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专题

谈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专题

摘要:21世纪以来,新媒体让广播电视语言传播新生了多种平台,尤其是视频门户网站和直播平台。例如在社交平台上颇有影响力的“谷阿莫看电影系列”,“Papi酱”系列,以及在快手、映客上的直播主持人。他们即使非科班出身,却因具有吸引力的语言特点有稳定的受众,而且节目的主题非常有趣贴近生活,往往一改人们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固有印象,以全新的面貌示人,令人眼前一亮。同时,这些主持人聚焦年轻人的生活,在受众中引起共鸣,扩大传播影响力。本篇论文的选题立意是基于栾轶玫教授的融媒体研究讲座的,笔者阐述了融媒体时代中网络媒体的发展方式及未来前景。

关键词:融媒体;视听传播;网络视频媒体

一、引言

近几年,不少以传播知识为主题的网络视频节目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这些节目的兴起主要有赖于当今时代网络技术的大发展,但同时与在这些节目中担当重任的主持人是分不开的。本文章重在分析网络传播节目的发展、特点和未来模式,阐释网络传播媒体本身传播特点与优势,帮助我们如何更好的将传统电视节目与网络平台融合,发挥出广播电视最大的影响力。网络传播媒体具有时新性和传播范围广泛的鲜明特点,是新媒体融合时代下产生的新型艺术样式,都使它在受众中产生了极大的感召力,使其本身具有了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章不仅可以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研究和理论起到扩展的作用,同时创新传统电视节目和综艺节目的未来形势发展的模式研究。

二、融媒体时代的发展现状

在融媒体时代,网络视频节目是主流。网络传播媒体,也是网络自制节目,创作、录制和后期等基本都是由网络平台推出的,比如网络综艺,网络谈话类节目,脱口秀及综艺节目等。网络传播媒体划分为短视频、网络剧、网络脱口秀节目、网络在线节目等几种类型。

(一)短视频/UCG脱口秀UCG脱口秀和短视频模式。视频网站成立早期最受欢迎的模式,选材由网友,比如Youtube模式。UGC的优点是互动性强,作品品质良莠不齐,不易把关。甚至有些平台放权给网友出主意,然后平台进行自制剧。例如,2008年由腾讯视频出品的《嘻游记》,网友除了作为观众群体,还能当编剧,甚至决定情节的发展。不过,这种边拍边播制作方式,对于网络传播媒体来说比较不容易,有实力的制作团队是更好的选择。短视频系列剧。它们的特点是每一期的时间短,所播出的数量少,优酷的《嘻哈四重奏》是典型,这一类作品由一个个独立故事组成。这类视频的特点在于①拉动互动(不会有明星参与)、增加亲近感。②题材定位明确,主打年轻族群。③符合当代碎片化趋势。这种松散的叙事方式更加结合受众的收视习惯。缺点是,题材局限,雷同度高,加上成本低廉,难以创造价值。

(二)综艺、在线节目等其他类型综艺节目在发展过程中,收视率和话题性都有所上升,再加上有丰富的制作经验的策划团队,有很大的资源和资本开启新话题,同时也能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趋势,打造完美的品牌形象,进而被其他组织视为模范组织的原因应为其所呈现的成效,而非组织规模和形式等背景性条件。更何况同时段的直接竞争者,选择模仿对象的同时,也可能受到策略取得管道、可施行程度等因素干扰,亦无法证明单纯依组织外在特色进行模仿。网络综艺节目内容更自由,不受到电视节目般的约束,无论是后期制作,节目内容,和节目话语,都很前卫大胆。网络传播媒体也会自制电视剧,目前在我国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网台联动,也就是影响制品平台结合电视台合作的方式。让制作水平精良的制作团队参与自制内容的生成,这样一些新起的网络平台媒介可上架较具有水准的电视节目。第二种方式为网站全权自制自播,这是多数视频网站最理想的制作方式。凭借高收视率的情节加上演员和后期的制作,按照观众的思维观念的加入双向交流的内容,调整发展等,这种自制方式减少投资。

三、我国的融媒体视听传播的发展现状

自2005年以来,视频网站市场进行了一个大轮回转变,上百家视频平台合并和融合至近10家主流网站。尤其是,优酷和土豆的合并、百度收购PPS视频业务、人人网并购56视频网站等让人们深刻发现了媒体融合的趋势。经过整并与合作后,我国目前占据榜首的网络公司有百度公司(Baidu)、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腾讯公司(Tencent)(简称BAT)在网络传播媒体行业付出不少资源,合并了共43个公司;各自开发了10个产品(其中百度4个,阿里1个,腾讯5个)来看,从这也能看出网络经济在最终视频网站走向电子商务,甚至是影音电商时的角色。其中阿里巴巴更在社交、网络视频、出版、新闻资讯、影视/广电等细分领域投大量资金并购,成功的与百度和腾讯进行分庭抗争,在传播范围中显示出了更多的影响力。根据《2013年第三季度资料产品监测报告》显示,观众最喜爱的视频内容是网络电视剧,尤其是喜爱观看综艺的数量已经超越了电影行业,在网络电视剧方面,喜剧题材的收视排行居冠,观众人数稳定,约在3.4亿人左右;2014年是网剧元年,“平台提供方”到“平台提供方+内容出品方”的成功升级。自制剧更有良好的互动性,在愈加繁忙的社会节奏中,契合了受众碎片化收视习惯,而且自制电影、商业定制剧等成为了新型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向。

四、融媒体的新时代特征

根据Cisco预估报告显示,全球消费者上网流量至2019年时将有80%来自于线上影音平台,若再纳入“点对点”(P2P,peer-to-peer)影音传输所产生之流量,比例将更为提高。另外,就我国线上影音收视情形而言,根据comScore与创市际所作的调查显示,我国总计约有1,166.5万位网络使用者,相当于全国86.2%的网络使用人口透过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浏览线上影音,每位使用者当月浏览时间约为1,240分钟,浏览次数约有238.9次,显见线上影音平台已成为我国网络使用者接收影音服务的主要来源。透过网际网络传输的线上影音服务又称为视频流媒体,其指影音内容透过开放式IP网络(网际网络),以串流或下载方式传送至电视、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或笔记型电脑等终端设备,以供使用者观赏之服务。媒介的数字化也会引起分享和效果的数字化,这是在当今网络传播时代中的重要特征。程序化购买的迅速发展推动媒介的价值精准的变动,可以让人们精准的衡量其具体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公司在众多品牌中挑选最合适的资源可以更加有标准和底线。移动网际网络时代促使了分享的数字化,在推介中,人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受众转发给了多少好友,进行了哪种活动的参与,这是一个跨越式的进步。效果的数字化对评估效果开通了更加精准的渠道,从而达到数据的可靠性和时效性。

(一)自媒体化在传统的媒介使用中,企业若想发出表达自我的言论是很难做到的,还要把各类强势媒体的沟通和合作工作,而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都是媒介。企业可以成立官方自营媒介,如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Facebook主页,Youtube频道,Instagram等建立全媒体矩阵。自媒体化的制胜法宝是把握社交创新和内容的感召力,首先思考用户为关注这个媒介的原因。营销要从头做起,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网络传播媒体工作者,慢慢实现跨越式的增长,粉丝数量愈发增长。而如今的网络节目同样需要思考这一问题,是应该将节目依附在原本的视频网站、创作公司,进行整齐划一的管理,还是分析出节目的特点,让节目自身成为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相对独立的传播媒介呢?

(二)社群化粉丝经济越来越显示出中心化的特征,企业和网红是这个圈子的最佳专注点。现如今,模仿小米是非常流行的趋势,组建后援会和一些大大小小的粉丝团,加大与受众的沟通渠道,通过线下见面会推介。大家形成互助关系,比如香港的D2Place、Portland180+定期举办知名博主线下市集活动,除了博主之外,粉丝和普通路人同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参与,而且每一个人都能够分得属于自己的一杯羹,这种体系更为创新,比传统的粉丝经济更有连接性和活跃度。另外,股权众筹也是经典的一种社群化传播媒介,让全世界有共同的目标和审美情趣的人发展到一起,让他们直接成为企业股票的所有者,而他们以后就继续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中心点,在朋友圈中形成多级传播,最终形成口碑传播,扩大影响力。

(三)利用互联网优势扩大传播效应网络传播媒体原本是在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等发展到一定水平程度下的必然结果,比如Papi酱的节目走红的原因,除了利用了当今互联网自制节目的风潮与中国互联网使用者人数激增的现状之外,更重要的是节目内容具备了适合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特点。也就是说,Papi酱是一个利用粉丝效应进行深度传播的自媒体,Papi酱虽然与一定的传播平台(如逻辑思维、爱奇艺、美拍)有合作关系,但是自身的内容编辑行为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影响,保留了最为原始的属于Papi酱节目的性格特征,其次Papi酱与受众的互动不仅止于短视频中的互动,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等多个社交平台均有开设自己的帐号,更好地传播“Papi酱”这一品牌。这样的网络自制节目传播特征可以说对Papi酱的节目制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新闻1+1》《新闻周刊》《新闻调查》《新闻联播》等老牌喜闻乐见节目,我们应该顺应融媒体时代潮流,在坚守传统媒体的阵地情况下,充分发挥这类新兴节目的优秀之处,满足受众需要。

参考文献:

[1]清研智库.2015年网络视频校园用户行为调查报告[R],2015.

[2]范萍萍,马莉英.网络自制剧:多方推手助力前行[J].视听界,2014(4):74-76.

[3]葛明驷.网络自制视频节目类型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6(01).

[4]姚喜双.新媒体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语言研究[C].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第七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5]周峻.新媒体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语言研究[J].南方农机,2015(003):90-91.

[6]王海燕.浅议网络语言对广播电视语言的影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010):53-54.

作者:李培文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