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社区和谐发展森林公园建设

谈社区和谐发展森林公园建设

摘要:以盖州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景区建设为例,通过重点景点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和培植特色产业等方式,探索森林公园建设与社区发展的双赢模式。

关键词:森林公园建设;社区发展;新农村;盖州

森林公园建设与社区协调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不和谐博弈[1]。林地被区划到森林公园范围内,就被严格保护起来,森林经营活动受到诸多限制,很多地方政府一方面积极筹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另一方面又怕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事实上,基于社区和谐发展的森林公园建设途径可以促成森林公园建设与社区协调发展的双赢[2],在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上,实现多赢。文章探索盖州国家森林公园莲花山景区建设途径,实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理论实践。

1景区概况

莲花山景区隶属于盖州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含万福镇前闫村2林班17~29小班、99~103小班;万福林场小寺庙工区5林班1~18小班、X1小班。地理坐标为东经122°27'27.12″~122°28'22.60″,北纬40°7'33.06″~40°8'43.80″,景区总面积为161.78ha。

1.1自然景观

莲花山系四面七个方向聚拢的山脚组成,群峰环绕,山山相聚,状如莲花,故称莲花山。景区内部群峰环立,重峦叠障,险崖断壁,奇石横出。山口为一断崖,溪水成瀑,下积一潭,游人由此进山,犹如跨过一道石门,俗称头道石门。由于景区潭谷两侧多处崖壁对峙,沟深谷窄,犹如道道石门,故素有头道石门、二道石门、三道石门之称。

1.2人文景观

景区内原有寺庙三处,统称莲花山圣水寺。远近闻名,香火不断,山水相宜,成为佛家一方圣土。调查景区核心位置为圣水禅寺、下有圣水寺。

1.3功能分区

森林公园分三个功能分区,其中:核心景观区面积115.12hm2、一般游憩区面积44.62hm2、管理服务区面积2.04hm2。

1.4地类

按地类统计,景区包括林地针叶林面积54.52hm2,优势树种为油松、长白落叶松和日本落叶松等;阔叶林面积83.57hm2,优势树种为柞树、胡桃楸等;乔木经济林面积15.78hm2,优势树种为苹果;其他无立木林地面积7.08hm2;其他用地面积0.83hm2。

2建设内容

根据森林公园的景观资源分布特点、地理位置和旅游设施现状,以及森林旅游、休闲度假、游乐服务等功能需要进行景区建设。莲花山景区建设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依据史料原样恢复寺庙建筑。沿着游人徒步揽胜线路修建游憩道路进行指引,避免“爬野山”等自发性户外生态旅游而发生危险。同时,以政策扶持,鼓励景区南侧村屯农户种植果树,发展采摘旅游和农家乐,增加农村居民收入(表1)。

3注重保护森林资源

注重加大对天然次生林保护和经营管理,特别是针对莲花山景区集中分布油松、柞树、胡桃楸等植物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力度,确保区域特色景观充分发展;增加相关知识宣传,引导游客及当地人民自发保护植物景观资源。限定珍稀植物景观资源保护区。

4培植特色农庄产业

1)景区内有自身特点的农家院和特有的乡村气息吸引了很多城市游客,因此可以结合规划区游览发展具有乡土树种特色的经济林、纯天然果蔬等项目,营造出春季观花、夏秋尝果的独特乡村休闲产业。结合景区周边现状村屯分布特点,重点针对莲花山景区进行林农结合的近郊特色农庄建设,保证植物景观和环境平衡不被损坏,同时将植物景观营造和农业产出联系起来,建设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推动当地农林产业的长足发展。2)莲花山景区北侧22.86hm2区域,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特色村庄。主要包括现状村镇周边林地中乔木经济林面积15.78hm2、其他无立木林地面积7.08hm2;在山脚地势平坦的地段,扩建种植特色经济林,保护现有长势良好的树种,结合“老果园”改造,将上述地块建设成特色果园。因地制宜选择栽种桃、李、杏、苹果、核桃、山楂、板栗、梨等果树经济林。注重增大规划区周围居民院落的绿化率,加强规划区周边环境的植物景观营造。3)以森林公园建设为契机,重点建设旅游特色村镇,严格控制居民建设用地指标。以莲花山景区为先导,逐步推广至森林公园其他景区。居民住宅建设兼顾景观、农家乐发展要求,旧宅基地必须利用,不得闲置;美化村庄,发动村民做好农家庭院绿化工作;适当建设旅游接待设施,比如农家饭庄、乡村民宿等;发展旅游特色小商品手工业,安置农村闲置劳动力。

参考文献:

[1]陈贵松,陈小琴.森林公园与社区和谐发展探究[C]//中国生态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高峰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14-119.

[2]陈贵松,陈建成.森林公园与社区和谐发展机制探究[C]//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三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83-87.

作者:陈敏 单位:辽宁省林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