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论文(8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论文(8篇)

第一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提升

【摘要】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发展成为职业人所必需的基础。在应用文写作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借助现有的校园资源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运用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讨论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教学;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高等职业院校要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必须要将实现培养学生精湛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步走。两者相比较,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更加关注的,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和终身学习的实现起着关键的保证作用,也成为学生取得职场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蕴含在职业技能的培育中,贯穿于各科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根植于学生的头脑,更要体现在学习的方方面面。应用文写作作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成为了大部分高职院校各个专业都开设的必修科目。

一是,借助现有的校园资源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应用文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表达程式,有一套固定的专门用语,有相对一稳定的句式,也有比较固定的结构式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随时随地的寻找让学生练笔的机会,注重应用文写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应用文写作知识和历练的渠道,突出实践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高职学生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的,对于应用文的使用程序和写作技巧相对比较陌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入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内化所学到的知识。教师可以将一些参与度很高的课外活动中需要用到的应用文的类型归纳出来,引导学生收集团学部门在应用文写作中经常出现的各种类型的问题,并查找报纸和新闻网站上类似的范文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同学们所写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问题和改进的办法。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书读报、上网查阅等方式收集资料,培养了“读”的能力,而学习本身就具有迁移性,对阅读或写作技能中某一方面进行训练会提高另外一种技能,学生从“读”的精品中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概括总结,从而为“写”出精品创造了条件,写作水平自然提高了,不仅可以解决学生课外活动中经常头痛的计划总结新闻等应用文写作老大难问题,而且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也随之提高。

二是,运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案例教学法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为激发学生写作应用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深入生活进行调查,寻找写作素材,设计写作案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将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这种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方式,往往是文科类课程经常使用的方法,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方法,更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好方法。在相对比较枯燥乏味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充实教材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案例分析的运用过程中,师生通过互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获得相对平等地位的学生能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刺激下,围绕案例大胆思考,展开分析讨论。而教师在整个案例分析过程中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或讲解员,也不再扮演教学权威者角色,而是应用文写作教学主体的指导者和教学进程的推动者,引领和掌控案例教学的全过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考,教师甚至还可以扮演一个反方角色,通过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对话性思维,让学生敢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个人的信念,敢于打破常规向权威说“不”,勇于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追求答案不曾有的观念。

三是,通过讨论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相关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已经与人们传统观念中应用文类似于八股文的特征相差甚远,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运用之灵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兴趣平平,显然无法达到现在各行各业对于高职学生在应用文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教师往往为了要抓住现在学生的自身特点,更结合课程的应用情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在讨论中找到解决办法。而在分组讨论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分组可以是教师指定,也可以是自由组合,教师仅仅是将相关任务发放给各个组,具体组员的分工、讨论的方式等都是学生自行组织完成。学生必须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由组长代表全组汇报题目解答的整个过程,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负责提问,教师负责最终点评。这样一来,每个小组在接到任务之后,就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讨论,从组长的选派、组员的分工,到任务的讨论、电子文稿的撰写、“场外”观众的提问等方面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全组同学必须齐心协力,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合作,把平时课堂上所学知识落到实处,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策划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教师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己任。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程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其应用文的思维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读写说的语言能力,促进和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字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伟山.基于专业素质培养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究[J].高教论坛,2013(2).

[2]李正光.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应重视“三个结合”[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6).

[3]刘红星.高职应用文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J].文学教育,2010(9).

作者:文芳 单位:1.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2.湖南师范大学

第二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在工作室教学中的提升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之一就是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工作室模式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向。本文分析了工作室模式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并尝试构建新型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以此来综合提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素养;工作室;高职学生

现阶段,我国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大多不容乐观,大部分艺术类学生专业基础较差甚至是没有基础,而且在行为规范和学习态度等方面较差。学生职业素养不足导致许多应届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后,缺乏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总体来说,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较为欠缺,急需得到提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由校企共同建立。合作企业通过提供真实项目、派遣企业专家现场指导的方式参与,通过选派老师、优秀学生进入工作室,共同完成真实项目设计开发,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以综合开放的实践教学为平台,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创新工作室属于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场所,为学生动手、动脑,提高自我学习和管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创造性、实践性活动提供了空间和平台。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以实战化的专业训练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以利于学生毕业之后更快地适应工作。

工作室在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的要求,较好地解决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接轨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同时,从技术与知识、管理与质量、生产和工艺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增加情感体验、感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培养职业素养。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开始高度重视培养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施了工作室教学模式,基于工作室教学平台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且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教育观念、师资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工作室教学模式不成熟,专业教学计划安排没有将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很好地结合起来;配套的软硬件等教学资源不足,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实际项目工作经验,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标准不规范;只是虚拟的工作环境,学生很少参与实际工作项目,不能真正掌握实用技术;工作室学习环境较为自由和散漫,管理方式宽松,只着力营造自由发挥的艺术创作氛围,而忽视了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导致工作室内卫生差、工具材料到处乱放,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

针对现阶段工作室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以校企合作为基本保障而建立专业创新工作室,为构建新型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提供参考,以此来提升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工作室教学模式。高职教育要把能力培养目标与态度培养目标统一起来,要重视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为核心,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与职业岗位、工作情境相联系,大力引进设计市场需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相结合的项目。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工作室模式教学保障,在软件硬件条件等方面予以支持,以保障设计项目的顺利进行。

2.拓展工作室教学内容。工作室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主线,企业项目、科研项目、竞赛项目等为载体的多种形式实践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获得专业技能、增强心理素质、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等多方面得到提升。工作室教学将以较多的社会实践项目来代替部分课程作业,由教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设计实践,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市场调研、搜集素材以及与真实客户交流等方式直接参与具体生产实践活动,逐步积累工作经验,不断磨炼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业后很快融入企业。

3.规范工作室管理制度。在工作室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1)由学校组织相关专家按有关评估标准,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谈、成果检验等考核方式,对工作室进行工作周期内过程性评价和工作周期末的终结性考核。(2)工作室实行工作室负责人制度,工作室负责人对工作室的运行负全责。工作室的成员(学生和老师)的考核由工作室负责人负责。(3)经评估考核,学校对工作室负责人及其成员,给予合理奖罚。

4.重构工作室教学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科学的工作室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多元性,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以项目的实施过程及产生的实际效益为主要评价依据,综合学生自我评价、项目团队评价、教师评价等多个维度,综合考评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意思维能力、设计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育模式,适应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空间,为师生提供了开放灵活的教学环境,比传统教学模式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作用,是符合当代设计市场发展趋势和高职设计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改革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照伟.刘晓娜.以工作室为中心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研究[J].现代装饰,2013(10).

[2]张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度教学体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16).

[3]卢青周艺.关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6).

[4]王茂林.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美术大观,2010(01).

[5]王艳.改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06).

作者:毛亮 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思路

[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职业素养问题也被各个领域广泛关注。文章阐述为什么要加强纸样素养的培养,如何培养职业素养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措施。实例表明增强职业素质培养对提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和受欢迎程度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素养;素质教育;教育改革

一、前言

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这就势必从实际的教学过程出发,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和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协作精神、敢于创新和勇于超于自我等特质的职业素养。

二、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快速,培养了大批的具有高技能的人才,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得到了各行各业的认可,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多问题。首先,由于本科教育长期的影响,使得很多职业院校在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存在重知识和技能、轻学习态度和习惯素养的倾向。其次,高等职业教育重视技能培养,为经济发展和各行各业输送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然而很多学校依然追求利益,取迎合社会和市场,一味的突出专业教学的实用型,弱化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完整的全面的人格形成造成了偏差。

三、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

中国的职业教育是后起之秀,显而易见已经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从而要求高职院校势必要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强化职业习惯,明确职业目标,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职业教育的理念,从课堂教学出发强化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二)提高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职业素养是大学毕业生或者其他从业人员从事该项工作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从事该行业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同时还囊括了自身的品德、修养、涵养等内容,这些可以归纳为职业素养专业素养两方面。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今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社会的需求出现了很多矛盾,大学毕业后要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群体自身能力不足,诸多大部分学生专业技术可以过关,然而职业素养却存在很多的问题,从而被社会上的用人单位拒绝。由此而来,大学毕业生实际毕业生就业率走了下坡路。各行各业以及经济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在逐渐增加,从而簇生了对高职毕业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

(三)提升高职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必由之路

在人和人交往的过程中,高职毕业生是否可以与各种形形色色的用户或者对方客户成为合作的对象,是否可以与其他人良好的沟通、交流并发挥自己的长处,是否灵活机动的解决各种突发性的问题以及意外事故,是考察一个高职毕业生综合应对能力的主要方面。是否融入团队协作,是否善于同他人沟通合作等都是考核一个高职毕业生是否具有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图1所示为企业用人情况。

四、提高职业素养的途径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提升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应该从以下两个方向着手出发,内在的修养与外在培养的相融。

(一)加强学校教育,培养职业素养

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具有导向作用,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传道居于首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们要做学生灵魂的导师,用无形的魅力去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为学生营造职业道德精神的氛围,以上就要求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充实教师的人文修养、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要和职业素养的内容相融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即贯穿了职业素养的培养,把素质教育融入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教书和育人两手一起抓。

(二)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资源,培养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而且会长久坚持的一种教学理念。企业的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将会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企业文化,即增添了更多的企业色彩和职业色彩,从而形成具有职业素质教育的高职校园文化特色。

(三)发挥高职学生的个体意识,提升自身的职业修养

高职学生要想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就必须自觉地、有意识的提高个人的职业素养,不断完善自我。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从点滴做起,了解所学专业,了解社会的需求和职业特点。另外可以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如公益活动、暑假实践活动、勤工俭学、社会服务等,学会包容、学会竞争与合作,增强社会使命感,并把这些转化为自己的职业素养。

五、小结

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专门性技术人才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更是学生择业的必然选择。培养职业素养的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热情,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视对技能培养的同时,要加强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参考文献]

[1]李逸凡,邹宏秋.职业素质教育的成功探索[J].高等教育T程研究,2010.

[2]程华宁,庞力萍.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意识养成教育之新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0.

[3]王敏武,吕辉.高职院校"PQBC"体育教学模式拓荒与诠释[J].内江科技,201l.

[4]顾艳霞,杨小燕.论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作者:宁凡 黄睿 徐迅成 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职业素养提升策略

摘要:大数据时代来临,图书馆一直就处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沿阵地,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和态度代表了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程度。那么,决定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由内在素养和外在素养构成,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馆员的职业素养也受到了很多的影响,因为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多发生了变化。应在总结大数据对于图书馆工作带来影响的基础上,剖析馆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职业素养;智慧型图书馆

一、大数据时代背景

1.简介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是以流通和管理纸质印刷型文献为主,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馆工作也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这里不得不提到大数据时代,虽然大数据本身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BIGDATA,直观上来看就是非常多的数据,但是这样的解释显然无法看出大数据的特别之处,在若干个描述大数据定义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3V定义,即volume规模性,variety多样性,velocity高速性。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则为大数据是指利用常用软件工作捕获、管理和处理数据所耗时间超过可容忍时间的数据集。图书馆历来就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沿阵地,长期地为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信息集合,为图书馆由传统型(以图书为主)向智慧型(以信息为主)转型的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这就是图书馆的“BIGDATA”。以大数据时代为背景,我们有责任也必需要充分挖掘图书馆“大数据”的价值来为图书馆转型发展以及提高馆员职业素养作为参考。

2.大数据在图书馆的应用

图书馆中的“大数据”不仅包括服务读者生成的数据,还包括自身的服务积累的数据。图书馆的服务以图书为基础,将图书的描述形成一个集合,又将图书流通的读者信息结合一起来形成一个集合。通过对这些信息集合的管理和操作,实现图书的编目和流通过程,现在还包括数据库的应用,根据读者的需要进行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图书馆的大数据也就是信息集合初步构成了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的内在基础,管理涉及到编目数据,它的数量和种类相对庞大和详细;服务涉及到读者数据,进行验证身份和流通服务相对来讲比较单一,这两类数据之间彼此不相关。未来发展的智慧型图书馆则把这两类数据进行关联,编目数据和读者数据构成图书馆的信息基础。将这两类数据联系以后,形成了图书馆服务的新的特色服务——联机目录、馆际互借等特色服务。这些服务的开展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数据(读者借阅数据)和管理数据(文献编目数据)都有所增加,两类数据关联增强使信息得到更好的提炼和利用,为读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也要求图书馆加强学习,提高馆员的职业素养。例如天津高校图书馆联合馆的使用,任意一个高校的用户输入自己的验证信息(学号或者工号,密码)就可以查阅本校或者联合馆内其他学校的图书信息,这仅仅是大数据联通的初步进展,也是图书馆转型的重要成果。

二、图书馆员职业素养的内涵

对于职业素养的定义有很多,本人认为比较准确的是指一种职业特有的,能形成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核心价值体系和职业竞争力的行业特质。高职院校的图书馆作为服务部门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原因近些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内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外因则是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同时发展的是馆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目前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成熟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标准,那么如何界定馆员的资格成为了职业素养提高的重要基础。由于各个高校图书馆馆员能力参差不齐,水平也不尽相同,归结起来,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内在素养和外在素养。内在素养包括学历、学习能力等自身的能力,外在素养包括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能力。馆员的职业素养决定了图书馆的综合整体素质,是一个学校素质的体现。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员应该努力学习新的知识,主动创新,提高内在素养,加强外在素养,两者相辅相成,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三、大数据对图书馆员工作的影响

1.工作内容的变化

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图书馆员的工作内容也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虽然在无声无息之中,却掀起了彻底的波澜。如本文之前提到的,图书馆的数据分为两类:管理数据和服务数据,在这场数据变革中,两类数据互相关联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数据资源。移动客户端的兴起和应用,也为资源传播带来全新的方式。

2.工作对象的变化

传统的图书馆工作的对象就是印刷文献和纸片的借阅信息,而如今,从图书馆自身服务来讲,无论是服务传递方式还是服务载体都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纸本图书变成了现在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数据库。

(1)服务载体多样化

在互联网时代中,纸质载体早已不是唯一形式了,图书馆员的服务载体也发生了变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图书、期刊、报纸、光盘等文献的原始数据加工制作成计算机网络可使用的数据、机读目录、电子出版物等,并通过购买和创建数据库、链接镜像站点等方式,使图书馆的服务载体实现了多样化。

(2)服务传送途径的变化

由于服务载体形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服务传送方式也相应的产生了变化,已经超出了界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在WIFI能够覆盖的任何地点,用户都可以获得获取资源的途径。改变单一的图书馆文献信息提供方式,使服务传递途径人性化。

3.图书馆员职业标准新的要求

尽管目前对大数据没有一个准确的固定的描述,但是图书馆历来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镇,在海量数据应用的时代,图书馆员的从业要求也发生了变化。

(1)高尚的职业道德

在大数据时代下更要求馆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因为读者获取知识的渴望程度增加了,无论是从新还是从量上来讲都要求做到最好,所以图书馆馆员可能要更具备耐心和一定的基础知识,从而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2)较强的专业知识

大数据时代知识服务是智慧知识服务模式,现在的图书馆模式也是向智慧型图书馆转变。智慧型图书馆是一种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图书馆,要求馆员也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轻松处理读者用户的信息需求,将各种数据资源加以整合和利用。计算机的应用知识是这个时代作为馆员的基本知识。

(3)服务能力的加强

除了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以外,新一代的图书馆员还要拥有较强的获取文献信息的能力,因为工作的关系,馆员会有优势接触比较新的文献资源,那么在文献信息处理、加工、传播等服务内容上,馆员利用资源优势,根据不同的读者需要选择他们需要的文献资源,借助相关的工具,适当地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和加工形成一个定制型的文献成果,为读者提供更专业更快捷的文献获取服务。

四、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职业素养的建议

作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高职院校建设工作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从业能力和专业特色,那么对于科研方面的研究比重相对来讲就少一些。作为学生来讲求职的欲望可能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强烈,对于图书馆的需求也没有那么强烈;作为图书馆馆员来讲,主动学习的意识相对来讲也淡薄一些,管理上也比较松散。但是,馆员的服务能力与职业素质决定了图书馆的整体素质,在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服务学生。在大数据这个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员要树立鲜明的工作态度,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职业能力和服务技能将资源传播好,帮助读者实现学习和科研方面的进步。高职院校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必需品,与本科院校分担着培养建设国家需要人才的责任,既然分工不同,那么面对的情况也有所不同。跟随国家示范校建设的步伐,高职院校也在尽力跟随教育发展的脚步培养专业人才。图书馆的角色可能不会被一般人重视,但是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图书馆这个信息重镇则要担负起信息集中和传播的改革舵手的责任。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在夯实自身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身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明确为读者服务的态度,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主动地,迅速地为读者解决问题,有助于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利用。传统的借阅图书的流通方式和获取资源的方式逐渐将被替换,馆员信息处理分析的能力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1世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馆员自身的职业素养,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应该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作者:张晓虹 单位:天津职业大学图书馆

第五篇:高职工商企业管理学生职业素养完善策略

摘要:当前,市场竞争日常激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要想在这种竞争中生存下来只有依托良好的职业素质。因此,制定科学培养方案,不断提升良好职业素质,可有效促进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增长就业竞争力和强化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素养;优化;对策

一、职业素养认识

(一)内涵。职业素养,应该包括两个要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敬业精神,指的是工作中要竭尽全力,力求最好,哪怕一小点错误也应及时改进;敬业,不仅仅是艰苦的付出,而且更是尽心做好手中每一项工作。态度作为职业素养核心,像负责、自信、建设性、欣赏、乐于助人等好态度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是人类社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个人职业素养是由自身行为组成,职业素养体现为内生的,个人行为表现为外在的。

(二)核心。(1)职业信念。“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良好的职业素养所涵盖的职业信念有:优良的职业道德、积极向上的职业心态和科学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成功职业人应该拥有的核心素养。(2)职业知识技能。职业知识技能应该是干好一个职业最起码具备的。每一行,只要用心去做都能成功。而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没法做好一件事,也就成不了行业状元。因此,做好每件事,第一,应该持续不断注意行业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变化。第二,应该有高质量的执行力,因为企业的成功中战略因素占30%,执行力因素占60%,其他因素占10%,而中国人以聪明和智慧闻名于世,多战略家而少执行者,同时执行能力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第三,应该修炼好其余基本技能。第四,针对职业和行业差异,学好必须和有用的知识技能。(3)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行为习惯,也是职业素养,指的是通过在职场上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而最后固化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心念是可调节的,技能也是可提高的。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反复地练习而让让正确的心念、良好的技能发挥作用,最终固化成为习惯。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优化职业素养的意义

近年来,外部激烈的竞争环境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随着职业教育受到国家日益重视、职教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而社会对毕业生的有效需求却没有明显增加,企业用人选择灵活性逐渐加宽;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用人要求也日益提高,很多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因无法适应而失去工作。因此,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和就业竞争态势日趋激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着求职的被动和职后的不稳定状况等困境。若除去高职扩招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这个因素,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局面还深刻说明:高职学院提供的“产品”并不能完全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据相关调查表明,大约39%的企业反馈信息:新招的大学毕业生缺乏职业忠诚,一些人合同期内换单位过多,缺少职业道德中服务、奉献、耐劳等意识。当前,有文凭的毕业生很多,但其中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很少,造成企业难以找到满意人员。由此可见,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比学历更显得重要,更为社会和企业所看重并成为他们选聘员工重要参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因此,不断提高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并促进其就业成为职业素养培养的目的。当前,职业素养教育均在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中实施,但企业的反馈信息表明,这方面还需进一步优化。

三、企业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一)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相关调查显示,复合型管理人才深受企业喜欢,所谓文理都具备的人才,即管理、市场、营销和企业产品均懂。

(二)实践操作能力强、能艰苦奋斗的实战型人才。企业都处于城郊,企业员工都需要在一线参与生产,能够承受艰苦环境。因此,相比高学历人才在企业待不住,实践能力强而有愿意承受艰苦环境的高职生更受企业喜爱。

(三)心态健康和就业认识正确。心态健康、能乐观接受和处理工作的人,往往深受企业欢迎。因为心态健康的人能积极主动对待企业的不足,保持在企业接受挑战的心态,树立就业观正确,立足于平凡岗位的成功。

(四)团队协作精神较强。大多数情况下,一些错综复杂问题处理和切实高效行动实施,仅凭个人努力很难实现,而是要依托组织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并对团队的行动予以必要协调,增强应变和创新能力,依托团队成员共同努力来实现。

四、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优化策略

(一)有效实施模块化教学。

(1)教学模块的设计应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依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教学模块设计上应重视培养实践技能,有效整合专业理论知识,科学划分若干具体教学模块,并讲解相关应用性和基础性知识,学生基本熟悉基础性知识后开始技能学习以促进其对基础性知识的熟练应用。模块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合理的模块设计,教学模块设计应根据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模块化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进行科学调整。

(2)模块教学效率提升应依托场景化教学方式。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离不开教师教学场景创新。模块化教学背景下,具体的操作和生产场景应作为辅助方式,学生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习的同时可以操作。

(3)学生的学习效果应以创新方式进行多元评价。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配合的评价方式要合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全面评价,过去以期末考核为主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转变为与课堂上学习表现紧密结合,并兼顾学生技能鉴定,从而保障评价结果比较全面。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后,学生出现差异化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传统评价方式不科学,学生积极性会受挫。

(4)强化校企合作以促进学生实训效果提升。培养高技能复合型管理人才是高职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目的,学生要想顺利就业应该锻炼好实践能力,为了使学生有效掌握管理技能,应强化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沟通与合作,从而推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学生经过模块化教学模式培养,基础知识会更扎实,动手能力会更强,就业后能够更快融入企业生产;这样,企业人才培养成本得到有效降低,企业会积极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管理人才。

(二)以企业文化月为突破口丰富校园活动内容。作为教育重要手段的校园活动,能够熏陶学生思想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良好成长和全面发展。从实际来看,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更适合像活动、实践和比赛这样的环境。高职学院增设企业文化月以丰富校园活动:第一,把学生作为活动主角,在学生中开展企业文化调研大赛,让学生完成相关问卷和调查报告等,亲身感受到企业岗位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第二,组织学生调研企业招聘会,摸清企业对人才需要,并让他们交流彼此调查结果、对照企业岗位要求反思自身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第三,为强化企业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可以请企业管理者和优秀毕业生到学校进行相关讲座,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并现场预聘,让学生亲身体验职业素养重要性;第四,以职业素养、职业礼仪、职业生涯规划等系列比赛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应该积极培养。

(1)独立思维意识。一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人们的一切职业素养难以真正形成。特别是当今多元化社会思潮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性等消极现象,使人们往往产生浮躁的心理和难以辨别下的盲从;二是职业教育也要以人为本,才符合科学发展观。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让人能够简单的生存下去,而是让学生生成性存在,个性得到发展,且是可持续发展,具有创造性。可以想象,不培养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是很难真正贯彻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三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变化的并不断上升的,自我价值实现是最高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应该交给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教育他们形成健康的精神建构,奠定他们一生良好的职业发展和快乐的人生。

(2)法治观念。法律和道德都是对人的约束,两者关系紧密,法律体现了基本道德,道德类似法律但不成文。职业道德是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所以,培养职校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观道德呢?又谈得上什么职业素养呢?那么隐含风险随着人的技能增长而增大。再者,法治能推动社会进步,而法制观念强的公民更能推动社会进步。增强职校生的法治意识,就是增强他们的权利与义务观念,相应的就会提高他们作为职业人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这无疑会推动他们良好隐性职业素养的尽快形成。

(3)自我反思意识。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穷的人。”人的思维潜能能靠反思激活,智慧力量能通过反思凝聚,个人前进的自觉性能靠反思推进。

(4)敬业精神。培养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敬业精神一定要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融合,各种课堂、课程和实训环境等都要关注,促进高职院校全员、全程和全方位培养学生。

(5)市场观念。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其本质是优胜劣汰。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必然要承受市场竞争的考验和选择。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培养他们市场竞争意识,如信息、质量、服务、法纪、效益和创新理念,让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更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婧,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江苏为例厂,江苏教育研究,2014.6

[2]朱永宏,论职业院校汽修专业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科技资讯,2014.9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第六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未来的重点与方向将是:研究职业素养的形成规律;基于高职学生个性特点的素养发展研究;专业课课程教学与职业素养培育融合方式的研究;探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文献

一、职业素养的概念与要素

近年来,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热度不断升温。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与途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某个专业的特定培养研究”等方面。知网对职业素养的学术定义,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及职业意识等方面。目前,大多数学者对职业素养的概念解释基本与此趋同。但是,学者们对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是:职业技能是否属于职业素养。大多数学者认同职业技能属于职业素养,并将职业技能称为显性素养。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职业技能不属于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应当是精神层面的隐性素养。笔者认为,职业素养作为衡量从业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依据,应当具有完整性,因此,需要包含职业技能要素。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形势、新标准的要求下,职业素养要素中除职业技能之外的其他要素的作用正越来越被重视。

二、职业素养的培养现状

(一)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

1.学生、学校、企业三方评价结论不一

张紫军通过对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自评中,对敬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评价最高,对专业技能程度评价最差;校方则认为学生的专业技能程度最好,敬业精神与岗位适应能力最差;企业对学生的敬业精神评价最高,对专业技能水平评价最差。企业评价与学生自评的结论较一致,但与学校的评价存在极端差异。

2.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表现

彭娟从学生职业素养调查中发现,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水平相对较低,表现为整体职业价值观较简单、职业定位不清晰、职业规划较模糊,缺乏职业管理意识。在职业态度方面,高达59.4%的同学希望今后工作环境舒适又不累,只有15.6%的同学持反对意见;如果工作太辛苦是否能坚持下去,18.6%的同学表示不能坚持,36.9%的同学不能确定。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

1.学校教育偏差

张紫军、许亚琼的研究指出: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将企业的用人标准作为导向,但是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与企业要求偏差较大的问题。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模式、教学条件、师资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导致学校育人成果与企业实际要求相差较大的因素。

2.学生自身原因

罗忠实、彭娟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时代的变迁,当今高职学生的择业、就业、职业观念都与从前发生了质的改变;一方面,企业与学校的用人、育人标准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的变化;另一方面,学生贪图安逸、畏惧挑战的心理也削弱了学生的职业忠诚度。

3.社会环境影响

杨翠娟提出:现实文化对学生存在误导;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物欲诱惑”和“人为物累”现象,让许多学生无法平衡职业利益与职业道德的关系。叶明君在对导致高职学生软技能素养偏低的主要原因分析时提到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影响;二是“高考指挥棒”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三)职业素养培育的问题与困境

李维维在探索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时,都指出学校教育在就业率、高技能的重压之下,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误区;许多学校削减甚至取消了大量文化素质和基础理论课程,而专业课的教育目标与教育方法又未能将技能与素养很好的结合。彭娟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校的职业规划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原因是,授课的教师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也就无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职业道德教育。许亚琼也提出,教师不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职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而是通过纯粹的知识传授方式来进行,必将导致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徐海枝认为,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层次尚浅,合作内容缺乏深度;校企合作教育更多的是体现学生上岗操作,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很少有所体现。

三、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与实践

(一)校企共育为导向

徐海枝、谢义华、张紫军等人都将校企合作机制视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与保障;主张校企双方在已有实训、实习资源共享的合作之外,积极探索办学模式、技术转移、企业文化植入等方面的深入、全面合作形式;提出应当出台专门的法律政策保障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并鼓励行业协会发挥积极作用。

(二)阶段培养是路径

刘燕、彭娟等人在调查结论中都提到: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应以专业的培养体系为依托,针对大学生专业学习历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阶梯型培养计划,循序渐进的发展职业素养;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应当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培养层次构建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辅导模式。

(三)课程建设成体系

陈辉提出应从专业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文化类课程、职业指导课等四个方面分层次、系统化的进行职业素养教育。许亚琼主张把职业活动作为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途径。郑伟认为行为导向性职业教育体系下,职业素养的培养依赖于职业活动再造与职业环境塑造。马联合主张高职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可以通过考取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隐性职业素养可以借助一些测评软件进行测量,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评价的准确度。

(四)实践养成为核心

张金磊认为职业素养的形成是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罗忠实主张高职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与实习单位应当密切联系,对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行为表现,尤其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及时的沟通;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指导师傅应当及时交流,对于学生的不良表现,给予适时地、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四、研究文献的总体评析与研究方向

(一)研究职业素养的形成规律

通过对高职生职业素养基本构成要素的剖析,提出职业素养的形成路径,分析各要素在职业素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原理和运行机制,探讨职业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基于高职学生个性特点的素养发展研究

在对职业素养形成规律进行研究的同时,不可回避的要进行高职学生群体特征的分析;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因时、因地、因人、因学校、因专业的进行分析研究。

(三)专业课课程教学与职业素养培育融合方式的研究

就现有文献来看,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公共课程(体育、英语、政治、语文、数学等)、人文素质课程、实训课程等的研究,对专业课程教学中职业素养培养的研究较少。主要还是集中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方面,对职业软性素养的关注较少,这方面研究应当成为下一步重点研究领域。

(四)探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创新模式

目前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主要是基于培养体系的运作机制、培养的路径、培养的目标以及培养的载体而构建。下一步研究可以向两个方向进展,一是对现有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二是探索新的角度进行职业素养培育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紫军.对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调研[J].职教论坛,2012(20):88-89.

[2]彭娟.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意识水平研究———基于广东省10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高等职业教育,2014(1):27-29.

[3]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教论坛,2009(21):52-54.

[4]罗忠实.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7):93-94.

[5]杨翠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缺失之审美文化探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21-24.

[6]叶明君,黄灵霞.从软技能层级谈高职航海类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J].职教论坛,2014(20):36-38.

[7]李维维.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37-38.

[8]徐海枝.高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6):38-39.

[9]谢义华.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企业认同分析[J].职教论坛,2012(32):113-114.

[10]刘燕.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8):133-136.

[11]陈辉.基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成长调查的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223-225.

[12]郑伟.行为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z1).

[13]马联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20-22.

[14]张金磊.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J].教育评论,2013(3):66-68.

作者:杨艳 单位: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第七篇: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要提高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效性,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人才基地,必须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突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以职业素养为核心,探索一条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素质教育之路。

关键词:职业素养;素质教育;路径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当的专业基础、专业能力,还必须具备优良的从业素质、职业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而言非常重要。如何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是值得所有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与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本身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其目的是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到文化、道德、情感、心理、身体等方面;其侧重点随着教育的阶段、层次、类型的改变而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既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其素质教育既要遵循高等教育本身的特性,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也就是说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必须为学生的创业就业以及未来持续发展服务,必须充分体现职业性、应用型、实践性。随着社会需要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二、职业素养培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高职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服务。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的话讲,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承担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社会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培育符合时代要求、顺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需要的新时代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提高广大在职劳动者的劳动素质是历史与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特殊使命。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必须加强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尤其是职业素养教育。在高职教育中,职业素养培育既是在校生高效、优质就业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社会劳动者再培训的范畴之一。因此,全面推进职业素养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时展的必然需求。

三、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与以学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它实行的是以能力为中心,以满足职业岗位需要或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素质教育。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我院)一直非常重视素质教育,一直将素质教育作为学院抓内涵建设,抓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摸索出了一条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现路径。

1.建立“五级安全网”。安全意识非常重要。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安危,也关系到所在学校的稳定。安全意识是每一个职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对于高职院校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实现无缝安全管理,我院建立了“五级安全网”,即“宿舍、班级、楼栋、系(部)、学院”五级网络。“五级安全网”明确划分了安全主体责任、管理权限,有效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学生按照系(部)、专业、班级划分宿舍、楼层及楼栋,不但每个寝室都有寝室长负责寝室日常安全管理,每个楼层及楼栋还安排了学生管理员,每天定时进行安全巡查,并做好相关记录,做好有迹可循。同时,学院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消防演练、一次寝室文化艺术节、一次宿舍6S管理评比、一次安全知识宣传月。

2.实施“四求”素质教育体系。为了提高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潜力,我院以学生的基本文明素养为抓手,突出培育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实施“四求”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转化为可量化的活动,实现了素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四求”具体内容为求真、求善、求实、求强。其中求真内容为基本养成教育,主要内容为开展晚班会主题教育、德育课、早操晨训等活动;求善为感恩立德活动,如感恩诚信月活动、明德讲坛、读书月、525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等;求实为公益劳动教育,我院固定每月第二个星期四为劳动日,每周四下午为公益劳动;求强为各项技能竞赛,我院每学期举办一期技能节,各个专业的学生参赛积极性非常高。技能竞赛的常态化极大的提高了我院学生动手能力、专业能力,我院学生在省赛、国赛中频频获奖。

3.构建“三路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实践能力,有效的促进学生向“职业人”转化,我院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构建了“三路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即“学校、企业、社会”三路径,实现对学生全程覆盖式的立体培养。“三路径”具体内容为:学院通过不断调研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分布集中区域的要求及发展趋势,从入学教育、顶岗实习、毕业生再教育三个阶段分别开展学校、企业、社会三路径教育。如新生的入学教育分为学院常规教育如军事教育、校规校纪教育等;联合办学单位的企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毕业生集中区域的经济发展趋势、人文风俗等教育。顶岗实习过程中,每一组顶岗实习学生的指导老师分别由专业教师、企业师傅、社会导师组成,确保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全面接受学院、企业、社会教育。我院的毕业生再教育主要分三块,一是学生毕业两年内,可以返回母校免费接受再教育;二是精英毕业生培育工程,主要是学院和企业负责,学生毕业后在一个单位连续工作三年以上,学院和企业共同负责该学生再学习、培训等相关费用。三是毕业生普惠项目,学院与用人单位集中的地方政府沟通交流,并分年度签订相关协议,由当地政府负责每年给我院毕业生举办三期的经济发展、技能培训讲座。随着“三路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成熟,我院毕业生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不断提升,发展潜力也不断提升。

4.建设德育“两课程”。为了培育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适应力、竞争力、可持续力,学院建立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学生德育“显性+隐性”课程体系。显性课程体系指“岗证课一体”的包括思政课、就业指导课、“力道”课、新生入学教育、学生工作实践、劳动实践课的德育显性课程体系。隐性课程指融“指导、实践、养成”一体的包括养成教育体系课程与实践体系课程两个方面,其中养成教育体系为诚信银行管理、学业预警管理、学生创新项目等。实践体系则包括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大学生督导中心、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心等。通过融合指导、实践、养成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建设,极大的促进了我院学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最终形成了教育理念先进、教育目的明确、育人特色突出的全程化、系统化的现代职业人的培养模式。

5.推进“一工程”。“职业素质”应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它是人文精神在职业行为上的彰显。为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培育学生的志愿服务、奉献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我院于2012年确定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为人民服务工程”。该工程主要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言行、作风,切实引导我院学生将为人民服务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自身文明程度的提升,促进学生职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首先,是为人民服务思想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活动,进学生头脑。同时,工程采取社团化运作模式,打造系列品牌活动,如“我的中国梦”“志愿者之校”“科技进社区”等实现以活动教育人、以活动鼓舞人、以活动引导人,使为人民服务精神内涵在广大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入行”。通过“为人民服务工程”的实施与推进,学生的志愿精神与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提升,受到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高度评价。

四、体会与思考

近年来,学院在基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前提下,努力探索素质教育实现的新路径,构建了“54321”的模式,润物无声,硕果累累。但是,面临社会发展及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与理顺。

1.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素质培育中的作用。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育人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互相作用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园文化对学生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动手能力强、爱好活跃,对事物感官接受敏锐,因此,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环境、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机制等。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优美但缺乏人文色彩,校园文化活动丰富但缺乏教育意义,校园精神不振奋,校园氛围不浓厚,如何立足学校实际,以学生为本,将学生发展的需求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

2.如何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众所周知,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地存在着重知识、轻品质,重技能、轻素质等现象。然而,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原则和教育理念,绝不应该排斥于专业教育之外。由于高职教育年限较短,技能培训、实习实训任务重,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繁重的任务下,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这就必须将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中。在进行专业教育时,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融入素质教育的内容,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升华。要真正做到二者有机融合,任重而道远,首先,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建立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必须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安全与质量的意识,规范与严格的意识等等。总之,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精心设计、科学构建,全面普及,确保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为社会和谐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俞仲文.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若干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1996

[2]邓勇.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

[3]苗丽芬.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赵丹 单位: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

第八篇:工学结合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工学结合成为高职教育大势所趋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员工意识和职业技能,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企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宗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实现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学习和运用的统一,知识和职业素养的有机结合。在工学结合成为高职教育大势所趋的背景下,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1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必要性分析

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所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或者说是指大学生在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目前,学术界的职业素养内涵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1]。职业素养体现了高职学生的特色,是高职学生发展为职业人所必须的基础,是推动高职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也是影响当前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求职的重要筹码,也是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已成为职业准入的一道门槛。一方面,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角度来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更需要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即更注重学生的职业精神。一个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职毕业生,往往更受企业的青睐,这样的学生不仅角色转换快,适应能力强,而且有责任感、善于团队合作,能在岗位上很快地发挥潜能,为企业节约成本、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从个人的发展角度来看,职场成功的关键在于高职毕业生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职场上游刃有余。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除了应当具有必备的知识技能外,更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内容

工学结合教育是指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教育活动。[2]工学结合作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形式,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有效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积极性。这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其核心是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着力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是新形势下举办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开辟了新视野、新境界,概括地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打破了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及企业和社会的育人功能。二是工学结合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员工意识,使教育工作更贴近职业、贴近岗位、贴近社会。三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赋予了新载体,突出了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促使高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员工意识和职业技能。具体表现为:

(1)员工意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双主体育人,学生在学校里,身份是学生,在实习单位,身份则是员工。因此,在校期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员工意识。具体而言,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是企业对员工从业的基本职业要求。责任即员工对待自己的工作,保持负责的态度,保证工作目标的及时完成。合作即员工要有团队意识和配合协作的能力,共同完成企业的目标任务。作为职业人,这两种意识关系到个人和企业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与否,关系到企业的效率和利益,也是为人做事的基本要求。

(2)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也是高职学生从业的基本要求。学生应根据专业特点和今后的从业需求,在校期间取得职业资格认证,比如机械工程师、会计师、人力资源师等。这样不仅使学校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作用也更加明显。同时,在校期间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特征是综合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综合考量,本文仅针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重点强化员工意识和职业技能,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3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1)通过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体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思想素质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等课堂教学,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职业认识和职业定位,逐步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素养培养为本位的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及相应的评价体系。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技能实训中,在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训练中提升职业素养。各系根据行业、企业的技术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和实训活动中进行相关的职业行为训练,加强职业教育的渗透,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

(2)通过校企合作强化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大力推进实施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实现文化交流方面的互动和融通。以企业订单培养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双方实施全程、全面人才培养,引入行业、企业标准,适应企业人才需求,适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和企业联合组建课程开发团队,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积极发挥企业在学生的技能培养、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深入企业学习和实践。在顶岗实习期间,鼓励学生在学技术、练技能的同时,设身处地地感受和体验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人际关系等,培养熏陶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渗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突出技术文化特色,营造尊重科学、崇尚技术、德技兼修、学以致用的技术文化氛围。构建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在全校师生中大力营造学习技能、苦练技能、创新技能、层层比赛、人人参与的浓郁氛围,通过参加技能比赛,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目的,使各级各类大赛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平台和提升学院影响力的窗口。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行为管理和文体活动中,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讲座、培训等传播企业文化。加强学生的入学职业教育,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明确职业定位,增强职业意识,形成职业规划。立足校园文化阵地,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全面开展实践、实训、实习、竞赛等体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实现与企业人的对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在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在当下工学结合成为高职教育大趋势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和系统科学的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N].中国教育报,2004—06—23(5).

[2]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52—54.

作者:蔡慧 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