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约策略

谈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约策略

[摘要]本文以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过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从中分析了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根据相应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以打造宜居农村、促进产业与人才结构调整和积累以及跨区域实现共同发展为主要方向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应对策略

推动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只有推动农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落后的问题,才能充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仅仅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产业建设进行了巨大的投入,在这期间对于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农村却缺少相应的扶持,从而导致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了非常严重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对于我国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十分不利。

1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资源不平衡

农村地区在发展经济产业时与城市有着显著的区别,还处在依靠自然资源作为对象进行产业发展,因此各地农村之间极不平衡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首要问题。在部分无技术、无可耕地、无自然风光的“三无”农村发展相关区域经济可谓是纸上谈兵。

1.2缺乏相应的产业发展人才及劳动力储备

在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观光业、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不但需要大量熟练度高的技术工人,而且在产业谋划和开发的过程中更需要高级人才的加入。但是如今的农村地区熟练的技术工人基本都前往沿海地区务工,本地大学毕业生也倾向于留在大城市中寻找工作机会,而数量更为稀少的本地研究生以上的人才学成后回归故里的几率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农村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在“人”上的储备也明显不足。

1.3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扶持政策覆盖面不足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欠账多的问题,如需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势必需要上级政府部门进行帮扶,如出台产业发展资金的补助、企业税收的减免、产业发展用地划拨、企业用工补助、产业技术支撑等。上述扶持政策对于市级或县级经济条件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其尚能由相应的财政进行保障和支付,但对于本身就存在财政紧张的中西部地区,当地政府很难再对其农村地区进行资金或技术上的支撑。

2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成因分析

2.1地理条件差异悬殊

鉴于我国地域辽阔各种规模的农村遍布大江南北,也正因如此巨大的地形地貌差异导致了农村地理位置上的差距较为明显,尤其体现在内陆地区与沿海城市之间。另外,由于地理条件上的差异性也导致各地农村村民的生活观念和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不同,而这些差异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各地农村在发展区域经济时的积极性和经营理念上的。

2.2农村数量与人口数量的急剧退化

部分边缘山区的农村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导致村庄出现“老龄化”、“空心化”的年龄构成,随着农村人口数量的锐减大量的房屋得不到修缮,街道破旧不堪,大量耕地出现了人为抛荒的现象。不断减少自然村数量和农村常驻人口基数,无法保障正常农业生产的进行,更何况是进一步发展农村区域经济亦需求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作为农村市场的重要消费群体,当地居民数量的减少也不利于农村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2.3基础配套设施薄弱

笔者在对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配套情况进行调研时,发现在诸多设施中以供水设施与污水处理设施的配套率尤为地下,大多数乡镇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足30%,而生产养殖性污水的达标排放率不足50%,大量污水被随意地排放到村落周边的自然环境中不但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还将会通过一系列链式反应最终影响村民的身心健康。

2.4人口综合素质提升较小

现今的教育体制造成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寒门学子获得高等教育的几率大幅下降,许多学生在中考和高考两大关卡中失利,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学习成绩较好的学子不得不放弃继续求学深造的机会而选择了与其父母一样的外出务工。同时,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儿童大多被留置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在理应在父母关爱下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妙,而其却只能留在破旧的村落中长期与目不识丁的老人为伴。另外,农村地区的家长也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去进行相关职业教育,长期以往我国农村地区在高等教育普及率、职业教育率不断下滑,其与农村地区老龄化等问题一同导致了人口综合素质提升速度较慢。

3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对策略

3.1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载体,通过“美丽乡村”行动打造和谐宜居的新农村环境

首先,目前我国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尚处在依靠生产特色农副产品与观光旅游业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农副产品的运输还是观光客人的出入都必须依靠交通网络体系,而随着民众对于时间效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与其他同类型消费项目进行市场竞争时,快捷便利的物流或客流方式将会大大增加在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中获胜的机率。现如今高铁网络体系已经遍及我国主要省市,其在部分农村乡镇上也设置了不少停靠站,而来自各大城市的游客便可通过高铁网络体系前往原本交通不便但风光秀丽的农村地区进行观光游览。同时,各类农副产品也能依靠高铁网络体系或高速公路完成“明日达”甚至是“当日达”的物流配送效率,这对于部分生鲜类的农副产品营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行动中,部分经济实力较弱且村容村貌较差的村落可利用国家或乡镇在本次建设行动中下拨的专项资金对村落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使得原本鸡鸭遍地、污水四溢的村落焕然一新。完善的给排水体系、平整的路面、稳定的电力供应能让在村落中短暂留宿的游客忘却了老旧农村的刻板与偏见,在享受现代化所带来便利的同时,更是能尽情地体验村落周围秀丽壮观的风景。最后,在旅游与农副产品营销的过程中互联网在其中起到的产品营销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高效的互联网通讯网络不仅能够给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滚滚的商机,而且在5G科技即将到来的时期,利用5G技术的推广可奋起追赶与大城市在网络质量和覆盖率上的差距。

3.2以产业调整为核心,吸引本地或外来人才前来创业

我国农村物产丰富、风景优美、人杰地灵,而上述优势在不断深入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步提升,许多市民在闲暇之余会就近选择风景宜人或充满当地地域风情的周边农村放松身心,这就导致了近几年以城郊农村为主体的观光体验式乡村旅游项目蓬勃发展。在这股浪潮中我国农业应当以区域经济为主导,充分发挥我国农村的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将传统的种植业、手工业与其相结合,同时,在营销过程中完成历史人文遗产的继承和保护。在进行农村特色产业营销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依靠新兴媒体平台,如广播、互联网等载体。在新时代中坚持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进一步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的必要手段,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产业、农业观光体验以及特色农产品产销等多种产业。在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民众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消费占比越来越高,尤其是作为农村观光体验游览、特色农产品等农村新兴产业消费主要群体的青年人更是将80%以上日常消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挑选。在相关农村区域新型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紧密结合网络营销平台,积极利用其用户数量大、投放成本低、信息更新快等优势广泛推介各地农村优势项目。积极利用多种渠道向高校大学生宣传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从而扭转大学生对于农村“脏、乱、差”的刻板印象,让新农村美丽的环境成为一株株梧桐树招来“金凤凰”。同时,积极鼓励当地大学生回乡创业,尤其是部分涉农专业的学生,当地政府更应当搭建起良好的创业平台,使其能够在创业的过程中免去后顾之忧,而临近的农业亦可以其为学习的榜样从而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针对于部分高层次的人才,各地农村应当以“技术入股”的形式,组建相应的产业公司并利用其深厚的专业眼光和相关领域的知名度来达到公司的发展和壮大,而高层次人才本身亦可通过一定数量的公司股权享受到丰富的经济收益回报。另外,各地农村还应当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在让当地农户青年拥有一技之长后满足农业产业调整中对于不同工种人才的用人需求,尤其是对成年农户的生产技能升级使其能够达到就地或就近就业的目的。

3.3打破行政区域和地理条件限制,以点带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让部分具有经济实力和经营技术理念的村镇集体,能够跨区域甚至跨省来推广某项农业经济产业成为可能。例如,某地的农业集体在食用菌种植产业上通过多年的探索已经成完全掌握了从育种、栽培、采集、加工运输、销售等整套产业发展技术,但由于其当地在产业再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场地等资源条件限制使其逐渐丧失了已经拥有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而在农村区域经济联动的形式下,亦可以产业技术输出作为该区域特色产业再发展的源泉,将各类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带入部分适宜发展食用菌农村,以谋求当地农村经济的腾飞。相对于特色农产品产业而农村旅游业的开发和经营无论是在项目投资和运营管理上对于资金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部分风景秀丽但尚无经济实力和人才储备对其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的乡镇既可以先行发展农业采摘等初级农业旅游项目,待资金和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积累后再进行全面开发;另一种途径便是直接采用类似于“PPP”形式的乡镇集体购买服务,通过招商引资和产品推介来吸引富有景区开发与管理的公司进行相关产业创建活动,充分挥发专业团队在游客资源、产品营销、现代化管理上的优势,为实现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4结语

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国提升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大城市及其经济产业已经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其将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作为引领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另一项源动力。目前,我国政府不断加大了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投入,城乡之间经济发展规模和产业模式上的差距开始逐步缩小,农村集体经济不断繁荣和壮大,而广大农户的经济收入也随之不断提高,各地农村纷纷出现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朝继.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阻碍与应对策略探析[J].经济师,2018(02).

[2]夏菁.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3(07).

[3]张建海.白银市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经贸实践,2018(09).

[4]冯佺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5]张正.皖北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2.

作者:王荷英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