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6篇)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6篇)

第一篇: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分析

【摘要】21世纪是尊重知识、注重人才素质全面提升的时期。作为特殊社会群体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处于不断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甚至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本文就新时期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现今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他们在对新环境的适应、自我意识的形成、人格的完善、人际交往的拓展、爱情的选择等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很有可能发展成心里问题,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不仅会对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带来危害,还会对学校、社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状况进行分析,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时期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不具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还要具有正常的智力,稳定的情绪,健全的人格,自我持有的肯定态度,对自我的客观评价,良好的情绪感受,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应从心理健康的本质出发,依据个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心理活动的系统性特点,从心理活动的各主要方面进行考察。并且,它离不开个体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年龄、情景等诸多方面。现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环境应急问题。环境应急问题尤其突出表现在大一新生中。现今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备受亲人的呵护。步入大学校园后,他们离开了父母、亲人和朋友及熟悉的环境,在新环境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需要自己独立进行解决。一些大学生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还不习惯,出现适应困难、失眠、紧张、焦虑、自信心降低、自卑感严重等问题,甚至导致神经衰弱。

2.自我认知问题。由于大学生正值青春期,社会阅历尚浅,往往对一切事物都寄予美好的希望,过于理想化,且很大程度上与现实条件相脱离。当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被否决时,常常埋怨社会的不公。此外,不少大学生常常自视过高,当现实中的自己与理想状态下的“我”发生错位时,不稳定的情绪就袭上心头,表现出不安和痛苦。

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新时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紧紧围绕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对存在的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问题,提供科学、有效、实用的心理学技术与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心理成长与潜能开发,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将“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外引伸到课内,排入课表,依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层次,精心创设各种情境,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教育活动,接受各种行为训练和实践。通过这一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了解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大学生活各个阶段自身的心理特点,消除他们对心理问题的许多模糊认识,增强他们的自我心理认识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

2.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首先,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的任务应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它可通过心理测试,调查、分析、研究现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制订相应对策;矫治和预防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障碍;识别和发现那些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并转介到校外有关的心理治疗机构。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各高校可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站,或是微博、微信平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答心理咨询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使愈来愈多的人加入心理保健的行列。

3.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一般包括大学生的一般情况、智能发展情况、个性适应情况、心理健康状况、职业适应性特点等多项指标。该档案通过运用一些标准化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如性格、气质、情绪等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测定,并记录在案,进行分析。它是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可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林慧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6,00:108.

[2]水卿梅.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青年时代,2016,14:148.

[3]孙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才智,2016,05:74.

作者:白辉 单位:贵州铜仁学院教科院

第二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陶冶作用

【摘要】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既能带给人们听觉感官以愉悦、舒缓、曼妙的感觉,也会陶冶人的情操,在人的心田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对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有益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亲和的人际关系、优雅的人格品质。音乐教育绝不仅仅是专业教育,更是对大学生的人品教育。本文仅针对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陶冶作用这一论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陶冶作用

作为音乐教师,在对音乐科学的研习和开展音乐教育的过程中,笔者深深感到,音乐教育在对学生发挥其专业课教育作用的同时,亦可发挥对学生心理健康培育的陶冶作用。

一、从音乐的起源看音乐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陶冶作用

音乐缘何而生发,这个问题在音乐界的探讨由来已久,有由劳动号子起源之说。认为在人类出现的古老的洪荒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语言,但却可以发出声音,感悟到声音的高低强弱可以表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将声音用于劳动中,可以统一步调,可以宣泄情绪,可以减轻疲惫。在分享劳动果实时,通过敲打石器来制造热烈欢快的气氛。由此,人类萌生了音乐意识,发展了个歌唱和乐器演奏艺术。有由鸟鸣起源之说。认为是鸟的鸣叫引发了音乐,尤其是鸟在繁殖期,雄鸟为了吸引雌鸟会发出富有吸引雌鸟魅力的鸣叫,各种鸟的鸣叫有着不同的声音特点,启发了人类对音乐的发明和利用,这种说法亦称之为达尔文之说。有由游戏起源之说。认为游戏是人的本能,人的精力会投放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投放于劳动,为满足生存创造物质价值。另一方面会投入休闲包括游戏,松缓疲惫的神经,满足精神需要。关于音乐的起源之说还有多种,认真品位任何一种关于音乐的起源之说都会感受到其满足人的需要的作用点,这就是作用于人的情感,放松人的神经,陶冶人的性情,这种作用就是健康人的心理环境的作用。

二、从名人名家的阐述看音乐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陶冶作用

亘古以来,关于音乐的功能引发了诸多名人名家的探讨,并流传下来许多关于音乐审美的至理名言,其中的一些至理名言所阐明的就是音乐对于人的品行修养的作用。枚举名人名家所阐述的于音乐人的品行修养的作用的至理名言诸如:贝多芬的:“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只能、一切哲学的最高启示”;福楼拜的“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罗杰•诺斯的:“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论语中的“兴于诗,立于礼,行于乐”;卢梭的“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霍姆林斯基的“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冼星海的“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从名人名家的关于音乐作用的至理名言中,分明会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定义中所包含的内涵,即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术,尤其会感受到其作用于人的情感,启发人的情感,引导人的情感的作用,会感受到音乐不仅仅是用来倾听,月月人的听觉的艺术,音乐更是能够通过听的渠道进入的头脑并打动人的心灵的艺术,音乐使人的心理健康的调味剂。

三、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陶冶作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包含四个方面的因素:对于智力发展的大脑思维的因素;对于人格的心理特征的因素;对于适应能力的思想和行为的因素;对于情绪波动的平衡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可分为四个方面,即来自于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个人的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近些年来凸显,引发了家长、社会、学校、包括大学生的惊诧和重视,从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说来,也在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对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的培养。固然在学校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专门的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但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不能被忽视。对此,许多高校教师发表见解,诸如“音乐教育作为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学生心理健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用音乐来治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这样的治愈是具有针对性的。”[1]音乐教育可以使大学生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因此音乐教育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2]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系,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是非的感知力,增加情绪和情感体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陶冶高雅的道德情操。音乐教育对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理论说教和心理疏导方式相比较,更为自然,更为自觉,更具有情感交融和情感认同的效果,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更能排解学生的忧郁和焦虑情绪。所以,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不能忽视,不能缺失。

参考文献:

[1]梁祝宇帆.论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通俗歌曲,2016(03).

[2]高衡.刍议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

作者:徐倩 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合唱艺术对大学生合唱团员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摘要】合唱在我国的普及与迅猛发展,超乎人们的预期:全国各地的合唱演出和比赛接连不断,其组织水平、活动规模和演唱水平都提升到了一个引人瞩目的高度;学校教育中的合唱课教学、合唱实践教学和合唱活动受到更多的重视,教学改革和实践十分活跃,且成效显著。合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对于传达群众的精神需求和内心需要十分有效,不同类型的合唱艺术都可以反映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心声。从而起到积极有效的宣传效果和精神作用。同时,合唱艺术对大学生合唱团员的心理健康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合唱艺术;大学生;心理;教学

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合唱艺术有着积极的教学效果和作用。尤其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着重要的体现。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个性较强,合作意识差,心理脆弱。因此,通过参加是合唱队,通过合唱艺术的培养,那么在毕业以后,将是合唱队的辅导者和指挥。因此,合唱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视。

一、通过合唱艺术形式,实现社会交往价值

合唱团能使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扩大音乐视野,拓宽思维方式,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思想情操。由于合唱具有变化多样的音响效果,所以在培养大学生多层次的思维空间以及歌唱的主动性、协调性和创造性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合唱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唱艺术是一项集体类的活动。不是依靠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项目。它和独唱等音乐形式最为不同的就是它需要许多人共同参与完成。每一个人的表现都影响到整体的效果。因此在合唱当中,每一个人都是整体,都是不可或缺的。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可以磨合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关系和协作精神。对于当今的大学生心理培养至关重要。平时我们在表现自己的时候,方法有很多,大多数人通过语言来完成表达,但是,语言这种工具具有一些缺陷,这就需要依靠其他的工具来补充,合唱艺术就是如此。大学生在加入合唱团以后,可以加强自己的表现能力,利用合唱的形式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完成自我培养。因此说,合唱的艺术教学可以给大学生提供这么一种平台,让其自由表达,发挥自身价值,培养全面的人格。合唱艺术是一项集体活动,它的目标是统一的,就是完成歌曲。在完成的过程里,每个人都要全情投入,发挥自己的力量,取长补短,让效果最大化。在这个过程里,其实就是互相了解互相磨合的过程,大学生在合唱里面可以学习到很多平时学不到的东西,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关键的是,可以培养情商,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健康状态。

二、合唱艺术的发展趋势决定了大学生合唱团员人文素养层面

合唱艺术是近代出现的一种音乐形式,它与独唱完全不同,最早是宗教演唱音乐的一种形式,具有庄重的仪式感。从古老的宗教活动到世俗的欢乐庆典,从国家的政治活动到老百姓的文化生活都离不开合唱这一艺术形式。合唱使人团结、鼓舞斗志、使人高尚、陶冶情操,这就对大学生合唱团员在综合能力上面形成基础。这也是人文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是对人的身心起到作用的一门科学。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至关重要。合唱艺术中大学生合唱团员人文素养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大学生合唱团员在人格意义和思维方式上的均衡性,对促进大学生合唱团员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人文素养之于合唱教育的本质特征

1.人文素养使合唱教育具有心理倾向的向内性

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体现,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合唱文化中的人类精神,是人作为一种“类存在”其“类本质”的体现,是大学生在合唱实践活动中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与人性同构,是人的内在心理本质的显现,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把个体提升成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所以说,默契度是教学当中最重要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默契度,才能进行好合唱,才能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和水平,从而产生教学效果。我们用心理学的角度去观察,大学生只有在心理上通过一种健康的价值导向,才能促使他们在合唱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索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不断追求人生的理想和信念,最终发展和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加强人格的完善,可见,合唱艺术是在实践中去产生应用价值,让大学生的整体素养提高锻炼,得到提高。这种形式无疑是对大学生具有好处的。

2.人文素养使合唱教育具有心理形成的过程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具有人文素养的心理形成不在于从结果中揭示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这是科学素养所要达到的心理目标),而在于在合唱教学中通过形象、灵活、丰富的方法寻找人生和生活的终极意义,是学生在合唱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陶冶及提炼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强调人与人心理的沟通,使学生的心理与其行为、能力(独创能力与认知能力)之间充分地联系,进而生成自我与他人和周围环境进行音乐信息交流的综合能力。所以说,它是一种在教学锻炼里面得到体验,从而领悟人生最终价值的有效方式。

(二)人文素养对合唱教育内容倾向的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文素养越来越受到教育的重视。这是不同以往的局面。我国传统的教育以理工科为主,这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造成的局面。由于我国要发展工业,建设国家,因此那个阶段重理轻文,也情有可原。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物质化进程加大,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人的精神层面就需要提高,以次适应快速发展的物质环境。针对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我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人文素养的手段和技术的采用主要是为了学生对合唱教学信息的接受。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数量的剧增和知识更替速度的加快,人才的标准已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含巨大人文素养潜能的合唱教育内容的研究将摆脱其传统的工具性地位而成为合唱教育研究的目的之一。大学生合唱知识和合唱技能的学习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而不是教学的最终要求和任务,教学的最终任务是为了提高综合素养,让大学生有一套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和人生观,并且提高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促进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结语

综上所述,合唱艺术的方式对于合唱的大学生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作用和现实意义。作为合唱音乐来说,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方面,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特点,先进行心理调节训练,在进行配合,形成默契。那么在平时的训练中,如何进行心理训练就很好的反应了这一现实,结合演唱者的情况,通过训练达到提高心理健康目标和任务。要想真正发挥出在合唱艺术中对于心理调节的作用,我们的音乐教学工作者要认真体会,充分利用科学有效的手段来加强这方面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合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质量。合唱艺术的发展趋势也决定了大学生合唱团员人文素养层面,可见,合唱艺术对大学生合唱团员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乐.从高校合唱教育的开展看我国合唱的现状与发展[D].中国音乐学院,2011.

[2]刘洋.高校大学生合唱艺术探究[D].河北大学,2009.

[3]李歆.中国合唱作品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0.

[4]翟芮.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1.

[5]包园.论合唱艺术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1.

[6]石英.从中国合唱教育现状看高职合唱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曲阜师范大学,2012.

作者:雷英 单位: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第四篇: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现如今,高校大学生受到了生活环境的各种影响,也面临着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忽视。高校音乐教育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找回适当的心理状态,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工作都有着莫大的益处。本文从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谈起,分析了如何利用音乐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革新,高校教育也在不断革新理念,从而满足培养社会人才的需要,保证输出的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音乐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一个较为特殊的课程,它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涵养。事实上,音乐教育还能够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保持愉悦的心情,并改善自我取得进步,因此音乐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更为健康向上。

一、音乐教育概述

所谓音乐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并通过音乐欣赏、音乐作品学习和表演等方式实现对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从音乐教育的本质来看,其不仅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学科,更重要的是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一方面能够反映学生对艺术的感性和理性认知,另一方面也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认知与追求,激发其创造和拼搏的动力,推动个人健康发展。从音乐教育的价值来看,其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有助于学生与他人的积极互动和交流,不断培养并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心态,树立自我意识

学生在步入高校之后,会面临着一个和以往截然不同的环境,也脱离了父母的保护而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以后的人生。大学生不仅要面对高校的生活,还要和社会相接触,如此复杂的情形很有可能会导师大学生产生一些认识上的偏差,特别是在面对现实时,和理想的差距是非常遥远的。一些大学生长期以来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一方面是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有些学生仍然以自我为中心,盲目的自信,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在原先的学校和地区是佼佼者,到了大学后才发现自己有许多不如人的地方,也容易产生自我否定的情绪。这些心理问题都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音乐教育是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达到舒缓矛盾的作用。因此,通过音乐教育将有助于改善大学生对自己认识的态度,更好的了解自己。

(二)加强交往,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在大学中,只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机会,也能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许多学生由于性格原因、学习能力不强或是各种心理问题,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压力,不愿意面对周围的人群。这时候通过开展多样化的音乐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打开心结,同时认识更多的朋友,敞开心扉的去交流去合作,而不是一个人闷在自己的小圈子内。音乐教育需要大家一起团结沟通,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维和协调能力

音乐教育中涉及大量的知识内容,除乐理知识之外,人文地理和历史常识、人物事迹等均是教育的重点。通过有效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乐理知识,还能不断拓宽其眼界,使其了解并不断掌握多种知识体系。同时,音乐作品欣赏和认知能力的加强,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加深其对于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既有知识体系实现思维和协调能力的提高。

三、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适应音乐教育的需要

音乐教育不是高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也并非主流课程,因此在高校中往往不受重视。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肯定,有专家指出,应当加强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净化,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方向。所以,原有的教育观念必须与时俱进,随着现代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而有所改变,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一次深入的变革。因此,教师在音乐教育时,应当有效的把握好课堂上的45分钟,做到让自己的教育深入的影响到学生的内心,根据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做出最恰当的安排,激起学生学习音乐课的欲望,让他们在音乐教育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愉悦感。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美的同时,帮助他们提升感受的能力,只有存在感知的能力才能真正的影响到内心的情绪。

(二)深入改革,创设独特的音乐教学体系

由于音乐教学并非主流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注重美的感受,更没有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他们的心理状态也就难以在音乐课中得到改变。因此,只有深入改革,创设独特的音乐教学体系,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能让音乐更好的深入大学生的心灵之中,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1.细心聆听,用心体会音乐的美妙

音乐,最初就是用来听的。因此,从“听觉”入手,是音乐教育的起始点也是根本出发点。美妙的乐曲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感触,触发最真实的心灵感受。教师可以从“听”出发,让学生充分的感受音乐。一方面,教师应当在课堂中运用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优秀的作品也能更多的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最终需要的效果。在全世界范围内,优秀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教师必须有所选择,而不能盲目的随意挑选。比如说,不同的国家都有他们独有的音乐体系,也有着不同的音乐形式,教师应当选择那些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情绪的乐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2.拓宽思路,看中导学

音乐不仅可以用来听,还能用来“欣赏”。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广泛的运用到了现代教育之中,高校也不断的引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这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发展改革的契机。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在播放作品的同时介绍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更为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创作意图。同时,在播放音乐时,还可以介绍这首作品的音乐风格,让学生们自由的了解一些和音乐相关的内容,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从而对音乐有着更好的感知。

3.在音乐教育中突出“想”和“说”

适当的联想并让学生充分的表达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本就是为了让学生内化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音乐教育虽然与其他的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它能够在听和看中便有着诸多感悟和体会,但是想要获得更为突出的效果,就必须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联想,并且内化为自己的感悟,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表达出来,这样才能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比如中华名曲之一的《渔樵问答》是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古琴名曲。《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唉乃,隐隐现于指下。”该乐曲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学生在欣赏这首古代名曲时,会立即在脑海中想象出一幅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世的羁绊的画面,再通过教师对此曲的背景介绍,就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音乐教学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过程,而是体验和活动的过程。而“说”即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理解作品的,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而且可以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争议,教师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对作品的独到理解和个人感受,积极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作品。在此过程中,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关系,人际关系也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还增强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可谓是不但收获了技能,还收获了一个健康的心态。

(三)加强校园音乐教育建设

开展一系列的校园音乐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还能发挥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户外活动环境,重建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首先,培育良好的校园音乐环境。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会经历很多与原来生活截然不同的人生,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一步步的迈入社会,通过一系列的考试、考级、入党、就业等过程,都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会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考验。大学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承载客体,除了正常学习之外,大学生还面临着一系列诸如考证、过级、入党、就业、恋爱、交友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压力,如果某一问题没有处理好,常常会使他们感到困惑与迷茫,在某些时刻,一些学生甚至会表现出过激行为,而音乐则是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良好手段,一首优雅的乐曲可以使大学生压抑的心灵得以有效释放。所以,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其次,还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节、文化节。音乐活动通常而言是演奏、表演、舞蹈和唱歌等活动,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学生能够多角度、全方位的去感受音乐的真谛和魅力,许多有才华的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学过的乐器在学校表演,或是自己创作歌曲,在表演的过程中建立了自信,获得了掌声,积累了更多的人脉关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对日后的心理发展也有不可多得的益处。同时,也可以组织系队、院队、校队,积极开展校内、校外音乐文化交流,展示大学音乐教育水平。定期开展音乐讲座和音乐演出,邀请知名音乐家和艺术工作者来校讲座和演出,在校园中普及音乐艺术,满足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加深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以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

四、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重中之重,高校不仅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加注重学生是否有着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大学生还没有面对社会,社会经验较少,因此心理也非常不稳定,如果出现偏差将会对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音乐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除了学习音乐技巧和技能以外,学生还能从音乐学习中体会到乐曲的美妙,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从而培养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刘云,朱家骏,王颖.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实施途径研究[J].艺术探索,2009,(03):103-104.

[2]王良化.关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J].艺术教育,2009,(01):63.

[3]张妍.高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J].中国轻工教育,2010,(04):36-39.

[4]罗娱.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大众文艺,2016,(01):258-259.

作者:刘阳琼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第五篇: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目前,网络成瘾问题已影响到了大学生正常的身心健康问题,其产生的后果已经打破大学生合理的生活学习节奏,网瘾严重的甚至能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文章主要调查了网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网瘾对他们的影响,给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带来了合理的科学根据。大学生网络成瘾群体与网络依赖的心理状况非常不好,各院校应开展网络心理询问,可以及时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性质。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网络成瘾原因;心理健康调查

目前,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已经惊人到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包括了人们的心理生活。其实,网络能说成是把“双刃剑”,能给人们带来很多的便捷,但是也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冲击。网瘾(网络成瘾)其实是说在没有瘾物质的作用之下上网行为的冲动而失去控制,最常的表现是因为长时间上网给人们自身带来很大的社会心理功能的损伤。这之中最多的就是青年人,大学生更是互联网最多使用者的主要人群。可是大学生还没有正式步入社会难免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和稳定,网瘾的高发群体中大学生是最多的,网瘾也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学业的主要原因。互联网发展愈发变快,使网络负面心理更为凸显而出。甚至网瘾最大的学生能在高校中严重影响学业,不上课甚至到了必须退学的地步。

一、大学生网瘾成因

近些年来网络在迅速的发展中,大学生由于受到网络影响太大已经引起了政府的有关部门的关注。所以,政府已经将网瘾列为公共卫生问题备受所有人的关注。因为校园的建设实在是太简单,没有太多的娱乐设施,这使上网成了大学生很正常的休闲娱乐方式。思想活跃是大学生的主要特点,易受到新鲜事物的影响,也很容易被网络一些负面东西所影响。这几年,很多高校中都出现了很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深陷网络游戏或者是互联网导致不能正常学习,荒废了学业,严重的会导致退学。所以,我们要重视大学生对网络的沉迷。处于大一年级新生上网率普遍比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们低,大一的新生们有可能还会受到家庭以及学校的影响,等到高年级则不再不受父母们的很多方面的约束。因为上大学之后比较轻松,而且学校的管理也不再那么严,以至于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上网。对网瘾青少年研究发现,网瘾的发生时间多在20-30岁之间,而受到影响的人群中高校学生是高发的群体。

二、网瘾所造成的危害

网瘾所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各个方面,主要体现为消极悲观、情绪低落、没有自信、冷漠、自卑甚至和同学的交流少之又少,也使青少年的集体感变低等等。从上面的表现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成瘾主要表现在情绪的忧郁以及人际关系的敏感。非网瘾学生与网瘾学生都认为网络可以改善朋友、同学关系,因为网络的便捷可以使交流变得方便,沟通之间也可以做到无缝隙。在大学时期是形成人格的关键时期,网络可以提供交流方式还可以展示自我,也能使我们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可是,如果网络已经成瘾,不仅仅影响到学生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果长久处于一种在梦幻的世界中,这样无疑将会和现实生活脱离,使社会的适应变遭,交往的能力变低,导致学业的荒废等等这些不良的后果。在大学校园中为了上网而逃课的学生很常见,学校必须进行干预杜绝这样不好的事情发生。

三、结论

总体来说,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以及各种方面都有负面的影响。进行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干预中,着手方面主要有学生自身、学校、社会等等。应该改变社会大环境,并且政府的有关部门必须要高度地重视起网吧管理。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们以及学校也要培养学生们优良的品质个性,另一方面,需要增强大学生沟通以及交流的能力。必要时,也可以开展心理咨询等等,引导大学正确的使用网络,指导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这样才能使大学生适应变化的社会。校园文化的建设也要加强,学生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也是有益的影响。纵观全文,其实网瘾的形成是可以预防的,需要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2]唐晓霞.于立群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身症状、社会支持及应付方式关系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6):1455-1457.

[3]林琴,徐勇.网络成瘾的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5(3):254-255.

[4]赵静,齐玉龙,梅翠竹.低年级大学生网络成瘾及成瘾倾向状况调查[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1(19):2575-2576.

[5]林绚群,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4):281-283.

[6]刘琳,谢世荣,万晓晨等.大连大学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22-124.

[7]朱克京,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1):796-798.

作者:黄淼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幽默风格关系分析

摘要:通过对24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幽默风格的关系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个体心理健康与幽默风格的相关关系以及性别、学科类型、年级对幽默风格的影响。结果,性别上有差异的是嘲讽型幽默风格(t=-3.86,P<0.01)和自贬型幽默风格(t=0.04,P<0.01);亲和型幽默风格在学科类型上有显著差异(t=-2.03,P<0.05);嘲讽型幽默风格在年级上有差异(F=4.595,P<0.01);在心理健康得分情况上有差异的是在嘲讽型幽默风格(t=3.47,P<0.01)和自贬型幽默风格(t=5.59,P<0.01);亲和型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自强型、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风格存在负相关。

关键词:心理健康;幽默风格;相关;研究

大众眼里常常把幽默看成有益的,然而,支持这一观点的理论却少之又少。近年来有研究者指出并非所有的幽默都对身心有益,像敌意、挖苦、嘲讽或者黑色幽默以及病态笑话的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值得令人怀疑[1]。有亲和型、自强型、嘲讽型和自贬型四种幽默风格。亲和型幽默风格能够增强群体的凝聚力,是用来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幽默。表现为亲和型幽默风格的个体是以一种可容忍或者可接受的方式与人开玩笑并娱乐他人;自强型幽默风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保持幽默,即使面对困境也会以乐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嘲讽型幽默风格是指讽刺、批评和嘲笑他人的,个体在表达幽默时不会顾及对方感受,一味通过贬低他人来提高自己,会引起他人不满的情绪,不利于产生良好的交往,从而影响心理健康;自贬型幽默风格是指个体过度自嘲和贬低自己以及负面情绪的防卫性否认倾向[2]。提升自己的幽默感,可以有两种后果:一种包容自己并且对他人无害,增强了吸引力,也提升了健康水平;另一种是以伤害与他人关系为代价的幽默。大学生的性别、专业、年龄不同思考问题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思维不同采用的幽默方式会不一样。研究可以关注不同的性别、专业、年龄的大学生在幽默感上存在的差异。研究大学生的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让个体正确使用幽默,从而达到真正的心身健康,为大学生能够培养健康积极的幽默风格提供依据。幽默可以给他人带来欢乐,更容易和别人相处,可以很好避开交往中与他人的矛盾。幽默还可以使人产生积极情绪,使个体更愿意接纳自我。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使学生保持乐观情绪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工作。将大学生从不良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各个方面寻找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在认知心理学的领域中,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就是Martin,PuhlikDior,Gary等人的理论。他们将幽默分为四种风格:亲和型幽默风格、自强型幽默风格、嘲讽型幽默风格和自贬型幽默风格。前两个幽默风格具有积极意义,后两个幽默风格对健康具有潜在危害[3]。因为东西方在文化上是有差异的,所以东西方的人对幽默的理解会有不同,所以有中国的学者对幽默风格量表进行了修订,使幽默风格量表本土化。幽默对心理健康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取决于幽默风格。幽默可起到心理的调节作用,能够正确认识并使用幽默尤为重要。倾向于亲和型幽默风格与自强型幽默风格的个体会更受人们欢迎,使人们内心真正愉悦,降低孤独感。在与他人交往时嘲讽型幽默会使对方感觉到敌意或者是给对方留下负面印象。个体在不知不觉中就树敌不少,会产生人际关系问题。自贬型幽默风格的个体由于过度贬低自己,导致自己不自信,提高了抑郁水平,产生负面情绪。身体、心理健康相互影响,心理健康状况不好会导致身体出现问题,身体出现问题,心理会越发不健康,恶性循环,导致个体持续处于消极状态。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又因为不同的幽默风格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不同影响。所以研究了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引导人们正确适当使用幽默,不要使幽默感成为自己的短处,从而促进心理以及身体的健康。大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经历也会更加丰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个体的生活环境有不同,所遇到的事情也是大有不同的,那么面对问题的处理方法也会不同。关于心理健康与幽默风格关系的研究,心理学学者们对被试幽默风格的研究主要是在年龄、性别、专业、地区等方面,对被试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是在生源方面研究。以上研究均有显著差异。此次研究的被试主要集中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对陈国海等人的理论进行验证。幽默可以调节心理健康状况,重视对幽默风格的研究,正确认识幽默,是否能够进一步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心理健康与幽默风格之间的关系是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方法

1.1被试

在乐山师范学院在校大学中,随机选240名大学生。对这24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与幽默风格关系的研究,问卷共发放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3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7%。其中男生107人,女生127人;文科122人,理科112人。大一学生77人、大二学生69人、大三学生46人、大四学生42人。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呈阳性的有105人,呈阴性的有129人。

1.2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由Derogatis所编制的。已经在大学生中普遍使用。该量表包括9个因子和一个其他项,共90道题。9个因子及其克伦巴赫系数分别是:(1)躯体化,α=0.881,共12道题,主要表现为身体不适,如:头痛、肌肉酸痛、心血管、呼吸不适等。(2)强迫症状,α=0.834,共10道题,主要体现在身体上和思想上明明知道没必要做的事情,却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和思想的要去做。(3)人际关系敏感,α=8.21,共9道题,表现为个体与他人交往时的不自信、不自在和消极情绪等。(4)抑郁,α=0.836,共13道题,有明显抑郁的人会表现为长期的心情低落,没有活力,悲观主义,甚至有死亡的念头。(5)焦虑,α=0.839,共10道题,焦虑的个体常处于坐立不安和惊恐的状态。(6)敌对,α=0.727,共6道题,主要是思想和行为问题,脾气暴躁。(7)恐怖,α=723,共7道题,恐怖分为社交恐怖和广场恐怖。(8)偏执,α=0.691,共6道题,表现为夸大、猜疑、妄想等。(9)精神病性,α=0.821,共10道题。此外还有一项附加项,共有7道题,当作10个因子进行处理。每道题按1~5记分:(1)从无。(2)很轻。(3)中等。(4)偏重。(5)严重。总分超过160的,提示阳性症状。幽默风格问卷是由Martin等人编制的。此次试验所用问卷是由陈国海等人在Martin的问卷基础上修订的中文版本。该量表被分为四个维度,共25项题目。幽默风格量表的四个维度及其克伦巴赫系数分别为:亲和型幽默风格,α=0.675,共8项题目;自强型幽默风格,α=0.798,共5项题目;嘲讽型幽默风格,α=0.873,共7项题目;自贬型幽默风格,α=0.802,共5项题目。经过克隆巴赫系数对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得出α=0.780。每道题按1~7记分:(1)完全不同意。(2)中等程度上不同意。(3)略微不同意。(4)不赞成也不反对。(5)略微同意。(6)中等程度上同意。(7)完全同意。其中有第1、5、9、13、21题是反向记分题。每个维度下都会得到一个相应的分数,得分越高,表示越倾向于该维度。

1.3数据处理

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且做相应处理。性别、学科类型对幽默风格的影响中用的是独立样本t检验;幽默风格的年级上差异中采用方差分析。研究心理健康与幽默风格的关系时进行了相关分析。

1.4实施

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240份,实验要求被试一次性填写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和幽默风格量表,并要求被试如实填写自己近一周或当下的状态。若被试有乱填现象,则问卷作废。问卷收回后录入到SPSS16.0软件中。

2调查研究结果

2.1大学生幽默风格的性别差异

男大学生在亲和型和自强型幽默风格上的得分均低于女大学生,在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风格上的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其中在自强型和嘲讽型幽默风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2.2大学生的幽默风格的学科类型差异

文科生在自强型幽默风格和自贬型幽默风格上的均分均高于理科生,在亲和型幽默风格和嘲讽型幽默风格的均分均低于理科生。其中在亲和型有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

2.3大学生幽默风格的在年级上的差异

大学生幽默风格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其中只有嘲讽型幽默风格存在显著差异。

2.4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得分情况在幽默风格上的差异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得分显示为阳性的大学生在亲和型幽默风格上的均分小于得分为阴性的大学生;在自强型、嘲讽型、自贬型幽默风格上的均分均大于得分为阴性的大学生。其中在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

2.5大学生的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的相关分析

亲和型幽默风格与SCL-90的各个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强型、嘲讽型、自贬型幽默风格与SCL-90的各个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

3讨论

3.1大学生幽默风格的性别差异

该研究中通过对大学生的幽默风格进行调查,发现幽默风格在性别这一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大学生在亲和型幽默风格和自强型幽默风格的得分均低于女大学生,在嘲讽型幽默风格和自贬型幽默风格上男大学生的得分均高于女大学生。这个结果与国内学者对幽默风格在性别上差异的研究结果相同。说明男大学生多使用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风格。根据中国男女在性格上的差异可知,男性较女性更具有攻击性[4],而女生更温柔和善。女性更注意与他人之间良好的关系,多结伴而行,更倾向于减少与他人的冲突。所以女大学生倾向于亲和型幽默风格。根据前人的研究结论,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风格会对心理健康有潜在负面影响,所以需要对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幽默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中,自强型和嘲讽型幽默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生活中男大学生更喜欢嘲讽他人,抬高自己;而面对困面时,女大学生更能乐观面对。

3.2大学生幽默风格的学科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文科生在自强型幽默风格和自贬型幽默风格上的得分均高于理科生,在亲和型幽默风格和嘲讽型幽默风格的得分均低于理科生。文科生较理科生,普遍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喜欢自己与众不同。学理科就是锻炼学生的逻辑性,使学生更理性。文科生和理科生所学东西不同,培养的思维方式不同,那么对事物的看法也会有所区别,该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幽默风格的学科差异,了解到文科生更倾向于用自强型幽默来减少交往过程中的矛盾。文科生较理科生更加感性,会导致他们更加敏感,因此,他们更多使用自贬型幽默风格[5]。在大学生幽默风格的学科差异研究中,亲和型幽默风格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理科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倾向于用亲和型幽默建立人际关系,用嘲讽型幽默对环境的尴尬加以缓解。

3.3大学生幽默风格在年级上的差异

在研究大学生幽默风格在年级上的差异时,将幽默风格量表的数据分为四个组,组间变量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组内变量为亲和型、自强型、嘲讽型、自贬型幽默风格。同年级不同幽默风格的均值比较,显示大学生倾向于使用亲和型和自强型幽默风格。而且各个年级幽默风格的均值均显示了该年级的大学生倾向使用亲和型和自强型幽默风格。说明此次研究的被试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多表现得从容淡定。对大学生幽默风格在年级上的差异的研究中只有在嘲讽型幽默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年级不同,年龄也有所不同,所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同。根据结果可知,随大学生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使用嘲讽型幽默风格。大四年级的被试集中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心理学的学生倾向于鼓励别人,而不是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所以该研究中大四学生没有随年纪的增高,而越多的使用嘲讽型幽默风格。为了更确切知道年级对嘲讽型幽默风格的影响,进行了事后检验。结果,大一年级与大三年级在嘲讽型幽默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

3.4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得分情况在幽默风格上的差异

对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得分呈阳性(阴性)在幽默风格上的差异,是前人未做研究与讨论的,因此进行了该研究。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90个项目各个项得分相加的总和,能反应心理健康程度。总分高于160分,则表现为阳性。得分超过160分的大学生较得分低于160分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自强型、嘲讽型、自贬型幽默风格。量表表现为阴性的大学生更多使用亲和型幽默风格。因为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所以可以推断出使用亲和型幽默风格是对心理健康有帮助作用的。数据结果,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得分情况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风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有负面影响的。量表表现为阳性的大学生多使用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风格,他们常用讽刺、恶作剧等方式拿别人开玩笑或者无限度贬低自己取悦来他人。建议心理自评量表表现为阳性的大学生可以尝试改变自己的幽默风格,多表扬他人,多欣赏自己,渐渐使自己达到积极健康的状态。

3.5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幽默风格的相关分析

亲和型幽默风格与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各个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强型、嘲讽型、自贬型幽默风格与SCL-90的各个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学研究者发现幽默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一定作用,幽默可以改变个体的心境并降低焦虑,增强人际吸引力,使个体更加积极乐观[6]。我国的心理学学者所做的相关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亲和型和自强型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关系,有益于身体健康;嘲讽型和自贬型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呈现正相关关系,有害于心理健康[2]。该研究与前人研究有不同。不同可能受时间、地区、被试的选取等多方面原因。此次研究中,只有亲和型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呈负相关,说明常表现为亲和型幽默风格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而自强型、嘲讽型、自贬型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呈正相关,这三种幽默风格有害于心理健康。亲和型和自贬型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是非常显著的。所以擅长使用自贬型幽默风格的个体应杜绝自贬行为,告别压抑和自卑,才能得到健康的生活。认识到幽默的弊端并且正确使用幽默,才能促使身心健康。亲和型幽默风格与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9个因子中恐怖的负相关程度最大。该结果与先前学者对亲和型幽默风格的说明相仿,亲和型幽默风格会给个体人际吸引力,所以表现越强的亲和型幽默风格,就会有越弱的社交恐怖。自贬型幽默风格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都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自贬型幽默风格对个体的心理最具负面意义。尤其与精神病性有0.479的正相关关系。精神病性常表现为幻听,思维涣散,被洞悉感等精神分裂症状[7]。而自贬型幽默风格就是会表现的自卑和懦弱并且倾向于否认负面情绪。所以自贬型幽默风格越明显,精神病性也越明显。

参考文献

[1]陶金花,田芳,李大鹏,等.大学生幽默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106-107.

[2]陈国海.大学生幽默风格与精神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219-223.

[3]张信勇,胡瑜,卞小华.大学生的幽默风格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9.

[4]陶金花.大学生幽默风格的相关因素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4):31-34.

[5]肖凤秋.大学生幽默风格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S4):193-198.

[6]郝霞.大学生幽默风格、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7]李姝.大学生挫折应对与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长江大学,2014.

作者:芦炎 张靖 单位: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