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优化软件论文范文

优化软件论文全文(5篇)

优化软件论文

第1篇:优化软件论文范文

关键词:AutoCAD;化工;统计分析

0前言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学科领域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愈发紧密,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化学工程的发展也不例外。当前,计算机技术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流程模拟、图形绘制、化工计算等多方面。无论是通用型软件,还是化学相关专业的专用软件,多样的计算机软件使化学工程从教学到应用[1],都更加便捷。在图形绘制方面,电脑绘图软件众多。当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是美国Autodesk公司开发的自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utoCAD,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第一[2]。本文以我国对化工CAD的探索历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收录的1985~2017年间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计量、词频分析等多种学科及理论,系统分析CNKI检出文献的总体结构,对文献发表数量、发文机构、发表年限等进行统计,分别展开分析。此次检索以“Auto-CAD”为检索词,在全文范围内搜索并含“化工”的文献,结果显示相关文献的起止年限为1985~2017年。

1文献统计

1.1文献来源

将检索结果中的14558篇论文按来源数据库分类,得到文献类型分布如下:期刊文献5135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4962篇、特色期刊173篇)、博士硕士论文9129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841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8288篇)、会议文献189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61篇、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8篇)和报纸文献105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1.2发表年度

利用中国知网的分组浏览功能,将搜索结果按年份分布,并将检索的结果整理成表1并绘制成折线图.

1.3研究层次

中国知网用户可以通过研究层次分组查到相关的国家政策研究,工程技术应用成果,行业技术指导等,实现对整个学科领域全局的了解[3]。

1.4基金

根据中国知网分组功能,统计获得科研基金资助的相关文献为1327篇,仅占论文总数的9.1%。

1.5关键词词频

为了使选取的关键词能反映知识管理研究热点,且数量适中,经过适当的排序整理,以及同义词的合并,词表中总共收录词频[4]不低于70的关键词24个。

1.6主要科研机构与团队

基于CNKI数据库的检索结果表明,中国从事AutoCAD在化工方面的研究的机构非常多,除大连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外,还有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排名靠前的多为国内综合性高校。

2结果讨论

2.1多样化的文献类型提示需要多途径、多渠道获取计算机辅助教学资源

从14549篇化工AutoCAD论文的文献类型分布来看,博硕士论文以9126篇居第一,占论文总数的63%,期刊论文以5132篇位居第二,占论文总数的35%。而会议文献、报纸文献合计仅占2%,说明博硕士论文和期刊论文是获取化工CAD相关资源的首选,会议文献和网络资源是获取相关资料的重要补充。其中会议文献往往是经过筛选、质量较高,代表了科学技术中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成就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的重要情报源。文献的数量说明了相关学术会议不多,相比本科论文而言,博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大多都跟随导师参与过自身学科与专业领域中较为前沿和重要的课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也有更为丰富的基础知识和文献阅读量。因此这类论文的分布情况更能反映学科的发展动向,在本文中,我国化工AutoCAD博硕士论文的选题方向因此能够基本反映出当前化工AutoCAD高层次研究的某种偏向。

2.2AutoCAD在化工中的应用经历了三个阶段

根据所得论文数量与时间(排除2017年)的曲线图分析,从1985年国内发表第一篇关于AutoCAD(化工方面)的论文开始的25年间,处于我国化工CAD研究与应用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期间相关数量逐年增长,于2009年达到顶峰,论文产出1141篇。说明在AutoCAD与化工行业结合进行应用的早期,广大学者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成果丰硕.数量攀升迅速,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紧接着的6年(2009~2013年),每年论文产出呈现波动态势,但幅度不大,波动范围在1101~1249篇之间。此后以2013年为起点,数量逐年减少,该阶段化工AutoCAD的研究出现滑坡,说明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可能由于创新程度不高而遭遇了发展瓶颈。也许正如某些作者所言,AutoCAD在化学工程中的发展方向在于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这可能也是AutoCAD应用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思路,我们将拭目以待。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改革开放在我国取得全球瞩目的光辉成果,这一时期各行各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辉煌的15年时间,也是化工行业成长最快的时期。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革新了设计手段和方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不再需要图版,设计更加灵活机动,减少大量重复劳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工作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起初无论是电脑技术还是AutoCAD软件的使用,都只有少数专业人员才有机会使用和掌握。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AutoCAD,基本实现了设计手段的现代化。结合上述这一具备中国特色的发展历程来看,也从侧面印证了前文从时间总结而来的AutoCAD软件在我国化工业的发展规律。

2.3对实际生产的研究比重大,理论基础研究较少,且缺乏创新

论文研究层次统计表明,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自科)和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分别占比67.5%、17.5%,合计占论文总数的85%。其中工程技术也叫生产技术,顾名思义是应用于实际工业生产的技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将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在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或手段即为工程技术。而手段与方法的差异,以及造成结果的不同,将工程技术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形态。而应用基础研究包含于应用研究,属于其中的一种理论性研究工作。应用基础研究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在其基础上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工业技术的突破[5]。也就是说对化工AutoCAD的研究最主要的一方面是针对工业实际生产技术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设备、工艺的研究,而化工AutoCAD软件正是研究设备与工艺必不可少的现代绘制工具。而应用基础研究层面,从上述解释中可以看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改造”和“突破”。就是说当前化工AutoCAD的理论研究难有创新突破,大多研究仍追寻着前人的研究成果。

2.4基金资助强度和范围不大,基金论文比偏低

由于AutoCAD技术对于工程技术而言,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且作为一款计算机软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一个较为完备的程度,在实际生产的应用中难以有创新性的突破。而作为学术科研的研究对象,化工CAD这一课题更显单薄。仅就调差问卷的结果来看,其相关课程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从统计结果来看,也仅有9.1%的论文获得基金资助,还有许多研究成果并未获得基金支持。这一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AutoCAD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这一研究主题,在研究水平和质量方面,有待提高。

2.5科研贡献主要来自国内综合性高校

排名前20的研究机构多为国内985、211综合性高等院校,是目前我国化工CAD研究的主要贡献力量。但AutoCAD作为更具实际应用性能的工具软件,在成产前线的科研人员应当更多的投入对该课题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中找到平衡。

2.6教学是研究的敲门砖,教学研究还需加强

从整个关键词词频的分布来看,AutoCAD技术的研究重点仍在软件本身的优化设计上,尤其是AutoCAD的二次开发。对AutoCAD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而AutoCAD作为化工专业的一门课程,实际上对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是一项非常有帮助技能。尽管AutoCAD有简单易学的优点,适合使用者自学钻研。但在校期间若能更好的获得指导性学习,对今后掌握该软件,进行更深层次的应用和研究将大有裨益,对教学研究的投入将对未来该研究方向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小结

传统CAD软件主要应用在产品的详细设计阶段,作为一个实体造型工具,在化工产品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通过研究,我发现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广泛,用户需求越来越趋向于个性化。未来AutoCAD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趋势在于该软件的二次开发,利用二次开发工具或数据接口功能,将各类行业特殊技术研制成AutoCAD系统的各类设计程序,使设计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缩短化工车间的投产周期。另外由于本文使用的文献计量法虽然是一种定量方法,但其数据收集基于不同的数据库,有时候甚至需要人工录入。本文借助中国知网本身的数据分组功能,但中国知网并不是文献计量法搜集数据的唯一渠道,借用不同的数据库,得到的数据结果一定会不同。并且仅就中国知网这一数据库而言,在不同时间使用相同的搜索条件,搜索结果也会有细微的差别。因此本文仅试图借助这一较为新颖的方法,粗略的探讨国内化工AutoCAD的研究趋势和发展,以期能为广大学者提供新的思路,促进该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国波.《化工制图》与AutoCAD组合教学模式探讨[J].广州化工,2011,39(20):146~146.

[2]张波.基于AutoCAD的客船撤离计算辅助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张黎,王立克.高校图书馆基于CNKI的科技查新研究[J].科技风,2010,(17):251~260.

[4]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热点研究———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4):163~171.

第2篇:优化软件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技期刊;人工智能;数字化;同行评议

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术期刊要加快融合发展,推动数字化转型,引导学术期刊适应移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推动融合发展平台建设。人工智能正推动社会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转型,科技期刊是率先有效引入人工智能的领域,人工智能与科技期刊出版的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开发、应用来帮助作者和出版人员,如对海量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协助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出版发行;检出学术不端、鉴别数据造假等。人工智能可提高期刊出版和学术交流的效率,保证客观公正性和质量控制,减少人为偏倚和编辑职业倦怠,未来甚至可以指导特定领域如何开展新的研究。科技期刊出版平台未来将不仅限于提供学术论文数据库服务,还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人工智能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应用前景值得思考和探索。

一、人工智能在审稿中的应用

Dimensions数据显示,2019年有超过420万篇,与十年前相比翻了一番。辛巴信息(SimbaInformation)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250万篇学术在28000余种英文科技期刊上,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论文数量是这个数量的两倍以上。数量的增加意味着高质量同行评议审稿的需求增加,也带来了严格保持审稿高质量和高标准的挑战。数量如此庞大的学术论文交到数量相对较少的固定的学者间进行同行评议,势必造成审稿效率的低下和学术论文的延迟发表。同行评议过程还存在个人偏见,审稿人可能是稿件作者的竞争者或反对者,抑或是朋友、未来的合作者或资助者等,这些可能会影响审稿意见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实际的期刊出版工作中,也缺乏对审稿人审稿质量,以及拖延审稿或无效审稿等不当行为的约束和监督。这种情况亟须人工智能等可用于决策支持的技术来保证海量论文得到严格、一贯且高效的审评。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大大优化审稿流程、提高审稿效率、缩短审稿周期。人工智能可以从网络出版平台的专家数据库中快速匹配符合选题方向的审稿专家,帮助提高审稿的效率和成功率。人工智能可以在数据库中根据研究方向、审稿记录、审稿效率和其他预设条件等,自动筛选最合适的审稿专家,分析排序后生成审稿人列表;并根据审稿人信息自动完成审稿邀请邮件的发送,还可以实时监控审稿状态和审稿人反馈;一旦出现审稿超时,自动向列表中下一位审稿人发出审稿邀请;收到审稿人的审稿意见后,实时通过邮件、APP、短信等及时反馈给期刊编辑进行相应处理。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和正文内容等对来稿进行初审,对图文进行快速识别,对论文的真实性、合理性、逻辑性、科学性、创新性和规范性等做出判断,为编辑初审提供详尽精准的参考。人工智能可以对论文的学术价值进行初步判断,对其中的文字和插图等进行深度识别。人工智能可以整句或整段地阅读释义,能识别出传统软件识别不出的同义表达,如此可减少学术不端,保证期刊的学术价值和品质。人工智能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掠夺性期刊和掠夺性出版的泛滥。人工智能通过帮助编辑寻找新的审稿人并进行自动审稿等,大大提高学术和科技出版机构编辑出版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能力,增加学术和科技期刊的论文接纳能力,也就减少了掠夺性期刊侵占学术资源的机会。人工智能还能对已发表的论文进行自动浏览回顾,基于掠夺性期刊的一些特征和标准,帮助筛选出那些不坚持标准的掠夺性期刊和出版商。Elsevier用人工智能软件EVISE取代了其过时的编辑系统,支持其编辑流程,提高了学术论文处理效率。EVISE可将来稿链接学术不端检测软件,从数据库中筛选推荐合适的审稿专家,链接其他项目资源对稿件内容、科学性和审稿人利益冲突等进行检测,自动生成与个人或机构的往来邮件等。开放获取期刊出版商Frontiers推出人工智能软件AIRA,对Frontiers的10万名编辑、审稿人和作者开放,能帮助他们自动评估学术论文的质量。AIRA可以阅读每篇论文,并在几秒钟内给出20条建议,包括对文字质量、图表的完整性、学术不端检测以及可能的利益冲突等。AIRA经过了Frontiers的审稿经验培训和测试,已完全融入Frontiers的内部工作流程,自动筛选和识别潜在的审稿人,加快审稿进程的同时,保证质量控制和客观公正,缩短了发表时滞,提高了出版效率。AIRA通过给出建议及半自动化检查的方式提供决策支持,仍然由相关领域专业人士做出最终决策,这种用户反馈被AIRA捕捉并进行学习和自我完善,这种人机协作有助于保证高准确性和高效率。

二、人工智能在策划选题中的应用

传统的策划选题依靠编委和编辑的经验、知识积累对学科发展方向的判断和预见,这种方式受人为因素限制,容易忽略有价值的选题且费时费力。未来,我们可借助人工智能的帮助,对已发表的海量文献、资源数据库进行检索分析,获取有用的信息进行相应的操作。人工智能可以从网络出版平台的专家数据库中快速匹配符合选题方向的作者,帮助提高组稿的效率和成功率。数据思维就是利用数据来深度挖掘和了解需求,了解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量化的数据来解决问题。人工智能基于大数据可以辅助选题策划选题、收集专家学者信息和研究方向,通过读者阅读信息和反馈来分析其关注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文献检索和信息传递服务等。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学习,通过云计算技术,敏锐捕捉专业领域的新热点、新技术、新理论等;基于读者的阅读习惯、倾向及频率等进行量化分析,获取读者的需求信息;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组织申报和资助情况、科技奖获奖情况、国际学术会议研讨热点等进行整合分析,对文献数据库等潜在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快速推测出哪些内容具有独创性、前瞻性和话题性,生成选题策划资源库,帮助期刊编辑更精准高效的策划选题。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搜索工具Iris.AI,可以帮助学者从海量文献中筛选研究论文或专利等,提取关键的数据和要查找的信息。学术搜索平台SemanticScholar也是基于人工智能自主学习的学术搜索引擎,可快速筛选相关有用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这些内容,展示相关主题历年文章发表情况及相关推荐内容等,可辅助期刊策划选题。

三、人工智能在编校加工中的应用

传统期刊出版工作中,编辑需要在细致琐碎的编校加工工作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编辑主观因素影响编校质量和效率,编辑易产生职业倦怠,传统编校模式难以应对现代出版工作快节奏和大体量的挑战。人工智能可以自动对稿件进行编校加工,帮助提高科技期刊的编校效率和规范编校质量。人工智能不仅能对错别字、语法等进行更正处理,还能对专业词汇的表达、参考文献的格式、引用是否合适等进行识别,还能检查出是否遗漏重要的研究部分、统计学分析方法是否有问题、是否为了达到想要的结果而改动过数据,还能理解图像和说明文字的逻辑关系,自动为插图补充描述性文字、为文字配上插图、为文本格式的文字生成曲线图等,还能完成后续的排版和校对。将机械、重复、枯燥的编辑工作交给人工智能完成,这将大大减轻编辑的工作负担,并大大缩短稿件的处理周期。IBM公司的智能机器人“沃森”曾为名为TheDrum的市场营销公司独立编辑出版了一整期杂志,这期杂志大部分内容的编辑、加工、排版和校对等都由人工智能独自完成。科技期刊内容的编校涉及对稿件内容的理解,但人工智能依然能很好地完成内容和格式的编校加工和规范化处理。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编辑高效处理信息、调取和整合分析数据资源,优化期刊出版流程和期刊编辑的工作内容。编辑有望从原来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转到对专业性和方向性的把控上。

四、人工智能在推广发行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完成学术成果的推广和传播。人工智能程序可实时将科技期刊论文向所有大型学术论文数据库上传发送,并能根据读者研究领域、浏览阅读习惯、科研和社交平台动态等大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基于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向相关领域读者的精准信息推送,大大提高学术成果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人工智能平台还可通过对读者的需求信息进行分析,获取相关领域关注点,反馈给期刊审稿系统,增加对相关学术内容的收录建议。国家新闻出版署武汉重点实验室打造的开放科学计划(OSID计划),体现了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多元化精准推送的重要性,打破传统出版模式编辑到读者的单向内容服务模式,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了多维度交流空间,丰富了学术论文的传播交流方式,扩大了学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TrendMD公司的内容推荐引擎,可以将科技期刊的稿件推荐到上千个科研网站。期刊网站安装TrendMD插件后,经过筛选的内容链接便会自动出现在网页的指定位置,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对稿件进行自动推荐,将相关内容推荐给感兴趣的潜在读者,实现科技期刊学术资源的精准传播和高效共享。通过精准推送,科技期刊的论文曝光率和点击率都会增加,一方面为学者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源和参考,另一方面实现了科技期刊传播推广的效率和精准度。

五、人工智能在论文写作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也被尝试用于论文写作,人工智能软件不仅可以实现识别和记录功能,还能学习掌握不同专业的写作方式和技巧,能高效地协助作者完成论文写作,甚至还能进行内容创新。例如,ManuscriptWriter软件可以从SciNote的ELN和开放获取杂志的相关文献提取数据,通过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作者生成一个论文初稿,供作者进一步编辑利用。Trinka是首款专为学术、科技和商业写作设计的人工智能软件,能纠正上万种复杂书写错误,且能纠正其他工具不能检出的复杂语言错误,尤其是学术和科技写作中的专业术语及专用表述等,对论文给出详细建议。但人工智能软件撰写的假论文事件一度引起人们对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制度的质疑,SCIgen软件生成的假论文骗过了斯普林格等知名出版机构和期刊。可能在收集相关资料用于背景的撰写方面,人工智能有一定的优势,但撰写后面的讨论部分,就需要研究者的智慧了。讨论部分是最具创造性和创新性的部分,最能体现研究者个性风格、行文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部分,每位学者都会将自己的专长和学识等融入讨论部分,这不是人工智能可以轻易取代的。

第3篇:优化软件论文范文

关键词公共管理研究实践教学案例教学

1夯实理论基础

理论的价值在于它对事物的解释力和对未来的指导意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门科学研究方法,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应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良好素养。针对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理论教学模式,扎实打好学生方法基础。宏观上,本科生可以在先修高等数学、统计学等基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把握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程序,如怎样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如何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等,重点熟悉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硕士阶段可以具体学习一些经典的分析方法,如多元统计分析中的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份分析、因子分析以及计量经济学中的经典回归分析方法等。博士阶段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在已有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追踪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公共管理研究理念和方法。具体的在本科生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虽然基于一定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但注重解决诸多现实问题,所以很多方法渗入了方法创始人的思想。这些思想体现在方法上有其积极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优点,同时可能也有不完美之处。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明白方法产生的缘由,领会此方法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方法存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应用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应用范围,方法创立者的主要贡献以及不足之处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让你们自己去改进,你觉得有哪些处理方式,每一种处理方式的可取和不足分别体现在哪里,等等。如此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不惟方法而方法,让学生明白方法不是万能的,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改进的。在教学中形式可以多样结合,通过提问、讨论、书面作业等方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理论是真理的重要表现之一,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理论看待万事万物,并对事物的现象和结果做出系统合理的解释,以指导未来的实践。因此,加强理论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深远的。

2注重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实践教学的设计指导思想。我们可以将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实践教学扩展为以下两种教学模式。

2.1加大学生课堂实验的次数,强化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理论教学要与软件应用相结合才更能体现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在常见的EXCEL的基础上可以引用SPSS、SAS、EVIEWS和R等国际上通用的软件作为实验教学的工具,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深入研究某一种软件。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操作教材上的例题,以便于加强学生对模型方法的理解。引导学生尽量用熟精通某一种软件,调动学生自主研究、琢磨软件的积极性,以改变某些学生懒于动手的现状。

2.2多引入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和相关的研究主题,组织学生围绕专题进行案例讨论。可以由浅入深,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1)给出案例背景资料和问题的同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解题过程和结果,由学生自主就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以及结论进行讨论,而后小组述评或以书面作业提交上来。(2)给出案例背景资料和问题,告知学生几种可用的研究方法,分组操作和讨论,最后由学生代表进行总结。(3)只给出案例背景资料,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法和角度,独自解决问题,包括数据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以及结果的解释等。

3紧密结合毕业论文需要

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写毕业论文的需要,适当讲述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法。针对本科生而言,毕业论文是其第一次进行相对规范的研究性写作。学生普遍缺乏论文写作的宏观性系统指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选题,讲述毕业论文的基本写作方式和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思考习惯,如鼓励学生多读经典论著,多看文献,紧跟学术前沿等。在某一种方法的讲述中,可以搜索相关研究方法涉及的文献作为案例研究,分析文献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的写作方式以及如何正确搜集数据,如何选择研究方法等,加深学生对方法认识的同时,让学生将方法逐渐融会贯通到平时的科学研究中。由于课堂讲述的方法都是相对经典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在文献案例教学中,可以适当介绍文献所涉及方法的理论前沿,尤其是教材中方法应用中的不足以及其局限性,带领学生思考如何优化方法中的某一模块,深入挖掘方法的内涵和外延,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方法的主人,以便于其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可以深度理解所用方法实际应用的范围和界限,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自己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应用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可以选择论文的方式考核,论文考核中,要求学生至少使用一种课堂学过的学习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必须用老师推荐的诸多软件中的一种进行数据分析。

4结语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公共管理类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公共管理研究的教学方法应紧跟时代前沿,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胡明礼.关于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30):13-14.

[2]曹堂哲.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前瞻——以问题类型学为基础的新体系[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5):31-36.

[3]范柏乃,楼晓靖.我国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及演进路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3(2):94-100.

[4]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81-84.

[5]孙远太.论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教与学[J].科教导刊,2013(23):68-69.

第4篇:优化软件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编辑能力;学术热点;内容传播

在媒体融合时代,生成内容的群体在变,内容获取的场景在变,消费的内容形式在变,获取内容的渠道也在变,期刊等主流出版物的读者不再拘泥于通过传统纸质出版物获取信息。因此,传统期刊出版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科技期刊编辑要认清当前出版的局面,把握出版融合趋势,以重新规划职业方向和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来适应媒体融合时代,实现成功转型。作为媒体融合时代合格的科技期刊编辑的前提是要具有良好的政治能力,科技期刊具有舆论宣传的作用,科技期刊编辑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牢牢把握出版导向。在业务方面,科技期刊编辑作为科技期刊学术内容的选择者、加工者和传播者,应当发扬“工匠精神”[1],拥抱互联网思维,借助融媒新技术,发掘研究热点,优化选题,加强组稿,提升编辑加工能力,整合内容资源并优化内容传播方式,不断扩大期刊影响力。以笔者所在的科技期刊《弹道学报》为例,在媒体融合驱动下,该刊编辑不断增强政治能力,探索出版转型,坚持以期刊学术内容为本,借助融媒技术传播最前沿的学术内容。本文总结了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及其践行情况。

1政治能力

科技期刊编辑是科技期刊学术内容的选择者和把关者,而媒体融合时代是信息内容爆炸时代,信息内容日新月异,在内容的去伪存真和遴选择优方面对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挑战。科技期刊编辑通常把期刊的学术性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往往对政治性重视不够,片面认为政治性是人文社科类期刊所要关心的问题[2]。科技期刊编辑必须走出这种误区,把自身政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牢牢把握科技期刊的政治性,才能更好地应对媒体融合的发展。1)坚定的政治立场。科技期刊是科技文明的重要标尺,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支撑。科技期刊编辑归根结底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认清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努力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科技期刊编辑要将出版导向把关始终放在工作的首位,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积极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精心策划出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更强的导向作用,为文化自信贡献力量。2)敏锐的政治辨别力。科技期刊所刊载的研究成果属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因此科技期刊中不涉及政治观点和思潮。但是,在媒体融合时代,内容信息的多样化和传播的多渠道给科技期刊编辑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科技期刊编辑始终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辨别力,在内容的甄选和传播媒介的选择方面要严格按照管理规定开展工作,线上运营必须遵循《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3)国家政策洞察力。科技期刊编辑要高度关注目前有关科技期刊的政策,如《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等,深刻解读国家政策,找到自身期刊的定位,明确自身期刊在媒体融合中如何提升学术质量和学术吸引力,以及重点要做好哪方面的营销和内容传播工作。

2编辑业务能力

科技期刊具有独一无二且无可替代的内容优势[3-6]。学术内容始终是科技期刊的生命线,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重点是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努力提高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要求科技期刊编辑要优化选题和组稿,提升编辑加工能力,加强论文刊发后的传播和营销。

2.1学术热点感知能力

稿源质量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基石。科技期刊编辑要优化期刊选题,加强热门研究成果的组稿以提升稿源质量[7]。为更好地选题和组稿,编辑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学术眼光,具备学术热点的调查能力,时刻高度关注本学科领域新的国家重大部署热点、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保证选题在立意上出新。这是科技期刊编辑作为内容的选择者所要具备的能力。1)科技期刊编辑要对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热点问题有敏锐性和洞察力,积极策划出版。2)应用大数据技术,采用统计算法找到研究热点,进行选题和组稿。3)科技期刊编辑要对期刊所在学科和专业领域进行分析,围绕本学科领域重大关键问题或学者们的关注热点,进行选题策划。一方面,积极参加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学术会议,从中发现研究热点,追踪本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应用转化中取得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密切联系本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尤其是充分利用已有审稿专家资源库,建立深度联系,交流行业发展动态,为选题和组稿提供方向。以笔者所在武器工业科技期刊《弹道学报》为例,该刊主要交流弹道学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及有关应用,促进弹道学及兵工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国防现代化而努力。因此,该刊编辑始终高度关注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重大热点问题,积极策划、组织、实施出版。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深入推进科技兴军,总书记在海军发展建设上寄予厚望。可见,海军科技是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热点问题,这为该刊的组稿和策划出版指明了方向。为此,该刊编辑近年重点关注此方向,集中刊载了部分水弹道相关论文。此外,为准确把握研究热点,除了要敏锐追踪党和国家重大部署外,还可以利用数据库平台进行检索统计,为进一步证明“水弹道”这一研究热点,笔者利用“WebofScience”数据平台的高级检索功能,进行检索如下:“TI=鱼雷ORTS=水下弹道ORTS=水中弹道ORTS=水下航行器ORTS=超空泡ORTS=鱼雷”。其中,TI代表标题,TS代表主题,OR为布尔运算符。选择的数据库包括:WebofScience核心合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Inspec、KCI-KoreanJournalDatabase、MEDLINE、RussianScienceCitationIndex、SciELOCitationIndex等。统计“WebofScience”上关于水弹道的论文,以确定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按照以上检索项目进行检索统计发现:2017年有关水弹道的论文数为77,2018年为85,2019年为91,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此外,统计了WebofScience平台上所有水弹道的论文近些年的被引频次,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水弹道论文近年的被引频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证实了水弹道是近年弹道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知网学术趋势平台,检索到水下航行器的学术关注度如图1所示。由图中曲线可见,水下航行器的学术关注度逐年上升,尤其是2019年,水下航行器被关注度大幅度上升,可见水下航行器是研究热点,再次证明了弹道学领域的水弹道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上述结果说明,《弹道学报》对水弹道相关论文的重点刊发抓住了本领域重大热点问题,为创造创新成果贡献了力量。为提升学术热点感知能力,科技期刊编辑必须要做“有心人”,洞察国家重大部署热点问题,积极参加本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运用大数据平台统计寻找研究热点,同时要积极不断追踪研究热点,以及论文刊载后相关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转化和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进行追踪策划出版。

2.2编辑加工能力

作为内容的加工者,媒体融合时代的科技期刊编辑加工工作贯穿于收稿、审稿、校对、排版到刊发,以及刊发后的数字内容整合加工的整个过程。传统科技期刊编辑对稿件的加工一般是依托纸媒的特定时间内的一次性加工,融媒体时代的编辑不再拘泥于纸媒,需要熟练利用融媒新技术和计算机办公软件,根据传播媒介的功能,相应地对内容进行多次加工。1)在收稿和审稿阶段,科技期刊编辑可以利用编辑部网上采编系统,进行来稿的登记、初审和送审,实现无纸化办公。在初审环节,科技期刊编辑可以借助网上系统进行检测,以避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另外,科技期刊编辑还可以凭借前文中提到的学术热点感知能力,对稿件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做出评判。在稿件送审环节,科技期刊编辑可以利用采编系统中的审稿专家数据库,根据专家的研究领域,快速匹配外审专家,提高审稿的效率。2)在校对和排版阶段,利用软件进行正文和参考文献的校对和排版。例如,方正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提供学术论文的编辑加工、资源存储和传播等服务,科技期刊编辑可以利用此平台对稿件进行排版加工;三才科技在2011年了参考文献编校软件ProofRead,是参考文献编校系统的先行者。3)在数字内容整合阶段,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要对现刊和过刊的内容进行整合[8],实现网络的数字出版,为及时报道最新研究成果和争取首发权,甚至须在内容未见刊之前进行网络的优先出版。例如,《弹道学报》将内容数字版再加工,在期刊网站上推送,实现OA;加入OSID开放科学计划,根据平台功能,进行全刊推送,并制定相应的音频或短视频进行。

2.3学术内容传播能力

作为内容的传播者,在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要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基础上,借助融媒体技术进行营销和传播,努力提高期刊的传播质量。编辑要整合资源,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利用,用精准内容来打通有效用户,找到精准用户,把用户放在第一位,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在掌握每个用户的阅读倾向和习惯的基础上提供期刊个性化内容服务,满足用户需求[9-10],实现融合传播,以扩大期刊影响力。1000次的精准推送胜过10万次的无效群发,科技期刊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其读者和服务对象一般是某个特定学科领域内的研究者,因此找到精准的读者并进行精准推送是科技期刊内容有效传播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分析读者的关注点进行科技期刊的推送,或依托学术平台统计专家的研究领域、研究经历和已发表的论文,根据其研究领域定制推送信息和文章。目前很多机构的专家数据库也发展起来,例如知网凭借强大的数据库资源,建立了作者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作者的研究方向进行分类,启动精准学术内容推送功能。《弹道学报》利用了AMiner平台进行学术内容精准推送,AMiner平台是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发,拥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系统在2006年上线,吸引了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万独立IP访问,数据下载量230万次,年度访问量超过1000万,成为学术搜索和社会网络挖掘研究的重要数据和实验平台。2019年《弹道学报》2次内容精准推送情况如表2所示。《弹道学报》推送对象包括:1)同类或对标期刊的论文作者;2)相关机构的论文作者;3)根据论文关键词匹配的学者。针对第1次推送,分析打开邮件用户来源分布,发现通过论文关键词打开邮件的人数占55.68%,作者合作圈及相似作者占39.46%,同领域期刊作者占4.86%。第2次推送中,通过论文关键词打开邮件的人数占92.81%,作者合作圈及相似作者占0.41%,同领域期刊作者占6.78%。可以看出,通过论文关键词打开的人数占多数,为更好地匹配到读者,提示编辑在工作中要重点规范文中的中英文关键词。精准推送大大提高了学术内容的传播效果,扩大了每一篇论文的读者数量,更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期刊利用数据平台进行文章推送,属于个性化服务的初级形式,进一步发展思路是: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深入分析读者背景和研究领域,整合相关文章和数据信息等资源,为相应读者定点投送符合读者研究方向的虚拟化期刊。

3融媒体技术能力

为稳固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科技期刊编辑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融媒体技术能力和水平,根据媒体融合的特点以及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业务的变革,构建与媒体融合相应的能力,将期刊的学术内容与融媒体技术相结合[11],创新学术内容的表达模式和传播形态,提高期刊学术内容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1)融媒体技术运用能力。媒体融合时代的编辑要及时掌握新技术,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前期期刊编辑和后期内容整合方面,都要学习和应用数字技术。如科技期刊编辑要熟练运用图片和音频等处理软件,了解并熟悉客户端、公众号等不同移动媒体平台的特点,掌握信息跨平台编辑和传播等操作技巧[12]。2)融媒体产品设计能力。科技期刊编辑要能够胜任平台内容的开发和设计工作,根据自身期刊领域和学术特点,将融媒体资源与自身期刊内容进行组合,制作图片、音频、视频等,使设计的融媒体产品更好地表达期刊的学术内容,使学术内容更具有吸引力,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4结束语

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科技期刊出版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而相应的科技期刊编辑要认清当前出版的局面,要有互联网思维,顺势而为,抓住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培养相应的核心能力并积极践行核心能力,才能达成期刊的成功转型。本文以《弹道学报》的融合出版情况为研究对象,指出科技期刊编辑要有过硬的政治能力,具备学术热点的感知能力,不断提升编辑加工能力,掌握融媒体技术,借助渠道、平台等加大期刊学术内容的传播力度。

参考文献

[1]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2018年中国出版融合发展报告[J].科技与出版,2019(5):6-20.

[2]屠青.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政治能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8-01(7).

[3]郭义强.深化出版融合,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19(9):5-7.

[4]张铁明,颜帅,佟建国,等.关于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0,22(2):99.

[5]孙力维.新媒体环境下的出版融合[J].文化产业,2018(9):39-40.

[6]唐学贵.智能化引领出版融合创新发展[J].出版广角,2019(18):21-23.

[7]周洁.利用大数据优化科技期刊出版流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2):144-147.

[8]吴美英.大数据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素质重构与能力提升[J].出版科学,2017,25(1):47-51.

[9]陈晓堂.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应加强自我修养[J].编辑学报,2017,29(6):599-601.

[10]付丽萍.科技期刊办刊中的互联网思维探讨[J].出版广角,2016(6):44.

[11]施清波.媒体融合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能力探析[J].中国编辑,2019(4):48-50.

第5篇:优化软件论文范文

1.1专业定位不适应社会需求

专业人才培养不具有明确针对性,人才培养结构合理性欠缺,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相对单一。造成这一问题根源是地方院校对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不明,导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毕业生虽然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全面,但实际工作能力不强,无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1.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建设是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未来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核心。从调研地方本科学校现有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实情来看,传统“学术型”课程体系架构占据主导,“应用型”与“学术型”课程体系架构区分度不明显。

1.3教师队伍应用型能力欠缺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现有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活动的力度不够。双师型结构教师比例低于30%。

1.4专业人才就业率低与企业“无人可用”矛盾冲突明显

软件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同时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没有与行业就业有效对接,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实际需求,导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无职可就,软件开发行业以及相关软件应用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现状普遍存在。

2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设计

以行业、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为引导,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调查为依托,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一线教师众多教学研究成果为参考,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学习经验体会为借鉴,围绕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存在事实问题,来对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设计建设。设计建议如下:

2.1学科建设

以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当前使用的主流开发工具或技术为依托来不断调整专业架构,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系统性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实现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

2.2校企办学

学科建设以输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嵌入资格认证课程模块,实训课程以企业开发项目方式贯穿培养环节以达到提高专业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

2.3师资建设

采取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开发,共同承接开发项目等方式锻炼提高师资队伍实战能力。教师在企业实战经历和相关经验成果带入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不仅能促进专业教师学术、科研能力提升,还能够最大程度丰富、提高专业学科建设。

3三层结构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项目实战为背景,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理论知识体系以及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完整地专业培养环节结束后具有程序设计,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网络和移动通信终端应用开发能力。

3.1基础理论

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

①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涵括地方高校各现行必修公共课程,

②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必修前导课程,是对软件工程专业基本“计算”概念理解、掌握,问题计算求解能力和构建中小规模软件系统综合能力的初步培养。

3.2专业理论

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行业最新前沿技术为引领、专业骨干课程为核心、专业素质全面拓展和综合素养整体提高为目标来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课程:

3.2.1面向行业认知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对行业、企业认知学习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等专业认知方面课程。一般包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从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管理常规模式,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等认知类课程。

3.2.2计算机编程与算法设计能力课程算法设计类课程主要包含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以及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课程;编程课程主要包含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传统程序设计语言课,还包括当下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最流行的技术前沿课程。

3.2.3软件工程专业系统分析课程系统分析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系统类课程。

3.2.4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课程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方面课程主要包括网络编程、移动互联开发编程、编译技术、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测试等课程。

3.3实践

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一至两学年时长为周期,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为指导,综合技能全面提高为目的来对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如下:

3.3.1校企共同建设实训课程以项目介入为主线,企业实际效益项目和高校产学研项目为实际授课主体。引进企业优秀项目人才或具有企业项目实战经验的教师来对专业人才展开课程实训,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养。校企共同培养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转化生产实际速度,同时反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知识的热情,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

3.3.2合作企业岗位实训针对毕业学生和部分专业老师做岗位综合实训:

①学生岗位实训:让学生真实参与企业项目实战,充分消化吸收前期所学理论和技能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夯实基础。

②老师岗位实训:专业老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并将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和技术进行梳理总结、编纂成册,运用到实际日常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有利于缩短理论转化实际成果周期。

3.3.3校企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提升高度的一次全面的考核,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次全面的实训。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多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流于形式,与实际脱节。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弱化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抵触情绪,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运作规范及最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和技能能力的培养,为毕业后从容就业夯实基础。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