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探索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探索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一、农业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农业院校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农业院校大多是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参照苏联高校专科教育制度对高等教育进行大范围调整时期设立的单科性或多科性农业学校,行业特色十分鲜明。农业院校,以农业为依托,围绕农业需求,为我国农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级农业人才。然而,由于我国农业落后,长期以来人们对农业院校认识上的偏见,加之农科专业就业选择单一,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农业院校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虽然近年来,多数农业院校都确立了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农科专业在校学生的比例在不断下降,农业院校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发展困境。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制约农业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院校要摆脱困境,就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良好的人文素质能为大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丰富的人文知识,能满足就业岗位多方面能力的需求;科学的人文方法,能提高办事效率;深厚的人文精神,能促使学生挑战自我,勇于创新;良好的人文行为,能在求职中有良好的自我展示。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农业院校摆脱困境发展壮大的需要。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农业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单纯的专业教育只能造就“单面人”,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当今时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融渗透,必须用人文规范科学的步伐,没有科学进步,人类将永远愚昧落后;没有人文教育,人类将堕入科技带来的文化黑暗和社会灭亡的深渊。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必须树立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转变重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综合素质教育的状况。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现代农业发展涉及的学科和面临的问题是广泛的、复杂的,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二者犹如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农业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探索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农业院校的特殊要求结合起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文素质教育的一般规律。人文素质教育更能体现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一般来说是通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引导人文行为等环节,将德育、美育、智育和创新能力教育融为一体,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一般是通过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必须从农业院校的实际出发,任何脱离了特殊的一般都是不存在的,农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脱离学校的行业特色进行抽象的教育。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农业院校人文学科处于边缘地带,人文底蕴不够深厚,人文教育资源匮乏,人文素质教育十分薄弱。近年来,农业院校出现了人文精神滑坡、文化品位下降、办学目标功利化等倾向,使大学文化日益衰微。另一方面,农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使得他们很难接触到高品位的文化,一进入大学,他们就被束缚在专业学习中,就业的压力使得学生忙于考研、外语过级以及各种技能考试而无暇顾及人文素质的提升。当前农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人文行为失范,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强化特色意识,重视特色建设,促进特色办学,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农业院校发展的战略抉择。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农业院校的特色办学与发展中,立足“特色”,从特色人文学科建设、特色人文课程体系建设、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索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发展特色文科专业是加强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

长期以来,农业院校都是凭“农”兴校,对发展文科专业认识上有偏差,导致农业院校文科专业发展历史短,底子薄,人文学科相对薄弱。人文学科的发展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确立人文学科在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新形势下,要建设一流的农业大学,提高农业院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必须大力发展人文学科,在课程设置、经费投入、资源配置、师资培训上保证人文学科教学需要,提升人文学科的研究能力,促进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协调发展。农业院校的人文学科大多是在公共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文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差距较大,短时间内难以找到突破口,应着眼学校的特色与优势,瞄准农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结合点,发展具有农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

(二)构建特色人文课程体系是加强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

人文课程体系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但当前农业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存在门类偏少,开课门槛低,随意性大,管理松散,学生、教师、管理者重视不够等问题。应立足人文素质显性课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大学外语的教学;加强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的教学,开设与农业院校优势学科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将选修课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中,合理安排授课时间,可由图书馆统一购买图书,解决选修课无教材的问题;加强网络通识课的教学,选择优秀的助教老师,充分利用优质网络资源。另一方面要重视隐性课程,可开展人文论坛、专家讲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如“三下乡”活动,对于农业院校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打造特色教师队伍是加强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片面强调教师“教书”的职能,忽视教师“育人”的职能,对高校教师的评价片面采取教学科研评价,育人评价从不提及或只是走过场,这使得许多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不关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农业院校农科教师占80%以上,广大教师必须改变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教师专职任务的观念,不管是人文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在教学中要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情感的细微变化,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学生实施人文化的关怀。学校应出台优惠政策,创造有利条件,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也需要在教学科研实践中不断地提高教育素养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用过硬的文化修养和丰富情感真诚地面对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是加强农业院校人文素质的条件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养成,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农业院校由于历史背景和学科背景的特殊性,且多处于城乡结合部地带,环境相对封闭,人文教育资源匮乏,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为“三农”发展培养优秀人才这一办学目标展开,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导向,彰显农业特色,要突出绿色、科技等特点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突出热爱三农、服务三农的情感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把握校园文化主流,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档次,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

作者:纪咏梅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