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六年级上册教案范文

六年级上册教案精选(九篇)

六年级上册教案

第1篇:六年级上册教案范文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

),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

),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

)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

)的潇洒,(

)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1.根据课文内容,将短文补充完整。

2.第①②节分别从什么角度描写了丁香花?(

A.第①②节分别从色彩、香味描写了丁香花。

B.第①②节分别香味、色彩描写了丁香花。

C.第①②节分别从触觉、味觉描写了丁香花。

D.第①②节分别从味觉、触觉描写了丁香花。

3.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茂盛

雪白

星星般

第2篇:六年级上册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第19页例1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相对位置。

2、 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向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

4、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学习方向和距离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具体含义,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

教学难点:描述任意角度的具体方向,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1、看这是一张什么图?上面有什么?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城市和省份大声读出这些城市的名称。

师:猜一猜河南河北怎样命名?

师:山东山西怎样命名?

我们祖国许多城市和省份的名字都与位置与方向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位置与方向。来和我一起写课题。

师:

你们学过哪些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上东下南、左西右东、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那东和北之间的方向还可以怎么说?

(东偏北、北偏东)

2、有了方向我们就可以在地图上找到一个城市的大概位置了,你能在这幅图上

说说北京的方向吗?

北京在沈阳的西南方向,你说,北京在西安的东北方向,

师:同样是北京为什么不同?(观测点不同)板书:观测点

②我们以北京

为观测点说说沈阳、西安、重庆、昆明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我听到了,西安、重庆、昆明在北京的西南方向,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方向同同)

师:西安和重庆方向相同,位置却不同,是哪里不同?它们距离观测点的角度不同。

ƒ

板书:(角度)

角度是更准确的方向。

师:重庆和昆明的方向角度都一样,他位置不同在哪里?距离不同。板书:(距离)

总结:说明决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是:方向和距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方向和距离决定物体的精确位置。

二、新课

这有一个A市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东南方向),A市靠近大海,台风特别多,这会台风又来了,出示台风来临图

台风有那些危害你知道吗?

台风又要来了你最想知道什么?

台风在什么位置、台风什么时间到达、)

这也是A市小朋友想知道的,你能帮帮它们吗?

拿出导学案,根据导学案上的条件找找台风的具体位置。开始

(出示三种不同的导学案)

1、你有什么问题?(找不到台风的具体位置,只能找到一条射线,

有许多点,)

为什么?你的条件是什么?(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少了距离

2、你有什么问题?

(找不到台风的具体位置,只能找到一个圆)

你的条件是什么?(目前台风中心距离A市600千米的洋面上,少了方向角度)

看来只有方向,或者只有距离都不能找到台风的具体位置

师;看大屏幕,请同学们齐读题,把条件补充完整,根据你的理解在导学案上找出台风位置,注意学法指导、来你来读。

学法指导:自学;(认真阅读例题,找出题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来。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画图

。把不懂的地方用“?”标出来。5分钟)

对学;(对子互改上面各题。试着和对子解决“?”标记的地方。2分钟)

组学;(讨论交流时大声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看同学们认真的思考,热烈的讨论,我想你的收获一定不小吧!谁愿意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不同生展示)

你们明白吗?谁还有什么问题?

1、以A市为观测点,在A市建立坐标,

2、①东偏南30°是以东为起始方向偏向南30°的角。西偏南30°怎么画?以西为起始方向南画一个30°的,我发现东偏南和西偏南都是以第一个方向为起始方向

②东偏南30°还可以这么说?对南偏东60°,南偏东60°以谁起始方向?

但是在生活中习惯选择小于45°的角来描述。

3、用1厘米线段表示100km要画6段就确定了台风的位置。

总结;想一想我们怎样找到台风的位置。(对子互相说一说)

①找观测点

②找方向度

③找距离师;

我们帮助A市的小朋友找到了台风的位置,可是几小时到达哪?

600÷20=3(小时)

4、今天我们学会了准确找到一个物体的位置与方向。那么确定物体位置的步骤是什么?

找观测点

找方向角度

找距离

三、练习

位置与方向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邓州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吸引着八方游客,看这是哪里?(雷锋纪念馆

花洲书院)你能作做一次小导游,向A

市小朋友介绍下它的具体位置吗?(用语言描述出来)

看邓州旅游图,以市政府为

中心介绍一下它们具体位置,别忘了先介绍我们学校。

1、春风学校位于市政府的西偏北40°,距离4千米的地方。

你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想的吗?非常棒,他先找观测点,再找方向夹角,最后算一下距离。

找方向夹角时,注意什么?算距离时注意什么?

2、你们能用语言描述出花州书院

的方向吗?写在导学案上。

总结:谁能说一下怎样描述出物体位置。一、找观测点

二量方向夹角三、算距离。

3、A市的小朋友浏览完花州书院,又要返回市政府,他该怎么走?

对互相说一说,并讨论一下来回的路线有什么异同?

观测点变了,方向相反,角度相同,距离相同。

四、小结

我们学校的小朋友太棒了,帮助A市的小朋友解决了问题,在帮助别人的同时

我们也学到了知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谁和大家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位置与方向

观测点

方向(角度)

距离

《当堂检测》

一、我是公正的小法官,我能判。

只要知道方向或距离就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我是聪明的一休,我能填。

1、确定物体位置的必备条件是(

)、(

)。

2、雷锋纪念馆在市政府的

方向上,距离是

千米。

3、长春市在北京市的北偏东40°方向,距离970千米,那么北京市在长春市的(

)偏(

)(

第3篇:六年级上册教案范文

1.收集、阅读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对比试验研究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能结合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坏,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保持水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的各类资料。

2.小组准备:水槽两个,长木板两快,土,草皮,喷壶。

教学过程

一、情境生疑问

1、初步了解黄河的有关情况

(1)师: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你从电视或其它途径见过黄河吗?你能说说你心里的黄河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心中的黄河。

(3)师:看来课前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黄河的资料。

2、阅读课本中的资料

(1)师:关于黄河,课本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资料,大家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

(3)师:通过这些资料,你知道黄河下游的河床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吗?

(4)师:你能猜出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吗?学生猜测

(5)师:我们知道土会被水冲走。黄河水这么黄,是不是黄河水中有很多泥沙?这些泥沙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看书本43页的照片后先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3、自主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4、分组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现在每组请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生:黄河水中的泥沙是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时冲下来的;无植被保护,土壤随雨水流失的多……

二、探究释疑

1、完成模拟实验。

(1)师:为了验证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模拟实验。大家先看书。

要求:①弄清实验目的,准备哪些器材;②设计操作的步骤及方法;

(2)指导学生准备器材;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4)学生分组归纳、小结,得出结论。

(5)每组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多一些。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

生: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说明水中含有的泥沙少;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说明水中有较多的泥沙。……

教师总结:当往只装有黄土的木板上浇水时,黄土很容易和水一起形成浑浊的水浆流走;而往有草皮的木板上浇水时,植物的根牢牢地把土锁住,土壤被保护起来,所以流下来的水还是比较清的。看来,刚才同学们实验后认为“植物对土有保护作用”是正确的。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黄河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秃秃的,土质也非常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黄河的水是浑黄的。

三、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师:同学们都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它一直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吗?黄土高原上的植被都到哪里去了呢?请阅读书本44面的资料,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缺少的原因。并全班交流

(3)、师:如果这些行为一直持续下去,你认为会有什么后果?

(4)、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想法。

第4篇:六年级上册教案范文

——《穷人》+拓展文章《穷苦人》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采用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并尝试运用这种写法进行心理描写。

2.通过品读文中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发现心理描写的表现形式,透过渔夫的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写法,再次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1、采用多种形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

2、尝试进行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

1.

通过文中心理活动的语句,发现心理描写的表现形式,

2.

透过渔夫的神态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写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明确任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穷人》这部短篇小说。作家托尔斯泰在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哪些主要人物?(桑娜、渔夫)运用了哪些描写来刻画人物?(心理、语言)

(二)细读课文,习得方法

课件出示文章中关于桑娜的心理描写。(或呈现文中不同形式的桑娜的心理描写)

过渡:当桑娜自作主张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的时候,托尔斯泰写下了此时此刻桑娜的心理活动。下面就请大家再认真的品读每一句话,能从中读出桑娜的哪些心情?

学生自学。

全班交流:

1.你读出了桑娜当时什么样的心情,是从哪一句读出来的?

出示句子: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生自由发言。

(1)引导学生发现心理活动描写中标点符号的妙处。

省略号、问号、感叹号,这么多的标点符号交织在一起,让我们体会到了桑娜怎样的心情?(指名回答)

(课件呈现去掉标点符号后的句子)如果去掉这些标点,你再读一读,还能否体会到桑娜的紧张与不安?(生尝试读一读)

是啊,标点符号同样能表情达意。就让我们关注这些标点,再来读一读这段心理描写。

出示句子: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

(1)学生阅读,思考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2)集体交流,相机小结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巧用标点,叩问自己)

(三)实践感悟,尝试方法

引导学生从渔夫一家的情况和西蒙的两个孩子的角度尝试着说一说。

过渡:渔夫不忍心看着两个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无人照顾,可他又想到自己的一家人才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再加上两个孩子,负担会更重,生活会更困难,矛盾、担心、忧虑交织在一起,让他的脸上显现出了严肃、忧虑的神情。在认真考虑之后,渔夫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收养两个孩子。

在做出决定的那一刻,渔夫想到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评议。

(四)点拨提升,迁移使用

这节课,我们重点感受了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的妙趣,相信大家对于心理描写一定有了新的收获,谁与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学习收获。

拓展阅读《穷苦人》:

1.划出文中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集体交流;

2.根据课堂所学,写好燕妮的心理活动:

(1)面对汹涌的大海,她牵挂起自己的丈夫……

(2)看着眼前这些凄惨的景象,她心烦意乱起来……

(3)看着眼前的儿子,想着远方的丈夫,她的内心矛盾了……

3.学生写作,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小说不“小”

人物

心理活动

标点符号

情节

想象画面

第5篇:六年级上册教案范文

布贴装饰画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布贴画特点,能够掌握布贴画的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布贴画的学习中,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更加热爱生活,并能发现美,感受美和表现美。

教学重点

掌握布贴画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了解布贴画的构图设计要领,合理运用布的颜色、纹理进行搭配组合。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布娃娃、制作用具、教师范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创境:

1.教师通过问答方式设置问题。

如:在黑板上贴上“装饰画”三个字,进行提问让学生动脑积极思考,都见过哪些装饰画?

学生:小组讨论形式。

目的:引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欲望。

2.拿出“布娃娃”进一步启发学生,增添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

3.导入主题:跟随老师一起走进布贴画的世界,共同学习制作《补贴装饰画》。

二、探究学习:

1.出示教师范作《人物布贴画》,进行欣赏。

2.设问:你理解的布贴画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共同学习了解知识点:“布贴画”。

目的: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布贴画及制作方法。

3.出示精美布贴装饰画图片:人物、植物、动物。

目的:欣赏精美的补贴装饰画环节,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拓展:

1.出示多样布料图片:棉布、麻布、丝绸布、碎花布、纯色布、格子布等。

2.教师示范:制作一幅漂亮又易做的布贴装饰画。

3.目的:教师在示范时,用最常见的布料、颜色和简单的形状制作布贴娃娃。通过演示让学生知道怎样合理搭配布料颜色,了解怎样构图设计,让学生能发散思维,这样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并能进行设计和创作。

4.师生共同制作布贴画:

增强合作能力、动手能力。

四、表现与创作:

1.欣赏学生作品:本环节的设置能让学生打开思维的想象力,欣赏这些作品也更贴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方式,能让学生在下一个环节更好地去表现制作。

2.出示创作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作品;

依据布料特点,选定主题;根据布料颜色,合理进行搭配;分工明确、大胆剪裁。

五、展示点评:

1.展示学生课堂作业,请同学们进行点评。说说最喜欢哪位同学的作品,说出这幅作品哪里值得我们学习,有什么样的特点?并为这幅作品提几点建议。

2.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讲解,这幅画的特点及构思等进行简单介绍。

3.教师点评

六、作业小结:

1.教师预留作业,制作一幅关于家乡的布贴装饰画。

2.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复习本课所学的知识要点。

板书设计

布贴装饰画

一、布贴装饰画特点:

二、教师范作:

1.色彩丰富

2.明朗简洁

第6篇:六年级上册教案范文

画是无声诗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绘画艺术增强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2、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提高欣赏能力。

2学情分析

中国画教学是训练学生造型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发展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与西洋画在表现上的差异。

2、难点认识中国画的“以形写神”造型特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及学习用具准备。

二、新授知识

1显示课题《认识中国画》

2问题什么是中国画首先从作画工具上去认识

①观看一段中国画作画视频让学生说出使用的工具

②教师再次指出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

等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

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3问题2中国画有哪些表现技法呢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题材可分人物、

山水、花鸟等

用实物图片作对比欣赏写意和工笔画花鸟、人物、山水帮

助学生认识中国画的表现方法

4造型特征和表现方法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

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

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

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

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

意识和审美情。

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

观念。

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

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

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

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

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

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5问题3中国画与西洋画在表现上有什么区别呢

有对比的出示中国画和油画

围绕以下五点展开对比欣赏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人物画不讲究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注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从材质上说中国画一般用毛笔、墨、宣纸、国画颜料来表现

油画一般用油画颜料和油画布来表现。从意境上说中国画不论写意和工笔都尚写意油画重写实。在具体表现上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用

散点透视油画用焦点透视。

6教师示范利用写意的表现手法作随形造像以误墨成蝇

的典故启发学生

7随意画几种形让学生添加补充

第7篇:六年级上册教案范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的描述,在示意图中确定物体的位置。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根据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在经历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根据距离和方向确定位置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用方向和位置表述一个点的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位置与方向。

师:如图所示,台风到达A市后,改变方向,向B市移动。受台风影响,C市也将有大到暴雨。

师: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

km。C市位于A市的正北方,距离A市300

km。你能标出B市、C市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实际情境入手,带领学生回顾例1,可以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并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引出新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1.

找到C点的位置。

师:我们先来找出C点的位置。题目中写到,C市位于A市的正北方,C市位置的描述是相对于A市的,所以A市就是参照点。

师:接下来要确定C市的位置,还需要哪些条件?

生: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师:没错,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一个点的位置。读题,C市位于A市的什么方向?

生:正北方。

师:找到正北方,在这里。(课件展示)

师:那距离呢?

生:距离A市300

km。

师:那我们在正北方向上找到距离A市300

km的位置,(课件展示)这里我们可以用1

cm的线段表示100

km的长度。这就是C市所在的位置,我们在图中标示出C市的位置,画上点,标上名称。这样就找到了C市的位置。(课件展示)

师:回忆一下,我们刚才是怎么找到C市的位置的?

生:首先确定A市作为参照点,之后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C市的位置,最后标示出C市。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例1的学习基础上,围绕确定位置的两大因素方向、距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出确定位置的一般方法。

2.

找到B市的位置。

师:通过刚才寻找C市的位置,我们已经掌握了画图的具体方法。

师: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方向,距离A市200

km。请你独立思考后在图中标出B市的位置。

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独立完成本环节,完成后全班交流做题过程。

师:以谁为参照点?

生:A市。

师:之后做什么?

生:确定B市的方向,在A市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怎么确定角度?

生1:可以用三角板30°的那个角来画图。

生2:可以使用量角器。

师:距离是多少?

生:200

km。

师:你是怎么表示出200

km的长度的?

生1:我用1

cm表示的100

km的长度。

生2:我是用1

cm表示的50

km的长度

师:如果是在一个图中完成的题目,注意要统一标准。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上一环节的已有认知完成本环节,进一步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寻找点的位置的一般方法,最后在教师提问中对方法进行梳理,进一步感受做题步骤。

3.

台风几小时后到达B市?

师: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你能列出算式吗?

生:200÷40=5(小时),所以5小时候到达B市。

设计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与例题建立自然的情境连接,在学生学习新知的同时复习有关路程、速度、时间的数量关系。

三、巩固练习

1.

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

(1)教学楼的位置。

(2)图书馆的位置。

(3)体育馆的位置。

2.

请你在平面上确定油井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总共四小题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掌握“在方位图上找到一个点的位置”的方法,其中第(2)题、第(3)题和第2题中角度的确定已经不能使用三角板了,所以教师在讲解时还要带领学生回顾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一说如何在方位图上找到一个点的位置?

1.

确定参照点。

2.

用量角器确定角度(确定方向)。

3.

确定距离。

4.

第8篇:六年级上册教案范文

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4课时

练习六(1)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判断长方形或正方形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估算并计算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

3.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教学难点:

估算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灵活应用相应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

54-13

54-18

34+49

49+14

69+26

25+63

48+27

36+35

二、梳理知识。

(预设6分钟)

师生回忆复习所学知识。出示课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

2.能正确、熟练的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3.会估算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周长。

三、练习(21分钟)

【基本练习】

练习六第2-3题

自主练习单:

完成书本第2-3题

先完成的同学思考:

(1)在第2题中,你能用不同方法数或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2)在第3题中,计算各图形周长时,怎样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或者算法得出各个图形的周长。

【对比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4、5题。

比较,说说求栅栏或者线的总长度就是求什么。

追问: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有什么不一样?

指出:虽然计算方法不一样,但这两题其实都是求图形的周长。

【操作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6题。

先独立完成,在全班交流。

提问:这题要先知道什么?

【估算练习】

完成练习六第7题

给出规格相同的练习本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估计和测量、计算活动。

提醒学生先估计封面的长和宽,再估算出它的周长。

【创编练习】

一个长方形分成A、B两部分,这两部分哪一部分的周长大?

四、课堂总结

第9篇:六年级上册教案范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自己的读书收获。

师:读了课文,请你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什么?

生1:我觉得天安门前灯光非常美丽。

生2:我觉得这篇课文写灯光的目的是为了怀念郝副营长。

生3:郝副营长为了能让孩子们用上电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师:你们都很会读书,发现的问题真不少。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说。

2.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并说一说: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1:我们围歼敌人的一次战斗中,在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点燃了书,战斗胜利了,他自己却牺牲了。

师:你把关于灯光的往事概括得很准确,但全文可不仅仅写了往事。

生2:每当看到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我就想起郝副营长英勇牺牲的往事。

师:这两位同学对主要内容的概括都有比较好的方面。如果能合在一起说,就比较全面了。既说明是从现在想起来的,又详细说明郝副营长是怎样献出生命的。

3.再读课题,初步把握文章情感。

师:让我们再读课题,(学生读题)这一次你看到的还仅仅是明亮的灯光吗?

生1:我仿佛看到了战斗中一位伟大的战士。

生2:我感到很伤心,因为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能让孩子们用上电灯,自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师: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文章题目是灯光,但主要内容却是写郝副营长英勇献身的事情。并且,从你们的发言中,我还听出了你们的感受。现在,我们还要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深的句子,还可以在句子的旁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或者疑问记下来。(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做批注,教师巡视。)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抓住“灯光”,品析人物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并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并指导讨论交流和朗读感悟。

(1)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

“我”心头就感到光明,感到温暖呢?

(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千万盏灯”——这么多的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为什么沉思?他可能在沉思着什么呢?

生:他在思考什么时候才能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在电灯下读书。

(3)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重点理解: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师: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1:我感受到郝副营长特别想见到电灯(师启发:你的理由是——

生说理由。)

生2:我感受到这是郝副营长的心愿(师启发: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生说理由。)

……

师:你们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会,真是会读书的孩子。

师:“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憧憬”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说:希望、愿望、梦想……)

师:那此时此刻,郝副营长会憧憬些什么呢?

生1:他会想,我们一定要获得这次战斗的胜利。

生2:他还会想,我们一定会胜利的,也一定会有电灯的,我也一定能够看到电灯。

……

师:你们的想法就是郝副营长会的想法。那就赶快让我们一起把郝副营长美好的憧憬读出来吧!

(4)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重点讨论: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

师:郝副营长从深情美好的憧憬到献出22岁的年轻生命而未见成电灯,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

(二)分小组自学课文,感悟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回答问题。

突击连的任务是什么?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为什么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郝副营长是怎样牺牲的?

(2)交流自学情况:

①突击连的任务就是突破守军的围墙,为大部队打开前进的道路。

②战斗打响后,因为突破口沉寂了,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而与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高举起用火柴点燃了的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敌人被歼灭,他却因暴露而牺牲。

师:“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

生:就好像有千斤的重量拴在一根头发上,形容十分危急。

师:说得好,那么课文中的“千钧一发”应该理解为什么呢?

生:比喻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师:对!同学们,再来读这段话,然后用一个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有:我很伤心,我很感动;我很敬佩郝副营长……

——老师此时要引导学生说:你为什么感动,为什么敬佩呢?)

其中一生回答说:我想,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后续部队找不到缺口,可就在这时候,出现了一点亮光,虽然很小很小,但却比任何灯光都亮,那就是郝副营长啊!这怎能不让我感动啊!

师:是啊,说得太好了!那就把你的这种感动读出来吧!

师:不管是什么感受,只要是你用心体会出来的就是最有感情的。让我们一起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师生齐读,再用引读的方式来读。)

(3)

师小结:是啊,我们年轻的战斗英雄的壮举令人钦佩不已。他用壮烈地牺牲换来了围歼战的胜利,自始至终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他认为自己为革命的胜利而牺牲是毫无遗憾的。此时,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