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探讨(10篇)

生态文明建设探讨(10篇)

第一篇: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林业发展在社会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提高林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提升资金投入比例、引进和研究新的科学技术及注重环境的保护角度出发,推动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

【关键词】现代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措施

1引言

发展现代林业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水土的保持及涵养水源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对于生活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尤其是生态文明。而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极大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为了更好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在重视环境保护的同时加强现代林业发展,达到美化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2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复杂性非常高,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社会发展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合理运用科技,将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而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现在林业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林业,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治理、修复生态环境及治理荒漠化等一些方面,需要现代林业的支持。现代林业有利于实现空气的净化、风沙的固定及水源的涵养,有效的促进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也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创作了条件。第二,伴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破坏及环境污染问题的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生活水平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采取各种策略来加强绿化工作,提高生态产品建设以有效推动现代林业体系的发展,达到美化环境,提高生态产品的建设力度,最终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3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在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由于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非常密切,这就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采取有效策略促进现代林业发展,增强生态文明建设。

3.1加强林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现阶段,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对森林保护力度的不断提升,我国森林面积正在逐年增加。森林的稳定性也在不断的增强,有效的促进了林业的发展,很好的增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仍旧存在着很多的违法现象,导致一些森林被破坏。很多工程项目在施工中改变林地用途,非法占用林地,对森林资源产生严重破坏,对整个林地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针对这种现象,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针对施工项目涉及到的林地,必须要严格依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方案来看展,对用地规模进行有效控制。严厉打击非法占用林地、毁林开荒等问题。加强政府林地增长指标的考核工作,考核的内容还应该包括森林质量和数量的升降、管理效果的优劣等,将各种责任落实到部门,保证森林保护工作的高效落实。把保护森林资源作为现代林业发展和建设的核心,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能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1]。

3.2增加现代林业发展方面的投入

资金投入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增加发展现代林业的资金投入,真正落实生态工程建设的相关资金,从而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展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述。第一,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规章制度,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逐渐提高在林业生态建设上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资金的预算,从而确保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进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定快速进行。第二,提高一些有关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其中包括道路、机械设备等。加强在森林防火、林木种苗、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保证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第三,商品林补偿与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增强沿海防护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促进现代林业发展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现代林业发展方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3]。

3.3加强科技在现代林业发展上的应用

重视科技在现代林业发展上的应用,促进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生态建设,加强林业生物能源和林业生物产业等技术的应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林业技术,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到林业建设上,从而保证林业建设的科学、合理的发展。此外,还应该提高对构建林业创新服务体系及科技服务品牌的重视,建立新品种测试基地、质检中心、林业实验室等,通过科技来有效推动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4]。

3.4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及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保护是发展林业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减少环境污染及一些地质灾害的发展。针对一些已经存在的环境问题,应该提高处理力度,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根源,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科学措施,促进林业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

4总结

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及人员要充分认识并重视两者之间的联系,应该不断提高两者之间的联系力度。通过提高在林业建设的资金、科技及管理方面的投入力度,从而确保我国现代林业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榕.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林业产业,2016,(05):39-40.

[2]孙晶.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6,(01):196+199.

[3]罗贤宇,郑珠仙,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89-94.

[4]吴昌春,吕亚青.浅谈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8):117.

作者:唐敏 单位:新疆阿尔泰山国有林管理局阿勒泰分局

第二篇: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摘要】县域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本文以福建省长泰县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为例,从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泰县;县域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建议

县域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以县域为单位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研究探索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以福建省长泰县为例,对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初步探索研究。

1长泰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长泰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的理念,紧紧围绕建设“厦漳泉生态型核心区”的定位,全力打造“全域景区”。是福建省首批国家生态县,在福建省率先启动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在环保部生态文明“三步走”大战略中始终走在福建省的前列[1]。

2长泰县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长泰县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些问题:(1)生态经济还需进一步优化。从产业发展布局来看,由于长泰县在工业发展初期对项目落地园区要求相对宽松,造成各工业区产业布局较为分散。旅游业布局以已有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主,景点个数及布局总体较为分散;从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来看,工业产业发展雷同,未能形成特色专业园区。同时,“产业集中度还不高、链条不长、规模偏小、聚集带动效应不明显、尚未形成产业集群,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发展总体竞争力不强”[2]。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旅游路线有待优化。配套服务设施较为薄弱,基础设施有待强化。缺乏专业机构和人才,行业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技体系薄弱;从产业发展生态化水平来看,长泰县三次产业之间相关关联和融合度不高,发展速度、水平不同步,缺乏协同发展。工业总体技术水平低,缺乏高新技术战略性先导产业,重点行业产业辐射和经济带动作用较弱,对外竞争能力不强,工业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石板材加工等部分行业附加值相对较低,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存在。(2)生态环境质量还需进一步改善。根据监测数据显示,长泰县水环境质量呈逐年升高趋势,各断面主要污染物类别近年逐渐转为氨氮和总磷,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增长趋势,有水质富营养化趋势。吴田山花岗岩矿区经过20多年的采石活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使下游水库、河床泥沙淤积,同时也使水质受到一定的影响。长泰县的工程建设以及巨尾桉砍伐迹地,也加剧了区域内的水土流失。2015年长泰县森林种植总面积90.6万亩,其中,巨尾桉种植面积35.6万亩,达到森林种植面积的39.3%,单一树种偏大,加上巨尾桉是速生丰产林,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地下水,弱化了森林应有的蓄水能力,县域内溪流地表径流水量明显减少,河流纳污自净能力降低。(3)生态人居建设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尚需完善。目前,长泰县城的部分地块排水不畅,雨水管网亟待完善,部分区域污水设施不完善;城市人防、抗震、防灾等生命线工程建设较为滞后,或缺乏有效规划或尚未实施建设。长泰县虽然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工作,但是目前还是停留在“拆彻底、扫干净、摆整齐、保畅通”阶段,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方面还较欠缺,农村居住区的绿色景观及绿色建筑工作尚未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沼气池建设等方面亟待加强。(4)生态制度和文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长泰县的生态制度和文化建设从制度建设在实施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主要体现在:尚未形成人口、产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城乡统筹制度体系[3]。部门间关于自上而下进行区域空间规划仅限于各部门内部没有协调一致,各自成体系,衔接度不够高。应该从“一堆图”变为“一张图”,形成为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审批和实施管理提供整合规划信息支撑的“一张图”,整合后形成制度化长期贯彻实施[4]。尽管长泰县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已达到一定高度,但相关宣传教育的工作仍未到位,因此公众无法系统科学的理解生态文明相关的理念和做法,生态环保行为更多的表现在感性的认识和行为而缺乏理性的理解。因此,长泰县生态文明意识建设工作仍有待推进,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仍有待加强。

3长泰县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规范和提升经济发展模式和水平。以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三大体系为支撑,构建长泰县生态经济体系。通过在工业领域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科技两大主导,培育超纤产业、包装纸业、光电产业、新型建材四大集群,提升文体用品、石板材加等工传统行业,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产业”实现长泰县工业产业“技术水平提升、生产效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目标,从而达到长泰县工业产业转型升级。以休闲度假为主线,打造集“生态休闲、农业观光、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业。以龙津溪、马洋溪、坂里溪等流域为主轴构建长泰县生态旅游业发展布局,以生态旅游核心圈为连接纽带,连接东南部马洋溪的综合旅游度假区、中部岩溪、陈巷的现代休闲农业旅游区、北部枋洋、坂里的生态休闲农业度假区,并作为近中期发展重点,以西部古农农场的绿色休闲农业旅游区为中远期发展重点。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将县域农业体系建设成为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的生态农业体系,重点以全程控制的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为主,提高综合生产力,使农业成为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提高农民收入。(2)构筑和维护安全优美的生态环境。“通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和技术创新等文明手段和生态规划、生态工程和生态管理等系统方法,提升生态资产品质、净化生态代谢环境、强化生态服务功能、维持生物多样性、涵养生态系统整合性,建立高效和谐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夯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5]。通过优化生态控制性分区,三产生态化建设,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排放强度,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修复已遭破坏生态,实现“坏的变好”,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水环境质量不降级,使长泰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稳步提升,生态安全体系更加完善。根据长泰县“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征,贯彻“山、水、田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以“水”为主线,采用“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复山保水护田,依托山水绵延、阡陌纵横的自然景观建设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保护区,形成特有的生态安全格局。修复县内已采矿山,丰水蓄水,保护饮用水源地和内河水系,改善水环境;以“水安全”防护、“水资源”利用为基础,调整产业结构,清水节水,健全“水系统”;推动污染减排,截污治污、补水活水、修复生态,改善“水质量”。“发展生态化农业,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进入水环境的污染物”[6]。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3)规划和建设宜居的生态人居环境。持续完善长泰县城镇建设体系,加快小城镇建设,形成以长泰县城为核心、岩溪镇为次中心和陈巷、枋洋、林墩、坂里等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增强中心城镇的带动辐射作用,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积极开展优美乡村建设,推广农村生态住宅和院落建设,全面建设生态型住宅和生态小区;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建设“厦漳泉生态型核心区”,全力打造“依水田园、绿色之城”的生态人居系统,在福建省率先建成生态宜居宜业模范区。(4)制定和培育生态文明制度和文化。持续完善长泰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梳理主体功能区、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的“多规合一”,形成人口、产业、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体系。在此基础上持续开展长泰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工作,划定县域内生态红线,全面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生态为政的决策准则,加强长泰县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道德修养。建立一支充分领会生态文明内涵、具备较强生态意识的决策集体,构建政府领导干部作为决策者、制定者,更是监督者、服务者和示范者的多元化形象机制。促进长泰县领导干部追求绿色政绩,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长泰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宏观环境和“目标准确、权责明晰、运转顺畅、监管有力”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通过建立有效引进人才机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技能型、服务与管理型人才。在政府层、企业、社会公众层面加强教育宣传、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创造读书学习环境氛围、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估机制,培养节约环保消费模式等措施,加大生态文化建设投入,培育和构建生态文化体系。

4结束语

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要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的理念,突出深化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环境整治、体制机制创新,本文通过对福建省长泰县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研究,希望能为长泰县以及其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长泰县率先启动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福建省环境保护厅官网.

[2]吴斯涵.促进昆明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1.

[3]张静.统筹城乡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成都为例[D].四川:西华大学,2014.

[4]保山市规划局关于公布《保山市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0)》(草案)听证会报告的公告,保山市人民政府网,

[5]苏小明.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7):12~17.

[6]张勇.水污染防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J].中国经贸,2008(24):132.

作者:林文明 单位:漳州市长泰县环境保护局

第三篇: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参与分析

摘要: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属性,需要凝聚社会共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章解析了水生态文明的内涵,从分析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出发,探讨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社会参与;对策;建议

0前言

如今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生产和生活承受着越来越严峻的生态危机,产生了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退化等水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属性,解析水生态文明的内涵,研究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探讨水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参与的对策和措施,对持久深入地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水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过度索取而导致的生态危机面前,主动抛弃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确立的符合自然规律、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理念。其主要内涵包括:尊重自然规律,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自觉珍惜自然环境、维护良好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尊重人类的代内公平,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维护弱势群体的发展需求,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尊重人类的代际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和维护良好水生态系统为核心的人水和谐新理念,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包括:尊重水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自觉珍惜水资源,维护良好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尊重水生态系统利用的代内公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及水生态系统的利用,要注重维护弱势群体发展对水资源及水生态系统的需求,实现人类社会对水资源及水生态系统的和谐共享;尊重水生态系统利用的代际公平。当代人发展对水资源及水生态系统的利用,不能以损害后代人发展对水资源及水生态系统的需求为代价,实现人类社会对水资源及水生态系统的代际共享。

2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2.1传统治水理念存在局限性,水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繁重

传统治水包括兴利除害两大主题,“兴利”的重点是开发水资源、水能资源、水域资源等水生态系统的资源,“除害”的重点减少水生态系统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传统治水理念是单纯从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人的利益出发去处理人与水的关系,与强调人水和谐、维护良好水生态的水生态文明理念相比,具有一定局限性。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水生态系统自身演变规律,应用到涉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各环节,实现涉水工程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任务十分繁重。

2.2传统治水的力量投入有限,社会各方参与程度较低

传统治水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度总体不高,限制了治水事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水科学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明显增强。传统治水的治水理念不一,难以凝聚治水共识,治水力量不强,治水利益难以兼顾,喊出了“团结治水”口号。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决定了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强大合力。

3水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参与的对策与建议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顶层设计。制定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政策和规划,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规划指引。制定和完善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完备的法律框架和科学的技术体系。顶层设计注重要加强社会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和制度设计。加强投入和组织实施。增加政府预算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动员社会资金投入,两措并举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有效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和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有序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实施。监督评估与考核奖惩。构建科学的政绩监督评估与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监督评估与考核奖惩,落实各级政府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职责,提高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执法,有效规范水生态文明建设利益相关者行为。宣传教育。运用多种宣传教育措施和手段,增进公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把水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入到公民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教育每一个公民自觉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3.2发挥企业的主力军作用

企业作为自然资源的主要消耗者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排泄者,要把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企业应当履行的重要社会责任,承担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作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企业领导人要带头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培育全体员工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促进企业严格遵守环保和水法律法规,认真落实政府水管理要求,严格执行水相关标准规范,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采用节水工艺,严格达标排放。加强节水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降低单位产品耗水量,力争达到地区和行业节水先进水平。在缺水地区自觉淘汰高耗水工艺、高耗水产品。加强环保投入,严格控制排放标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加强废水净化和回收再利用。

3.3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优势。

一是专业优势。具有科技背景的非政府组织,积累了大量的水生态环境知识和经验,为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些非政府组织应加强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相关问题跟踪研究,不断壮大非政府组织科技力量,以专业的水准、独立的观点和对社会负责的担当,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二是宣传优势。非政府组织的非盈利性和民间性,使其更容易接近社会公众,其观点更容易被社会公众接受。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优势,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宣传力量,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动员和组织工作,使其真正成为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三是监督优势。非政府组织是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方,是对这政治和经济强势组织的有益补充,其代表的是民间意见和公众声音,具有监督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身份独立优势。非政府组织要在法律制度框架下,依法依规有序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公众讨论、违法监督等活动,当好社会公众的代言人。

3.4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先导作用。

水生态文明是相对抽象的意识形态概念,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演变是受多尺度、多重因子影响,具有高度复杂性,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通过研究和探索,科学地认知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规律,科学地认知水生态文明理念与涉及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具体生产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才能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与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正确指导我们践行水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生产生活实践。具体来说,科技工作者应在以下方面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先导作用:揭示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演变的基本规律。这是影响和决定水生态文明建设其它科技问题及具体生产生活实践的关键基础;科学地认知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这是我们解决一个流域或者区域水生态问题的起点;科学地确定基于水生态文明理念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利用和保护目标体系。为我们解决一个流域或者区域水生态问题树立标杆;科学地制定基于水生态文明理念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利用和保护系统解决方案。这是我们解决一个流域或者区域水生态问题的路线图;研发更先进的节水工艺和更多的节水产品。这是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向产业和社会公众的重要手段。

3.5发挥社会公众的基础性作用

树立水生态文明理念,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社会公众要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树立正确的水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意识,关心水问题,学习水知识,参与节水护水活动,倡导节水、环保、绿色理念,努力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者和宣传者。同时,要特别注重青少年水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做好水生态文明理念传承和发扬。履行水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责任,做节水护水的积极践行者。社会公众要自觉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养成节水护水的良好习惯,做水生态文明建设脚踏实地的践行者。作为家庭成员,要积极推进家庭节水器具使用,努力践行节水、环保、绿色家庭生活方式,从每一个家庭做起,努力降低水生态系统负荷。作为社会成员,要自觉节水护水,做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示范者。作为单位员工,要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和工作环境,做节水护水的践行者。积极参与用水管理和监督,做节水护水的积极促进者。在国家法律和制度框架下,有序参与立法讨论、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监督。积极参与水体、河流、湖泊、水源地等水生态系统保护的志愿者行动。积极传播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宣传水生态文明建设知识,推进社会公众养成爱护河流、湖泊、水源地、湿地和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共同打造美丽的水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4).

[2]李明明.生态文明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J].怀化学院学报,2010(3).

作者:丁立昊 张宇 单位:郑州外国语学校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第四篇:居民小区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摘要:针对居民小区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废旧手机的处置、网购过程中产生的包装袋的处理、小区乱倒垃圾以及如何给小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等进行了探究,以寻找解决途径,并提出了呼吁人人成为小区生态文明建设推手的倡议。

关键词:手机回收;网购;空巢老人;生态文明

1引言

生态小区是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住区。

2推进生态文明小区建设中的问题

2.1废旧手机的归宿

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超10亿人,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废旧手机造成了一些问题:废旧手机中的重金属污染环境;二手翻新机重新流入市场,以次充好等,如何给废旧手机找到归宿让它们被再利用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人们的观念、技术不成熟和管理不当等多方原因,废旧手机的回收率仅为2%左右。一方面废旧手机的堆积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废旧手机是一个巨大的潜在资源库,构建相应完善的手机回收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具体措施如下。(1)通过参加废旧手机在线回收的方法来处理废旧手机。比如淘绿网旗下手机回收估值服务就是针对废旧手机在线回收;“草包网”的O2O式互联网公司以独特的线上下单、上门服务为特点,产生新一代用户与商家的关系。为了保证回收手机价格公平,草包网还开发出了一套手机诊断软件,用户可按照手机健康情况做一个全方位的评估,系统会给出相应公平的回收价格,保障了用户权益。(2)手机销售商城设有厂家针对废旧手机的回收箱,或者参与以旧换新服务。如果有手机商城离家不远,这也是一种方便的处理废旧手机的途径。(3)二手市场。如果自己的手机机型还很新,可以通过二手市场买给需要的人。既获得一部分经济利益又促进了手机的再利用,还能帮助许多注重手机产品性价比且需要手机的人,一举三得。

2.2快递包装袋的处理

2016年天猫双11成交1207亿元,创在线零售世界纪录,1207亿元成交量的背后是几亿份的快递,几亿个包装袋。网购一件衣服,往往在一层塑料包装后还要加上一个纸盒;一件化妆品,则更要多出三四层的包装。大量的包装废弃物,如果没有规范的管理,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过度包装以及回收再利用不当,也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应妥善处理快递包装袋,提高环保意识,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收到快递后,拆解包装时应该注意保持包装的完整性,对于已经废弃的没有用的包装,应该扔到相应的垃圾桶中。当集中购买物品时,可减少快递包装袋。把快递袋积攒起来卖给收废品的人,既节约了资源,又有一定的经济回报;或者循环利用,快递袋子很厚很牢固,可以用来装厨余垃圾。倡导使用循环包装,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包装;建立建全包装回用制度。2.3垃圾随意丢弃对垃圾的处理态度,更能体现公民素质的高低。小区中有业主随意将生活垃圾倒在楼下。乱倒垃圾害人害己,垃圾随意乱倒,不仅占用公共的土地,而且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发出难闻的臭味,污染空气、水源。同时,滋生蚊、蝇、蟑螂、老鼠,传播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乱倒垃圾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公共道德的缺失,损害了一个城市的对外形象。乱丢垃圾的人在乱扔垃圾的同时也丢掉了自己的文明和形象。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一旦出现有人随便乱倒垃圾的现象,就很容易产生从众效应,进而助长有悖文明的陋习。对乱倒垃圾的处罚是一次加强社会法制的实践,也是一次对公民素质的大考验,对当事人进行罚款处罚是合理的,不是小题大做。可以有效且快速的使公民养成不乱倒垃圾的好习惯,提高公民素质。

2.4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大量出现“421”型家庭,中年一代上有老人得赡养,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要抚养,事业上又进入攻坚克难的阶段,面临着许多工作上的压力和应酬。陪伴老人还是生存打拼成为独生子女们内心深处的两难选择,这便形成了“空巢家庭”问题。敬老爱老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社区应该发挥其力量,关怀空巢老人,走访空巢家庭。组织志愿者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健康保健和文体健身等服务,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让“空巢老人”巢空心不空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帮助,并将尊老爱老的美德一直传承下去。

3人人成为推进小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手

在人类探索更高的宇宙空间或更深的地底世界,大踏步地行进在经济建设的道路上时,更需要关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事不分大小事事重要,人人真抓实干汇集全社会的巨大的力量,从而推动小区生态文明建设进步。

参考文献:

[1]金涌,董丽华,赵风云.循环经济与科学技术[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4).

[2]赵小苗,赵小惠.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J].河北工业科技,2001(1).

[3]姜春云.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沈珍,秦武峰,袁继池.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J].绿色科技,2015(3).

[5]冯伟林,李树茁,李聪.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J].资源科学,2013(7).

[6]王大尚,郑华,欧阳志云.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消费与人类福祉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3(6).

[7]兰明慧,廖福霖,罗栋燊.生态文明研究综述[J].绿色科技,2012(12).

作者:彭思维 胡平 单位:湖南广益实验中学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阐释,不但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定位,还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目标。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要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有一定的了解和深入的认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一举一动的环保行为将直接影响今后社会发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将伴随着今后的一代又一代。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当代大学生;责任;途径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也就是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首次明确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个方面,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与这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融入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个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全新的阐释,不但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定位,还指明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目标。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发展的接班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极其重要的力量。因此,大学生关注生态文明建设,更为重要的在于影响力,其辐射和影响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大学生付诸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也会启迪有志青年的智慧,不断开拓创新,为祖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急迫性

1.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中国是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生产消费产业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生产中消耗的煤炭、钢铁、铜等,一方面不断的大量的开采和使用,另一方面在使用的过程中造成的废弃物排放量大,从而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生态环境的质量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下降,中国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也逐步凸显,所以在生产中要注重环境保护,要加强环境保护和发展生产要平衡发展,更多地注重当前的环境形势。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森林资源锐减,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水土流失严重,水库的容量也在不断缩小;草原生态系统由于拓垦、掠夺式经营,已经失衡、生产力急速下降;水资源日益紧缺,并且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基本的自然基础,而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城市污染加剧,多个城市的大气质量一直位于全球70个被监测城市中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列。大自然赐予生活无限的希望和优质的资源,人类应该更多考虑如何保护自然,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更应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平衡,如何加大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和践行刻不容缓。

2.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极度缺少生态环保意识的教育,在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高校始终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政治素质,却忽视了人与自然这一层面。学生们只能简单地看一些以往统计数据罗列出的环境现状,却相当缺乏真真切切的实际感受。由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学校普遍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够重视,致使有些学生生态文明意识非常淡薄,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相当匮乏,对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的目的、要求完全不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重大职责就在于让大学生清醒地意识到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靠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提高,建立起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站在什么样的角度、用什么样的方法、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教育,已经成为针对大学生的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1.学校教育

针对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的定位不够明确的问题,应当加大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强化力度。学校作为教学的主阵地,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能更为直观,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结合学校的组织活动广泛开展起来,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深化和推广,学校开展主题团日活动,奉献爱心活动,弯腰捡出美天地活动等都可以深入到社区,让保护环境的意识付诸于实践活动中,并且在活动中加强宣传组织教育,通过演讲等活动形式扩大宣传和教育,使得活动深入逼真而有意义。

2.以实际行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绿色活动是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一个途径和极为有效的一个手段。从节约资源环境角度来讲,在日常生活中节约各类资源,不随手乱扔垃圾,提倡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如步行、骑单车或乘坐公交车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等。从保护动植物角度来讲,拒绝食用野生动物,爱护野生动物并带动他人为身边动植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进行垃圾分类,尽量避免产生有毒垃圾等。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角度来讲,提高自身环保意识,并带动他人利用每一个绿色宣传日宣传环保意识,大力倡导简朴生活,参与环保宣传,做环保的志愿者。当代大学生身负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应当不断实践,勇于创新,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做好有理想有担当的生态文明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傅国华,许能锐.生态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63.

[2]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廖福霖.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刘继发.论高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必要性[J].农业经济与科技,2009.

作者:杨琦琛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六篇: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为了能够在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加强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是尤为必要的,有助于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谋求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就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作用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客观阐述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突出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林业系统;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构建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增长,人均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相应的环境问题变得日趋严峻,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所在。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从屡屡出现的环境事件中不难看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所在,是对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威胁和挑战。基于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构想,促使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可以同步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文化层面的变革,尤其是生态文化的弘扬,需要切实提升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推动社会结构优化转型,谋求长远发展。由此看来,加强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作用研究尤为必要,有助于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林业生态文化的特点

林业生态文化是一种依托于林业资源物质和非物质载体基础上,逐渐衍生而来,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林业生态文化的概念形式,从无形的意识形态逐渐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事物,塑造林业生态文化核心价值观,实现深度和广度的双重发展,成为全社会人们的共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林业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内容

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中,需要坚实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宗旨,实现林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新型的发展理念成为当前林业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有助于提升林业覆盖率,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的同时,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播。利用教育引导方式来推动林业建设,谋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共同进步。

1.2林业资源为建设基础

林业工工程建设中,并非是单一的植树造林活动,森林相关附属品影响范围内的一切事物均属于林业生态文化建设范畴。在林业文化建设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完善系统,实现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优化改造生态环境,谋求长远发展。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可以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尽可能降低极端天气出现几率。实现空气净化,推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1.3社会需求为建设依据

不同地区由于地质条件存在差异,所以在前期准备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做好地质数据勘察工作,制定更加完善的区域发展规划。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建设任务,短期内是无法完成,需要做好充足准备工作,实现资金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降低成本投入。此外,还可以实现林业生态文化促进文明社会建设的目标。

2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对于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的作用

2.1对生态文明社会具有促进作用

林业建设工作有助于缓解资源过度开采的问题,为自然环境恢复提供一个更坚实的保障。部分地区由于气候和地质条件较为恶劣,所以很难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培育,致使土壤荒漠化严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针对此类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长期的建设计划,改善当前沙漠区域中存在的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可以说,人类发展是无法离开自然资源支持的,大力建设林业生态文明可以更为充分的融合环保理念,为社会各界人们起到一个思维导向的作用。

2.2培养生态文化意识

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主要是源于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亲和力较强,可以充分发挥人们对自然的热爱,但是由于现代社会活动发展迅速,人们对自然热爱的这种天性逐渐被繁重的生活压力所影响,造成了生态意识和生态感知能力缺失,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立足于自然环境,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有助于推动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改善以往人与自然之间的空白,营造更适合人们生活的绿色空间,通过山水等自然景观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强化人们的自然保护意识。借助这种林业生态文化载体的认知教育,利用实物式教育方式,更为直观的强化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

2.3加强生态实践能力

林业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贴近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从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来提升社会公众的环境和认知,接受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要求,突出以人为本理念和因地制宜原则。以人为本理念主要是从人的思维角度,去探究和吸收生态文明载体文化,选择更为合理的方式来推动生态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则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地域的地理条件、土壤、气候以及动植物资源情况,充分突出地域特色,有针对新的建设更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林业生态文化工程项目,提升生态实践力。

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应该着重建设林业生态文化,推动生态文明社会构建,充分整合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郑从当 单位:清远市国营英德林场

第七篇: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乡村规划分析

摘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以井冈山市荷花乡生态文明村规划为例,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地域特色提出荷花乡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其发展理念、生态建设、文化挖掘、经济发展方向等内容进行具体规划,为荷花乡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引导.

关键词:生态建设;红绿文化;荷花乡

1概况

1.1规划区域现状

荷花乡地处江西省西南的井冈山市中西部,距井冈山市区60km,有浓厚的红色文化基础。荷花乡管辖大庙、东源、虎岭、大苍、苍冲、高陇6个村民委员会,下设36个村民小组,辖区总面积33km2。2015年户籍户数852户、常住人口3688人,人口相对集中在大庙、东源2个村,占全乡总人口的47%。经调查,从年龄构成上来看,荷花乡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24.13%,见图1。荷花乡经济发展以传统的种养业模式占很大比重,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优势特色产业的主导地位尚未出现,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拉动力不足。目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和传统种养业。

1.2土地利用状况

荷花乡总土地面积2927.66hm2,其中:耕地380.05hm2,林地2307.15hm2,园地10.86hm2,草地13.65hm2,交通、水域及其他土地合计215.95hm2,现状建设用地面积153.00h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高达414.86m2/人。

1.3旅游资源调查

(1)红色文化。大仓会见,以诚换心:大仓会见,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在、袁文才的共同努力下形成的统一战线典范,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起到了重要作用[3]。林氏积庆堂、大仓村林家吊柱楼、林风和家的正屋、横江桥等均是革命历史的见证。(2)历史建筑及构筑物。上虎岭村道观:南岳殿,已有1180多年历史,信道者甚众,成为湘赣边界香火最旺盛的佛教胜地。虎岭村李氏宗祠:相传为李渊后人,宗祠大门高悬“圣旨”二字,以示皇族后裔。上虎岭村“神珠井”:为宁冈古时“三个半”名井之一。(3)古石古木。上、下虎岭村相接处长有一棵元朝年间栽种的杉树,至今700多年历史,三、四个成人难以合抱,原宁冈县志记载为“杉树王”。大仓村林家大院有一颗百年“贵人树”,与袁文才会谈,商议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碰巧见到这颗桂花树时曾赞不绝口。(4)民俗文化资源。客家文化民俗表演,如春节期间有各种灯彩表演;端午节有龙舟竞赛;中秋节有“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娘”等活动。挖冬笋:客籍山区农民所喜爱的一项采集活动。祭窑:土籍人烧砖瓦窑时,窑匠师傅造窑,点火颇为讲究,有一套世代相传的习俗,称“祭窑”。非物质文化:竹编技艺、红米酒酿造技艺为省级非遗项目。(5)绿色文化。荷花文化:荷花乡因东源村山峦起伏秀美,远观如荷瓣绽开,故名“荷花乡”。目前荷花乡有三个行政村种植了53.33hm2荷花,景色怡人,并在大庙村建立莲子基地,大力开拓产销市场,为“荷花之乡”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2现状问题及主要需求

2.1现状问题

(1)乡内土地资源丰富,但未得到有效利用,全乡缺乏特色主导产业。乡内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创新水平低;(2)乡内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服务设施等配套建设相对滞后。供水以打井为主,污水随意排放,乡村开发土地开垦随意,造成水土流失现象等,不利于乡村经济发展;(3)乡村内旅游资源丰富,但其资源挖掘度不高,未能展现文化特色,未利用其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4)乡内缺乏能供应各村日常所需的集市和商贸氛围,直接制约了农民经济、社会活动的发展;(5)乡内国家投入项目不多,引领致富的大户缺乏,投资氛围未能形成。

2.2主要需求

根据问卷调查了解到居民主要需求主要有: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优化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优美的旅游环境、展示浓厚的特色乡村文化气息、构建完整的商品供应链条。

3规划原则目标

以推进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目标,积极践行“五位一体”绿色发展之路。保护乡村自然环境,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在乡村的实践模式。树立“走进荷花赏荷花,荷花发展靠荷花”的理念,以“观荷品荷、忆红色文化、感田园生活”为特色,加强乡村生态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生态保护制度管理制度创新,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综合开发农业、商贸、旅游、教育、宣传等功能,改善乡村投资环境,增强乡村对外的吸引力与辐射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将荷花乡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环境清洁、人居和谐、独具特色”的秀美乡村。

3.1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全面覆盖。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着力解决群众反响最强烈的问题;中心村、自然村统筹兼顾,努力使每一个村庄的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改善。(2)突出重点,分类推进。根据各村实际情况结合规划目标,在主要节点上编制详细规划,体现“以点连线,放射成面”的效果。重点对红色文化保护型、荷花产业发展型、生态休闲旅游型、农村产业集聚型等进行分类推进。(3)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因村制宜、突出重点,结合自然地形、依托现有资源,精心设计载体,彰显村庄特色。注重挖掘历史遗迹、自然资源、产业优势等元素,打造美丽乡村。

3.2建设目标

通过资源优势整合,连通“青山秀水”,以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永续发展、特色鲜明为目标,打造以生态红色旅游、生态观光体验、农业经济产业为特色,富含民俗文化底蕴的生态秀美乡村。

4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4.1产业经济发展战略

根据荷花乡特色经济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现状,挖潜乡内农业发展潜力,优化第一产业发展。同时充分利用荷花乡的区位优势和特有的历史人文现状,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与内涵,壮大第三产业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经济结构,高效利用空间布局,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发展路径。旅游产业:提升现有红色资源知名度,带动当地绿色休闲旅游的发展。“红绿交相辉映”,实现红色资源向红色资本转化,政治优势与经济优势同步提升,充分显现“红色摇篮”育出绿色崛起的重大意义。在政府主导下,打造融“红色历史、田园风光、乡村风情”于一体的旅游经济圈,实现精品化、产业化运作。文化生态产业:完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入农村电商发展模式,营造浓厚的特色本土乡村文化。同时,以“荷花”为主题,通过打造田园景观、水景观,集中展示荷花乡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以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和谐乡村为指导,塑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荷花”乡村形象。特色农产品产业:在现有特色农产品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等组织经营形式,做大做强“荷”产业链,珍珠鸡、黑山羊、猪、鱼、鸭,菌类、绿色果蔬、林特产等特色农产品产业体系,实现畜牧养殖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规模化,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农业产品。同时,推进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形成特色农产品供应气候。林业经济产业:大力实施绿色经济战略,全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组建专业技术团队,科技支撑选育良种,引导培育主体,实现经济效益“翻番”,让“绿色银行”生态“存折”实现再增值,吸引外出打工人员返乡就业,成就富裕和谐乡村。

4.2规划结构功能分区

根据乡域各地的区位条件、交通状况、耕地分布、资源环境以及人口与居民点等方面的差异,结合规划目标,通过规划引导,统筹考虑乡村体系、产业布局与功能布局,构建“放射状”的空间结构,见图2。即以大庙村为中心,辐射大仓、东源、虎岭、高陇、仓冲五个村,并结合各村自身优势和特点,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打造荷花农业水景观带、红绿文化体验旅游线、农业产业经济圈,见图3。逐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产业完善、生态宜居、人居和谐、特色鲜明、旅游观光的乡村示范基地。核心区:大庙村为目前荷花乡的行政中心,规划“放射状”空间网络结构中的源节点,要求能集产业集聚功能、服务功能于一体,具有资源享赋,整合资源的能力,承担对内、对外双向主导职能的作用。满足本乡村庄居民各种生产、生活需求,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荷花农业水景观带:与特色乡村主题文化与生态景观文化相融合,形成特色与亮点,具有吸引捕捉外来游客旅游和投资的功能。建成“自然流动的生态河流,文化休闲的水上游线,贯通连续的绿道系统,临水宜人的新民居带”。红绿文化旅游线:尊重原有自然环境,整合优势资源,将红色文化和绿色感受融合为一条体验路线,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形成红色教育、生态科普、农事体验、避暑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观光带。农业产业经济圈:构建荷花乡农业主导产业体系,推动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示范基地发展,“源”、“点”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脱贫致富,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载体。

4.3各村确定发展目标和定位

根据各个村落已有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资源,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项目,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多元化发展的农村经济新格局。大庙村:荷花乡政治、经济、文化、服务中心,以农商贸物流业为特色,是人居环境优美、生活便捷的中心村;大仓村:培育红色文化建设模式。以优化红色旅游为主线,让游客在亲身感悟历史,丰富人生阅历的同时,领略自然景观,满足精神享受;仓冲村:培育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模式。通过实行“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高效农业模式示范点,发展特色农产品,成为全乡及周边地区绿色生态食品供应基地;高陇村:培育小康村产业建设模式。大力实施产业兴村富民工程,推广林业种植、畜牧养殖等实用技术,通过花卉苗木、果树种植以及家畜养殖等多项特色种养业;虎岭村:培育生态休闲旅游产业模式。结合休闲经济、体验经济、低碳经济、创意经济的发展趋势,打造具有示范性的集生态、休闲、娱乐、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绿色生态观光体验农园;东源村:培育美丽乡村文化建设模式。以荷花景观为引线,注重挖掘客家旅游资源,美化农村的人居环境,全力创建生态美丽家园。

4.4村容村貌整治措施

(1)建筑整治:主要遵循“风格统一”的原则,并根据现状建筑的质量、风貌以及位置等各种相关因素确定整治模式,对破旧的、影响整体空间景观的建筑进行整治,分为以下五大类:拆除、拆除重建、改变功能建筑、重点整治、一般整治五方面;(2)村庄整洁:成立专门的保洁队伍,对村庄建设区域进行垃圾清扫,设置垃圾收集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统一收集转运至龙市垃圾焚烧厂处理,规划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80%;(3)厕所改造:在重点发展旅游的大庙、大仓、东源、虎岭四个村,根据人流量规划分布合理的公厕;改造户厕,牲畜养殖环境,通过三格式化粪池、沼气池等措施,实现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及循环利用;(4)加强宣传:加强村民的卫生知识宣传,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4.5景观风貌规划

按照“水通、路通、景通、林带通”的原则进行整个乡的景观系规划,体现生态示范、文化体验、环保集约、自然古朴的特色。规划采用“生态绿廊”+近村特色“斑块”模式,充分挖掘各个村落的文化特色,并结合村落形态和产业结构,打造景观系统。形成“一轴、一带、多节点”的主体架构,见图4。结合对乡内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和对乡内各村庄风貌的整治,对村庄整体环境进行大幅度的改善。一轴:路上景观轴,以“红绿文化”为理念打造的文化科普景观轴。一带:水系生态景观带,以“水映荷香”为规划理念打造的水文化景观带。多节点:大庙、大仓、虎岭、东源,与一轴、一带相结合,形成荷花乡完整统一的旅游景观环线。

4.6旅游规划

乡村旅游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态旅游是现代旅游发展的主流[4],同时乡村旅游也能促进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其旅游开发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将旅游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互动模式的形成[5]。荷花乡旅游规划根据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发展的优劣势分析、市场开发现状分析等,规划定位突出“荷”文化为主题特色,以生态旅游、文化感受、农家体验、诗意栖居为核心功能的旅游网格,总体形成“观、味、嗅、听”的旅游环线。“观”———观民俗民风,田园之景;“味”———品味酸甜苦辣,地方风味;“嗅”———嗅出清香,花团锦簇;“听”———听红色故事,经典传奇;荷花乡村落格局、人文历史及良好的自然山水,为荷花乡休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资源禀赋并不足以形成独特的旅游景点的情况下,结合整体规划目标及旅游定位,发掘“傍水、依田、靠山”的休闲产业资源,形成休闲度假住宿项目、乡村文化体验项目、农业观光体验项目、户外休闲体验项目等,丰富荷花乡旅游产品。

5结语

本文针对荷花乡的建设现状、乡村产业单一、特色流失等现状特征,结合荷花乡村落形成与历史,地域特征与村庄类型分析等,借鉴国内外生态村建设经验,提出荷花乡的产业经济发展战略,对荷花乡的功能结构进行梳理,在听取各村民意及依据各村的产业特色基础上,提出各村发展重点,为各乡村功能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行动基础;在村容村貌整治、景观风貌规划、旅游营销手段基础上,通过乡村红色文化挖掘、绿色文化建设,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发展奠定景观网络基础。通过系统规划以期为荷花乡的发展方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打造以生态红色旅游、生态观光体验、农业经济产业为特色,富含民俗文化底蕴的生态美丽乡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素斋.“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下的农村生态文明研究[J].社科纵横,2014(1):4~7.

[2]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OL].发改环资[2014]1667号

[3]历史性的“大仓会见”[OL].

[4]日本银行福冈支行店.面对福冈的进一步国际化[Z].2001.

[5]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84~87.

作者:张春杰 谢颂华 袁芳 肖磊 单位: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第八篇: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摘要】自从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基本之后,生态文明就一直成了我党所追求的社会形态。灌区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对灌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评价时,本文着重按照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对灌区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措施;建议

灌区是指有可靠水源,输水系统和排水系统都相应比较完善的灌溉面积,它不仅充分利用了天然的光,热,土壤资源,还有人工安排的作物种植,在这里,作物有最利于生长的环境,是一个理想的粮食产区。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灌区也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但是,当前灌区存在一些生态与环境问题,本文结合多方经验,指出这些问题所在并且提供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为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帮助。

1灌区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因为灌区有着作物生长的理想环境,阳光充足,水源便利,所以植株成活率和粮食的产出率都特别高。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用占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占世界百分之二十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很大。而且,从古至今,农业就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所以,国家着手于建立各种规模的灌区,以此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据统计,灌区已经以占全国耕地百分之四十的面积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百分之七十五的粮食和占比百分之九十五的经济作物。所以灌区在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2生态型灌区模式

2.1定义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状态,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了追求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以及良性循环。灌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型灌区是指我们在追求粮食产量的同时还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资源利用和资源保护达成协调,把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结合,形成经济,生态,社会的效益统一。

2.2基本特点

生态型灌区可以概括为三个特点:现代性,协调性,发展性。现代性是指生态型灌区注重利用现代科技来提高灌区生态环境,提高耕作效率,增加粮食产量,完善生态系统,实现科技兴农。协调性是指生态型灌区要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提高粮食产量,又要节约人力,物力资源,使保护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发展性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含义也一直在演化,逐渐丰富,被赋予新的含义,所以生态型灌区的定位和标准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会一直与时俱进的。

2.3实质

生态型灌区所要达到的状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种资源之间可以有效循环,协调配合,同时达到节能减排。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要做到,实现节水节能的优化技术,以及污水废水的过滤再用,形成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其次还要实现水保护与治理,水文化与人文景观,建立一个完善的灌区水生态文明系统。

3我国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目前存在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3.1灌溉水利用率低下,可供水量减少

由于输水系统和引水系统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灌溉水利用率低下,我们所提供的用水量是需水量的数倍,严重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现在全球水资源紧缺已经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可以引到灌区用作灌溉水的本来就少,加之灌溉水利用率如此低下,所以可供水量就随之减少了。

3.2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链失衡

因为灌区农作物居多,需要进行防水防洪等应急处理,所以采用混凝土,石灰等硬化材料进行修建堤坝,这样的工程导致靠近修建部分以及周围的土地变质,产生了硬化现象,无法进行植被种植。这样不仅减少了灌区可利用面积,而且这部分土地的质量也会影响周围植被的生长状况,所以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导致了生态链失衡。

3.3污染物过量排放,灌区水体污染

灌区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两大方面:灌区农作物经常需要施肥,这些化肥通过施肥工具,或者残留在作物表面未被吸收,进而进入河流,引起灌区水体污染。另外一个严重的就是,在灌区附近有工厂,工厂排放的污水途径灌区水的输水和排水处,过量的废水废气则造成了灌区水体的严重化学污染。

3.4不合理的灌溉模式引起灌区土壤质量退化,生产力降低

不合理的灌溉模式有很多,比如灌溉采用的水是地表水而不是地下水,这样的话,地下水的供给量多于使用量就会导致地下水的水位持续上升。而土壤中的地下水的水分会被蒸发,但是水中的盐分却留在了土壤中,并且不断聚集,长此以往土壤中的盐分就会过高,从而导致土壤碱化,生产力降低。

4解决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的技术措施

4.1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水资源是有限的,适合人类饮用、作物生长的淡水资源更是少的可怜,我们的生活片刻也不能离水,而为了避免“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这样的窘境,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水资源,不浪费任何一滴水。从农业生产上来说我们要采用哲学上“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优化农业生产系统,第一,我们应该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灌溉方式,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微灌等;第二,我们要防止田地里水的下渗,对于这一点可以采用工程手段解决,塑料膜防渗等。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节省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产量,并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建设。

4.2防治农田非点源污染

非点源污染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比之点源污染,它更加难以防范,不可捉摸,但实践出真知,在长久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是找出了防治非点源污染的办法。第一,我们需要合理安排耕作制度,科学使用化肥农药,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化肥农药对土地和水源造成污染的机会;第二,发挥湿地生态净化的作用。

4.3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农药和化肥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的出现是为了铲除害虫,增加产量,可以说它们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化肥会严重影响土壤成分,污染土地,使土壤出现板结的状况,农药又可以通过水循环等途径在人畜体内积累,危急人类的健康,更有甚者会致人死亡。正是因为化肥农药的弊端而使绿色食品被卖出了“天价”但不可否认的是化肥农药确实对农业生产有巨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应该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如使用高效低毒的激素类农药,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化肥等。

5结语

对灌区水生态的维护,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关系到灌区人民的利益,从大的方面来说,灌区作为国家的重要粮食基地,这也符合国家的利益。因此,对灌区水生态的保护,不止是国家应该考虑的事,也应该是所有的中国人民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为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程文辉.对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3(06).

[2]冯璐璐.永舒榆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研究[J].黑龙江水利,2016(09).

[3]王瑞斌.推进宁夏引黄灌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C].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1水资源与水生态,2013.

作者:岳克辉 单位:山东省聊城市位山灌区管理处

第九篇: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土资源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国土资源部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对策。国土资源是社会主义中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在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国土资源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土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土地利用方式粗放等。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基础的地质调查工作,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的形式格局,高效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

关键词: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策

1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存留的一些问题

1.1生态文明建设中土地利用集约型机制的匮乏

在国内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低这个问题非常棘手,国内每年不断增长的建筑用地需求和建筑用地的整体审批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在持续的延伸,相对来说,国内的土地管理系统却异常的粗放,一些很明显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在中国土地资源的新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低密度和分散的特点也十分突出[1]。此外,由于中国的有限的耕地后备资源存留现状,再加上近几年的耕地面积飞快的减少,这也导致了国内农产品的供应接近危险边缘。

1.2生态文明建设中矿产资源管控机制的匮乏

在中国,矿产资源的分布很特殊,主要位于生态脆弱的地区。国内主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为煤炭,而更加高级、优质、容易利用的化工能源却相对稀缺,中国资源分布和整体结构的发展已经慢慢地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了。此外,国内矿产资源结构的优化和一些气候上的变化存在一定的抵触。中国相对简单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一些地方反复挖掘开采的问题非常严重,确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矿产资源管理必须强化优化[2]。

1.3生态文明建设中自然地质灾害预警机制的匮乏

基于中国的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各种类型的自然灾害的出现是无法避免的,但地质灾害防治的综合稳定控制项目却相对不足,一些地区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相对落后,整体工作停滞不前。面对国内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和不规律开采状况,国土资源领域相关部门需要给予必要的重视。

1.4生态文明建设中海洋资源开发科学规划的匮乏

近年来,海洋资源开发项目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只有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规划审批,才能在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条件上,打造完整的国土资源控制措施。然而,在近些年国内海洋资源的实际开发过程中,海洋生态系统正在迅速的退化。据可靠的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海域海水低于或等于劣4等的海域面积超过了七万平方公里[3]。

2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的对策分析

2.1对国内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性进行强化

在国土资源部门进行土地资源宏观调控的过程中,首先,国土资源部门可以从空间规划、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管理的角度优化国土资源的布局,以达成协调发展的框架。第二,国土资源部要统筹区域项目资源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全面发展,在国土资源范围内进行健全完善的发展规划设计[4]。第三,国土资源部要统筹不同行业的资源配置,确保不同的产业都能深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而统一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发展规划的步调。

2.2对国内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监测力度进行强化

国土资源部门在加强国土管理和控制措施的同时,也要提升国土项目实效性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改善国土资源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机制。有关管理部门应建立一个更完整的环境调查报告,集中管理的各种问题,确保监测项目规划。浅层地下水与土壤环境的集中维护与工程分析。为了确保地质行业信息更加完整,在加强监测工作的同时,保证国家土地资源的有效维护。

2.3对国内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控制力进行强化

在国土资源项目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加强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工作,对使用土地的项目实施合理的控制办法,提高项目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加强土地整治项目的合理性,提高效果和现场管理质量,切实维护土地综合生产项目的发展。在利用国土资源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中,坚持节约和长远发展的态度是必不可缺的,这样才能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双赢的效果。

3结束语

总之,在土地资源管理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从宏观的角度,充分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完善国土资源管理措施,优化国土资源管理效果,完善的绿色发展的道路建设,以保证整个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规划能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景芝.保证现有耕地资源红线,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J].吉林农业,2016(16):121.

[2]张朝平.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契机推动国土资源开发利用[J].西部资源,2015(06):113-114.

[3]陈海嵩.“生态红线”的规范效力与法治化路径——解释论与立法论的双重展开[J].现代法学,2014(04):85-97.

[4]樊杰,周侃,孙威,陈东.人文—经济地理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学科价值与学术创新[J].地理科学进展,2013(02):147-160.

作者:杨天彩 单位: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兰山分局

第十篇:矿区生态文明测度与重建的分析

摘要: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在拉动矿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打破了矿区生态环境的原始平衡。为了建设矿区特色的生态文明,必须追求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并行。本文立煤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在系统分析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双重影响的基础上,研究煤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因子及驱动机理,构建评价煤矿区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建立煤矿区特色生态文明测度方法体系。选择典型矿区进行煤矿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生态文明测度,探寻煤矿区不同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以及建设的重点。最后,提出煤矿区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煤矿区;生态文明;测度;

1煤矿区特色生态文明

1.1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对矿区社会经济的影响对煤炭的开采和加工使矿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要素具有持续性和共同性,作为矿区的主导产业,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当前,煤炭资源的回采率较低,对其伴生资源的利用不够,因此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同时由于煤炭矿产含量有限,其产业结构具有单一性特点,造成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稳定且具有较高的风险,当矿产资源枯竭时会造成矿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现象;此外开采煤炭对生态的破坏性很大,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占用,植被破坏及水资源污染会使矿区的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可见上述出现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问题会使矿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极大的限制[1]。

1.2煤矿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自建国以来,在国家高度重视煤炭资源开采利用的背景下,相继诞生了一大批煤炭矿区[1]。建国初期各矿区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但由于开采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主要依靠人力劳动,因而矿区的社会结构主要是职工及其家属,进而形成了众多的以煤炭开采为主导产业城市,煤炭产业以国有经济为基础,矿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煤炭出售,煤炭价格由国家实施调控。上世纪90年代前后国有企业实施改革,矿区煤炭企业转变为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同时国家逐步放宽了煤炭价格的控制,煤炭企业逐步走向市场,此时矿区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出现了一些非煤产业,但这些产业建立的目的仅是煤炭企业为安排单位闲余人员,主要的经营形式依然围绕煤炭主业,对煤炭行业严重的依赖性和产业组成的单一性并未达到经济结构多样性的要求。随着煤炭开采技术和企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一些重点矿区的生产效率大大提升,有些矿区实现了循环经济,延伸出了如电力、化工、建筑等相关产业链条,使矿区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了矿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这只是个别的区域性现象,当前我国大部分煤炭矿区的社会经济仍然面临结构简单,基础设施匮乏,服务职能较弱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随着矿产资源的消耗,各矿区社会经济转型的压力迫在眉睫。

1.3煤矿区社会经济发展生命周期依赖于煤炭开采的矿区社会经济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成长时期,此时由于矿产资源丰富,煤炭企业发展迅速,为矿区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明显;之后进入壮年时期,在前一时期积累的基础上,此阶段煤炭企业的开采水平提高,生产规模扩大,产品趋于多样化,此时矿区社会经济处于高峰期;随着矿产资源消耗,矿区进入衰老期,煤炭企业的生产成本变高,经济效益滑坡,而矿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在此时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势。综合矿区生命周期各时期的特点,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煤矿区特色生态文明现代煤炭企业是一种将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利益平衡组织,实现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一体化的实施主体。在煤炭生产经营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观念是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具有生态文明的煤矿区应具有科学开采、系统布局、生态保护和和谐统一的特色。

2煤矿区特色生态文明驱动机理分析

2.1煤矿区生态文明驱动因子分析煤矿区生态文明驱动因子主要包括企业经济实力,环境管理能力,煤矿市场,开采技术及矿藏储量。通过建立三角模糊数,采用几何平均数模型,对各因子进行归一化后乘以100得到对应的去模糊化分值,之后依次为环境质量管理能力、矿藏储量、煤矿市场情况和企业经济实力,其中资源开采技术、矿区环境管理能力和矿藏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驱动因子。

2.2煤炭资源开发对矿区生态文明的驱动机理可以将矿区生态文明驱动因子归结为三部分,即环境、主体及要素,环境因素包括煤矿市场和矿藏储量,主体部分包括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政府对环境的管理能力,而要素则主要为煤炭资源的开采能力。煤炭资源开发对矿区生态文明的驱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从图1可以看出环境因素中煤炭市场的稳定以及矿藏储量的多少直接作用于主体,即政府和企业,从而产生驱动力,主体通过要素进行驱动从而达到矿区生态文明的建设,而要素中最重要的一条即为煤炭企业的资源开采技术。当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一定效果时,又会对环境因素产生反作用,从而形成反馈。上述过程即为煤炭资源开采对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机制。

3煤矿区生态文明测度方法

3.1煤矿区生态文明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关于煤矿区生态文明测度的指标体系主要从资源开采,环境保护,协调社会经济和环保措施等四个角度构建。资源开采方面需要考虑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资源利用率角度考虑指标选择。矿区煤炭开采会对水资源产生污染,因此需要从降低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入手,考察工业废水日均排放量及矿区污水处理能力等指标进行测度;矿区的土地资源则面临被侵占的问题,因此选择人均土地资源面积和单位面积产值等指标;资源利用率则重点考虑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回采率和废料的回收再利用情况。环境保护的主要出发点包含保护生态和控制污染两个内容。生态保护是指维护矿区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包括绿色植被覆盖率,煤炭矿藏储量和生态水资源补充量等指标;控制污染则包括煤炭产业排放的SO2、CO2、有毒废料等对空气,水,土地等污染情况的测度。协调矿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指矿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和谐统一,积极健康。因此需要从经济水平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测度。经济水平指标包含GDP、矿区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煤炭产业及非煤产业占矿区总产值比重等;社会因素则包括就业率,失业率和基尼系数等。环保措施是从矿区管理层出发的测度指标,包括矿区政府环境治理投入额,“三废”治理投入比例和环境保护相关制度颁布与实行的频率等指标。

3.2煤矿区生态文明测度通过建立涵盖矿区社会经济各方面因素的多指标体系,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进行生态文明测度。主成分分析能够得到生态文明各因素的权重比例,权重大小反映了各因素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程度。该方法可以克服因子分析法无法准确表示各个因素具体变化趋势的缺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测度矿区生态文明的方法。

3.3煤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将主成分系数与对应的特征根相除,开方后得到特征向量即为指标权重,采用该方法对煤炭矿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评价,如表2所示。表2各矿区生态文明建设各指标统计数据因素特征根累计方差贡献率(%)权重值资源开采0.223980.510环境保护0.061880.509社会经济0.840910.514环保措施0.516850.488从表2可以看出各因素的方差贡献率均带到一般要求的85%以上,证明了主成分分析法的合理性。同时四个因素的权重值相近,表明这四个方面对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基本相同。

4加强煤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4.1确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矿区特色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矿区的生产建设过程中,使煤炭矿区各个社会部门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2把握矿区发展关键节点,实施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从整个矿区的生命周期入手,在成长期及早布局非煤产业,扩大矿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壮年期提升开采技术手段,实施煤炭产业和非煤产业并重的发展策略,在衰退期最大限度提高回采率,根据市场结构调整产业结构。

4.3健全考评体系,突出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明确在矿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各方的责任,建立考评部门,考评方法,周期及相应的方式方法,协调煤炭资源开发和生态文明的关系。

4.4改变煤矿区传统发展模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的发展模式,实施可循环的经济模式,实现煤炭资源主导,依托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平衡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可分割。煤炭开采必须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建立生态文明的矿区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效益共赢。

关键词:

[1]郝文斌.生态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J].北方论丛,2015(2):144-147.

作者:巴音 李永峰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