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三生教育的德育体系实践

三生教育的德育体系实践

【摘要】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围绕“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知识、能力和价值目标,从“生命教育”入手,探索聋哑学生德育实践的新模式,落实“聋于耳不聋于心、哑于口不哑于手”的育人初衷,帮助聋哑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以实现聋哑人残而不废、无异完人为努力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三生教育”;德育体系;生命教育

以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为主,让聋哑学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学校办学的终极目标。学校的前身为杭州籍聋人章春坡先生于1947年创建的鄞县私立济瘖聋哑学校,1956年起学校曾改名为宁波市聋哑学校。章春坡先生在建校时提出“聋于耳不聋于心、哑于口不哑于手”的育人理念,以实现聋哑人残而不废、无异完人为努力目标,是学校“三生教育”的萌芽。

一、“三生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的价值诉求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根据聋哑学生存在着生理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问题,学校提出以培养“生存有能力、生活有质量、生命有价值”的社会人为育人目标,界定“三生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含义为:通过为聋哑学生提供优质的、最适合的教育,让他们在学校习得生存技能和能力,在社会上得到适性发展,体验生活的幸福,并获得接纳和尊重,最终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三生教育”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针对聋哑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笔者以“生命教育”为例,通过对7—20岁聋哑孩子开展“生命教育”的德育实践,构建适合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体系。

(一)“生命教育”内容的构建

适合聋哑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主要由两大板块和五个特色组成。其中生命教育活动课程板块主要分为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社团活动三块内容;而生命教育学科课程板块则体现了德育与学科课程的对接和整合,由主题班会课程和生命教育课程两部分构成。生命教育活动课程体系中,社会实践活动涵盖社会考察、志愿者服务、科技文化活动、劳动锻炼等内容。学校通过广泛开展文化交流、科技夏令营、学雷锋活动、爱心义卖、社区服务、志愿者行动、合作共建等各种实践活动,体现校内与校外相融合、学生与社会相融合的特色;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入学教育、常规教育(道德讲堂、仪式教育、阳光体育)、礼仪教育、安全卫生心理教育、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教育等,利用升旗仪式、开学式、休学式、毕业典礼、入队入团仪式、成人仪式、班团队活动、午谈课等契机,以文明礼仪月、感恩教育月、生命主题教育月、行为规范月、爱国主义教育月等形式来实施生命教育活动课程,设计了学校特有的校园品牌活动;社团活动现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泥金彩漆工作室、金银彩绣工作室、漆画工作室、面塑社、低视力汉字书写社、刻纸编织社、艺术团、篮球社、足球社、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心理社、书法社、国画社、脸谱绘制社、朗诵社、阅读社、计算机社、手工社、篆刻社、手语社、航模社等20多个社团,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课程,并结合学校社团活动的实际情况,开发了漆画、面塑、脸谱、心理等校本课程。在生命教育学科课程内容中,班团队主题课程涉及小学、初中、职高三个年级不同聋哑程度的学生群体,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对学生生命的关注、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之中。主题综合课程涵盖了日常生活主题课程、艺术主题课程和自然科学主题课程三大板块。其中日常生活主题课程包括沟通与交往、思想品德、社会、历史、心理的统整;艺术主题课程包括舞蹈课程(律动、舞蹈的统整)、美术课程(书法、绘画的统整);自然科学主题课程则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的统整。

(二)“生命教育”实践的成果

学校自2013年起开始探索以“生命教育”为主的德育实践以来,在“智•爱”特殊教育思想引领下,以“用爱与智慧托起特殊孩子的明天”为办学理念,努力为残障学生提供优质的、最适合的教育服务,让学生通过学习,提升生命价值,身怀生存技能,最终融入社会生活。几年来,学校集体在区级及以上获奖共17项,教师在区级及以上获奖共20项,学生在区级及以上获奖共38项,其中全国奖9项、省级奖7项,获奖总数达310人次。学校课题研究成果获省级表彰一项、市级表彰一项,学校教师参与省级课题研究4项、市级课题研究11项,其中重点课题2项,多名教师多次在省、市、区级刊物上。1.教师观念引导转变,“三生教育”理念、行动齐头并进在实施“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跟着转变。如今,“生命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一个老师的心中,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学校教师在参与研究与实践“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不但注重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关注,而且对学生的生存、生活的教育内容也适时渗透,教师们着手研究主体教育、认知教育、行为教育、差异教育、全面教育等多种“三生教育”实施方式,探索“叙事、体验、感悟、欣赏、品读、对话、探究”等“三生教育”的教学方法,分析学生情况,追踪学生行为,记录学生成长,反思教育成效……“三生教育”课题研究也开始进行。2.校本教材着手编写,“三生教育”课程体系初见雏形对应两大板块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德育处组织教师编写了具有针对性的配套教材,如《生命教育主题班队活动设计》《生命生活教育》《沟通与交往》《科学》《律动》《美术》等,这些教材涵盖了从小学到职高针对不同年龄段聋哑学生的教育内容,编写的校本教材于2017学年开始试用,在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修订完善。在编写的过程中还注重课程之间的整合,如“三生教育”除了渗透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外,还涉及心理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生态学、文化学等人文层面的内容,这种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的资源整合,拓展与提高了教材的广度和深度。3.学生工作扎实推进,“三生教育”德育品牌初步打造对聋哑学生更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他们的情商,让他们学会自食其力、独立生存,为生活去奋斗。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三生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的一种重要载体,更是德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德育与“三生教育”有不谋而合的出发点和相似的内容。“三生教育”通过课程实施,内化到每个学生生命之中,使学生受用一生。学校围绕“三生教育”育人理念,注重学生常规教育,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学校获得市中小学法制教育教案征集评选活动优秀组织奖,701班被评为市级优秀班集体,袁娅清同学获评2016学年宁波市优秀学生,学校“三生教育”德育品牌正逐渐形成。4.扬长教育持续开展,“三生教育”成果凸显特殊教育特色特殊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治疗或补偿特殊学生存在的障碍、缺陷、弱点,还要去发现特殊儿童存在的优势智能,并充分发展他们的这些潜能,达到“扬长”和“补短”并重的效果。学校不仅关注聋哑学生不能做什么,还关注他们能做什么,像探矿一样去发现每一名聋哑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增强教育的信心和期望值。今年,有多名学生分别在全国聋人田径和游泳锦标赛、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获得名次,校田径队获得2017年宁波市直属中学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五名和道德风尚奖,学校入选浙江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学校,校足球队荣获宁波市直属高中足球赛第五名,“小海燕”艺术团被评为2016学年宁波市优秀社团……5.探索普特融合模式,“三生教育”内涵发展提质增效学校在开展“三生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三生教育”的教学实践,引导聋哑学生通过提高技能来获得生存的本领。通过“学—训—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职学生技能;中芬聋健融合教育实验项目正式签约,学校与甬江职高的“职业教育聋健融合教育卫星班”成功开办;甬特荣吉农场园林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成功并常态化运作;职业教育作品展示和义卖活动获得社会好评……袁娅清同学荣获2016年浙江省残疾人工匠大赛中式面点项目竞赛第一名,并获得浙江省技术能手称号,王杨杨、方圆、龚梦莎同学分获该项目第三、四、五名。6.开发整合教育资源,“三生教育”实施途径有效拓展“三生教育”的实践致力于正确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引导和培养,探索建立社会、家庭与学校德育实践共同体成为发展必需。学校与庄桥街道派出所、江北区红十字会以及周边的塘民村、联群村建立了联系,形成了推进课程开发的指导培训网络;建立了校务委员会,与各县(市、区)残联、庄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海团市委、永盛公交公司、宁波大学、镇海公交公司等10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建立了广泛有效的教育资源网络。

三、完善“三生教育”实践的设想与对策

学校多年的“三生教育”实践,在取得了很大看到教育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为了把“三生教育”的理念转化为教师和学生的自觉行为并实现预期教育效果,笔者提出以下的设想与对策:

(一)完善实践内容,突出政治教育功能

“三生教育”的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各种实践内容的功能和地位并不相同,突出政治教育功能应放在首位。按照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在内容的设计上要体现以下几点:一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师生的头脑,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校园文化、课堂教学;二是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全部教育活动中,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残障学生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建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境”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二)分析教育对象需求,分类设计,精准施策

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主要由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残障学生除了具有与普通学生相同的生理基础和基本规律之外,其具有的第一性缺陷(生物学的损伤或缺陷)和第二性缺陷(由第一性缺陷派生而来的缺陷)决定了残障学生在感知、记忆、思维、情绪、行为等方面的特殊性。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工作者细致分析学生的特殊性,精准设计“三生教育”的内容、手段、途径等。由于学校目前实行小学、初中和职业高中12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因此需要对每个学段的学生进行测评和分析,了解各个学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实际需求,分类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真正将“三生教育”落到实处,惠及每个残障学生。

(三)创新实践方法,加强德育团队建设

“三生教育”的内容博大精深且与时俱进,这就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残障学生进行有效的“三生教育”,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的、动态发展和全员参与的“三生教育”师资队伍。提高班主任对“三生教育”的理念跟进和对“三生教育”的认知水平,确保“生教育”不仅能在学校,而且能在家庭、社会中持续、长久地得到宣传和发展。学校后续将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实际,分层制订班主任培训课程体系,开展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班级主题班会观摩、读书会、论坛沙龙、导师带徒等科研活动,引领班主任专业成长,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水平的总体提升;探索建立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全员育人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明确班主任工作的职、权、责和激励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班主任团队的育人功能。

(四)运用专业手段,提升德育实际效果

提升“三生教育”的实效,应从思维和体验入手,努力使教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他们的需要。通过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巧设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等专业手段,将“三生教育”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针对残障学生存在生理、心理上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残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加强检测,建立“一人一案”健康档案,有效运行心理危机预警、处置、干预与转介机制,推进积极的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问题防治并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的能力。

(五)构建育人机制,呼吁社会协同参与

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三生教育”对残障学生的未来生活起着较强的指引作用。鉴于特殊孩子家长总体素质偏低,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改进家访工作方式方法,推进家长学校建设,探索推进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爱护残疾人。以学校为主阵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家庭为基础,密切家校联系,发挥好家庭育人功能;以社区为平台,加强资源融合,为残疾人融入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家庭、学校、社区形成育人合力,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立体格局。

(六)创建评估体系,教育成效追踪量化

根据德育工作评估考核的基本思路,对“三生教育”既关注结果,又关注方法,更重视过程;既强调终结性评价,又强调诊断性评价,更重视形成性评价;既突出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又突出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更重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朱志霞.“三生教育”中的德育实践体系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24—25.

[2]田园.以人为本与幸福大理建设制度环境的构建———基于“三生教育”价值的视角[D].大理:大理大学,2015:13—14.

[3]徐凤平.初探中职生“三生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7(47):48—49.

[4]袁熙惠.小学生生存教育问题研究———以胶东地区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2012:8—9.

[5]吴丽.德教相长生生不息———浅谈“三生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J].教育论坛,2017(21):83.

作者:李建峰 吴旭亚 胡海静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