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的重要意义
从理论角度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心理认知偏差,且若受到某些特殊诱因的影响,此类心理认知偏差定会引起个人行为失范或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便很大程度上由林森浩的心理问题及诱导因素所致。可见,若大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且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定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起系列不良的行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具体表现为:
(1)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学生的个人心理较为阴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坏处想,且生活及学习中也不善与人交往;某些学生性格孤僻且自闭,对待问题的心态较为消极,如此情况皆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
(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节笔者试图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一、由学生心理问题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由此而产生的压力会增加人们的心理负担,也是对其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大部分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自我的心态进行调节,恢复到最佳状态;但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自我调节能力不足,不能自己化解困扰,这时,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与帮助,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通过其他危险方式来缓解压力。近年来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如马家爵杀人案、刘海洋嗜杀案、薛荣华杀母案等,还有因为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行为偏差更是时有发生。悲剧的发生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的原因、学校教育的原因、社会风气的原因和自己心理健康的原因,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当事人的心理原因。心理承受能力不佳的学生在面临巨大挫折后往往会通过过激言行来发泄压力,具体有以下几种心理问题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一,当事人的心理不够成熟,不能全面思考问题,客观分析事情的因果关系,往往产生杀人、暴利等过激行为;第二,当事人有自卑、自闭的倾向,心理承受能力不佳,经常处于过度压抑的状态,容易出现自杀、沉迷网络、逃避离家等问题行为;第三,当事人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不佳,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合理发泄,以至产生严重的身心问题,不能继续学习生活。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方法策略
(一)在大学中设置专门的心理疏导人员,健全心理管理体系
目前,心理安全教育工作已成为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重点,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心理疏导人员,给予大学生们及时、科学地心理帮助和指导;重视用理论知识指导解决现实中的心理问题,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模式,使心理管理体系更科学、更专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具体做法应从对学生日常管理入手,因此为了真正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独立学院应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四级网络,团结专业老师、辅导员、朋辈咨询员、班干、师兄师姐的力量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把心理工作做细、做广。独立学院应消除“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工作的全部”这一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发生为主,心理干扰为辅。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发展自己是教育机构应有的目标,而不是以处理问题为目标。
(二)将心理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当中
第一,对大学生开展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以长期目标为导向,对自己人生合理的规划,积极思考人生价值具备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将困难转化为动力的能力,使自己更积极乐观地去学习、去生活,最终完成自己的目标。第二,对大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普查,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讲座和活动,通过讲座、活动等不同的途径将正确的信息、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们,使学生们正视自身的状况,并努力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最终提高大学生总体的抗压和心理健康水平。第三,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公共必修课,让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大学四年,使心理健康知识在学生中得到普及,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排解负面情绪,真正的了解自我、悦纳自我。第四,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本质,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迅猛发展的社会,高校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传授知识,而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重视对学生生命的教育和本性的教育,正所谓先做人,后做事,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生命价值,“何以为生”,“为何而生”,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对周围事物保持豁达、平静、良好的心态,以从容应对这一瞬息万变的复杂社会,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第五,在学校开展红色教育,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人才,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辱感,所以要对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思想教育,包括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意在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转变对于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同时提高抗挫能力,激发潜能,最终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摘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及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但当前的社会背景及社会环境迫使当代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此易使大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见,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的防范非常必要。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安全
一、引言
从整体角度而言,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但当前的社会环境角度而言,当代大学生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当大,因此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且表现出隐蔽性强、影响持久、涉及面广及难操控的特点。如若不及时加以疏导,定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引发严重的恶性事件。为此,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2002年4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可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非常必要。
二、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的重要意义
从理论角度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心理认知偏差,且若受到某些特殊诱因的影响,此类心理认知偏差定会引起个人行为失范或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便很大程度上由林森浩的心理问题及诱导因素所致。可见,若大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且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定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起系列不良的行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具体表现为:(1)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学生的个人心理较为阴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坏处想,且生活及学习中也不善与人交往;某些学生性格孤僻且自闭,对待问题的心态较为消极,如此情况皆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高校学生是国家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储备,他们大多具有开拓性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代表着年轻与活力,是引领社会新思想、新技术和新发展的前沿群体。但与此同时,大学生还处于思想价值理念形成阶段,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尚未完全成熟,所以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高校需要重点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及食品安全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并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掌握食品安全理论知识、养成食品安全意识,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发展。本文结合《学生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一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食品安全问题展开详细剖析,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部分参考对策,旨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及食品安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蔡成钢编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出版发行的《学生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是一部针对食品安全与健康相关问题进行详细阐述的营养学科普图书,共九章。该书首先对国内外食品安全重大事件和乡村食品安全现状展开简要概述,引起了广大读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紧接着详细介绍了动植物食品中存在的天然有毒物质以及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以实现有效的食品安全知识教育科普。然后对日常食品的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控制措施、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安全食品生产规范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读者提高食品安全防护意识以及具备一定的安全食品判断能力,最后,通过对食品中的营养素、健康饮食与疾病的关系等问题的科普分析,起到了食品营养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与学业、情感、人际交往、思想态度等方面相关,在学业上表现为考前过度焦虑、成绩落差较大,对学习产生厌烦、抵触心理;在情感上表现为感情过于投入难以自拔、陷入不正常的情感关系;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恐惧与人沟通、社交技能缺乏、容易陷入孤僻与自我封闭;在思想态度上表现为对事物缺乏客观判断、难以接受失败和打击、对人生发展充满迷茫等。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一是环境因素。环境对人的思想、性格以及行为习惯具有极强的影响效力,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充满安全感,养成自信开朗的个性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学风严谨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而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二是社会因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在激发学生对外界环境的探索欲,以及为其提供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迷茫、彷徨、挫败等不良情绪,继而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三是心理因素。心理素质差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本主导,心理素质的差异会使人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做出不同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因此,只有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增强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的滋生。
二、大学生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意识不强烈。虽然高校食堂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用餐场所,但校园周边种类丰富的特色风味小吃往往更能够吸引广大学生的目光,这些路边小吃表面美味可口,实则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然而,对食品口味的追求使大学生忽视了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甚至认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些都是严重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体现。食品安全宣传不到位。食品安全教育宣传是高校安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旨在提高大学生的食品安全防护意识和食品安全知识水平,以保障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校园环境的食品安全。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食品安全教育宣传过度流于表面,缺乏持续推进和深度展开,教育宣传力度极度不足,难以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教育宣传作用。食品安全监管不全面。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持下,问题食品开始涉及更多领域且危害程度逐渐加深,市面上兜售的各类食品都可能存在不安全隐患,这就导致高校难以对周边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监管,而且由于惩戒力度小,许多商家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愿意选择铤而走险。
三、心理健康与食品安全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首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节方法,让他们学会自主调节个人情绪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助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其次,帮助学生提高个人心理素质,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学生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最后,对于部分存在心理疾病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高校应当及时进行心理辅导或采取有效的心理诊疗举措,帮助学生积极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针对大学生食品安全问题,高校需要开展全面且深入的食品安全教育宣传工作,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让他们懂得防范生活中的不安全隐患,而且可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培养他们的食品安全辨别技能。此外,高校还应当加强校园周边的食品安全卫生监管,通过构建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实时、全面监管,并且针对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商家进行严格处理,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饮食环境。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时期现代教育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安全教育愈来愈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安全教育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将安全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与高校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管理机制相融合,能够有效实现教育现代化,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保护大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安全教育;实效性
一完善校园监管机制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高校安全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是很有必要的。由此,笔者对高校健全此类监管体系提出一下建议和展望:第一,总目标分解为分目标,依次实现,并在每个阶段建立奖惩制度。也就是说将一个大而总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目标划分为每个实现阶段及分目标,将每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监管体系。第二,除了对结果进行评定外,学校对于参与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的师生个人的考评过程也要设立相应的监管项目和奖惩制度。除此之外,学校应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的培训和沟通。学校应该制定校园安全管理的监管制度,在此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校园的实际情况,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和沟通,不光要在自己的学校各部门之间,还要与其他学校互相交流学习[1]。使得各个学校部门之间形成团结一致的决心和信心,也能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全面的对校园安全隐患做出改观和变革,并能制定和更好地落实管理制度。在具体的管理方面还需要配备总负责人,并将责任尽可能细分到各个部门乃至个人,这样一来责任明确、分工清晰,使得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细致到位,团结高效。
二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力度
除了加强监管制度,学校还要把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润如细无声地渗透进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2]。比如带领学生观看有关于反邪教的纪录片、组织学生进行地震、火灾演习,听取相关的思想教育。学校对于大学生有关于安全教育科普知识要做到精细而统一,让学生们认识到安全教育的本质,从而能够明辨是非、提升自我保护的意识。另外,学校也应该注重对于目前渗透于高校之中的邪教组织,为学生明确国家确定的宗教内容,摒弃其它模糊不清的“宗教信仰”,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宗教行为与邪教行为的差别,增强判断能力。同时,学校要注重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让学生增强道德、法律、纪律等的理解,把握法律的基本特征,提高平等意识和法律意识。很显然,学生之所以会遇到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于法律以及法治知之甚少,更不要谈真正实地考察过,这些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是很模糊不清的,这对于教学无疑是一项挑战。学校在科普过程中可以由浅入深,通过搜集大量法制节目和法律的视频,比如为学生们放映中央电视台的知名法制节目《今日说法》、《一线》等。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再带领学生分析相关知识。毕竟书本和课文提供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没有切身体会过法律和道德的保护,或者说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对于知识的内化十分困难。只有将具体、生动的知识展现给学生,才能让道德和法律的概念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和内心。
三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