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

谈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

【摘要】我们青年学生接触网络特别广泛,稍不留神即可陷入被动境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法制教育,警惕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有效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减少网络陷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最终形成“一个认识”,“三个抓手”,“六项联动”的“136”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格局。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

网络空间是国家的“第五疆域”,事关国家主权,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法治意识,是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在早期发展阶段,人们利用网络比较单纯的获取知识、技能、快乐,上网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网络土著”,与互联网联系密切,提升大学网络安全法治教育能力和水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的认识

大学生对一些复杂的讯息识别能力不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面临注意力削弱、对信息焦虑、数字压力、网络成瘾、隐私安全、网络暴力等诸多风险。思政工作者洞悉这些现实情况,积极有所思考,有所作为,才能树立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法治意识。曾指出,“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1]增强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的效果,方能指引大学生在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的同时,理所应当明确言论自由限度与保护及相关的法律,同时也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基本意识。只有重视程度上来了,意识层面才能有所裨益。潜意识里都有记忆,那么冰山上的风景就会更美。重视程度不高,得过且过,蜻蜓点水,就不能走进学生,不会真正地对学生施以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的抓手

(一)警惕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伴随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不良信息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出现网络违法信息,这些违法信息或者带有诈骗性质而谋求利益,或者是带有某种政治企图。面对这些网络违法信息,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养成方面相对薄弱,对违法和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比较低,容易受到违法和不良信息影响,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挑战。首先从国家和社会层面,要警惕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坚定祖国的网络安全和法治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加强舆论引领,应该保持警惕,勿要好奇,谨慎防范,莫要涉及;其次是从学校角度,要警惕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大学生要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对于网上蓄意编制、传播、散布谣言,对于扰乱公共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抵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主题班会进行教育。充分发挥校园自媒体平台的价值引领作用,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有益信息温暖整个校园。最后是从大学生个人角度,加强正能量信息收集整理。大学生要做到避免陷入羊群效应境地,在不知事实真伪的情况下,不能进行一边倒跟风式评论。积极培养自身网络法治思维和意识,懂得网络安全法治基本常识,坚决同违法和不良信息作斗争。大学生引领时代风气,要带头传播科学知识,传递正面声音,加强自身网络足迹的内容管理,敢于举报网络谣言。

(二)有效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大学生网络犯罪数量逐渐的提升,了解其背后,都是网络异常心理在作祟,大学生网络道德滑坡的因素所致。作为新时代高素质的大学生,网络人格心理发生蜕变,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值得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思。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要实行“三步走”战略。首先,要在立法层面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往往波及面广泛,立法上不可过于仁慈,不能局限在“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层面,必须以严格的刑罚体系给予震慑,还要通过地方性法规,根据本地区的网络使用的发达程度,对网络犯罪进行有效的规制;其次,要教育大学生守法。立法后,要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进行宣传,引导广大学生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守法是大学生的基本品质,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班级同学不能够遵守互联网的法律法规,班级干部要对未能够进行有效监督负责任,高校辅导员也需要承担责任,因为没能够履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通过这样的“连带”制度,有效促进大学生守法,让大学生感到违反法律是可耻的,是容易给他人带来麻烦的。最后,要组织大学生进行普法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大学生进入高校附近的小学、初中、高中开展普法教育,担任小教员,让广大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强自己的获得感,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也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的充实。

(三)减少网络陷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网络陷阱容易让大学生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在网络世界,网络中的陷阱有时就是为大学生埋下的。它就像精神的一样诱惑着大学生,同时又让大学生从一个充满期待的高度上跌落谷底,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虚拟世界的被骗移情到现实世界,出现感情冷漠、社交退缩,出现虚拟和现实的模糊感,失去判断力。被骗后身体和大脑皮层的不平衡性,容易唤醒暴力倾向和情绪爆发,最终有可能导致价值观的颠覆。同时,大学生发现被骗后,容易产生“逆火效应”,对事情的本源不能够接受,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少,把自己的看法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实,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从经济社会层面,第一,在正规的有第三方监管的网站上购物;其次,不要私下直接与“卖家”一对一转账支付;第三,不要随意点击或扫描来源不明的链接或二维码。要做到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从大学生个人层面,还要提高安全意识,预防网络沉迷,警惕网络陷阱、电信诈骗、网络传销和网络借贷陷阱。从国家层面,政府机关要加强网站的管理,实物市场要管好,虚拟市场也要管好。对网络陷阱进行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高校也要积极的面向大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防范网络犯罪法治宣传,持续向大学生普及网络法律法规,帮助大学生树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观念,同时,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技能,引导大学生绿色上网、健康上网。

三、开展高校校园的六级联动机制提高大学生安全法治教育水平

学校党委,二级学院,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公寓思政辅导员,普通学生全面配合,互相关注。这种全面配合并不单是垂直指挥,而是全面的并联关爱,让网络安全阀门越拧越牢,把法治规矩和法治意识传递给每位学生。传递者在输出网络法治智慧的同时,也能实现教和学的相互促进。每一个教育输出者也是在有效的输入,每一次教育的输入者更是能够完美的输出。这样形成人人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格局,每个个体都能够在网络安全法治的教育上不断有所作为,有所成长,有所裨益。注重总结。每一次的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的付出,都凝聚着爱与智慧,将他们固定下来,形成一个长效的制度,转变为制度优势,将更好的助力大学生法治教育。将好的做法,好的思路,有效果的事例,总结成制度,总结成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持续创新,也就是先完成再完美。这必将会形成校园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的大美格局。

四、结语

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也是一项意识形态工作,在现实中,意识的这个限制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因而是同财富的一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2]因此,通过“136”模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坚持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一论贯彻全国网信工作会议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4-25(00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作者:张良 单位:辽宁财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