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推进铁路企业治理能力建设关键点

谈推进铁路企业治理能力建设关键点

党的四中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决定》,充分体现了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为提高企业治理能力、助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企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特别是国有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铁路企业来说,如何着眼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重在突出党建治理、依规治理和制度治理三个关键点,进而在实践中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突出党建治理,着眼“核心”强根铸魂,确保企业独特优势充分彰显

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党的全面领导。此次肺炎疫情蔓延的及时遏制,得益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得益于党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因此,提高企业治理能力的核心就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根本的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铁路高质量发展强根筑魂。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铁路企业党组织要“强根筑魂”,必须紧紧围绕全面解决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弱化、淡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企业治理全过程,积极探索构建党领导下的国铁企业治理机制,重点是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上做文章,把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企业治理效能。

1.把方向,就是通过党建把好企业发展方向。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在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方向上与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修订完善党委会工作细则,把握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的关系,理顺党委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边界,界定党委会前置讨论的程序及内容,确保企业战略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执行“三重一大”议事规则,把党的正确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决策部署。按照“五个是否”要求,做好议题确定、调研论证、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工作,在“做什么”与“怎么做”“如何做好”方面定向导航,既要监督决策过程,又要监督决策内容的依法合规。

2.管大局,就是通过党建管好企业发展大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自觉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坚定不移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坚定不移推进用人、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坚定不移确保铁路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着眼把党建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创新发展优势,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安全运输经营高质量发展,在具体发展实践中彰显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当前,就是要聚焦“五个确保、五个见实效”,毫不松懈地做好疫情防控和铁路安全运输保障工作,以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彰显国铁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3.保落实,就是通过党建确保企业各项工作落实。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党建工作,通过管干部聚人才、建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强监督正风气,把各项任务指标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党管人才原则,把领导班子建强,把骨干队伍建好,把人才优势转化为持续发展优势。聚焦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使命,一体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落实八项规定细则,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有效发挥党员干部带动示范作用,凝聚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的整体合力,以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检验党的全面领导水平。

二、突出依规治理,着眼“质量”修炼内功,提高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管控水平

在现代社会,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企业管理质量的关键环节。要着眼“质量”修炼内功,突出“外美”“内实”统一,以“精细化”“现场化”“标杆化”助力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质量的整体提升。

1.修炼“精细化”的功夫。这是推进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基本要求。精细化不仅是一种管理理念,也是一种把事情做对、做好的工作方法。作为管理者要善于把握大方向、大战略,在“做对事情”基础上增强精细化意识,把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作业指导书尽可能量化细化,把用心经营、精细管理体现在工作全过程;作为职工也要增强精细化意识,扛起精细化责任,养成注重工作细节的习惯,把“正确的事”做好,把简单的事持续做对。

2.修炼“现场化”的功夫。现场管理的有序可控,是铁路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实施5S管理,是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载体,实质是规范员工行为,形成严格按制度规范行事的职业风范,养成安全工作无小事的严谨负责态度。要找准制约现场安全管理的突出问题,树立“不按标作业就是本岗位最大风险”,以提高安全风险识别能力为目标,全面推进“设备、环境、作业、管理”标准化建设,细化一班一次安全作业标准手册,使职工明确现场作业项目、作业标准、作业流程,使标准化作业成为职工的自觉行为和职业素养。

3.修炼“标杆化”的功夫。“标杆管理”较好地体现了企业追求竞争优势的本质特性。目前,上海局集团公司“对标找差、创优争先”3.0版指标体系已经出炉,充分体现瞄准行业一流、系统最优的标杆管理,成为加快实现由大局向强局转型发展的新标尺。要从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战略高度推行标杆管理,突出立标、对标、达标、创标环节,使之成为检验企业绩效、持续提升管理水平、当好排头兵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问题清单、抓好整改补强,让关键指标始终处于领先水平,进而实现持续改进、不断超越、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三、突出制度治理,着眼“短板”跟进补强,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制度执行力

影响制度执行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执行意识和执行能力不强,已经成为影响铁路企业治理效能的“短板”。补强制度执行力,重在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突出制度体系的健全、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制度文化的养成。

1.健全制度体系是前提。在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结合基础上,设计完善体制机制体系,避免“制度打架”,优化和明晰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一般制度的关系,以体现国家意志、企业利益和职工权益的统一。要清晰界定制度层级,确立公司章程这一基本制度的权威性,突出在企业管理制度中的核心地位;重要制度要突出全面性、专业性,为具体规章制度制定提供依据;一般制度要体现精准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清晰规定所涵盖事项,避免实施办法的实施办法、细则的细则的叠屋架床。持续做好制度机制的立、改、废,特别是针对首次建立的管理制度,要注重跟踪实施情况,进而形成制度实施评估机制,不断实现制度的成熟定型、版本升级。

2.强化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是关键。突出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项督察,把监督检查与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对把制度当摆设、破坏制度的,都要严肃查处。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成为严格执行制度的表率,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3.培育制度文化是根本。制度执行力既需要制度的硬约束,也需要“以文化人”的软约束。因为制度本身并不会自动落实,制度优势也不会自然实现。制度威力要充分发挥出来,还得靠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机制的双向互动。首先需要在认同的基础上理解制度、尊重制度,加强制度的解释、宣传、培训不可少,以便自觉在制度框架内做事。其次是以责任制为牵引,把安全、服务、经营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融入到制度规范,促进相关奖惩考核机制常态化,进而形成有利于制度落实的执行文化。再次是加大对执行制度先进典型事迹的传播力度,营造有利于制度执行的氛围,确保各项制度在全员自觉执行中落地生根。

作者:王兆善 单位:上海铁路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