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01 18:16:21
第1篇:医学教育培训范文
1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1.1教育过程
美国对急诊医学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毕业后教育2个阶段。医学生经过4年医学院本科教育毕业后,才能进入住院医师培养体系,这是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AccreditationCouncilofGraduateMedicalEducation,ACGME)认证的[3]。在此之前,需要通过美国医师执照测验(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急诊医学在美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学科,它是申请难度排名第三的专科,整个住院医师的培训时间大致为3~4年,如能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就可获得专科执业医师协会认证,成为一名能独立执业的主治医师,可以选择教学医院或者社区医院进行执业。另外有一部分医师则可以继续选择专科医师的培训,专科医师的培训是住院医师培训后的亚专科教育,一般为1年或2年,在此期间还能通常同时获得额外的硕士学位(如公共卫生硕士)。
1.2培训项目
为了应付各种紧急情况,美国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上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程[4],同时还规定了全职型的急诊医师不仅需要大量的急诊知识,还需掌握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为此,美国急诊医学委员会(ABEM)、美国急诊内科医师学院(ACEP)、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导师理事会(CORD)、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联合会(EMRA)、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评议委员会(RRC-EM)、学院急诊医学协会(SAEM)联合制订了急诊医学临床实践模式。急诊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师通过这项培训。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师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而全美急诊专科医师获得批准的培训项目共有467个。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临床法医学、临床药学、科研、重症医学、灾难医学、院前急救系统(EMS)、环境卫生、老年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等等。绝大多数急诊医学专科培训项目属于以下几类:院前急救系统(EMS)、超声、儿科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科研、毒理学、重症医学、医学模拟、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和运动医学。
1.3资金保障
专科医师在急诊培训期间的工资大致与住院医师相似,约为每年6万美金,而这部分的培训项目基金一般不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训医师所在的急诊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数受训医师都会参与科研工作,以获取一部分的劳务报酬。
2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近10多年来,我国的急诊医学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5],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毕业后教育工作。
2.1教育过程
与美国不同,我国是从2010年才开始在上海先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将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6]。根据其学历和培训医院的不同,开展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的培训。培训结束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有部分优秀医师还能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了急诊专科培训基地。通过2~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医师将获得更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同时优秀的医师还将通过自身努力获得额外的博士学位。
2.2培训项目
与美国众多的培训项目不同,我国专科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灾害紧急救援等)、院内急救(包含创伤、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三大类[7]。通过培训,希望达到掌握急诊病人的病情分级;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并了解临床科研方法,结合实践,写出病案报道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科医师培训将有2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培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抢救技术(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急诊B超,营养支持,监测等)、灾害医学、急诊沟通技巧等等,为培养动手能力强、应变能力快的合格急诊科医师做努力。
2.3资金保障
与美国不同,上海是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于全科以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划拨基地医院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另外,为保障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上海市多部委决定设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项经费,对于委派医院、培训医院和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经费支持,使急诊医师毕业后教育能顺利贯彻进行。
3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3.1加强政策导向
虽然我们的毕业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4年实践下来,我们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急诊临床医师。目前,急诊医学还属于紧缺专业学科,据统计,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共有6022人,医师占29.5%,其中医师硕博高学历的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级医院急诊年工作量达到914.27万,实际抢救和留观均超编制。工作强度高,人员配备不足,医护高学历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毕业后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强度,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医术精、医德高的优秀急诊医师。虽然政策的推行与执行过程中有些许障碍,但我们会贯彻始终,为培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医师、为促进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为提升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而做出积极的作用。
3.2加强培训监督
虽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但我们希望结果是同质化的。所以对于基地的标准、培训的标准、考核的标准都做了统一的规范度量。如:急诊科相对独立的布局合理的急诊区域;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以及师资条件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在培训标准里对于相关科室轮转计划,要求达到的培训目标都做了一一规范。在培训结束后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训计划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求达到从“进”到“出”都规范同质的结果。对基地的督导、对师资的培训、对考试过程的全程录音……都是我们加强培训监督的保障。为使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一定会把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
3.3加强急诊建设
上海作为国际性特大型城市,老龄化突出,以交通工伤事故、化学事故和中毒意外伤害,以及群体性突发事件、气象灾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症已成为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对急诊医学发展需求、提高急诊急救的防治管理和综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统网络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另外,经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建立5个创伤急救中心、2个烧伤急救中心、3个儿科急救中心、2个心脏急救中心、2个核化救治中心和1个脑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东方医院形成了创伤急救院前、院内“一体化”的优良模式。考虑到地域分布和伤病分类,结合5+3+1规划实施,我们已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市覆盖,医疗救护基本实现“就近急救”。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开展分类救护模式、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和应用,转运服务可实行预约或排队的服务制度以及加强救护车和急救装备配置,按每万服务人口不少于0.25辆的配置标准,确保救护车道路优先权,完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确保急救专业队伍的建设和院前院内的序贯救治。
3.4加强人员保障
第2篇:医学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文教育;临床实践
医学是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一门具有专业性、人本性、艺术性的科学,是集“自然-人文-社会”于一身的学科。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强健身心的不断追求和向往,新时期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对医疗的需求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治疗”,更多的是追求身心的“治愈”,由此,“医学人文”这一概念逐渐走进医务工作者的视野。医学人文是指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价值融于医学实践,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保障医者践行博爱、尊重和关怀的行医准则[1],而其教育则是培养和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顾名思义就是住在医院里随时待命的医师,他们是医学生锻炼成为真正临床医师的重要角色担当,是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属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范畴之一,是指医学生在结束院校学习后开始进入临床见习的医学实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要是指由国家通过认定,取得培养住院医师资格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综合医院。培训基地内符合国家要求的临床科室同时申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即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要完成系统性、规范性培训,进入临床工作必须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完成2-3年的住培训练,这是其医学生涯的重要起点,也是其必经阶段。国家也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作为住培工作开展的最终目标[2]。
2住培阶段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当住院医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进入临床工作后,面对相对匮乏的医疗资源、复杂的疑难杂症、紧张的医患关系时,仅具备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其还需要有崇高的职业观、良好的医德、人际沟通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人文知识予以支撑。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卷席全国,波及全球。打响战疫的第一刻,全国四万多名医务工作者身披战袍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奔赴战场,秉承着“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驰援湖北,为全国乃至全球人民用生命上了生动的一课。“医者仁心”,我们培养的医生从来都不应该是只会开药做手术的机器,他们应该是一群仁爱慈悲、懂得感同身受的可爱可敬之人。因此,作为医学生培养起点的国家各住培基地应该以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重新回归医学人文教育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的重要地位。
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住院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也被广泛重视起来。但是,从适应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要求来看,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距离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仍有较大的差距。
3.1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先天生成的,其主要是由后期教育、个人成长、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不断积累而成的。然而,当前培训基地大多数带教老师还处于传统认知当中,认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而未真正将以患者为中心、尊重医学、服务患者、敬重生命的人文医学观带入到日常临床教学实践当中[3]。所以,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将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培育住院医师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和价值观念。培训基地带教老师作为住院医师在住培阶段的引路人,其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偏差,如何使得医学人文教育获得应有的尊重,让医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温度的住院医师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3.2医学人文知识基础薄弱
国内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比较低,平均约为7.45%,而国外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占比以美国、德国为例,多达20-25%[3]。另一方面,以我院其中一类住院医师(专业型研究生)来说,学校在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卫生法学、医学史等课程的设置上占比极少,有些课程甚至没有开展。相较于国外医学教育体系,我国无论是从人文课程设置时长上还是开设课程种类上都远低于国际水平。由于课程设置占比低种类少,直接导致大多数住院医师在进入临床实践之前缺乏相关的医学人文知识储备。人文知识看似无形,实则价值无穷,它虽然不能产生可见的经济效益,但却是住院医师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沟通的基础。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其主要精力基本全部放在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将原本薄弱的理论知识逐渐淡忘,从而导致在临床工作时不能及时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带来很多本可避免的沟通问题[4]。
3.3培训基地教学形式单一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培养的过程中往往因为临床工作的需要而减少或忽略了一些自以为不必要的学习内容,例如沟通技巧、患者心理学、卫生法学等。一方面,离开学校投身到教学医院临床科室轮转学习的住院医师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深度学习;另一方面,各培训专业基地受临床业务量的限制,无法更多的召集学生集中起来深入教学,更不必说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课程学习。住培基地的不重视、各临床专业基地的受限性直接导致人文教育内容欠缺且多以讲座等直接灌输的形式开展,授课内容也仅局限于一般性常识的讲解,教学形式单一且效果不好[5]。因此,住院医师并未能从填鸭式的授课当中吸取心得体会并运用到日常实践当中。
3.4考核和评价机制欠缺
根据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细则,提到“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要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由于这方面考核难以量化,直接导致我国大多数培训基地在具体考评细则中未对其进行实质要求[6]。意识薄弱、临床工作繁忙,带教老师在住培学员出科考的过程中容易忽略人文相关知识的考核评价。此外,国家在对住培基地进行抽检时也未对人文教育这一方面提出强制性建设规定,这也使得住培基地相关职能部门不重视。培训基地缺乏相关人文知识整体考核的统筹安排,没有强硬的考评机制加以支撑,很难在行为上约束住院医师积极投身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
4我院回归住院医师人文教育的路径探索
医学人文教育是提升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我院作为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目前在培人员600余人。2020年初在院领导的重视下成立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小组,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欠缺加大力度推进落实。
4.1共筑合力,重新定位人文素质教育
回归医学教育人本化、人文化的过程中要各方面形成合力,不单单只是认准住院医师这一方进行加强,我院以住培导师、带教老师为抓手及时调整传统“重实用轻人文”的认知大环境。在院领导的重视下,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小组积极组织开展“百家讲坛”、“名医讲堂”等系列医学人文交流讲座,通 过不同主题知识宣讲加强师资带教人文知识的综合学习。建立住院医师学业导师与德政导师“双师联动”育人机制,实行导师申请上岗制度,打破导师终身制,上岗与师德师风挂钩。引领突出榜样力量,建立典型示范激励机制,表彰年度优秀导师、优秀专业基地,评选最喜爱带教老师。积极开展住院医师“第二课堂”活动,开拓学员视野,促使全院形成求真务实、奋进向上的优良学风。
4.2贯穿始终,强化住院医师基础知识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任何内涵修养的形成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积累,人文素养的培养亦是如此。因此,我院住院医师在进入临床学习时,教育培训部要求各专业基地要将涉及本专业领域的相关内容包括可能涉及的医疗纠纷处理、患者常见问题沟通技巧、医学伦理、科室特色人文关怀等融进入科教育之中,不断更新住院医师相关知识储备。加大补贴力度,对各专业基地定期举行茶话会、团建活动给予资金支持,一方面带动了专业基地积极性,另一方面给住院医师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学员们通过相互分享、倾听纾解职业压力,同时也在无形中感悟科室人文关怀,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
4.3创新形式,多样化开展教学活动
充分利用好本院资源,我院教育培训部积极邀请心理学老师定期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通过住院医师讲述自身故事,模拟故事情境,舒缓住院医师职业压力,强化住院医师医患沟通、人文关怀的交流能力。与医院工会联合定期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义诊”、“下社区送温暖”等志愿服务让住院医师贴近生活。与医院宣传部门合作,利用微信公众号、院内服务平台推送住院医师临床工作的感人小事迹,通过榜样引领感染住院医师传播正能量。医院临床技能中心在课程设计中,有意识的将人文教育与PBL、CBL教学相结合,针对具体病例与学员展开有关医学伦理、卫生法学、医疗政策等相关内容的讨论。
4.4灵活落实,注重形成性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等全面发展[7]。我院在落实考评体系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除了加大医学人文在考核中的比重,也积极寻求在考评方式的灵活性上不断下功夫。针对带教老师,教育培训部不间断地灌输带教意识和人文教学的重要性,运用医视界360度评估,在评估指标中加入人文带教,通过不同角色评价反馈了解专业基地人文教育开展情况。同时,不定期开展飞行检查工作,查看带教老师在日常抽查、床旁考察、出科考核的过程中是否留意学员职业素养、沟通交流、服务态度等行为细节。此外,增加在客观结构化出科考核环节中卫生法、心理学、医学伦理等相关内容的考试占比。只有不断探索实践,落实随查随教随改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持续落实住院医师人文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住院医师职业生涯开始的起点,医学人文教育是住院医师医德医风塑造的必要环节。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精湛的“工匠”,更需要品德高尚的“精神”。在住培阶段加强住院医师人文素质教育是国家各个培训基地都应该重视的永恒课题,只有多方重视、协同创新,才能以文化人的医学人文精神浸染每位医学生的血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继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医学人文教育改革[J].医学与法学,2018,10(5):38-40.
[2]罗银丽,何国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1):27-29.
[3]金晶.高职院校医学特色人文课程的研究与实施[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2):79-80.
[4]陈利群.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31(11):88-90.
[5]黄虑,周颖杰,高继明,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文化建设探索[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18,2(3):222-226.
[6]何珂,刘雪莲,张琦华,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医德医风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2):54-55.
第3篇:医学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文教育;临床实践
医学是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一门具有专业性、人本性、艺术性的科学,是集“自然-人文-社会”于一身的学科。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强健身心的不断追求和向往,新时期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对医疗的需求不仅仅只是身体上的“治疗”,更多的是追求身心的“治愈”,由此,“医学人文”这一概念逐渐走进医务工作者的视野。医学人文是指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价值融于医学实践,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保障医者践行博爱、尊重和关怀的行医准则[1],而其教育则是培养和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顾名思义就是住在医院里随时待命的医师,他们是医学生锻炼成为真正临床医师的重要角色担当,是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属于毕业后医学教育的范畴之一,是指医学生在结束院校学习后开始进入临床见习的医学实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要是指由国家通过认定,取得培养住院医师资格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综合医院。培训基地内符合国家要求的临床科室同时申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即内外妇儿等各临床专科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要完成系统性、规范性培训,进入临床工作必须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完成2-3年的住培训练,这是其医学生涯的重要起点,也是其必经阶段。国家也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扎实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工作的临床医师作为住培工作开展的最终目标[2]。
2住培阶段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当住院医师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进入临床工作后,面对相对匮乏的医疗资源、复杂的疑难杂症、紧张的医患关系时,仅具备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其还需要有崇高的职业观、良好的医德、人际沟通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人文知识予以支撑。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卷席全国,波及全球。打响战疫的第一刻,全国四万多名医务工作者身披战袍毫不犹豫主动请缨奔赴战场,秉承着“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驰援湖北,为全国乃至全球人民用生命上了生动的一课。“医者仁心”,我们培养的医生从来都不应该是只会开药做手术的机器,他们应该是一群仁爱慈悲、懂得感同身受的可爱可敬之人。因此,作为医学生培养起点的国家各住培基地应该以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重新回归医学人文教育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的重要地位。
3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文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视,住院医师的人文素质教育也被广泛重视起来。但是,从适应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要求来看,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距离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仍有较大的差距。
3.1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
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先天生成的,其主要是由后期教育、个人成长、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不断积累而成的。然而,当前培训基地大多数带教老师还处于传统认知当中,认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而未真正将以患者为中心、尊重医学、服务患者、敬重生命的人文医学观带入到日常临床教学实践当中[3]。所以,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将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培育住院医师的责任意识、职业精神和价值观念。培训基地带教老师作为住院医师在住培阶段的引路人,其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认知上的偏差,如何使得医学人文教育获得应有的尊重,让医学生成长为一个有温度的住院医师是当前医学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3.2医学人文知识基础薄弱
国内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着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比较低,平均约为7.45%,而国外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占比以美国、德国为例,多达20-25%[3]。另一方面,以我院其中一类住院医师(专业型研究生)来说,学校在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卫生法学、医学史等课程的设置上占比极少,有些课程甚至没有开展。相较于国外医学教育体系,我国无论是从人文课程设置时长上还是开设课程种类上都远低于国际水平。由于课程设置占比低种类少,直接导致大多数住院医师在进入临床实践之前缺乏相关的医学人文知识储备。人文知识看似无形,实则价值无穷,它虽然不能产生可见的经济效益,但却是住院医师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沟通的基础。医学生进入临床后,其主要精力基本全部放在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将原本薄弱的理论知识逐渐淡忘,从而导致在临床工作时不能及时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带来很多本可避免的沟通问题[4]。
3.3培训基地教学形式单一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在培养的过程中往往因为临床工作的需要而减少或忽略了一些自以为不必要的学习内容,例如沟通技巧、患者心理学、卫生法学等。一方面,离开学校投身到教学医院临床科室轮转学习的住院医师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深度学习;另一方面,各培训专业基地受临床业务量的限制,无法更多的召集学生集中起来深入教学,更不必说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开课程学习。住培基地的不重视、各临床专业基地的受限性直接导致人文教育内容欠缺且多以讲座等直接灌输的形式开展,授课内容也仅局限于一般性常识的讲解,教学形式单一且效果不好[5]。因此,住院医师并未能从填鸭式的授课当中吸取心得体会并运用到日常实践当中。
3.4考核和评价机制欠缺
根据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和细则,提到“培训结束时,住院医师要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由于这方面考核难以量化,直接导致我国大多数培训基地在具体考评细则中未对其进行实质要求[6]。意识薄弱、临床工作繁忙,带教老师在住培学员出科考的过程中容易忽略人文相关知识的考核评价。此外,国家在对住培基地进行抽检时也未对人文教育这一方面提出强制性建设规定,这也使得住培基地相关职能部门不重视。培训基地缺乏相关人文知识整体考核的统筹安排,没有强硬的考评机制加以支撑,很难在行为上约束住院医师积极投身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
4我院回归住院医师人文教育的路径探索
医学人文教育是提升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我院作为首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目前在培人员600余人。2020年初在院领导的重视下成立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小组,针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欠缺加大力度推进落实。
4.1共筑合力,重新定位人文素质教育
回归医学教育人本化、人文化的过程中要各方面形成合力,不单单只是认准住院医师这一方进行加强,我院以住培导师、带教老师为抓手及时调整传统“重实用轻人文”的认知大环境。在院领导的重视下,医学人文教育工作小组积极组织开展“百家讲坛”、“名医讲堂”等系列医学人文交流讲座,通过不同主题知识宣讲加强师资带教人文知识的综合学习。建立住院医师学业导师与德政导师“双师联动”育人机制,实行导师申请上岗制度,打破导师终身制,上岗与师德师风挂钩。引领突出榜样力量,建立典型示范激励机制,表彰年度优秀导师、优秀专业基地,评选最喜爱带教老师。积极开展住院医师“第二课堂”活动,开拓学员视野,促使全院形成求真务实、奋进向上的优良学风。
4.2贯穿始终,强化住院医师基础知识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任何内涵修养的形成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积累,人文素养的培养亦是如此。因此,我院住院医师在进入临床学习时,教育培训部要求各专业基地要将涉及本专业领域的相关内容包括可能涉及的医疗纠纷处理、患者常见问题沟通技巧、医学伦理、科室特色人文关怀等融进入科教育之中,不断更新住院医师相关知识储备。加大补贴力度,对各专业基地定期举行茶话会、团建活动给予资金支持,一方面带动了专业基地积极性,另一方面给住院医师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学员们通过相互分享、倾听纾解职业压力,同时也在无形中感悟科室人文关怀,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
4.3创新形式,多样化开展教学活动
充分利用好本院资源,我院教育培训部积极邀请心理学老师定期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通过住院医师讲述自身故事,模拟故事情境,舒缓住院医师职业压力,强化住院医师医患沟通、人文关怀的交流能力。与医院工会联合定期组织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义诊”、“下社区送温暖”等志愿服务让住院医师贴近生活。与医院宣传部门合作,利用微信公众号、院内服务平台推送住院医师临床工作的感人小事迹,通过榜样引领感染住院医师传播正能量。医院临床技能中心在课程设计中,有意识的将人文教育与PBL、CBL教学相结合,针对具体病例与学员展开有关医学伦理、卫生法学、医疗政策等相关内容的讨论。
4.4灵活落实,注重形成性评价体系
形成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等全面发展[7]。我院在落实考评体系过程中也在不断探索,除了加大医学人文在考核中的比重,也积极寻求在考评方式的灵活性上不断下功夫。针对带教老师,教育培训部不间断地灌输带教意识和人文教学的重要性,运用医视界360度评估,在评估指标中加入人文带教,通过不同角色评价反馈了解专业基地人文教育开展情况。同时,不定期开展飞行检查工作,查看带教老师在日常抽查、床旁考察、出科考核的过程中是否留意学员职业素养、沟通交流、服务态度等行为细节。此外,增加在客观结构化出科考核环节中卫生法、心理学、医学伦理等相关内容的考试占比。只有不断探索实践,落实随查随教随改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持续落实住院医师人文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住院医师职业生涯开始的起点,医学人文教育是住院医师医德医风塑造的必要环节。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精湛的“工匠”,更需要品德高尚的“精神”。在住培阶段加强住院医师人文素质教育是国家各个培训基地都应该重视的永恒课题,只有多方重视、协同创新,才能以文化人的医学人文精神浸染每位医学生的血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继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医学人文教育改革[J].医学与法学,2018,10(5):38-40.
[2]罗银丽,何国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1):27-29.
[3]金晶.高职院校医学特色人文课程的研究与实施[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12):79-80.
[4]陈利群.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31(11):88-90.
[5]黄虑,周颖杰,高继明,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文化建设探索[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18,2(3):222-226.
[6]何珂,刘雪莲,张琦华,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医德医风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2):54-55.
第4篇:医学教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国家六部委2010年制定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的要求。目前全科医生在数量上仍有很大缺口,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全科医生的整体素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于2012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座谈会”,会议为全面推进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全科医学“5+3”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轨能解决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临床医师从业资格衔接的难题[1]。安徽医科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单位之一,为加快我省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安徽医科大学开展以推进“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相衔接”为主要内容的“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对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向接轨”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与实践,以期为其他医学院校“双轨合一”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1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
截至2016年,我国全科医生人数仅为20.9万人。近年来,首批遴选认定的559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393家基地设置了全科专业。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全科医生数量增长仍然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十分巨大的缺口。
1.2全科医生的学历和职称较低
我国全科医生的学历和职称均较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学历以大专学历为主,职称则以初、中级职称为主。而乡镇卫生院医师学历则以大专及以下学历为主,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教育部和卫生部已经通过基层在岗医生的转岗培训、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的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在岗医生的学历层次及上级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各种途径来提高全科医生素质,但是这些措施在培养时间、培养方式和培养质量上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1.3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不健全
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学科建设薄弱。全国166所高等医学院校中建立全科医学系(院)的不到10所,招收全科医学专业的院校数量也有限。二是基地建设待加强。设有独立全科医学科的培训基地非常少。三是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专业师资。目前,我国严重缺乏对全科医学知识系统认识、临床经验丰富、实践技术过硬的全科医学研究生导师[3],师资的严重匮乏导致全科医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1.4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
全科医学合格人才短缺,最主要的是缺乏人才激励机制,医学生不愿参加相应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激励机制不完善的突出表现是全科医学专业缺乏岗位吸引力,原因主要包括薪酬水平低、工作生活环境差、职称晋升难、社会尊重认同度低、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4]。
2安徽医科大学探索“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
2.1保障机制
2.1.1组织保障。为保证“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三个领导小组,三个小组各司其职协同管理。一是成立“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卓越医生教育改革事务的组织协调。二是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质量跟踪与评价工作。三是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管理机构。主要工作是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体制机制,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和定期安排监督考核。2.1.2制度保障。学校经过了充分的研究论证,出台了《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衔接改革实施办法(试行)》,制定了《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安徽医科大学派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暂行)》《安徽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安徽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招录管理办法(试行)》《安徽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保障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施,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顺利并轨。2.1.3经费保障。学校先后获得部级、省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立项支持,积极争取中西部和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经费,科学分配“高校办学能力提升计划”经费,确保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顺利实施。2.1.4教学及培训基地保障。学校具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和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多家直属和非直属附属医院,其中绝大多数是认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及培训基地的数量具备了开展试点工作的条件。
2.2具体措施
安徽医科大学从医改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医学教育为医改服务的观念,努力做到“四个围绕”,为了进一步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从2014年开始了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模式的改革实践,主要内容如下。2.2.1制定培养目标。研究制定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专业素质、掌握坚实全科医学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具备较强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能独立处理多种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能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全科医学专业人才[56]。2.2.2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安徽医科大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5+3”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试点方案》和《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方案(试行)》文件,结合《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实施办法》,共同推进“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建立和完善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保障体系。2014年,安徽医科大学已经首批招录部分学员,开展了培养工作。新招录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将接受学校研究生和培训医院住院医师的双重管理。临床医学(全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包括2个月的全科医学相关理论、24个月的临床科室轮转以及7个月社区实习三大板块,与陈新超等[7]研究的培养模式相一致。2.2.3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学校借助上海的优质医疗资源、教学资源,进一步完善安徽医科大学学科结构,推进卓越医师培养计划。为进一步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安徽医科大学与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达成协议,从2012年起,连续5年从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每年选派50~60名优秀青年医师赴上海接受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累计派出274人。另外,安徽医科大学于1999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开始了医学本科阶段全科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2001年成立了社区卫生与全科医学系,随后成立了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中心,进一步加大对全科医学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的力度。2.2.4加强教学基地及培训基地建设。学校依托安徽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项目、省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在第四附属医院、附属巢湖医院、附属合肥医院及其托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3个社区和公共卫生基层实践教学基地。同时,申报了2个部级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为“5+3”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并于2013年纳入安徽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中统一管理。学校目前拥有通过省级认定的全科医生培训基地7个,包括校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巢湖医院等,7家基地三年的全科医生培训核定总容量约为450人。
2.3取得的成效
学校经过三年的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主要包括:一是形成了“5+3”为主体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二是制定了一系列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实施办法,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顺利完成并轨实践,实现“四证合一”。三是构建了一套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四是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安徽医科大学从2014年开始招生到目前已培养的临床医学(全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约为50名。五是贯彻了医教协同,以需求为导向,服务医改,加大对国家紧缺型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高等医学教育质量。六是加快了安徽省医学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作为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合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安徽医科大学为满足行业需求,充分发挥省部委共建高校的优势,提高安徽省整体医学教育质量,除每年定期召开成员单位年会协商解决安徽省医学教育难题外,还组织召开了“安徽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研讨会”、“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座谈会”、“安徽省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等各种专题研讨活动。
3小结
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培养方案、培养质量及评价等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整。临床能力考核体系是关键环节,本课题组将会进一步的研究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和质量考核办法,保障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操作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建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规范化临床考核评价体系对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临床医学(全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8⁃9]。安徽医科大学“双向接轨”培养模式的改革经验是探索院校教育与医学职业教育培训相衔接的积极尝试。学校将以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合作委员会为平台推动安徽省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由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变,同时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临床医学(全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从人才培养过程、环节、考核评价、培养规模等各方面形成统一的标准化体系[10],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另外,还解决了高素质全科医生培养的难题,加快了我省急需的高层次全科医疗人才的培养力度,对促进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欢瑜,欧伟麟,郑婵娇,等.全科医学“5+3”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轨的SWOT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
[2]周志衡,郑婵娇,李芳健,等.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6):111⁃113.
[3]张勇,唐海沁,蒋品.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4(3):79⁃80,82.
第5篇:医学教育培训范文
将转化医学的模式引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建立一整套培训标准和完善的准入准出制度,设计出满足标准需要的模拟产品体系,用于住院医师的培养和考核;经过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住院医师,将具备临床工作需要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可以完全胜任临床工作。这种基于模拟的医学教育培训不仅仅是为了教学,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患者。
关键词:转化医学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模拟医学教育
一、当今医疗现状
在中国,有研究显示,急性住院患者中约3.5%-16.6%曾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其中约30%-50%可以通过系统介入预防和避免。在美国,每年至少有210,000的住院死亡人数与可避免的院内伤害有关,而实际上与此相关的死亡人数可能会超过400,000。可见因院内失误、医疗不良事件导致患者伤害甚至致死的概率很高。美国的医疗现状可谓“非常危险”;尽管国内在这方面的数据非常少,但我们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二、中国医生的培养之路
我国的医学教育目前分为3个阶段,即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即是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对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仿真的医学模拟系统的引入,不仅模拟临床体征表现,还能重现仿真环境,训练效果非常显著,也能吸引学习者的兴趣。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产品在国内的应用还是仅仅停留在“教学”层面,即使医院购买了这种设备,也是用于临床教学、技能过关考核。
三、转化医学模式下,基于模拟的医学教育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是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目的连接起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能为实际患者提供真正治疗的手段,通俗说就是问题从临床而来,经过基础研究解决后,再应用于临床。这种概念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内在客观规律,在中国转化医学已成为国家在生物医学领域里一个重大政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指出:“以转化医学为核心,大力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强化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那么,转化医学的模式是否可以应用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呢?
2.转化医学模式在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步骤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医学接班人,最终使患者得到安全的诊治,这是临床问题,我们首先要把临床问题转化为培训目的——要制定系统阶段化的培养标准,从技能、沟通、思维、团队合作、决策等各方面综合考虑,科学设计、研究合理的培训工具和课程——然后围绕培训目的,使用模拟产品展开训练,并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评价和检验训练效果,以期提高住院医师各方面水平。最终经过培训合格的住院医师,可将模拟训练的成果应用于临床工作,达到受益于患者的目的。英国的一篇文章曾指出,导致严重医疗事件的主要原因不是个体的粗心大意,而是培训系统的设计欠缺。世界各国目前都在致力于开发医学模拟系统,陆续有各种软件、模拟器应用于临床和教学培训,或用于疑难病例治疗方案设计等诸多方面。在腹腔镜下腹外疝修补术的模拟训练课程中,采用基于掌握的训练方法,结果学员的手术时间、操作得分、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观察时间都优于传统对照组。在这里引用一位麻醉老师的观点:模拟是一个临床工具,是一种治疗手段——这就是转化医学模式的最佳体现。
3.转化医学模式下,基于模拟的医学教育在规范化培训中的作用
我们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而开发设计了模拟教育产品,住院医师在规范化培训中以接近临床真实环境的氛围进行模拟训练,包括穿脱隔离衣、消毒、铺单、使用逼真的器械在模拟人/模拟系统操作,有动态演变过程,操作不当时会出现相应并发症,可实时看到病人的生命体征改变,感受到真实的紧迫感;训练团队分工协助、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等。模拟训练过程中允许集中式学习典型病例、疑难病例及罕见病例,并且允许集中式犯错。受训医师通过集中强化的暴露错误,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并在错误发生后及时补救,从而减少出错次数、减少需要帮助的次数、及时补救错误,提升技能水平、沟通能力、临场处置能力,这都可转化为实际临床工作的技能。最终目的不是单纯的教与学,而是为了更大程度的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4.转化医学模式下,模拟医学教育在规范化培训中应用的成果及研究
很多年前美国就有一种训练临床思维和决策能力的软件,用于实习前培训、实习后出科考试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考试,大部分使用者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这几年国内也开发了类似软件,如天堰医教自主研发的临床思维训练软件,不仅具备了进口软件的优势,从病例的病史资料、病历书写、治疗处置、评判标准等方面还更适应中国国情。GASMAN软件辅助学习吸入麻醉药理论,应用于麻醉住院医师培训,可有助于提高学员理论测试成绩、学习兴趣和效率,被住院医师和培训教师认可。加拿大CAE公司的HPS代表着当今模拟医学教育的最高水平,在全球至少百余个麻醉模拟中心都有此设备,且70%以上的医学院校早已将HPS纳入医学生及住院医生、专业医师临床实践教学、培训及考核之中,并作为能否进入临床的权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模拟训练可以提高临床医师或团队在重要和复杂操作中的表现,这点已经被证实。未来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兴趣点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比如哪些住院医师要掌握的知识技能适合用模拟培训方式,具体设计怎样的产品体系和评价标准来满足培训要求;另外还需要做一些对照性研究,对比短期及中长期时间内,模拟医学培训对实际临床工作效果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模拟培训本身对技能考核成绩提高的影响上;同时,要更多的关注除技能之外的其他能力方面影响的研究,比如人文关怀、沟通技巧、分工协作、交接班、应急处置能力等等方面。
四、未来展望
为了治疗疾病,很多时候病人需要接受大量复杂的医疗措施,医生的首要任务是让患者享受到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可实际上很多病人却在为医疗过错和严重的医疗事故买单。基于模拟的医学培训可以降低错误,改善医疗结局同时降低诊疗费用;可以让医生在一个安全可控的环境下提高操作水平、沟通技能、决策水平及危机管理能力,还可以提高医疗团队的合作能力,最终改善患者的结局。转化医学模式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在未来,应该可以在医学模拟教育领域被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和,钟森,宋宏先,陈先祥.我国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4):26-28
[2]JamesJT.Anew,evidence-basedestimateofpatientharmsassociatedwithhospitalcare.JPatientSaf.2013,9(3):122-8
[3]林敏,糜菁熠,吕彩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华西医学,2014(12)
[4]徐学虎,邹钧,黄伟佳,戎安平,郭元.医学模拟培训中心提高住院医师临床技能效果的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4):272-273
[5]LeapeL,BerwickD,ClancyC,etal.Transforminghealthcare:asafetyimperative.QualSafHealthCare.2009,18(6):424-8
[6]ZendejasB,CookDA,BingenerJ,etal.Simulation-basedmasterylearningimprovespatientoutcomesinlaparoscopicinguinalherniarepair: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AnnSurg.2011.254(3):502-9;discussion509-11
[7]陆耀红,邹扬,施丹丹等.DxRClinician在国内医学模拟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4):402-406
[8]李茜,方利群,李崎,吕沛林,朱涛.GASMAN软件辅助教学在麻醉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初步应用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4):398-401
[9]王天龙,薛纪秀.2009~2010年我国麻醉学模拟教育进展报告[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0(4):139-143,153-155
[10]SchmidtE,Goldhaber-FiebertSN,HoLA,McDonaldKM.Simulationexercisesasapatientsafetystrategy:asystematicreview.AnnInternMed.2013,158(5Pt2):4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