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馆员素养论文:图书馆人职业素养提升路径思考

馆员素养论文:图书馆人职业素养提升路径思考

本文作者:沈秋燕 单位:嘉兴市图书馆

不同的时代,科学技术不同,决定了服务方式的不同。从纯手工的供阅、咨询、采编,到现在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图书馆的每一项工作流程。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直接促进图书馆服务方式与手段的创新。图书馆要跟得上科学技术的进步,让科技的进步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图书馆人为什么应该淡泊些、平和些呢?这与图书馆的实际生存状态以及外人对图书馆人的评判有关。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图书馆,经费相对充裕,正常运转有保障。而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有的是干脆不建,有的就建个空壳,维持开放都有困难。这就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失衡,留不住人。发达地区的图书馆人,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吗?也不一定,因为社会评价实在不那么高。通常人家一听说你在图书馆工作,就认为你清闲但是没什么出息。为什么出息小呢?你有值得别人青睐的资源吗?你有高收入吗?只怕还低于事业单位的平均薪酬。所以,不甘心的人选择离开。这个要求似乎显得多余,难不成还要让工作人员揣摩读者的心理活动?是的,既然要想读者所想,得先知道人家在想什么,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在与读者发生矛盾时,可以根据对方的心理特点,积极沟通,化解读者的误解与不满。专业素养,按常理解释,图书馆所需要的理所当然就是图书馆学的专业素养了。事实上这样的理解并不符合图书馆业务的实际要求。21世纪的图书馆,岗位也随着新技术、新服务手段的运用与读者需求的提高而不断调整,分工越来越细。比如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馆员,就是现代图书馆正常运转必配的保障力量。再如新闻学、平面设计等专业也是如此。

现阶段图书馆人的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公共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图书馆中,员工的职业素养参差不齐,普遍不高。表现在:

1服务意识缺位,责任感缺失

一些图书馆,进去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冷清,抬眼看去是面无表情的脸,问上去答得特简洁。平时,是能少干点就少干点,能避就避,决不让自己太辛苦。不要说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了,连最起码的对职业的热爱都找不到影子。究其原因,无外乎捧着铁碗,虽算不上丰盛,却也可度日,政府对图书馆的要求也并不高,混混日子也没人过问。

2普遍不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为读者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仅靠微笑是得不到读者的认可与尊重的。文化素养虽不等同于学历教育,但还是与学历有一定的关系吧。中小型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向来是安排关系户的首选。就以一家县级图书馆20年来所进人员为例,看如何招人。这家图书馆在1991年接收了一名本科毕业生,此后的16年中,再未通过正常渠道接收过大学生,直到2007年,从外地调入一位才结束了这项记录。那么,这16年中都进了些什么人才呢?其间共有15人进入(领导进出不算),一名专科生,从教师队伍中而来,两人是新招的高中毕业生,其余均属从企业单位调入。学历除一人高中外,另外的都是初中文化,其中离退休年龄不足15年的有3人。事实上,还有比这更厉害的角色,一位从学校调入的职工,上班6年即退休,长年病休,实际上班时间不足两年。怪不得人家称图书馆是“养老院”,更有直呼“收容所”的。

3谁该对图书馆员的现状负责

人事权根本就不在图书馆,图书馆决定不了进谁不进谁。时间推移到今天,招聘录用,图书馆也还是不具有决定权。有家馆想招一名历史学专业的毕业生,尽管古籍保护工作受到重视,古籍普查迫在眉睫,可报上去就变了专业,而且新进来的人还不愿意做,嫌灰尘多。在一些领导眼里,图书馆的工作不就借借还还,识字就足够了,学学么总归会的。

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能否成为提高馆员职业素养的法宝

从理论上来说,有图书馆学的专业教育,那么,图书馆只招有专业背景的毕业生,何愁不能迅速改善提高馆员的职业素养平均水准。现实却是,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不一定想进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只限学历不限专业。任由图书馆界的专家学者呼吁,职业准入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但看不到人下来,连楼梯的响声都没听见。这其中原因复杂,主要有:

一是围绕着这项制度,各方利益博弈不休,这侵犯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权力。公务员逢进必考,且资源稀缺,盯的人多,现更有网络监督的加入,暗箱操作难度系数变得越来越大。权衡下来,事业单位,尤其像图书馆这种并不算热门的单位就成了次一等的选择。

二是对于地方政府来讲,反正图书馆不存在盈亏问题,只要开得出门,乐得留扇门。理由不外乎,长期以来,图书馆从领导到普通员工,有几个是专业科班出身的?不是平稳地运转着嘛。

三是非图书馆学专业背景的能做好图书馆工作吗?能!进了图书馆后只要肯学肯做,是能胜任一般岗位的。而一些岗位,并不太用得着图书馆学专业理论,反倒是其他的专业背景更能适应工作。比如古籍整理,相信有文献学或者历史学专业背景的人,能更快地投入工作;再如技术保障,必须精通计算机技术;还有咨询参考,也需要了解各学科的基本知识,才能精准与有深度地在海量信息中找到用的资源。

四是某些高校难辞其咎。一些高校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图书馆学专业早已化身为“信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或类似名称的面目。拉上10个非图书馆界的人,保准10个人都以为此类名称的专业与计算机有关。有次碰到一位新人,当时见其被分至采编做编目,不解,问何不入信息技术部,怎料她说她填专业时也是以为与计算机沾边的,到学校后,才知道就是原来的图书馆专业,大呼上当。杭州大学原有图书馆系,后并入历史系,而今又投奔了管理学院。想必这“管理”的名头一冠,层次拔高了,起点高,可以归入管理阶层。只是,连专业都不敢堂堂正正、实实在在地打出牌子来,还指望着别人重视么?

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问题,非是一朝之寒,解决之道,自不是一招两招、一年两年就能看得到明显成效的。好在图书馆界从专家学者到实力派领导,都在寻求解决方案,而公共图书馆准入的门槛逐步在提高,可以视作各级人事部门发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相信通过学界的呼吁,行业组织的推动,政府的介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将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对从业人员严把进入关,从源头上保证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与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图书馆理念,专业与基本素养俱优的新一代图书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