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方程的意义范文

方程的意义精选(九篇)

方程的意义

第1篇:方程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方程的含义;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2.4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70-0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3~54页。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基于以上认识,教者没有停留在引导学生简单的识记方程表面层次上的意义,而是从学生的预习入手,深入挖掘已知量与未知数之间的关系,一步步走近方程,理解方程,运用方程,超越方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分类、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让学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教学方法:从知识的生长点引入,在反馈交流中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过程:学生预习课本第53、54页“方程的意义”。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节课要学习什么知识吗?生1:方程。生2:什么是方程。生3:方程的意义。师:关于方程,你们已经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学生谈谈对方程的了解。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关于方程的资料,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有关方程的历史的阅读资料,指名朗读,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倾听。

二、探究新知,构建概念

师:什么是方程呢?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构成方程的要素是什么吗?生1:未知数。

生2:等式。师:什么是未知数?生1:未知数就是不知道的数。生2:未知数就是未知的数。师: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未知数?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师:比如?生:a、b、c、-、x、y、z,也就是26个字母都可以。师:什么是等式呢?生:像1+1=2这样的式子就是等式。师:这个同学采用了举例子的方式来说明问题,真厉害!举例子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谁还能再举几个例子?生1:50+50=100。生2:100+200=300。生3:75+63=138。师:难道等式只在加法算式中成立吗?生4:我能举出不一样的例子:120-35=85。生5:60×7=420。生6:120÷3=40。师:仔细观察这些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它们都用等于号来连接。师:表示什么?生:表示等式左右两边相等。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未知数”与“等式”的特点,又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那方程到底是什么样子?你能从众多的式子中把它找出来吗?出示:下面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①150=χ-15 ②Y+24 ③5χ+32=47 ④2872⑨χ=3 ⑩χ+y=70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说说判断的理由,最后总结出判断方程的方法。学生小组讨论,集体汇报。生:①③⑤⑥⑨⑩是方程,②④⑦⑧不是方程,因为①③⑤⑥⑨⑩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②④⑧不是等式,第⑦题虽然是等式,但它不含有未知数。师:可第⑦题是等式啊!生: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还要含有未知数才是方程。师:那方程是等式吗?生:是!师:一定是吗?生:一定是!师:为什么?生:因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方程的前提条件是等式。师:所以,判断方程的方法是。生:一看有没有未知数,二看是否是等式。师:同学们已经掌握判断方程的方法了,那你们能试着写出一个方程来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写方程,指名部分学生板演。师:同桌间互相检查一下,看大家列的都是方程吗?再看黑板上这几个同学写的,也都是方程吗?

师引导学生一一进行判断。(评析: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水平,验证的策略往往是列举多种多样的例子,这样的验证方式形成了真实丰富的学习资源,本环节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用直观手法向抽象过渡,用递进形式层层推进,通过举例验证,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尽可能让他们用语言表达描述出自己对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最后形成新的知识脉络。)

三、闯关游戏

学生独立判断,指名回答,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第三关:

一只鹅重5千克,x只鹅重100千克 。

一本书x元,5本书100元。

你能编出也能列出方程5X=100的实际问题吗?

第2篇:方程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排球;运动;学习;意义

排球运动起源于美国,如今已经成为一项全国性的体育项目。这项球类运动球场为长方形,球场中间被高网隔开,比赛时双方各自占球场的一边,各方为六个人,球员用手把球在网的上空打来打去,属于集体性的运动项目。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学好排球这项运动,必须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技术方法,让学生不仅掌握排球的基本理论知识,更要注重技术方面的培养。下面,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排球教学经验,来跟大家对排球的学习及意义方面进行交流。

一、新课程背景下排球运动的教学方法

1.无论什么运动项目,要先掌握它的基本技术,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形成运动技能。这里的基本技术,指的不是教师对一个动作反复地进行讲解和练习,而是通过对这个动作进行技术讲解,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技术,该如何做让这个动作做到最好。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形象示范,这样更容易在学生脑子里产生比较直观的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必须使用准确的术语解释动作,让学生领悟动作的要领,抓住动作的关键。

2.在进行排球教学时,我们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我们的教学观念也要及时更新,传统的以课本、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已不再适应现在的学生群体。我们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对排球学习的积极性。还要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多和学生互动交流,与学生成为朋友。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3.从现在学校排球课现状来看,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对排球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丰富排球课内容,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排球技术,这远比强制性教学取得的效果好得多。我们可以多发明一些有关排球的游戏,来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排球教学模式,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喜欢学、愿意学。比如,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两两分组,来个垫球比赛,或者对墙垫球,看谁比较准。这样不同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对排球课产生了兴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作技术。

二、排球运动的意义

排球能够受到各大院校的推广和学生的喜爱是有原因的,它不仅能够把体育中的合作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排球运动的学习,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体质和体能的发展,对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进行排球比赛时,经常会出现失误或者失败的情况,这就需要球员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气馁、不灰心,积极迎战,有乐观的心态,这才是排球学习者需要有的良好品质。总之,让学生掌握排球运动的技术,并且使学生愿意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对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的培养、身体体质的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

排球运动有着极强的娱乐精神,它没有限制性,任何年龄、任何技术层次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所以普及性较广。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采用多种训练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温金河.排球运动的素质训练和技战法.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

第3篇:方程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造林管理;林业工程;意义;方法

中图分类号:S7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46

1 林业工程的造林管理方法

1.1 综合考量造林工作,实现全面化管理

在实施造林时,需要综合考量与整体把握林业工程是否能够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及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化的管理方法,包括发展造林培育基地、加快机械化的发展程度与增加造林资金投入等。

1.1.1 为了建设现代化林业工程

则在造林中需要选择与培育品质良好的树种,确保林业工程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建设优良树种的培育基地是确保造林中可以使用优良树种的前提,因此可以根据当地林业工程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基地的数量、基地中培育的树种,适当增加珍稀树种所占的比例,并注意提升树种培育质量。建设基地时,需遵循统一的造林管理要求,充分体现树种培育过程的层次性与灵活性,根据造林要求增加母树所占的比例,逐步淘汰老龄化母树,采用中龄林或近熟林代替老龄化母树,确保林业工程能够实现持续发展与长期发展。

1.1.2 造林资金管理

资金成本是影响造林管理成效与林业工程建设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根据林业工程在近期内的发展要求适量增加资金投入比。造林管理人员可重点宣传林业工程,尤其是防护林工程的重要作用,让全社会认识与支持林业工程,并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到造林资金募集工作中,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同时让民间组织能够了解投资林业工程能够获得非常大的经济效益与知名度,有助于维护生态环境,进而实现互惠互利。另一方面,应注重通过合理安排物资、人员,妥善保管机械设备等方法节省造林资金开支,并强化资金运用过程的监督工作,确保专款专用。

1.1.3 在造林管理中应注重投入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机械与设备

定期检修机械设备,从而提升造林工作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有效降低造林成本及提高造林质量,保证林业工程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实践证明,在造林管理中投入专业化机械设备后,可以将树坑施工效率提高5倍左右,因此可以起到加快林业发展的作用。

1.2 采用多方参与造林管理模式,提高林业工程整体建设水平

在林业工程中应用多方参与造林管理模式不但能够有效提高造林效率,同时可以充分维护各方权益与尊重各方意愿,让造林中的各利益方能够积极配合林业工程项目的建设开展,从而有效提升林业工程的整体建设水平。多方参与的造林管理方法将人员的管理作为关键要素,认为人员的管理效果可直接影响造林成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可以有效减少造林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因素,包括自然灾害、牛羊危害、害虫危害、病毒危害及造林技术选择不当等。多方参与造林管理的要点包括明确参与的目标群体,确保目标群体平等参与造林管理,保证造林管理信息传递的通畅性。

1.2.1 造林管理中的参与目标群体包括社区农民、技术人员、专家等

社区农民为造林管理的主力军与受益者,技术人员及专家应充当助手、服务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实施造林管理时,应确保各参与方明确自身角色,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参与方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1.2.2 对于造林管理中的各个参与方,包括主体、外来者、农民、干部、技术人员及专家等

应保障地位平等,能够在管理中自由表达观点思想,避免严格划分各方建议对错与否,或指责参与方言论。由于社区农民为参与管理的主体,所以应有效保障决策权的平等化,确保森林资源实现共享。

1.2.3 建立良性 的信息上传、下达机制,保证造林管理信息传递的通畅性

造林管理人员可向社区农民了解造林情况,引导农民表达自己对于林业工程建设的真实想法,传达基层群众的呼声,转变自上而下传达命令的管理方法,让各个参与方主动参与到造林管理当中。实践证明,多方参与的造林管理模式在提升林业工程建设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某林业工程的造林管理中共有10000多户农户参与,农户分布在5个县区,70多个乡镇与400多个自然村当中,造林面积达24201.3hm2,其他参与人员包括技术人员、干部、领导、企业家及教师等;以农户为主体,其他人员则提供咨询服务,包括宣传造林的重要作用,指导栽植树种等。多方参与管理1年后对造林管理成果进行验收,发现造林合格面积为86.7%,经过3年的管理后进行验收,造林合格面积达到了99.4%,具体数据见表1。

1.3 强化抚育管理,有效提升造林质量

抚育管理是造林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抚育管理的重点为人工幼林。在管理人工幼林时应注重为苗木创造相对优良的生长环境,从而有效控制林木干形,避免幼林遭到人为因素与恶劣气候条件的损害。在进行抚育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除蘖抚育管理与补植重造管理。如在林业工程中种植了根系萌蘖能力较强的苗木,如杨树及杉木等,则在抚育管理工作中要注重做好除蘖抚育管理工作,除蘖宜安排在全垦或割草抚育管理工作之后,在除蘖时注重将根部多余的萌条清除,每株留下健壮主干即可,主干数量以1个~2个为宜。此外,在抚育管理中应重视做好补植重造工作,确保造林质量可以得到根本上的提高。首先,如幼林地因干旱而出现造林密度过低的问题,应在适合的气候条件下及时进行补植;如新造林地与幼林地受灾严重,则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重新造林。在对林业工程进行重造或补植的过程中,要注重合理选择树种,并对树种构成比进行适当调整,在必要的情况下可种植混交林,以便于林苗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等自然条件。在进行重造的过程中还需要控制好造林密度,对于重造或补植的造林苗木,应优先选用容器苗,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进行割薪抚育管理与全垦抚育管理。如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优良,则造林后通常会出现繁茂的杂草灌木,杂草灌木可对幼林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可对立地条件优良的林地进行割薪抚育管理。割薪应安排在每年8月中下旬或7月上旬,将杂草灌木割除后可以铺盖于幼林周围,以便利用杂草灌木进行遮荫保湿,从而为幼苗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如造林地的土质较差或存在表土板结问题,则应强化全垦抚育管理工作,造林开始的前3a,每年均应进行全垦抚育,抚育时间以7月、8月为宜,在进行全垦的过程中应安排专人培土养护幼林。

2 造林管理对于林业工程的意义

强化造林管理工作对于林业工程发展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造林管理可以在综合考虑林业工程建设目的、主要内容、建设总量及当地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保障建设计划方案具有实用性与可行性,从而避免出现盲目扩大林业工程规模等不良现象。强化造林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协调与合理配置机械设备资源、资金款项资源及人力资源等建设林业工程时所需要的各类资源,确保各类资源可以实现物尽其用,避免在建设工程的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问题,同时提高专项资金使用率。在开展造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优化选择造林工程技术,在确保工程技术符合施工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升林业生产效率、生产质量。在管理造林工作时有效协调与疏导各方关系,有利于形成相对系统与全面的组织管理体系,并通过管理体系有效制约林业工程中各利益方的关系,使林业工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实现高效发展。此外,在造林管理中总结经验有助于改善林业工程的管理工作,积极寻求符合林业工程建设基本要求的常用管理方式、约束机制等,包括法律法规约束体系、激励机制及经济管理方式等。

第4篇:方程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安全管理;工程;管理;方法;意义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from the construction reality, understanding and summarizes the content and importance of safety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principle of safety first, prevention policy is the primary probl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an important sig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decision.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ment methods and safety management of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elaboration.

Keywords: safety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安全管理的管理方法探微

工程安全管理的突出问题

由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还不成熟,因此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很多方面,也包括工程安全。在工程开展之初,我们存在着招投标不合理,资质审查不严格等问题,导致了我们的施工方在先天意识上对安全的松懈。在工程开展过程之中,我们存在着环节复杂,层层转包,权力责任利益脱节的现象。同时,监理方的责任大多没有完全履行,甚至出现了监理方和建设方同属一个企业的不合理现象。在工程结束的验收阶段,由于建设方、投资方、业主、公众的信息不通畅或者权利保障机制缺失,导致了一系列“豆腐渣”工程堂而皇之通行无阻。

从人员素质来看,参与工程建设的大多为民工。他们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安全意识较差,这些,都是我们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管理方法的探究

工程安全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权力部门和企业、业主、公众形成合力,才能打到一个良性的结果。

从职能部门来看,主要是强化招投标的公开合法,通过市场竞争筛选安全信誉高的建设方。同时要严格把控施工方的准入门槛,对于不符合资质的单位,坚决禁止参与工程建设。以保证工程安全管理的先天条件。同时,要严格落实相关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建设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

从市场主体来看,我们要按照市场经济的优化原理来组织建设,坚决减少人为转包环节,节约社会成本;同时,必须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对建设信息进行科学对接和交流,在法律基础上,完善合同契约,明确投资方,建设方,监理方,原料商,施工方,业主,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权力,责任,利益。

以便于问责、维权和授权操作。力争做到分工明确,操作有序,出问题有人负责,有矛盾有人解决,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扯皮。

同时,从行业规范来看,我们要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之上由行会组织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向国际标准看齐。特别是监理方,要严格执行国标并且根据工程实际制定自己的企业标准,在每个工程建立的过程之中,都应该严格执行。

从工程安全的内容看,工程安全既包括财产安全,又包括人身安全。因此,必须对工地的生产生活资料予以精心的保护,力争做到工地分区合理,相互协调,做到防盗、防火、防水,同时还应该防止各种非人力因素的灾害,并制定紧急预案以防万一。职业防护上,应该做到防触电,防跌落,防滑,防辐射等等。同时,也千万不要忽视员工职业病的保健预防。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临时设施,如工棚,施工平台,脚手架等等器材的质量,很容易被忽视,酿成过不少悲剧。

从工程监理方的独立性来看,必须杜绝监理方和施工方的灰色联系,更不能出现同一个老板自己施工自己监理的情况。对于有过舞弊记录的监理方,必须实施严厉的制裁,加大其违法成本。

从工程的验收阶段来看,必须紧密联系投资方和业主。需要强调的是,很多时候业主并不是投资方,业主的身份也可能千差万别数量庞大而且松散,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相关法规的时候,必须要加大对业主的保护。在工程的验收阶段,可以尝试引入业主代表制,赋予业主话语权,以避免投资方和施工方勾结,影响业主利益和工程安全。

从从业人员素质来看,我们现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大量的民工直接参与工程建设,安全意识淡薄。一方面他们不注重自我保护,不戴安全护具就进入工地的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他们对安全规范的执行率不够,导致了材料浪费,克扣,误用等等,最终严重影响工程安全。因此,可以尝试引入行业准入标准,通过岗前的科学标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以达到人力资源的整体提升,减少管理成本。

总之,工程安全的问题不少,有些矛盾已经达到了临界点,因此必须认识到工程安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研究安全管理的方法要有实用主义的精神和科学的前瞻性,既考虑到问题的紧迫和解决方案,又要考虑到经济格局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变革。所以,工程安全是一个群策群力,常做常新的工作。安全管理不仅要立足本土,还要放眼国际,力争少走弯路。

工程安全管理的意义

保障群众生命财产的意义

我国工程建设规模巨大,但是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各种令人震惊的巨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以2003年为例,我国发生工程安全事故1292起,死亡1524人;2004年,发生工程安全事件1144起,死亡1324人。工程建设本身属于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同时,工程安全本身关系到员工,业主,群众的生命财产。因此,工程安全及其管理对于人民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工程安全的市场营销意义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实体生命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日,我们的工程安全管理,有必要纳入市场营销战略之中,作为企业愿景加以实现。传统的建设企业依靠自身人脉和公关推动来获得中标的模式,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了。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工程建设企业,不能单单依靠廉价和速度来争取市场,而要靠恒久的品质考验来赢得世界的信赖,要靠科学的安全管理来赢得人文的尊重。

总而言之,只有把工程安全变成企业文化准则,才可能统一认识,走得平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工程安全的行业特点和注意事项

工程建设一般具有投资大,劳动强度大,建设周期长,建设监管难度大等特点,因此既要把科学管理的精神引入到工程安全管理当中,又要注意每一个工程,每一个工种,甚至是每一种材料的特性,以做到管理和科学的良好结合。

工程安全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同时要精通各种机械性能、操作禁忌,各种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这就对现代工程安全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艳丽.浅析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监理[J].中国建设教育,2009,(09).

第5篇:方程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造林管理;林业工程;方法;意义

工程造林对于我国林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无论什么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工程造林的管理工作,就是将技术人员,造林的物质准备,投入的资金,科学的、合理的统一进行管理、发放、分配。其中各个环节的任务是非常繁琐复杂的,根据我国目前的工程造林管理现状发现,工程造林管理工作在实际的落实中还存在明显的缺点,由于工程起步较晚,人们刚开始重视工程造林的管理工作,所以还有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完善的管理体系。所以要加强工程造林管理工作,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对管理制度,管理工作不断的去完善和改进,多学习外界的先进技术和方法,找寻符合自身的最正确的工程造林管理方法,促进我国林业发展。

1 开展工程造林现代化管理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任何一项协作性生产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管理,工程造林也不例外。管理在经济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使理论设计或决策变为实践的关键性环节。没有有效管理,就不会有生产成果,管理不善,可使生产活动或经济建设遭受不同程度的失败。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林业的生产关系,有利于发展林业生产力,提高造林的经济效益为森林资源的现代化管理奠定基础。

2 工程造林现代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工程造林不同于单纯性机械工程或土木工程,它属于综合性生物生产工程,它是以苗木种植生产系统为主要子系统的复合性系统,因此,它的管理须贯彻系统性管理的原则。仅就苗木种植生产系统而论,管理的对象就有以下6大要素:苗木生产及种植任务;参加苗木种植生产劳动及管理的各类人员,如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劳力工等;有关苗木种植的各类物资,种子或苗木,包装及运输材料,工具,燃料及各种消耗品等;设备:机械设备,有关的建筑物,设计或验收用的各种仪器等;经费:从各种渠道汇集的工程造林投资款项及各种费用;信息:包括各种情况统计资料、文件、计划、图纸、工艺规程、规章制度、方针政策、决策方案等。

3 进行工程造林现代化管理所应采取的基本方法

3.1 加强工程造林人员的培训,为工程造林工作的开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造林工程的开展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中非常典型的活动,并通过人类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实现改造林业工程本身的各种活动。人力资源是积极推进我国林业工程造林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必不可少的劳动力资源,就目前我国从事工程造林管理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来看,造林基本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先进的林业发展理念指导,在进行造林管理工作时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同时我国造林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已经不适应我国林业工程发展的趋势,因此我国基层造林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转变林业工程造林管理的基本思路,不断提高自身造林方面的技术水平,提高掌握与应用现代造林技术的能力,提高基层造林工作人员的劳动效率,为我国林业工程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针对工程造林管理工作的领导进行系统的组织培训

领导干部作为有效落实国家造林政策,加强我国基层造林管理,提高造林管理水平,促进林业工程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进行我国工程造林管理工作的领导人员必须具有科学的发展理念,熟练的掌握我国基本造林工作的实际状况,对国家造林工作的相关政策进行全面的掌握,同时自身还要具备先进的工程造林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就目前我国造林管理工作领导队伍组成结构来看,我国领导队伍整体素质并不高,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基层领导的理论素质以及管理能力,国家林业管理部门要针对基本造林领导干部的素质问题组织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教育工作,顺应我国造林工作的发展趋势,加强林业基层领导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国家造林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我国林业部门还应对我国基层林业管理干部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与分析,同时林业部门还应与教育部门携手为我国造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我国工程造林管理工作基本领导队伍还要努力提高自身在造林方面的理论素质,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转变传统的造林管理思路,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身的实际工作,在造林管理工作中充分的体现可持续发展精神,促进我国林业早日迈进可持续发展道路。

3.3 加强造林技术管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造林技术在林业发展过程中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我国林业部门要加强造林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同时还要针对造林技术实施有效地管理。技术管理应本着适用、经济、先进的原则进行组织生产。适用,就是所采用的技术一定符合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工程造林的需要。所谓经济,是相对而言。不能不顾条件的节约,而是如何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成本最低,耗能最少。例如对机械设备的选绎可进行技术经济评价,以保证经济合算。通常所说的先进,也是一个相对指标,它是该工序或工艺、设备发展趋势的代表,不能标志发展趋势的技术或设备,就谈不上先进。先进的指标应是简单的,容易采用,经济效益好。

结束语

工程造林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落实程度对于我国的林业发展有着很严重的影响。工程造林管理工作,可以根据造林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分配人力、物力、资金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管理就是要将造林工作,具有科学性的、规范性的、规划性的有效开展,对于提高造林的效果有着积极地提升作用。人不能仅仅只从自然中获取,也需要懂得回报自然,对于林业资源也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希望日后都能重视工程造林管理工作,大力推广实际落实,所有人员积极配合,共同促进我国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6篇:方程的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社会工程是人们改造社会、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运行的实践活动过程。社会工程创新是以新的社会工程理念、新的社会工程规划、新的社会工程设计、新的社会工程评估体系改造社会、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运行的实践活动过程。社会工程创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社会工程是人们改造社会、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运行的实践活动过程。[1]社会工程创新是以新的社会工程理念、新的社会工程规划、新的社会工程设计、新的社会工程评估体系改造社会、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运行的实践活动过程。社会工程创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一、社会工程的基本界定

社会工程的概念和思想方法早在19世纪就已经萌芽。社会学家孔德提出把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这种社会学方法论思想被认为是社会工程思想的前期萌芽。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1922年就使用过“社会工程”一词。罗斯科·庞德也几乎同时在《法哲学引论》中使用了这个概念。[2]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对“社会工程”、“社会工程师”、“社会工程态度”、“社会工艺”等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说:“社会工程的任务是设计各种社会建构以及改造和运用已有的社会建构。”[3]戴维·米勒这位卡尔·波普尔思想研究专家在《开放的思想和社会》中对卡尔·波普尔的“社会技术”和“社会工程”等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发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在1966年开始设立社会工程学专业,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社会工程”概念:“社会科学要从社会科学走到社会技术,就像自然科学走到工程技术一样,应用社会科学,要像工程师设计一个新的建筑一样,科学地设计和改造我们的客观世界。”社会工程是“改造社会、建设社会和管理社会的科学,它的一个目的,就是把社会科学和其他科学结合起来,这是一门实际的技术。”[4]他希望用“社会工程”这个新的科学方法,制定国民经济总体方案、经济计划,设计经济体制。著名学者王宏波教授等也较早地研究了“社会工程”问题。21世纪的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更加复杂化与综合化,更加需要社会工程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两位学者把“社会工程”范畴理解成人们研究社会的方法、建构社会的活动、规划和设计社会的发展蓝图、选择和创新社会决策模式的方法论。我们把“社会工程”概括为社会主体人以社会科学理论为前提,以社会技术为中介,与“物理工程”或“自然工程”相对应的人们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运行的实践活动过程。

第一,社会工程是实践活动。社会工程不是纯粹的思想(尽管思想本身也是活动),而是现实的可以感知、可以操作的实践活动。

第二,社会工程又不是一般的实践活动,或者说并不是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社会工程。比如走路、吃饭、交友、唱歌等都是活动,但我们确实很难说这些活动也是社会工程。

第三,社会工程是人们改造、调整、协调社会、社会关系、社会运行的实践活动,或者说只有指涉社会关系领域的实践活动才可能成为社会工程,而指涉自然领域的工程,如“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等虽然也是工程活动,但不是我们所要研究的社会工程。

第四,社会工程是指那些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指涉整个社会(或者整个地区)范围、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改造社会、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运行的实践活动。换言之,那些“小范围”和“小系统”的实践活动,如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一个社区、一个机构的“改造、调整和协调”活动很难说是社会工程。

第五,社会工程,特别是现代社会工程是在一定社会理论思想支配下,以具有一定科学理性的社会技术为中介进行的人们改造社会、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运行的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科学理论为逻辑前提,没有比较科学的社会技术作中介,那个所谓社会工程不过是盲目的实践活动。社会工程只有植根于人类社会,服务人类社会,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工程,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程。弄清社会工程的本质,是我们研究社会工程创新的根本依据。

二、社会工程创新的基本内涵

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意义上看,社会工程创新是社会持续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具有一般性特征和一般性实现途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意义上看,社会工程创新又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和时代条件下具体的实现方式。社会工程创新是人类谋求对社会结构中各主要构成要素进行结构性和功能性升级的实践活动,是对社会体制的变革过程,其本质在于社会工程创新的对象化,其核心是突破和更新社会要素的结构、创造和升级社会要素的功能,以实现社会的总体发展。

社会工程创新具有超越性、前瞻性、选择性和开放性。社会工程创新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人类的生活是全面丰富的,因而人类的实践也是多方面的,既有改造自然的活动即生产实践,也有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如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等;同时也有创造精神文化、进行科学实验的活动,概括起来就是我们常说的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等三大类型。这三大类型的社会工程创新在对象领域和主要功能上有所区别,同时它们又在统一、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对社会构成要素的整体升级,推动着社会进步和人类的全面发展。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种社会工程创新的划分只是大体上根据创新实践的对象领域作出基本类型划分,并不是说在现实中我们就能够非常明确地把某种形式简单的进行分类。实际上,现实中社会工程创新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各种形式之间也是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到工业对农业反哺期时,如果及时加强农业、反哺农业,整个国民经济就会协调健康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是一个涵盖整个农村深化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的宏伟目标,它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强调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而且长远谋划,提出要建立新农村建设的长期保障体制和机制;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强调继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村和农业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工程创新是社会持续创造性的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7篇:方程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方言;校本课程;老城区;语文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地方高校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城市化进程中的方言处境与保护――以宁波市老城区方言普通话同化现象为例”(项目编号:201511646004);2015年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宁波市老城区方言的同化现象调查及语文教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R4050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04-03

一、引言

方言土语是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象征着地区和民族的特色文化,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建立是由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到民间采集民歌而引发的,因此不少文人墨客的作品也不免受方言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学与方言可谓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方言也将有助于诗歌、文言文等语文教学。

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语文学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学生对于语文学科也更为熟悉,且语文所锻炼学生的正是运用字、词、句、段、篇的能力,这正符合语言教育的要求。因此,学校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课时安排,增加方言类校本课程。然而,笔者根据前期的调查发现,就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宏观发展而言,专门就方言而开发的校本课程的成功范例微乎其微。由此,本文因地制宜,选取宁波市老城区(海曙区、江东区、江北区)为研究范畴,管中窥豹,试图简单论述地方方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理论依据,目的在于传承地方文化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方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 拓展课程教材的创新与实践

过去,许多人对语文课程资源的理解往往局限于课本教材或教学参考书,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一阐述说明了语文课程资源建设是需要乡土资源的。反之亦然,乡土资源走进语文课堂,不仅会丰富语文课程资源,还能增加学生对本乡本土文化的了解,加深他们在感情、心理上对故乡的认知。由于对语文这门学科理解的不够全面,还导致不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掌握层面,而无法灵活地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实践性科目,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及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与更新。

2. 推动教师的教育素养与技能

在我国的中小学校,实际承担教学工作的是任课教师。可以说,教师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最直接的中坚力量,若缺少教师这一桥梁,则实际的教学任务就无法顺利完成。因此,在明确校本课程教材重要性的基础上,还要让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到方言校本课程的开发之中。这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活力,也使得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因此,方言校本课程开发是在专业自上给语文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这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般而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可以把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见习期教师看作是青年教师发展的起点,把理想的专家型教师看作是教师发展的目标。从师范院校毕业生见习期教师到成长为理想的专家型教师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教师职业的适应阶段、教师职业的定型阶段、教师职业的突破阶段及教师职业的成熟阶段。由于各个不同时期的教师特点,并结合校本课程的特征,笔者建议由教师职业成熟阶段的语文教师主持编写校本课程最为合适。

3. 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与发展

目前,我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我国,校本课程一般指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国过去一直都是中央集权式的课程管理模式。教师和校长都习惯于听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没有机会去参与课程的决策。而当前,随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实施,体现出了我国课程权力的下放和课程决策权力的分享。教育的民主化表现在民众参与意识和能力的提升上。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参与和民主决策。

三、宁波市老城区方言的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依据

1. 语言哲学的“语言是存在的家”理论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提到:“语言是人与生俱来就存在于其中的东西,人就在语言中,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存在,人只能存在于语言之中,人也只有在先在于他的语言的引导下,才能理解自我和世界。语言预先给他规定了视野,引导着他的眼光,为世界赋予了意义并为世界(万物)命名,正是语言,使世界成其为所是,使万物成其为所是,语言对于人,就像他生息于其上的大地,就像他须臾不可或离的家园。人在语言中存在着。”所以,海德格尔接着说:“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人先天地就被语言所贯穿、所引导,所以与其说是人在说话,不如说是语言在说话。人的话语只是语言借以自我表达和自我延续的途径而已,而一个人的生命则只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借以自我延续和繁衍的途径而已。”

2. 应用语言学的“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但如今很少有语文教师能在语用层面对于学生开展方言教学,这就必然导致了青少年无法理解宁波方言的话语语用内涵。即便青少年在与家庭成员的交流中掌握了很多的方言知识,却没有形成应用所学方言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语用能力也普遍低下,往往只能理解和表达基本的语义。这就导致了只有将语用学的理论基石――言语行为理论和方言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组织语用真实、语境真实、语义真实的交际运用活动。

3. 课堂话语的“社会实践”理论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通过一系列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著作,建构了以“场域”“惯习”和“资本”等术语为核心概念的社会实践理论。虽然语言与话语并不是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但该理论仍然保持了对语言与话语的敏感和关注。布迪厄以权力的视角,把语言视为一种文化资本;以关系的视角,把话语实践视为关系的建构。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与课堂话语分析存在许多契合之处,他对语言与话语的理论分析和相关实证研究对课堂话语研究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受布迪厄早期开展的人类学研究的影响,他的社会学研究也呈现出鲜明的人类学取向。因此,布迪厄更倾向于通过人类学方法进行场域分析,并且关注不同群体长期形成的语言习惯。话语实践蕴含在其他社会实践中,反之其他社会实践也为理解话语实践提供了依据。

4. 教育经济学的“语言经济学”理论

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语言经济学孕育于民族主义问题之中,发端于加拿大的官方语言问题,它的兴起成就于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语言经济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语言经济学采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及工具,把语言和言语行为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和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而狭义上,语言与劳动收入关系研究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语言动态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以及博弈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等构成了当前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正如之前所提到那样,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具有价值、效用、成本和收益等经济特性。而如今,随着人类迁徙的频率加快与范围扩大,许多外市甚至外省的人群都大量地涌入宁波,并渗透于各行各业。由于非宁波本地人士无法很好地运用宁波方言,所以他们在日常交际中就会选用最快速、最简便的普通话来与他人沟通。为了双方沟通的便捷,宁波本地人会逐渐省去一些繁琐的说法,取而代之的则是更为易懂的语用含义。因此,宁波本地人与非宁波本地人的语言会越来越趋近于相同。

四、结语

宁波市老城区方言作为传承宁波文化的一种载体,具备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除却宁波市老三区方言,宁波这座城市还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到处都遍布着古老遗迹,例如鼓楼、城隍庙、南塘、琴桥、灵桥等。因此,笔者建议以校本课程建设为途径,强化宁波老城区方言在语文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合理倡导学生学习宁波老城区方言。总而言之,以宁波市老城区方言为例的地方方言应与普通话结合在一起,共同应对全球化语境下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

[2] 周仁康.走向智慧的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63.

[3] 常维国.校本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J].学术论坛,2007,(12):203.

[4]范蔚,李宝庆.校本课程论:发展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72.

[5] (德)马丁・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第8篇:方程的意义范文

一、 实践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一)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它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2]。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在整个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会感到枯燥,不知道所学的知识有何用途,所学的理论用来解决何种问题。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从实际工程案例入手,明确所学知识的用途,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二) 课程本身的特点对实践教学的需要

路基路面工程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基本理论源自于实践又为工程实践服务,理论也随着工程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3]。这就决定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不可分。该课程理论知识点众多,如果试图通过理论教学将路基路面工程学的基本理论传递给学生,一般不会获得很好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道路工程延绵数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经过不同的公路自然区划,跨越不同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其设计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专门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应变能力,并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因而,路基路面工程学的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三) 不确定性知识观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不确定性知识观,让学生能充分认识到知识的正确性是有条件的,即知识不一定是客观世界的真理性反映[4-5]。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证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但是,在此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理论中的确定性与实践中的不确定之间的关系,从实践中找到不确定性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多地区、很多高校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只注重传授基础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依旧盛行。这就导致学生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主要来自于教师、教材和文献资料,是一种间接的获取方式,缺乏对事物本质的直接认识。然而,人对事物的理解依赖于既有经验,间接获取信息将不可避免地对事物认识产生偏见。只有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实践教学能让学生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直观地认识客观事物本身。

(四) 企业单位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的反响

随着我国高等级道路与铁道工程、机场建设的飞速发展,该领域对道路工程师的需求越来越大,诸多高校路基路面工程学课程也应运而生。从近些年本科生毕业后的工作去向来看,受聘于设计单位的毕业生比例逐渐减少,受聘于施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逐年增加(以中交、中港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系列单位,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系列单位,中铁勘察设计院和中铁建系列单位,中国建筑和湖北路桥集团有限公司等对口专业用人单位为调研对象)。现今的用人单位大多要求新进人员应具有一定的工程经验,能尽快胜任岗位工作,而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工程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在国内30多所高校路基路面工程学课程调查发现(调查对象为学习该课程的学生),75%的高校,该课程实践教学所占比例不足20%,部分高校甚至没有开展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有些高校即使开展了,其形式简单,以参观为主,学生未能实际参与,实践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科研联系不紧密。国内的高校中很多学校开设该专业课程是基于近些年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学生就业考虑,但是在课程教学上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甚至只有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结合不紧密,计算理论与工程实际中存在一些差别,最新的设计技术未能及时引入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对实际工程的认识一直处在理论阶段。

二、 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一)改革的根本是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有的甚至是纯理论教学),以考试和出勤率作为考核手段,这就导致学生只是简单地对知识进行记忆加上一定程度的理解。然而,学生的认知过程包含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维度。在现有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知识”的运用、分析和评价阶段,更不会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只有将以符号形式存在的“公共知识”转化成“个人知识”,才具有发展价值。路基路面工程学课程教学不是要求学生接受知识自身固有的假定意义,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学习活动,建立个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而结合实际工程对基本理论加以运用、分析、评价,甚至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因此,要突破课堂纯理论教学的束缚,设计开放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采用灵活的方式将课程导入

学习动机决定、指引并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作用不是“告诉”知识,而是采用合适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的方式将课程导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总体上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1)明确阐释学习目标,目标既有挑战性又能实现;(2)显示当前所学知识与当前学业和实际工程之间的关系;(3)学习材料与学习兴趣相联系;(4)提供真实的、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任务;(5)指明并“奖赏”教师重视的学习活动;(6)及时反馈,提供让学生成功和反思的机会。

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列举几个简单例子:在讨论公路自然区划和划分依据之前,先让学生熟悉全国地图,了解各区域的基本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差异性;在讨论行车荷载这部分知识之前,设置一个交通调查表,让学生在学校周边的路口进行一个单位时间的交通量调查分析;在讨论路基设计之前,先让学生收集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各种路基形式,拍照并归纳其特点;在分析路基稳定性时,从实际工程案例入手,让学生自己也去查找或发现一些路基失稳的工程案例,先思考失稳的原因和提高稳定性的措施,再讨论稳定性分析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和学校资源,采用灵活的课程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 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自我构建

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兴趣。教师不再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和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目标导向性的学习,让学生多看、多动手、多思考、多提问,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既要按重要程度反馈,也要按照错误类型反馈,而不是直接介绍看到的现象并解释其规律,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自主认识客观规律。

(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路基路面工程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核心思想,积极响应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在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教学过程倾向于增加学生的基本知识,而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培育的“人才”不具备社会活力,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发展和不断革新的需求。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中教师应该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前沿的科学问题相结合,将自己的科研课题与理论教学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科研课题,从实践中培养学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改革循序渐进

路基路面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然而教学改革应循序渐进,切忌急功近利,走向另一个极端。首先是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实践教学改革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变革,修正以纯理论教学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思想。从教师权威的满堂灌到启发式教学,再到探究式教学,一步一步转入正确的改革方向。其次,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多开展课程实验,如路基路面材料的力学性质实验等。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引。最后,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需要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的评价过程中,也要逐步增大实践教学的考核比重。

三、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

路基路面工程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和实习等几个方面,下面将具体讨论这些实践教学方法。

(一)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路基路面工程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都需要借助实验方法才能让学生理解。例如,路基土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路基压实度、路基承载力、路基回弹模量、路面材料的疲劳特性、无机结合稳定类材料力学特性、沥青混合料的力学特性和温度稳定性、路面平整度,等等。这些实验内容能让学生对其工程特性具有更全面的认识,既掌握了实验方法,又积累了工程经验。

(二)课程设计

理论教学使学生获取了基本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点是孤立的,彼此之间没有联系。路基路面工程学的教学基本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对一般道路进行结构设计。因而,应该通过实践教学,即课程设计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网状联系。根据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包括路基设计、挡土墙设计、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6]。学生在完成该任务时,必须熟悉路基路面的结构层次、公路自然区划、用材林的基本特性、交通量调查分析方法、路基稳定性分析方法和支挡结构设计方法,以及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基础知识与设计方法。通过课程设计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习

从国内道路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在道路工程建设方面的知识需求和实践能力要求来看,大部分刚毕业的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从业后较长一段时间对实际工程中的核心问题难以掌控[7]。因此,开展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

结合教学经验,充分利用本校在北戴河地区、周口店地区、秭归地区等建立的实习基地,讨论实践教学中实习的具体安排。大学一年级本科生经过一年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认识学习之后,第一个暑假阶段要求参加“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和“专业认识实习”,直接接触本专业将来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二年级本科生在第二个暑假阶段要求参加“秭归教学实习”,结合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参观学习,并结合实际工程提出即将学习的一些具体的专业问题。大学三年级本科生在第三个暑假阶段要求参加“生产实习”,此时大三的课程全部结束,主要的专业课程已经学习完毕,安排学生直接到生产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并撰写实习报告,参加实习答辩。大学四年级的本科生在寒假阶段和第二个学期初要求参加毕业实习,实习的主要任务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和毕业论文进行选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分析、运用,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专业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之间是一种紧密的承接关系,学校应高度重视实习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并在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教师应结合实习过程,合理安排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四)重视实践环节

路基路面工程学教学中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实习环节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和学生应充分重视这些实践环节。课程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材料性质和基本理论的理解。课程设计在理解基本理论和掌握材料性质的基础上,对所学理论知识加以运用,将基本理论进行融会贯通。实习则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际工程结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甚至对理论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因而,教学中应逐步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建议最终趋势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占50%。

第9篇:方程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地方戏曲 培养目标 常规课程

目前除了全国九大专业音乐学院以外,绝大多数的省、市、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都相继成立了音乐学院(系),并且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音乐表演”专业,招收大量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然而,在音乐表演专业队伍逐年壮大的趋势下,其就业前景却不容乐观。大部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专业水平上与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从近三年对江浙沪高师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单位的调研来看,近90%的毕业生无法进入专业团体工作,多数毕业生由于长期找不到合适自己的专业工作,改行者居多。而在家待业以家教为生的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到琴行或培训中心代课更成为一种就业或增加收入的方式。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在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①照搬专业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目标模糊;③培养的人才其专业特点趋于格式化。

综合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地方高师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应依据于当地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入手,要制定出符合当地社会需求、符合学校办学能力与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在正确树立人才观、服从市场需要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特色”或“品牌”专业。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设置专业课程时不要忽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而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本土戏曲文化”纳入地方高师音乐专业教育体系,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一、本土戏曲资源引入地方高师音表专业课程设置的意义

我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京剧之外还约有300多种地方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地方戏曲凝结着某一地域的民风习俗和当地的传统音乐特点。传统戏曲音乐也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一个主要内容之一。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引入本土戏曲资源,无论从地域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事业发展需求的角度,还是从生源的本土化程度,对本土文化挖掘、传承、保护与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都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不仅可以建构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为本校的教学研究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促进地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解决传统课程设置与学校特色课程的无缝对接。

更为重要的是,本土戏曲资源的引入向学生传递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也为部分有志于传承传统艺术的学生指出了方向,奠定了一定的专业基础。

二、本土戏曲资源引入地方高师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举措

针对地方戏曲的生存现状和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现实,在理论上,将地方戏曲引入地方高师音乐教育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更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需求。然而,地方戏曲有其自身存在的特点,而高师音乐教育又有其固有的模式。在将地方戏曲引入高师音乐教育课堂的探索中,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体现出开放的姿态,要勇于创新、勇于实践。

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在经过十年的调研、筹备、试点之后,目前探索出相对适合本校实际的音乐表演专业特色课程设置方案,并将这些特色课程切实编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学校之所以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作为教学试点对象,是因为该类学生有表演方向的系统的课程设置,比较符合戏曲的表现特性,而且该类学生身处师范院校,其有别于其他专业院校表演系的学生,具备了演员与教师双重身份的培养条件。

1.戏曲特色课程进入常规教学。

绍兴文理学院坐落于著名的戏曲之乡、全国性第二大剧种——越剧的发源地绍兴。绍兴有着丰富的戏曲资源,大量的优秀作品需要传承和发展。作为绍兴唯一的综合性本科大学,学校在弘扬地方文化,培养应用型高级音乐专门人才方面责无旁贷。为适应绍兴文化强市建设的需要,更多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音乐表演人才,音乐学院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在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别设置了地方戏曲的特色课程,将地方戏曲课程编入常规教学中。

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为音乐表演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三类:专业基础课(必修)、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在这三类课程中都加入了戏曲课程,例如:

①在专业基础课(必修)中开设了:《基础唱腔》,该课程主要是教授绍兴本地最著名的越剧唱段。开课学期为第3个学期,每周2个课时,一学期共32个课时。这门课程是音乐表演全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旨在“让每一位学生都会演唱地方戏曲唱段”。这门课程是所有戏曲特色课程的基础,因为只有会唱了,才能真正了解一门戏曲。

②在专业限选课中,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了:

声乐方向:《戏曲曲艺名作与赏析》、《舞台表演》。开课学期为第4个学期,每周各2个课时,一学期各32课时。这两门课程是针对声乐表演方向学生进一步提升地方戏曲演唱表演水平的。较系统地学习戏曲(主要是越剧)的唱段与舞台呈现。

器乐方向:《乐队排练》,开课学期为第2学期到第7个学期,每周4个课时,一学期共64个课时。这门课程是针对民乐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在排练中将加入戏曲音乐练习,熟悉戏曲丝弦曲牌与乐队演奏方式,体会地方戏曲乐队的风格特点。

③在专业任选课中开设了:《绍兴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绍兴地方戏曲》。开课学期分别为第1学期和第2学期,每周各2个课时,一学期分别为32个课时。这两门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戏曲理论水平。

除以上课程设置之外,人才培养方案中又增添了11个学分的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必须亲身参与3周的“专业汇报”和8周的“艺术实践”。在这些实践环节中有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有部分是学院要求必须进行的实践,并且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戏曲课程将期末考试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一台汇报演出就是当年的考试形式。这样设置是将“课内教学——课外艺术实践——课业考试”形成一个整体,切实做到将地方戏曲素养作为专业技能素养之一。

2.编写“地方戏曲”课程教材。

教材是地方戏曲引入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的依据。没有实用、有针对性和高水平的教材,教学活动就容易流于随意和流于形式。因此,编写“地方戏曲”课程教材是当务之急。

学校组织具有使命感和热爱民族音乐的、优秀的高校老师,联合地方戏曲专业院团的老师对地方戏曲进行加工、整理、再创造,共同编写教材。同时,将部分实验成果充分应用到教学中,将鲜活的地方戏曲元素,变成学生学习、表演、研究的重要内容,将丰厚的地方戏曲文化资源转化成良性循环的教育必备资源,实现教学、创编和表演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体系。因校制宜编写“地方戏曲”课程教材,是奠定地方戏曲引入高师音乐表演课程的基础。

3.构建素质良好的教学与研究梯队。

目前,学校推行地方戏曲教学的“瓶颈”在于合格的师资队伍。由于传统的高等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等原因,目前大部分的高师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缺乏地方戏曲的相关专业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地方戏曲进入地方高师音教课程,首先是要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培养和挖掘具有一定地方戏曲专业素养的师资。因此,高师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戏曲知识和表演技能的专业化训练。

在目前地方戏曲师资紧缺甚至是匮乏的情况下,学院不断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挖掘在编音乐教师中有过戏曲学习经历的教师进行再深造学习。其次,聘请专业戏曲院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创编老师作为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授课指导。

三、结语

将本土戏曲资源引入地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是地方高师音乐专业教学的一种尝试。这本身就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无论是对地方戏曲的保护还是完善地方高师音乐表演课程设置,立足本土音乐文化,促进区域性高师音乐教育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高师音乐教育开拓特色化办学的道路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杨碧华.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弘扬传统音乐的设想[J].中国音乐,1996(1).

[2]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