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究(6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究(6篇)

第一篇:互联网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摘要: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和隐秘性的特征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貌,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为其拓展新时空同时动摇其主阵地,增添新内容同时挑战其监控力,提供新工具同时考验其创新能力。移动互联网给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大学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改变其三观、学习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

广义移动互联网是指能够提供文字、图片、语音、图像、视频等媒体等服务的无线移动网络。狭义的移动互联网是指给用户提供可以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移动终端进入网站的移动网络。移动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相结合放大了移动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各自的功能,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移动互联网不仅具有移动通讯的功能,还具有无线移动上网的功能,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无形的依赖工具。

1移动互联网的特征

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捷性、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和隐秘性的特征。[1]移动互联网和传统所说的互联网相比,以一种崭新交流媒介出现,使人们彻底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无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所需信息接收世界最新的消息,与他人及时互动交流。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主要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手持移动终端机,他们具有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和隐秘性的功能。事实上,人们主要是通过手机上网,上网的人群中大部分是大学生这些移动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群体。移动互联网具有交互连接功能和无线移动功能。移动互联网为手机等移动设备提供了即时性和便携性的使用功能。移动互联网为移动设备提供了即时性和便携性的功能,手机是最常用的移动设备,便于携带,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便捷性,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交流工作学习的必备移动设备。移动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隐秘性的特征。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指的是,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接收来自互联网的任何信息,也就是说,互联网上的每一条信息对每一个移动互联网使用者都是公开的。移动互联网又具有隐秘性。每个移动互联网终端的使用者都有保护自己隐秘的需求,在应用移动互联网的过程中,每一个使用者都有自己的虚拟身份,都要保护自己的隐秘性,例如使用支付宝、微信,银行账号,都需要隐秘性,以便保护自己的信息与财产安全。移动互联网具有交互性的特征。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客户不仅可以浏览网上的任何信息,还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价,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大学生通过网站、微博、QQ、微信可以针对某一问题相互讨论、相互评价,进行交流互动。

2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第一,移动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新时空同时动摇其主阵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局限于大学校园和课堂教学当中,受一定的时间限制。[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固定的教学时间和地点,离开了这个时间和地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无法进行。而移动互联网改变了这种局限性,动摇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移动互联网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运用QQ、微信等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3]移动互联网时代,多功能的手机变成了生活工作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手机便于携带,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空闲零碎的时间进行网络学习和交流。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手机等终端机的层出不穷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的结合实现了教师与学生间信息资源的即时性跨时空的共享。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层出不穷的更新换代动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只局限于大学校园和课堂教学空间的限制,高校思政教育不得不从传统的有形的受限制的、实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主阵地转移到移动互联网虚拟的空间。这是对高校思政教育者的严峻挑战。第二,移动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增添教学新内容同时挑战其监控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来自于课本、报纸、电视以及电脑。大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获取的知识和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很容易掌握和控制。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手机终端机等移动工具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移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冲淡和淹没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每一个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者都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信息的浏览者,又是信息的者,[4]因此,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总量急剧增加,高校思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就显得更加渺小和微不足道。虽然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是海量的,但是的大部分信息不都是具有正能量的内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课堂内容总量显得更加微乎其微。移动互联网的教育内容质量不高,内容零散而且缺乏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滞后于现实,缺乏理论深度而且形式单一,对大学生没有吸引力。移动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跨时空性的新内容,给高校教育者的监督和控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由于移动互联网无时无刻都存在,手机作为方便携带的移动终端机,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打开手机,获取海量信息资源。这些海量的信息资源包括正能量的和负能量的、积极上进的和腐朽肮脏的信息,高校教育者很难监督和把控。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监控力带来了挑战。第三,移动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新工具同时考验其创新能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运用的教学工具是笔记本电脑或者是多媒体投影仪。这些教学工具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具有即时性,而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机的广泛使用给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工具。这就确保教师的教学内容具有即时性。教师能够及时传播和更新最新的教学内容,能够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这就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效果。由于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年龄差距,教师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较慢,对于微信、QQ群等新媒介的应用不够灵活机动,这就给老师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移动互联网的迅猛更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带来的挑战。移动互联网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都是新生事物,但是由于年龄的差别,教师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与大学生相比显得较差,教师获得的信息往往滞后于大学生,对于新兴的互联网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掌控能力往往滞后于受教育者。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挑战和机遇并存。

3移动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移动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带来的机遇。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由于受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大学生所获取的信息就是教师课堂教学所传授的内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大学生无法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相关知识,而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带来了机遇。大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机手机获取任何信息。移动互联网让大学生获得了新的学习渠道以及与老师同学之间新的沟通渠道。[5]移动互联网增添了大学生交际交往人群。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本校的教师沟通而且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与校外的教师、专家及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专家进行及时互动交流。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无限开放的虚拟空间。大学生可以平等地与老师、朋友、同学、业内人士进行交流,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大学生不仅可以运用移动互联网终端机手机与外界交流获取信息而且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互联网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所见所闻所感。例如,发表手机的拍照、视频等等。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信息互动共享平台,扩大了人际交往范围。第二,移动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带来的挑战。移动互联网信息资源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海量性的信息资源鱼龙混杂,充斥着正能量和负能量的东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挑战。移动互联网传递的暴力、色情信息颠覆了大学生的世界观。移动互联网传递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思想的成长阶段,缺乏自控性,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这些负能量的信息的腐蚀和扭曲。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及时性挑战了大学生传统的被动性、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大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用手机获取即时性最新的信息,这就打断了大学生课堂学习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人际交往范围带来挑战,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由有限的现实的熟人的世界转入到无限的虚拟的陌生人的世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的访谈、座谈,还可以利用手机及相关媒介如微信、QQ、网站和虚拟世界的陌生人进行交流。移动互联网使大学生的情感受到了挑战。现实的访谈访问人际交流方式可以增加人们的感情。移动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交往方式拉开和疏远了大学生与他人的距离,使大学生变得感情冷淡。总之,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参考文献

[1]董怀宏.生态融合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2]朱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7).

[3]张春宇.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5(1).

[4]陈大鹏.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超越[J].江苏高教,2017(1).

[5]卢东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

作者:王焕成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思政部

第二篇:高校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摘要: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创造了更多的互动空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双方通过平等对话而达到思想上的共识和融合,从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和进步

关键词:主体间性;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我国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共计出现过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主体、双主体以及主体间性等各种教育理论关系。除了主体间性之外,其它的三种,均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也就是对主体(教育者)与客体(受教育者)进行了划分,要求对教育者积极性与受教育者积极性做到有效调动,但是从实践结果来看,缺乏互动性,从而使得主体与客体在角色定位上,可能会存在一些偏差,进而无法从整体上,获取主体的完整意义,进而无法使得教育实效性得以发挥出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主体性教育模式,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种关系的统一,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主体-主体”,共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另一种关系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数的主体,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他们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1]也就是说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双向互相的交往活动,而不是单纯的教育者单项活动,在交往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双方通过平等对话而达到思想上的共识和融合,从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和进步。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客观因素及社会发展的限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为:1.通过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待提高。目前教育者通过新媒体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更多的采取的是“点对面”的交往方式,这种方式具有普适性,能够从广面上解决一定问题,但这种方式往往带有说教性质,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有针对性的了解到受教育者个体的需求,导致受教育者的诉求有时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影响新媒体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教育者使用新媒体进行交往的能力有待提高。新媒体的出现,交流不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面对面的谈话,而是通过微博、QQ、微信等现代通信技术实现的。在脱离了书本、黑板、墙报等传统教育模式的背景下,满堂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逐渐减弱,现代知识的更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新媒体操作技术,更要提高自身能力,改变传统思想,加强自身吸引力,对不同受教育者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做到既要关心整体又要关心个体。3.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有待加强。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受教育者在与教育者沟通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的被动接受,主动性不足。受教育者在使用新媒体与教育者沟通的过程中,事务性交流较多,思想性交流的主动意愿不足,很少意识到在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自己与教育者是共同的主体,而请倾向于认为是个体的主体。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

1.构建平台,使叙述间得到有效对话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实践当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互形式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转变,也就是希望可以使双方得到互相尊重、平等交流,从而促使双方能够打开各自的心灵窗户,做到互相信任,完成互动交流,对受教育者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切实解决。另外,对于教育者来说,还需要树立起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通过微信公众号、论坛创建等方式,来完成双方交流平台的有效搭建,从而使师生间的交流更为畅通,同时在平台搭建之后,要鼓励受教育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并在一系列实践当中,努力取得受教育者对自己的信任,完成对话教育的实现。新媒体的出现,为这种交流平台的搭建,带来了可能,并使得交流更为便捷,只有在这种良性的互动当中,受教育者方可对教育者更为信赖,方可接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借助多媒体,还可以完成虚拟交往场景的创建工作,借助角色转变、游戏体验等各种方式,来使受教育者的直观感受得到不断丰富,从而使其能够感受到教育者给予的力量。这一教育模式的开展,不单单使得师生间的距离得以缩短,还可以让受教育者在这种模式中,收获更多的想法、感悟,进而使其思维境界逐步得到提升。

2.分享信息资源,增强主体间的互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在课堂、讲座及活动教学当中,完成向受教育者传播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但是在受教育者的生活当中,缺乏融入,从而使得师生间相互不了解,最终难以做到互相信任、互相交流,甚至会使得师生之间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偏差,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不无法实现教育目标。但是借助新媒体,便可以在信息传递当中,完成信息资源的共享,借助已经搭建完成的QQ、微博与微信等平台,来完成信息的互相分享、互相传递,增强师生主体间的互动,进而使师生之间的认知更为接近、趋同,从而在思想理念上,能够得到一致性。另外,借助新媒体,还可以让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做到及时关注,同时受教育者也能够在这一平台下,对教育者的生活有着更多的了解,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而使得受教育者的思维与人格,得到更好的影响,并促使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创新工作方式,营造健康积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教育者要积极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受教育者思想的变化和需求,更新自身新媒体知识,提高应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真正走到受教育者心里,与受教育者真诚交流、平等对话,引导受教育者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营造出良好的沟通环境,真正实现双主体间良性互动。总之,新媒体的出现使当代青年受教育者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同时,新媒体的虚拟性和泛化性使青年受教育者的思想呈现出多样性和不可控性特征,从而增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媒体时代高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宽了思路,更加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通过平等交流、真诚交往,进一步促进主体间思想的进步,进而促进人类社会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含义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

作者:李珊珊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第三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培育

〔摘要〕针对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以意见领袖理论作为切入点,在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之后,发现要提升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重视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通过辨识和培育相应的网络意见领袖,进而凭借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实现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目标。

〔关键词〕网络意见领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伴随着每年约3.7%的中国互联网青少年网民(25周岁以下)增长率[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实中面临着不少的困境亟待解决。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一种信息的传播和接受的过程,因而本文拟通过借鉴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理论来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意见领袖是美国社会科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1948年提出的概念,意指那些能够把自己接触到的信息传递给其他社会成员并能影响其他人的传播中介者。意见领袖通过信息传播过程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一过程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形式高度相似,因而当前网络信息化时代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关切网络意见领袖、培育网络意见领袖就有其重要意义和必然性。

1网络意见领袖的有关研究

1.1网络意见领袖的概念

意见领袖是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首先是意见领袖接收到信息,在经过意见领袖的加工传递给其他人群。这一过程在传播学里也称为“两级传播”假说[2]。网络意见领袖顾名思义就是网络世界里的意见领袖。而网络具有的匿名、交互等特点,使得网络意见领袖的存在形式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3]研究者认为“网络意见领袖”通常是那些活跃在互联网上的各界精英、名人或者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关注日常社会话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凭借自己的发言频度和质量对其他网民施加影响的人或者组织。[4]而本文以为网络意见领袖是指那些在活跃于各种网络媒体平台上能积极参与话题讨论、积极发表言论并且通过自己的言论影响他人的个人或者组织。

1.2网络意见领袖的辨识

在意见领袖的辨识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辨识方法。第一,大多数的研究者通常采用建立一系列的辨识指标来进行网络意见领袖的辨别。通常分为两种指标建立模式:其一,从个人、社会群体属性及社会人口统计指标等方面建立辨识指标[5];其二,则是从意见领袖的行动方式和内容方面着手建立指标,如观点的频度、本身的吸引力、支持度及引导能力的强弱等。[6-9]第二,也有研究者通过使用算法挖掘技术进行意见领袖的辨识。例如,有通过HITS算法、用户节点得分排名法、PageRank算法来识别意见领袖[10],而陈远等人则采用网络分析等方法得出了可以用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位置和中心度位置来识别意见领袖。[11]

1.3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分析研究

研究网络意见领袖的核心在于研究如何利用意见领袖进行网络舆情的监督和引导。[12]在评估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方面,也有大量的研究。有学者基于媒介影响力形成的四个环节进行了意见领袖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3]。亦有不少传播学的角度构建微博意见领袖影响力模型和评估模型[14-15]。伴随着即时通信的社交网络的兴起,网络意见领袖通过实时互动直接影响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和在线口碑传播等,在引导网络舆情走向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1.4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机制分析研究

网络意见领袖如何有效发挥其影响力是目前学界的一个研究重点,在这些研究中,从宏观的方面来看,研究分为两种,一种从理论研究出发,认为网络意见领袖与参与者、扩散者一起优化在线沟通,进而提出“社交媒体影响力”(SMI)的概念;另一种则是案例研究,如以“南京养母虐童”案为例,通过个案剖析意见领袖影响力的产生、传播及作用机制[16]。从微观方面来看,则是运用大数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发现网络“意见领袖”在传播中的枢纽作用非常重要,因而具有很强的引导效应。

1.5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研究

关于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研究着重于如何识别、培养和正确引导意见领袖的方面提出建议。[17-18]具体的建议则集中在:一是观念上的进步,需充分认识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二是通过加强法治来监督网络意见领袖的不利影响。总而言之,学界关于网络意见领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意见领袖的识别、影响机制、影响力等方面,基本上都是关于网络意见领袖是什么的研究,鲜见关于网络意见领袖怎么应用于具体的新闻传播及意识形态教育引导等方面,本文拟将研究如何有效地将网络意见领袖用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状及分析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掌握网络话语权已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也多次强调:现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就是互联网,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对于这一新的舆论战场的主动话语权,不可以被边缘化了。[19]但是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与问题,如专题的宣传网站点击率低下;官方公众账号(微博、微信)吸引力不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的网络教育抵触情绪较大等,究其根源可以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教育理念教条化

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信息获取者均处于平等的地位上,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亦是如此,并且受教育者更喜欢平等的讨论式、体验式及自我辨识式的获取、消化、随后再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这一教育模式。这与传统的显现性的灌输教育大不相同,但是在我们目前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缺乏明显的能够针对受教育者的网络使用特点而设立的教育理念。现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是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生硬的“搬到”互联网络这一新兴的交流工具上面,致使现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教条化,虽然做了大量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但是收效甚微。

2.2教育内容抽象化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完全将学生的关切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教育者们将更大的注意力放在“应该学什么”“思想教育理论是什么”等的研究和论证。造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是什么”的思想引导,从而导致大学生只能在教育过程中被动地接受既定教育理论,而不能激发其主动思考和自发创造力[20]。这无疑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3教育目标模糊化

这一问题不但存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亦存在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更关注了“高、大、全”和意识形态建设需要,[21]没有更多关注到学生主体的异质性,每一个学生面临的问题都是不同的,其内心世界活动受多方面影响。特别是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在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方面都有其深刻的自我特点,因而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进行必要的区分,不能一味地讲究统一化、集体式的教育效果,更要关注个体特点,从实际出发解决学生困难,以期最终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4教育方式传统化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将传统的教育方式搬上了互联网。但是在能充分表达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基础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那就是还不能用适当的网络语言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统的规劝训导性的、权威性的话语并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表现出的平等、新鲜、活泼的话语要求,继而不能满足学生在网络上的信息接受需求,致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

2.5教育载体零碎化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从门户网站到论坛、博客,再到官方微博、微信的订阅号等,一直紧跟时代的脚步。但是,因为过分追求抢占网络平台,使得每一个曾经的网络思想政治平台的内容都不够与平台建设同步,且不同的平台之间内容建设也不够系统和全面,随着网络平台的不断建设,内容上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致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零碎化特征明显。学生学了后面的内容找不到前面的内容,极大地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3网络意见领袖的辨识和培育方式

为了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影响力,做好网络意见领袖的辨识和培育显得十分的重要。

3.1网络意见领袖的辨识

对于网络意见领袖的辨识,本文以为可以遵循以下的步骤和原则:第一,网络意见领袖本人热衷于网络世界的社交活动及话题参与度较高的人员。这样的人因其本身经常置身于网络世界的语言和行为之中,因而能更方便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在以上的人员当中,再选取平时价值观积极健康向上的人员。这样的人因其本身比较健康阳光,更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网民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第三,接着或选取在校学习成绩突出的“学霸”、科技比赛达人、文艺达人等在大学关心的领域表现突出的学生代表,这些同学能通过自己本身的特点或人格魅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或选取一些在网络上表现突出的教师或者学生辅导员作为网络意见领袖。

3.2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

找准了合适的网络意见领袖,就相当于找到了传播思想政治核心教育内容的信息原动力,但其作用发挥的大小还要看教育主体对这一原动力的掌控,这就需要培育相关的网络意见领袖。第一,针对已经存在的网络意见领袖要保持有效沟通。对网络意见领袖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及时的回复;在学校管理政策的定制和出台时,征询一定的网络意见领袖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学校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网络意见领袖进行说明以促进网络意见领袖对学校情况的了解和政策的把握。第二,发展学校的网络意见领袖。如对在学生中有高度认可的大专家、大教授进行全媒体的培训,使其成为线上线下的学生领路人;对学生中的“学霸”、科研达人、课外活动达人等分别进行甄选和培训,使其更多的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及社会主义理论等。第三,对于所有的思想政治问题需要正面回答的,绝不回避。通过正面回答网络意见领袖的提问,达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目的。这对于增强网络意见领袖的权威性及增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CNNIC《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EB/OL].(2016-08-12)[2017-09-12].

[2]LazarsFeldPF.ThePeople’sChoice:HowtheVoterMakesupHisMindinaPresidentialCam-paign[M].NewYork:Duell,SloanPierce,1944.

[3]方付建.论网络意见领袖的发展走向及其引导策略[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1):31-35.

[4]祝华新,刘鹏飞,单学刚.网络舆论场的“意见领袖”[J].国土资源导刊,2013(3):50-51.

[5]VerganiM.ArePartyActivistsPotentialOpinionLeaders?[J].Javnost-ThePublic,2011,18(3):71-82.

[6]蒋翠清,朱义生.基于UGC下的意见领袖发现研究[J].情报杂志,2011,30(10):82-85.

[7]谢新洲,杜智涛.网络意见领袖舆论引导能力的评判体系研究———基于灰色统计与层次分析法的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5):20-26.

[8]刘志明,刘鲁.微博网络舆情中的意见领袖识别及分析[J].系统工程,2011,29(6):8-16.

[9]丁汉青,王亚萍.SNS网络空间中“意见领袖”特征之分析———以豆瓣网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82-91.

[10]熊涛,何跃.微博转发网络中意见领袖的识别与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6):55-62.

[11]陈远,刘欣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意见领袖识别研究[J].情报科学,2015(4):13-19.

[12]周金元,张莎莎,刘桂锋,等.国内微博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3,32(9):46-51.

[13]杨长春,王天允,叶施仁.微博意见领袖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媒介影响力视角[J].情报杂志,2014(8):179-183.

[14]王晨旭,管晓宏,秦涛,等.微博消息传播中意见领袖影响力建模研究[J].软件学报,2015,26(6):1474-1485.

[15]李玉贞,胡勇,熊熙,等.微博意见领袖的评估模型[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3(2):79-81.

[16]王国华,熊挺,钟声扬.网络趣缘群体虚拟互动的关系逻辑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J].情报杂志,2015(10):106-111.

[17]张星.网络空间的协商民主实践:现状与问题[J].电子商务,2015(8):65-71.

[18]李波.网络舆情中微博意见领袖的培养和引导[J].新闻大学,2015(1):145-149.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3.

[20]张元,丁三青,李晓宁.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践路径[J].科学社会主义,2014(4):107.

[21]韩锦标,张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J].江苏高教,2016(5):116-119.

作者:董研林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境

摘要:高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境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该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生源特点、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情况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的深入分析,剖析造成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原因,并从高职院校和辅导员个人2个角度提出摆脱困境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普遍为90后,这个群体深受互联网发展的影响。高职大学生具有独立意识较强,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差异较大,学习习惯缺失等新特点,这也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紧迫。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了解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困境,探讨造成困境的原因和解困的措施,对于学生的成长、辅导员的发展和学校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1高职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是开创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1]。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高职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夯实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2]。新形势下,进一步认清高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摆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困境,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客观要求。

2高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2.1高职生源的变化给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

当前高职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学生。他们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一样都具有当代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和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差异明显、自律意识较差、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心理素质较差、心理问题较为突出,这给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通过全国高招录取、自主招生和中职学校定向培养而来。这些生源进校分数大多低于当年本科院校招生分数线。高职院校为了确保学校招生的规模,录取政策宽松,生源整体素质较差,文化基础薄弱。很多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没有完备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判断力较差。日常生活中,这些学生往往更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自律自控的意识比较弱,在中学时代就养成了对自己要求不高,养成了不少陋习,教育管理难度很大;特别是部分中职学校的生源,年龄较小,思想不稳定,自制能力较弱,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有较大抵触情绪。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很多学生往往是达不到本科学校的录取分数的毕业生,入学高职类学校也是被迫之举。这些学生因为学业成绩比同龄人差,学业上的挫败感让他们对自身的定位和评价不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自卑心理突出,这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职业发展的困惑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为了确保高职大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不断发展完善,高职院校要必须加强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和专业化建设。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困惑:2.2.1辅导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是做人的工作。这要求辅导员具备与其岗位职责匹配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综合各学科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合力以胜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健全人格培养、文化修养、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调研显示,当前高职辅导员队伍符合上述标准的比例很小,很多辅导员都是其他专业老师兼职的,没有经过专门学习和培训,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不足,专业化程度薄弱。很多辅导员比较年轻,缺乏工作经验,对大学生思想、心理、学业、就业和日常生活等问题不能有效指导。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时代,高职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需要提升,确保满足高职学生发展的新需求。2.2.2高职辅导员职业定位模糊辅导员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3]。辅导员首要职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实工作中,高校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位较为模糊。辅导员被当作学生的保姆、心理疏导员、生病时的救护员和矛盾纠纷的调解员,部分辅导员还承担学校有关行政工作[4]。随着高职院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生源大量增加,学校内部机制不健全,职能不清,一些职能部门本应履行的管理职责转嫁给了辅导员,长此以往不利于辅导员专心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2.3辅导员的职业获得感和成就感明显不足近年来国家对辅导员工作越来越重视,辅导员工资待遇有所提高。但和其他专任教师相比,辅导员教学任务量少,课时津贴少。高职辅导员以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为主,大多是初级职称,工资和岗位津贴偏低。但是他们又面临这住房、婚姻、继续深造等问题,辅导员面临的压力较大。辅导员工作事务零散繁多,相比专任教师工作实绩难以凸显。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每年都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技能型竞赛,很容易取得佳绩,奖励丰厚,但是辅导员们每天忙里忙外却很少有带队参加比赛的机会,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和获得感明显不足。而当前的职称评定和工作实绩挂钩,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辅导员工作实效性难以用量化的指标进行考核,所以他们在职称评定过程中没有优势。很多辅导员为了职称评定有机会就申请转岗,这也导致了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2.3高职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被誉为是强基、固本和铸魂工程。辅导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充分认识到目前他们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2.3.1理论深度不够,无法驾驭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教材高职院校目前通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新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及《形势与政策》系列课程。这些教材集中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理论性很强,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来指导学生。然而,高职辅导员偏向年轻化,理论素养和深度不够,难以驾驭教材,很多老师也没有做到把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2.3.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评价考核方式单一调查显示,高职院校一线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活动和户外教学活动较少,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开发;多数学校思政课考核采用“平时作业、日常考勤和期末考核”合成学生课程总成绩的方式,这不能完全衡量出学生真实的水平和能力。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都有到课率和参与率低下的状况,甚至部分学校出现了思政课堂教室前三排没人坐的现象。在北京工业大学沈震老师看来,现在思政理论课的问题就是“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学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2.3.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学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多数高职院校目前只在大一学年开设思政理论课,在大二、大三阶段并没有开设。这显然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来看,要求我们把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实验实训、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整个过程中。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动员党团干部、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等力量广泛参与,彼此之间需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而不能仅仅依靠辅导员或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打独斗。

3高职辅导员摆脱困境的应对之策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要受高校发展、生源质量和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发展等因素影响。新形势下,辅导员自身和高职学校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做出努力。

3.1辅导员个人层面

3.1.1加强学习交流,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不断完善自我高职辅导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优秀辅导员不仅平时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同时还要学习专业技能,研究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当前大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辅导员要善于把握大学生们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规律,会主动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平时要积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能对学生的困惑作出有效的指导。辅导员要提升沟通能力,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以别人之长补自己的短板;深入学习移动互联技术,主动探索在网络环境和新媒体时代一套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能从细节入手,率先垂范,做学生学习的榜样。3.1.2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思政课堂教学实效性要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真正融入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从传统的理论灌输教育模式转向以解决高职学生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教育模式。要从以往的生硬说教转向以人文关怀为主的教育,积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时期,思政课堂要避免被动使用多媒体,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而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素材,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确保思政课堂的抬头率和参与率。3.1.3学会修身,保持良好的心态;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辅导员工作是一项既辛苦又平凡的事业,辅导员的价值永远体现在自己学生身上。新形势下,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豁达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难题;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淡化单纯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沉着冷静客观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及每一件事。一定要避免将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去[5]。同时,辅导员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待每个学生,以提高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3.2高职学校层面

3.2.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高校应该合理配置辅导员比例,关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一部分,是奋战在学生工作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建立健全辅导员发展长效机制并严格执行。部分高校经常更改辅导员发展机制,令辅导员感到心灰意冷,缺乏工作热情。辅导员作为学生生活的知己、学习的榜样、心理问题的疏导者,所以辅导员应该鼓励年轻教师担任,年富力强,精力旺盛,但大多数年轻教师也存在经验不足和耐心不够等情况。高职院校应为辅导员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帮助他们提升工作能力。学校应经常举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让有经验的老师积极分享成功经验。积极开发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培训课程,争取培训学习进修的机会,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3.2.2建立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考评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社会需要的栋梁之才。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价中避免只看重分数,而要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情况。评价应从大学生的理论水平、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学风、综合素质等方面来全方位给予以评定。[6]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当代大学生也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不能适应这些变化和新特点,导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有所下降。因此,顺应时展潮流,积极探索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是新时期高校的必然选择。3.2.3推进各部门相互协作、齐抓共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辅导员或者思政教师单方面的事情,应统筹发挥高校党委、团委、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四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体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校、全体教职工和整个教育部门的共同工作,而不能仅仅依靠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职学校全体教职工都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的崇高使命。高校各专业课教师应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正确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学会看待和处理“做人”和“做事”的关系,培养形成“先成人再成才”的思想意识。高校管理人员则应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管理和周到的服务。并且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感化学生,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高职辅导员能否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也关系到高职学校长远发展。所以,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乔伟丽.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引领问题探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1-84.

[2]尹刚.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提升研[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6):264-265.

[3]孙宏旺.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4:56

[4]刘乐平.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困境与对策分析[J].科技视界,2015(8):170-171.

[5]张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问题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7.

[6]新华网.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提供人才支撑—学习贯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EB/OL].[2016-12-8].

作者:朱其阳 单位: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思政教学部

第五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拓展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方式、内容上不断更新,拓展教育载体,以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新的要求。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需要不断更新

1.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道德讲堂”。主题鲜明的“主题班会”、“道德讲堂”等传统的形式依然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集中学习,直接明了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澄清理论是非、提高思想认识、开展思政政治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树立人生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认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自觉地“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的最直接手段,重要作用显而易见。但是枯燥的理论学习,简单的说教,是不能适应当前受过多元文化冲击的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紧跟时代进步的步伐,抓住热点问题予以深入探讨,做到及时澄清理论是非,及时填补不良认识的产生的“思想蚁穴”,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为此,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我院在开展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争做‘六有’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遵纪守法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明创建主题活动”等正面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了以“防范非法集资”、“网络新型诈骗防范”为目的、学生参与讨论的主题教育活动,做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防微杜渐。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需要重视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不仅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出现问题可以及时得到反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留死角。一是打造好四支队伍:学生党员队伍、学生会干部队伍、团学干部队伍和青联干部队伍。二是让四支队伍参与到学生管理中来,得到充分的锻炼。三是一些重大问题和学管规定的修订,要让学生干部参与讨论和制定,保证重大问题上思想认识统一,学管规定的切实可行。

二、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校园文化活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一些项目本就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开展,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凯里学院第十二届校园文化活动月暨第八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中,为配合省级活动开展的“喜迎党的•校园网红献礼”网络展播、“喜迎党的•贵州大学生学习讲话”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就是为深入学习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而展开;“记录感动•身边之美”大学生原创微视频、“脱贫攻坚•幸福家园”摄影大赛、“凝练现代乡贤品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贵州乡贤小传征文、“健康贵州阳光高校”心理健康知识抢答赛、“最美贵州”H5页面设计制作大赛、寻找“贵州朗读者”等活动,以宣传贵州,让学生了解和热爱贵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而开展;其他活动如“校园广场舞”大赛、“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大赛、导游大赛、职场模拟招聘大赛、教学技能大赛、艺术作品创作大赛、“舞动青春”原创舞蹈大赛等活动重点放在学生技能的加强,可以让学生的团队意识、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另外还有“致我的青春记忆”照片收集活动、“感恩母校、将爱传递”物品捐赠活动等,加强了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感念成长的点滴,以爱心传递的方式予以回馈。所以,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阵地,对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面对诸多的活动,放手让学生干部去参与和组织,如学生会各部门可以根据部门特点逐项分解活动,做到责任到部门,确保每项活动都有始有终。这样做一是可以锻炼队伍;二是在工作落实中不打折扣;三是可以凸显教师的指导意义。第三,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中,我院还根据自身专业特点,结合学校所在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师生团队,以“以赛带学、以赛带教、以赛带训,设计作品、设计产品、设计商品”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信息技术水平应用大赛”、“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以及其他省级、部级和我院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在学科竞赛中,立足于民族文化、生态资源的元素,创作传承民族文化、鲜明地域特色的美术作品,彰显德育成果,走“德育+艺术+民族+生态”的发展之路,即德育为先,是必须完成和不能动摇的“硬任务”;艺术教育是专业根本,是学生以后赖以生存的技艺;苗侗民族元素是艺术创作的素材基础;生态是特色资源。四点结合,可以很好的将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的任务结合资源优势得以在思政教育中也体现出来。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意义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在于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评优评奖和推荐就业等提供依据,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科学化,引导和促进学生德、智、体、能全面协调的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中,促进意义显而易见,但是因为学科专业的不同,在院系的执行标准也应相应的体现学科特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量化也是难题。从2013年开始,我院着手建立符合院情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每年予以修订并执行。2017年9月,在《凯里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文件的指导下,我院组织师生参与讨论,对指标体系再次修订,制定了《美术与设计学院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实施细则》,建立由品德素质评价(20%)、学业水平评价(50%)、身体素质评价(10%)和综合能力评价(20%)四项指标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参与学生管理、文化活动、竞赛、科研、创新等予以量化。依此指标,评奖评优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并提供支撑材料,班级评比推荐,报分院审核后通过上报的流程,变“予”为“取”。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指导意义明显,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师生社会实践工作中的思政教育功用重大

社会实践是师生了解和适应社会,增长知识,找准自身定位的重要途径,是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深入社会,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等活动,需要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能力的教育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军事训练、“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组织活动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推进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以在制定实践活动的计划时,在明确活动背景和意义的同时,明确活动的目的,并设置关于思政教育的相关问题供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解决;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带着明确目的的问题和任务去实践会很好的避免活动流于形式。例如在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放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放在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似乎是普世的观念,为什么却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在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会让学生在更加加深我们社会所处阶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也考验着思政工作队伍的能力水平,需要思政工作队伍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做到“教学相长”。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拓展创新性的教育载体,将思政教育的目标和意图充分融入到大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并积极落实,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一践行,做到每一名师生都是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辐射点.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北京:人民日报,2017-10-28(04).

[2]龚贻洲.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南[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

[3]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作者:王至强 单位:凯里学院

第六篇:多元文化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要:进入21世纪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世界在科技、经济的带动下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而文化作为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出现了多元并存、不断渗透的局面。本文以大学的多元文化背景为出发点,探究传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兼论其问题表现与创新策略。

关键词:多元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多元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我们当今的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碰撞,主旋律文化、平民文化以及一些糟粕文化等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文化多样性,多元文化的大背景意味着人们价值取向和人生观、世界观也是多样的。因此多元文化实际上就是多样性的文化,先进文化之间是平等的、并且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多元文化也在大学中有着诸多体现,大学生具有比较自由的课余生活和充足的课余时间,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并且能通过许多实践途径接触到社会。我们可以从学生们所参与的社团活动中看出,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多样的,其中内容涉及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现代文化甚至包含一些小众的比如二次元文化等。我们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激流之下,帮助学生们坚定对主旋律文化的信念,一元带动多元,同时不能对于非主流的文化加以排斥,而是从教育本身消除对于其他文化的误解与歧视,以尊重的态度欣赏文化。而对于一些诸如黄、赌、毒的腐朽文化,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坚决的抵制,对于主旋律文化中无论是大方向、大策略还是指导我们人生发展的都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而西方外来文化以及现代文化中的糟粕,我们也要教会学生保持警惕,懂得辨别。

二、传统高校思政教育的弊端

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其表现就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作一门可有可无的功课。这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的新奇、趣味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而我们的思政教育仍然停留在陈旧的方法之下,毫无创新。内容上也保持着原本的情况而实用性不高,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队伍往往缺乏凝聚力,缺乏对于工作的反思与创新,从而使得思政教育课程没有很强的感召力。而许多高校缺乏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没有一套好的配套管理措施,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监督。纯粹理论性的学习也给学生带来了枯燥无味的印象,缺乏与实践的结合、与校园文化的结合。

(一)思政教育内容缺乏感召力与说服力

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主要方面“思想”与“政治”来看,我们大学所进行的思想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教育,其中包含许多艰深的哲学理论,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是不同的,人文素养也并不相同,这就意味着这些较为抽象的思想内容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教学难度。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社会文化变化快、信息量大,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对于社会文化信息不够敏感,对于国际形势、意识形态的变化缺乏准确的把握。可以说文化形势是动态的,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却是静态的,缺乏创新。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个方面来讲,政治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概念,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教育涉及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现今党的大政方针及建设路线。这些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同时在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涉及很多政治概念与问题,这些都不是口头传授就能够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得到的往往就是这些理论的皮毛,接触的是客观规律与古板理论,缺乏实践内容,导致学生忽视了深究其背后的内涵,认为这些知识理论是没有实际功用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队伍建设落后,与新形势不相适应

大学的思政教育实际上对于教师有着相对较高的素质要求,从事思政教育的工作者应当具有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对于社会文化、世界形势的变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现今大部分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于自己的工作缺乏深刻的认识,定位不明确,不具备解决新形势下问题的能力,缺乏创新动力,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教育的改革,对于许多教育改革政策缺乏实践方法。从另一方面讲,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仅仅面向于学生的,而应当是面向所有人的,其中也包括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党的方针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国际形势也是风云变幻,想要做好思政教育工作,教师本身应当加强自我建设,教师队伍应当组织定期学习,对于党的大政方针要学明白、研究透,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提高思想水平,才能够适应新形势。

(三)教育工作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性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就是基于课堂的理论传授,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大多是课本与老师的口头讲授,而思政教育方法甚至以完成考试这种功利性目标为目的,并非着眼于学生的道德精神与人格养成。学生在课堂上、报告会上仅仅是聆听者的角色,缺乏一种互动的模式,听报告写心得是无法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加深学生对于思政教育功用的质疑,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也不符合党“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原则。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策略

在多元的大学文化的背景下,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挑战。我们现今所教育的学生大多是“90”后,作为年轻一代,他们在多元文化的接受中显得非常活跃。正如先前所提到的,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且丰富,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方法。这就导致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也是多元的,而缺乏一种明确的、核心的价值取向。学生对待一个问题的态度往往摇摆不定、模棱两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其评价标准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以往的主流价值观难以独领风骚,我们过去的思政教育模式也不能够保持足够的吸引力。然而这样的挑战也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新机遇、新思路。多元的大学文化影响下的学生,思维活跃,对知识的吸收速度快,学生群体素质在不断提高。而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思想教育也具有了发展变革,创新实践的新契机。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行教育主体的再教育

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对于教师队伍进行加强教育,对于队伍中的每个成员做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工作要求,同时定期组织党现今理论与大政方针的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觉悟,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变化和教育改革的能力,对于新时代、新形势具有明确的认识,从而创新实际教学中的教学方式。

(二)将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相结合,以社会实践带动思政教育不断深化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当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脱节,因此需要将德育工作、大学生的生涯发展联系与思政教育联系在一起。红色文化凝聚了共产党员的革命传统,深刻体现了我党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例如参观红色文化基地、革命精神相关的博物馆,组织学生“三下乡”或者其他志愿服务的社会活动。组织学生阅读《的七年知青岁月》、《他改变了中国》等具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书籍,在了解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信念,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

(三)以网络为载体创新思政教育的新内涵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课堂传授的教育方法显然具有低效、乏味的弊端。相比之下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功能,可以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促进思政教育的创新。思政教育的内涵不应当局限于课本理论,而是应当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的时政动态和我党的政策方针,为我们的思政教育增添新内涵。我们可以通过网课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观看国家重要会议、领导人讲话以传递给学生一手的思政动态。例如在召开期间,党和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做出了许多新指示,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喜迎,文脉颂中华”的活动,通过征文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了解到思政教育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看出,许多学生对于国际形势非常感兴趣,我们可以推荐学生一些获取相关知识的网站以供浏览。同时我们要加强学生的学习反馈,改变以往写心得报告的被动方式,而是以研讨会、ppt发表等方式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结语

大学高等教育具有培养专门人才、服务社会以及科学研究的多重任务。高等学校作为学生迈入社会前的最后环节教育环节,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大学思政教育的理论创新以及工作方法创新,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号召下,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新的生机,为祖国培养出从事社会建设的英才!

参考文献:

[1]华梅.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2(10).

[2][英]沃特森CW著.叶兴艺译.多元文化主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张婧.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3.

[4]张健.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学理论.2013,1(25).

作者:向洲 单位: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