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依托专业下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

依托专业下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

摘要: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在开展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文章以广西医科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为例,探讨了结合专业特色及学生成长规律,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整合实践基地平台,不断创新育人载体,建立激励机制,形成社会实践育人合力,对学院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内容与做法进行探讨和分析,总结经验和育人成效,以期为培养符合医院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社会实践;专业优势;育人模式;常态化平台

社会实践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长本领、磨炼意志、汲取能量的重要途径。为此,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要加强实践育人,在教学任务中提高实践教学占比,将社会实践育人的作用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1,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3,4]。为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培养全方面人才的作用,文章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医科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研究范本,对依托专业背景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进行探索。

一、学院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

如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做到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十分重要。学院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工作的育人功能,加强教育引导,坚持把实践和志愿活动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积极探索常态化的实践育人机制[5]。学院依托广西区内23个社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联合培养基地以及实习就业基地等平台,坚持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推进课堂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整合资源,结合学院专业和学科特点,设计和延续传承育人项目,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基层,并且每年广泛开展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与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以让学生亲身参与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推进科教融合,从而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6]。

(一)打造暑期社会实践常态化平台,开展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1.举行座谈交流,了解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建设组织学生在暑期组建团队到广西的基层医院、贫困县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医院信息一体化建设调研座谈,熟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和服务模式,对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信息部门人员配置以及绩效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应用建设情况、信息安全建设情况、信息化未来发展规划等情况进行详细交流,了解基层医院发展和信息化的建设情况以及当前基层医疗信息化发展面临的瓶颈,参观医院病案室、信息科、远程医学中心等部门,学生经过一线了解交流,多走多看,了解各地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现状,明确数字化医疗卫生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调动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认可度,增强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2.开展医疗信息化应用实地调研通过发放问卷和走访病患及家属等形式,针对群众医疗基本知识、医疗信息化、信息安全等问题进行调查,了解基层群众对医疗信息化的认识、对移动医疗知识的知晓情况及移动医疗服务的使用状况,再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给予实际建议和指导,并向病患及家属进行医疗信息化及信息安全知识普及,鼓励更多居民多利用信息化手段享受方便、高效、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3.发挥专业优势,开发健康知识宣传平台APP了解到目前基层地区群众存在医疗基本知识薄弱、信息化应用能力偏低等问题,学院志愿者结合专业优势,针对居民实际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开发健康知识宣讲APP,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宣传,以视频、图片或者漫画形式进行趣味化宣传,搭建网络健康知识宣传平台并进行普及推广,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4.开展医疗健康知识普及和义诊服务学院“翡翠丝带”协会(乙肝防治宣传)、急救协会、IT联盟、信息安全协会等学生社团与所在地区居委会进行对接与志愿帮扶活动,利用自身专业背景优势,走进基层和社区、养老机构等机构,为群众开展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普及宣传慢性病预防知识和健康管理知识,宣传《中国健康素养66条》;免费为群众开展基本的义诊健康服务,提供血压检测,以及乙肝治疗咨询等服务;急救队向居民生动细致地讲解溺水急救、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的相关知识,演示具体操作方法,提升群众自身的急救能力。

(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总体实施蓝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实践能力的原则。这就需要高校在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中积极搭建实践平台,拓展实践形式,丰富实践内容,着力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社会实践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不仅可以有效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吸收实践新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创业奠定扎实的实践基础。

(三)坚定专业思想,提高大学生学习紧迫感和自觉性大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之余,深入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第一线,一方面,通过实地调研、参观、参与生产生活、社会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认识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对本专业的自豪感,坚定学好本专业的决心。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参加工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中也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课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了学习本专业知识的渴望与需求,提高了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增强了完善自我,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自主意识。

(四)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社会实践育人1.组建活动团队,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青年学生是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学院在开展实践活动前,由学生自主报名、筛选、组队,开展活动策划、资料整理,组织协调等过程,这些环节都需要学生自主规划、沟通、协作和探究,可以有效锻炼学生自主规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也有助于增强学生自觉参与实践育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2.实施本科导师制,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在实践育人中的指导作用,实施全程、多维度、个性化导师指导计划,组建“导师+专业+学工+朋辈”的本科生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在学生专业学习、自我认知、成长成才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既可以指导学生参与“未来学术之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等科学研究,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社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研究、撰写实践报告、熟悉网络宣传技能等能力,推动学生的人格塑造、专业知识探索、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有机结合。3.建立师生长效激励机制实施学院社会实践育人机制的总体规划,制定加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育人的工作方案,将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选修课计算综合素质学分,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作为入党推优、评先评优、保研推荐等重要依据,同时将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纳入教评评优评先和绩效考核积分。4.注重实践育人的多元评价和成果展示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育人。为此,应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采取过程性和差异性评价,充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并关注学生参与的全过程以及过程中的情绪情感、投入程度等方面的表现。同时,利用学院大学生多媒体中心的如易班、微党园等微媒体平台,广泛开展社会实践的宣传报道和成果展示,及时报道活动内容,开展交流分享,及时总结活动做法和经验,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思路。

(五)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之一。首先,通过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拓宽师生社会视野,也能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的有机结合;其次,通过与专业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前景、行业发展的了解,能够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自觉学习意识,有利于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塑造。

二、学院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成效

学院始终坚持理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做法,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社会实践活动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接触基层的机会,学生纷纷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提升综合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实践、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之路。

(一)提炼实践成果,营造实践氛围每次社会实践结束后,都会以班级主题班会的形式举办主题实践分享交流,或举行社会实践摄影作品展、活动心得征稿、短视频作品评选等活动,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形象化,提升实践亲和力,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二)利用专业推进智慧团建,拓展青年成长阵地利用学院多媒体平台及时宣传报道社会实践,加强党建带团建,推进智慧团建是学院利用专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特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利用易班、微党园、QQ说说等微媒体进行线上线下联动,时时发送活动进展、心得体会,及时沟通交流相关信息。利用微媒体平台开展社会实践的系列推文,及时宣传推广实践活动的成效,充分发挥了微媒体在团建中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专业特色,及时实现活动成果转化,引导学生在技能实践中成长结合专业特点,在暑期社会实践开展中到基层医院实地考察和参观学习,获得了有价值、有意义的体验、认知和数据,并且还及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假期空余时间实现调研和考察的成果转化,参加诸如“创青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未来学术之星”等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专业竞赛项目;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通过系列培养,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学院还积极动员,鼓励学生多次参加专业实习实践活动,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到具体实践中去,成员涵盖各年级,学生参与率达到70%以上。

(四)团队合作,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作为有主题、有组织性的团队活动,活动策划、组织环节都需要成员的参与和协同,学生通过合作、互助,相互取长补短并发挥好团队力量,团队成员间能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极大地增进了学生参与集体、融入团队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五)实践活动促进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学生在基层社会实践中,能够应用所学知识为群众提供知识宣讲和普及移动医疗便利,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安全、健康观念,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可,学生们也在传播知识过程中增强了参加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了家国情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增强知识获取和更新的动力和能力,增强了献身于基层、服务于社会的信念。每年笔者所在院校都有十余名毕业生主动到基层工作,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学生报名数量位居学校前列。

(六)毕业生质量提升,扩大了专业的影响力实践活动能够将实践育人与专业优势相结合、与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相结合,育人工作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攀升,学院的学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8%以上,继续深造率保持在30%以上。历届毕业生表现出较强的工作能力、良好的开拓精神和扎实肯干的作风,得到了行业内众多单位的广泛欢迎和高度认可,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专业认可度。

(七)构建社会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通体系首先,高校应改变以往社会实践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而从学生专业特点出发,构建起适应不同专业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次,将社会实践作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制定社会实践课程和大纲,突出学生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从制度上确定社会实践地位,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态工作。最后,高校要统一制订社会实践计划,如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师资打造、科研基金及配套措施等,切实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结语

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育人。为此,开展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首先,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其次,要立足长远,坚持创新,着眼专业前沿发展需求;最后,要积极探索学分制管理方式,完善项目化的管理模式,扎实推进基地化的建设目标。今后,学院将继续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社会实践育人的核心,以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实践活动的主线,在拓宽实践领域、建立实践基地、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管理方式上下功夫,把实践活动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牢牢把握学习、创造、奉献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晶.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社会实践育人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9(01):135-136.

[2]李冠文.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工程技术研究,2020(06):239-241.

[3]肖耀廷,李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分析及创新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7):142-143.

[4]吴立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拓展及其实现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1):41-44.

[5]李佳芮.论“多元互动式”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1):1-2.

[6]黄晓玲,赵妍,何少群.“一主二辅、三位一体”的医科大学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06):31-33.

作者:徐晓君 曾丽蓉 苏静 李璐 唐忠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