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资员工作总结范文

劳资员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劳资员工作总结

第1篇:劳资员工作总结范文

一、分析乌鲁木齐铁路局人力资源配置现存状况

1.全面清理用工人员第一,全面展开清理用工人员。总共清理830人,其中:长请假、长旷工、强制戒毒人员共264人;另外318人已经丧失劳动能力,遵照有关文件要求支付相应待遇。其中对于已经解除劳动合同的,按照相关规定办理离职手续;没有解除劳动合同的,根据员工奖惩实施制度,做相应的处理,在规定期限内返回到工作岗位中。其他岗位安置248人,保安人员47人,另外198人做后勤保证工作。第二,取消运转车长岗位后富余的210人中,有172人调换到乌鲁木齐客运段,主要负责列车安全员岗位。另外其38人主要作为值班员。第三,负责货运系统的人数减少了44人,同时安排单位的富余职工到此岗位进行工作。第四,在对哈密机务段中,由于工作量相应减少,以“包车”的形式,安排502人进入旅客列车乘务员岗位。第五,客运段的洗涤人员、物资段、房产公寓、运输站的炊事员等等,以及非运输企业,直属单位、合资公司所使用的劳动派遣工均调整成为工作量发包的人员。第六,18名非运输企业人员,其劳动关系调整到运输生产站段并且置换了使用的劳务派遣工。

2.分析劳务派遣工现存状况

铁路局在用工总量不足且近几年大量接管铁路新线的情况下,使用了一定数量的其他从业人员,其中劳务派遣工的比例超出人社部和总公司规定的比例。尤其是我局将近有2000人是从原临时工身份转变成劳务派遣用工,这部分人员再次进行转换身份的过程中,肯定无法避免由于追溯入局身份而产生的社保差额、工资差额等等,在追溯中一定会发生劳动争议。在劳动争议发生后,可能会面临着被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在转换员工身份过程中,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遵循铁路所制定的各项解决方案,在2015年,我局大量的劳务派遣工需转换身份,这类型的人员与现存的岗位职工发生混岗的现象,使服务承包公司无法监管和控制劳务派遣工人员,这样的情况,有可能被仲裁机构仍裁定为派遣而不是工作量承发包我局将会面临着行政执法部门的行政处罚。

二、配置和开发乌鲁木齐铁路局人力资源主要对策

1.用工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在2014年6月19日,我局召开了关于建立和实行“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的用工机制,并且专门进行了电视电话会议的开展,并且同时在43个站段全面进行推广。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求,实施定额发放单位工资总额,并且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2691万元为全年共计考核工资,在一定程度上使在岗工人的收入逐渐增加,同时也解决了我局当时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在43各站段中,全年使用节约用工2134人,其中退休职工为1424人,劳动合同解除为381人,其中13人办理病退,结合我局的实际情况,持续推进“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用工机制,路局在严格按办法对站段进行考核清算的同时,各单位一定要根据车间、班组工作量情况,在路局下达的用工计划内,核定各车间、班组的定员,并依据定员对车间、班组进行工资(工费)清算,通过进一步发挥新机制导向作用,从而调动职工积极性以及车间、班组节约用人的主动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2.优化人员组织结构

(1)存量盘活。遵循总公司文件的具体规定,每一年都需要定期总结上一年的劳动成果,并且做好下一年工作计划。对于运输业及非运输业的人力资源使用状况,在局中要合理加以分配劳动力资源。另外,也需要根据劳动力短缺情况,实行跨单位、跨区域、跨工种形式的劳动力调剂。尤其是非运输企业,使其能够将非运输企业工资总额与配置人员、创造能力、经营管理等等方面相结合,将职工收入工资与人均利益、企业效益相结合,更好的促进我局的发展。(2)劳动组织的开展。第一,各业务处作为责任主体,要根据生产生任务和工作量的变化,新设备新技术的使用,以及生产组织调整等情况,研究制定出与我局发展状况相符合的劳动组织改革方案,劳卫处在积极配合的同时负责抓好落实。第二,移动设备修理组织结构的优化,对固定设备维修模式加以完善,并且加强设备管理,既需要使设备利用率得以提升,也需要对维修人员的使用状况加以减少。在各系统中改革劳动组织,并且将编程编制优化,进一步提升用工效率。(3)做好增量工作。根据职工退休以及增加工作量等状况,在保障劳动生产率不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制定出与“十三五”用工总量计划,做好各项工作,加快对新增人员培训培养的步伐。(4)调整用工结构。严格按照劳务派遣用工的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做好置换新增员工的工作。

3.收入分配的合理调节

在结算工资总额过程中,需要与单位实际状况相结合,制定出内部工资分配方式,确定出各类人员的工资分配关系,并且加以组织和实施。第一,譬如各单位领导人员,工资收入可按照“年度总额调控,月度考核发放”的形式,其他工作人员按照岗位绩效管理方式。第二,通过三级网络分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将生产经营任务指标需要与各项考核指标相结合,在同种岗位间,职工工资收入与个人能力与业务水平相挂钩,实施等级化管理方式,能够按照“一岗一薪,同岗划档”的原则进行工资分配。第三,加大分配考核力度,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状况,确定出工资收入与考核工资的比例。第四,制定内部分配方式,保证职工实际收入不能少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否则员工就会失去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还需要明确规定员工的非生产性活动、休假情况、学习培训等等活动,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4.建立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铁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发与配置,要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竞争机制,不仅有利于在中青年职工中,及时发现优秀人才,还能够某些长期以来所遗留下的陈腐观念。让更优秀的人才通过人才竞争获得胜利,在实际工作竞争中经受考验。由于历史原因,许多人都把铁路工作看成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工作。整个工作的开展,需要坚持“人岗匹配”的原则选拔人才,真正意义上地实现人尽其才的目的。此外,还要针对我局全体职工制定相应的年末考核制度,没有通过考核的职工需要进行及时地调换岗位,对于长期无法通过考核的职工,应给予解除合同的决定。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我国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好地促进铁路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第2篇:劳资员工作总结范文

(一)落后的统计思想观念,无法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

在现实工作中一些高校对统计工作认识不到位,对统计的内涵理解不深,对统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直接影响了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管理机构不健全,领导重视程度不高,统计人员不专业且变动大,统计专业技术职务没有理顺等等方面。另外,高校中重视会计而轻视统计的现象仍然存在,很多学校把会计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把包括劳动工资统计在内的统计工作仅作为应付上级有关部门报表的“边缘性”工作。正是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导致了统计工作被简单化,仅仅是完成了各种数据的汇总和上报工作,统计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

(二)单一的统计调查方法,无法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当前高校劳动工资统计仍是使用全面统计报表的统计方法,其调查方法较为单一,加之没有采取其他有效的统计方法进行补充和更换,其统计结果已远远落后于高校的发展变化,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受到较大影响。以《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报表为例,该报表并非针对高校而设置的统计报表,其统计范围和统计内容只能体现高校劳动工资的一部分,不能全面体现高校劳动工资分配情况。另外,由于这种统计方法工作量较大,再加上统计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多为应付日常报表而工作,很难保证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三)陈旧的统计指标体系,缺乏实用性、针对性

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使用时间较长,在统计报表中如教职工人员变动情况、劳动工资总额等等指标,虽然还能够满足高校宏观调控的需要,但随着高校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工资分配形式的多元化,统计指标体系也应该作出调整。现阶段有的高校已经实行年薪制、岗位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分配方式,劳动工资多名目,多标准,多渠道,原有的统计指标已不能满足当前统计工作需要。另外,学校临时聘用的公益岗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工资却不在劳动工资统计的指标内,没有相应的指标可以体现。在实行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等等结构工资的高校,如今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中,工资总额难以分解出结构变化的因素,难以分解出工资的结构比例,占较大比例的奖金一项更是不能清晰地表明。平均工资的确能反映出一所高校的工资总体水平,但其受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的限制。由于职工人数易变动,加上工资总额并不全面,导致平均工资无法具备代表性。

(四)落后的工资统计手段,让统计工作复杂化

目前,劳动工资统计主要还是实行定期报表制度。如未实现统计网上直报的报表还是以层层上报的方式获得数据,这就导致报表工作中间环节增加,接触统计数据的人员增多,迟报和错报现象容易发生。再如,像审核、汇总等环节的报表程序的也不严密,对于出错的统计数据不能及时发现,有的即使在汇总中发现问题,也是人为地将数据改为合格状态,并没有找出错误的原因。另外,在统计和分析数据时,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能力不高,加上高校没有充足的经费作保障,硬件无法及时更新,软件购买力度不大,统计人员没有得到更好的培训,一些先进的工资统计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

二、解决高校劳动工资统计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认识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高校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质量是高校各级领导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要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机构,做实统计基础工作。例如,可以成立由主管副校长为组长,由人事、财务等职能部门人员为成员的高校劳动工资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组织和协调。还可以成立工资统计办公室,解决统计工作人员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待遇,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校工资统计研究工作,负责学校各种劳资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调查研究工作。积极推进劳资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完善劳资统计资料,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夯实工作基础,切实做到数出有据。二是要重视开展高校统计人员业务培训。高校领导要大力支持统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学习,提高其统计业务水平。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校等部门监督检查力度,促使基层统计部门规范工作程序,严格实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二)改革劳动工资统计和调查方式

高校劳动工资统计工作涉及面较广,数据来源多,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应加强高校报表数据的审核,要建立数据质量抽样调查制度,优化统计数据评估系统,努力提高劳动工资统计数据的质量。在统计过程中可尝试采取抽样调查与全面调查相结合的统计方式进行。平时以抽样调查为主,定期报表任务。加之重点调查或典型调查等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统计质量。例如,按单位教职工人数加以分层,选定样本,或者按收入高低分层选取样本,或者按规模、部门等不同的方式方法选择样本。

(三)完善劳动工资统计指标体系

在制定统计指标过程中应该增加反映高校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及社会经济运行等方面的统计指标。如适时增加在岗教师的年龄、职称、职务、学历、收入等各种细化指标,使高校劳资统计数据真正发挥其作用,为高校所用,为统计者所用,更为广大的教职员工所用,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另外,建立高校从业人员统计抽样调查制。可统计高校岗位劳动报酬数据,还可计算其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等工资统计指标。如可按书记、校长、副校长、主任等对象来划分,也可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对象来划分,从而获取最多人数的工资段,来统计其最高值和最低值,不受平均工资的影响,使劳资统计结果真实反映高校各阶层的收入。

(四)加快劳资统计工作的信息资源进程

第3篇:劳资员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用工总量;配置规划;科学预测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049-02

认真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按照定员定额组织生产,实现人力资源标准化、精益化管理,是深化人力资源集约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一家超员单位,在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工作中,要严格控制新录用人员数量,实现人员负增长,使企业早日达到劳动定员标准水平;同时,要重点做好人员结构需求预测,尤其是技术、技能人员结构需求预测,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满足电网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工作中,坚持做好各种人才储备,满足电网发展需求;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满足各层次、各专业对人才的需要;通过内部人力资源市场供给渠道,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确保人员负增长,提升企业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

一、人力资源配置规划的主要做法

作为超员地市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往往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总量超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状况。这样就决定了在人力资源规划中需要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考虑多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完成上级单位下达的年度人力资源预控计划,在国网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大方针下,完成总量递减目标;另一方面,随着电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生产一线人员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手动操作方式正逐步向自动化控制方式的转变,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缺员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在控制总量的情况下缓解这种矛盾,是总量超员地市供电企业面临的又一重大难题。基于以上原因,超员地市企业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人力资源配置规划。

1.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

传统的人力资源配置规划是一种被动的适应,没有结合公司的发展规划,这就偏离了规划的本意。应坚持人员配置规划与公司人员现状和公司长远规划相结合的策略,确保公司用人需求的连续性,达到稳定数量、提高素质的效果。

2.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预测相结合

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工作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而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传统的预测方法往往侧重定性预测,其预测结果往往不准确,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预测方法保证了预测的准确性。

3.坚持满足电网发展与减员增效相结合

对于一家超员单位的人力资源配置规划,既要保证人员负增长,实现减员增效的目标,又要考虑电网发展的现实需求,适度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二者的有效结合才能确保公司的稳步发展。

4.坚持保障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

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工作紧密围绕“三集五大”业务,优先考虑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项目和紧缺专业,同时还要兼顾到部分岗位因人员老化所形成的“缺员问题”。保障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和配置水平。

5.猿质虑霸げ庥胧潞笈渲孟嘟岷

在人力资源配置的前期,应做好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定员定额、员工素质测评等基础性工作;在人力资源配置的后期,应积极做好员工招聘、转岗培训等工作,最终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价值。

在人力资源配置规划中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预测相结合、坚持满足电网发展与减员增效相结合、坚持保障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坚持事前预测与事后配置相结合,以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工作为契机,改善公司员工的年龄结构,改善学历结构,改善专业技术结构,调节用工总量,逐步解决总量超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问题;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做到人岗匹配、各尽其能,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用工成本,使企业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二、人力资源配置规划的组织实施

作为一家超员地市供电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规划既要以时间轴为纵向节点,将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分为前期准备,设计实施和评估改进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须完成上级有关政策文件的搜集学习以及企业员工配置方案的制定工作。设计实施阶段须结合当前企业业务现状、现有人员情况、自然减员情况、电网发展规划以及劳动定员测算和内部供给分析,完成企业人员总量需求预测、人员结构需求预测以及专业素质结构需求预测等相关工作。评估改进阶段一般指经过上述步骤后对各专业可能用工情况,按照指标分析法、效益对比法、满意度测评法进行分析评估,根据达标情况进行人员预测的优化改进并最终完成需求预测报告编制与上报工作。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又要以上级单位和规划领导小组、人力资源部以及企业相关专业部门为横轴,人力资源部门须积极联系上级单位和规划领导小组,以上级单位和规划领导小组各项决议为纲认真组织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工作;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和各专业部门加强协同,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共同研讨制定出各专业未来的实际用工需求,再通过分析评估方法最终确定企业最优用工需求计划。

三、人力资源配置规划的分析方法

在传统的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指标分析法、效益对比法、满意度测评法加大对指标达标情况进行预先测评,在满足优化达标的情况下,完成人力资源配置和调配;如果不能满足达标要求,则将测评结果重新反馈给各个部室以及基层单位,重新进行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工作,直至人力资源配置结果的最优化。

1.指标分析法:对专业管理前后用工总量、冗员数量、结构性缺员情况、劳动生产率、人才当量密度等指标进行对比,根据指标变化进行评估。

2.效益对比法:将人力资源预测前后的企业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汇总比照,分析人员预测与劳动效率、经济效益的内在联系,评估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度。

3.满意度测评法:对基层单位进行满意度测评,主要了解各业务人员结构是否合理、近年来录用人员的素质及岗位胜任情况、目前人员配置是否满足工作需要等情况,评估需求预测的实效性。

通过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可以准确定位公司各专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掌握各专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紧缺程度,结合公司人力资源总体战略,比较准确地报送年度人力资源需求情况表,实现素质高能力强的新鲜血液及时注入在最迫切的位置,实现公司全员劳动生产率得到稳步提升。同时,可以准确定位超员专业,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将一部分人员通过强化培训考核,继续充当本专业骨干力量,另一部分人员则可以通过转岗培训,由专业能力要求高的专业向专业能力要求低的专业转化,逐步缓解总量超员与结构性缺员并存的矛盾。

第4篇:劳资员工作总结范文

数年前,中国信息报社、国家统计局新闻中心联合新华网开展过一次网络调查,对老百姓最受关注的统计数据进行评选。网上投票结果显示,“职工平均工资及其增长速度”的关注度是最高的。劳动工资数据是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老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其关注度能够高居榜首可谓是在情理之中的,劳动工资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劳动工资统计是对劳动力资源和职工工资总额的统计,它是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集专业性、政策性、经济性、综合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有显著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从国家层面看,工资统计数据是政府制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费用标准的重要依据。从企业层面看,工资总额构成企业的主要人工成本,也是企业计提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等各项费用的标准,各类人员的工资收入是企业制定薪酬分配政策的重要依据;从个人层面看,个人全年的工资收入是计算个人养老金、医疗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的基数,是法院在裁判民事案件中对受害人给予经济补偿时的参考依据。

怎样做好劳资统计工作

劳动工资统计数据从何而来?追本溯源,来源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基层单位,出自于各个基层单位劳资统计人员之手。万丈高楼平地而起,只有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劳资统计数据,才能确保社会平均工资数据的真实准确。那么,作为基层统计人员,应该如何做好劳资统计工作,才能保证数据质量呢?作为一名县级统计机构的劳资统计专业工作者,笔者每年审核的劳资统计报表数以千计,发现的错误林林总总,千奇百怪。通过对报表常见的共性错误逐一归纳梳理,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借用一个成语,就是从“三心二意”四个字上下功夫。

什么是“二心”?责任心、进取心,再加上细心。

首先要有责任心。有些新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对统计工作不肩一顾,认为劳资统计就是简单的数字加减,随随便便就可以应付,结果制造出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让人啼笑皆非。

例一:人数相加不等于总数。从业人员期末人数的总数填报9人,其中:在岗职工7人,其他从业人员3人。7加3应该等于10,这是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计算的加法,该表是在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才上报的数据,居然仍然会出现此类低级错误,当真是咄咄怪事。

例二:工资总额等额递增。有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数据一季度是300,二季度600,三季度900,四季度1200,如果单看某一个季度的数据,算出来的月平均工资也符合逻辑,但是结合各季度的数据查看,每个季度的工资实际上是一模一样,没有一分一毫的变化,这样的数据真实可信吗?这完全是敷衍塞责,视统计工作为儿戏。

有个村庄喜获丰收后开庆祝会,大家商议在村中置一大酒缸,各家出一瓶酒倒入大缸,聚而饮之。有聪明人就想:我何不带上一瓶水去充数呢,区区一瓶水应该不会被人察觉吧。庆祝会的当天,众人取出缸中之“酒”一喝,竟然全无酒味。原来是村里的“聪明人”太多,都往酒缸里倒水。可笑的是,这些“聪明人”心中有鬼,为防把戏拆穿,还违心称赞:“好酒,好酒。”社会平均工资的数据是依据一家家基层单位的报表数据计算出来的,是一个个基层统计人员报送上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每一个统计人员都不重视报表工作,不按劳动工资报表制度认真报表,报送的数据或添油加醋,或缺斤少两,那么,社会平均工资数据还有什么公信度可言呢?因此,每一位基层统计人员,心中都应该有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做好劳资统计报表工作,既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法律责任。有一类很典型的错误,就是填报内容残缺不全。劳资统计报表中所需要填报的资料,不仅仅包括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数据,也包括表头的单位详细名称、组织机构代码,表尾的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联系电话等相关指标。比如单位详细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这两个指标是为了对单位基本情况进行对比,防止弄错单位,发生张冠李戴的情况;填报人姓名和联系电话,这两个指标是为了能够及时联系统计人员,核实相关数据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因此,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是每一位基层统计人员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其次要有进取心。有些从事多年统计工作的人一味地吃老本,不学习新的统计方法制度,不参加一年一度的统计年报培训会,甚至连统计报表都是沿用几年前的老报表,对新的统计指标不懂装懂,对新的统计口径想当然地去理解,报表自然也会出问题。

例一:“单位负责人”这一指标,取代了以前的“管理人员”指标。统计中的“单位负责人”是指:在单位及其职能部门中担任领导职务并具有决策、管理权的人员,包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高级管理人员(包含同级别及副职)、单位内的一级部门或内设机构的负责人(包含同级别及副职),特大型单位可以包括一级部门内设的管理机构的负责人(包含副职)。部分统计人员将“单位负责人”与“单位主要负责人”混为一谈,几百个人的单位填报的“单位负责人”指标数据只有1人。这是对统计指标含义的混淆不清。

例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这个指标,指的是报告期内(年度、季度、月度)平均拥有的从业人员数。这个指标是平均数而非累计数,是不能累计计算的,有些统计人员却将平均人数逐月累计,到了年末10个人变成了120人。“从业人员工资总额”这个指标,指的是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这个指标需要逐月累计计算,而有些统计人员却又只报送当季的工资数据。这是对统计口径的错误理解。

有三个人用石头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回答:“我在砌一面墙。”第二个回答:“我在盖一幢楼房。”第三个则说:“我在为这个城市建设而努力”。若干年后,第一个人还是砌房子的工人,第二个人成了建筑设计师,第三个人则成了房地产公司的老总。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做事的心态决定了收获的成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当我们把自身的工作不再当成单调的任务,而是当成一种事业来做,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也许将获得丰厚的回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要认真负责地去做,每一项工作都可以让自己学到更多的东西,使自己不断成长,也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

鲁迅先生所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步,一个重要推动力量,就是我们拥有这只“向上的车轮”,即进取之心。进取心在工作中就表现在能不断接受出现的新事物,及时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一套表”“双基建设”“三个提高”“四大工程”,随着统计方法制度的不断创新,统计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要想实现统计工作的提档升级,必须从源头数据抓起,齐心协力严把质量关。面对日新月异的形势和任务,广大统计人员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统计工作,以强烈的进取心做好统计工作,才能不辱使命,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

然后还要求细心。有些错误是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

例一:劳务派遣人员有人数,但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上没有任何数据。其他从业人员没有填报人数,但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上有数据。很明显,统计人员填报数据时不细心,将劳务派遣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的相关指标数据填错了行。

例二:从业人员人数按报表制度应该是四舍五入的,因为人数只能按整数计,数据也需要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挂钩,不能脱离实际孤零零地存在。有的报表上却没有四舍五入,从业人员保留了小数点,闹出了单位上有零点几个人的笑话。

例三:劳资统计报表中工资总额的计量单位是千元,有的粗枝大叶不加细看,工资总额按元填报,结果工资一下子增长了一千倍,原本4000元的月平均工资一下子变成了40万元一个月,一个季度的工资就可以成就一个百万富翁了。有的又习惯于使用万元单位,按万元计量,工资总额顿时缩水了十倍,人均月工资水平比最低工资标准还低得多,这无形中一下子触犯了两个法律,一是《劳动法》,因为工资没有达到最低标准;二是《统计法》,因为统计数据不真实。

1967年8月23日,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突然发生了恶性事故一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苏联中央领导研究后决定: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当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沉重的语调宣布,宇宙飞船在两小时后将坠毁,观众将目睹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殉难的消息后,举国上下顿时被震撼了,人们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在电视上,科马洛夫对女儿说:“你学习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导致了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事故。这个故事印证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说明了细心的重要性。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是《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在封面上引用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的一句话。细心也是一种工作能力,只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件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统计工作主要是跟数据打交道,搜集数据时细心一点,上报数据时细心一点,审核数据时细心一点,能够做到“细心细心再细心”,劳资统计数据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错误就可以避免了。

什么是“二意”?就是要明白“从业人员”和“工资总额”两组指标的具体意思。

其一,清楚从业人员相关指标的意思,重点要掌握两个区别和两个原则。

首先看两个区别。

一是从业人员包含的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的区别。

在岗职工:指在本单位工作且与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由单位支付各项工资和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的人员,以及上述人员中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

劳务派遣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指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被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到实际用工单位工作,且劳务派遣单位与实际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人员。

其他从业人员:指在本单位工作,不能归到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中的人员。此类人员是实际参加本单位生产或工作并从本单位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

二是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和平均人数的区别。

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指报告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曰当天及以前己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指报告期内(年度、季度、月度)平均拥有的从业人员数。季度或年度平均人数按单位实际月平均人数计算得到,不得用期末人数替代。

然后看两个原则。

一是“不重不漏”的原则。对于新招收的人员,从其报到参加工作之日起,不论是否发放当月工资,即应统计为本单位职工。对于自然减员、参军、不带工资上学的人员,从其离开之日起即不再算本单位的职工。对于调往其他单位的人员,如己在原单位领取工资,其期末人数和平均人数均应由原单位进行统计,调入单位从发放工资之月起统计。

二是“谁发工资谁统计的原则”。不论是编制内的还是编制外的人员;不论是计划内还是计划外的人员;不论是出勤的还是因故未出勤的人员;不论是正式的人员还是试用期间的人员;不论是在本单位工作的还是临时借调到外单位工作的人员,只要由本单位支付工资均应统计为该单位职工。需要注意的是劳务派遣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属于用工单位间接发放工资,其工资由实际用工单位填报,而劳务派遣单位(派出单位)不填报这些人员。

其二,清楚工资总额相关指标的意思,重点要掌握一个区别和一个原则。

一个是工资总额与应付职工薪酬的区别。

口径不同:“工资总额”包括使用的劳务派遣人员的工资;“应付职工薪酬”不包括派遣制职工的工资。

内容不同:“工资总额”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医疗、养老、失业、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险基费只含个人缴纳部分。“应付职工薪酬”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一个是工资总额统计要遵循“实际发放”原则。工资总额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工资总额”是会计科目的实发数,是借方发生额;“应付职工薪酬”是会计科目的贷方发生额,是计提数。比如年终奖,有单位在12月份发放了,当年的年报表应纳入统计;有单位虽然在12月份有发放计划,但并没有实际支付,而是在次年1月份才发放,当年的年报表就不能纳入统计,而应该在次年统计。

第5篇:劳资员工作总结范文

1.人工成本管理理念有待转变。目前,油田企业普遍存在重人工成本总量控制和工资总额管理,轻人力资源过程管理和人工成本整体调控的现象。人工成本管理工作注重人工成本总量和工资总额与集团总部下达指标的对比控制,缺乏通过对人工成本指标分析查找企业自身管理问题,没有将人工成本管控目标定位在提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上。

2.人工成本结构不够合理。油田企业大多为独立工矿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用工总量大、企业包袱重,造成人均人工成本不高,但人工成本含量、人事费用率和劳动分配率偏高,人工成本效率低下问题突出,导致人工成本支出不少,但职工收入并不高,薪酬的激励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企业在人才市场缺乏竞争力。以江汉油田2012年人工成本指标分析为例,人均人工成本仅为7.5万元,低于中石化人均水平,但人工成本含量、人事费用率、劳动分配率分别为16.5%、17%、34.15%,分别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74个百分点、5.74个百分点、16.92个百分点,人工成本结构不合理,投入产出效率偏低。

3.人工成本刚性增长压力大。人工成本项目中,除工资总额、福利费、劳动保护费以外,保险、公积金等其他工资附加费用国家和地方都有相关规定,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提取)或使用。工资总额及工资附加等费用占到了人工成本总额的80%以上。而油田企业一方面经过大规模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等一系列严格控制用工总量措施后,职工人数持续减少,工资总额仅保持正常增长,没有再压缩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合同法及配套法律、政策的修订完善,劳务派遣工实行同工同酬,劳务费用同步增加,油田企业人工成本费用呈现刚性增长的特点。在油田企业面临深化国企改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完成利润目标任务难度大的情况下,人工成本的刚性增长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企业完成利润目标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

4.考核评价体系尚需完善。现阶段,油田企业基本建立了人工成本年度考核制度,将人工成本总量控制纳入了企业年度考核。但是如果仅从控制总量着手,忽视了人工成本各项目费用的具体调控,不利于人力资源整体规划,不利于提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

二、深化人工成本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现阶段,油田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亟需在深化人工成本管理上下功夫,把人工成本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紧密融合,要从注重结果控制变为加强过程管理,不仅从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着手,同时还要在成本管理上想办法,多措并举提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

1.健全人工成本管控模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1.1将人工成本管控目标定位于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目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成本必然不断增加,企业不应该也不可能采取低工资或者工资不增长等控制总量的单一手段控制人工成本。要从有利于提高企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着手,以“一高三低”为原则,即高人均人工成本、低人工成本含量、低人事费用率、低劳动分配率,确保人工成本投入带来效益的增长,引导企业将人工成本管理目标定位于提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

1.2完善人工成本考核评价体系。在将人工成本总量纳入企业考核内容的同时,试行将人工成本利润率、人事费用率、劳动分配率等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纳入企业考核内容,切实引导企业建立人工成本投入与利润、产值挂钩的运行机制。具体作法:一是将油田企业年度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进行高低排序,定期公布。二是企业年度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提高的,对企业年度考核和领导班子业绩考核时予以加分,年度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降低的,对企业年度考核和领导班子业绩考核时相应扣减得分。

2.加强人力资源过程管理,增强人工成本的有效性。

2.1优化组织机构,科学定编定员。定编定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有效控制人工成本的源头。油田企业普遍存在单位职能交叉、机构设置重叠、用工总量结构性富余和结构性缺员并存的问题,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压扁管理层;建立规范的岗位目录,明确岗位职责,严格编制定员管理,推进“四化”建设推动管理模式转型和升级,实现机构和人员的精干高效。

2.2严格控制用工,盘活人力资源。油田企业经过大规模协议解除劳动合同,以及多年严格的劳动力流入管控,用工总量持续减少,已经不具备大幅压缩的空间,这就需要努力在“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上想办法。一方面实行新增人员计划管控,依靠自然减员、业务外包、鼓励富余人员退出工作岗位等方面控制、减少用工总量。另一方面,加大员工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实行一人多岗,一岗多能,合并工作岗位,显现富余人员;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富余人员对外劳务输出、内部业务承揽等措施实现人员有序流动和统筹配置,提高劳动效率。

2.3完善分配制度,发挥人工成本激励作用。一是实行工资总额与效益挂钩。按照工资总额增长低于企业效益增长、员工平均收入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双控制原则,宏观调控企业工资总额。二是优化人工成本结构。按照注重质量和效益,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提高特殊人才、核心骨干和关键岗位人员收入水平,逐步将简单性、辅、替代性岗位收入与劳动力市场价位接轨,优化人工成本结构。三是建立健全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实行职工收入与技能水平、工作业绩、个人贡献挂钩,激发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创效积极性,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四是充分利用职工教育经费、福利费等企业可控的费用,使其在人力资源开发、使用、创效的良性循环中发挥激励作用。

第6篇:劳资员工作总结范文

【正文】

[中图分类号]A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85(2000)12-0013-03

正确认识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曾进行过广泛讨论。这对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当前,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观点似乎已成定论,其实不然。其中有的同志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总体工人的论述,得出了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结论,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因“总体工人论”并不能说明整个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本文想就“总体工人论”与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关系作几点分析。

有的同志断言,马克思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正是第三产业的价值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根据。”这种把第三产业的劳动者完全纳入总体工人范围从而论证其创造价值的观点,是对马克思总体工人论的曲解。

关于总体工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第十二、十三章中阐述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时曾几次作过分析,而第五篇第十四章只是对第四篇的小结。总体工人是相对个体生产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剥削范围扩大了,剥削程度提高了,从而使雇佣工人更加隶属于资本(这同整个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个体生产者转化为总体工人,总体工人中的直接生产者、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生产商品,共同创造价值,这是社会化商品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简单协作中,个体工人正在向总体工人转化,产品成为许多人协同劳动的结果,而资本的确占有了由此产生的新的社会生产力,捞到了不少的好处。通过对工场手工业的考察,马克思指出:“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了畸形物,”“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在工场手工业中总体工人从而资本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个人生产力上的贫乏为条件的。”也就是说,工场手工业由于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而使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以工人终身成为局部工人畸形发展,从而大大压抑工人全面发展的积极性为代价的。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总体工人,就是手工业工场内部局部工人的总和,它没有超出一个企业的范围。

在工场手工业中,虽然局部工人畸形发展,但作为总体工人一部分的局部工人,还有一定专门技术特长,熟练劳动力还不容易被排挤。然而在机器大工业中,机器代替了许多局部工人的局部劳动过程和熟练技术,把工人则变成了局部“机器”。因此,总体工人即结合工人的构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同工场手工业时期相反,现在,只要可行,分工的计划总是把基点放在使用妇女劳动,各种年龄的儿童劳动和非熟练工人劳动上,总之,就是放在使用英国人所谓“廉价劳动”上。这一情况不仅适应于使用机器或者不使用机器的一切大规模结合的生产,而且也适应于在工人的私人住宅或者在小工场中进行生产的所谓家庭工业。资本除了把工厂工人、手工工场工人和手工业工人大规模地集中在一起,并直接指挥他们,它还通过许多无形的线调动着另一支散居在大城市和农村的家庭工人大军。”而且,“现代工场手工业中对廉价劳动力和成熟劳动力的剥削,比在真正的工场中还要,……在所谓的家庭劳动中,又比在工场手工业中更加。”在这里,马克思对总体工人的分析又深刻了一层。第一,总体工人是指不同性别、年龄和技术水平的生产工人的总和;第二,总体工人既包括机器大工业工厂的工人,也包括配合大工业加工零部件的手工工场工人、手工业工人以及家庭工场的工人;第三,从总体工人看,资本在机器大工业条件下的剥削范围更大,剥削程度更高。这样,就有力地驳斥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会给工人阶级带来幸福的资产阶级理论,证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会给工人阶级带来灾难。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由于社会分工协作和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总体工人的范围已经超出了本企业,进一步扩展到与大工业企业密切相关的其它中小企业和家庭生产者,这是机器大工业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机器大工业不仅使那些厂外直接生产工人纳入总体工人,而且使一大批不直接参加生产的科技要员和管理工员加入总体工人队伍。这是由于,大工业的发展不仅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物质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为科技成果的大力推广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场所,科学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了生产力当中去。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并迫使它为资本服务。”“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所以,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劳动者必然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同直接的生产工人一样也创造价值。无论他们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企业外部已经成为独立的科技部门,其实质都不会改变。不过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们实际上既是间接生产者,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同时又成为独立的技术商品的直接生产者,因而同样创造价值。与此同时,机器大工业是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需要管理。因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因此,被资本所雇佣的管理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而也成为总体工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总体工人中包括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一点,马克思曾讲的十分明白,他说:制造社会产品的总体工人中,“有的人做管理工作者、工程师、工艺师等等工作,有的人做监督者的工作,有的人做直接手工劳动者的工作或做十分简单的粗工,于是劳动能力愈来愈多的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直接概念之下,这种能力的承担者也被列在生产劳动概念之下。”

由上可见,马克思讲的总体工人,无论是直接生产者还是科技工员和管理人员,都是指参与社会化商品生产的雇佣劳动者,并没有超出这个范围。正是基于这种分析,才在第五篇第十四章分析生产劳动时对总体工人作了如下小结:“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工员的共同产品。总体工人的各个成员直接地或较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了。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肯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它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上面从物质生产性质本身中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定义,对于作为整体来看待的总体工人始终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总体工人中的每一单个成员来说,就不再适应了。”怎样理解马克思这段论述呢?如果把它和上述关于总体工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我们就不难看出:第一,总体工人是商品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由此使一般性的生产劳动和生产工人概念必然扩大,这就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劳动和生产工人的特殊性打下了理论基础;第二,总体工人包括直接参加生产的工人和间接参加生产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共同生产商品,创造价值;第三,单个工人如果离开总体工人,就无法生存,因此,雇佣工人更加隶属于资本。但资本对总体工人的剥削加深了。这就是机器大工业的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化商品生产作为资本生产力表现的必然结果。版权所有

从上述马克思的整个分析来看,总体工人是指直接从事社会化商品生产的生产工人和间接参与社会化商品生产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它并不包括其它领域的职工。马克思根据社会化商品生产一般规律得出的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对于指导我们当前的理论探讨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十九世纪中期对总体工人的分析,难免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一百多年来,世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马克思未曾设想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有较快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然而,马克思这一理论的基本点并未过时,无论社会化生产程度如何提高,总体工人三个部分的比重如何变化,第三产业如何发展,但只有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才会创造价值,总体工人始终和社会化商品生产相联系,它并没有也不可能超出这个范围而扩大到其它领域以至于整个第三产业。事实情况也正是如此。在现代以自动化生产为基础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直接生产工人的比重大大减少,而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时,不仅需要企业内部的直接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而且需要大量的协作厂家和某些专门机构的直接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科技人员,所有这些人都是从事商品生产的生产工人,他们分别成为总体工人的组成部分,执行不同职能,共同生产商品和创造价值。例如,所谓现代资本主义的“无人工厂”中并非无人,无论自动化程度有多高,机器人的作用有多大,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本身既不会生产商品,也不会创造价值。“无人工厂”里不仅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操纵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而且有更多的人从事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的设计、研制、安装、维修、调节、控制和对生产的监督管理等等。总体工人范围的确扩大了,但它的扩大不可能离开自动化、社会化的商品生产,其实,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虽然第三产业无所不包,但也并没有把第三产业中的职工都看作总体工人,或说他们都创造价值。例如说,总统、警察、教师、演员等都是总体工人,都在创造价值,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那末,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总体工人是否已经扩大到整个第三产业呢?也没有。因为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除了从事商品生产的总体工人外,客观上存在着大量从事商品的交换、分配和生活消费以及其它为发展商品经济服务而属于第三产业的广大职工。只有前者创造价值,而后者一般地说不属于总体工人,也不创造价值。总体工人是就商品生产而言的,它并不等于全体职工、全体人员等等,比如,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业职工(商业运输、包装、保管、储藏等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里继续劳动的除外)、专门从事货币流通及证券交易的银行职工和证券交易所职工、社会科技工作者、教育、文化艺术、体育部门的工作者等,尽管把他们都可看作第三产业的劳动者,但却不可能都纳入总体工人范围。在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就其政治地位和阶级属性而言的,决不是说所有知识分子都是生产工人,都创造价值,至于把国家党政机关,不从事生产和经营的军队、警察等看作第三产业,这本身就是欠妥当的,对于他们来说,根本就不存在是否是总体工人的问题。在第三产业中,的确有不少部门、行业、企业或其中某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然而这并非因为它们被纳入总体工人才创造价值,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作为商品生产者的总体工人的一部分。所以,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理解现代商品生产这个概念,如果把它仅仅限于传统的物质商品生产范围当然是不正确的。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概念的外延扩大了,不能作过于狭隘的理解。比如除了最基本的物质商品生产外,还有大量的非物质商品生产,主要指交通运输业的生产(它生产的结果是客货场所的变动)和服务商品的生产(即理发、洗澡、照相、旅馆和医疗等行业通过劳务活动,为人民生活消费提供各种服务);兼有生活和服务二重性质的邮电、饮食、修理、城市公共交通等行业的商品生产;技术商品的生产(这是由于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结果)。总之,现代化商品生产不是单一化的,而是综合多样化和相互交叉的。只要我们把握住这个关键,就比较容易理解第三产业中的不少劳动创造价值的,进而探讨这些不同形式的商品其价值量决定的特点。

然而,如果我们不做具体分析,人为地把第三产业统统纳入总体工人范围,而笼统地论证其创造价值,这不仅会造成许多理论上的混乱和矛盾,而且对于指导实践也是非常有害的。从理论上讲,它不仅把劳动价值论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几乎一切领域,把商品生产和产业混为一谈,似乎任何劳动都创造价值,从而使其逐渐脱离商品生产而失去科学性,而且混淆了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严格区别,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还抹煞了工商、农商矛盾,降低了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意义等等。从实践上看,它也为当前市场上的第三产业乱涨价、乱收费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人们认为只要从事第三产业,就都会创造价值,由此形成全民经商热潮。企图都靠流通领域来发财致富。教育部门片面追求创收捞钱,少招计划内学生,多招委托培养和自费走读生,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艺术部门脱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广大劳动群众服务的方向,追求金钱,劣质作品市场泛滥,门票价格成倍上涨,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严重损害。诸如此类,枚不胜举。当然,第三产业创造价值论就目前看,在客观上对于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作为科学探讨,不应含混不清,追求形式,而应该实事求是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作出具体科学的分析。由上可见,第三产业并非都创造价值,马克思的总体工人论也并不能说明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把第三产业统统纳入总体工人从而论证其创造价值是缺乏科学根据和实践基础的。

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本身是一个不科学的、含混不清的概念,统统把以产业或部门来划分是否创造价值很不准确,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要从创造价值的角度去认识第三产业,就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进行具体分析。要充分认识第三产业中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企事业单位的特点;把第三产业中从事商品生产、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其他方面的活动、不创造价值的劳动严格区别开来;把第三产业的收入与其本身创造的价值严格区别开来。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概肯定或否定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收稿日期]2000-06-20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第7篇:劳资员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铁路站;劳动定额管理;分析

一、导言

劳动定额管理是铁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企业合理组织生产、充分利用工时、完善绩效考核、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按劳分配、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包神铁路公司的实际情况对铁路站段劳动定额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更好的进行管理工作。

二、包神铁路公司劳动定额管理试行实施方案

(一)试行背景和目的

2012年,公司建立了运输业车、机、工、电系统的劳动定额标准。 鉴于公司首次建立劳动定额标准,推行劳动定额管理,需要公司上下有一个过渡期,通过过渡期,对劳动定额管理试行,主要实现以下五个方面目的:一要使劳动定额管理制度更加规范,管理职责更加清晰;二要让职工明白实行定额管理的意义,了解掌握标准内容和日常管理;三要和单位内部现有管理方法磨合接轨,发挥定额管理基础作用;四要对现有的标准进行实践验证,为修订、补充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五是积累相关数据资料,将单项定额逐步向综合定额转化,建立劳动定额与劳动用工总量的有效联动机制。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国资委开展管理提升和公司“找、抓、促”活动的有关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构建科学化、规范化的劳动定额管理体系,为优化劳动组织方式,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主要工作及步骤

通过扎实推进试行准备、试行实施、制度建立和总结提高等阶段性重点工作,积极探索劳动定额管理体系落地应用路径,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完善管控机制,增强功能作用,实现劳动定额管理体系全面、协调、顺畅运作。

试行时间从5月1日起为期半年,主要分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为期7-10天)。(1)健全各级劳动定额工作组织机构,成立试行工作领导小组。(2)组织各级劳动定额管理人员培训。(3)宣传试行定额管理的要求、学习掌握定额标准。其中,定额标准要印发到班组。(4)梳理个人、班组、车间三级有关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现有记录情况,确定建立派工制度。要求必须能按定额标准进行单独统计。(5)建立统计分析制度,建立日计单、月报单,如有现成资料可以替代。如无现成资料按后附表格参照使用。

2、实施阶段(为期2月)。(1)落实派工制度,按工作计划及法定工作时间安排日计划。(2)如实填记、及时整理派工单。派工单应认真签认,并由班组集中保存且时间不能少于一个修改期。(3)建立定额完成统计、公布制度。日计单统计时间不能超过事后两天,月报单统计时间不能超过次月5日。其中月报单统计完成后应以适当方式公示。(4)建立劳动定额自身的管理制度和运用制度。如标准日常管理、生产任务进度安排、内部工资分配、岗位人员配置等。 (5)建立与其他管理部门沟通信息的联系制度。如工时管理制度、劳效统计、先进评选等。

3、总结提高阶段(试行5个月后)。(1)总结试行期间管理、使用、制度建立等各方面做法,分析优劣,交流经验,改进不足。(2)提出需要修订、补充的定额标准。

(四)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各单位主管为第一负责人制度,全员共同参与、各部门齐抓共管,全面形成劳动定额管理试行及体系运行层层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和联动工作格局。

试行期间各级职责:

公司负责试行方案的制定和整体运行情况的掌控,组织站段间的情况交流。组织试行后期的总结提高工作,组织对需修订、补充定额标准的论证工作,组织对共性管理制度的统一和完善工作。站段负责相关标准在本单位的试行工作,细化公司试行方案,监督所属车间认真试行,组织车间之间情况交流。做好总结提高阶段工作。

车间负责相关标准在本车间的试行工作,监督各班组按规定认真填记相关记录,组织分析标准的适用情况,组织班组之间情况交流,公布定额完成情况,提出完善定额管理制度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议,提出修订、补充标准的建议。

班组负责派工单、日计单的统计,保证数据的真实性。组织分析标准的适用情况,提出修订、补充标准的建议。做好试行期间的总结工作,提出改进管理方式的建议。

2、强化沟通联系。建立与上级部门、内部各职能部门定期沟通机制,加强工作交流和沟通,总结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相关资料及时上报、相关问题及时解决,确保试行工作有序推进。

3、抓好重点工作。以试行期间主要工作为抓手,不断健全完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加大体系落地方法路径研究,逐步开展劳动定额管理体系建设,强化考核验收,推动体系推广应用纵深开展。

4、强化督查指导。人力资源部深入基层,对劳动定额管理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验收,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跟踪整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5、注重培训。贯彻落实分层实施、重点推进和全面覆盖的原则,加大对各级定额人员的培训力度,多措并举,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劳动定额体系应用能力。

三、劳动定额管理具体办法

(一)劳动定额工作

1、劳动定额标准。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生产某种产品和某项工作所预先规定的必要劳动消耗量标准或单位时间内完成合格产品的数量。

2、劳动定员标准。依据国家有关劳动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企业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劳动力基础配备数量的统一规范,是企业使用劳动力的最高限额,是核定定员、下达劳动力计划的依据。

3、职业标准。根据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设备状况、工艺规程,对劳动者在操作中,依据其作业的复杂程度、责任大小等因素,规定其应具备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要求的标准,是组织职工进行技术培训的人员质量标准。

4、岗位标准。能够符合担当劳动岗位基本条件的规范化规定,包括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工作质量三部分,是衡量劳动者是否具备担任本岗位资格的静态标准。

5、劳动班制标准。对劳动者在时间上的分工与协作的劳动时间和班次的规定。

6、岗位档序。对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的劳动者,按照本岗位劳动责任、劳动技能、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等方面要素而确定的岗位工资对应的档次。

(二)劳动定额工作组织和专业人员

劳动定额工作由各级劳动工资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工作机构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设置,专业人员依据业务量配置,不设专人的车间(队、领工区)、生产班组应指定专人负责。

1、公司劳动定额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总经理

常务副组长:公司分管领导

副组长:公司领导班子其他成员

成员:人力资源部、企业管理部、安全质量部、运输生产部、工程技术部、工会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力资源部。

基层单位相应成立以主管领导为组长的劳动定额管理机构,段、车间、工队,班组配备兼职定额员。

公司劳动定额管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职责:

贯彻上级和行业有关劳动定额的各项规定,制定公司劳动定额管理制度;组织公司劳动定额的制定、修改工作,全面平衡定额水平;检查劳动定额执行情况,进行全公司劳动定额的汇总、统计及分析工作;负责劳动定额业务的指导和培训。

基层单位劳动定额管理领导小组职责:

负责本单位劳动定额的制定、修订和贯彻执行;掌握本单位劳动定额的完成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公布本单位定额;针对劳动定额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完善劳动定额。

2、劳动定额专业人员的职责。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机关颁发的劳动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认真落实上级颁发的各种劳动定额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办法;组织制定与管理本单位的各种劳动定额标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要求,积极探索内部分配机制,大力推行计件工资制,搞好本单位内部工资分配,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掌握和了解与制定、贯彻标准有关的生产组织、规章制度、工艺装备、作业流程、人员结构等情况;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善措施,对先进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开展调查研究,检查指导所在单位的劳动定额工作;培训有关人员;做好统计分析工作。

(三)劳动定额工作业务范围

贯彻执行神华集团劳动定额工作部署,组织制定公司劳动定额标准,并采取有效的组织技术措施保证其贯彻实施,检查分析其执行情况,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贯彻执行神华集团劳动定员工作部署,组织制定公司劳动定员标准,依据标准核定公司定员,配合、督促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逐步实现按定员组织生产。按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制度,组织制定劳动班制标准,按标准核定生产班制。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岗位劳动测评,科学合理地确定生产人员岗位档序。建立健全内部工资收入分配机制,大力推行计件工资制,积极探索建立在劳动定额为基础的内部分配机制。

(四)劳动定额的贯彻和日常管理

凡经批准公布的劳动定额,各有关单位都要严肃对待,认真贯彻执行,不得随意修改或变动。

建立健全劳动定额工管员、劳动定额管理委员会或小组等组织形式,实行专业管理和群众参加管理相结合的民主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劳动定额的日常管理制度,主要有:

派工制:严格按照劳动定额组织生产,分派任务;

产品检验制:认真把好质量关,核实产品数量;

统计分析制:严格原始记录,加强资料积累,搞好出勤率、出工率、工时利用率、劳动效率分析,准确、及时地提出统计表报;

劳动定额完成情况考查及公布制。

劳动定额工作的各项标准属于标准化系列,由公司公布执行,各单位可依据公司公布的标准作补充规定。

劳动定额各种标准按授权建立必要的标准体系。在各种标准体系中,下级标准服从上级标准;在不违背上级标准的前提下补充上级标准;先进于上级标准的下级标准不得降低;执行行业相关标准应经上一级主管部门同意。

劳动定额工作实行方针目标管理。年度方针目标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效果要求,通过相应的数据或实绩体现劳动定额工作与相关工作统筹安排、共同促进的作用。

劳动定额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民主管理制度,要组织有关部门做好思想、组织、技术等方面工作,特别要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力度,做好解释工作。

劳动定额工作必须建立定期汇报、通报、统计分析制度,必须十分重视资料的积累。

定期核算劳动定额工作的经济效果,检查分析产量、质量、劳动生产、成本、利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劳动定额工作必须注意抓好典型,重视总结先进经验、工作方法和推广工作。对新办法和在新部门开展工作应该通过试点后再推广。

劳动定额工作必须注意研究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最新成果,加强学术交流和信息互通工作。

劳动定额工作应该积极研究新课题,结合当前工作的难点、重点,有目标地组织攻关活动。劳动定额工作应该定期开展竞赛评比活动,建立健全检查指导制度。

劳动定额主管部门应与有关部门搞好联劳协作,积极向有关部门通报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有关部门在涉及劳动定额业务范围时应主动与定额主管部门联系,积极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四、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段级考核验收标准。具体内容参考前制定的转段验收标准,适当补充内容和措辞,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亦可纳入五型企业考核机制,补充内容后同步考核。

二是建立公司的年度评比制度。除对各单位进行评比外,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扩展到评选先进管理车间(工队、中心站)、班组(工区)、个人。如暂时无法细化评比条件,可按名额控制。

三是抓现有管理制度的落实。各段目前均已建立了定额管理制度,但尚未得到有效执行。好的制度不执行如同废纸,不完善的制度只有在执行中完善。因此公司在指导各段工作中要着重了解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督促各段落实制度。

五、结论

劳动定额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涉及面广,它是组织生产的手段,衡量贡献的尺度。加强铁路站段劳动定额管理工作,需要专业技术和管理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互相促进;需要加强专业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需要适时修订定员标准,加强人力资源调配;需要不断优化劳动组织和完善内部分配,持续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不断提升铁路站段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余宏伟.深化铁路站段劳动定额管理的研究与思考[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5:54-55.

第8篇:劳资员工作总结范文

第一节总则

一、为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有关劳动人呈法规、政策及公司章程之规定,制定本制度。

二、公司执行国家在关劳动保护法规,在劳动人呈部门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行招收员工,全权实行劳动工资和人事管理制度。

三、公司对员工实行合同化管理。所有员工都必须与公司签订聘(雇)用合同。员工与公司的关系为合同关系,双方都必须遵守合同。

四、公司劳动人事部,负责公司的人事计划、员工的培训、奖惩、劳动工资、劳保福利等项工作的实施,并办理员工的考试录取、聘用、商调、解聘、辞职、辞退、除名、开除等各项手续。

第二节一编制及定编

五、公司各职能部门、下属公司、企业,用人实行定员、定岗。

六、公司职能及部门及下属公司、企业的设置、编制、调整或撤销,由总经理提出方案,报董事会批准后实施。

七、下属公司、企业属下机构的设置、编制、调整或撤销,由经理提出方案,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八、因工作及生产,业务发展需要、各部门、下属公司、企业需要增加用工的,必须按第一百零七条、第一百零八条之规定,履行手续后方准实施。特殊情况必须提前聘用员工的,一律报总经理审批。

九、下属公司、企业需雇用临时工人的,必须提前2个月作出计划报劳动人事部审批,批准后由劳动人事部统一向劳动管理部门申请指标,按核准的指标及指定的地点雇用临时工。严禁无指标雇用临时工。

十、劳动人事部负责编制年度用工计划及方案,供总经理参考。

第三节员工的聘(雇)用

十一、各部门、下属公司、企业对聘(雇)用员工应本着精简原则,可聘可不聘的坚决不聘,无才无德的坚决不聘,有才无德的坚决不聘,真正做到按需录用,择才录用,任人唯贤。

十二、公司聘用的员工,一律与公司签订聘用合同。

十三、公司聘用的员工,一律脱离原级职别,由公司按照需要和受聘人的实际才能予以聘任。

十四、各级员工的聘任程序如下:

1.总经理,由董事长提名董事会聘任;

2.副总经理、总理经助理、总会计师等高级职员,部门主任(部长)及下属公司、企业经理,由总经理提请董事会聘任;

3.部门副主任(副部长)、下属公司、企业副经理及会计人员,由总经理聘任;

4.其他员工,经总经理批准后,由人事部及下属公司、企业经理聘任。

上述程序也适用于各级员工的解聘及续聘。

十五、各部门、下属公司、企业确需增加员工的,按如下原则办理。

1.先在本部门、本公司、企业内部调整;

2.内部无法调整的,报请劳动人事部在公司系统内调配。

3.本系统内无法调配的,由用人单位提出计划,报总经理批准后,由劳动人事部进行招聘。

十六、新聘(雇)员工,用人单位和受聘人必须填写“雇用员工审批表”和“员工登记表”,由用人单位签署意见,拟定工作岗位,经劳动人事部审查考核,符合聘雇条件者,先签试用合同,经培训后试用半年至1年。

十七、新员工正式上岗前,必须先接受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学习公司章程及规章制度,了解公司情况,学习岗位业务知识等

培训由劳动人事部和用人单位共同负责。

员工试用期间,由劳动人事部会同用人单位考察其现实表现和工作能力。

试作期间的工资,按拟定的工资下调一级发给。

十八、员工试用期满15天前,由用人单位作出鉴定,提出是否录用的意见,经劳动人事部审核后,报总经理审批。批准录用者与公司签订聘订聘(雇)用合同;决定不录者试用期满退回原单位。

十九、临时工由各下属公司、企业在上级核准的指标内雇用。报劳动人事部备案。

第四节工资、待遇

二十、公司全权决定所属员工的工资、待遇。

二十一、公司执行董事会批准实行的工资系统列。

二十二、公司按照“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根据员工的岗位、职责、能力、贡献、表现、工作年限、文化高低等情况综合考虑决定其工资。

二十三、员工的工资,由决定聘用者依照前条规定确定,由劳动人事部行文通知财务部门发放。

二十四、公司鼓励员工积极向上,多做贡献。员工表现好或贡献大者,所在单位可将材料报监察部及有关部门审核,经总经理批准后予提级及奖励。

二十五、公司按照国家有产在规定为员工办理退休、待业等保险。员工享有相应的保险待遇。

二十六、公司执行国家劳动保护法规,员工享有相应的劳保待遇。

二十七、员工的奖金由公司、下属公司、企业根据实际效益按有关规定提取、发放。

二十八、员工享有公费医疗待遇。员工本人的医药费按规定凭县级以上医院报销凭证核准报销。

第五节假期及待遇

二十九、员工按国家法定节假日休假。因工作生产需要不能休假的,节日按日工资200%、假日按日工资100%计增发给加班工资或安排补休。

三十、员工按国家规定享有探亲待遇。具体如下:

1.员工在公司工作满1年后,开始享有探亲待遇;

2.与配偶不住在一起的,又不能利用工休假日团聚的,1年可探望配偶1次30天,另按实际需要经予路程假;

3.与父母都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利用工休假日团聚的,未婚员工探望父母1年1次20天,已婚员工4年1次20天,另按实际需要给予路程假。

4.员工探亲按国家有关规定报销往返路费,超过规定的费用自理;

5.探望配偶手未婚员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员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月标准工资30%以内的,由本人自理,超出部分由所在单位负担;

6.员工请假探亲必须由所在单位统筹安排,经人事部核准;未经核准的按旷工处理。生产单位员工探亲尽可能安排在春节统一放假。

7.员工探亲期间的伙食费、住宿费、行李托运费经及参观游览等费用,均由员工处理,不得报销。

三十一、婚假:法定婚假3天,晚婚(男25周岁、女23周岁)假13天,异地结婚可适当另给路程假,假期内工资照发。

三十二、产育假:

1.女23周岁以下生育第一胎的,产假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生育时难产的(如剖腹产、III度会阴破裂等)可增加产假30天;

2.女24周岁以上生育第一胎的,产假120天;难产可增加30天;版权所有

3.凡在生育期间内已办理“独生子女证”者另增加90天;产生女结扎的另增加21天;

4.产假期满后若有实际困难,经本人申请,单位领导批准,可请哺乳假至婴儿1周岁,哺乳期间发给75%的工资。

5.产假期间,工资照发,不影响原有福利待遇。

三十三、节育手术假:

1.取环休息1天;

2.放环休息3天;

3.男结扎休息7天;

4.女结扎休息21天;

5.怀孕不满4个月流产休息15-30天;流产后结扎增加21天;流产假期1年内不能超过2次;

6.怀孕4个月以上引产休息42天;引产后结扎增加21天;

7.以上假期内工资津贴照发。

三十四、员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死亡时,丧假3天;异地奔丧的适当另给路程假。假期内工资和津贴照发。

三十五、员工按国家规定享有年休假的,由劳动人事部会同各单位统筹安排员工休假。因工作需要不能享受年假的,增发100%日工资。

第六节辞职、辞退、开除

三十六、公司有权辞退不合格的员工。员工有辞职的自由。但均须按本制度规定履行手续。

三十七、试用人员在试用期内辞职的应向劳动人事部提出辞职报告,到劳动人事部办理辞职手续。

用人单位辞退试用期人员,须填报“辞退员工审批表”,经批准后到人事部办理辞退手续。

三十八、员工与公司签订聘(雇)用合同后,双方都必须严格履行合同。员工不得随便辞职,用人单位不准无故辞退员工。

三十九、合同期内员工辞职的,必须提前1个月向公司提出辞职报告,由用人单位签署意见,经原批准聘(雇)用的领导批准后,由劳动人事部经予国理辞职手续。版权所有

四十、国家干部、职工要求调离本公司,必须经劳动人呈部同意,报总经理审批后,才能按程序办理调动手续。

四十一、员工未经批准而自行离职的,公司不予办理任何手续;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负赔偿责任。

四十二、员工或用人单位认为其现工种不适合的,可向劳动人事部申请在公司内部调换另一种工作。在调换新工作半年后仍不能手任工作的,公司有权予以解聘、辞退。

四十三、员工必须服从组织安排,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凡有违反并经教育不改者,公司有权予以解聘、辞退。

四十四、公司对辞退员工持慎重态度。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不得辞退合同期未满的员工。确需辞退的,必须填报“辞退员工审批表”,提出辞退理由,经劳动人事部核实,对符合聘用的领导批准后,通知被辞退的员工到劳动人事部办理辞退手续。未经劳动人事部核实和领导批准的,不得辞退。

被辞退的员工如系经人事、劳动部门批准调入的干部、职工,由劳动人事部负责联系有关的人事、劳动部门另行分配工作。

四十五、辞退员工,必须提前1个月通知被辞退者。

四十六、聘(雇)用期满,合同即告终止。员工或公司不续签聘(雇)用合同的,到劳动人事部办理终止合同手续。

公司不与之续签聘(雇)用合同的员工如系经人事、劳动部门批准调入的干部、职工,由劳动人事部负责联系有关的人事、劳动部门另行分配工作。

四十七、员工严重违反规章制度、后果严重或者违法犯罪的,公司有权予以开除。

四十八、员工辞职、被辞退、被开除或终止聘(雇)用,在离开公司以前,必须交还公司的一切财物、文件及业务资料,并移交业务渠道。否则,劳动人事部不予办理任何手续,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负赔偿责任。

四十九、公司对被辞退及未获公司续聘的员工,按其在公司的工龄计算每年发给其1个月工资。不满1年的按1年计。

第七节附则

第9篇:劳资员工作总结范文

一、在工资发放中,坚持“总量控制、稳步增长、保证稳定”的原则

我厂一直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工资管理方面的政策、制度,认真严格执行上级下达的工资计划,严格控制企业员工工资发放总额,历年来均没有超计划发工资的现象,且近几年工资基金略有节余。

(一)2004年绩效工资调整情况

1、根据省公司调资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企业工资基金实际支付能力,原创:厂对全厂员工的绩效薪点工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工资总额月增长81.23万,全年工资总额较2003年度增长974.7万元,人均增长4597元,与2003年相比,增幅约为13%。

2、为保证企业在工资增长过程中的稳定性,考虑到厂内退养执行比例工资待遇员工和不在岗员工待遇一直较低,因此,给予此部分内退人员人均月增加100元生活补贴、不在岗员工人均月增加50元生活补贴,使企业的调资工作得以稳定的开展。

(二)2004年工资发放情况

1、2004年1至11月份,我厂实际发放工资总额8760.9万元,去年同期发放总额为6542.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18.1万元;其中在岗员工发放总额为6557.7万元,去年同期发放总额为5256.3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301.4万元。

2、2004年全年预计工资发放总额为9789.86万元,去年全年工资发放总额为7747.4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预计增长2042.46万元;其中在岗员工工资发放总额预计为7356.86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预计增长1055.66万元。

3、2004年1至11月,我厂在职员工人均工资为33261元,去年同期人均工资为24579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人均工资增长8682元;2004年1至11月,在岗员工人均工资为38711元,去年同期人均工资为30366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人均工资增长8345元。

4、2004年全年预计在职员工人均工资为37167元,去年同期人均工资29137元,与去年同期相比预计增加8030元;预计在岗员工全年人均工资43429元,去年同期在岗人均工资为36508元,与去年同期相比,预计人均增长6921元。

二、积极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作用

2002年,我厂在省公司的统一指导下,建立了绩效考核制度,并根据制度的要求开展了2002年年终绩效考核、2003年年中和年终绩效考核。为进一步规范绩效考核程序,使绩效考核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在总结2002年度、2003年度年中、年终绩效考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全厂各车间、部门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对绩效考核制度进行了修订,制定了《2004年度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通过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使员工的收入与企业经营目标完成情况、部门目标管理情况和个人绩效情况密切地挂钩起来,强化了全体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增强了危机感和紧迫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有为才有位”,只有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在企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原创:

绩效考核工作在我厂虽已开展了两年多,同时也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了相应的完善,但是绩效考核工作实际开展中,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今后还需不断完善,使绩效考核真正起到“增加沟通、激发潜能、提升绩效”的作用,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绩效和运作效率。

三、积极开展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由企业根据自身支付能力及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来确定。

为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和逐步提高本企业职工退休后的养老保险水平,激励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更好地体现企业“勤奋崇智、共创共享”理念,我厂一直密切关注国家关于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方面的动态。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20号令《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下发后,我厂经过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根据文件精神,制定了《职工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并经厂职工代表主席团(组)长扩大会议审议及芜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同意后,于2004年7月起正式实施。

同时,还根据《试行办法》的规定,成立了由职工代表组成的“企业年金理事会”,指导、监督企业年金的管理与运作。

2004年我厂在劳资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些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今后还需不断努力,使我厂的劳资工作不断完善。原创:

同时,根据我厂劳资工作的开展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近几年来,由于企业经济效益较好,员工的工资增幅较大,企业工资基金的增长已不能满足员工工资总额的增长要求,因此,建议省公司能够向上级多争取些工资基金。

2、我厂绩效考核工作虽已开展了两年多,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的阻力,因此,建议省公司出台关于绩效考核工作开展的指导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