自身的特点,如竞争全球化,直接造成我国农村经济与西方发达国家地区农业之间进行竞争,在这样的竞争中,西方国家农场主经济具有信息化武装水平、组织化程度、技术集约化等方面的优势,使我国农村经济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而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有效的应对新经济的影响。

2、基于新经济提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2.1建立新的多种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边际成本递减是新经济的特性之一,传统经济中的规模经济是唯一促进经济效益提升的方法,但是在新经济中时效经济、差异经济等代替了这种规模经济。在我国农村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不相同的资源优势等。若是在农村不同的地区采用同样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将很难与新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在新经济下,我国农村经济可以财务微型特区经济模式、梯度经济模式。微型特区经济模式与我国经济特区相类似,但是却与其不同,是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新思路,具体指对农村当地的一、二个优势项目进行主抓,将其视为自身的主要卖点,并对这些产业进行集中发展,以此来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借鉴“硅谷”、好莱坞、我国的周庄等发展,可以看出有一、二个具有较强的带动力的企业就可以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人员优势、景观优势等,若是采用高新科技、网络技术等对其进行大力挖掘,使农村地区形成独具一格的经济,建立微型经济特区,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梯度经济模式就是在经济发展程度、地区等不同的农村使用与其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经济模式,从经济发展程度、地理位置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将我国农村地区分为三大梯田,即西部、内地、沿海。而且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现象。所以在发达地区可以集中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充分发挥其科研教育、经营环境、人文素质等方面的优势,转移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到内地,不仅能够推动内地的经济发展,还能够实现沿海地区产业升级的目的。

2.2建立新的农村基层组织。在新经济下,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为“小政府、大社会”,需要精干高效,充分发挥引导农村经济活动的作用,服务于农民的经济行为,提高农村经济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轻松的环境,将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使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2.3建立新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面对新经济发展,适应问题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农村经济获得新的发展平台,合理的应对信息技术、新经济,将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效率的提升。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只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其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的功能,采取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服务手段,使所有的农户之间能够有效的流通信息,才能够有效的将这一矛盾进行缓解。应对新经济所建立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内容主要有: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将其主导产业设置为具有优势的品种,建立地方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综上所述,通过对新经济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新经济对我国农村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急需针对新经济制定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经济发展策略,提高我国农村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张玲祥.新经济时代下农村经济管理的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4(01)

[2]温敏.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镇化———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解读与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3(11)

[3]丁冬.人力资本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贡献的实证分析[J].农业考古,2010(03)

[4]党文.我国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02)

[5]曾思阳.新经济发展方式下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D].集美大学,2011

作者:杨玉娥 单位: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

第四篇:家庭农场推广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

摘要:家庭农场是如今的一种全新的“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其“农场集体”以“集约式生产管理”的形式处理分散农户的土地,一方面克服了大集体管理和小农经济已经被证明的缺陷,另一方面也对二者的优势有所“整合”。尽管“中央一号”文件中已经纳入了家庭农场,但因为其类属“新型农业经营实体”,故而有必要对之的法律地位加以相应的确认,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措施、制度管理之类还应有效提升实施力度,尤其是整合土地、资金之类层面的各种实际问题依旧是这一领域的“发展瓶颈”。

关键词:家庭农场推广;农村经济;影响

一、家庭农场建立的基础

在农民外出打工潮流愈发显著的如今,农业生产自然会碰上很多“麻烦”。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地参与外出打工活动,而老弱病残的留守者往往难以真正难以应付农忙活动。因为其类属“分散作业”行动,故而其不合理使用农具、生产效率低下之类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很多使用率较低的小型农机具更是面临人为原因浪费这一方面问题。缺乏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也进一步造成了农业缺乏应有的生产效益。不少家庭面临要么耽误农业生产出去打工;要么单纯土地经营而放弃打工的窘境。上述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在如今已经上升为农业生产的最大问题———应对其如何加以有效解决,又应怎样去“设置”农业生产出路———面对上述问题,家庭农场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在如今农业生产问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必然会开展为数众多的农业改革活动,在并未开展正式的政府行动之前,出现了“家庭农场”这一活动形式,其不能不称作“奇迹”。就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这一层面而言,这可以称得上一种“必然结果”,然而对中国大陆的很多行业体制改革依旧有着“计划经济成分”背景下,家庭农场可以算作一种“突破”。

二、家庭农场的发展优势

(一)整合农机具资源有优势

在土地集约化生产的“家庭农场”之中,往往会体现出较高的机械化程度,很多不实用的小型农机具都会被淘汰,从而很多不需要的维修、保管费用都被节省,也使得“统一生产”活动面临着很大的便利。在整合了农机具资源后,会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对家庭农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家族式内部管理有优势

家庭农场的主要内部组织管理者“理所当然”地由家庭成员担任,和企业管理相比,明显具备“宗族色彩”的家庭农场管理必然会具备更强的成员间彼此协调能力更强,除极少的“无谋何进作三公”情况之外,更多的家庭成员会有更强的责任心和向心力凝聚力———这对于农业生产方面的各种组织经营活动自然有很强的优势。

(三)优化种植结构和经营有优势

因为其生产经营实体的组织者是家庭成员,其要面对相应的“市场化”这一商品经济内容,同时“面对市场”一直被定位为家庭农场最重要的生产目标,如此便有效提升了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活动的速度。由于家庭农场的“经营自由度”颇强,能够随时随地按照市场变化对自身的经营内容、方针之类做出调整,并由此追求利润方面的最大化。

三、家庭农场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农业企业化

“横空出世”的家庭农场,使得农业生产面临着为数众多的新气象和新的改变。并且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在先前,松散管理之下的小家小户种植活动和为数不少的壮劳力进城打工等情况,造成了为数不少的耕地不应有的荒芜,“生产管理”活动根本无从谈起。而家庭农场无论经营环节还是生产过程,其管理程序一般都设置得颇为详细,一般都是依据企业中的“产供销体系”进行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企业的形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这也可以说是农村生产结构所发生的重大改变。“解决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种地经营的唯一目的,农民更加愿意以之来作为发展致富的“台阶”。二者也必然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农户,而在普及农业生产“企业化管理”之后,也必然会很大程度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由此,新的农业产业链应运而生。

(二)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改善农业经济面貌

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家庭农场,不管是农林牧副渔,均需要为数众多人员参与其中———这就进而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上为数更多的就业机会。不少进城打工的农民一旦得知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就业机会的话,必然不至于撇家舍业地前往外地的。而农村劳动力的回归,又必然会进一步“活化”农村经济发展,并由此有效地改变农业面貌。更多的家庭农场也会进一步出现———这一局面对于实现小康目标、搞活农村经济方便必然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三)科学整合生产资源,实现农业集约化

农村生产资源可以有效地获得家庭农场的整合,保证生产的“集约化”,这样的内容会对生产经营水平的提升有着颇重要的意义。首先,其会很大程度上整合土地资源,以形成规模生产为目的的家庭农场必然会对土地租赁范围加以扩大,尤其是对于一些缺失劳动力的家庭而言,其更可以将自身的土地交家庭农场承包,以此来获得“双赢”。其次,其可以整合相应的农机具,众所周知,小农经营一般没有太高的农机具使用率,而实现大片连种的家庭农场则正好可以减轻这一问题。再次,其可以整合再经营渠道。易于形成规模生产的家庭农场可以有效克服小农经营的局限性,从而进一步拓宽经营渠道和方式,以此“升级”经营效果。

(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经营市场化

“随大流”的传统农业生产基本上都不会考虑“市场需求”这一层面的问题。“企业化经营”的家庭农场自然会紧密相连于市场,将生产方向定位为市场需要。换言之,便是“什么赚钱种什么”,以此来有效提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这一活动的速度。而农业生产管理目标中最重要者也被定义为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作为各种活动中心,同样也成为了经营家庭农场的一个主要的策略。市场化的农业经营会体现出经营户更加敏感于市场,这也是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发展家庭农场的制约因素

(一)家庭农场需要更多扶持政策

法律地位层面上,家庭农场没有任何疑问,然而很多农业生产中扶持计划、优惠政策之类,还都和家庭农场发展相比相去甚远,为数不少的地方根本没有设置和家庭农场有关的各种优惠政策———这显然不利于家庭农场发展。作为“农业经营实体”的家庭农场实际上和小农经济有很多相通性,自然也有必要获得相应的农业优惠政策。若可以得到政府层面的照顾,家庭农场的发展自然会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充满活力。

(二)家庭农场需要更多资金投入

家庭农场诸方面投入不小,很多一般收入农户都不可能承受。故而其作为经营实体有必要获得更多的融资方式,且有必要在信贷方面予以相应的扶持。

(三)家庭农场需要更多土地资源

合理整合土地资源也是家庭农场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实际上很多农户都不愿自设的你的土地资源被家庭农场所兼并,土地的匮乏或难以连片生产必然在所难免,这也给家庭农场带来不少难题。特别是个别农户的不配合,土地构成较分散,无形中加剧种植管理难度。这也需要村镇政府介入协调。

参考文献:

[1]赵鲲,赵海,杨凯波.上海市松江区发展家庭农场的实践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5(02).

[2]郭熙保,冯玲玲.家庭农场规模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论与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15(05).

作者:张红霞 单位: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第五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载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体现了非常大的功能。为此,本文阐述了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及完善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济;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家庭承包经营作为前提条件,由相同种类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者或者是生产经营农产品者通过一起发展、自愿联合的互帮经济组织,从而推动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收人的增加。

1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1.1密切群众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政府部门联系农民社员的纽带,可以向政府部门实时地传递农民的需要,以及为农民传达政府部门的有关农业政策,借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密切地联系群众和政府。并且,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将相应的技术提供给农民,且在基层贯彻实施发展农业的良好政策,有从而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1.2对市场主体当中农民的利益进行维护

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就是农民,然而缺少较高的组织性,进而难以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利益与表达农民的意愿。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能够对农民自身的权益进行有效地维护,以及可以将农民的建议与要求反映给政府和相关的部门,进而争取惠农政策的支持。并且,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约束与规范各方的行为,从而对行业的矛盾进行解决,确保农民的经济利益与农业市场秩序的和谐。

1.3推动农业发展的产业化

一是能够组织起薄弱的家庭农户,实现规模化的农业发展,以使农民的市场主体性得有体现,增强农业的标准化能力,让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使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提升,解决大市场和小生产间的矛盾,以使农民敢于团结起来应对市场,从而使规模效益实现。二是能够将技术服务提供给农民的农业生产,这有助于推广发达的农业技术,增强农民防御自然灾害、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的技能。三是注重社员的自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外部和内部关系进行协调。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借助组织的形势对农民的行为进行规范,确保农村的和谐发展,实现农业产量的增加以及实现农产品质量的提升。

2完善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

2.1政府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引起高度的关注以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进行有效地规范

立足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密切联系主导产业,遵循“农民受益、农民管理、农民办理”的方针,实施“农户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基地”的经营模式,根据资源的优势和农民的特色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积极地倡导农民加人或者是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当中体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传统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供销社,其具备服务三农的传统、健全的经营服务网络,以及完善的组织服务机制。有效地体现供销社的引导和组织功能,强化服务功能,能够借助其本来具备的设施、技术、网络等特点,面向市场,选好领导者,引导农民积极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且将全面、系统地服务提供给农民。政府部门需要发展科技服一104一2016年8月务型、销售合作型、生产合作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且以农民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上有效地执行此工作。

2.2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水平的提升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够结合自身的特性,创建科学的决策和工作体系、一定的组织机构,以及制定规制等。依据法律进行注册,依据法律开展经济与社会活动。应当体现产业信息导向的服务作用,有效地体现农业信息网络资源的优势,调整农业产业信息,以及体现农业生产科技服务的作用,对农业的新技术进行推广,引导和扶持农民对养殖以及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对优质高效高产的品种进行引进,注重施肥科学性的提升,实现农民效益与农业科技含量的提升,从而使农民的收人增加。应当拓展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和注重农产品的加工资增值,具备加工能力的农民在专业合作社能够根据合同对社员的农产品进行收购,开展进一步地加工事项,跟社员共享增值的部分。

2.3搞好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的事项

依靠区域的高校,有效地体现高校的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优势,创建培训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人员培训基地,将社员的培训事务搞好。针对培训方法来讲,能够实施“多样性、走下去、多层次、请上来”等一系列的培训方式,其中,“走下去”指的是在县级组织培训班,“多层次”指的是划分培训班为高级、中级、初级的技能培训,对层次不同的人进行培训,确保按部就班和有规划性地开展培训工作。“请上来”指的是在高校组织县级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人员,注重按批组织培训工作。总之,政府部门应当对培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事项引起关注,保障培训资金的落实。

2.4增强法制观念,注重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依旧处在初级阶段,其发展要求宽松的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社受到我国法律的保护,任何的个人或者是单位不可以对其利益构成损害,不可以乱罚款、乱集资、乱收费。在贩运鲜活农产品的时候,有关的部门应当对绿色通道手续进行优先办理。在进城的时候,城管与交警都需要进行支持。应当建设农产品经营的“商标化”与“标准化”,增强商标注册的观念。注册商标的业务部门应当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加速注册生产的农产品的商标,实现农产品知名度的提升,增加附加值,让农民增收。农业银行等金融单位需要在每一年组织相应的贷款,且使房贷的条件放宽;国家应当在每一年拿出一些资金,进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扶持。

3结语

总而言之,家庭承包制的一种必然的要求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其属于农民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市场竟争的发展方向,其对农村与农业领域当中的市场主体进行了确定,实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与丰富,从而有利于农民收人的增加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参考文献:

[1]潘凤广,孟英超.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作用的对策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2]贺东升,冯建国,薛正旗.农村生活污水景观化处理的原理和可行性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01)

[3]张峻华,王书敏,李兴扬,于慧,郝有志.城市区域绿色屋顶普及对水量水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07)

作者:张玉敏 单位: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财政经管统计站

第六篇:农村经济建设中农业机械发展思路

【摘要】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支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推进,国内农机业发生了变化,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但在其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以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问题;发展趋势

一、当前我国农机发展的现状

(1)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均衡。受到地理条件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经济及社会发展不够均衡,而且东西发展差异较大,导致机械化的发展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缓慢地区机械化水平很低,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对体系也并未建立,导致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缓慢。

(2)原始创新匮乏。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机械行业大多采用技术引进、跟踪模仿的发展模式,缺少对各类产品技术的应用机理、设计理论的研究,难以掌握核心技术。

(3)门类品种问题颇为严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环节上的差距很明显,尤其是水田机械的水平过低,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而且我国水田数量较大,但从其生产情况来看,仍然主要依赖手工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玉米的机械化水平刚刚起步,棉花机械却处于空白,门类品种的缺陷导致农机产品过剩与短缺同时存在,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4)组织化程度过低,效益较差。一直以来,农机使用几乎都是一次性的,维修管理水平太差,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农业专业服务队、机械等合作服务组织刚刚起步,规范性不足,导致经营总体效益过差,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

二、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

(一)小型低端机械向大型高端机械转化。目前农机装备存在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低端机械多、高端机械少,老旧机械多、新式机械少问题。开发中高端水平的农业机械,扭转这一传统落后局面。大型农业机械作业性能好,粮食收得净,秸秆打得碎,作业效率高。

(二)农业机械多功能化。多功能整地机械是今后发展的重点项目,能同时实现多种作业,一次作业就可以完成灭茬、旋耕、秸秆破碎、深松、起垄、深施肥等联合作业,是一种密集、高效的耕作方式,具有作业宽幅和效率高等优点,还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排涝能力,为植物生长创造优良的环境,达到保护性耕作的目的。

(三)农业机械技术性更强。跟随科技快速发展的方向,其对于科技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从而在以后农业机械的发展过程当中,会着重要求提高其科技含量,从而增强农业机械各方面的能力,进而综合提高农业机械的质量。另外,加强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提高生产力,更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四)农业机械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农业建设已经不仅仅是原有的小部分面积,有很多相关的学者和专家通过相应的研究,预计在2~3a,温室内需要4300套连栋温室。从这个简单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机械工业已经与农业技术装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制造出与要求相符合的农业技术装备,当下,设施内全过程机械化作业已经基本上实现,在这种前提下,劳动力会大量减少,并且开始逐步实现环保节能、安全可靠的发展路径。

(五)农业机械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的“持续满足目前和世世代代的需要,能较好保护现有资源和环境,技术上适应,经济上有活力,而且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这一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开发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

(六)农业机械向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化方向发展。精准农业是以“3S”技术为信息基础,这就要求未来农业机械管理实现信息化,先进的信息控制技术将应用于农业生产。同时,完成精准农业的全过程需要从高新技术到计算机信息网,需要加强农机科研、生产、供销、推广、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即实现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化。

三、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购置和使用补贴力。我国己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入反哺期和转折期的省(市)和地区将继续增大。因此,中央财政补贴应加大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力度,以增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适用,促进农机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二)实施农业机械用油优惠政策。我国应尽早实施农用燃油补贴政策,以降低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业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国家将要实施的燃油税改革中,应依法对农业用油实行免税政策。

(三)加大财政对农业机械化科技的投入力度。国家应依法加大对有关科研机械和院校从事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尽快建立农机机械科技开发专项基金,组织实施重大新刑农业机械产品和配套机具的开发和生产,重点解决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科研开发总体滞后,不能满足结构调整需求等问题。对市场需求大的短缺产品进行重点开发,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部门,推广部门参与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总之,先进的农业机械科技发展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希望本文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共同促进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以及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的广泛应用,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驰.王健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J].农机化研究,2007(06)

[2]王利民.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J].现代经济探讨,2005(7)

[3]张桃林.以农业机械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J].南方农机,2012(5)

作者:王海芳 单位:新乡县七里营镇便民服务中心

第七篇:农村经济制约因素及发展思路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村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适应“新常态”,农村经济主管部门应该推出成本低、覆盖面广且具有创新性的特色服务,积极迎接时代挑战。在宏观调控上,地方政府也要积极主动地给予扶持,促进其发展和不断壮大,努力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关键词]农村经济;制约因素;发展思路

自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体现,它表现为成本低、可持续和效率高。首先,进入经济“新常态”体现为经济发展速度回归正常,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将逐步放缓并趋于稳定;其次农村经济组织内部的业务结构将作出适当的调整,农业经营业务将逐步向新兴市场领域转移,农村经济市场将面临着深度的改革,农业经济组织不能像以前一样单纯地依赖资产规模的增长和人力的投入来取得生存、求得发展。农村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催生农村经济的“新常态”。农村经济组织由于其特有的组织结构、运营模式和客户群体和知识结构,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必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也会遇到更大的发展机遇。

1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因素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的发达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民是否富裕,国家是否富强。因此,发展农业,开拓农村市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农村改革开放的重要环节。而在经济“新常态”下,保内需,促增长的经济任务,只能由农村经济组织来完成。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农业技术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素质普遍偏低和农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都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1.1农业技术落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村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最终还得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来实现。在我国生产力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技的推广工作一直是农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的表现为农技推广组织不健全、农村专业农技推广人员缺乏、农技推广手段简单、农业技术知识陈旧等。

1.2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当薄弱,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农业方面的的投入不断加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设施和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要想彻底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则需要长期的投入。

1.3农民素质有待提高

“中国经济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国的国力,经济的强盛,归根结底要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但事实上,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差别依然很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小农经济意识依然存在,农业技术依然陈旧、落后。现代农业的思想没能在农民脑中生根发芽,种植品种单一,市场经济意识薄弱,立体种植观念缺乏,城市农业,观光农业意识不能深入人心,农民科技素质亟待提高。

1.4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要明显的快于中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源、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投入和地理位置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当然在近几年中,由于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人才输入和资金的投入,中西部地区的农业经济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东西部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

2“新常态”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

2.1大力提升农村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

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由于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异常激烈,要想在世界农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依赖科技的力量,保质增收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不二选择。当然科技的创新和种植业新品种的应用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因此如何改革农村教育,普及现代农业知识,以适应经济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日益成为了大家探讨的热点。根据经济学理论中的“水桶理论”——水桶的溢水量由最低的一块木板的高度决定。所以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水平正是“水桶理论”中的那块木板,它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对农技的推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农业就业人员的素质为当务之急。

2.2逐年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在不断增加,但依然不能满足农业的发展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在投入上总量不足,另一方面是对农业投入的结构没有优化。因此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要有侧重点,侧重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研究、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信息服务和市场营销上。

2.3利用区域优势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保值增收,提高农业收入,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区位优势,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战略,发挥自身的长处,方可立于不败之地。当然政府也要在农业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加大投入,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我国农业经济落后于发达国家,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说到底是人才、科技、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不畅形成的,因此,农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建立起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促进农业经济稳步、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军,王善夫.制约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对策建议[J].商业时代,2012(17).

[2]邓辉.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0).

作者:周霞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开发区步凤镇农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