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网络舆情论文全文(5篇)

网络舆情论文

第1篇: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一)青少年自身因素

1、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

青少年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得到满足。网络的便捷性、内容丰富性,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需求。同时,网络上有很多色情的内容,网络群体的匿名及缺乏统一性,削弱了社会规范及约束,也促进了网上无拘无束的色情活动。许多青少年不会利用合理的渠道获得科学的性知识,而是在黄色网站上寻找感官刺激,满足性的欲望,但因缺少抵制诱惑和分辨能力,在黄色网络中不可自拔。

2、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沟通和交友心理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相对的“心理断乳期”,他们渴望摆脱父母和家庭转而向家庭外寻找情感的寄托,有时他们甚至认为父母的关爱已经成为一种羁绊。他们有心事喜欢向朋友倾诉,而伴随着计划生育的普及,独生子女们都难以找到现实中的同龄人作为沟通和交流的对象。而网络这一虚拟世界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课余时间三五成群对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津津乐道,眉飞色舞,如若不谈网络、不懂网络,则会让人觉得不合群,显得落伍,为了合群必须上网。

3、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观众效应”心理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理正迅速发育,他们会很留意自己的外表,注意别人的评价,潜意识里会觉得别人都在关注自己,进而渴望表现自我、乐于被人赞赏甚至崇拜。这种心理就是“观众效应”思维模式。同时,青少年时期叛逆心理也表现得最为强烈,他们会与父母、老师等发生较多的对抗行为。网络成为了青少年展现自我的平台,充分满足了对自我的认定和因为叛逆而带来的快乐体验,使青少年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4、青少年具有潜在的逃避心理

由于受教育观念的影响,现在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所关注更多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把它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必然造成一些后进生,总是受到学校和家长的责备,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即使是优秀的学生,面对家长的高期盼,也会产生压力。同时,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还会遇到各种冲突,如与恋人分手、与朋友吵架、遇见其他困境等,这些压力都会使他们产生一种逃避心理,而沉迷于轻松无压的网络世界。

(二)外部因素

1、政府对网络监管的力度还不够大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这几年,我国已经建立了网络管理法律的初步框架。相关法律法规强化了对网络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对网上行为的规范和保护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和实际的网络问题相比,这些法规还存在覆盖不全,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还没有出台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的专项法规,对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的力度还不够大。其次,行政管理还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式目前,网吧管理主要由文化、工商、公安、通信管理四部门协同进行,部门的执法权限出现了交叉重叠,对最为重要的业务管理—网吧的服务对象及经营时间的监管,各部门缺少统一有效的合作协调模式,造成对黑网吧的打击不力,违规经营的黑网吧屡禁不止。虽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对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有明确规定,但从现实情况看,大量的未成年人正是在网吧染上网瘾而不能自拔的。最后,文化稽查力量薄弱黑网吧隐蔽性强,大多隐蔽在居民楼中、城乡结合部、都市村庄或农村庭院中,检查难度大。他们“关门”营业,以接纳未成年人为主。这些以家庭式经营为主的黑网吧通常大门紧锁,经营者通过锁孔看到熟悉孩子的面孔才开门。所以检查人员很难进入,非常难查,有时网吧业主听到风声便把机器藏起来或挪作他用以逃避检查。政府部门虽然也对黑网吧进行查封和清理,进行集中的整顿和打击,但清理整顿不久又会死灰复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政府执法部门和人员,与黑网吧暗中勾结、串通一气,把黑网吧当成本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的“财源”,甘愿充当保护伞。出现了风声紧、上级查得严的时候,黑网吧就销声匿迹了,查也查不出来;风声松、上级查得不严的时候,黑网吧又悄悄登场,逐步兴旺起来。

2、学校的传统教育方式跟不上时展

传统的德育工作是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教育者对教育环境、内容、手段、效果等起到控制作用,德育效果由教育者随时监控。学生对外界的接触,除了自己极其有限的生活环境,就是受到严格控制的极其有限的媒体。学校只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正面教育,负面的东西,只要老师不说,学生也就不得而知。虽然明知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但至少学生在学校期间还是单纯而可爱的,学校也聊以自慰,并没有及时跟上时展。但随着全方位开放的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封闭的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提出挑战。首先,网络打破了信息垄断,使传统教育受到挑战目前学校还广泛采用“面对面”教育形式,这在信息相对封闭的时代,学校、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是教育主体,掌握着信息的主导权,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主要通过教育主体的引导,教育内容容易被教育对象所接受。但在以互动性、开放性、快捷性、多元性为基本特征的网络时代,教育对象平等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渠道广,有时教师没有知道的事情,学生已经先知道了,德育工作的说理性在应对这些问题上,有时变得苍白无力。其次,网络空间拓宽了思维空间,对传统的教育方法形成强烈冲击随着青少年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的增强,更加青睐于交流式、谈心式等教育方法,在平等交流中求得思想共鸣和道理认同。传统的德育工作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缺少灵活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最后,网络提供了多元的价值取向,对正面的理论灌输带来挑战网络就像一条未被过滤的河流,良莠并存。青少年在尽情享受网络带给他们充足信息资源的同时,大量的文化垃圾也在吞噬着青少年的思想阵地,一些“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和电子出版物防不胜防,聊天室里尽情宣泄低俗的情感,游戏软件让人在虚拟世界里流连忘返,电子信箱传递的有害信息,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拉拢诱惑青少年,等等。面对这种现实,传统的德育工作如何把握主动、积极应对,真正把握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的主导权,实施正面疏导,带来严峻挑战。

3、家庭对子女教育缺乏感情沟通

首先,独生子女缺少固定玩伴,导致青少年选择网上娱乐当前青少年中大多是80后独生子女。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特别是在城市中,很少有家庭有两个以上孩子。只有一个孩子在家中,那么要么自娱自乐要么出去找伙伴玩,但是出去找伙伴玩也不是经常能找到的。现代生活中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青少年在现实中找到比较固定的玩伴不是那么容易。而网络则为参与个体不必面对面、不必相识而共同娱乐创造了条件。再加上电脑渐渐普及,电脑网络方面的知识也不断普及,至少在城市中的中小学已经开始普及计算机课程。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很容易就会选择网上娱乐。其次,家长期望值高、青少年多重压力不堪重负,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释放情感网络游戏互动,为青少年释放情感和心理压力,实现成功扮演社会角色提供重要舞台。在网络游戏中,青少年在网络游戏提供的近乎完美的虚拟世界中,当从现实的疲惫中走进另一个虚拟、刺激的战斗场景时,往往会变得异常兴奋和激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体验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快感,通过角色转移和身份转嫁等来获得自我身份认同和心理满足,收获和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刺激以宣泄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郁闷、暴躁等情感和心理压力。即使失败了,也可以重新再来,直至成功,而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成功的概率是远远高于现实生活中的。最后,家长计算机水平不高,导致对孩子上网缺乏指导和帮助青少年的家长处于中年时期,大多数人在他们完成学业的阶段内,对电脑、对网络还很陌生,有的还根本没有接触过,既不会到互联网上去浏览信息,也不想在互联网上获取资料。有些家长把电脑搬回了家,自己却对电脑知之甚少,没有能力指导和监督孩子的上网情况,全凭孩子自主学习和操作。孩子打电脑、玩游戏时,家长只能成为旁观者,既缺乏与孩子交流的兴趣点,也失去了与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

二、对青少年网络教育的建议

(一)树立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家庭教育观

1、树立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家庭教育观

家庭教育观是父母教育素质的核心,对家庭教育的目标、方向以及父母的教育行为起制约和指导作用,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观主要包括儿童展观、人才观和亲子观。

(1)树立全面发展观,着眼子女综合素质的提高

面对网络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家庭教育中的子女发展观、成才观日益落后凸显。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围绕着子女的分数和考试做文章,只重他们的分数和考试成绩,忽视品德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重视高压、灌输和说教,忽视他们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家庭教育必须改变这一狭隘落后的观念,培养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2)树立平等和谐亲子观,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网络传媒的广‘泛影响,使得子代能够从父母、学校、老师、课堂的书本以外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使他们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获得了“话语权力”,提高了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同时,也开阔了父母的眼界,提高了其社会适应性。因此,网络时代的亲子关系应从“听话”转变到“对话”模式,从单向转变到双向互动模式。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权利、爱护他们的积极性,树立两代人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新理念。

2、掌握现代网络知识,构建学习型家庭

(1)家长要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现代父母必须了解网络文化,赢得家庭教育的主动权,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资格讨论如何影响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指导孩子。家长网络素养的提高有多种途径,例如,积极参加各种信息技术的培训,尤其是学校举办的家长培训;虚心向孩子请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实践中提高。

(2)构建学习型家庭

台湾嘉义大学廖永静教授在《建构学习型家庭》一文中,将学习型家庭归纳为两大要素,即学习的家庭与家庭的学习。学习的家庭是指有助于学习的硬件环境,例如电脑、书报等;家庭的学习是指家庭成员的学习活动,包括上网、读书看报等个人自主的学习,参加进修、研讨会等团体学习以及参观、游览等生活中的学习口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关键是父母应首先带头学习,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

3、掌握有效的指导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和监护能力

互联网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对青少年学生造成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家长对子女的上网行为负有很重要的监管和引导责任,父母的积极干预和引导,可以有效利用家庭网络教育资源,在抵消网络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上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对此,家长需要做到:

(1)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要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青少年价值观还未形成,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网络环境的影响缺乏抵抗力,他们的个性和心理尚未成熟,自立性、控制力差,喜欢模仿,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伤害,容易引发“不良网络行为”。发起“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的陶宏开教授强调,家长要懂得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孩子,多和孩子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更多地理解关爱孩子,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敬。

(2)加强网德教育

家长在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相关的网络法律知识,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倡导网络文明。要帮助子女正确认识网络,教育子女学会选择,认识网络中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区别,提高自控能力。

(3)指导孩子有效利用网络

家长要同孩子一起制定上网条约,对网做出规划,包括每周、每天上网的时间以及上网的目的和内容,养成孩子守信用、重承的品质。在制定条约乃至执行条约时,一定要采用协商的方法。通过协商,父母容易达到们的目的,并满足孩子符合情理的要求,同时,协商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自尊,掌握沟通巧,为其日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上网的频度和花费的时间要适合孩子的学习要求和身心发育情况,不能过于频繁,用时太多。每天上网平均不要超过1.5小时,对于预防网络不良行为有积极作用。家长应该要求孩子在学校或家里上网,上网电脑不要放置在孩子的卧室,以防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发生不良网络行为。

(4)使用绿色上网软件,屏蔽不良网站及信息内容

绿色上网软件可以有效识别色情图片、色情文字等不良信息,并对之进行拦截屏蔽,同时具有控制上网时间、管理聊天交友、管理电脑游戏等辅助功能。

(5)养成健全人格,加强闲暇指导

父母应与青少年增强沟通,帮助他们掌握在现实社会中的交往技巧。再者家长要引导孩子逐步树立起科学的闲暇意识,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活动,并通过闲暇活动促进其思想品质的提高,培养良好的个人业余爱好和兴趣。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校要适当调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加大实践环节,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自评和互评,在此过程中渗透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加强学生元认知的培养

学校对学生要进行元认知的介绍,网络课程设计也要注意加强对网络学习各阶段进行元认知指导,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对网络元认知学习的白觉性和能动性。另外,教师要鼓励学习者经常参与网上学习讨论,因为讨论可以达到互教的效果,可以帮助学习者用心思考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细节,从而对课程内容作更深入地加工,运用和反思恰当的学习策略,产生良好的元认知体验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者元认知能力。

3、完善网络学习的外部监控机制

网络学习的内在因素固然重要,但由于其过程全部开放,还必须加强外部监督机制。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从学习者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开始,到退出网络教学平台结束,这一完整的过程中都可以实施监控。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控:建立学习日志;进行测试与评价;参与讨论情况;教师与学习者进行交流。

(三)发挥社会功能,清除网络资源的不良因素

1、加强网络立法与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政府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立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同时兼顾与其他领域的关系。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力度,对违反相关法律者要坚决依法制裁;此外要发挥整个社会的力量,尤其是依靠广人网民的力量,进行必要的舆论宣传,坚决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清除文化垃圾,规范网上行为,为青少年学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

2、加强网络安全使用教育,规范和保护青少年的网上行为

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倡导网络文明。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教育学生学会选择,认识网络中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区别,提高白控能力。引导他们遵守《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真正做到: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诚实友好地交往,不侮辱欺诈他人: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努力做到不抛信息垃圾,不传播黄色下流的图片,不要在网上有恶作剧的举动,不乱放电子炸弹,上网聊大时语言要文明,自重自律,严格遵守网络秩序,形成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消极上网转移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来,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把用于上网聊大、游戏的时间用来从网上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

第2篇: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网络危险”是指网民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容易遭遇的种种潜在危险和危害,如网络成瘾、网络欺凌、网络色情和网络有害劝导等。网络危险与网络机遇是两个相对应概念:网络机遇强调网络的正向功能和有利影响,网络危险则关注网络的负向功能和有害影响。对青少年来说,由于其涉世未深,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与成年人相比较为逊色,对各类潜在网络危险的规避能力也就相对较弱。网络化生存状态下的青少年,极易陷入种种网络危险和网络危害的困扰之中。青少年面临的潜在网络危险,主要有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接触有害和不恰当的网络内容(accesstoharmfulandinappropriatecontent)、网络性诱拐(onlinesexualgrooming)、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等。瑏瑤网络性诱拐是指成年人伪装友善,诱使未成年人同意发生性行为;网络欺凌是指通过网络沟通方式,蓄意伤害他人的行为。网络成瘾是青少年最难抗拒的潜在网络危险之一。随着手机上网人数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陷入了手机游戏成瘾的问题之中。据悉,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网民数为1.6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187万,半年增长率为15.7%,手机网络游戏使用率高达34.8%。瑏瑥无疑,手机上网成瘾人数也在快速攀升中。如据韩国2012年的网络成瘾情况调查,韩国青少年中沉迷于智能手机上网者高达18.4%。瑏瑦毫无疑问,青少年网瘾问题已成为信息时代各个国家的共同难题。

二、青少年网瘾问题:强制性网络监管的盲区

在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上,政府媒体监管部门采取的强制性网络监管手段显得极为低效和无力。于是,越来越多的网瘾青少年,恰似游离在网络监管“法网”之外盲区的边缘人,成为信息时代“特有”的新型“弱势群体”,迟迟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帮扶。

(一)网络监管的三个层面:内容控制、法规制约、行业自律

网络监管是指对网络信息和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又称互联网管理、网络治理和网络管理等。瑏瑧具体到青少年网络保护领域,网络监管措施通常涉及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对网络内容的控制(onlinecontentcontrol),即对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各类信息加以审查和控制,并通过技术手段直接对不良网站进行屏蔽(ban),或对有害网络内容进行过滤(filter)。例如,我国工业与信息化部于2009年耗资4170万元人民币推出“绿坝-花季护航”软件,可识别、拦截和屏蔽网络上的有害信息和不良内容。再如,新加坡于1998年推出了“家庭上网系统”(FamilyAccessNetworks),向网络订户提供过滤有害信息的服务。除了屏蔽和过滤措施外,还可通过身份验证(identityverification)、不良信息举报(harmfulinforma-tionreporting)等方式对网络内容进行控制。瑏瑨第二层面是法规制约(regulatoryframework),即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对网络有害信息和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例如,英国《2003年性犯罪法》(SexualOffencesAct2003)规定,成年人与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网络联系或线下见面,诱使其观看色情内容,或诱使其参与性行为,一律按性犯罪论处。欧美其他国家也纷纷出台网络性诱拐法令(onlinegroominglaws),将网络性诱拐划入性犯罪范围,从严从重加以惩处。第三层面是行业自律(industryself-regulation),即由互联网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等自觉对其提供的相关网络服务进行管控和监督。例如,美国知名在线社交网站“我的空间”(MySpace)推出严格的年龄识别措施,将未成年人用户与成年人用户区别开来;18周岁以下的注册用户会被自动划入隐私保护者范畴,陌生人无法读取其个人信息,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猎性者(sexualpredators)对青少年网络个人信息的滥用和侵害。

(二)网络监管措施在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上的低效和无力

上述网络监管措施,属于强制性的网络监管措施,有利于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但此类强制性网络监管措施,只对网络危险中的某种类型有一定的防范效果,如网络色情、网络暴力和网络有害信息等。而在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强制性的网络监管措施则显得极为低效和无力。

1.内容控制层面的网络监管措施与青少年网瘾防治,两者之间几乎搭不上界因为,从技术源头上过滤和屏蔽掉的网络内容,通常是有害的色情、暴力、极端种族言论和政治性煽动言论等;至于引发青少年网瘾的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交友、网络购物等,则基本上不属网络监管的内容控制范畴。另外,网络内容控制措施在应对其他类型的网络危险上,也显得越来越低效和无力,因为官方推出的网络屏蔽软件,往往存在技术漏洞,很难有效地过滤掉不良网络信息。例如,我国工信部2009年推出的“绿坝-花季护航”,安装后与电脑其他软件产生冲突,影响电脑正常运行,也会屏蔽掉非不良信息,导致在使用了不到一年后,教育部即下文通知各中小学校全面删除绿坝软件。即使是技术相对过硬的屏蔽软件,一些堪称“网络奇才”的青少年,也能轻易地将其破解。

2.法规制约层面的网络监管措施,在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上也是鞭长莫及通常,规制网络行为的相关法令、条例,主要是针对利用网络对他人构成事实伤害的犯罪嫌疑人和加害者而言,其建构的是一种事后追惩制度。而陷入网瘾迷途的青少年,则不能算是法律意义上的加害者,而只是缺乏诱惑抵制力的网迷,其受害者并非他人,而是自己,也就无法纳入网络法规所管制的范围。同时,网瘾虽被称为“电子海洛因”,但网瘾患者与吸毒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所依赖的电脑、网络和游戏软件等并不被法定为非法,后者所需的物质化海洛因及其吸毒行为,则是法律上打击的对象。于是,众多的青少年网瘾患者,就游走在法规制约和保护之外,即使精神几乎崩溃、身体健康严重受损、行为日益失常,也只能“自食其果”,很少能得到外界足够的关注和帮助,更不用说得到法规层面上提供的援助和干预了。诚然,青少年网瘾问题终于还是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如2013年2月,我国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等15大国家部委联合下发《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综合防治工程工作方案》,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瘾问题开始引起政府的重视。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网瘾防治方案”是由全国网吧和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协调小组起草,其中提及的规范网吧经营活动等措施,对如今浩如烟海的网瘾青少年来说,所起的防范效果可谓小之又小。因为网吧游戏已渐成明日黄花,更多的青少年选择用家庭中和学校宿舍内的电脑上网玩游戏,或用手机上网玩游戏。

3.行业自律层面的网络监管措施,在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上也局限于做表面文章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网络商家们,往往受经济利益和盈利需要驱动,虽也会推出一些保护网民和消费者的自律性措施,但此类措施通常是象征性的,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而已。例如,腾讯游戏推出每天超4小时游戏时长提醒、超时长在线游戏扣分等措施,但网民只需多注册几个QQ账号,即可使其限制网民游戏时长的“好心意图”落空。相比此类捉襟见肘的网瘾提醒措施,游戏商们会将心思更多地放在如何设计出引人入胜的游戏新款上,以诱使玩家沉醉游戏并甘愿支付各种费用。除了网络游戏成瘾外,网络视频成瘾、网络购物成瘾和网络交友成瘾等问题的处理,也很难寄希望于行业自律层面的网络监管措施。例如,成千上万的网络影视视频和网络化电视娱乐节目,就其作品本身来说虽无品质问题,但其海量性和网络观看的极大便利,足可吞噬自控能力较弱者的时间和意志,使其沦为网游成瘾者之外的另一类网络视频成瘾者。

三、网络素养教育: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创新之举

在网络监管无力应对网瘾问题之时,欧美国家纷纷将眼光转向网络素养教育,并将之作为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有效举措加以大力推广。“网络素养教育”是指提升网络使用者网络素养的教育。“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子概念,指网民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恰当使用网络的自控能力,以及规避网络危险的自我保护能力等。瑐瑠随着网络日益普及,网络素养教育渐受关注,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领域的热门议题和新亮点。网络素养教育被认为是预防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创新举措:即通过网络素养教育,使青少年能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假和好坏,能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并能懂得如何规避网络危害,从而使青少年成为“网络的主人”,而非沦为“网络的奴隶”。通常,网络素养教育的开展,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版块,分别由学校、媒体监管机构和公益组织牵头。

(一)学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可为广大在校青少年打上网瘾“预防针”

学校网络素养教育之所以有效,主要体现为其针对性强,因为属于网瘾高发年龄段的青少年大多为在校学生。年龄介于6-29岁的青少年,多数处于中小学和大专院校就读状态,其中13-23岁的青少年属于网瘾高发群落。例如,据《2011年中国网络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报告》,在参与调查的青少年中,13-17岁青少年网瘾比例最高,为30.5%;其次为18-23岁青少年网民,网瘾比例为26.6%。瑐瑡任何措施若要取得成效,必须有的放矢。若要在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上取得显著成效,就必须在中小学、职校和高校等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网瘾预防和警觉教育。作为网络时代未成年人保护的得力新举措,欧美许多国家已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网络素养教育进入学校课程,一般分三种情况:一是作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开设;二是作为新的教学内容,融入学校的其他课程教学,如母语语言课程等;三是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课程名称为“网络素养教育”。起初,是前两种情况居多。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始单独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例如,在新加坡教育部(MinistryofEducation)的倡导下,新加坡各中小学开设了网络素养教育课程(cyberwellnesseducation)。同时,新加坡教育部专门创立了一个网络素养教育在线平台(cyberwellnesspor-tal),为学校和教师提供网络素养教育的参考材料和电子教案,如“网络素养课程大纲”(cyberwellnessframework)、“小学新手装备”(starterkitforprimaryschools)和“中学新手装备”(starterkitforsecndaryschools)等。瑐瑢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义务教育体系的国家还有不少,如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等。“媒介素养教育只有在正规学校教育体系里扎根,才能取得更彻底的成功。”瑐瑣而学校网络素养教育课程的成功开设,无疑是预防青少年网瘾的有效举措。

(二)媒体监管机构实施网络素养教育,可为社会青少年配上避免沉溺网瘾苦海的救生衣

鉴于内容控制、法规制约等网络监管措施无法有效解决网瘾问题,世界各国的媒体监管机构开始将目光于网络素养教育,并将之纳入其职责范畴。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立法来要求媒体监管机构推广媒介素养的国家。瑐瑤英国《2003年通讯法》(CommunicationsAct2003)规定,推广媒介素养是通讯管理局(Ofcom)的法定责任(statuto-ryduty)之一。瑐瑥澳大利亚通讯及媒体局(AustralianCommu-nicationsandMediaAuthority,简称ACMA)也将促进媒介素养作为其新的工作职责,组织和实施了一系列媒介素养推广项目,并专门创建了一个名为“网络机智”(cybersmart)的在线网络素养教育平台,以帮助青少年远离各种网络危险和伤害。瑐瑦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网络素养教育可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学校网络素养教育,其教育对象是在校学生;二是社会网络素养教育,其教育对象是社会公众。瑐瑧通常,欧美国家面向在校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主要由教育部负责;面向社会公众的网络素养教育,则主要由媒体监管部门等负责。然而,两者之间的分界也并非绝对,有时也会交叉和融合;有的国家甚至干脆成立联合委员会,以协商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起推广网络素养教育的职责。例如,新加坡于2009年成立了网络素养联合指导委员会(TheInter-Min-istryCyberWellnessSteeringCommittee),主席由新闻通讯及艺术部和教育部的部长共同担任。瑐瑨从此,网络素养联合指导委员会就成为新加坡推广网络素养教育的主要责任机构。就青少年网瘾防治来说,媒体监管机构的网络素养教育对象虽为社会公众,但社会公众中很大一部分是青少年的父母或监护人。父母网络素养若能得到提升,就会将其获得的网瘾预防知识传输给子女,从而有利于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应对和解决。所以,媒体监管机构的网络素养教育,也不失为应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有效举措。

(三)公益组织参与网络素养教育,可为青少年提供温暖贴心的戒除网瘾帮扶服务

作为一种非政府、非营利性的民间志愿团体,公益组织的活跃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体制优劣的重要标准。因为公益组织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可有效填补政府管理的不足或空缺,从而促进一个国家的民众幸福和社会和谐。网瘾青少年是信息时代“特制”出来的另类社会弱势群体:这群人隐居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就像置身于逐渐被加热的一锅水中的青蛙,在享受着虚拟的自由和满足的时候,却缺乏对网络虚拟环境及其危险的批判与警觉,以致于上演着一幕幕“温水青蛙之死”的悲剧。瑐瑩这些在“网络温水”中泡得失去自救能力的网瘾青少年,纷纷沦为自甘堕落的差生、逃学者、退学者、无业者,甚至犯罪者,从而游离于学校教师和政府机构的劝导和帮助之外。只有编织出一张细致完善的公益组织帮扶网,才能将众多的网瘾青少年从茫茫的“网络苦海”中打捞出来。公益组织积极参与网络素养教育,可为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有效解决注入一股生生不息的活力。大多数网瘾青少年通常经济能力有限,有些甚至因玩游戏欠下高额债务,也就无力支付心理咨询和治疗费用。同时,一些商业性网瘾戒除机构收费高昂,缺乏爱心,疗效低;更有一些忽悠人的网戒机构,以江湖欺骗手段混迹于网戒领域,给网瘾青少年及其家庭带来极大困扰和伤害。鉴于此,必须大力鼓励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的介入和参与,为网瘾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无私援助和帮助。而这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可汇聚成一股活力之源,自发自觉地推动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有效缓解。网瘾青少年得到公益组织帮扶后,往往也会成为志愿者,为其他网瘾患者提供无偿援助,这样就会在社会上形成一个帮扶和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第3篇: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我院从2010年开始组织网络课程建设,已建成了多门的网络课程,但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实施,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网络课程的重点不清

许多网络课程设计主要是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呈现,而自主学习环境的设计相当缺乏,甚至网络课程只是作为教师教学材料的网络存储。校园网络教育教学的资源尚未充分发挥,校园网建设相对滞后,网络课程应用受到很大影响,课程教学的网络功能也就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网络课程教学方式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一些网络课程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演示这两个环节,尽可能将课程知识讲全、讲细,且大部分教学内容皆按教材中的章节顺序编排。甚至相当一部分网络教学内容的讲解是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甚至是直接把教材文字放到网络上。但并非根据网络课程的特点优势进行规划教学情景,这样只会使网络课程变成一本电子书而已。

(三)网络课程教学过程性的忽略

一些网络课程仅是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呈现,只重视教学资料的作用,而忽视教师在网络课程中的作用。网络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教与学上,不能重视了学生的自学而忽视教师教的环节。即使在学生自主学习这个环节上,也缺乏让学生如同进入课堂学习那样融入网络课程的教学环境。网络课程教学应该根据网络的特点重视教与学过程的设计。

二、网络课程教学方式的设计

笔者在2011年申报并建设了《网络广告与动画设计》这门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课程,针对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实行基于工作情景的教学设计,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教学要求根据《网络广告与动画设计》课程要求,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强调知识向实战的转化,会运用Flash来完成网络广告设计的目标。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网络广告设计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丰富的资源,充分运用网络化教学与多媒体资料。学生掌握Flash动画制作软件的使用基本操作,使学生掌握网络广告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思想,能够全面运用Flash的各项功能。通过课堂内的理论精讲、课堂外的理论知识拓展学习,以及跟课程相关的实训,建立起电子商务的网络广告设计基础技能,掌握技术制作精美的、较为专业的商务网络广告,灵活应用于后续专业课程、工作实践和网络化生活。课程设计为围绕实际网络广告设计情景而开展,强调的是技能操作,所以在网络课程平台中主要准备设计实例及相关操作步骤。

(二)教学设计《网络广告与动画设计》是采用真实的工作模式,以网络设计公司作为背景,接收到广告主的工作任务后,以实际广告企业工作流程设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设计教学情景。网络课程平台不只是一个教学平台,更是一个工作环境平台。以下就《网络广告与动画设计》这门网络课程来讨论其教学情景的设计。

1.教学情景设计思路

首先,教学情景设计中必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学科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计课程教学情景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每个学习任务都按以广告设计的具体项目工作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实现知识的选取和重构,进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第二,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要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第三,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化的问题,同一项目提出不同程度的任务要求,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勇于向新难度挑战,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学习到技能,整体上不会因项目设计而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的情况。就本课程而言,所有教学模块均是围绕具体的工作任务开展,在设计教学情景时,特别注重教学难度由浅入深地实施工作任务,同一工作任务也设定不同难度的任务要求,以解决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差异化的问题。

2.教学实施设计

将教学环节按网络广告常见的类型进行分类,按类型设置难易程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课程内容安排遵循学习基本规律,符合心理学理论依据。根据广告设计公司的实际工作情景进行项目设计。通过仿真现实企业工作环境,模拟现实企业的岗位和工作职能,仿真现实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完整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模拟企业实践教学以广告设计企业为背景,订单为主线,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角色扮演,借助广告设计工作任务过程完成整个业务过程。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下达设计目标,学生按目标提出设计脚本,根据脚本制定设计方案,最后把作品实施并提交展示。完成作品后相互进行评比,最后进行经验总结。这种模拟企业工作流程课程充分体现了体验式教学法的精髓。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将他们的个性充分展示。将枯燥无味的软件学习变成趣味性学习。

3.教学环节设计

把广告与动画设计课程按教学培养目标划分阶段进行,安排四个阶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第一阶段为操作演示,第二阶段为摹仿实践,第三阶段为流程改良,第四阶段为创意发挥。每个阶段会根据工作任务构建典型的工作项目,有该阶段的目标和要求,由易入难。针对广告与动画设计课程不同阶段,在第一阶段操作演示中,其目标是能熟练掌握动画制作操作技能。在本阶段中,选用篇幅尺寸小的广告,因为这类广告的特点是小巧灵活、易设计、难度低,而在这个阶段学生特点是初入门,对广告设计还很模糊,教学顺序是教师先进行操作演示,学生再跟随操作训练。在第二阶段摹仿实践中,选用篇幅中等的广告,这类型的广告设计创意相对简易,但对制作操作有一定要求,这时学生要能初步分析广告设计中所用的技术方法,并能独立进行仿制,而教师则只是对实例进行技术要求分析,学生从分析中领会制作过程。第三阶段流程改良;选用篇幅较大的广告,这类型广告表现需要较多的创意及较为繁琐的制作过程,本阶段要求学生不仅能按照现成案例进行制作,还能对案例设计的流程或方法进行改良。其教学方式为教师给出案例设计流程,学生对设计流程、方法进行改进,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设计及制作过程。第四阶段创意发挥,在本阶段则不再限制广告类型,教师以广告主的身份提出广告制作的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先给出设计方案,包括广告类型、广告创意特点以及广告实施预期效果,教师认可设计方案后再让学生进行设计,本阶段目标是要求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广告需求进行制作,教师以广告主的身份向学生提出广告制作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有自己创意的广告设计。在四个不同教学阶段根据学生不同学习能力把其分成四种层次,第一层次面向的是个别技能操作基础较差或就业方向不在电子商务技术范围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目标要求是能对动画广告设计有体验;第二层次面向的是部分能操作软件进行动画制作的学生,学习目标要求是能对某一具体动画广告作品进行分析,并复制出该作品的制作方法;第三层次面向是能进行简单动画广告制作的学生,学习目标是对某具体动画广告作品采用多种的方法来实现作品的制作;第四层次面向是少数能进行动画广告设计的学生,学习目标是以工作任务形式来实现自主设计。在四个教学阶段中,越到后面层次分化越明显,采用这种分层教学设计,可把学生分类进行差异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的能力差异性,每个阶段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技术技能,因此要求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项目,而教师则注意发掘技术技能较强的学生。同一项目给出不同的要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技能需求,即越到后面阶段,学生层次差异越大,则同一项目要给出四种不同要求,以达到学生差异化培养的教学目标效果。

4.教学效果评价

对2009级、2010级及2011级的电子商务学生共计400余人进行调查,对于本课程而言,网络课程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环节设计,改变过往以教材顺序教学。以往这种顺序教学,越到后期教学越困难,因为会有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学得好的不满足课堂教学,而学得不好的则跟不上教学进度。采用了网络课程教学后,学生均反应这种教学能对自己学习有帮助,能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来进行学习,评教满意度也从以往的88分提升到95分。

三、网络课程情景设计实施中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络课程建设理念要落到实处,最终在网络平台上体现课程学习情景设计效果,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则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其一,转变观念,发挥教师的创造力。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景设计,从课程设置到课程标准、教学活动设计方案、项目内容编写等都是一种全新的理念,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并发挥改革的创造力。其二,掌握情景设计开发技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建设的重心是如何按工作过程来设计学习情景,对于课程情景设计者来说将遇到一系列的技术难题。比如:如何确定情景项目内容,如何进行任务难度设定,如何分析编排任务工作流程等。其三,多重学习差异的学生学习能力调节,差异化的教学情景任务设计,工作任务基于学生不同能力偏好、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来设计。

四、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建议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最后分析评价其结果的决策过程与操作过程。应当充分发挥网络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应该有促进学生学习的各种工具和资源,网络课程平台的学习环境不仅包含网络课程的资源、活动、练习、作业,还包括知识传授方式和各种资源的载体,这一切都使网络课程环境复合化。

在网络平台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对虚拟环境的设计,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乏味无趣,从而无法保证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重视网络学习环境的创设,首先以平台中的学习任务为驱动,启发和带动学生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学生们创建良好且符合教学内容情境的学习环境,并提示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使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的探索过程。其次,要为学生创设交流环境。给学生提供机会,营造一种民主、科学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尝试、体验科学交流活动的精神享受与乐趣。教师在学生交流中要适度引导、参与、激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能不断地拓宽思维,掌握知识。在情境设计中,应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良好的学习情境还有利于将学生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驱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唤起探究和发现的心向,从而主动地学习。在网络课程设计中,情境设计一方面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生活中与课程相关的熟悉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者在分析、设计内容时,应该精心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并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知识之中,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引导他们不断思考,一步一步深入学习。以问题为导向不仅要给学生设置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独立探索或协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五、总结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基本参照点是工作过程,要求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设置教学情景。首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开始考虑,制定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采用新的课程实施与评价体系。其次,设计工作任务,针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加工,从而得到情景任务。再而,确定学习领域,确定学习领域需要通过四步:分析职业工作过程、描述职业行动领域、评价选择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最后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景,学习情景设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课程内容进行分析,课程内容分析是要获得某项知识点的知识、技能及其组织关系,参照点是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二是每个学习情景都要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以具体企业项目为代表来组强设计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是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工作过程为根本,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托,按照岗位行动领域设计课程体系并选择教学内容。学习情景的设计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载体设计体现课程建设的水平。彻底打破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实现知识体系按工作过程体系的重构,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网络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教学方式的重新构造。

第4篇: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网络技术是集计算机技术、信息传播与多媒体技术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一种综合性信息技术,具有极大的新颖和先进的特点。对于求知欲特别强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技术是他们各种信息主要接收者方式。现在,网络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已紧密联系在一起、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流互动性强且影响范围广的网络对青年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1)网络技术让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场所、时间不受限制

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地域性,原来青年大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场所多限于课堂、书本,而现在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何时、何地学习。目前,很多青年大学生已经具有通过搜索引擎在网络上搜索到自己需要的材料的能力,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即时性使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再仅仅局限于上课时间,而且在任何时间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2)网络技术让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青年大学生可以在网上更加随意浏览与下载自己想学的知识内容,学习知识的观念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为主动上网查阅资料并获取自己所想要的各种知识。同时由于知识的充实使得大学生不再局限于获得传统教育中认为实用的知识。这种获知内容的改变,使得青年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完整。

(3)网络技术突出了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原来的教学主要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完全改变了它的这种固定模式,网络技术将教师的施教方式教学的焦点从教师逐渐转移到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学习”和“发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怎样学习将是教学的重点,而不是教师怎样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向导、学习资源的开发者

(4)网络技术为教学提供了巨大的信息源

互联网的世界是一个文字、声音、图像并茂的新天地。它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材和教师,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库,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教学信息。网络信息的包罗万象与瞬息万变,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材信息的滞后性,教材“昔时信息”与“即时信息”的矛盾,对于迅速提高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

(5)网络教学有利于建立协作学习模式

在基于网络化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组织形式,形成学习共同体,利用信息资源合作交流。学生之间形成了伙伴、竞争、协作关系,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科学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思想教育的新突破

(1)建立健全的校园信息网

对现在的在校大学生来说,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学生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如在对国家敏感事件进行讨论时,学生往往会受到社会激进分子的言论影响,出现情绪化和非理性的表现,近期的中东各国社会动荡就一个很典型的事件。

当青年人的爱国心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进行表达时,他们选择在网络上进行串联活动,并迅速扩大参与人群,引发在某些地区的抗议活动,这样的事件蕴含了很多不稳定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的校园信息网,它既可以充当“把关人”的角色,把一些流入学校的消极消息过滤掉;又可以发挥“天平”的作用,对一些难以过滤的消极信息进行平衡。当遇到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校园网进行跟踪掌握,及时地纠正在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观念。

同时,建立健全的校园网络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综合运用素质,可以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聪明、勤奋的新一代大学生去真切地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领略数字时代以知识论英雄的创业精神,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2)BBS论坛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BBS是大学生在网上的重要活动空间。作为早期互联网的主要应用之一,BBS在中国高校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大学生们通过BBS交流信息,结交朋友,发表对学校和社会的看法,BBS成了建立在网上的“虚拟校园”。BBS这一网络平台的建立,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同时,当BBS处在匿名状态时,由于缺乏追究责任和惩罚不良信息者的手段,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危害社会稳定;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淡薄,少数比较偏激的学生可能因为对现实不满或受到一些挫折等因素,而散布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利用BBS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根据“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建立BBS舆情管理及长效引导机制,做到线上线下结合,及时有效地管理BBS信息,适时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3)网上即时通讯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人们在互联网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同时也借助网络进行交流和交往。以QQ、、飞信、MSN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互联网应用模式,早已为大学生网民所熟知。

“网络聊天”更是不少大学生网上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网络即时通讯技术使大学生们的网上交流变得更加自由和活跃。他们把自我平时压抑和隐藏的个性自由发挥出来,在与网友的交流中获取认同感并释放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压力。

当前,我国高校正在推行学分制,班级同学之间接触减少,传统的班集体活动难以开展,网上即时通讯工具的“群”功能可以帮助教育者把班级搬到网上去,通过建立在网络上的群体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让网络体现出个性化的关怀。同时,教育者可以利用网上即时通讯工具拉近与大学生的心灵距离,即使两者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远,教育者也可以利用网上即时通讯工具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现实生活状态和心理特征,从而因势利导,矫正认知偏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通过真诚的交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互相影响,实现潜移默化的引导。

(4)博客、微博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应用

第5篇: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一、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主要聚焦校园与教学管理、师德师风、学生安全、学术不端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针对其中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事件加以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发现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如下:第一,主观代入性强,可编辑性强。与一般社会性网络舆情相比,高校网络舆情主观代入感强、可编辑性强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各类舆情事件往往以一段主观文字控诉或刻意修剪后的视频、图片呈现,经过互联网传播发酵后,以先入为主的姿态在网民中形成强烈的主观代入,舆情共情效果显著。例如:2018年,国内某高校的一名研究生自杀引发舆论关注。此后,该学生的亲属网络控诉该学生导师长期实施精神压迫致其自杀进一步引爆舆论。此事件中,网民形成了针对导学关系极其强烈的主观负面情绪。个别话题还引发了部分研究生在微博、知乎等平台关联讨论在读期间导师的各种“奇葩”行为,也进一步扩展了话题的讨论半径。直至今日,每当有研究生因学业等原因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个体极端事件,网民也多会将其与此事对比,寻求同理共鸣。由上述案例不难看出,当下公众对高等教育领域期待值高,因而对负面舆情容忍度也就相对较低。特别是涉及人身安全、性骚扰等高共情、高关注舆情事件,公众舆论往往从个体受害者和弱势群体角度出发,在自媒体等信息流主动加持甚至刻意编辑引导下,网民往往会依据自身现实情况形成强烈的视角代入,进一步加大了情绪“共振”。第二,事件标签化,政策影响力大。由于高校人数众多,个人及团体利益关切较为广泛,特别是关乎教育公平等热点话题,一旦某件事情或某项措施触及师生敏感神经,便极易激发出群体性行为和集体性情感意识,导致个别事件在高校内外出现非理性传播。例如:2019年,某社会公众人物在个人直播时称不知知网为何物瞬间引爆网络。有网民扒出该公众人物具有较高学历,并质疑其学术不端、学术造假等。据统计,该事件爆发的半个月内,相关的微博主贴超过50万个,微博转评超百万次。除关注事件本身,高校学生中甚至出现“读书无用论”等错误声音。此后,教育部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等通知,各地高校纷纷出台“最严查重令”。至此,每逢毕业季便有学生借由该事件讨论当前学位论文查重制度。该事件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反学术不端的标签化事件,而与之类似的还有“四大发明”事件、“正/副部长级”学生干部事件等,均因一件小事,引发关于“教师错误言论”“学生组织官僚化”等话题的讨论,并形成标签化舆情。第三,社会关注度导向明确。通过综合数据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分布发现,其还呈现社会关注度导向。这里所指的关注度包含两个层面,即事件发生(所在)客体的社会关注度以及事件本身的关注度。一方面,高校舆情呈现名校效应,知名高校舆情事件往往因其客体社会期待与关注度高而备受网民关注讨论。对比其他一般高校,在同类事件背景下的关注和炒作热度不足其万分之一。另一方面,如某高校教师违反人伦道德开展基因实验、多名学生被某高校录取后又遭退档等事件,因其涉及舆论情绪关切、伦理关切和利益关切,且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后果,从而吸引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形成舆情危机。第四,舆情表达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传播技术本就具有去中心化和裂变式传播两大显著特点,而随着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表达方式也出现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体现在人群“画像”明确,不同侧重的群体往往聚集在微博、知乎、抖音、豆瓣等不同平台,呈现“抱团取暖”现象,且常因不能接受相左的意见而群体性发声。另一方面,直播的兴起逐步替代了以往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进一步加强了舆情传播影响力。究其原因,在于直播视频的视觉冲击和互动性更强,在人为刻意解读下,渲染带动能力大幅增强。此外,在当今碎片化信息需求量大的大环境下,直播视频也更易被二次剪辑,迸发更大的舆论影响力。

二、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风险

第一,信息源庞杂,真假难辨。当前高校舆情信息源庞杂,一方面,源自于解除了传统媒体的信息求证和过滤作用,互联网海量信息和复杂问题背后,接受信息的主体更易被错误信息引导。加之不同视角对相同事件的主观解读存在偏差,在不同言辞激烈交锋之下,往往会形成信息茧房。在一些所谓的网络评论家的恶意编辑评论下,致使舆情信息由校园映射至全社会,愈发真假难辨。另一方面,高校网络舆情多由涉及评奖评优、招生就业等利益关切个案引发,此类事件往往突发性较强,且容易形成由点及面的串联。为逃避监管和责罚,相关涉事人往往会采取开小号等“换马甲”的方式隐匿个人信息,进一步加大了高校舆情处置难度。第二,学生易被煽动情绪,成为舆情爆发点。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确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便捷途径。但网上肆意传播的不良资讯和负面信息也具有更快的传播力和更强的破坏力。当前,网络已然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部分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信息不断渗透错误意识形态,如性别论、拜金论、读书无用论等,侵蚀大学生的思想意志,也给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年来,因受各种负面信息侵袭而导致学生出现学业问题、违纪违法问题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是当前高校学生多从“校门到校门”,社会阅历和经验浅薄,不能有效分辨舆情事件背后的错误意识形态导向,易被裹挟利用。二是个别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松懈或不到位现象,对学生基本思想动态掌握不足,对学生关注什么、考虑什么不了解,致使学生只得通过网络交流思想、发泄情绪。三是辅导员、班主任等一线思政工作者存在一定的本领恐慌,对于网络中各类错误思潮缺乏有效的甄别和教育引导措施。第三,高校舆情应对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升。除外界信息侵袭外,高校自身舆情应对工作意识和能力不强也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风险之一。主要体现为:一是缺乏专门的舆情应对管理团队,在遇到舆情危机时不能及时有效研判,并提供有效管制措施。有的高校只是一味降热度,反倒使舆情愈发高涨,甚至出现其他次生舆情。二是宣传阵地管控有待进一步细化,随着高校各二级单位甚至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组织等纷纷建立公众号,一些“低级红、高级黑”的现象也屡被曝光。三是高校常态化舆情应急准备不足。近年来,舆论对高校的舆情回应要求越来越高,特别体现在舆论情绪和关切等方面。而有的高校在面对舆情危机和舆论质疑时,或是不回应,或是回应不及时、避重就轻等,致使舆情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激发舆论更大的不满。

三、提升高校舆情应对能力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