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园林艺术论文范文

园林艺术论文全文(5篇)

园林艺术论文

第1篇:园林艺术论文范文

中国园林在艺术审美上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统一。中国园林的自然美主要是指客体自然事物的形式美,中国园林的意境美是指自然景观、创作者、欣赏者的思想情感,互相交融而成的一种状态,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景是情中之景,情是景中之情,情景交融。意境美和自然美是交融统一的,以自然美为基础,运用巧于因借、虚实相生及诗文入景等造园手法,寻求自然景物与创作者、欣赏者在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方面契合之处,能够产生共鸣,将特定的具有情感和趣味的意境美创设融入自然景物中,将自然美提升为意境美,实现自然美和意境美的和谐统一。颐和园借玉泉山、寄畅园借锡山之塔等都是成功借景的典范。杭州西湖里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等著名景点都运用了虚实相生原则,能够引发人们的无限联想。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匾额题名引自《爱莲说》中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游人见到荷塘和匾额后,顿生优雅意境。西方园林艺术审美上追求人工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在追求形式美的前提下,按照人们既定的形式美规则和秩序进行园林布局,人为加工和创造园林造园要素,西方园林艺术家一直把对称均衡、统一秩序、和谐变化等形式法则作为艺术审美追求,用整齐一律和平衡对称的秩序方式安排自然事物,创造园林形式美。西方园林中的树木都是成排成行的,形成林荫大道,园林围墙用的篱笆也被人工修剪得整整齐齐,整个园林被人工打造成一座清洁美丽的露天广厦,是人工美和形式美结合的成功典范。

二、中西园林艺术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差异

中国园林艺术继承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自然和谐的天成之美,崇尚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国园林艺术认为人与自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产物,人要在顺应自然中利用自然,人要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自然规律,天人合一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理想境界。中国山水画自觉把山水自然美作为审美标准,竭力创造自然美和意境美的融合,这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美与意境美的统一。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美就是形与神、情与景、实与虚的融合与统一,是自然美经过人工美融合后又向意境美升华,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统一。西方园林艺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和斗争的关系,强调人要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统治者。古希腊的普罗太戈拉认为,人在自然中居于主体地位,作用重大,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康德的主张“人是自然的立法者”,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强调人要统治和征服自然。西方园林艺术重视人工美、形式美,以人工化景观代替自然天成之美。人为因素高于自然因素,让自然服从人的安排,突出人工雕琢之美,西方强调排斥和斗争,看待世间万物注重用孤立的、分割的、片面的观点,注重一分为二。

三、中国园林艺术的生态美学价值

中国园林艺术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学思想,具有的生态审美智慧,追求自然美与意境美相统一是生态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生态学和美学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上的交集,是在生态哲学基础上的美学思考,是研究人与自然在共生共存中的审美价值,从审美角度关注生态环境问题,重建人与自然、社会的亲和关系,使人类生命与环境生态实现和谐交融。生态美学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型态,突出表现生态美学新的审美高度,重新体现对人类整体前途的绿色关怀。生态美学就是研究人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审美关系,按照生态学世界观,审视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的价值和特性。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是生态系统中和谐统一、共存共生的关系。海德格尔提出人类要拯救大地、并不控制大地、并不征服大地的反西方传统思想,要“诗意地栖居”。中国园林艺术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崇尚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和谐共生的美学思想,同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理想是一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造园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利用自然形态,对构建新型生态审美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中国园林艺术非常注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特别重视主体与客体的审美互动。运用因借体宜、虚实相生等造园手法,融入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艺术审美观念,尽显大自然的自成天然之趣和自然生态之美。运用显隐互现、曲折婉转的造园原则,使自然景物与审美主体的情景互动、互相交融,自然天成之美自觉升华为意境灵动之美,构建自然生态的园林意境,充分展现大自然的生动形象和无限生机,这就是中国园林艺术对生态美学的一个独特贡献。中国园林艺术注重园林景观的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使之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在选择营造园林景观中,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相地合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得景随形,提高自然园林景观的生态审美价值。中国园林艺术为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提供了一个有机融合的机遇,对当代生态美学的建立和发展显得更加珍贵和重要。

四、结语

第2篇:园林艺术论文范文

尽管有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的不同存在着很多差异,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但中西方在古典园林的艺术创作上仍存在着很多共性。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有相似的起源,并也都经历了功能园林、观赏园林和合宜园林三个发展时期,都与当时的历史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古典园林艺术创作的原则是“美”和“自然”。中西方古典园林都是为了取悦使用者而设计创造的,因此其设计制造中都会运用各种手段达到“美”的效果。而“自然”则是指人们在有限的空间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园林设计中顺应自然,充分利用自然美景的造型和气势,展现出浓郁的韵味。中西方古典园林的选材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多为建筑、石头、山水、花草树木等元素,保证了古典园林的使用功能和观赏功能。

2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

2.1空间形态的差异

中式古典园林受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内向型空间形态为主的设计风格,反映了中国人内敛的特征,多为半封闭的空间形态,注重内部的统一和协调,常以较大的水域作为园林的中心景观,四周环绕布置回廊、亭榭等建筑物,向心、内聚的感觉十分强烈,视线迂回曲折,妙趣横生[2]。西方古典园林多受理性集中式思维的影响,形成了外向型空间形态为主的设计风格,反映了西方人开放直白的特征,呈现外向型、离心、扩散式的空间形态,注重外部统一与整体的协调性,体现着形式美与秩序美,把几何学、物理学、建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综合运用并反映在园林景物的造型之中,将园林的主要景观直接呈现在游人的眼前,没有隐藏或躲闪,气势宏大,视野开阔。

2.2造园手法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审美差异与使用功能差异,即便是古典园林中具有相同使用功能的道路,在设计建造时也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就古典园林中道路的建造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常常具有曲折性,通过各种“曲廊”的穿插与组合将各个分散的建筑单体要素有机地连着成为一个整体,具有“曲径通幽”的奥妙;而受西方理性哲学思想影响的西方古典园林设计中,不论是主路还是支路,都具有笔直的特点,完全依赖横纵轴的水平十字交叉,整个道路网络呈现发散性的几何布局结构,更加鲜明直白,不仅为了追求功能与效率,还追求空间的拓展性,与外界环境想联系。对于水景和植物的处理上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差异存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水元素更多的是“灵动”,体现着相互依托、相互倚借的关系,西方古典园林中的水元素多为喷泉等,兼具美观和实用性,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对于植物的处理,中国古典园林多为依据园林大小,考虑树木与周围环境间高低疏密的关系,在树种上多选棕树、女贞等耐阴耐寒的植物[3]。西方古典园林中树木的设计多将植物人工修剪成形态不同的几何样式,更具规则性。

3结语

第3篇:园林艺术论文范文

1.中国———模仿自然山水

园林植物的配置是园林造景的主要表现形式,自然式与规则式是现代园林造景植物配置最为常见的两种形式。中国园林造景的表现形式多是对自然山水的模拟,完全对称的现象在中国园林造景当中并不常见,植物配置景观多是展示自然山水的随意性,追求不加修饰的自然美。一般采用的都是孤植形式,重在展示单株花木的姿态与色彩,不可以营造规则对称的效果。即便是采用丛植的形式,也是把某一种具有高度观赏价值的花木植造成林,强调自然特性,彰显群体之美。

2.外国———规则之下的理性秩序

西方园林素以规整为特色,在表现形式方面也不例外,其在设置植物景观之时,秉持规则性的理念,不注重体现出植物景观的原始形态,其布置的花木均定期修剪成固定的形态。整体采用的是丛植的植物配置方法,追求视觉层面的秩序感以及内心层面的理性感,重在追求经过人工约束的简洁明快的美感。西方园林也会采用孤植的方法,但是同样追求对称性,例如左边有一株植物,那么与之对应的右边也会有一株植物与之保持高度的对称,无论是孤植还是丛植的方法,西方园林均旨在突出园林整体效果的理性秩序。

二、中外园林艺术造景的功能特征差异

1.中国———区分社会地位

立足于园林艺术造景的功能特征而言,中国园林造景也西方园林造景同样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园林造景的功能特征主要是区分人的社会地位。中国古代信奉帝王主义,人有三六九等之分,上为君王贵族,中为商贾名仕,下为布衣百姓,贵贱尊卑的界限十分明显,在园林艺术造景方面也有所体现,仅以植物材料的选用为例进行分析。君王贵族享有特权,皇家园林多选用松柏等长青植物,寓意江山永固。商贾名仕自诩风流,其私家园林多选用竹、梅、菊等寓意高洁的植物。

2.外国———丰富整体景观

西方园林造景的主要功能特征是丰富园林的整体景观,无论是树木花草,还是雕塑喷泉均讲究综合性运用。首先是树木花草的综合性运用方面,西方园林造景的基本素材为低矮灌木、高大乔木以及普通的花草,在湖边以及河旁等邻近水源的区域,多注重水生植物的布置,主要用途在于美化水景,勾勒出和谐的景观画面,丰富整个园林的景观内涵。西方园林造景功能特征重在丰富整体景观的理念,主要是由西方人的思想意识所决定的,园林景观只是生活的点缀,不与其余的意识形态发生冲突,也不依附其余的意识形态。

三、中外园林艺术造景的展现内核差异

1.中国———追求诗情画意的意境

中国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再加上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影响,其园林艺术造景的展现内核是追求诗情画意的意境,讲究人与自然的交融共鸣,园林之内的任何景物元素均是为营造诗情画意的意境而存在的,其往往被赋予人的情感。经过“人格化”的园林造景,其带有特定的象征与联想意义,重在突出园林景观的情感已经,予人诗情画意的视觉感受,因此中国园林造景的景观布置均比较精巧而细致。

2.外国———强调规则化的人工美感

西方园林造景的展现内核则是规则化的人工美感,强调景观元素的具体应用形式,按照固定的标准与准则进行景观布置,立足于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细致调整花坛、草坪等景观元素的尺寸与布局,综合运用不同的造景基础结构以及各异的景观元素种类,旨在营造出一种“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园林艺术景观效果,理性规划,体现秩序,合理运用各种园林艺术造景的基础结构,强调规则化的人工美感。

四、结语

第4篇:园林艺术论文范文

1、避暑山庄在环境选择上,可谓是匠心独特,用心良苦

揽入避暑山庄的山有峰、岭、丘陵形态;避暑山庄的水打造成湖、泉、溪、瀑、湾、港;避暑山庄周围有棒槌山、罗汉山、蛤蟆石环绕;避暑山庄的植物有乔木、灌木、草以及水生植物,有生命的鹿、兔、雏鸡等生灵。

2、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

避暑山庄的核心区为宫殿区,游览区域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湖区洲岛交错,既有人工痕迹的亭榭也有自然形成的洲岛。避暑山庄建筑种类和形式主要有以下这些殿: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也是体现山庄园林功能要求和活动内容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做为皇帝处理政务和日常起居之所,殿的建筑一般保持了宫殿建筑的格局,如谵泊敬诚、四知书屋、松鹤斋等。坊:是我国古代大的建筑群前面或跨道衢大道的一种装饰性建筑,山庄则多将其置于桥的两端以壮观瞻,如芝径云提、长虹引练、双湖佳境等。室:在古代园林中,一般为居住之所。建筑小于厅堂,且多注意取景,如青松书屋、玉岑室、纳景室等。斋:规模较殿堂小,形式也灵活,一般多坐落于幽静之区,为读书、娱乐之所,如创得斋、双山斋、宜照斋等。亭:为休憩凭眺之所,也是园林点缀建筑,如南山积雪、四面云山等60左右个亭子。轩:是一种形式似古代东方式的建筑,园林中多建于高敞之处,以助观瞻,如山近轩、嘉树轩、春好轩等。山房:在古典园林中本为寝居之所,如静寄山房、静含太古山房。楼:系多层建筑,一般置于主体建筑之后,如云山胜地、烟雨楼、一片云等。阁:山庄的阁一般是四面开窗的多层建筑,金山、舫、阁等。还有台、榭、舫、堂、馆、廊、门楼等多种建筑格式,代表建筑分别为畅远台、青雀舫、水心榭、戒德堂、清舒山馆、万壑松风长廊、丽正门等。避暑山庄做为规模巨大的皇家园林,以树松为骨干,广植乔木,配置各种花卉形成了植物景区,以此命名的景观代表有松云峡、梨树岭、青枫绿屿,长虹饮练、双湖夹镜种植万朵敖汉莲,直做黄金铺地观的金莲映日。古树老榆、巨槐和不计其数高大乔木的大树园,一切都是巧夺天工、借景造园,也趋于于自然的古典皇家园林。

3、假山叠石

避暑山庄的假山因地制宜、因景构图、因材施用,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有以下几种:大假山,既严格意义的假山,规模较大,不是做为建筑物附属的独立假山。及以文津阁、烟雨楼、文园狮子林三处假山为代表,楼面作山,以云山胜地和畅远楼前的假山最富代表性,依崖叠山,以万壑松风为代表,叠石成岛,以金山为代表,庭院中作为点缀的小假山,宣照斋、广元宫为代表,烘托路旁碑歇的山丘点缀如《古栎歌》碑、万树园的《绿毯八韵》碑等,池山:鼓浪屿的假山为代表,这些假山的布局形成提升了避暑山庄园林氛围。避暑山庄虽然博大,但无水就无魂,水是避暑山庄的灵魂,避暑山庄现有水面500亩,约占全园面积的十分之一,大量的风景建筑无不荟萃与湖区,康乾七十二景,有约三十个是以水为风景主题的如芝径云提、水芳岩秀、曲水荷香、芳诸临流、水流云在等。园林用水贵在一个活字,为保证山庄水量,首先是引武烈河水入园,当年武烈河的水量完全是可以满足山庄需要。山庄的泉水也是水源之一,有热河泉,热河泉并不是单一个的一个泉,而是由众多泉眼组成。还有就是山区的缓流,也是山庄水源的组成部分。现每逢雨季股股缓流从松云峡松树岭等沟壑中潺潺而生,烟雨楼、金山、月色江声都依水而建,水心谢为分水的闸口,矗立水中,山庄因水而生,也因水而居。

二、避暑山庄的现代功能

第5篇:园林艺术论文范文

在西方的历史上,冷硬的石质建筑表达了一种西方的文化理念,不仅如此,从埃及金字塔到雅典卫城,几乎所有的著名石质建筑都必须以垂直线为轴心,并尽其可能地寻求垂直轴心的高度。哥特式教堂就是最鲜明的例证。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中厅高达48m,而乌尔姆市教堂钟塔甚至高达161m。教会要藉此表达离弃尘土和亲近上帝的神学意图。西方文化中的这种对永恒的追求,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在中国哲学看来,不需上帝那样的人格神即可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只要在自然中寻求内心的和谐以达到最高的心灵境界,就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对无限与永恒的体认。到后来,资本主义精神将这种对建筑高度的追求推向了极致,现代化楼厦成为拜物教的最好诠释,它们高耸在曼哈顿街区及所有的商业闹区,而依中国文化的心理景观看来,那只不过是一些理性的玻璃盒子,折射着太阳的光芒,而毫无生命感。

2中国园林造景中的人文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是一种充满着智慧的休闲文化,自古至今中国人都强调人要活得自然才能恬淡,体静才能心闲,心闲才能通达。于自然之中寻流水之声以养耳,网青禾绿草以养目,在回归自然的身心自由中感知自然之美好,生命之美好。这便是中国人的休闲之境界。“休”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休,人依木而休,表明了中国文化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闲”在《楚辞》中释为:“闲,静也”,“闲,雅也,指品质”,代表着中国人的生活观。由此,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孕育出了我们特有的精神态度和文化气质,首先,从审美的角度看,休闲能够使人回归自然,身心得到彻底的放松,在自然的造化之中铸造人的豁达、开朗、坦荡、虚怀若谷的品格。休闲使人在精神的自由中达到对世界的审美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人的生活审美。其次,从理论上讲,由于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要将自己的生命寄托于那个抽象的、人格化的神,因此,休闲对于中国人而言,其价值在于,在生活的劳作与困顿之外,在家园中,闲适中的时光能够为人类构建意义的世界,使人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使人的精神得以守护,这是中国人的生活信仰。在西方,“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权化”是第二次浪潮社会的重要特征。依据艺术家的理解,工业化的标准使艺术远离我们的生活。这种理性的标准化完全剥离掉了人的自然的规定性和人性的丰富性,使一切都沉寂在庞大的集合空间中。这种鲜明的特点也表现在西方园林中,从法国园林到意大利园林,都非常强调中轴线对称,尤其是在法国园林中,将这种严谨的气质发挥到极致,例如中轴线贯穿全园的法国凡尔赛宫苑。人是用他的整个身心、整个存在而不是单用其理性来理解世界的,人对世界的知觉,首先是由情绪和感情揭开的,而不是靠概念。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完全割裂了知情意、真善美的统一。理性的、逻辑的框架只适用于僵死的、无生命的物质,对有生命的东西用逻辑的、静态的、几何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必然“把它所有的一切本质的东西统统剔除干净”———当作无生命的东西处理,就像玻璃罩下的死蝴蝶一样,玻璃罩下的死蝴蝶虽然还保持着原来的颜色和形状,但那使其飞舞成为可能的生命和运动都没有了。而在生活里,就像在艺术里一样,飞舞就是一切。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将理性推演到极处,西方文明人的生活就在形式与工具中打转,忘掉生活本身了。而中国文化则追求那种源于天地间的真实与统一,回味与欣赏。这种深厚的人文情怀深深地印照在中国的园林文化中。中国的园林艺术实质上就是中国休闲文化的最生动的写照。

3中国园林艺术的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