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实验室管理论文范文

实验室管理论文全文(5篇)

实验室管理论文

第1篇:实验室管理论文范文

中央单元的主要功能有数据采样、运算处理、反馈控制、显示输出等。数据采样功能是指通过AD转换端口或相关电路采集相关端口的电压和电流、负载数量、即时功率、故障等数据并传递给MPU。运算处理功能是指通过MPU的指令系统将实时数据传入程序函数进行运算,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处理,或者自主产生特定的信号,比如产生脉宽调制(PWM)波形,以供给其他功能模块。反馈控制功能基于MPU得到的运算结果,通过GPIO端口输出到各个相关控制电路,使相关模块产生相应动作以实现实时、快速、稳定、准确、高效的控制。显示输出功能可以将系统当前运行状态、即将执行动作等信息通过屏幕显示出来,也可以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显示和控制。过载检测和保护电路共同协调,对于输入、输出电压、电流和模块运行温度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产生相应动作,保障电源

2大功率开关电源转换单元设计

开关电源转换单元设计开关频率为30kHz,采用脉宽调制(PWM)全桥隔离式拓扑结构。整流电路使用大功率整流模块,根据本系统设计参数,最大输入功率为10kW,最大输入电流应为46A,基于安全经济等考虑,应选用工作电流100A、耐压1000V的整流桥堆。全桥逆变整流电路采用英飞凌公司的100A/600V大功率IGBT模组。全桥IGBT驱动电路采用IR2133集成驱动芯片。高频变压器采用铁氧体磁芯,原副边变换比为10∶1。同时设计了滤波、保护、稳压等附属电路。脉宽调制(PWM)波形由STM32微处理器产生,通过调节脉宽占空比,就可以控制输出功率,既可控制系统用电效率,也可以提高整体运行安全性。开关电源到用电终端之间还可选择连续可调电压输出应用模块或固定分立电压输出模块。检测保护部分可以采用UC3895控制芯片实现动态控制。

3应用端口分布式设计

实验室智能弱电供电管理系统应用端口采用分布式、模块化设计,其拓扑结构见图3。供电线路从总分线器出发,分别接驳到实验室各个房间的端口,再连接到房间内部的输出端子上。各个接插部分采用标准化即插即用型部件,有利于根据需要更改、扩充相应端口数量。每个端口具有独立的检测、保护装置,并可以根据需要在0~30V范围内调整供电电压。该文设计的智能弱电供电管理系统可以依托原有实验室供电系统(220V市电)线路管道布线,并适当对现有实验台供电插口进行改装,或者加装新式弱电端口,即可正常使用,实现起来比较方便。

4结语

第2篇:实验室管理论文范文

1.安全培训不够到位。虽然,学院组织过多次消防安全和生物安全知识讲座,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也有较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但所具备的安全知识还不全面,在实验课的具体授课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纰漏。同时,因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增加以及任课教师不足等原因,各学系常常安排研究生代上实验课,而大部分研究生只接受过一次针对科研实验开展的安全培训,在实验授课过程中容易忽视各种安全隐患。

2.未对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实地演练。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在成立伊始就已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事故应急预案,但并未根据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实地演练。虽然实验教师都了解在事故发生情况下自己的职责和行动步骤,但缺乏事故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无疑是纸上谈兵。

3.实验室安全监管制度不严、执行力度不强。大部分高校实验室缺乏污染物处理设施,缺少专业部门对废液进行统一回收、管理和后续处理。未经严格处理的成分复杂、毒性较大的废液,如果直接排放或只简单稀释后就直接排入下水管道,毒性物质会逐渐累积,造成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教学实验时还存在本科生未将解剖完的小白鼠尸体与脏器放入指定的垃圾桶进行统一处理,而直接丢入普通垃圾桶的现象,这种不规范随意丢弃生物源废弃物的行为会造成环境的污染。

二、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通过分析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笔者拟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具体改进措施,以期提高和完善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尽可能地降低安全风险。

(一)加强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

预防医学教学实验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实验动物和微生物,其中包括各种强腐蚀性、易燃、易制毒化学危险品,因此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和实验废弃物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1.化学试剂和生物样品的贮存。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安装通风系统。对于化学品储存应依照各种化学品的种类、性能分开存放,对化学性质相抵触的化学试剂要严格分类贮存,各种腐蚀性化学试剂应存放在试剂架的最底层。试剂储存室必须指定专人专管,确保储藏室入门钥匙双人双锁并妥善保管,储存室要根据条件安装防盗监控和火灾报警系统,配备相应的消防灭火设备。

2.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应清楚地了解实验课所涉及的所有化学试剂的化学特性和防范措施,并悉心指导实验人员。易燃、易爆和易挥发的化学品应在有安全防护的通风橱中使用,并采取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安全防护用具,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实验准备室内仅允许存放少量无毒或低毒的化学试剂和有机溶剂,任何化学试剂均应严格按实验室的规定,两名管理人员同时在场方可领取,并做好出入库登记和详细的领用记录(领用时间、领用剂量、使用方向、领用人、剩余试剂去处等)。对于易燃、易爆、易制毒和腐蚀性的化学危险品应现用现领,使用剩余部分禁止随意存放,必须及时登记与退还试剂储备室,妥善保管安置。

3.化学废弃物与生物源废弃物的处理。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应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对于剧毒化学危险品的残余物必须作无害化处理,并由专人负责监督和管理。废弃化学危险物品的处置和销毁应上报并征得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同意后,请具备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动物尸体和脏器等生物源废弃物应统一放入指定的冷冻设备中等待下一步的统一处理,而微生物类废弃物应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

(二)加强实验仪器使用培训和管理

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仪器种类繁多,涉及环境卫生、劳动卫生、毒理学、营养卫生学等等,需要实验管理人员加强仪器的管理,保证实验人员正确并安全地使用仪器。

1.编写培训讲义。实验教师应结合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种仪器的培训讲义,具体内容应包括仪器原理、仪器应用范围、仪器基本结构、仪器操作参数设置、仪器使用操作具体步骤、仪器使用注意事项等等。

2.仪器操作培训。全体实验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必须由任课教师统一进行仪器使用培训,实验课任课教师应详尽地讲解仪器的基本原理,具体功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要求每位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3.仪器的日常维护。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和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是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不仅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更是实验室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要做好实验仪器的日常维护工作,除了定期校准外还应时常除尘保养,并做好水、电和燃气管路的定期检查,发现松脱、老化以及损坏应及时维修或更换。

(三)利用现代科技改善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控。当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时,需要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安装热感应探头和烟雾报警系统)及时发现事故并发出警报。此外,开放性实验室的建立意味着本科生在实验室内进行创新实验的时间增加,而实验室不可能一直有人在现场照看。因此,应采用网络摄像监控的形式对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安全状况和实验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四)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落实责任

实验室的安全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予以保障。例如:实验教学的防火和安全检查、危险化学试剂的安全使用、大型精密仪器安全使用与管理、仪器设备的损坏赔偿、废弃物的安全排放、气瓶的安全管理等,都需要制定合理和规范的规章制度为本科教学实验的安全运行提供制度保障。除了制度保障外,还应建立和健全以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为基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实验室安全操作指南和实验人员在实验室的行为准则,并明确安全第一责任人。

(五)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进行应急预案的实地演练

要做好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努力提升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促使实验室管理专业化和规范化。

1.提高安全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安全教育培训。对于实验课任课教师、实验教师以及学生来说,只有不断地强调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进一步普及安全防护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技能水平,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安全培训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进行事故应急实地演练。预防医学实验中心应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全员参加的消防应急逃生演练。实验课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要熟悉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具备一定的初期灭火指挥和应急疏散能力,提高灾害性事故发生时紧急应变能力。火场危机常给实验人员带来震撼性、突发性和危险性,不仅干扰实验人员的正常思维,还可能干扰实验人员正常的行为,因此在事故应急演练中应理论结合实际,对实验人员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

(六)定期检查维护,消除安全隐患

第3篇:实验室管理论文范文

检测工作的监督一般采用采用现场检查及文件记录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对于现场检查所发现的问题如潜在的不合符事项或者有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可采取口头或书面的形式通知被检查者立即纠正,对情节严重的质量问题要召开质量分析会,责任相关人员分析不符合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及时填写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表,质量部要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验证,内容包括:采取的预防和纠正措施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实施;不合符情况的根源是否得到了消除;对不符合情况所涉及的人员是否进行了培训和教育;实施结果的记录是否齐全和完整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有这一系列活动的记录并保存。

2二大审核(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2.1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意义

按规定,实验室每12个月至少要进行1次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内部审核是实验室对进行的各项检测活动符合性的核查,主要是从文件与标准的符合性、应力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对存在的不符合项及时采取纠正措施。管理评审是对包括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局性的评价,管理评审的结果需要对实验室的检测工作以及资源配置等重大问题做出决策。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可以实现对实验室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以便自我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否符合CNAS-CL01:2006《检测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和相关要求。确保实验室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充分性、有效性和持续适应性,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

2.2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的依据是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等。审核范围应包括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覆盖实验室所有部门的全部质量活动和检测工作。实验室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首先制定内部审核计划,组建内部审核组,内部审核组成员由质量负责人从具有内部审核员资格的人员中指派,按照内部审核的日程进行现场审核,审核的方式包括查阅资料、现场取证、人员谈话等方式进行,并如实填写相关记录表,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开出不符合项,责任相关人员分析不符合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针对纠正措施要进行有效性验证,是否做到了举一反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内部审核工作形成的所有文件和记录包括通知、内部审核计划、首末次会议记录、人员签到表、审核过程及情况、不符合项陈述、纠正措施等等要及时汇编形成内部审核报告后存档。下一次内部审核时,内部审核员要跟踪验证该部门是否有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如果有则要开具严重不符合项,以引起足够的重视,直至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达到质量管理体系得到切实贯彻实施的目的。

2.3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一般以会议形式进行,通常由实验室最高领导者组织召开,由最高领导者首先对上一次管理评审决议的实施情况进行通报和说明,质量主管和有关部门负责人根据评审计划分别作专题报告;与会人员对评审的议题报告进行讨论审议;对评审中提出的重大问题,由总经理做出决策,并确定责任部门负责落实;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做出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适宜性结论)。管理评审时,特别要注意两个专业术语:管理评审的输入和输出。输入就是以下几方面信息:a)组织机构及资源配置的适宜性;b)内、外部质量审核的结果;c)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和适宜性;d)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e)委托方满意度调查和服务情况报告;f)委托方投诉的答复与解决情况;g)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和能力检测的结果报告;h)质量监督的情况;i)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及其有效性分析;j)日常管理会议提出的有关议题。输出就是评审组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评审,得出的决议。输出应包含以下信息:a)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总体评价b)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的改进,组织机构的调整,体系文件的修订。c)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如人员、设备、设施、环境条件等等是否满足要求。有了管理评审的决议,将决议责任到人,相关责任人要制定出实施决议的计划,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管理评审的记录包括准备和策划记录、实施和结果的记录、完成情况的记录并存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有这一系列活动的记录并保存。

3三项计划(培训计划、设备校准计划、期间核查计划)

3.1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应与实验室当期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一般地,每年年初,技术部可会同综合部根据实验室自身情况制定本年度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方式:内部培训、委外培训、内外结合均可。培训对象是全体工作人员。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与本岗位相关的程序文件和规章制度的培训,此类培训主要由质量部或综合部组织实施。比如内部审核员培训可委外参加CNAS认可的组织举办的内审员培训。内部学习可以是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的宣贯、考试、问答等多元化方式,主要是让文件的有关规定为全体工作人员所接受、理解,并自行贯彻。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的培训,包括设备的操作规程和检测方法与标准或规程的培训,使检测人员具备技术能力及确保工作质量。需注意的是,要将所有培训记录存档并计入人员档案,保证人员培训计划完成率为100%,此外还应对上一年度的培训工作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可以是:书面考试、现场实际操作考核、人员综合能力提高评估、对满足检测技术需求的针对性和适宜性、对满足市场需求的针对性和符合性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有所有培训活动的记录并保存。

3.2校准计划

一般由实验室质量部或工程部设备管理员完成。每年年初应制定本年度设备校准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计划完成校准工作。需注意的是,校准后的设备应由专人进行验收确认,验收确认后方能使用,并贴上相应的校准标识,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做好相应记录存档。

3.3期间核查计划

实验室为保证所用检测设备/仪器在校准合格期间的置信度,使检测数据准确、可靠。在重大重要检测活动前或设备/仪器两次校准之间,需对其进行期间核查。实验室应制订各设备/仪器期间核查计划、核查方法,一般由质量部或工程部负责利用二级标准物质对气候环境试验设备进行期间核查。利用进口丹麦传感器和K2控制仪对振动与冲击试验设备进行期间核查。核查的数据必须有记录,核查工作完成后应对被查设备重新做出评价、确认,包括继续使用、检修或者重新校准。

4四类管理(人员、设备、服务与供应品、检测报告管理)

4.1人员管理

在影响实验室技术能力的诸多因素中,首先考虑的是人员影响,程序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各岗位人员的职责。综合管理办公室应经常组织大家学习,让所有人都能自觉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从认清委托方需求开始利用资源(人员、设备、设施、资金和信息等),得到一系列检测结果,最后出具检测报告,这就是检测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由有足够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担任,由这些人员确定检测方法,开展检测工作,解决检测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需注意的是,实验室必须加强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培训、岗位技能的培训、安全教育的培训、保密知识的培训等等。对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进行资格确认,包括要求的学历、培训结业证明、技能考核证明和资历等。

4.2设备管理

设备,是实验室保证自身竞争力的基础,对于完成检测工作的质量至关重要的,根据CNAS-CL01:2006《检测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及相关要求,设备管理一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设备制度:设备一定要制订控制检测活动所用设备的管理制度,并按规定执行。(2)设备购置:要进行策划、申请,设备到了要按照合同要求进行齐套性验收,对验收合格的设备要对其性能进行校准,校准工作完成后也要对他的技术指标进行再验收确认,之后投入使用。(3)设备标识:应有唯一性标识和状态标识,唯一性标识一般包括校准证、合格证、设备负责人等,状态标识一般分为完好、停用、封存、检修。对长期不用的设备,粘挂“封存”标识,可不再列入周期校准计划;封存的设备如需启用,需经重新校准。(4)设备使用: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包括硬件和软件,安排专人采取措施对设备实施安全防护。发现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要及时修复。(5)设备保养和维修:实验室应制订设备维护计划,并按计划对设备进行检查,力学设备的维护包括检查结构是否出现松动、水冷设备的过滤阀的清洗、二次冷却水的及时补充、油泵是否缺油、功率放大器清理灰尘等等,气候设备的维护包括冷却水过滤阀的清洗、湿度净化器过滤阀的清洗、制冷剂的检查和添加、压缩机油压是否正常、干湿球纱布的及时更换等等。需注意的是,设备的维修要安排专人跟踪,及时填写设备维修的相关情况,对于影响性能指标的维修,维修完成后要重新对设备进行核查、校准。(6)设备技术档案:每台设备都应建立相应的技术档案,包括设备购买合同、设备说明书、采购申请单、设备验收单、校准和校准计划完成情况、期间核查记录、维修记录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有这一系列活动的记录并保存。

4.3服务与供应品管理

关于服务与供应品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实验室需要的供应品都必须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进行申请和审批,要向有资质的合格供应方采购。

(2)对试验有影响的消耗品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并保存相关的所有资料。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对合格供应方进行评审并保存相关记录。

4.4检测报告管理

检测报告是检测活动的最终产品,报告的质量直接反映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所以必须高度重视。首先报告信息必须准确、客观、公正、全面,比如样品信息必须真实可靠,检测过程描述要简洁、准确、清晰,遵循怎么做就怎么写的原则。其次报告的起草、校对、审核、批准必须落实到相关责任人,对报告的质量进行层层把关。最后传到客户的报告要经过登记并复印存档,以备查阅,电子档报告要做只读处理,以备质量追溯。须注意的是,如果传到客户的检测报告出现错误,应及时回收,然后按照要求更改后重新出具检测报告。

5五个控制(文件、记录、分包、溯源性、检测结果的质量控制)

5.1文件控制

实验室的文件主要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技术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及工作中形成的质量记录等等,技术文件一般指国家、行业、军队等有关标准、规范及委托方的术资料。文件的有效控制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文件的收发:文件前要经过审核和批准,都要进行唯一性标识,还应制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清单,并对文件的版本状态和分发情况进行标识,防止使用无效或作废文件,清单栏目一般包括文件名称、文件编号、修订状态和批准日期以及分发部门(个人)等等,其次实验室有效运行的工作场所必须是且有已批准的、适用的有效文件,无效和作废的文件比如过期的标准、修订后的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等应及时收回加盖作废标识章。二是文件的保管和借阅:资料员须将持有的文件分类编号和放置,并在放置位置粘贴标签,使文件便于识别和检索。同时要注意保持文件存放的环境清洁、防水、防火、防泄密、安全。文件的借阅必须登记,防止意外。

5.2记录控制

记录,是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文件,必须真实、清晰、准确、完整,实验室的记录应包括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质量记录有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报告、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情况、服务委托方情况、质量分析会等等,技术记录有设备的校准记录、试验委托(合同)单、技术评审会、任务单、原始记录、检测报告等等。

6结束语

第4篇:实验室管理论文范文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处于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的地位。在很多学科的学习上,往往也都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在当前的旅游管理教学中,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身影仍然时常课件,旅游管理课堂基本上也是“以教师为主,以教材为主,以课堂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主导下的旅游管理教学,不仅与时展脱轨,更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目标相悖。而体验教学则恰恰相反,其教学操作的核心是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以促使其知识、能力、价值观等的培养和统一。由此可见,在旅游管理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意义重大。

2.旅游管理学生开展“体验式教学”实习的策略

体验式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旅游管理课程教学效率至关重要。那么,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活动中,该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呢?作者认为可以从“模拟导游”、“案例教学”以及“优化设计”这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2.1开展模拟导游活动,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导游身份应该不会陌生,并且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将从事导游工作。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模拟导游活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体验方式。这里所说的模拟导游,主要指的是模拟即景导游。众所周知,即景导游需要具备多种能力,既需要具备充足的知识储备,又需要能够创造丰富的旅游情境,给予游客丰富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那些历史文化浓厚的景点担任解说时,旅游情境的创设必不可少,其是激发游客情感体验,引发游客情感共鸣的重要手段。比如在对“幽州台”这一景点的解说时,如果导游没有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不懂得这个看似简单的台子就是古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游客就无法理解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在写此诗时那忧伤、悲愁的心绪,也无法真正欣赏这个景点的人文内涵。这就是情境渲染的力量。是否能够有效地渲染出情境,加强游客的情感体验,是衡量一位导游能力高下的重要指标。因此在旅游管理体验课堂上,开展模拟导游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边游览边解说过程中,掌握相关旅游知识,还能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活动中,可以结合体验式教学法,开展模拟导游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此过程中,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实现。通常,在模拟导游实习活动中,需要结合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比如通过多媒体,以幻灯片为背景,将景点相关的图片用幻灯片播放,使学生如临其境,并就着图片,以导游的身份进行讲解,然后现场的教师和学生对此加以评价,通过此来不断强化其知识和能力的掌握。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使体验式教学恰到好处。

2.2结合旅游管理案例教学,提升学生思维体验

什么是案例教学法?简单地说,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和知识基础的前提下,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目标和内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精心策划和指导,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以此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探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管理理念、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上的优势不断地被实践证明,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旅游管理体验式教学课堂上,结合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用现实案例,构建起实际体验情境,并将学生进一步引入案例情境中,去整理、分析、理解案例,以此来提升学生思维体验,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体验中,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得以不断深化。

3.总结

第5篇:实验室管理论文范文

知识管理虽然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但信息技术只是知识管理的一种手段,与信息资源管理相比,知识管理是其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概念包含更多人性化的内容,更加强调存在于人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和管理,更加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充分互动。推动知识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与无障碍流通,实现知识资源的创新与增值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管理是人的创新能力与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人、信息技术、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三要素。科研院所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实践普遍比较注重知识管理系统即知识管理实施平台的建设,对隐性知识挖掘、知识分享激励机制构建、知识共享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关注较少,也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措施。

二、缺乏长远的知识管理规划

高校图书馆一般规模较大,人数较多,职能部门之间业务分工细致明确,知识资源具有综合性。图书馆在机构设置、业务范畴和管理理念方面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在技术革新方面,图书馆之间具有极强的参照性。每个高校图书馆都有自己的学术委员会,图书馆之间已形成系统化的组织联盟,可以定期组织图书馆界的学术交流活动,图书馆的开放性使图书馆之间可以迅速的共享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理念。与高校图书馆相比,科研院所图书馆规模较小、人数较少,业务范畴相对狭窄,图书馆知识资源专业性较强。图书馆之间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的平台与机制,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组织联盟,很少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科研院所图书馆的封闭性导致图书馆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参照,只能依靠自己独立探索,因此,大多数图书馆在知识管理规划中只着眼于平台建设和原有业务能力的提升,缺乏长远、明晰的知识管理规划。

三、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作为科研保障机构,由于图书馆传统的文献与信息服务工作不在科研生产的最前端,也不能直接产生利润,图书馆的服务价值隐含在科研人员的知识学习、创新和共享中,难以直接体现,也无法详细评估。因此,与高校相比,图书馆在科研院所中的地位一直比较低。领导虽然认为其具有存在的价值,但与科研生产部门相比,明显重视程度不够。科研院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采购经费,随着资源价格的上涨维持相对稳定持续的增长,一般波动幅度不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面临着很大的冲击,图书馆必须要从对知识载体的管理过渡到对知识资源的管理,在信息资源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朝着智能化知识管理与服务的方向发展,构建共建共享立体多元的知识资源保障体系。

四、图书馆馆员队伍素质不高

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要素,馆员素质的高低是图书馆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科研院所图书馆馆员的业务素养参差不齐,学历背景及专业结构均比较复杂,非图书馆专业人员较多。图书馆专业,尤其是计算机、信息存储以及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由于缺乏奖惩机制,科研院所图书馆普遍缺乏学习与共享的气氛,有相当数量的馆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图书馆员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不足,对工作缺乏思考,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图书馆员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单一,业务能力有限,使图书馆无法承担更深层次的知识服务职责。

五、信息管理平台功能简单、数据资源互通性差

科研院所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平台只是依照固定的资源和系统为科研人员提供显性信息与知识,信息产品的服务内容单一,数据库资源难以有针对性的满足科研人员的个性化知识需求。图书馆主要从信息资源收录的完整性,数据更新的及时性以及检索的便捷性来衡量其质量,对个性化的信息与知识服务关注较少。这些应用系统和数据库是图书馆为适应科研工作需要,分散开发和引进的,在建设的过程中很少考虑数据标准或信息共享问题,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不同的应用系统及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资源很难互联互通,不能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冗余现象严重。

六、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的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科研院所图书馆凭借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为科研人员提供以流通、阅览、信息资源检索为主的低层次信息服务。虽然部分图书馆根据科研人员的需求也开展了文献传递、参考咨询与定题跟踪等扩展性服务,但是这些服务大多集中体现在显性知识的查询与传递上。面对信息过载与知识匮乏共存的知识环境,科研人员迫切要求图书馆对知识信息进行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对隐性知识资源开展深度挖掘,从而形成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产品,实现知识的增值。但是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面对人员紧张、人才缺乏,激励与考评机制不健全,图书馆员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的现状,科研院所图书馆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动力不足,难以为读者提供知识型信息服务。为实现知识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有效地解决知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图书馆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知识管理理念的宣传

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机制知识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的革新,知识资源的顺畅流动与知识拥有者的充分参与是知识管理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科研院所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首先应做好知识管理理念的宣传工作,通过所内门户网站或其他形式知识管理的宣传资料,使全所员工对知识管理的理念形成客观、明晰的认识,从而为知识管理的实施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另外,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需要所有知识拥有者的充分参与,对于科研院所来讲,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图书馆应必须加强与科研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尽快建立起与知识管理理念相适应的同时具有跨部门约束力的管理机制,如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知识传播与创新的运行机制,部门知识管理量化考核细则等。通过这些强制性的管理机制,来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使其逐渐养成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习惯,从而形成知识生产、传递、消费与创新的良性循环。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应定期向领导层推送知识管理方面的相关信息,使其意识到知识管理对于全所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赢取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

(二)制定细致长远的知识管理

规划与企业案例相比,图书馆知识管理实施案例大多比较模糊零散,从国内外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实践案例中可以看出,不同性质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内容不尽相同,服务方式也各具特色。由于缺乏全面、成熟、系统的知识管理实践案例的指引,科研院所图书馆在制定知识管理规划时,首先应从本所实际出发,对用户的知识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与分析;其次应积极与高校图书馆和其他科研院所沟通交流,汲取其知识管理实践过程中的有效经验;最后,还应对国内外图书馆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学习借鉴其中有实践价值的知识管理与服务的方法。图书馆应根据上述方法,总结和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出既具本馆特色又有很强实践性的知识管理方案。此外,图书馆知识管理方案的设计应既包含长远系统的知识管理规划,又要规定近期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时间节点,并附细则,从而保证为具体的实践工作提供详尽细致的指导。

(三)建立规范、智能的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具有浓厚的技术色彩。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有助于知识收集、组织与传播的管理技术的集合,是知识管理的实施平台,它的建立需要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在通常情况下,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是在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也说图书馆的信息应用系统是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数据来源,知识管理系统是信息应用系统功能的拓展和延伸。由于知识管理系统与原有信息系统需要在同一网络设施上运行,科研院所图书馆的知识管理系统建设首先应该做好原有信息资源的梳理与整合工作,解决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问题,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与格式,实现信息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解决信息孤岛以及各个应用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集成的问题,使用户透明地使用信息资源,一次登陆就可以访问全网,方便地发现和共享信息知识资源。

(四)提高图书馆员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