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危机管理论文范文

危机管理论文全文(5篇)

危机管理论文

第1篇:危机管理论文范文

“水干了才会暴露出谁在裸泳”,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一度暴露出来。过去,在优良的市场环境、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优惠的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的很多企业起步迅速,发展喜人,但是在经营管理上、科技创新上、企业品牌上没有下功夫,与国际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由于“经济和平年代”的掩盖一直被忽视,当金融危机出现以后,问题全出来了。

1.市场萎缩,产品销售不畅

由于国际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导致我国出口型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销售急剧萎缩,同时,金融危机后期,我国的传统出口国家如东南亚、欧美、日本等国家的消费行为以及国家政策都发生了变化,市场保护主义倾向更加明显,导致未来我们队这些国家的出口将不容乐观,我国一些玩具、鞋帽、服装等产品面临着极大的销售危机。另外,由于我国在金融危机下很多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很多的工人失业,收入减低,消费能力下降,房市萧条,导致了国内的市场陷入一个较长的萧条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未来的产品销售将困难重重。

2.产品库存积压

我国企业一直以产品数量取得整体规模利润,但是由于企业市场萎缩,产品销售困难,同时市场正在调整,企业产品与市场之间的信息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大量的产品积压。产品的积压导致了企业资金被套牢,使得企业本来在金融危机下已经捉襟见肘的资金压力更加雪上加霜。产品积压的原因一个是市场的萎缩,另一个也是企业无法适应市场新的变化造成的。

3.利润锐减

我国企业原来的利润主要来自良好的出口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同时我国的市场处于发展初期,机遇多、竞争少,使得企业赢得了第一桶金。但是在金融危机以后,市场少了、物价高了,但是职工的工资却在上涨,这使得企业的利润出现减少的趋势。同时,我国这些企业大部分技术含量低,出口产品附加值少,在产业链当中处于低端,利润一直单薄,在金融危机下,利润更加少。

4.财务危机

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一直处于初级阶段,一些企业的财务就是记录一下支出与收入,保管保管现金,根本谈不上什么财务监督与财务决策报告,对企业的发展起不到促进的作用。所以,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企业一些下游销售商与生产商的倒闭与经营困难,给企业带来的很大的资金回笼的压力,很多资金收不回来,一些已经在垫资的工程也停不下来,企业困难重重。同时,由于产品库存的压力加大,压住了一部分资金,使得公司的财务管理难上加难。

5.成本加压

金融危机以后,企业的产品生产缩减,企业设备与工人的生产能力“吃不饱”,使得设备与人力浪费严重,人力资源的成本压力加大。当前,物价上涨,企业的原材料也在上涨。同时,新的劳动法出台,对企业用工、三金、解聘等做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使得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更加需要慎重行事。

二、金融危机后企业如何度过调整期

金融危机后,这个世界的经济形势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会更加严厉,国际贸易纠纷更加复杂化。我国的国内经济竞争更加激烈,人力资源费用更加高涨,一些外资企业向世界上的低劳动力国家转移,国内市场未来的趋势不明,变化没有时间表。这一切需要我们企业认真思考这个经济调整期的新的战略策略,寻求新的发展出路。

三、经济调整前期的企业应对策略

1.加强财务管理

在企业面临严重的危机压力之下,企业最需要的是加强企业财务的管理,为企业的资金运转控制好资金,防止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留在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地方。同时,企业财务管理要为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行科学决策提供财务分析报告,使得企业度过难关。要抓住一切渠道与机会为企业争取更多的资金,因为在金融危机下,资金就是沙漠中的泉水,是企业是救命稻草。

2.减少产品库存

危机下,销售受阻,相应的库存就会增加。库存是企业消化不良症的表现,金融危机下,企业产品积压,会带来销售的风险,带来资金的压力,使得企业的负担加重、风险加强。所以,企业要针对市场需要,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尽力不生产一些垫资产品或者一些先销售后付款的产品。及时及时调查反馈库存情况,既保证销售的需要,也要保证减少积压。

3.控制企业发展规模

在金融危机后,企业一些原来的扩展规模的计划应该进行重新的思考与审视。因为,一方面,市场在金融危机后一定变化,绝大部分的出口与内销市场的消费行为与国家政策都会变。另一方面,企业的资金压力加大,盲目的投资扩建耗费资金非常严重。企业应该慎重思考,企业未来的战略取向,然后在思考企业扩建问题。甚至对于一些企业来讲,还需要缩减企业的一些项目,停建一些在建项目,以留下资金防止经济调整期的延长。

4.严格控制企业成本,谨慎用工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严格计算生产成本,这不仅有利于企业当前的竞争力,保证眼前利润的问题,也是未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需要。企业一方面要严格控制生产流程,生产线上要勒紧裤带;另一方面,企业要谨慎用工,减少人力浪费与支出,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支出。

5.争取外来资金支持

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启动了40000亿元的国家振兴经济投资计划,这项资金对于扩大内需具有积极的意义。企业应该认真研究国家政策,争取得到国家专项投资款项,或者争取银行政策性贷款的支持。这些外来资金的支持将化危机为机遇,让企业的竞争力更强。

第2篇:危机管理论文范文

2003年春节过后,在中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急性传染性疾病SARS,波及面广,影响深远。这场灾难的背后,暴露出中国政府在预防控制突发性事件问题上的薄弱之处。SARS事件给政府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人员往来频繁、资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系统地防控重大突发事件,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长期以来,我国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存在不少缺陷。这些方面主要表现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是卫生部门一家的事,缺少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政府在指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缺位;日常应急储备缺乏;信息报告系统分散、缓慢等.这些缺陷直接导致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时,应急反应的行动迟缓、手段匮乏。

社会意义上的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类:国防突发事件、传染性疾病突发事件、科学实验突发事件、交通事故突发事件;自然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各类突发事件都有其特点,其共性是突然发生,难以预知,危害巨大,影响深远。

二SARS事件引发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思考

这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给人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威胁,并给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它不仅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也使政府的公共管理面临着一个新课题,即如何管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随着现代政府管理的复杂性日益加剧,政府管理的脆弱性亦日渐突出,特别是当社会爆发危机时,政府往往手足无措、难以应对,导致危机的后果迅速扩散,社会陷入混乱,进而危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有序地管理起来,使危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达到最小限度,无疑成为政府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

危机管理一词最早出现在1986年出版的《危机管理:为不可避免的事而计划》一书(CrisisManagement:planningfortheinevitable)该书的作者StevenFink曾在1979参加过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件的处理工作,之后,他对危机管理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最早国外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促使企业的经营者加强企业的防卫管理的研究.但当时的危机管理研究只不过是单纯的危险对策、保险管理、安全技术和防灾计划。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R.Blake和I.Mouton针对领导行为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系统。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将政治科学中的危机理论扩展到经济及管理领域,探讨企业在陷入危机后的紧急对策问题.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在研究企业危机现象时,提出将管理失误作为危机起源来研究其过程机理.我国在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才展开了企业危机管理的研究,而公共管理危机的研究近几年在中国才初见端倪。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针对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处理危机,恢复社会稳定,恢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二)发达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经验

在危机管理方面,美、日、俄等国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制度化的组织机制.科学的危机管理组织是实现危机管理高效化的关键。为此,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全方位的既相对独立又高度协作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美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最具代表性.这一体系纵向上是以国家(联邦疾病控制与预防系统)——州(医院应急准备系统)——地方(城市医疗应对系统)三级公共卫生系统为基本架构;横向上是以公共卫生、执法、医疗服务和第一现场应对人员为基本架构。这种纵横交错的组织系统保证了政府进行多维度的、多领域联动的危机管理.

建立完备的法律机制。在一个法制国家,法律是人们行动的准绳.在有关法律规定之下,政府、相关部门、民众才能在突发事件面前不至于束手无策,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多国的实践表明,制定完备的紧急状态法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保证。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美、日等国都建立有立体的危机信息收集处理网络,并进行常规的训练和演习.如日本的防地震演习和美国的防恐演练都在定期举行。

建立高效的应对机制.快速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实现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在俄罗斯解决莫斯科人质事件中,俄罗斯危机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使得危机事件迅速解决。建立开放的沟通机制.信息沟通是维护公民知情权的需要,而传媒则是信息沟通的重要途径。为此,国外都非常重视发挥传媒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媒体客观公开地报道突发事件,有助于传递政府的政策,缓解民众的紧张情绪,减少危机带来的潜在损失。

(三)公共危机管理系统模型

基于以上的论述,公共危机管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的工作,一是危机预警,二是危机预防,三是危机处理.

危机预警是指根据系统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通过对危机现象、危机先兆和危机起因的严密监测,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进而对系统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测和报警。具体说,就是指政府对危机的预测能力,例如,对于自然灾害,可以通过加强天气地震等预报的准确性来提高预警能力,对于人为的灾害则主要通过培养社会及公众的危机意识来提高预警能力。危机预警是危机管理的前提,属于预测性质的工作。

危机预防指的是对于收到的预警信号,采取及时的响应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是对策性工作.例如疫病在某地区的突然爆发,其他地区在得知该信息后,应立刻采取措施,防止该疫病在本地区蔓延。

危机处理是指危机发生之后,如何有效应对危机,使危机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无数的事实证明,大多数人为危机是无法准确预测,所以,危机过后的危机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之所在。

其三者的关系如图1模型所示.危机预警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提高预警能力有助于提高整体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危机预防则是危机管理系统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响应危机预警发出的信号,另一方面配合危机处理.危机处理发生之后,把信息反馈至危机预警系统,预警机构把信息汇总分析后,为下一次危机的发生提供预警信息。

第3篇:危机管理论文范文

(一)内部激励措施缺位

自我国计划经济初始延续至当下市场经济,“官僚主义思想”一直在机关单位内部“此起彼伏”。在这一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下,单位内部时常可见“任人唯亲”现象,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绩效考核也多流于形式,激励机制普遍无用,从而导致职工大多缺乏创造力、动力不足且缺失责任感。

(二)管理人员素质不齐

人员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工作效能,同样,行政管理者素质对行政管理效率也是正相关关系。但现实中,仍有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对业务一知半解,致使相关规定无法正常履行;同时,受制于管理人员自身业务水平与沟通能力有限,与其他部门沟通有碍,从而难以保证管理切合实际。

二、机关单位行政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思路

(一)引入新型方法健全管理模式

我国机关单位现阶段应立足于客观实际来构建与完善行政管理模式。比如,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强化相关监督部门,保障行政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从而逐步提升管理效率。此外,还可借鉴其他先进经验,有如“目标管理法”、“成本管理法”等新型管理方法都是提升行政管理效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且,这一类新型管理法是基于科学与先进的管理思想基础上研究、试行所得,在单位行政管理采用新型管理法不仅明显利于“官僚主义”作风的弱化,彰显出公平、公正的管理理念,还能突出职工同各级管理者间的沟通的协调性,有利于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优化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机关单位内部行政管理效率能否提升的关键之一取决于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而现实中仍有部分管理者存在所谓的“职业优越感”,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时常忽略对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视与提升。所以,新时期下的机关单位行政领导亟待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注重工作实绩,突出理论联系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将全新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及管理方法运用到工作中,从根本上提升管理效率。

(三)基于创新角度实施危机管理

懂得于危机中发现新机遇并将其视为磨练机会,是当前社会对当代机关单位提出的新要求。“危机管理”即指企事业单位内部所实行的危机调控、危机动态分析、危机处理和危机决策等等。伴随着体制改革的管理创新,面向社会各企事业单位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所以,机关单位亦当立足于创新与前瞻的视角下来实施危机管理,在管理理念中加入危机管理意识,坚持以创新为导向,才能面对与适应不断更新地挑战。

三、结语

第4篇:危机管理论文范文

(一)管理会计无法在实践上得到充分运用

在实际中,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无法发挥应有的功效,不能提高效率反而阻碍效果的发挥,阻碍了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中的长远发展。追其原因,是因为事业单位在管理会计的思想意识上的淡薄,管理会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事业单位认为其值为是闲职,没有什么实际的效果。依旧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管理会计在很多的事业单位中重视程度不足,对于有些事业单位更是可有可无的,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完善和发展。在有些的事业单位中,管理会计不是独立的部门和机构,而是与其他的业务交织在一起,这也隐藏了管理会计的优势,不利于管理会计方法的实施。反而会阻碍事业单位的效率的提高。对于管理会计本身而言,自身也存在固有的问题:管理会计方式比较抽象,难以应用实施,管理会计方面的资料难以收集,这就阻碍了管理会计框架的构建。虽然管理会计方面的数据模型容易理解,但是实际的可操作性差。管理会计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路,但是却没有一种明确的做法,因此,有关人员要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努力更好的实现管理会计的应用。

(二)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规范

收付实现制是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因为事业单位的性质特殊,首付实现制更适合业务简单的会计核算处理。这种核算基础不仅可以方便事业单位向上级部门汇报财政收支情况,也有利于事业单位做出预算和决策。但是,随着事业单位逐渐的发展,业务逐渐走向多元化,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需求。首先是首付实现制度并不重视成本核算的内容,这会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准确计算事业单位业务成本支出,也不利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的评价。同时,很多的事业单位现有的会计科目和核算的内容都不能与单位自身编制预算报表一一对应。这样严重的不符程度会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编制预算的进度和工作量。也就是,现阶段我国所有的事业单位都是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以致于区分不同的事业单位特有的项目和核算比较困难。此类会计制度以及会计核算等方面上的问题,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发展。

(三)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管理会计不同于一般的会计核算,这是管理和会计相结合的学科,其专业人员必然需要符合综合型的需求。管理会计人员是实施管理会计的重要力量,是实施管理会计的关键环节。虽然管理会计如此重要,但是我国有关的管理会计人才却是相当匮乏。首先是我国的管理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不符合要求,不能满足管理会计的实际需求。其实在管理会计中,管理会计人员不合格,必然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也是阻碍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加强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措施

(一)提高管理会计应用范围

对于一般的事业单位来说,复杂的理论和数学模型并不是阻碍管理会计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中管理会计实施效果的发挥才是最重要的。管理会计的实施要建立在不断实践的总结,如果不能发挥管理会计降低成本的优势,一切都是空谈。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管理会计的机构,这样才可以对管理会计工作制定出客观、公正的指导,进而确立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并不断促进其长远发展。事业单位不应当对模型和理论的产生过度依赖,应当加强和重视的是对管理会计对象的研究和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尽量舍弃那些无用的词汇和概念,增强实际管理方案的可行性。同时,事业单位也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并定期聘请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开展自身管理会计的培训以及指导工作。

(二)重视会计规范工作

事业单位应当设置会计管理部门,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会计管理部门必须要结合单位财务目标,注重会计绩效的培养,考核会计绩效,明确会计责任归属等。会计管理部门也要积极参与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管理,努力发挥财务监督、指导等职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会计管理部门必须努力提高会计工作的管理水平,严格规范会计日常行为,保证事业单位基础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努力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在事业单位管理会计遇到问题的时候,会计管理部门应该配合有关工作,帮助会计人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制度。

(三)努力提升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在最近几年,虽然管理会计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经济市场上的高速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会计人员产生的速度,这就使得会计有关的专业人员在素质还达不到要求,这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非常具有必要性,亟待将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的严格管理和严格把关,对于没有获得上岗证的会计人员不能使用,对于无视王法的人员做到严格惩罚。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来保证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另外,当会计人员聘用之后,事业单位可以逐渐开展一些会计方面的专业职称及定期岗位培训等方面的考试,这样才能促使会计人员积极准备会计专业知识,进而管理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其次,事业单位也可以定期设置培训机构,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水平的培训,加强后续教育水平,一旦国家出台相关新政策,相关人员应该更新知识,这样才能落实国家的财务政策,也能不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第三,要增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培养会计人员廉洁奉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

三、结束语

第5篇:危机管理论文范文

1.1入库货位分区基本原则

(1)货品特性原则

根据货品的固有性质,比如商品的质量、形状、规格等,对商品进行有所针对性的储存,进而保障货品在整个仓储周期中的品质不受较大的影响或破坏。虽然根据货品特性的原则进行货品的分区管理满足了不同货品的特异性需求,但它并没有考虑货品的出库效率、入库效率等因素,因而使用过程中还是会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与其它的分区原则相结合。

(2)级别优先原则

根据货品的类别等因素对其进行级别划分,并根据其级别,通常情况下将存储库区均分为三个以上的区域。往往需要优先入库的货品放置在入库站台附近,这些货品的库频最高,其所在区域称之为优先入库区;以同样的方法来定义优先出库区,而其它货品则根据顺序原则往后面存放。

(3)入库频率原则

当同一端口开展出入库作业时,根据货品出入库的频率来进行区域的划分。出入库频率较大的货品往往放置在距离出入库站台较近的货位,这样不但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作业时间,而且提升了出入库作业效率。

(4)重力分区原则

考虑到仓库货架较高且重,其承重有限,因此从安全角度考虑,往往将较重的货品放在较低层货架上,而较轻的货品则放置在较高层的货架上,这样也便于货品的存取。

(5)过渡分区原则

过渡分区原则是通过将两个相邻的货位通过特殊的形式结合起来,进而提升了货位的流通性,弥补了货位存储过程中的不足,同时提升了仓储空间的利用率。

1.2入库作业流程

自动立体仓库的入库作业流程开始于入库月台,首先把货品放置在正确的货位上。当客户下单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由指定的专业司机将货品运送至指定的月台,然后入库管理人员根据订单信息对仓储任务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条形码扫描,读取扫描信息后确认托盘属性及入库通道。然后搬运工通过叉车和库内托盘将货品放置带入库暂存区。理货工作人员通过扫描托盘上的条形码,读取入库区域信息,进行理货与验收工作,并由搬运工送至立体仓库,通过输送机将货品托盘运至堆垛机货架端部,接着巷道堆垛机便开始存储作业。借助于PC机,把托盘叉放至指定货位,再把仓储信息回馈给仓储信息系统,最终实现整个入库作业。

1.3入库货位升级管理策略

(1)分类存储

依据货品的属性特征对其分类,进而为其选择固有的货位。对于具有相同特征的不同货品的分类,也有相应的原则可循。分类存储为畅销货品的存取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且特征差别明显的货品,比如周转率不同的货品,非常适合使用该策略。但分类存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存储空间的利用情况。

(2)定位存储

由于每个货品都有其特定的存储位置,不同货品不能够交换其对应的储位。因此,在进行分区划分时,每项货品对应的货位容量一定不小于其在库最大量。定位储存过程中考虑到了货品周转率、出入库频率等因素,因此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出入库过程中堆垛机的行驶距离与搬运时间等,降低了能耗,节约了成本。

(3)共享存储

共享存储允许在特殊的条件下不同货品共享一个仓储位置,这样可以保证货品仓储的效率化,实现仓储空间利用的最大化,缩短堆垛机行走时间,降低成本。

(4)随机存储

随机存储就是将货品以随机拣选的方式选择储位,而且随机拣选方式也可做很多改变。通常情况下,随机存储是根据货品的入库时间顺序进行存储。对于距离出入口较近的储位,往往可以实施储位共享,而且这些储位的使用率相对高一些。同定位存储相比,随机存储过程中堆垛机的行驶距离进一步缩短,存储空间利用率也大大提高。

(5)分类随机存储

分类随机存储是根据货品的特点进行分类,然后将各类货品存储在固定货位中,同类货品存储时其货位分配随机进行。分类随机存储集随机存储与分类存储许多优点于一身,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入库效率与库存利用率。

2自动化立体仓库出库环节升级管理

2.1出库作业流程

在自动化立体仓库运作过程中,出库作业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出库作业环节的合理安排,不但可以提升仓库的周转效率,缩短出库耗时,更能够满足物流作业的实时性要求。如图4所示。

2.2出库拣货作业升级管理策略

将货物拣选作业划分为三种形式,进而来加强自动化立体仓库出库拣货作业升级管理。这三种拣取方式分别为:订单拣取、批量拣取和复合拣取。

(1)订单拣取升级策略

操作人员拿到货品订单后,针对每一份订单,在仓库中按订单条目依次查找,对订单列出的货品信息进行核对,然后将客户购买的货品从立体仓库货位中取出,然后集中全部货品进行传统的拣货工作,其流程如图5所示。

(2)批量拣取升级策略

操作人员收到货品订单后对其进行成批整合,然后再根据货品的属性特征进行整批货品拣选作业。一次分类作业结束后,根据一定原则对所有货品进行二次分类,然后再根据客户要求或者订单特点进行二次分拣。批量拣取作业可以实现购买货品总量的一次性拣取,大幅度缩短了堆垛机的行走距离和时间,提升了堆垛机的作业效率。而且将货品的批量拣取后与批量配送相结合更能够提升企业的物流配送绩效。

(3)复合拣取升级策略

复合拣取是基于客户所购货品的形态特征,把订单拣取方式与批量拣取方式相结合的特殊货品分类拣取方式。针对客户订单的规格、特性、数量等特点,可以将客户订单分为少样多量、多样少量等,然后在选择恰当的货物拣选策略。复合拣取方式是在保证货品库存正常运转和移动单元最有效运作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各个订单的共性,尽可能在一次货物拣选过程中实现的货品一次拣货作业。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