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探析

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探析

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新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着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改变,新生入学教育是帮助其适应环境、培养能力的良好的教育契机。基于此,高校应重视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针对大学生心理及生理等特点,建立健全适当的新生入学教育体制,帮助新生完成身份的转变、环境的适应乃至对今后人生的规划。

一、大学生新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一)大学生新生的生理特征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新生入学年龄一般在18~20岁左右,按心理学观点,属于青年中期。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身体发育在经过第二次生长快速期后,身体形态发育趋于成熟,显现出成年人的许多特征,体内机能健全,神经系统发达,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得以发展,新陈代谢旺盛,生殖机能开始成熟,促使性意识觉醒。

(二)大学生新生的心理特征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大学新生是生理上的成人,心理上的准成人。一方面,他们的智力逐渐成熟起来,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独立意识增强,情感丰富,富有理想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走向成熟而又未达到真正的成熟,处于心理上的“疾风怒涛期”。成熟与幼稚、积极与消极、合理与不合理交织在一起,表现出特殊的心理发展定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没有完全模式化,缺乏较为稳固的动力结构,自控能力较差,不善于按照外界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功能,不能灵活地应变大学里错综复杂的生活环境。因此,一旦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强烈刺激,部分同学就会产生非理性化行为,情绪波动特别大,容易感情用事。

二、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

(一)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学校管理方面的重中之重。新生入校后,首先要带他们熟悉校园环境,介绍相邻单位及往返的安全路线,介绍学校内部主要各处室的位置和相关负责人,指导他们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教育学生在公共场所要自觉保护环境、遵守秩序,增强他们的安全、环保意识,有效地防范不安全事故的发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纪律观念教育

新生一入校,高校就要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让学生从进入校门起就养成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的良好习惯,让新生感受到学校宽松舒适的学习氛围。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新生认真学习《学生手册》和有关校纪校规,让每位新生明确怎么做才符合一名合格大学生的要求,增强他们主动选择正确行为的自觉性,使个别纪律观念差、自律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也能够在群体的优化中接受健康的道德熏陶,增强纪律观念。

(三)专业学习及能力培养教育

新生入校后,高校应进行一次专业学习教育,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包括所学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及专业特点、该专业的考研就业情况、学院师资情况以及学院的学风教风等。帮助学生稳定专业思想。树立专业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教育新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不断改善学习方法,端正学风学纪。此外,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培养新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是高等教育的职责所在,也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关键。

(四)集体观念教育

进入大学之后,学生开始逐步编织起自己的人际交往网络。每个大学生都有进一步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每个学生也都有这方面的潜能,确立健康的群体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把自己真正融于集体之中。帮助某些适应能力差和依赖性强的新生迅速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宝贵品德。

(五)生活与人格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应倡导自信、自强、友善、诚信的生活理念和健全人格。要特别重视贫困生问题,一方面,要告知其国家和本校在解决贫困生学习生活问题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做法。另一方面,鼓励贫困生自立自强、乐观向上、艰苦奋斗、逆境成材,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生活困难和各种社会现象,化困难为学习动力,靠自己的努力创造辉煌的明天。

(六)心理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越来越被重视,高校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和全面认识大学生活,在入学一周内对新生做一次心理辅导,入学—个月内对新生进行一次心理普查,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与师生和谐相处。每班选举心理健康委员,帮助了解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及时疏导沟通,及时与辅导员或心理辅导老师沟通。

(七)职业生涯教育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重要时期,大学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关注新生成长,帮助其进行4年大学生活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在社会化方面主要是让新生明确社会角色意识,承担起肩负的社会责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应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提倡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即在对一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作者: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