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探讨职业生涯中思想政治教育

探讨职业生涯中思想政治教育

一、职业生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

1.从生存论到实践论

从生存论分析,职业生涯蕴含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个人层面,即实现自我价值,是人对自身生存的拷问;二是社会层面,即实现社会价值,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就理论问题框架而言,生存论哲学与形而上学有了本质的不同,由抽象转向具体。对人本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开始转向以理性与非理性的最初融合,从而超越了传统的抽象理性。职业生涯不是简单的工作历程,既包括工作时段,也统领了与工作有关的各种角色,诸如学生、公民角色等。所以,职业生涯是一连串有酬或无酬职位的综合,在现实世界中,具体表现为一种历时态的个体生活。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职业生涯是一种生成性存在状态的实践,本质上是人的现实生存。“一个人,如果想在天国这一幻想的现实性中寻找超人,而找到的只是他自身的反映,他就再也不想在他正在寻找和应当寻找自己的真正现实的地方,只去寻找非人了。”这实际上否定了人的实践之外的以改变生存状况的路径,表明人的生存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独到之处。马克思以社会生活的实践特质形成的生存实践观,开创了实践生存论之先河。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形而上学的“抽象王国”,揭示了人的现实生存境遇,毅然地举起“拒斥形而上学”的大旗。与孔德“拒斥形而上学”有本质的不同,孔德的“这种形而上学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

2.从生存实践论到职业生涯理念

生存论哲学思维范式推动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丰富生存论思想和对现实人的实践论分析,以及由此形成的方法论(世界观)是一种生存实践论范式,人生活的“现实世界”,是劳动实践创造的世界,并非人类中心主义。当代哲学的生存实践论转向,是尊重个体生命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任何实践,人都是以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生命体方式参与,且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职业生涯理念反映了人的生存与动物的生存有本质的不同。职业生涯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因为在人类世界,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以人的发展和生命历程为坐标,来重新审视与安排周围世界,把人的世界还原成自然史,把人的关系还原成社会史,最终两者都还给人自己,这种实践哲学本质上是人的生涯哲学,是关于“现实的人”的职业生涯问题,不是虚无缥缈的抽象存在物。这对重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开创了崭新的视角,为职业生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而强大的哲学基础。

二、职业生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马克思主义生存论哲学指引思想政治教育与个性发展契合,导向个体在职业生涯中与社会和环境和谐相处。毋庸置疑,人的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从理论分析,职业生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生产发展到职业分工的必然逻辑。从历史背景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当今世界特别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职业思维视域随着社会嬗变而迅速扩张,为职业生涯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

1.时代背景

“全球化也具有意识形态性,因为它试图根据一种比任何东西都更有效地服务于一些利益的新的全球想象来重新构建世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全球化带来思想文化同步扩张,也就不可避免地带动了职业的全球化。意识形态不能脱离中心工作,但是其本身也是相对独立的。各种意识领域的相互渗透与碰撞,这就是职业生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国外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密切联系,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外延提供了借鉴“范式”。国内学者从关注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开始了我国在职业生涯学科领域中关注人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关注职业需求和社会需要。职业生涯教育的兴起将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回归到人的生存与发展视野,而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传播和灌输,“范式一旦改变,这世界本身也随之改变了。”时代范式的变迁,职业生涯与价值实现成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

2.社会需求

改革实践进入攻坚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缺失、社会转型的需要与阵痛,都导致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与考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包括“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多样化是人的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个性化发展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就要求重新审视职业的社会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回避个体的职业价值。计划经济时代,片面关注社会需要的思维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必然来自于人的需要,多样性的道德标准、价值尺度以及利益追求交织在一起,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也将其视域由宏观的共性关注转向了满足个体发展、满足时代需要的微观领域,包括个人的生活方式、职业理想等。“微观领域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发展的重要一维。”

3.核心价值

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核心价值是职业的核心利益关系。企业文化、职业理想、从业心理、就业态度等,都是由核心价值统领职业性价值。核心价值作为基本价值,绝不是不是一元价值,恰恰是相对于多元价值而言的。职业价值的多元性和丰富多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从业方式、单一分配工作的途径。如果没有核心价值统领,多元职业文化的相互冲突、多元经济利益的相互冲击、多元社会思潮的相互纷争,往往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职业价值共识消退。我们急需在职业关系中树立正确“荣耻观”,为职业生涯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坐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指明了生涯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线索。价值的本质属性在于“满足需要”,大学生只有切身感受到核心价值在其职业生涯中“有用”,对他未来就业择业有帮助,才能真心实意接受核心价值,“入耳入心”。生涯性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人的自然成长规律,从个体现实差异性出发,从个体的现实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核心价值教育,是对人的个性的充分肯定。核心价值支撑下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在一定程度上稀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带来的收入差距不平衡的心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阶段性不足,从而抚慰心灵、理顺情绪、平衡心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职业生涯历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职业生涯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世界人员流动频繁,职业面向世界,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全新的时空境遇,并开始关注职业生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职业观的重要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能够取得不断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三、职业生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视野与思想品德教育重叠,更多关注人们思想的共性,对人性的思考与对问题的认识过多地束缚在“抽象的人”共性构架内,远离个体的内心世界,这种“普世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结果往往难以深入个体世界。职业生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针对个性特征量身定做的,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良精神,又是对传统思维范式的辩证否定和超越。以职业为载体,以生涯为脉络。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根源,更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这种职业生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恰恰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一种有效赎救。

1.职业生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判定

职业生涯是动态的生命存在,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一种可能性的筹划。从时间上看,职业生涯是延续性的,纵贯人的一生发展历程,本质上是持续一生的过程,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工作或职业的时间段。人是职业生涯的塑造者,就个体的人而言,一直在理想与现实、愿望与行为之间相权衡。人们做出的职业生涯选择,就是利益权衡的产物,首先就要权衡职业的收益以及获得该职业的代价和从事该职业的风险。任何一个人,走的每一条道路都是不能回转的,因为生命历程是不能反复的,没有完美的人生。对个人来说,职业生涯反映了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需要规划、思考、制定和执行,因个人的动机、抱负和目标而形成与发展,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思想政治教育促成了人的生成性的存在,能够促使个体完成更适合于时代的具备个性特征的职业生涯历程。所以,人的生命历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塑的,具备可变性、发展性。这种可塑性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所在。就人生价值而言,职业生涯道路的选择,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价值判定,成为了人的精神养分。

2.职业生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承载

人的存在和发展最终要以人的实践来展现,实践更多地体现在职业生涯历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总会在职业生涯历程中留下烙印,职业生涯自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着力点和现实承载。动物的生存是本能,满足的是生理层次需要,职业生涯是生活的意义,满足的是人社会性需求。“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身的生命活动。”人们的自然物质需求源于人的劳动,人的自然性是职业生涯存在的物质基础。现代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方式的分化,具体劳动则需通过具体的职业平台来实现,职业多样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网络,人生价值也取决于这种社会网络。职业生涯是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种生活模式,没有“从动物中提升出来”的人,即没有人的现实存在,必然就不会有生存思维存在,职业无从谈起,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没有现实承载,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人的社会性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与存在的合理性,是因为有了职业生涯的承载。

3.职业生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体征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现实的个人”,职业生涯是必然建立在“现实的个人”的基础上,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完整、有效认知。人的社会性通过职业直接生成与发展,而人的自然性通过职业间接展现,职业生涯所关注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以职业核心。“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思想问题归根结底来自于物质利益,思想理论研究应秉承一种正确的价值立场。职业及其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焦点问题,物质得失最直接地源自于个体职业,职业思维的转变从社会物质领域延伸到社会意识领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体征。这种生命体征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大学生职业理想对发达城市的向往追求,就折射出职业生涯在人们思想政治领域的生命特征。因为,在人的现实生活层面,职业性质决定着个体生活方式和社会阶层,深刻影响着人的社会本质和思维方式。职业上的同级比较和职业间的横向比较,影响着“现实个人”的精神需求。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导致职业之间的差异性,这在心理上成为个体价值实现的尺度,形成所谓的“社会地位”,这是关联人的社会性、精神性的主要因素,从个体职业生涯的视角突显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恰恰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着,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汲取时代的精华来丰富自身的内容,以更好地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4.职业生涯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平台

人的任何一种实践,都是以完整的生命体方式参与,绝不是局部、孤立、静止地参与。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促使人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也是受教育者个体的价值实现。职业生涯是人生存于现实世界的历史形态,体现出最真实、最完整的“现实的个人”,成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根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人的职业生涯视角,在思想问题方面从“形而上”的云端俯视人,道德教育就是社会发展的视角把人压扁为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尚人”,政治教育则在意识形态的旗帜下把人教化为消除一切杂念的“工具人”,进而演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盲人摸象”的乱象,这不仅起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且异化了人的认知,甚至从不同的角度把人的认知撕裂成碎片,变得面目全非。人性是完满的,现实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恰恰是职业生涯展示了人的完整性、个体性、独特性,个体价值在职业生涯中得以实现。职业生涯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方面面重新粘和在一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职业生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方式和途径上还处在论证和完善之中。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的巩固与深化,也是对其未来工作实践的定向和指导。

1.以生存论哲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

大学生事业观主要体现在择业观和就业观。马克思主义生存论哲学能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以生存论哲学来指导自己的就业行为,促使大学生在复杂多变市场经济环境中,找准生态位,以自身优势转换职业角色,端正爱岗敬业的态度,才会有良好的生存发展时空。一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想。择业理想是职业理想的奠基,有了正确的择业理想,才有正确的求学方向。有了明确的择业理想,才能促进大学生融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于一身,引导他们实事求是,调整就业期望。二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职业价值观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从社会价值而言,是大学生在从业过程中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就个人价值而言,但大学生从社会中得到的尊重和满足。通过职业性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懂得,一个人的职务、能力、学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

2.以共同理想抵制大学生就业中的不良思潮

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阵痛时期,新旧观念交锋激烈,“旧没全破、新没立正”的更换时期,加上国外各种思潮的渗透,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思想摇摆不定。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而言,解决思想领域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用一种正确思想取代不正确的思想,而不是以强迫命令的方式,让大学生选择某种思想。一是以共同理想引导大学生抛弃旧的思想观念,等要工作、找“铁饭碗”的旧观念必须剔除,各行各业都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采用多种形式,利用职业为载体,广泛而深刻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二是以共同理想抵制择业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三是有了共同理想支撑,提高大学生在就业中的鉴别力和意志力。

3.以辩证思维纠正大学生就业中极端行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经济与科技的全球化,意识形态领域的纷繁复杂,都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如果大学生还在思想政治上出现一些对国家政策误解,必然导致一些极端的就业行为。诸如择业观念趋向功利化、就业过程中诚信缺失行为等,有的甚至误入歧途,大学生入传销窝点、极个别大学生女性“三陪”甚至“失足”就业等。这些极端行为往往都是因为缺乏一种辩证思维,要么自负、要么自卑、要么攀比、要么得过且过的就业心理造成的。一是以辩证思维引导大学生对就业和职业发展要有一个比较全面、正确认识,有正确就业思想才会有正确就业行为。二是以辩证思维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中的各种不良情绪,不要片面把一些网络虚拟宣传当成社会真实面貌,要在实践中端正思想观念。三是以辩证思维引导大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参与竞争、对待失败挫折,在竞争中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顺利就业。

4.以发展与联系观点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追求

职业追求是一种重要的职业心理,是大学生在就业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既包括生理心理,也包括个性心理。心理是可塑的、发展的、也是相互联系的,例如身心健康。良好的职业追求心理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是以发展和联系观点,培养大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的需要,正确定位并找准未来方向。二是以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让大学生认识到就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以此培养他们的毅力,坦然接受各种考验、果断处理各种矛盾。三是以发展和联系观点培养大学正确认识自己的择业目标和职业角色转换。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各方面的环境都发生变化,需要大学生有一种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才能顺利地适应周遭的变化。

五、结语

职业生涯对个体而言是独特的,是基于自我实现而展开的一种独特生命历程,社会现实中没有两个人拥有完全相同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职业生涯统领认知,从根本上抓住了“人本身”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其接受的动力是主体内在需要与外部刺激的有机统一。主体需要越强烈,外在刺激越有效,主体内在的驱动力就越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显著。

作者:傅晓华 易果平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办公室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