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艺术教育心理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第一篇:心理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分析
摘要:应用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当前的大学生教育中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设置应用心理学学科的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利用建设完善的专业实践能力教育体系,制订完善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制度,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环境,引进专业能力突出的应用型教师,促进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1.构建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相脱节,高校要在认真研究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逐步创建完成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要围绕实践能力的培养设置课程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科基础模块,二是专业方向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主要内容有公共课程与学科课程两个部分,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方向模块主要内容有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前提下培养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首先需要全面整合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增加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添加专业技能训练课;可以增加心理学方面的拓展性课程与应用性课程,将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但要求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而且要掌握职业岗位入门技能。
2.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1)加强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过程中,实验室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应该建设完善的实验室。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见习与实践的场所,对于高校来说,实验室应该对学生开放,不但要发挥日常实验教学的作用,而且还需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创新、在实验中探索,使实验室发挥更大的作用。再有,在实验室开放项目中可以引进校外资源,不断加大开放力度,鼓励学生进行心理学研究。
摘要:自从人类迈入新世纪以来,国际的竞争日趋加剧,无论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人的心理活动对高校思政课的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进行创新,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育心理学;运用
一、引言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曾经明确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大学生才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之材,高校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引导下,高校思政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整体上来看,高校学生的思想信仰以及价值观是积极、正面的。然而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信息发展日益膨胀,各种思想价值观互相交融,这对于思想活跃、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社会阅历有限的高校学生来说,如果不加以引导,容易在思想上产生迷惘甚至走入歧途,这就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心理学与教育的产物,符合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与教的基本规律。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以教育心理学为突破口,着眼于高校学生的思想实际,探讨有效的教学途径。
二、教育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是研究教学情境中的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如今已经有着百年的历史。而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存在心理规律的。笔者认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学情境中的教师与学习情景中的学生以及他们在互动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国内外有许多教育者都高度地重视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并提出合理运用这一因素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教与心理学是伴随着教育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旨在通过了解人性,改变人性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可见,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与此同时在人才标准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大力普及素质教育,致力于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音乐教育是美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其高尚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如何提高大学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国家发展标准的高素质音乐人,是高校音乐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在大学音乐教育中融入人文素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培养出适应时展的高素质音乐人才。
目前,我国大学音乐教学普遍缺乏人文素养的融入,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积极顺应时展潮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政策。但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新文化、新思想出现。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面对各类信息,许多学生往往比较浮躁,易于分心,难以做到静心学习。二是高校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在人文方面的素养。如今许多高校往往重视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忽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未将学生的人文素养纳入考核标准中,导致学生不注重人文素养方面的提升。鉴于此,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熏陶。众所周知,环境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人文因素,营造出一个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隐性文化的作用。其次,重视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培养。教师应将音乐专业技能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首先正确认识人文素养,肯定人文素养的地位及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音乐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再次,引导学生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可通过与学生探讨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将学生的人文素养纳入教学考核体系中等,引起学生对人文素养的重视,为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文素养奠定良好基础。最后,深入挖掘音乐教学内容中的人文情怀。音乐作品是作家个人情感的结晶,一部作品往往关联着许多故事。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注意分析作品产生的背景,涉及的人物、故事等,通过挖掘作品背后的人文情怀,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深化学生对作品的认识,以实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此外,教师还需要掌握音乐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把握其思想动态,帮助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从而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心理学对高校教师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郑茂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8月出版发行的《音乐教育心理学》一书,以音乐教育为中心,从音乐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教师心理、学生心理、影响音乐教育的因素四方面展开论述。该书将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及其实践研究成果,与音乐教育完美结合,采用心理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注重把握音乐教育的艺术规律和心理规律。该书知识系统全面,叙述井然有序,语言通俗易懂,集实用性、科学性、理论性于一身,是一部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的优秀著作。
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当代社会对音乐专业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准确定位人文素养,重视其培养工作。同时充分发挥隐性文化的作用,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教学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情怀。此外还需不断探索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兼具扎实的音乐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作者:江轻舟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钢琴教学的本质是审美的,在钢琴教学中,教育者要关注钢琴演奏技巧的培训,更要关注学生在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习兴趣的养成。当学生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学习兴趣,钢琴教学的老师就能够更加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教学,运用教育心理学,可使钢琴教学方式更具有创新性。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钢琴教学;创新方法
一、钢琴教学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
孔子最早提出要“因材施教”,这里就蕴含着教育心理学中的一类知识,教师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在钢琴教学中尤为明显。钢琴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才能取得学习成果,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弹奏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持续而长久的兴趣和热爱。对于低龄人群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正处于一个最强烈的阶段,钢琴教师考虑更多的是将低龄人群的好奇心转化为对钢琴学习的浓厚学习兴趣。如何运用适当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使得钢琴教学更加符合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情感过程变成了前期教学的重点。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钢琴教学的前期阶段,更应该重视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在钢琴教学中运用教育心理学对学员进行兴趣引导和心理建设,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钢琴教学应用教育心理学既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内在的必然要求,也是钢琴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应用科学方法的必然结果。
二、钢琴教学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一)激发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情绪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激发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关键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提高成就感。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尽量让孩子们把整首钢琴曲都弹下来,不要一小段一小段的练习,少练习技艺,多弹奏乐曲,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不会感到厌烦。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喜欢采用西方的教材。学习西方的钢琴教材等同于学习西方的文化,孩子们会有水土不服的感受。不如从浅显易懂的儿歌开始,这样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弹起来也更有成就感。此外,还可以钢琴教学中增加自弹自唱、即兴伴奏等环节,音乐鉴赏课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无论哪个年龄段的钢琴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基础练习,轻视弹唱伴奏的现象。如果在教学环节中能够从早期就引入自弹自唱和简谱、五线谱的即兴伴奏等课程,就能够使得学生在钢琴教学环节中更加有参与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摘要】高校极为重视学生综合素养,强调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要对其思想品质以及道德修养等,进行全方位培养,以培养出更多对社会有利的人才。以心理学融合价值介绍为切入点,对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运用方式展开深度探讨,期望能够为高校德育教育发展,提供一定助力。
【关键词】德育教育;高校;教育心理学;道德修养
所谓德育教育,就是向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思想以及政治等内容的教育,是国内学校教育主要组成内容之一,内容包含较广,和美育以及智育等培养,都有着密切关联,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对教育心理学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值得进行深层次剖析。
一、德育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价值
1.带动高校德育教育发展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极为关键,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虽然各高校对该项教育工作都予以了高度重视,但目前部分高校在进行德育教育中,还是存在着流于形式等状况,整体德育教育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教育心理学的运用,能够将德育教育内容与心理学内容有效融合在一起,可以从大学生心理角度入手,对其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培养,以便通过对各种心里因素进行合理运用的方式,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质量进行保障,不断完善该项教育工作,进而切实提升校内德育教育水平。2.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状态在教育心理学中,积极心理学可以对学生生活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树立起正确、积极的发展目标,并能够不断对自身身心健康进行调整,可以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成长状态,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相关要求。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大心理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力度,要通过正确的培养手段与引导,为学生健康成长保价护航。3.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在对大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高校也一直极为重视大学生人格培育,而心理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形成良好的人格培养模式,两相培养方式的相互补充与完善,可以使高校德育教育能力进入新的阶段,能够更好的对大学生人格体系完善进行辅助,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提高自身心理品质与道德修养,使其适应能力以及抗打击能力可以得到切实强化,从而树立起健全的人格,进而成为一名品德兼优的优秀人才。
二、教育心理学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1.完善德育教育教学内容在对心理学内容进行运用时,为保证最终德育教育效果,高校需要保证德育教育内容的改革力度,要将心理学内容更好地融入到德育教育之中,形成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机会,确保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教学之中,并通过科学化引导,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性,以便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对自身缺点进行改正,实现对自身潜力的有效挖掘,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的同时,老师还要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要注重对整体教育教育环境的打造,要保证整体学习氛围,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环境的感染之下,不断对自身思考能力进行强化,并可以养成积极思想,能够对自身进行深层次认知。此外为保证学生对于德育教育内容的兴趣,实现高效化教学目标,老师还要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意愿,保证他们能够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形成良好地心理与道德品质,能够具备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各项条件。2.创新德育教育教学方式在将心理学知识渗透到德育教育过程中,应从心理学角度对德育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与补充,本文在此将重点对两种教育方式进行介绍:(1)将行为主义疗法运用到德育教育之中,通过对不利环境条件进行发现与改变的方式,配合相应教育与训练手段,对学生不正常以及不良行为进行系统性纠正,以保证其对于环境的适应程度。在具体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通过举例或树立典型的方式,像向介绍学生进行现代各行英雄或榜样的方式,让学生受到感染,使他们能够不断对自身行为进行规范,能够正确对自身进行要求,能够树立起为行业或社会贡献的意愿。同时,要通过对行为疗法中的负强化疗法与正强化等疗法的运用,对学生习惯与行为进行纠正,以达到预期的道德素质培养效果。(2)将认知疗法运用到德育教育之中,以通过对学生认知过程行为与情感的调整,对其消极行为与思想进行优化,保证他们的行为与情绪。通过总结以往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多是因为认知不当所导致的,所以教育者要对学生认知予以重视,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在对学生消极以及不良情绪、行为、思想进行观察的基础上,对行为、认知以及情感三方面的关联进行明确,并要对不正确的行为与思想记性检验,要运用客观解释,对学生的消极认知进行改正,使他们认识到自身认知存在的问题,并在教育者的辅助之下,进行自我评价与监察,能够随时进行自我反思,确保其一旦出现不当的思想与认知时,可以及时进行更正,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对事物进行认知。3.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由于社会实践是大众公认的有效的心理教育手段以及德育教育手段,因此在将心理学融入到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积极创新,要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展开相应教育。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对学生主观能活动性进行保证,所以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中,老师也应改变以往“包办”的活动教育方式,要在告知学生活动主题以及目标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对各项实践活动进行设计与安排,保证他们在提升自身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能对潜在能力进行挖掘,能够对自身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强化。例如,可以通过举办艺术节以及组织社会调查、访问等方式,为学生打造出更多展示平台,使他们可以在感受到生活艰辛的同时,能够更加珍惜生活、感恩父母,能够正确对社会事件进行认知与分析,能够拥有正确的是非观。4.保证整体德育教育环境由于环境能够对学生德育教育形成良好地辅助,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感染,而产生强烈的心理情感共鸣,进而主动对积极心理以及正确行为养成方式进行探索,所以教育者要加大对环境营造的关注力度,不仅要注重课堂教育氛围的营造,同时还要在校园内部打造出良好地德育教育学习环境。要通过设置具有育人特色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思想与行为进行潜在影响,像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以及参观英雄纪念馆等方式,让学生与环境所传递的思想道德观与价值观产生共鸣,保证他们的“三观”,进而达到理想化德育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