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环境建设探讨3篇

生态环境建设探讨3篇

生态环境建设篇1

摘要: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各个国家需要面临的问题。为了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人们要共同保护水资源,对其进行科学的利用与开发。同时,要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增强人们对于生态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意识,让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基于此,本文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含义进行阐述,并从森林、水土保持以及城市三个角度来探讨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保护利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工业化进程也逐渐加快,与此同时,水资源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新形势下,如何以水资源保护的有力举措,扎实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是现阶段摆在人们面前的迫切任务。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契机和切入点,没有完善的生态环境做支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能持续进行。因此,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对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

1生态环境建设的含义

我国是人口大国,并且总人数居于世界前列,过多的社会活动为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不但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且是为了让人类能长久延续下去。实行生态建设主要是指对原有生态系统中各个事物存在的联系进行研究[1],并寻找让其受到破坏的原因,进而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所以,对原有生态进行适当的复原,不只是实行生态建设的唯一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治理的过程中探寻并掌握自然生存规律,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对自然界予以利用。也就是说,实行生态建设其实就是人类对自然进行改造与认识的一种方式[2]。

2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使得资源的人均占有率不高。我国属于贫水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水平的1/4。我国水资源地理分布总体呈现出北少南多和西少东多的情况[3],还会由于季节的变化而受到一定的影响。根据相关资料,我国大中型城市中有3/4存在缺水问题,形势极其严峻[4]。从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方面来看,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的1/2以上,其中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的2/3[5]。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灌溉技术较弱,人们无法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导致利用率较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工业消耗的水资源总量也较为庞大。现阶段,我国主要通过定额管理的方式来管理工业用水[6],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却不高,许多工业废水被直接排入河流,使得本就短缺的水资源受到污染,让缺水问题更加严峻。

3植被生态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生态系统中的森林水循环是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7-8]。其基本原理是:森林能够将部分降水截留到地表,再被森林逐层吸收、分流、下渗,而被森林截留的部分降水则通过植被直接吸收,或被大气水循环利用。森林植被体量巨大且结构复杂,林下土壤下渗体量较大、结构复杂、林下土壤渗透性强,这也使得森林植被的水文特点突出且对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很明显。

3.1截留蓄水能力强

覆盖面积广和生态条件多样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两个显著特点,所以其在降水时可以有效存储水分。加之森林中的植被生长周期普遍较长,因此具有极强的蓄水能力。尤其是密集复杂的森林系统,其涵蓄能力比单层稀疏的人工林要强3~5倍。因此,人们应大力保护天然林,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生态建设。

3.2平衡径流河川的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截流蓄水能力较强,其能够在调节河川径流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9]。其一,在暴雨季节,森林生态系统凭借优秀的蓄水能力,可以对地下水予以有效的补充,并确保地表土壤的牢固性,进而缩短洪水峰值出现的时间;其二,在干旱季节,森林系统能够利用在暴雨季节所存储的水分实现给养,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对河川径流进行一定补给,降低干旱期出现干枯的情况。

3.3减少径流总量

森林系统在地表水分以及水流散量方面的蒸发量决定着该区域河流的径流总量。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一些湿度较大的地区,其径流量一般不会由于森林系统而受到影响。与之相反的是,在一些较为干旱的地区,森林系统可使该区域径流总量比例系数下降10%,并对植被与大气生态予以改善。

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水资源保护利用

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综合治理性质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所以,植被建设与水土保持之间既存在相互交叉的地方,又具有不同的重点。水土保持主要是将保水保土作为工作的中心点,再结合相关农业、工程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比起同地区单项的植被建设,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水资源的作用更为显著。

4.1减洪增枯

水土流失治理,可以增加拦蓄流域内降水的能力,使得其地表与地下径流在分配时序及格局方面得到了改变,进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减少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期流量。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削洪效应大小决定于雨情、地形、土壤、措施实效及流域大小等因素,但总体来看,在中小流域尺度内,其削洪效应是显著的,最高可达70%[10]。但是,在大河流域中,洪峰的形成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雨情是决定洪峰形成的关键因素,这样使得水土保持对洪峰的减弱作用在部分地区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但随着大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力度的不断增强,水土保持对大河流域洪峰的削弱作用将会逐渐显现出来。

4.2控制土壤侵蚀

水土保持是通过设置多层防御措施来避免土壤受到水蚀,采取以坡改梯的方式来对林草植被以及农田等进行改进,进而有效改善土壤受到水蚀的情况,使得进入河川中的水、泥大幅度减少。通常,对一些较小的流域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后,其侵蚀模数能够从10000~20000t/km2降到3000~5000t/km2,若采取的治理方式得当,治理时间较长,甚至还可以将侵蚀模数降到1000t/km2以下[11]。其次,在进行治理的初期,河川与沟底工程在拦截河沙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治理的不断加深,植被与农田建设工程逐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另外,水土保持所具备的减蚀作用在其他河流中也能够发挥出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气候与地质条件存在差异,所以治理效果也会存在不同。例如,在对长江流域内的一些小流域进行治理后,侵蚀模数能够下降约70%,中流域也能够实现40%~50%的降幅。但在长江干流方面,因实施水土保持的治理总面积不大,治理时间较短,加之这些区域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减蚀效果无法有效发挥出来。

4.3有效减少江川河流的径流总量

水土保持治理,能够让植被与水土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并增强降水的截留量,进而有效减低河流的径流总量,这样就可以在减少洪涝灾情发生的基础上,减轻因干旱而造成的损失。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现阶段通过对黄河部分流域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后,黄河径流总量得到了有效降低,尤其是在洪涝灾害的高发期7-8月,径流减少量可达3%,因此,最近几年黄河灾害出现的频率以及损失程度均明显低于从前,使得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5城市水资源的保护策略

5.1要有效保护生态用水

不断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与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前提条件,整体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有密切的联系。植被覆盖率的提高,能够有效增强其自身的蓄水能力,防止土地出现沙漠化。此外,植被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当城市气温过高时,市政部门就会进行洒水作业,以达到降尘与降温的目的。这样虽然可以美化环境,但消耗水量过大。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园林绿化的办法来解决降尘与降温方面的问题。增加绿化带,可以调节区域内的小气候;利用树木的蒸腾作用,可以让空气更加湿润,减轻干燥给人带来的不适。在夏季,树木具有吐水能力,枝叶还可以避免阳光直射到地面,增加空气湿度的同时也能够间接降低地面温度[12]。其次,树木能够蓄存水源,在吸收土壤中的矿物质以及无机盐时净化水源,可谓一举多得。

5.2运用法律手段来惩治污染水源的行为

在当前法制社会的环境下,严肃处理水资源污染行为,能够提升民众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因此,对于污染水资源的企业,要对其给予严格的处罚,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停业整顿的措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对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力,会使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进而影响人们的饮水健康。因此,为了规范企业行为,国家就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进行治理。同时,为了确保城市的水源安全,相关部门还要对已经污染的水资源进行治理[13]。近年来,国家已经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惩治污染环境的行为,但惩治力度较低。部分企业为了眼前利益,依然我行我素,偷排污水,所以完善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6结语

水资源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每个人都离不开水。但随着发展进程的加快,水资源方面出现的危机已经快要让人“喘不过气来”。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人们要以森林建设、水土保持以及城市水资源保护等为出发点,来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作者:闵敏 单位: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生态环境建设篇2

引言

经济的良好发展使得我国所开展的生态环境建设有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我国的国土资源相对丰富,但是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导致了部分区域出现水资源短缺的现象,这也就需要在生态环境建设当中不断的去加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更加科学的去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规划,以提升整体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水资源的重要作用,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促进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当中,要不断的去推动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并且要督促相应的部门开展较为明确性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合理的对水资源保护进行规划,明确的规定水资源利用的规则,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去利用水资源降低在使用过程当中产生的水资源浪费,同时也要加强对于相应工业生产的检查工作,降低企业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现象,从而提升水资源的保护水平,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水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保护意识不足

虽然当前不断的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但是在工作开展过程当中,对于水资源保护的意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没有良好的去对水资源的运用进行长远的规划,也就使得在生产生活过程当中容易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以及相应的生产会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污染,但是缺乏管理制度去对相应的工业生产进行管理,这就使得工业生产过程造成水资源浪费,并且缺乏对工业废水的全面性处理工作,导致其直接排放工业废水严重污染水资源,使得当前的可利用水资源总量降低。这就使得所开展的生态环境建设的效果不明显,导致水资源缩减现象逐渐的严重。同时相应的管理部门缺乏对于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导致部分人员仅仅有进行水资源保护的意识,但没有实际落实到生产生活当中去,造成水资源保护的力度不足,利用率下降。

(2)水资源管理工作不科学

要想有效的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不断的去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就要更加科学的去对水资源进行管理,但是在当前的生产环境建设过程当中没有制定较为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标准,也就使得相应的工作人员再去开展资源保护工作时科学性不足,并且不够全面,这也就使得在后期的实际工作当中容易出现疏漏,导致水资源受到严重的损害。在实际的水资源保护以及利用工作开展当中,没有明确的去规划不同行业对于水资源利用的标准,也就使得各行各业都可以不限量的去运用水资源,导致了在生产过程当中产生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而且部分企业会运用到大量的水资源,但是没有去对水资源进行重复循环利用,也就使得水资源的实际利用率没有发挥出来,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2.加强生态建设当中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措施

(1)建设科学化的水资源利用体系

要想更加良好的去加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使水资源的利用能够更加的合理降低,在生产生活当中造成的这些浪费就需要不断的去加强对于水资源利用体系的建设,规划出一个明确的节水体系,以有效的去缓解不同区域当前的时间短缺现象,并且对区域内的水资源进行统计,科学的建设水利工程,更加良好的去对水资源进行分配,有效的去满足不同区域对水资源的需求,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为该区域内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同时在不断的对自然的水资源进行储存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加强该区域内水资源的处理以及优化工作队伍提升水质,同时也对储存的雨水进行处理,再次应用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

(2)加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工作

政府部门要不断的去对该区域内的水资源分布状况进行探索,以及充分的掌握当前水资源的现状,从而利用现代化的技术信息建设该区域内部的水资源数据系统,并且设置科学性的检测工作,及时的去对水资源的状况进行调查并将其输入到系统当中,为政府所开展的水源保护工作提出基础性的保障。为了降低周围区内工业生产造成的水质污染现象,政府也要对企业购置污水处理设备采取相应地补贴,降低企业加强宣传保护的成本耗费,使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社会资源保护工作。同时政府部门也要不断的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宣传工作,以促使相应的企业不断的去对内部的技术现状进行创新,以降低在生产当中造成的污染,有效的增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效用。

(3)提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管理水平

在不断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下,相应部门也要不断加强对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管理水平,更加科学的对该区内部的企业用水状况进行规划和指导,使其能够按照规范标准去运用水资源,并在自身的企业当中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要不断的去应用更加具有专业性的人才,使其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保证不同区域内都能够获得充足的水资源制定的标准,降低出现随便浪费的现象。并且在管理工作当中不断的去加强对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监督工作,推动相应的工作人员能够将水资源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促使其他的企业更加合理的去利用水资源。也要不断的加强对企业的检查与监督工作,保证其能够按照规范要求运用水资源。

3.生态环境建设当中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具体措施

(1)不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水土流失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劣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会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不断的去推动对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提升水资源保护的水平。全面的去对该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不断的加强植被的建设,有效的扩大植被的面积拦截地表流水,降低地表流水对土地资源造成的损害,同时也可以在该区域建设相应的水利建设一更加充足的去利用水资源,提升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人们的农业生产过程当中,也要更加合理的根据该区域的历史状况,改善当前农业生产的结构,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以增大林草植被的面积,也不断的改变农田种植过程当中灌溉的方式,选择具有节水性能的灌溉措施,也降低在灌溉过程当中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在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期,也能够增强对于水资源的利用率。

(2)加强植被建设工作

不断的推动植被建设工作不仅能够良好地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同时也能够推动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就需要对相应区域内的水资源状况进行相应的分析,选择适合生长的植被种类,使这个面积得到扩大,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并且植被面积的扩大,也能够有效的去保护该区域内的水资源,吸收自然降水,对该区域内的河流流量进行调节,以有效的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同时在干旱季节,植被内部系统会对水资源存储状况进行调节传输向河流进行补给,以保证河流内部水资源的充足性,避免河流出现干枯现象。

(3)加强水资源的修复工作

水资源的污染现象严重,是导致当前水资源总量降低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有效的提升对于水资源的保护,使得资源的利用率能够上升,就需要不断的去加强对水资源的修复工作,对水资源进行治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如对受到工业污水污染的水资源,就要采取化学性的治理措施,去除水分当中的有害元素,同时也要不断去加强河流资源内部的生态系统的建设,推动河流内部的自然系统发挥净化作用,改善水资源的现状。同时也要不断的去推进相应的工业生产单位,不断的去加强水资源处理设施的配置工作,提升企业内部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工业废水造成的水质污染现象。

4.总结

水资源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当中的必需品,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当中,也要不断的加强对于水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相应的部门明确的对水资源保护作出规范,并不断的去完善资源处理设施,促进对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也要不断的对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良好的加强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有效的降低在生产生活当中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要不断的去加强对于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使水资源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并且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积极的投入到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当中,更加合理的对水资源进行分配,减少水资源使用过程当中产生的浪费,从而不断的提升水资源保护以及利用的水平,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赵杰 单位:陕西省环境调查评估中心

生态环境建设篇3

我国的水资源严重短缺。虽然学术界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水文效应有普遍的共识,但由于观测资料的缺乏和视角的不同,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不同的看法。在社会的一般层面上。因此,有必要从概念、理论和实践三方面探讨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1生态环境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建设项目。从整体上看,生态环境建设强调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行动,注重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规律,不坚持自然演替阶段和目的(达到高潮阶段)。同时,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工业、科教、文化的发展水平,更有利于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分析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2.1植被生态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利用

生态环境与水资源息息相关。一个地区的水资源,除了主要的地理位置、气候调节、气象因素外,森林和植被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是因为:

2.1.1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截留和蓄水能力

由于其复杂性、多样性和普遍性,森林生态系统具备为大面积或大面积降水提供水源的良好条件。同时,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植被生长周期较长,其深层土壤蓄水能力更为突出。特别是复杂密林系统的防护能力是单林疏林的3~5倍。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生态建设。

2.1.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节水灌溉措施

在农业方面,通过对灌区和灌区节水工程的改造,可以调整节水措施,提高农业综合水平。在工业领域,我们应该继续改革节水技术,理顺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此外,应积极推广循环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在生活用水方面,应加强公共用水管理,合理调整水价,推广节水技术在城市建筑中的应用,加强污水回用。

2.1.3水土综合治理,提高农业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有效地保持降水,有助于缓解农业用水困难,增加土壤蓄水,提高抗旱性。同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大大增加了农作物面积和产量,将无效的水分蒸发转化为有效的蒸腾,提高了降水资源的利用率。

2.1.4增加蓄水能力,提高河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综合水土保持后,黄河中上游年平均每年多拦蓄了3.17万m3/km2降水,相当于32mm的降水量,高于20世纪50、60年代。海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属于半湿润和湿润地区,其降水能力是黄河流域的两倍多。北京延庆县汉家川流域综合水土保持使降水量增加了112mm,江西省兴国县汤北河流域综合水土保持使降水量增加了210mm。目前没有全流域统计数据。

2.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利用

所谓水土保持就是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土地措施和工程措施,以改善水土资源平衡的生态循环。土壤和水的处理不仅关系到水文、土壤、生物和其他相关生态系统的平衡,水土综合治理是生态建设的基础,因此要加强植被的生态建设。

2.2.1可显著提高生态系统的截水效果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一方面,有效的植被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保水储水能力,增加地下水储水量,调节河流径流,而且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可以积极改善相关其他生态系统的平衡,增加生物和植物的数量,最终提高水资源的回收率。

2.2.2可以显著调节江川流域水文特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突发性降水地区的监测数据表明,综合水土保持可以显著降低洪水效应,特别是在中小河流流域,防洪效果可达40%以上。因此,有必要加强水土综合治理,完善水土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

2.2.3有效减少了江川径流总量,降低次生灾害发生率

通过水土保持一体化,可以使水土与植被的关系更加密切,既可以减少洪水造成的破坏,又可以减少持续干旱造成的破坏。

3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3.1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优化水资源配置

基于该地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经济布局、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施工顺序,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目的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在有限的水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根据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满足各行各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规模,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提供可靠的支撑。

3.2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

当地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在水资源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增强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城市居民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①以生物措施为主要手段的生态植被建设;②通过工程措施,搞好生态工程建设。植被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保护现有天然林、扩大现代造林、促进非林地培育等方面。生态工程建设应以水土保持小流域管理工程、工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畜牧业生态工程、林业生态工程和污染控制生态工程为主,实现标本兼治的根本目标。

3.3开源节流,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3.1开源

①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发挥工业用水、城市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战略作用;②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运用先进技术对水资源进行监测、管理和配置;为了充分利用洪水资源和污水资源,探索微咸水的应用,有必要扩大雨水涵养和灌溉面积,通过覆盖旱地实现水土保持。充分利用雨水。

3.3.2节流

把节约用水放在突出位置,解决水污染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重点是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和城市用水的转化率。很多城市农业用水仍处于粗放型:①沿输水渠道系统流失;②农田灌溉率低。因此,有必要加快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建立以防渗渠道和管道为主的输水工程体系。提倡先进的灌溉技术,重视建立节水管理机制,加强对用水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建立一套奖惩措施,充分实现城市供水的商品化。

4结语

经济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不是竭泽而渔,我们应该造福子孙后代。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加强植被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需要科学利用水资源,关注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不断提高水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实现良性互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传京.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探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10(5):96-97.

[2]许杰玉,汪自书,杨莉,等.基于空间匹配的内蒙古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C]//201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2018.

[3]步青云,曹娜,曹晓红,等.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环境保护,2019,15(9):152-153.

[4]张冬.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利用[J].珠江水运,2018(16):98-99.

作者:杨雪怡 王慧琳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