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理论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理论

摘要: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主阵地,历来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对大学生文明素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以及美丽中国建设具有现实必要性,但也面临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相关课程、实践基地及专业教师匮乏等问题。基于此,高校应从课程建设、教育实践、制度规范建设、校园文化氛围以及互联网作用发挥等方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德育工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曾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深入阐释,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也为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有据可依的理论遵循。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主阵地,需要依据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不断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当前,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要求高校应当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并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其德育工作之中,着力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学生能够将生态文明理念付诸实践。

一、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面对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高等院校需要不断推进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大学生自身的文明素质,也会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从深层来看,其作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条件,会对整个生态文明社会的建构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1.丰富大学生文明素质的现实需要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是对其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符合社会发展的良好文明素质。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作为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事关我国生态文明战略大计[1]。生态文明教育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更为生动具体的内容;它所提出的规范和标准,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体现了人类的高尚情操,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公德,标志着新时代人类的道德进步[2]。在这种意义上,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为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文明素质,生态文明教育应当融入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因此,高校要根据现实需要,把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德育工作,不断丰富大学生的文明素质。

2.促进高校思政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中,为其德育工作注入了适应时展的新内容,使其德育工作的内涵也得到丰富。它将道德调整的范围延伸到代际人际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大学生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进行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法治、生态观念的教育。这些从本质上看,都从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给大学生群体,使其逐步形成符合特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恰是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不断丰富的生动表现,反映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

3.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价值观的转变,带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 变[3]。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国民生态价值观的普遍形成。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以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并形成生态文明观,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保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正步入关键期和攻坚期,各种矛盾和困难不断出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向深入发展,需要不断破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同时也要将对公民生态价值观的培养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之中,就是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生态环境知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伦理理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将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巨大的人才保障,助推美丽中国建设。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生态文明教育关系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兴衰成败。高校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德育工作相融合,培养具有高度生态文明意识的人才,符合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发展要求。目前来看,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仍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有待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地位难以突出,缺乏具备系统丰富生态文明知识的教师,相关课程和实践教育基地不足以满足需求等方面。

1.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且不重视随着近些年生态文明建设的蓬勃开展,许多高校也相继开设了与生态保护相关的专业,或者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并已经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但从整体上来说,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仍有待提高,其对于自身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状况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其参与生态保护相关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王丹丹、张晓琴所做的社会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知晓程度一般,生态环境态度消极,生态文明践行能力也不强[4]。反映出大学生群体不仅缺乏足够的生态文明知识,而且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有认识上的偏差,生态文明意识淡薄,这是当前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必须正视的现实困境。

2.高校德育工作任务多,重视程度难以提升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能够便利、迅捷地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同时,大学生也容易在各种各样的信息面前失去辨识能力,受到不良思想或思潮的影响。再加上近年一些高校学生抑郁自杀或报复他人等事件的发生,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压力激增。因此,高校往往把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意识等方面,而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关注度也就低得多,这尤其反映在非农林类高校之中。有的学校甚至完全忽视对在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德育工作任务繁重,使其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程度难有较大提升。这是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明晰的又一现实困境。

3.相关课程和实践基地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在高校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课程还比较少,存在整体性缺失。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知识主要是公共政治课才有所涉及;生态文明内容的选修课也很少,尤其是在非农林类院校中,生态文明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教学内容上也侧重于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环保热点问题和现象的介绍,忽视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文明理念等问题的教育。另外,目前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也还很少,远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教育实践基地的缺乏,使大学生无法切身体会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少及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缺乏,使得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还不甚理想。

4.高校缺乏生态文明知识丰富的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其自身生态文明素质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高校缺乏生态文明知识丰富的教师,因而制约着其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多为人文社科专业的教师,致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非专业化现象严重。这些从事生态文明课程教学的教师对生态环境保护基础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缺乏足够的认知,教学中往往只能照本宣科,讲授的内容停留在书本层面,无法对生态文明理念进行深入阐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浅显空洞,使广大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无法形成生态价值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需要认真考虑的工作。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出路

面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诸多困境,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取得突破,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对制约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进行分析,着力构建立体化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推进 生态文明教育和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

1.增设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对高校来讲,首先应当在课程上有计划地增设生态文明相关课程。在必修课上,公共思想政治理论相关课程要增加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新内容,注重各课程理论知识传授和生态伦理、生态法制教育的结合。在选修课上,可结合实际鼓励支持生态环境等学科专业的教师开设与生态文明有关的选修课。可以通过组织生态文明课程教师集体培训加强生态文明教师队伍的建设,或外聘农林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的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专题授课,以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

2.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要使生态文明教育真正融入高校德育工作,需要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建设,学校也可联系周边的生态资源,建立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另一方面,学校要鼓励支持学生参加一系列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包括参观生态文明实践基地,进行生态文明相关内容的实习、调研,参加生态文明相关竞赛活动等提升自己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生态文明课程教学和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结合,将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3.推进生态制度规范建设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仅需要价值理念塑造,而且需要制度构建[5]。生态文明教育要有机融入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依靠制度规范建设。国家教育部门和生态建设部门要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法制建设,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规范制度化。高校也要积极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制度化建设,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实践教育实施准则和保障措施、师生协同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权责关系、生态文明教育效果评估方案等以文件形式加以规定,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规范化建设。

4.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还有赖于良好校园生态文化的影响。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培育校园生态硬文化的建设,根据校园自然地理条件合理规划校园布局,建设绿色校园,使学生切身认识到美好生态环境带来的良好生活体验;另一方面,高校也要重视校园生态软文化的建设,鼓励支持学校各类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社团组织,组织生态文明的课外实践活动,增设有关生态文明的宣传栏。文化角,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校园内外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

5.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互联网越来越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师生互动的微信群、QQ群,在群内分享有关生态文明的信息。可建设生态文明网上学习辅助平台,展示学生优秀生态文明调研实践案例,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并且,也可利用网络互联网平台,组织学生远程观看生态文明专家学者的精品视频课。此外,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实践活动,如组织大学生生态文明微视频大赛、环保主题摄影大赛等活动,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四、结语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德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使其树立生态价值观,是历史赋予高校的责任和使命。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需要一批又一批具有高度生态责任感的公民持续奋斗。当前,高校走出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困境,需要政府、高校、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高校要承担起培养高生态文明素质大学生的职责,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策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机融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邬晓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实难题与路径探索[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7):79.

[2]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6):56.

[3]陆林召.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研究,2015(2):21.

[4]王丹丹.张晓琴.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分析:基于南京市部分高校调研数据[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103.

[5]刘志坚.新时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体系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9(3):186.

作者:王尚宇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