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思想政治教学对职业素养的培养2篇

思想政治教学对职业素养的培养2篇

(一)

一、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水平不高

由于有校内实训基地及企业定岗实习的训练,高职大学生毕业以后刚开始到企业去工作时还是基本能够胜任岗位要求的。但是,部分高职大学生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和理论基础越来越不能满足工作岗位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不会自觉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去解决一些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在学校里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精造成的。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不会去系统完整地把一整套理论体系交给学生,而是基于企业岗位工作过程设置要求,凡是与此要求没有关系的理论知识少讲甚至干脆不讲,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理论知识体系,所以不少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再加上专业面、知识面比较狭窄,对专业以外的知识虽有所涉猎但面还是不够广泛,遇到不少专业交叉、复合的问题自然拿不出什么有效的招术。与同一岗位的本科生比较起来,动手能力是强过他们,可是发展后劲、上升空间却十分有限,竞争能力处于下风。我们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目标不能只局限于他们短期的发展,应该把目光放远。

(二)敬业精神不够

不少高职大学生的敬业精神不够表现在对工作环境、岗位、待遇和发展空间等方面要求较高。例如工作环境不能噪音太高、污染太重,最好能够像办公室一样;劳动强度也不能太大,不要安排加班或三班倒;薪水现在至少得三四千一个月,福利要齐全;今后要多给自己培训、提拔的机会等等。如果这些方面的要求难以满足,不少人干没多久就会辞职跳槽到别的企业。笔者前不久曾经遇到一个已毕业四年、汽检专业的学生,说到他们班的40多个学生现在从事汽车行业的人只有三个,其他的都改行去做别的事情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不是嫌工资待遇低,而是觉得汽车行业工作环境太脏、岗位太辛苦劳累。当然,一个人追求更舒适的工作、更高的待遇、更好的发展空间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如果不经过长期的努力、为企业做出一定的贡献,就想在短期内一步到位那是不现实的。当前大多数90后高职大学生人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未经历过太多的艰辛,故很难让他们很快适应社会,只能通过逐步地教育引导才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自信乐观不足

不少高职大学生到了企业里面工作后表现得不怎么活跃,不会主动与同事进行交流、学习、相处。一些重要的、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也不敢自告奋勇地去承担,只是默默地“经营”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一个企业里面基本上是什么学历的人都有,但主要还是以中职、技校生为主,高职大专生为辅,本科生有一些。高职大学生常以大学生自居,打心眼里瞧不起中专生,但在本科生面前底气不足。自信乐观精神不足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与学历认同有很大关系:高职大学生的学历比中职生要高一点,但与本科生甚至研究生相比又矮人一等。相当一部分就读高职的学生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在初、高中阶段的考试成绩基本处于中下游水平,总是被一些尖子生压着抬不起头来,自信心被打击是家常便饭,来读高职是出于无奈的选择(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务实的家长、学生出于学一技之长好就业的考虑)。从小到大的成长、学习背景造成了他们没有自信和乐观的资本。

(四)创新意识不强

创新是职业素养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高职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害怕失败承担责任。在企业里面很少能够看到高职大学生有新的创造或发明,相反有时候倒是中职生、技校生的创新意识、激情和能力超过了他们。虽然后者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有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勇气,敢于放开手脚往前闯,反而会干点事情出来;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理论、基本功本来就比较扎实,且不少人直接从事企业产品和工艺的研发,发明创造成果自然不少。高职大学生处在不上不下、瞻前顾后的尴尬境地,做起事情来自然放不开手脚。

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素养培养的具体实现路径

(一)提高哲学素养

针对一部分高职大学生理论水平难以提升的现状,在校学习期间专业课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强他们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样可以大有作为。针对学习理论基础比较差的现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强制性地向他们灌输政治思想理论教条,而应以灵活地掌握方法论为主要目标。事实上,思政课的绝大部分教学内容都贯穿着一条主线,即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成果,而马克思主义是哲学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处处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适当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哲学素养和理论水平,而且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运用哲学方法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全面、整体、辩证地看待、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终身受用。

(二)讲求奉献精神

高职大学生敬业精神不够很大程度上是奉献精神的缺失造成的,专业课只是交给他们一定的技能,而奉献、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还是得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才能实现。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涵盖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最基本的要求,这些要求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从理论到案例,从理想到现实等方式方法使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奉献”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双重意义,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三)树立文化自信

高职大学生要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健康的精神状态,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可以为他们的内心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职思政课教学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大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学生们在思想意识形态的转变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和职业观,对自己的理想、未来、前途和职业才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深知自己今后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在为物质、金钱、享乐等低俗目标挣扎,而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止,这样才有可能逐步树立起乐观向上的信心。

(四)激发创新意识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出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激发高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是大有可为的。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可以启发教育学生认识唯物辩证法规律:事物总是不断呈现出一种螺旋式地向上发展的过程,新事物总是要取代旧的事物。另外,思政课具体的教学内容也涉及到创新方面,例如“毛概课”第八章第四节第二部分“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让学生了解创新的类型、创新的重要意义、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知识点,通过列举一个个的创新实例使他们感同身受,逐步激发和树立创新思想意识。

作者:覃秉金 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二)

一、中职思想政治课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1、以身作则,教师起好职业道德模范作用。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学校管理等手段,让学生心理对优良职业素质和其践行标准有较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自我增强职业素养的意识,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自觉践行。诸多道德标准如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等在中小学思政教育上已经有一定的涉及,然而诸多中职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仍然常常违反这些道德标准,并没有真正的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可见,在中职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监督学生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其次,中职学生具备较强的行为模仿能力,周围职场人员的职业道德表现,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如果教师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谐的同事关系,优秀的教学水平、合理的职业规划,这会对学生提升职业道德的修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根据实际,改进教学模式。思想政治课,不仅承担着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规范教育等教育任务,而且还需要负责培养学生责任感、职业习惯、文明生产和现场管理等职场素质,来应对即将面对的职场环境和职场发展。思政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变更传统教学模式,吸收项目教学模式,寻求适应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方法,需要始终以培养学生素养为目的,按照项目教学理念,重新设置教学形式和内容。项目教学模式以项目作为承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其中。其核心是素质与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固化理论知识,促进知行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3、选择方式,培养良好综合素质。企业关注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单纯的技巧、技术,思维习惯、时间管理与团队合作等能力是企业看重的综合素质。因此,思政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为基础,挑选合适的教学手段,将优良的职业素养逐渐渗入学生潜意识中。例如,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课堂内或课堂外活动,活动需要学生配合来完成,需要有明确的活动执行方案,此类活动能够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团队合作意识。针对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学生讲课或演讲的活动。针对即将跨入职场的毕业生,在思政课内容设置上,可将演讲主题定位为自我介绍、面试技巧等与就业有关的内容,为学生在就业时会遇到的问题提供一个练兵的舞台。

4、严格纪律,锻炼学生自控能力。在考勤、课堂纪律和考纪问题上,原则性一定要强,并在所有学生身上和所有课堂内严格落实,严厉惩罚违法乱纪行为。严明的教学纪律,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较强时间意识,为他们以后到工作岗位上能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结束语

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做到,并非仅仅通过短期的课堂教学能够完成的。中职学生的职场人生,不仅需要专业能力这块敲门砖,更加需要思政教育下形成的良好职业素养这一助推器,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职场环境,帮助学生更快成就职场人生。可见,中职思政教育模式急需进行改革和创新,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更好地为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服务。

作者:林玩君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商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