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人文素养应用研究(5篇)

人文素养应用研究(5篇)

第一篇:中学生物教师人文素养提升

[摘要]在现今的教育背景下,生物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对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途径主要有强化人文精神、树立教育信仰、丰富人文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等。教师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能造就教师对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不断思考和修正,加强教师的教育使命感,坚定教师的教育信心,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师;人文素养;提升

在现今的教育背景下,生物教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这对提升生物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学理科教师教学时间多、教学任务重,学生管理任务繁杂,工作模式化、缺乏学科系统性,这些非常不利于理科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那么,作为理科生物教师,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呢?笔者认为,提升教师人文素养主要有以下方法,即强化人文精神、树立教育信仰、丰富人文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和提高道德修养。

一、强化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实质体现的是一种理想人性。人文与教育有着久远而深刻的渊源,“以人为本”是人文精神的本质,它反映了在现阶段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人生观、时代精神的集中表现,人文精神对教师职业成长有重要影响。教师成长状况可以用这样一条不等式来表示:第二次成长>第一次成长。如果说第一次成长主要依靠经验的积累,第二次成长则依靠教师用理论来反思自己的经验。成长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气息散发。教师所处的成长状态远大于教学方法的获得,着手进行基于课堂的研究又远大于经验的积累,教学团队之间的合作又远大于自我独行,抓住教学工作关键又远大于整体的布局,教学反思又远大于埋头苦干。善于反思,以一种人文优良品质思考自己,借鉴别人,留下教育精华,扬长避短,反思就成为自我锤炼的过程,更是一个在精神层次上不断超越自己的过程。因此,生物教师在践行教育理念获取教育知识的同时,也应强化自身的人文精神。教师要懂得抓住工作的关键,协同团队的力量不断进行课堂研究和教学探讨,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提高团队整体的教育水平。

二、树立教育信仰

教育信仰与人文精神密切相关。教育信仰是通过长期的文化实践,逐渐积淀、升华而成的反映人的文化价值理想的社会意识。教育信仰的形成,则依靠教师本人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和内在动力的程度。信仰的塑造历程,有时间阶段性。例如,数据表明,刚参加工作3~5年的理科(包含生物科)教师,注重教学技能的运用;工作5~10年的教师,更注重教学经验;工作10~15年的教师,则讲究教学艺术的形成;有15~20年教龄的教师,更注重教学哲学体系的构建,只有工作了20多年以上的教师才会真正形成自己的教育信仰。教育信仰的塑造不但利于教师践行教育理念,获取有效的教育经验,而且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观念。在树立教育信仰的过程中,教师人文精神也将得到不断升华,同时,也提升了理科教师对教育职业的承诺,加强了教育使命感,坚定了教育信心。

三、丰富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素质的基础。它包括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知识。一个知识粗疏,见解浅陋的人,是很难为人师表的,教师应尽力使自己见识广博,学养厚实。对于一名中学生物教师来说,既要拥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单能把理科概念表达清楚,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还要懂得理科科学史知识、理科方法论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等。例如,初中生对概念的学习缺乏真正的理解与思考,习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用形象化语言进行概念讲解。如在讲授“遗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阐述遗传的概念。另外,还要尽可能地使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去阐述概念。这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科教学方法掌握的程度。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才能丰富人文素养,因为广博文化的养成必会造就教师对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不断思考和修正,教师个人整体形象和素质将闪烁出独特的魅力和个性。

四、提高专业水平

在专业水平方面,生物教师应该具备流畅的语言沟通表达能力,掌握系统的实验技能与方法,具有改进、设计实验的能力、理解和驾奴教材能力、信息收集的能力、教学观察能力、自制教具的能力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例如,中学生物教师经常会碰到由学生提出的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转基因食物对人体有影响吗?怎样才能把优良的基因向后代遗传?”等等。信息时代,面对大量的新生文化,富有责任感和上进心的教师在课外的时间里务必会尽力为学生答疑解惑,虽然不苛求教师成为知识的“自来水”,但是能够高效收集信息仍然是新时代教师应具备的一项能力,教师要自觉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熟练掌握多媒体的操作,学会处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方法。

五、提高道德修养

具备人文素养的生物教师应不断提高内在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的提高首先表现在具有胆识和自信心,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能确立生活和工作目标,用心发展自己,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敢于挑战的精神,懂师道,重言行;其次,会爱,懂得关爱别人,尊重弱者,对学生和家人不轻易生气,能宽容他人,人际关系和睦;第三,会引领团队,乐意为学生排忧解难,诚挚博爱,点拨与激励学生要多于苛责和批评,尊重和呵护要多于训斥和粗暴;第四,富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保持童心,可以跟学生讲幽默笑话,不睡懒觉,坚持锻炼等。这样的教师是有灵性的,是魅力四射的,在岁月的洗礼中更好地沉淀了人格内涵,也极大地阐释了人文素养的精神境界。教育是一种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富含人文精神的教育更多要求教师在精神层次上与学生平等对话,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要培养一个学生,就要唤醒其心中美好的人性,就必须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渗透人文精神,也就是说,教师在用自己的教学语言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良好道德的追求,更需要向学生传递人与人之间温暖的关切与爱护。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为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文化素养创造条件,教师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项贤明.走出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J].华东师大学报,1996(2).

[4]何成刚.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N].中国教育报,2001-9-27.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人文素养的渗透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课程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既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信息技术课程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就要跳出技术培训的陈旧框架,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审视其技术的教育本质。如何走出计算机教学就是对计算机软件使用方法的讲解,真正走入信息技术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为人之意义与态度,实践做人之道,教会学生较好地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问题,培养出完整的、和谐的人,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所面临的挑战。

一、谋全局以求谋一域,谋一世以求谋一时

“上兵伐谋”,在这场浓重的课改竞赛硝烟中,更新理念、分析学生、快速充电是课改战场必不可缺的因素,而谋局、谋域、谋世、谋时,则是决胜千里更重要的元素。课改以来,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如何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目标:知识、品德、心理、能力四个方面,也就是提高、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如何上好一节丰富、精彩、具有深远意义的信息技术课,如何将人文素养渗透其中,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求知,注重科学性,为新课改快速自我充电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持续地生产出原创性前沿知识和原创性前沿技术。信息技术课的目标不能只是学习“傻瓜型”的应用技术,而应在基本解决面向大众的应用技术培训后,尽快让所有有能力了解技术原理的学生去探索信息技术的内在原理及其奥秘,并能够培养属于自己民族的技术创新精英。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信息技术科学的神秘、辉煌和不可限量的情景,引导学生真正跨入信息技术的科学大门。对于日新月异的新思想和新技术,课程和教材总是落后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大量的补充,尽可能将最前沿的信息技术方面的进程介绍给学生,能够用科学原理将吸引学生的科幻片中的曲折离奇的情节深入浅出的讲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布局,慎思晚谋,为精彩的课程排兵布阵

科学精神的实质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程过多的体现了技术性内容,很少关注人文内涵。新课标的实施,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深厚的科学素养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持,是学生创造社会财富的基本保障,而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正确导向,是一个健康向上、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素养。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文化中随时发掘人文内涵,给学生以人文精神的熏陶。因此,要特别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文性。例如,讲授《文本的加工处理与表达》一课中,教师向学生展示公共场所的东巴文字,让学生试着翻译这些世界上唯一存在的象形文字,并通过“电子东巴”软件验证猜出答案的对和错。学生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既能够传承古老的文化,又体验到了文字处理技术的意义。再例如,讲到“博客”“论坛”等信息现代传播途径的时候,这些信息途径可以使每一个人成为独立的传媒发言人,它所具备的公开性使得个人隐私与新闻的界限日益模糊,多数博友遭遇到麻烦。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了解“自由、开放、共享”的博客精神后,认识到“理性、宽容、责任、沟通”才能建立起文明、大气的博客文化,这就是在向学生介绍新技术的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文化道德观念。再例如,学习网页等知识时不能疏远了人的实际生活,忘记学生自主思考、规划人生的需要。随着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注,教育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成为教育发展的方向。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独特的IT企业文化,IT届传奇人物的经历以及使用程序编程后的小测试,来吸引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对职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人生规划进行思考。

(三)构建,创设情景,为学生营造浓郁学习空间

在备讲批辅、精讲强练传统教育模式中,应引入建构主义理论,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系统能力,让学生充分、自主占有学习信息资源,不断领悟所学内容及内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良好的学习空间为人文素养的培养营造了必要的外部环境,为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创造了条件。教师与学生在相互理解与沟通的课堂气氛中,能更好地实现价值的认同与观念的共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能量,当这种能量作用于学生的时候,不用声张,学生自然会感觉和反应,这反应就是对教师的信任和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喜爱,教师的爱会唤起学生的上进心和进取意识。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教师与学生在民主的课堂中,在相互理解与沟通中能更好的实现价值的认同与观念的共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满足于课程教学内容,主动探讨教师未讲授的内容,鼓励学生发现、指出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的不足,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精神。

二、谋定而后动,厚积而勃发

吃透新课标、改变教学理念是为明确思路、准确定位,在充分做好所有准备工作后,着重凸显厚积勃发。在这样谋定后的教学中,再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和启发的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自我总结与自我反思,学会欣赏他人、接受他人的意见,学会交流与沟通。在进行组间作品评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评价时应先发现他人的优点,找出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借鉴、学习,然后再对他人的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不仅自身得到了提高,还帮助了别人,做事做人都应如此。学生们对评价有了正确的理解,无论是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能客观、理性地评价和对待他人。在这样谋定后的教学中,学生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由学生自我评定。授课的内容、授课形式、最后的评定,由学生来共同完成。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提升不同层面的综合素养。科学精神的实质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信息技术作为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必然有敏锐的前瞻性和引导性,同时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它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信息技术教育也是同样。作为站立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必须同时关注学科的最新发展,也不抛弃传统文化的精神,给学生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重滋养。

作者:田志强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茹荷镇初级中学

第三篇:书法课程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思考

摘要:书法课程教育已经在高校普及,但是课程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大学生对社会缺乏一定的观察力、承受力、驾驭力,他们的人文素养亟待提高。可以将书法课程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中,借助书法的德育功能,矫正大学生的书写习惯,提高大学生的思考能力、毅力品质和身心健康。

关键词:书法;大学生;人文素养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表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书法课程教育是延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发展方式。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包括政治、哲学、道德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能力。由于人文教育不同于数理教育、艺术教育,加上人文教育中存在的某些偏差,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承受能力等人文素养缺失。面对眼前如此的人文素养危机,放眼今后大学生参加工作时会面临的挑战,本文认为应当强化书法课程教育,在循序渐进的书法熏陶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

大学生人文教育包括政治、哲学、道德、文化、艺术等方面内容的教育。目前大学人文教育较为薄弱,加之大学生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首先,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力和判断力。根据本文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200名在校大学生中(男女各100名),83%的大学生每天最先关注的是微信朋友圈、微信留言,68%的大学生每天关注最多的是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明星新闻等,对于社会问题、政治现象等新闻的关注度却只有17%。低关注度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现象的认识能力、对热点事件的分析判断能力①。遇到突发情况时,大学生比较容易被欺骗、利用,不能对事物的性质及其发展程度作出准确的判断。其次,面对生活困难、情感问题时,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意志力和承受力。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中的关系结构、社会现象了解不够全面,当问题出现时往往表现出心理准备不足、心理承受能力低下,从而产生了无法消除的苦闷抑郁和迷惑不解的心态。第三,大学生缺乏对生活的驾驭力和创造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根据本文社会调查显示:85%的男大学生不洗衣服,大多由收费洗衣个人或者店铺完成;36%的女大学生不会做饭,12%的女大学生还没有煮过方便面;96%的大学生认为:学好自然科学知识就行了,哲学社会科学可学可不学。大学生轻视人文知识、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现状,导致了大学缺乏自主性,静心思考的能力低,普遍偏向于接受快餐式的文化消费。

二、书法课程的教育功能

第一,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书法既不同于抽象的理论规范也不同于政治课的直接说教,书法教育是无形的,又是异常深刻的,欣赏者的思想感情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作品的熏陶。通过书法欣赏教育、临摹与创作教育,能使大学生领悟到语言所无法企及的异常微妙和崇高的情感氛围,荡涤心灵污垢,使人超凡脱俗,达到忘我境界。

第二,培养大学生突出的创造能力。大学生在临帖过程中,通过眼、手、脑并用达到眼到、心到、手到的效果。在积极的、深入的、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中,大学生能够对所需认识的对象形成有力的印象。在认识的过程中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差异,在临摹中加入个人的创造成分,可以在无形中强化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健康身心。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姿态端庄优美,心体协调一致,类似于气功中“以意导气”一样,可以促进调节心血管功能。身体内情绪被压抑时,可以使得创作者的内脏器官、呼吸系统得到调整,进而加速新陈代谢。大学生经常性的练习书法能够很好地调解身心,达到静心养心的效果。

第四,培养大学生高雅的艺术气质。书法教育就是对书法艺术客体的审美观察和创作,实现审美心理结构的搭建。形成高雅艺术气质的过程就是大学生作为审美主体与书法相互通话、相互融合的过程,久而久之可以将大学生推向更高的审美境界。

三、大学书法教育的现状

第一,书法师资队伍不够专业。教师资源主要来源是由写字好的非书法专业的教师、写字好的社会人员来临时组成书法教师队伍。在“非正规军”的书法教师队伍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知识不足、教学方法欠妥当、教学效果不甚乐观②。

第二,大学生对书法课程不够重视。根据本文社会调查显示:52%的大学生选修书法的动机是为了增加选课学分,顺利毕业,而不是出于对书法的热爱。“选课不到课、找人代交作业”等现象频发,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书法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大多数采取应付了事的态度。除此之外,在书法课程开设之前,短时间内还无法摒弃大学生已经形成了多年的不良书写习惯。

第三,社会对书法艺术发展的支持不够。原本是大众基本技能的书法艺术,现如今却逐渐演变成为精英艺术,发展空间愈发狭窄。加之,随着电脑普及和多媒体书法的冲击,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需要用手来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书法艺术成为教师讲不清楚、大学生不擅长、老百姓不会写的“展览品”。

四、以书法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第一,赏析配合训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汉字本身笔画多、结构复杂,而且笔画结构变化丰富。对于初学书法的大学生,在书法教育的起始阶段要引导他们形成态度端正、认真书写的习惯,通过适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大学生灵活运用书写的方法和结构。在动手练字的过程中大学生通过不断地动脑,经过深入地观察和分析比较,对于范字的笔画长短、高低、粗细以及曲直的变化才能深入记忆、充分理解。久而久之可以改掉大学生部分不正确的书写习惯,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书写习惯。

第二,兴趣带动练习,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在书法教学中重要的是激发大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从而满足他们对新鲜事物惯有的好奇心与上进心,慢慢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毅力。通过满足大学生对书法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探求书法的强烈愿望,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情趣,使其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③。以王羲之书法临帖为例,可以在临帖之前有侧重的讲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故事,激发大学生对王羲之人格魅力的崇敬,之后再逐步引申到王羲之字帖的书写风格和结构特点上。得益于对临帖对象人格魅力的强大,大学生作为临帖人将形成持久的崇拜、并且愿意付诸持久的临摹和向往。

第三,个性并重民主,培养独立思考的品质。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是大学生主动型性格的表现,也就是激发兴趣后的自我行为。这就要求在书法学习中引导大学生独立地去学习、思考、主动而为,不被他人所左右。因为只有在有的放矢的基础上,才能够坚持自我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④。在书法教学中需要教师努力形成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氛围,在激励学生独立开展思维的过程中,同时更需要满足大学生对于民主的需求⑤。在书法学习中对于经常怀有不符合常理、时常奇思异想的大学生更要予以呵护,在民主的关怀中让他们感知到被尊重、被重视,从而增加大学生自重、自信的独立思考品质。

第四,练字融合静心,培养身心皆正的品质。从古至今就有“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的古语,做人同写字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而不可分割。陶冶学生的高雅情操,引导教育大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是书法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根本。书法学习中的首要是字不歪、心要平、形要正。以楷体字的结构学习和书写为例,要想写好楷体字必须重心平稳、结构端正。做人也只有堂堂正正,才能受人尊敬。正如上文所述,教师在选择作品创作教导大学生创作时,要精选健康向上的、寓意丰满的诗词来开展教学。通过对其含义的讲述,引导大学生在创作中以思考字体变为思考人生,实现慎独、慎言、慎行的静心修炼,帮助大学生荡涤心灵污垢,实现超凡脱俗。借助书法教育的特有效果,从而逐渐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强化情商教育,促进教育效率的提高。

注释:

①陈大勇,何群华.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与人文教育[J].抚州师专学报,2003,(1):84-87.

②⑤张欣,宋夏.关于中国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思考[J].民营科技.2008,(9):84-84.

③高亚男.书法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J].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05.

④金连钧.关于普通高校书法公选课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0):110-111.

参考文献:

[1]陈大勇,何群华.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与人文教育[J].抚州师专学报,2003,(1):84-87.

[2]王显权.书法在大学生人文素养形成中的独特功能[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08.

[3]高亚男.书法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J].文学教育(中旬版),2011.05.

[4]金连钧.关于普通高校书法公选课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0):110-111.

[5]张欣,宋夏.关于中国当代高等书法教育的思考[J].民营科技.2008,(9):84-84.

作者:吴丹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教师

第四篇: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文素养教育强化思考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手机、平板电脑、PC等数据来源或数据承载方式的迅速发展,以海量的数据规模(vast)、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和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为基本特征的大数据浪潮汹涌而来。网络数据文化不仅作为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主要技术手段,同时作为一种具有全球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强有力的开放性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以其非常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行为和观念,引起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巨大变革,必将对现代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以及师生的学习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及其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等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适应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必须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全面加强人文素养教育。

一、适应新常态,深化教育改革

随着“互联网+”进入国家顶层设计,意味着互联网大数据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局限,促进了人类文明成果的大交流和世界文化的大创新,极大地丰富了文化景观,形成人类文化的互补,营造了一个无形的互助学习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使教育内容的演示乃至还原更加深刻透彻,教育的情景趣味性大大增强,更好地满足了学生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现代教育必须顺应这一时代的变化主题,辩证地认识网络数据文化的影响,适应新常态。充分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制定“互联网+”教育行动规划,落实新课改素质教育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始终高度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打牢共通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砥砺品德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从而打造升级版人文教育。改革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大数据时代四通八达的交互式网络平台和海量数据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念,不仅意味着教育手段的丰富多样、教育内容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更意味着教育思想及理念的持续更新、教育模式及其教育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面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更新教育观念、理顺结构体系、推动内涵发展,全面形成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文教育体制机制。

二、树立大数据意识,形成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时代的人文教育,要更多的让“数据说话”。要树立大数据意识,形成基于数据支撑的人文教育思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挖掘大数据资源,充分运用大数据方法,针对学生讨论、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通过科学的信息化手段收集、存储、分析并利用数据成果,达成对教育对象的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使人文教育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从认知式转向践行式、从接受式转向批判式、从拔高式转向基础式、从他律式转向自律式,让学生在引导、体验、感悟中学习人文知识,形成人文情感,凝聚人文意志,践行人文行为,不断提高大数据时代人文教育的质量。

三、丰富教育内容,弘扬主旋律

一是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学生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服务对象,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创作生产一批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优秀少儿歌曲、动漫、影视和出版物等网络数据文化产品,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息、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发挥网络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人文教育作用。二是挖掘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教育资源,着力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和道德典范,通过网络形式生动展示时代楷模的感人事迹、热情讴歌时代楷模的高尚情操,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普通人物的道德情怀,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感悟道德力量,从而实现以情感人的教育效果。三是构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网络人文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四是深入挖掘各个学科课程资源中人文教育的内容,通过互联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总之,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人文素养教育是个复杂而冗长的课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探索和研究,更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而细致地实践。

作者:赵世林 王凤鸣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临洮中学

第五篇:钢琴演奏人文素养与演奏技巧分析

[摘要]钢琴演奏是一门兼具技能和优雅的一门艺术,钢琴演奏者在台上演奏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却需要在台下付出很多的汗水和努力。而且钢琴演奏者不仅需要极高的演奏技巧,还需要演奏者有浓烈的内心感情的爆发及强大的乐感。本文从钢琴演奏中的人文素养和演奏技巧两方面来进行分析,提升钢琴演奏的魅力。

[关键词]钢琴演奏;人文素养;演奏技巧

音乐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它使人们跨越了国界,了解彼此的文化和发展,使人民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在音乐的世界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音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各种乐器中,钢琴可以提升气质,沉淀内涵,陶冶情操,是一种艺术气息浓厚的乐器。钢琴演奏者只有真的具备演奏技巧、人文素养和乐感、强烈的内心感情,才可以称作是一位钢琴家。

一、如何培养钢琴演奏中的人文素养

钢琴表演不同于一般的绘画、文学之类的可以直观感受的艺术形式,它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感受音乐里的喜悦悲愤、慷慨激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组成一首首动人的曲子,这些音符赋予了曲子新的生命,这些都是言语所无法直观描述的。钢琴的演奏需要极强的演奏技巧,更需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底蕴。这就是钢琴演奏者所需要的人文素养。但是现在的钢琴演奏者大多数心有杂念所追求的都是在钢琴演奏时所获得的鲜花和掌声,一味地追求难度,追求钢琴演奏的等级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让钢琴演奏缺少了应该蕴含的感情的韵味和表现力,无法在钢琴弹奏中表达出作品的曲风以及情感。每一位真正的钢琴演奏者都必须具备丰富的内心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如何丰富钢琴演奏者的内心情感、去除杂念,提高钢琴演奏者的人文素养呢?提高人文素养的质的积累,任何事物都有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一般钢琴演奏者只有到中年之后才能被称为钢琴家,除了拥有了更加熟练地演奏技巧,钢琴家的人生阅历,对于曲目的内涵和蕴含的感情理解的也更加深刻,演奏时也能表达出曲目中蕴含的感情。

1.多增长自己的音乐知识,多听各类音乐,研究曲中蕴含的情感表达。多读书,多看报,深刻理解书中的韵味,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多读一些关于钢琴音乐之类的书籍,去理解书中关于钢琴音乐的知识,去理解钢琴音乐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2.多听一些钢琴曲及其他乐器演奏的音乐,自己理解曲中所蕴含的感情,找出各类曲子曲风的不同,分析理解各大钢琴家演奏时的技巧和方法。沉淀自己,升华自己,从中找出最适合你的曲风和演奏技巧。

3.可以去自然界中去领略自然风光,大自然界的神奇之处,感受其广阔浩瀚及美丽,可以开阔心胸、扩展自己的视野。去市区街道集市中去体会平常人的人生百态,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这样才会更可以理解曲中蕴含的感情,将自己的感情通过钢琴曲表达出来,提高自己的音乐表现力。钢琴演奏家应该有一纯粹的热爱音乐的心。

二、如何提高钢琴演奏者的演奏技巧

掌握钢琴弹奏技巧是成为一个钢琴演奏者的基础,钢琴是一门艺术与记忆并存的艺术,它需要不仅仅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感情的宣泄,更对弹奏技巧有着很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的钢琴演奏家,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努力也是必要的。成就和荣誉不是无缘无故得来的,背后都是由无数的泪水和汗水所铺垫的。钢琴演奏被称为“手指上的舞蹈”,要表现出精湛的技术,重视钢琴技巧的练习。以下是学习钢琴,锻炼钢琴演奏技巧所必备的。

1.勤奋。每天抽出时间来不间断的练习基本功,着重于基本功的训练,使手指灵活。基本功包括各种音阶的练习,长音短音颤音等的演奏技巧,根据自己平常练习时的不足安排练习,不要盲目的一段一段地练习。有重点有安排地去弹奏练习钢琴技巧,也可以在练习曲目时,时不时地加音节或者减音节,注意音准和节奏,真正做到音节音量运用自如。时不时地选择不同,节奏和类型的曲子来锻炼自己钢琴演奏时的熟练程度。不能依着自己的性子来,喜欢哪个曲目就多练习,不感兴趣的就少练习,要真正的做到熟能生巧。

2.注重手指和手腕的练习,还有大臂、身、耳、心的练习。钢琴演奏时手指必须是修长灵活的,手腕必须坚挺有力,手臂必须是以放松为基础的震动,钢琴演奏是个名副其实的全身运动,必须要身体各个部位的高度配合和协调统一。钢琴演奏在用力上最大的秘诀是极度放松中的能量高度集中。耳朵在整个演奏过程中是进行倾听,来看演奏中有没有不协调不标准的地方,好及时改正。在“心”这一面说明钢琴演奏者在演奏时要从内心出发,表达出演奏时所流露出的感情。必须平心静气,不焦急不浮躁,这样才能更加有激情、有技巧地弹奏出完美的钢琴曲。完美的演奏技巧是音乐表现的直接手段。

3.提高自身的音乐表现力。音乐表现力不是一蹴而就能达到的,它是通过时间媒介不断积累的产物。不仅仅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更需要浓烈的情感爆发,通过对各大名家曲子的欣赏,兴趣的培养,内心的升华,上台演奏等等各种方法来提高钢琴演奏者的音乐表现力。

三、结语

钢琴演奏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高深的学科。音乐是永无止境的,钢琴演奏也是需要不断进步的,沉淀自己的内心,注重钢琴演奏的人文素养和演奏技巧,争做一名真正的钢琴演奏家。

[参考文献]

[1]周广仁.钢琴曲民族化的可贵探索[J].中国音乐,1982(01).

[2]刘庆刚.钢琴的演奏与教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张前.为了中国的钢琴音乐———储望华钢琴创作交谈录[J].中央音乐学报,1982(01).

作者:程松野 单位:大连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