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土建类学校体育文化德育功能研究

土建类学校体育文化德育功能研究

[摘要]校园德育是职业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是校园德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文章以土建类职业院校为基本出发点,概括了体育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分析了体育文化德育对其的功能意义,并总结体育文化德育功能在土建类职业院校作用发挥的三个途径,以期为今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德育功能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土建类;职业院校;体育文化;德育功能

一、土建类职业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不足

(一)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湖南省内职业院校要求的毕业学分为130-150分左右,体育的学分为2-6分,课程开设学期为2-4个学期,在职业院校的教育体系设置中,体育课的重视程度远远比不上专业课程,甚至不及其他公共基础课程。部分院校只注重美学教育、音乐教育等文化的建设而忽视了“体育”的建设,极少在学院的整体规划发展布局中将体育文化纳入其中,且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并未将体育文化的建设纳入常态化的思维考虑。部分院校仅仅靠一年一次的运动会来进行体育精神的传播,体育文化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二)管理制度缺失

部分职业院校的运动场所仅仅只满足于学生日常体育课的需求,对于第二课堂的开设甚至学生的课间体育活动,体育设施和场地都捉襟见肘。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满足不了各项拓展活动开展的需求,体育文化的宣传标语少之又少,并且部分院校针对体育类的管理并没有制定对应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符合学校特色的规章制度,具有局限性,同时也容易出现管理漏洞。

(三)精神理念缺乏

部分学生体育知识匮乏,对体育课都采用应付式的态度对付,更加缺乏日常的体育锻炼。当前许多学生沉迷于做“低头族”和“宅男”“宅女”族,没有自主运动的良好习惯,也没有良好的保健意识,仍用传统的观念看到体育运动,忽视了对今后就业岗位影响重大的“职业体能”。

二、土建类职业院校体育文化德育功能意义分析

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树立终身体育的健康意识,建立合理科学的生活观念,并将健康文明的拼搏精神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

(一)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引导

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体育文化源远流长,体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拼搏竞争的精神都是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相符的,并且也是与培养学生的素养目标相吻合。要结合学校的思政建设工作营造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接受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和道德情操。土建类的毕业生在今后就业岗位上都无法“单打独斗”,如测绘、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都需要团队合作完成。体育文化中的德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他们能获得新的认知,激发团队合作的激情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情操。这些思想对学生今后成长过程中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他们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优化学校的学习氛围。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体育运动的魅力在于其公平、公正和公开,以强大的规则制度为制约,约束运动员的行为。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生活和学习较为松散,秩序感不够强,较为自我。体育活动中的各种科学合理的规则以及参与人员以身作则的自律性是体育文化德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当前职业教育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工匠精神”需要极度的自律、规范和细致。土建类的毕业生今后从事的工作如预算、监理都需要非常严谨的精神和抵抗外界诱惑的定力。职业院校通过举办各类体育类活动和加大体育文化的建设力度,使学生在精神和实践的过程中受益,自觉遵守规则,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使学生从参与者的角度去体验,使其体会到秩序的重要性和自律带来的优势,能够帮助其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三)辅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

现代化社会,生产及生活的节奏步伐加快,学生学业和就业的心理压力也日趋变大,轻度抑郁症等其他心理疾病的患者越来越趋向年轻化,而运动是调节心理焦虑和低落情绪较为普遍的方法。体育运动自身具备丰富性和趣味性,其德育功能的精神激励能在心理层面对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认知以及自我信心的树立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是其他文化中所不能代替的。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学生一方面可以转移注意力,释放自身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运动很多是团队性的活动,不分专业、年龄和籍贯,学生参与其中,能够接触不同的性格的人群,促进与人交流,拓宽视野,走出自我世界。土建类的毕业生以后就业环境较为艰苦,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增加其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其能够提前进入角色,舒缓就业前的焦虑。

三、土建类职业院校体育文化德育功能发挥途径

(一)以校为本,打造独具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大部分职业院校习惯以场地设施的先进程度、运动会获奖数量、体育教师师资情况来衡量学校的体育文化水平,而没有意识到每个学校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学校性质、主打特色、学校规模和办学方向不同,培养的人才就业方向不同。因此,体育校园文化的建设思路不应千篇一律,可以从体育课程的设置、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建立具备自身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文化传播的基石,体育课程内容在设置时要结合学院自身的特色。土建类岗位动力性工作远大于静力性工作,结合所需的职业体能的特点,除了传统的球类、体操类项目外可以额外开展有利于增加户外团队合作和自身吃苦耐劳的攀岩、定向越野等项目。土建类工作岗位容易出现多种职业疾病,如扭伤、擦伤等,因此要向学生普及职业保健知识、急救知识并且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承受能力,能够处理突发事件。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推手,开展合理具有特色的体育课外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加深专业认知,同时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作风和个人素养。如土建类院校结合专业特色的“校园识图寻宝”活动,将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与体育运动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体能训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良性竞争意识。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越积极,体育文化将会发展越好,德育的效果越理想。打造独具特色校园体育文化要将学校已有的主流传统文化和体育特色相结合,也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如土建类职业院校可以将土建类的鲁班文化与当今的“健康中国2030”有机结合,继承传统又紧跟新趋势。学校培养的人才方向不一,目标不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要紧跟学校的发展要求,才能真正结合学校特色将德育落到实处。同时体育文化建设要与学校具体的实际的设施、环境、师资等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条件,注重地域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以人为本,以校为本。

(二)以学生发展为核心,规范有关管理制度

德育的实现载体有一系列课程教育和校内外活动等,要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建设作为思政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学校在进行体育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的过程中,各个部门不能各自为政,要统筹结合,高效运行。合理的整合体育教研室、学工处、团委和思政课部等部门的功能,从而建立起具备相对独立性和工作效率的领导机构,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同时,针对当前学校体育文化活动彼此之间未连接的现状,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解决,构建有效的管理平台和运行机制。德育的建设同样离不开硬件设施,要打造能够孕育体育文化并与学校特色相符的硬件环境,要对硬件环境进行科学管理。如土建类职业院校因学生毕业后户外作业较多,可以增设户外的场馆,增加攀岩、定向越野等符合职业特色的体育设施。各体育场馆的部门和负责人要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并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使用先进的网络手段进行管理,提升硬件质量。对场馆的进行合理的补漏和优化,尽可能将有限的场馆充分利用起来,进一步满足高校体育文化实施环境的建设需求。

(三)弘扬时代主旋律,丰富体育文化德育功能的内容和形式

体育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体育课程不能成为单一的载体。要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升参与兴趣。结合学校特色定期举办运动会等群体竞技性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团队精神,集体精神和拼搏精神。学校在举办学校文化节的同时融入体育的内容,如某土建类职业院校举办的“鲁班文化节”有专门的运动模块,以让学生领悟鲁班先生在当年的恶劣环境下不屈不挠的开拓精神。与此同时,注重体育精神的传播,当前高校主要重视学术上标志人物的宣传,而很少有学校树立标志性的体育人物。古代到现代的很多体育人物的精神是值得倡导的,如古代蹴鞠的发明者黄帝,近代陈氏太极拳的发明人陈王廷,现代湘籍运动冠军等,他们创造或者取得重大突破的体育领域都与学生日常的锻炼运动相吻合,学校广播站、电视台、宣传板可以在世界奥林匹克纪念日、北京申奥纪念日等重大体育节日举办专门的体育文化节进行宣传,使学生了解这些体育运动的发源,领悟其中的体育精神。除此之外,可以建立专门的体育公益团队,加强二级院系之间以及不同学校之间的学生交流,取长补短,开展多样性的公益性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如某校组织该校足球队在暑假期间与留守儿童进行足球游戏和比赛,让学生学会关爱留守儿童,奉献社会。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和变革,因此,与体育文化密切相关的德育功能必然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只要积极地发挥这些德育功能就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效用。当今,国家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日趋重要。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要充分发挥体育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充分挖掘内在德育价值,探索适合职业院校发展和土建类人才培养的德育途径,完善现有的德育理论,并用于指导实践。新时期土建类职业院校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发挥,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通体发挥作用。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体育文化中的德育功能的闪光点,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规划和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Z].2016-6-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2004-12-31.

[3]马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7.

作者:周怡安 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