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胜利大逃亡主角范文

胜利大逃亡主角精选(九篇)

胜利大逃亡主角

第1篇:胜利大逃亡主角范文

《大逃杀》中的“BR法案”发生在未来世界,每年在全日本以抽签形式抽出一个未成年人组成的班级,送到岛上进行大逃杀游戏,让全班互相追杀,最后只得一人胜出,时间限度三天。

《饥饿游戏》中的饥饿游戏发生在未来世界,每年以抽签形式从12区中挑选出二十四位未成年男女,送到电视节目组安排的地方进行大逃杀游戏,让他们互相追杀,最后只得一人胜出,时间限度四天(也可能我记错了,是另外一个天数)。

《大逃杀2:镇魂歌》中,BR法案是针对一群叛民而推出的改良游戏,为了让青少年们警戒叛乱,爱戴自己的国家。

《饥饿游戏》中,饥饿游戏的推出是因为13区的叛乱行为,为了让青少年们更爱国,抵制叛乱。

《大逃杀1:东京圣战》中所有参赛者颈戴追踪项圈,如果强行掰开或逃离指定范围或超过时间、超过一人以上生存,项圈会爆炸。

《饥饿游戏》中用注射方式将追踪器注入参赛者体内,以便控制他们。

《大逃杀1:东京圣战》中每个参赛者都分配到一个背包,里边有各类武器与补给品,武器从纸扇、锅盖、弓箭,到霰弹枪不等。

《饥饿游戏》中每个参赛者都分到一个背包(需要哄抢),他们所持武器也各有不同,包括弓箭、飞刀等。

《大逃杀1:东京圣战》的屠杀游戏有媒体跟踪报导,电影一开始就是记者蜂拥采访胜利者。

《饥饿游戏》全程电视跟踪采访,之前还有参赛者专访。

《大逃杀1:东京圣战》中的最后逃出的女一号中川典子与男一号七原秋也之间,早在参赛之前就有情愫,中川典子给七原秋也送过爱心饼干。

《饥饿游戏》中最后逃出的女一号詹妮弗?劳伦斯与男一号乔什?哈切森,早在参赛之前也有情愫,两人的“定情物”换成了面包。

《大逃杀1:东京圣战》中为了避免有参赛者只躲在一个地方不出来,专等逃杀结束,规定每天变换活动区域,让参赛者能狭路相逢勇者胜。

《饥饿游戏》中女主角起初也躲在树上准备过难关,上层以火烧森林之类的方式逼她在区域内活动,与其他参赛者碰上。

《大逃杀1:东京圣战》中的参赛者,有拿到霰弹枪等强势武器的参赛者暂时结盟,打算团结起来先消灭弱者,比如他们围攻只拿到纸扇的桐山和雄。

《饥饿游戏》中强势的参赛者暂时结盟,打算团结起来先消灭弱势者。

《大逃杀1:东京圣战》中有一位高智商美少年,他与大家想办法如何除下颈圈逃脱。

《饥饿游戏》中有一位高智商美少女,她与大家想办法如何有效杀人。

《大逃杀1:东京圣战》中有一名杀人不眨眼的猛女,便是手持镰刀的相马光子。

《饥饿游戏》中有一名杀人不眨眼的猛女,便是手持飞刀的伊丽莎白?福尔曼。

《大逃杀1:东京圣战》每天以广播的形式播报死亡人数及死者姓名。

《饥饿游戏》每天以视频形式公布死亡人数及死者姓名。

《大逃杀1:东京圣战》中最后有两名参赛者生还,一男一女。

《饥饿游戏》中最后有两名参赛者生还,一男一女。

《大逃杀1:东京圣战》的组织者北野武与女儿的关系很差,由此想报复未成年人作为惩罚。

《饥饿游戏》中的唐纳德?萨瑟兰扮演的游戏创造者是因儿子死于非命,令他想报复未成年人作为惩罚。

《大逃杀2:镇魂歌》中的北野诗织等一批参赛者被七原秋也组织的叛軍所救,然后一起参加了革命。

《饥饿游戏》中的女主角在再度参赛之后也被叛軍所救,然后一起参加革命。

《大逃杀2:镇魂歌》中的叛軍头目七原秋也因仇恨,心态逐渐扭曲,沦为,并非绝对正义。

《饥饿游戏》中的十三区叛軍头领也是,并非绝对正义。

大逃杀1:东京圣战(2000)

大逃杀2:镇魂歌(2003)

导演:深作欣二

主演:北野武、藤原龙也、山本太郎

地区:日本

为了培养出忠实效忠于成人、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青少年一代,日本政府出台《BR》法案。每年都从全国学校随机抽出一个班级的同学,前往荒岛进行生存极限挑战——老师发给学生地图、粮食和各式武器,令他们自相残杀,直到存活下来最后一个,才能离开荒岛。接下来,残酷的游戏规则和令人绝望的生存条件,使班级里的年轻人开始了相互杀戮。善良或者凶残,主动出击或者被动防守,同学们开始了各自的计划,人性的丑恶在血腥的死亡中暴露无遗。

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2012)

导演:盖瑞?罗斯

第2篇:胜利大逃亡主角范文

逃亡经过

曼联之所以会陷入到客场难胜的怪圈,根源需要追溯到本赛季英超第2轮,也就是曼联所经历的第一个客场。面对当时的对手富勒姆,所有人都认为曼联会顺利拿到3分,而且比赛的进程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直到第87分钟,曼联还2:1领先,还在这时候获得了一个点球,胜负结果似乎不应该存在任何悬念。

但恰恰是这个点球成为了整场比赛甚至是曼联客场表现的转折点。先是纳尼主罚的点球被对方门将奋力扑出,仅仅两分钟后,富勒姆就诠释了什么叫做“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由此前自摆乌龙的汉格兰德打进了将功赎罪的一球。这记将比分扳成2:2的进球,顿时让主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但对于曼联而言,则意味着几乎到手的3分变成了一分。

即便是久经沙场的弗格森,也很难接受这样一种被扳平的结果,赛后反复念叨该安排吉格斯而不是纳尼来主罚那个点球。可是这样一种类似于祥林嫂般的抱怨,并不能改变比赛的结果,而且事后看来,老爵爷的这些反复与强调,反倒成为了球队在面临客场比赛时的一种精神负担。

于是三周之后,

“红魔”又在客场挑战埃弗顿的比赛中遇到了麻烦。这次率先取得进球的换成了主队,不过曼联在下半场开始不久就反超了比分。当比赛进行到伤停补时阶段时,3:l,曼联领先两球。

这下三分总该到手了吧?可是噩梦却再一次降临到了曼联头上。第91分钟,卡希尔的头球抢点扳回一城。一分钟之后,阿尔特塔的一脚劲射在击中斯科尔斯之后折射入网,3:3,曼联经历了“黑色三分钟”。赛后埃弗顿主教练莫耶斯甚至放话:“如果再给我们几分钟,我们就能逆转比赛。”

在接连两次最后时刻被扳平后,曼联上下似乎形成了一种潜意识:

“太早取得领先看来不是什么好事情。”接下来在客场挑战博尔顿的比赛中,进程变成了另外一个版本。这次是主队接连两次取得了领先优势,而曼联则接连扳平了比分。可惜即便剧本有所不同,故事的结局却并没有什么变化,2:2的比分依然无法令人感到满意。

在头三个客场比赛中,曼联的得失球之比达到了7:7,暴露出了防线上的不少问题。于是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球队的心态明显出现了保守化倾向。结果在客场挑战桑德兰和曼城的比赛中,曼联都实现了不失球的目标,可与此同时,过于谨慎的比赛作风也没能为他们带来进球,接连出现了两场0:0的平局。

既然保守不行,那么就重新变得激进一些?接下来在与阿斯顿维拉的比赛中,曼联再度表现出咄咄逼人的进攻气势,因此获得的“回报”则是在80分钟过后仍以O:2落后。虽然最后凭借马凯达和维迪奇的进球将比分扳平,但弗格森这次在客场战略的调整却再次无功而返。

迄今为止,曼联唯一的客场胜利是在斯托克城身上取得。但即便面对这样一支弱旅,“红魔”的取胜历程也丝毫不轻松。虽然在上半场早早取得了领先,可是当比赛进入到第81分钟时,对手凭借通恰伊的进球将比分扳平。好在埃尔南德斯接下来再次将比分反超,如果没有这个进球的话,那么曼联本赛季在联赛中的前七个客场将全部与对手战平。

逃亡原因

这样一种在客场屡屡与对手战平的经历,其实并不符合曼联的历史传统。以上赛季为例,曼联在19个客场拿到了36分,是英超客场战绩最优秀的球队。相比本赛季前七个客场出现六次平局的情况,曼联上赛季客场的所有平局数也不过是三场。

短短一年间,曼联的客场作战能力怎么会出现如此急剧下降?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要到曼联的锋线组合中去寻找。自从c罗和特维斯在去年夏天相继离开之后,曼联在锋线上的主要得分点集中在贝尔巴托夫和鲁尼的身上,尤其后者更是球队在客场攻坚战中打破僵局的最有效武器。在上赛季联赛的前半段(截至2009年年底),鲁尼先后八次在客场取得进球,而且曼联在这些比赛中取得了全胜。

但是到了上赛季后半段,随着鲁尼受到了伤病的困扰,他在客场的进球数出现了明显下滑,从而影响了曼联的客场表现,这也是球队没能在联赛冠军争夺战中坚持到最后的关键因素。到了本赛季,鲁尼的身体依然没能恢复到最佳状态,多次由于伤病原因而倦勤。与此同时,他又受到了一系列转会传闻和性丑闻的影响,在赛场内外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面对这种情形,护犊心切的弗格森有时故意在客场比赛中雪藏鲁尼,以避免他在现场遭遇对方球迷的诅咒和挑衅。所以在曼联做客的前七场比赛中,鲁尼仅仅在对博尔顿的比赛中登场亮相过,那场比赛他毫无建树,在第61分钟就被马凯达换下。

原本经常在客场打进关键进球的鲁尼,如今在七场比赛中仅仅出场了61分钟,那么进球重任势必要交给其他的锋线球员,首选自然就是保加利亚人贝尔巴托夫。可是众所周知,“潇洒哥”虽然拥有出色的球技,但打硬仗的能力实难令人恭维。本赛季,贝尔巴托夫保持着强劲的得分势头,可是仔细分析之下,却发现大部分进球集中在老特拉福德。而一旦离开了“梦剧场”,贝尔巴托夫往往就找不到了射门靴。尽管他在曼联的七个客场比赛中都有出场,却仅仅在对埃弗顿的比赛中打进一球。

锋线的两名主力球员,一个总是在客场上不了场,另一个在客场上场也得不了分,这样一种颓势,很大程度上拖累了曼联的表现。尤其在陷入僵局之时,曼联阵中往往缺少一个能够扮演终结者角色的前锋,所以总是倒在距离客场胜利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

逃亡主角

除了技战术因素之外,心理也成为了曼联客场难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前两个客场痛失好局之后,一方面是曼联在客场获胜的信心由此减弱,另一方面也让接下来的客场对手提升了信心。

事实上,由于近年来接连放走了c罗、特维斯等优秀球员,俱乐部也背负着巨额债务,曼联以往对中下游球队的威慑力正在降低。当年温格曾经抱怨,表示很多球队在遭遇曼联时往往表现出提前放弃的态度。但现在看起来,随着“红魔”上赛季无缘联赛冠军之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球队敢于在主场作战时跟曼联死磕到底,从而增加了后者获胜的难度。

另外从赛程安排上来看,曼联真正的客场硬仗显然还在后头,迄今为止,曼联还没有在客场遭遇到“BIG4”中的其他三家。届时在斯坦福桥、安菲尔德和酋长体育场,一出更加惊险的逃亡剧目完全有可能上演。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来,越是艰险的客场比赛,也越有可能产生“国难显忠臣”的正面效果。在以往的这七场客场比赛中,曼联唯一的客场胜利就来自于埃尔南德斯的梅开二度。所以在与斯托克城的比赛结束之后,他得到了主教练弗格森和队长加里・内维尔的点名表扬。

埃尔南德斯也很清楚这两个进球的价值:“我们本赛季在客场遭遇了太多的平局,所以现在的结果令人非常高兴。”而凭借着这两个带来客场首胜的进球,埃尔南德斯也在老爵爷手下受到了更多的重用,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取代鲁尼成为了客场攻坚的首选。

马凯达是另外一个在客场比赛中及时证明了自身价值的球员,在2008~2009赛季的收官阶段,这位意大利新秀曾经连续以绝杀的方式为球队带来胜利,成为曼联最终问鼎的重要功臣。不过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马凯达并没能重现此前的神奇,甚至一度被下放到预备队,给人以“伤仲永”的感觉。

第3篇:胜利大逃亡主角范文

邓华在战场上胸怀全局、敢于担当,头脑冷静、实事求是,不唯上、不盲从,经常根据战场实际形势对上级既定作战部署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意见,为赢得作战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革命战将邓华的事迹材料,欢迎大家一起学习。

邓华戎马一生,战功卓著,自湘南起义参军,从井冈山打到太行山、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从鸭绿江畔打到三八线南,从一名战士成长为新中国上将,纵横万里,驰骋疆场,足智多谋,是我军不可多得的名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毛泽东在召见邓华时表示:“你去了,我放心!”

常出“好主意”,无愧“好帮手”

邓华在战场上胸怀全局、敢于担当,头脑冷静、实事求是,不唯上、不盲从,经常根据战场实际形势对上级既定作战部署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意见,为赢得作战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彭德怀多次说:“邓华作战勇敢、细心,出过不少好主意,是个好帮手。”

1947年四平攻坚战前夕,身为辽吉纵队司令员的邓华根据自己掌握的第一手敌情,经过综合分析和计算,判断四平守敌的实际兵力远超上级敌情通报中所估之数。深思熟虑之后,邓华提议增派一个纵队,以集中优势兵力歼敌,尽管上级没有采纳邓华的意见,但他仍然率部浴血奋战,四平之战是我军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少有的打得非常艰苦的攻坚战。1948年攻打锦州时,解放军原定部署为五个纵队攻城、七个纵队打援,邓华战前经过深入调查了解,提议集中主力攻城,在援敌未到之前拿下锦州。这次调整兵力部署、增加攻城兵力的方案得到了上级同意,攻克锦州之战进展非常顺利,也表现了作为指挥员的邓华具有战略全局的眼光和过人胆识。

平津战役中,邓华受命指挥三个纵队攻占塘沽、大沽,封锁平津之敌出海逃亡通道。邓华经过实地察看,发现地形于我方极为不利,如强攻,则伤亡必大,且无法全歼敌人。因此,邓华提议放弃攻打塘沽、大沽,转而集中兵力攻打天津,攻下天津后同样可以封锁敌人出海逃亡通道。这一建议得到中央军委和“前总”的同意,毛泽东复电:放弃攻击两沽计划,集中五个纵队准备夺取天津是完全正确的。随后,天津被迅速攻克,北平之敌出海逃亡通道被切断,从而加速了北平和平解放的进程。

创新战法,“木船战胜军舰”

1950年,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担任第15兵团司令员的邓华指挥我军以木船土艇渡海登陆,摧毁了国民党在海南岛由50多艘舰艇、40架飞机、10万守军组成的立体化防御体系,创造了“木船战胜军舰”的战争奇迹。

战前,邓华部署部队做了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没有军舰,甚至木船都严重短缺的条件下,组织部队官兵深入群众、广泛动员,短时间内形成了人民群众出工出船支援前线的热潮;因陋就简,别出心裁,通过拆下卡车发动机将木船改装成土炮艇、指挥船;全面搜集海洋气象水文资料,连旧书摊上清朝海军提督的《航海手册》和《潮汐表》也找来作为参考,在营以上各级成立气象水文组,向老渔民、老船工请教,研究琼州海峡及附近海域风向、潮汐、水流的规律,以确定顺风顺水的进攻时间。针对我军缺乏渡海作战实战经验的问题,组织训练船工水手、机帆船司机,训练步兵登船、使用救生圈、船上射击、单船动作、多船协作、步炮协同等海战战术技巧,迅速将陆军练成“海军”。通过扎实充分的准备工作,为渡海登陆作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增强岛上接应力量,并获取渡海登陆作战实战经验,1949年12月15日邓华向上级报告,拟提前分批派兵小规模偷渡上岛与岛上琼崖纵队会合。这一思路得到毛泽东的支持。我军8000余名官兵分多个批次突破敌海陆空立体化阻截,从敌正面、侧翼多地登陆。1950年4月16日黄昏,水文气象组“预报”的东北风“如约”而至。我军2.5万余人乘坐木帆船和少量机帆船,顺风而下,启航渡海。在没有海空军支援的劣势下,我军发挥了木船不必换乘、不依靠后援,直接抢滩登陆的优势,创造性地采用横宽纵短的船队阵型,采取一个波次宽大正面登陆的战法,以三艘土炮艇围攻一艘敌舰,掩护运兵木船;交火之后仅用数小时即突破敌方强大的海空封锁,于海南岛玉抱港、才芳岭、雷公岛一带强行登陆,与接应部队胜利会师;随后势如破竹,追敌至天涯海角,最终解放海南全岛。解放海南岛战役,人民解放军以1∶11的伤亡比大获全胜,开创了我军胜利渡海登陆作战的先例。此战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邓华勇敢、细心、稳健而又善于开拓创新的作战风格。

与强敌交手,“你去了,我放心”

1950年7月,距海南岛战役结束仅两个多月,邓华即受命任第十三兵团司令员,领兵开赴东北,备战抗美援朝。此后,邓华历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全程参与领导了抗美援朝的指挥作战。

受领任务后,邓华即对朝鲜战局作了仔细研究。在1950年7月26日发给中央的电报中,他敏锐地指出,美军很可能在朝鲜东、西海岸中腰部实施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登陆作战。这一前瞻性分析受到毛泽东的称赞,认为“这个分析很有见地”。8月31日,邓华在兵团党委会上明确指出,美军可能在平壤或汉城一带大举登陆,9月15日美军果然在汉城附近的仁川登陆,证实了邓华准确的战略预判。人民志愿军入朝前,原拟先派两个军、两个炮兵师渡过鸭绿江,邓华基于对敌情的准确掌握,建议四个军、三个炮兵师全部过江,并迅速增调援军。这一建议得到了毛泽东和彭德怀的采纳,使我军在过江后能够迅速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取得初战胜利。

1952年6月,由于彭德怀回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邓华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全面主持志愿军工作。此时,朝鲜战场正处于相持阶段。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第二天,敌出动大规模海空军组成的登陆部队发起猛烈攻击。邓华敏锐地意识到,敌此举是“声东击西”,意在配合其在上甘岭的进攻,诱使我方增援海岸守军,打乱我方部署。鉴于我军此前已对东、西海岸防御兵力作了加强,因此,邓华命令除我相关海岸守军加强部署外,对敌人此举不予理会。事后联合国军方面透露,这次模拟登陆的目的确是“分散敌方前线兵力”。正是邓华的敏锐和沉稳,使我军在全局部署上有力配合、支持了上甘岭的鏖战,上甘岭战役也成为我军坚守防御作战的光辉典范。

第4篇:胜利大逃亡主角范文

“凯恩”,9次世界职业摔角赛冠军获得者,原名格兰?雅各布。《魔影无踪》是格兰涉足影坛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本片中,他几乎不用化妆就成功塑造了一个凶神恶煞的连环杀手形象,正印了陈佩斯的那句话:“不用演,像根电线杆子似的往那儿一戳,就行了!”,另外,这部《魔影无踪》除了“凯恩”之外,老板和编剧都曾是职业摔角界的风云人物,可以说是一部最“摔角”的恐怖电影。

从事运动:职业摔角/美国

影视作品:

《魔影无踪》See No Evil(美国,2006)

体坛成就:

影坛星途:

No.9 纳粹战俘大逃亡,球王贝利显神通

贝利,世界足坛永恒的王者,足球场上的艺术大师,3次世界杯冠军获得者,是无数球迷心中的偶像。因年龄问题逐渐远离球场之后,贝利参演了英美两国合拍的二战题材电影《胜利大逃亡》,在其中扮演一位脚法出色的盟军战俘,同美国影星史泰龙一起,带领盟军战俘赢得同纳粹德军的足球赛,并逃离集中营。该影片中除了贝利之外,还集合了英格兰国家队前队长博比?摩尔、阿根廷球星奥斯瓦尔多等众多足球运动员。

从事运动:足球/巴西

影视作品:

《胜利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美国/英国,1981)

体坛成就:

影坛星途:

No.8 外星异形妄入侵,

乔丹入樽胜强敌

如果说贝利是足球界的王者,那么乔丹就是篮球界毫无争议的神。6枚NBA总冠军戒指加上巴塞罗那奥运会金牌足以让他傲视群雄,这不,就连兔八哥这样桀骜不驯的动画巨星也来请他帮忙了!1996年,刚刚从第一次退役中复出的乔丹参演了华纳公司的动画电影《宇宙大灌篮》,在片中扮演自己,带领着兔八哥等一帮华纳动画明星同外星异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生死篮球赛。

从事运动:篮球/美国

影视作品:《宇宙大灌篮》Space Jam(美国,1996)

体坛成就:

影坛星途:

No.7 叱咤江湖反击王,篮板怪兽罗德曼

在NBA,罗德曼绝对算得上最具争议和娱乐性的人物。一方面,他是乔丹身边最得力的助手之一,拥有5枚总冠军戒指,曾连续七届囊获NBA篮板王;另一方面,他特立独行,喜欢独特的发型和怪异的纹身,喜欢在场上场外惹是生非。97年,在刚刚获得NBA总冠军之后,罗德曼参演了好莱坞动作片巨星尚格?云顿的动作片《反击王》,在片中扮演尚格?云顿的搭档,为他提供各种先进武器和设备,其中包括一个篮球形的降落器,正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

从事运动:篮球/美国

影视作品:

《反击王》Double Team(美国,1997)

体坛成就:

影坛星途:

No.6 警察局长摆饭局,搞笑肥仔坎通纳

坎通纳,法国足球天才,英超曼联队前队长,曾率队4次获得英超冠军。除了足球场上的骄人战绩,坎通纳留给球迷更多的是他我行我素的性格以及踹向球迷的那冲天一脚。97年,本有希望带领法国队一年后在本土赢得世界杯的坎通纳突然宣布退役,将自己的生活转向了沙滩足球以及影视圈。之后,他在英国历史传记片《伊丽莎白》中客串出演法国公使,后又在法国影片《饭局》中担任男主角,饰演一位贪吃的法国警长。

从事运动:足球/法国

影视作品:

《饭局》L’out-remangeur(法国,2003)

体坛成就:

影坛星途:

No.5 精灵铁人齐疯狂,百变鲨鱼奥尼尔

如果不是岁月不饶人,沙奎尔・奥尼尔依然将是NBA乃至世界篮坛最具统治力的中锋,4次NBA总冠军和亚特兰大奥运会冠军共同见证了他的辉煌。在极具篮球天赋的同时,奥尼尔还具有极强的表演特别是喜剧天赋。每年的NBA全明星赛,球迷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奥尼尔在球场上的搞怪表演。正因为如此,出演电影成为了奥尼尔的一项“副业”。无论是主角,还是龙套;无论是搞怪的精灵,还是坚强的铁人,大鲨鱼从不计较角色,只图过过戏瘾,博众一笑。

从事运动:篮球/美国

影视作品:《精灵也疯狂》Kazaam(美国,1996)

体坛成就:

影坛星途:

No.4 场上霸王恶琼斯,戏中两杆老烟枪

维尼?琼斯,前威尔士足球队队长,曾随英甲温布尔登队获得过英国足总杯冠军。在足球场上,他是个十足的“恶汉”,创下的开场3秒就得黄牌的记录至今无人打破。退役之后,凭借其极富恶霸气质的长相,维尼成功登陆影坛,在英国名导盖・里奇的《两杆老烟枪》中扮演一个凶神恶煞的打手;之后又在《偷拐骗抢》、《急速60秒》和《箭鱼行动》等影片中扮演了一系列的“狠角色”。

从事运动:

足球/英格兰

影视作品:

《两杆老烟枪》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英国,1998)

体坛成就:

影坛星途:

No.3 前世埃及蝎子王,今生“岩石”约翰逊

2001年,凭借在《木乃伊归来》一片中的出色演出,拥有世界职业摔角联盟六届冠军头衔的“岩石”德威恩?约翰逊开始在影坛崭露头角。之后,在为其量身打造的影片《蝎子王》一片中,德威恩?约翰逊成功饰演了古埃及蝎子王摩挲尤斯一角,一举奠定了他好莱坞一线动作明星的地位。在《浴血丛林》、《毁灭战士》等动作片中,德威恩?约翰逊的表演越来越成熟,可以说是转型最为成功的运动员之一。

从事运动:职业摔角/美国

影视作品:《蝎子王》The Scorpion King(美国,2002)

体坛成就:

影坛星途:

No.2 功夫之王李连杰,

拳打脚踢声名扬

17岁前,他是中国武术界绝对的大师级人物,在武术比赛中赢得冠军犹如探囊取物,易如反掌;17岁之后,凭借《少林寺》中的觉远和尚一角,他成为全国闻名的电影明星。之后,李连杰成功步入香港影坛,开始了其传奇的影视生涯,成为与成龙齐名的功夫巨星。97年之后,他开始闯荡好莱坞,出演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动作片。在最新上演的《功夫之王》中,李连杰与成龙实现了首次荧幕搭档,也让“功夫之王”的名字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从事运动:武术/中国

影视作品:《功夫之王》The Forbidden Kingdom(美国,2008)

体坛成就:

影坛星途:

No.1 如今虽是圈外人,他朝必成真小贝

如果要问最受影迷和体育迷期待的运动员是谁?无容置疑,答案就是正在“天使之城”征战美国足球大联盟的英格兰前队长、足坛“万人迷”贝克汉姆。说起小贝,关于他踏足影视圈的传闻从来没有断过,甚至有人说他加入洛杉矶银河队就是为了更接近好莱坞。事实上,小贝已经在《一球成名》等影片中小露过一下身手,但都是扮演自己,纯属客串。如今,大家最期待的就是什么时候小贝能够真正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影片。

从事运动:足球/英格兰

影视作品:《一球成名》Goal(美国,2006)

第5篇:胜利大逃亡主角范文

韩国得到齐国答应救援的允诺,人心振奋,竭尽全力抵抗魏军进攻,但结果仍然是五战皆败,只好再次向齐告急。齐威王抓住魏、韩皆疲的时机,任命田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率领齐军直趋大梁。孙膑在齐军中的角色,一如桂陵之战时那样:充任军师,居中调度。

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其恼怒愤懑自不必多说。于是决定放过韩国,转将兵锋指向齐军。其含义不言而喻:好好教训一下齐国,省得它日后再同自己捣乱。

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雄师10万之众,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

这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一场鏖战是无可避免了。仗该怎么打,孙膑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他针对魏兵强悍善战,素来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正确判断魏军一定会骄傲轻敌、急于求战、轻兵冒进。根据这一分析,孙膑认为战胜貌似强大的魏军完全是有把握的。其方法不是别的,就是要巧妙利用敌人的轻敌心理,示形误敌,诱其深入,尔后予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他的想法,受到主将田忌的完全赞同。于是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

战争的进程完全按照齐军的预定计划展开。齐军与魏军刚一接触,就立即佯败后撤。为了诱使魏军进行追击,齐军按孙膑预先的部署,施展了“减灶”的高招,第一天挖了10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二天减少为5万灶,第三天又减少为3万灶,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庞涓虽然曾与孙膑受业于同一位老师--鬼谷子先生,可是水平却要相差孙膑一大截。接连3天追下来以后,他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便不禁得意忘形起来,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动,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进至马陵(今山东郯城一带)。马陵一带道路狭窄,树木茂盛,地势险阻,实在是打伏击战的绝好处所。于是孙膑就利用这一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

庞涓的骑兵,果真于孙膑预计的时间进入齐军预先设伏区域。庞涓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10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马陵之战以魏军惨败而告终结。

第6篇:胜利大逃亡主角范文

[关键词] 《饥饿游戏》;真人秀;人性;娱乐至死

2012年上映的《饥饿游戏》由加里・罗斯执导,影片根据苏珊・柯林斯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将时间设定在未来,地点则是经历了一场浩劫的北美洲,废墟上建立了新的国家――施惠国,并划分为13个行政区。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在“凯匹特”,贵族们在这里作威作福,实施着残酷的统治。13个行政区组织的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发生激烈冲突,但终因实力的差距而失败,第13区也被就此毁灭,行政区变成了12个。为了惩罚叛乱者并加固自己的统治,凯匹特开始组织每年一次的惩罚性运动会,参赛者为每个行政区选出的年龄在12~18岁之间的一对少男少女,他们被称为“贡品”。

影片的核心内容就是第74届饥饿游戏,但影片弱化了书中的血腥镜头,对饥饿、寒冷、残酷、暴力等元素也尽量避开,没有以嗜血的杀戮作为宣传的噱头。“贡品”的参赛内容是在两周时间内,在预先设定的丛林中相互厮杀,直至只剩下最后一人为获胜者。比赛的所有内容通过无处不在的电子摄像装置直播在电视画面上,成为渴望血腥杀戮的凯匹特贵族们的饕餮盛宴。通过这残酷的“饥饿游戏”,影片展现出了对亲情、爱情、怜悯之心等高尚情感的珍视,人性的光辉是其宣扬的对象,是对正能量的传播;同时,影片是对当今“娱乐至死”[1]的社会的反思,也是对践踏民主的霸权主义者的审判。本文从以上两个方面浅析影片的艺术魅力。

在“饥饿游戏”的竞技场中,需要的不是道德和怜悯,而是残酷和杀戮。只有一人获取最后的胜利,导致这是一个完全排他化的世界。即使偶有合作,也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这一点,与日本电影《大逃杀》的设置有些近似。但《大逃杀》的血腥画面无疑与《饥饿游戏》不同,并且《大逃杀》所反映出的背叛、残暴等人性阴暗面,也与加里・罗斯的作品有着巨大的差别。罗斯将面对残忍的竞技场时人性的光辉作为主要表达的对象,动物性的一面被尽量弱化,对抗中凸显的是亲情、爱情、怜悯之心等高尚情感以及斗智斗勇的生存智慧。

首先,女主角凯特尼斯代替妹妹参加“饥饿游戏”,这是对亲情的力量的彰显。凯特尼斯的父亲是一个旷工,死于一次矿难,这是片中凯特尼斯昏迷时回忆的片段,也点出了她的家庭背景的心酸。她是家中的长女,有一个妹妹,而母亲则非常孱弱,自己甚至都需要人照顾,所有的家庭重担由此落到了凯特尼斯的肩上。贫穷的一家人,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但是她们尽可能的少去领取政府的救济。因为每领取一次救济,就会被登记一次,被抽中参加“饥饿游戏”的概率也相应增加,而参赛对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就是死亡的代名词。凯特尼斯在12区的围栏外冒险盗猎、采集野果,以此养活家人。但命运女神仍然没有怜悯这苦难的一家,妹妹被选中参加第74届饥饿游戏。对于一个12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孩儿,这完全是去送死,凯特尼斯体妹妹参赛,成为12区历史上第一个志愿者。站在台上的凯特尼斯眼神中有一丝悲悯,同时也带着十足的坚定。在与母亲和妹妹的离别絮语中,凯特尼斯叮嘱母亲坚强,让她照顾好妹妹。而与恋人盖尔的最后交流,也是让他照顾好自己的家人。从这一点来说,亲情在凯特尼斯的心中,甚至比她的生命还重要。她宁愿牺牲自己而保全妹妹以及对家人的照料,都显示出与她的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她在这种意义上更像个女人而不是女孩儿。

其次,爱情也是影片讴歌的主题。片中的爱情主要涉及三人,皮塔、凯特尼斯以及盖尔,三人之间形成了爱情的三角地带。皮塔因为导师黑密斯的安排,与凯特尼斯成为竞技场中的情侣。在与凯特尼斯一起“演戏”的过程中,皮塔对凯特尼斯的情感发展成了真爱。当游戏主办方通过广播通知,来自同一区的二人可同时获胜的规则取消后,只能活下来一人是他们面对的结局。皮塔轻松地对凯特尼斯说“来吧”,让对方给他一个痛快的死法,“只有一人能回家”,这是真爱的力量,皮塔愿意为了凯特尼斯而赴死。而盖尔对凯特尼斯的感情则有些朦胧,他在凯特尼斯走后,担当起了照顾其家庭的重任。在工厂中劳作时,盖尔通过电视直播看到了凯特尼斯与皮塔的“爱情”,并看到了他们接吻,这使他内心十分痛苦。但盖尔没有放弃自己对凯特尼斯的爱,在她获胜归来时,波里姆骑在盖尔的肩头向凯特尼斯致意,而盖尔也在对她微笑。盖尔同凯特尼斯的爱,同样是只求付出不图回报的。凯特尼斯夹在二人中间略显尴尬。对于皮塔,凯特尼斯让他忘掉这段情感经历,但皮塔“不想忘掉”,她自己也是犹疑的状态。对于盖尔,凯特尼斯的心中混杂着感恩之情和朦胧的爱情,这都使她左右为难。但纯洁的爱情还是为充满杀戮和血腥的竞技场,带来一丝清风。

最后,凯特尼斯在竞技场中表现出的怜悯之心,是对嗜血杀戮的坚定的反抗。凯特尼斯拒绝被游戏的规则洗脑,她的怜悯在这片荒原中更显高贵。凯特尼斯在游戏一开始,逃跑的过程中与一个女孩儿相撞,她看了一下对方并没有杀死自己的想法,转身就跑掉了。凯特尼斯一直利用导师教授的生存技能,躲避着凶狠对手的追杀,在树上休憩,辗转逃亡竞技场的边缘。她不想杀人,当然也不想被杀。当被竞技场设计者以火焰和火球逼到其他贡品中间时,她能做的就是逃到树上躲避。此时她遇到了小女孩儿露露,也是她教会了凯特尼斯利用杀人蜂来驱走守候在树下等待杀死她的人。露露在凯特尼斯昏迷期间,帮她敷树叶来驱毒,两人也就此成为相依为命的朋友。凯特尼斯和露露设计摧毁了补给品营地,但返回约定地点的凯特尼斯未发现露露,原来是敌人捉住了露露并设好了陷阱。在对方向凯特尼斯投来标枪的同时,凯特尼斯张弓搭箭,一箭射中了对方胸膛,而露露则惨死在标枪下。凯特尼斯的杀人是出于保护自己和露露,事后她拼命地搓手想要忘掉自己用这双手杀人的事实,说明了一切。在这个血腥的游戏中,除了这一次杀人外,就是游戏尾声时凯特尼斯对被狗群疯狂啃食的贡品射出的一箭,而那是她怜悯对手被撕咬的痛苦,给他一个痛快的死法。凯特尼斯对于其他的贡品没有猎杀的,反而是从满了怜悯之心。不是为保全自我而被迫反击,她绝不会动手杀人。竞技场改变了绝大多数的选手,但却无法改变凯特尼斯。

影片中高高在上的凯匹特贵族们,津津有味地享受着“贡品”们在竞技场中杀戮带给他们的,并且以“贡品”们作为的对象。这些人随意地改变游戏规则,目的只是让游戏更加刺激。绚丽的舞台灯光,无所不用其极的“贡品”登场方式,都显示出一种“娱乐至死”的态度。而对被迫进贡的12个行政区而言,这是裸的杀戮和折磨,“饥饿游戏”在折磨他们的神经,摧残他们的信仰。更重要,“饥饿游戏”在屠杀他们的孩子,在熄灭他们生存的火焰。影片由此体现出一种反思精神,反思这场电视直播的“真人秀”,反思暴政带给人民的灾难。

首先,“饥饿游戏”作为一档电视直播节目,是对空前泛滥的“真人秀”文化的讽刺与反思。在电视文化中,观众产生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窥视、游戏、狂欢。[2]“饥饿游戏”无疑同时满足了这三种典型方式,凯匹特的上流人士们,组织“贡品”参加屠杀游戏,而他们则在电视前窥视选手的一举一动,以游戏的态度,达到了真正的凯匹特人的狂欢。凯匹特人的价值观无疑是混乱的,电视上直播的杀人游戏成为他们群体的狂欢。参赛选手从被选中的一刻,就成为观众眼中的明星。而主办单位会对他们进行包装和训练,以使比赛达到满意的效果。从选手们出场的奇装异服、高科技设备的粉墨登场,以及赛前的八卦访谈等,充分调动了观众的胃口。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前千奇百怪的“真人秀”节目,一个个真真假假的笑点和泪点,为了高收益而无所不为的投资商以及众多的后台黑幕等。真实生活中将娱乐无限放大的“真人秀”,符合了当今社会“娱乐至死”的玩世态度。“饥饿游戏”是这些节目的集中影射,只不过死亡杀戮与死亡成为娱乐大众的方式,选手所获的最后奖励就是活着。

在“饥饿游戏”中,观众甚至还可以影响游戏的走向,受观众喜爱的选手会得到赞助商的特殊照顾,比如凯特尼斯在被倒下来的大树将大腿划开后,黑密斯就联系到赞助商用降落伞给她运送了治疗药膏。在游戏进程中,游戏的设计者是无所不能的。为了加速杀戮行为,他们可以控制竞技场处于白天或黑夜,也可以制造一场森林大火,甚至制造出生活中没有的类似于狗却更强壮的怪物,一切只是使游戏更加刺激。在凯特尼斯和皮塔同时获胜时,组织者又突然取消了之前的规则,恢复到只能有一人胜利的状态,这些改变凸显了组织者为迎合观众口味而积极调整节目走向的“努力”。同时,这些改变显示出凯匹特的上流人士作为观看者的扭曲、病态的内心。影片中的这些影射,体现出影片的批判精神。

其次,在《饥饿游戏》中,人成为人的娱乐对象。这与现实生活中的娱乐文化不同。这种所谓的游戏实际上是一场场血腥与冷酷的杀戮,是以牺牲个体的生命,消解个体的尊严为代价的。[3]因此,饥饿游戏所揭示的不仅是一种“娱乐至死”的晦暗的生活方式。娱乐本身已经成为阶级压迫的一种重要方式和表现形式。并且,这种娱乐本身实际上更可能导致文明的倒退。与《饥饿游戏》一样,近年来许多西方影片都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所谓文明社会导致人类社会倒退的可怕图景。如,沃卓斯基姐弟与汤姆・提克威联合执导的《云图》中,人们生产克隆人为自己服务。服役期满的克隆人并未像统治者说的那样获得自由,而是被杀掉后做成肉汤,反哺其他克隆人。在约翰・希尔寇特的《末日危途》中,人类毁于核战争,幸存者上演着一幕幕人吃人的惨剧。这些影片都与《饥饿游戏》有着相通的艺术主题和表达立场。影片揭示了发达的经济与高超的科技并没有将人们引向平等、自由与爱的彼岸,反而是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极端对立和兽性生存状态。

综上,在《饥饿游戏》中,贵族们像奴隶主一样,役使其统辖下的大众,轻易地夺取他们的性命。人类的历史仿佛一下子倒退至原始社会。影片充分表现了现代人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担忧,也揭示了现代文明与消费社会所造成的人性扭曲与异化的恶果。

[参考文献]

[1]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杜晓红.电视文化中的“”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第7篇:胜利大逃亡主角范文

就在《八佰》开机之前,剧组曾走访了19个城市,随机采访街头的年轻人是否了解“淞沪会战”“四行仓库”“谢晋元”等历史名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个人观看《八佰》观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个人观看《八佰》观后感范文1通过观影介绍,我得知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也是一部票房很高,又有我喜欢的演员郑凯和俞灏明,让我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好奇。

对历史没有多少了解的我,在爸爸妈妈的初步讲解当中,大约有一些模模糊糊的了解。这部电影由管虎导演执导,电影出现的人物众多。它讲述的是淞沪会战末期,中国军队西撤,只留下420余人,固守上海,但是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报出虚假人员800人,这才有了“800壮士”之说。在生与死的决择中,“800壮士”为和平奔赴沙场,发出了“不当亡国奴”的怒吼,他们以血肉之躯誓死坚守上海,彰显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气节。

电影的开头是一条河,隔着四行仓库和租借,河这边断壁残桓,满目苍夷;河的那边,万家灯火,歌舞升平,影片一开始就是以逃兵的世界进入,这个老百姓以及逃兵误打误撞被编入了自行仓库的国民军第八十八十五二四团。

这些人有从乡下来的青年和孩子,本来想见识大上海的繁华,却被误当成逃兵,抓起来送进四行仓库;也有积极领军饷,消极上阵的老兵油条,不幸成了敢死队的一员,这些本来习惯于置身事外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被迫经历了这场战斗。

“兄弟们,我们这些军人一步都没有退守!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这段台词,简直将现场观众的爱国情怀和泪点激发到了极致,全场充满了嘤嘤的抽泣声,中国正是有这样的民族精神才得以日益强大。

电影结束时,全场鸦雀无声,都在悲痛的情绪中默默地离开,这样的场景是我没有见过的,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没有人不怕死亡的,也没有真正的英雄,毕竟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只是凡胎肉体,是父母细心呵护养育长大的。历史虽然过去了,但是要牢记历史,要努力让自己更强大,少年强则国强,吾辈应当自强自立!

个人观看《八佰》观后感范文2今天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观看了电影《八佰》。在这之前,听朋友们谈论说这部电影很精彩,当我在影院坐了两个多小时从头到尾看完后,内心更是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讲述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的历史,继东北沦陷、华北沦陷后,国民党军队大规模撤退时,谢晋元团长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军团却坚决地留守上海四行仓库,孤军奋战杀敌,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的骨气和血性!

留守的人中还有一部分是来自其他县市支援的人,有的人意志不坚定,有的人想回家娶妻生子,有的只是想看看大上海的繁华……他们却不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整个中华大地,硝烟四起,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日军的铁蹄践踏着祖国母亲的每一寸身体,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人类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不变法则!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这是怎样的家国情怀,当国民党军队都在撤退时,这群人却是当时的逆行者!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却有让全世界都敬畏的信念,那些浑身捆绑手榴弹,纵身跳入敌人钢板阵中的一个个“陈树生”,早已抱着必死的决心投入这场敌我力量悬殊的决战,国难当头,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不朽丰碑!

在战斗之初,生活在依旧歌舞升平的租界里的同胞,似乎还觉得此次战斗与己无关,但看到壮士们一个接一个跳入敌阵,与敌人同归于尽后,中华儿女骨子里最深沉的民族精神被激发了出来,捐款、捐物……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积极支持前线的战士们!爱国是需要传承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无数先辈们前赴后继的奉献才有了如今的太平盛世!

电影中令人感动的地方很多,看完后我的内心很受触动,被那个年代的人们所感动,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愿我们珍惜幸福生活,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愿世界没有战争。

个人观看《八佰》观后感范文3我观看了一部由真实历史改编的大型战争电影《八佰》。看完后心情既沉重又感动。

这部电影讲的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四百多人由团长谢晋元带领在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顽强抵御日军进攻的故事。

在战争中,死亡是司空见惯的,但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死亡离我是遥远的,绝不是我每天要面对的事。所以我对于片中人物的死亡,是不习惯的,心情压抑的。

战争的残酷可能远超出我的想象。只是简单的交火,在短暂的时间内就会有大量的伤亡,战士们在这短暂的时间内结束了短暂的生命。死神盘旋在战场上每个人的头顶,不论年龄。这让我想起故事的主角端午和小湖北,他们年纪轻轻却要直面大量的死亡,如果不是战争,死亡离他们是遥远的。但是没有如果,战争无情,或者说是侵略者无情,在这样的环境下死亡之神离他们是如此的近。

正是这种民族团结凝聚的精神让我感动。毕竟每个人的思想都不一样。就像面对战争,有人冲锋陷阵,有人临阵脱逃。但在危难之际,大多数人的心都在一起:中华民族不亡。这样自发的凝聚力让我感动。

不止于此,每一位在战争中尽职尽责的将士都值得我的敬佩。正如片中所说:你们是英雄。他们在保护着我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罢了。抗日战争最终的胜利,离不开他们的牺牲。从短期来看,他们的牺牲毫无意义,国军连走麦城,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但从长期来看,到了抗战胜利,便就有了意义。没有他们的坚持付出,就没有后来的胜利。后来的后来,也许都不一样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

战争早已结束,电影也已结束,但斗争还没结束,国际上依然不宁静。美国带头制裁抹黑中国屡见不鲜。弱小不一定挨打,但被打了就一定打不过。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尽可能地保护自己,予以还击。

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希望我能见证新时代的到来。

个人观看《八佰》观后感范文4今天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观看了一部振奋人心,令人动容的电影《八佰》。

这部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不畏牺牲的英雄。它主要讲述了淞沪会战时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英租界只有一河之隔,孤军奋战四个日夜,誓死保卫祖国防线的事情。整个过程扣人心弦,还有许多情节让我们不由的流下了泪水。

这一段是最让我振奋的——当时四行仓库已被日军包围,而且到处都是激烈的轰炸声,然而驻守仓库的国军就连一面国旗都没有,这时河对岸有人把国旗绑在自己的身上,冒着生命危险把它交给到了战士手中,国军英雄不惧牺牲把国旗在四行仓库的顶层高高升起,民众们也为此而感到振奋,他们在不停地欢呼,每个人都咬着牙,含着泪!

这时日军也发动了更加疯狂,残暴的进攻。为了应对日军的进攻,英雄们也组织了敢死队,他们把炸药绑在自己的身躯上,前仆后继,用自己的血肉之身阻挡了日军的一次次进攻。对岸的民众看到此景都愤怒的攥紧了拳头,真想冲上去同他们一起战斗,此时的人们心中是多么的愤怒,多么的悲痛!而我们的英雄又是多么的英勇,多么的无畏!

日军眼看久攻不下,又开始用轰炸机对仓库狂轰乱炸,他们的目的就是想炸掉我们的国旗,摧毁我们的意志,而我们的军人毫不退缩,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旗帜,他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全世界:中国不会倒,中国不会亡。

影片结束时,我的心一直是激动的,愤怒的,拳头也是紧握的!

最后我想说:同学们,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父母、老师把最好的都给了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懂得感恩,报效国家!向为了和平而流血牺牲的先烈致敬!

个人观看《八佰》观后感范文5管虎导演的《八佰》上映后,我一直密切关注着,近日有幸参加了公司组织的观影活动,也算圆了观看《八佰》的心愿。

电影讲述的是淞沪会战末期,中日双方激战已持续三个月,上海濒临沦陷。第88师262旅524团团附谢晋元率四百二十余人,孤军坚守最后的防线,留守在上海四行仓库。“五人为伍,百人为卒”,于是影名《八佰》。

伴随着灯光的关闭,电影开始:一支保安团穿梭在杂草丛生的荒原,几个人嘴里念叨着湖北方言,“迅速打扫战场,秋收前回家收庄稼。”怀着疑惑的想法随着镜头一拉,不远处便是黑烟滚滚、断壁残桓、满目苍夷的上海城,心里一窒,他们此去必凶多吉少。镜头一转,保安团被日军发现,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反击,不得以以逃兵的身份误打误撞被编入了四行仓库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

随着镜头一暗,一条苏州小河分隔了四行仓库与英法租界地,一面是天堂,一面是地狱,形成强烈对比,南岸灯红酒绿、车水马龙,北岸炮火连天、尸横遍野,给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战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日军组队扛着钢板阵冲到最薄弱的西墙下,爆破楼体,我方手榴弹又不起作用,在这最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从电影一开始就没出现的小角色却让我记住了他的名字—陈树生。

他脖子上挂上两捆手榴弹,冲向被日军炸开的墙口,拉开弦又身中数枪,毅然决然的纵身跳了下去。嘭!接着一个又一个战士捆着手榴弹跳了下去,听到那声“娘,孩儿不孝了!”我已经控制不住眼泪,握紧的的拳头一直没松开过,正所谓“我以我血荐轩辕”。

国难当头之际,看的小刀哥、台上的戏子、女童子军、没了工作的老师,都成为了英雄的化身。恰恰是这样一群卑微的普通人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顽强的抗战,宁死守护国旗不倒。

这部电影观看完,我迟迟不能从悲伤中缓解过来。可以说电影中的许多片段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生命的脆弱。还有来自民族苦难的同情,也来自同胞向死而生的勇气,小人物在家国大义面前的舍生取义。

电影之中的那匹大白马,在如此混乱的战争环境中,通体雪白、长鬃飞扬,它代表的是希望和未来,也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无畏不屈精神的延续。历史虽然过去了,但是我们要牢记历史,要努力变得更加强大,才不会让历史重演。

第8篇:胜利大逃亡主角范文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有将近一百万内地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研究者认为这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圳历史上大规模的逃港潮有四次,分别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逃港者来自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十二个省六十二个市(县)。逃港者多为农民,也有城市居民、学生、知青、工人、军人,甚至党员干部。深圳市1978年前,全市干部参与逃港五百五十七人,逃出一百八十三人,市直机关有四十名科级以上干部外逃。深圳有些村成了“无人村”,有个村只剩下一个瘸子。逃港的方式多为泅渡,偷渡者通常带着轮胎和救生圈、泡沫塑料。有人将数百个乒乓球串在一起作救生工具,还有人将多个吹起来挂在脖子上。有的下水后一边游一边背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当时偷渡被视为“叛国投敌”,许多偷渡者被打死在滩涂上和山里,也有的淹死在河里。如今的香港企业家叶小明1962年逃港,当时他十一岁。一个深夜,母亲背着他,随着外逃人群,扒开铁丝网,由沙头角向香港新界方向奔逃。当晚深圳突降暴雨,在狂风暴雨之中,许多人被急浪卷走,叶的母亲便是遇难者中的一个。两天后,叶找到母亲的遗体,他含泪掩埋了母亲,然后向香港走去。他把名字改为叶争气,发誓要干出一番事业。逃港史是一部“血泪史”。深圳宝安的一个农民对记者说:“‘改革开放’这四个字,你们是用笔写的,我们是用血写的!”

是啊,血的历史、血的代价、血的教训!

深圳特区成立十周年时,记者采访。当聊起“大逃港”时,意味深长地说:“千言万语说得再多,都是没用的,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才是唯一的办法。不然,人民只会用脚投票。”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三十多年间,近百万人用“脚”投了香港的票,不顾一切地逃往香港。由此我想起了小品演员蔡明的话:“为什么呢?”

人民用脚投票,折射的是对“贫穷社会主义”的强烈不满。那时有句口号“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可老百姓的真理是,“草”不能填肚子,还是“苗”实惠。当时宝安一个农民一天收入七角钱左右,而香港农民一天收入七十元港币,相差一百倍。深圳曾有一句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对贫困的不满、对富裕的向往是外逃的主要原因。那时哪家有人偷渡成功,有好事者会摆筵席、放鞭炮以示庆祝。他们不在乎“给社会主义丢了人”。有位农妇说:“我死后,骨灰都不要吹回这边来!”民心如此,怎不让“社会主义”尴尬不已。

政治上的迫害,也是人民用脚投票的重要原因,著名音乐家马思聪是一个典型代表。“”开始后,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饱受。1967年,他借一次到深圳演出的机会,乘船逃往香港。第二天,全港的报纸与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消息,从而掀起了一场以知识分子和知青为主体、长达十年的逃港浪潮。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政治迫害”更不是社会主义。当人民集会时高唱“社会主义好”,走出会场又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吃不饱”的时候,人民的“脚”是评价真假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推动了深圳特区的建立,“杀出了一条血路”。

特区条例公布以后,外逃人群消失了。1997年后,偷渡基本绝迹。那用脚投票的无奈,那类似于“最后吼声”的不屈抗争,那成群结队、络绎不绝、强行冲关,“开枪也不后退”的英勇与悲壮,终于成为历史。

第9篇:胜利大逃亡主角范文

[关键词]象征主义;孤岛古宅;门与窗;浓雾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具体的有形的事物进行刻画来表达其抽象的思想内涵。象征主义者认为现实的客观世界和梦一样虚幻并且是令人痛苦的,只有隐藏在背后的内在的主观世界才是真实可靠的。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明暗配合,扑朔迷离,使人体会到此中深意。影片《小岛惊魂》利用这一创作手法,通过对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及场景的刻画,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景与零散的意念紧密地联系起来,激发了观众的联想力进而使其更好地体会影片的主题深意。

一、孤岛与古宅

西方文学史上曾有过这样的作品,作者有意识地将主人公放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然后以孤岛为背景加以描写,借以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鉴于英国独特的岛国地理位置,英国文学中不乏以孤岛为创作背景的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戈尔丁的《蝇王》,等等。流落荒岛面临的是孤立无援,对于人的承受力和意志力是巨大的挑战与考验,因为在恶劣艰难的自然环境里,人仿佛只能听任于神的摆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强者会设法战胜自我,实现重生,如《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最终逃离荒岛,成功自救。而弱者则会选择毁灭自我,以逃避残酷的现实,如《小岛惊魂》中的女主角格蕾丝。

影片发生在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时,在英吉利海峡的一座孤岛上,格蕾丝独自带着一双儿女生活在一幢英式古宅里。与其说这一家人是生活在孤岛上,倒不如说是被困在了孤岛上。由于长期孤寂压抑,她深感窒息,最终因承受不住这种被抛弃、被隔离的感觉,用枕头闷死了自己的一双儿女,并开枪自杀。孤岛恰恰反映了她当时的生存状态,她无奈、无助。丈夫赴法国参战,邻居们早已告知她丈夫的死讯,但她听而不闻,坚信丈夫还活着,因为这是她惟一的精神支柱。她与外界没有任何的联系,她曾经向女仆哭诉她的家人早已搬离了孤岛并且与她切断了所有联系。亲情、友情、爱情等一切都被割断了,她本身就像一座孤岛,身处茫茫大海,无依无靠,任凭风雨侵蚀。

当格蕾丝成为鬼魂后却不敢面对真相,于是就暗示自己那可怕的经历只是一场梦,并感谢上帝给了她第二次机会重生。她一遍一遍地命令儿女们熟读《圣经》,并教导孩子们敬仰上帝,告诫他们背离上帝会受到可怕的惩罚。格蕾丝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在刻意地寻求自我安慰,虚幻地相信自己已经成功地自我救赎。当格蕾丝一家人无奈地面对死亡真相,孩子问母亲她们为什么没有在地狱,格蕾丝困惑迷茫。其实她早已遭受到了惩罚,就像上帝贬亚当、夏娃离开伊甸园到人间受尽轮回之苦,格蕾丝永远被困在了这个孤岛上,而孤岛则是她永远不能逃离的“地狱”。

影片中格蕾丝一家居住的英式古宅令人印象深刻,它的建筑风格带有浓重的教堂气息,给人一种庄严、神秘、肃穆的感觉。这座古宅历经数代,承载了太多的历史,饱受岁月洗礼,已经没有往昔的风采,甚有荒凉凄惨之感。影片中的古宅象征着二战后英国的社会状态,英国虽然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战争严重地削弱了英国的国力。昔日大国的繁荣盛景不再,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经济遭受重创,失业率升高,战争夺走了很多普通人原本幸福安定的生活,他们失去了亲人,仍然活在战争遗留的阴影之中。影片中格蕾丝一家也不例外,这场战争无情地剥夺了她的一切,亲人逃离孤岛离她而去,丈夫死于战场,独自一人肩负家庭重担,生活无所依靠。她试图说服自己要相信未来,但前路是如此迷茫,正如落寞的古宅,无人能预言它何时才会重放光彩。格蕾丝一家人的死亡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而孤岛与古宅则深化了影片的时代背景,为渲染故事情节,展现人物心理状态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门与窗

《小岛惊魂》中格蕾丝手中那一大串钥匙和道道大门令人印象深刻,它们时刻牵动着观众的神经,纠结着门后究竟隐藏着何样的世界。影片中格蕾丝一家生活在战乱年代,丈夫去了前线音信全无,她孤身一人养育一双儿女。战争的结束并没有将人们从战争的恐怖中解脱出来,灾难并未终止。作为一位母亲,她必须强迫自己充当强者,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们。而作为一个女人,她同样需要呵护。可是战争无情地夺走了她的丈夫,没有了依靠的格蕾丝是那么的无助、脆弱、无奈,绝望时只能蜷缩在墙角,暗自哭泣。影片中格蕾丝有一个怪异的举动,那就是她一遍一遍地叮嘱仆人打开第二扇门之前一定要确定第一扇门已经关了,因为她的孩子得了一种怕光的疾病,光线的进入会伤害孩子们。这种近乎强迫症的行为事实上是她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写照。层层紧闭的大门分割出独立的小空间,就像一道道的护身符,一层层的铠甲让她们一家人远离外界的伤害。

格蕾丝最终精神崩溃,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们并自杀。她的孩子们已经不会再受生前疾病的困扰了,正如他的男仆人所提及的有风湿病的嫂子,有一天就不治而愈,事实上他说的有一天就是指死亡。格蕾丝本人知道事实的真相,但她不愿,也不敢去面对,她本能地选择了逃避。女主角此时潜意识地割断与外界的交流,借口孩子的病情,阻断真相。门此时代表格蕾丝一家与社会的联系,是她们与现实社会的区隔。而紧闭的大门则意味着将一切拒之门外,只有这样她才可以继续生活在她所臆想的虚幻世界中。

影片中那被厚厚窗帘遮盖的窗户与大门的寓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门是与外界沟通融合的桥梁,那么窗户则是房屋的眼睛。有了窗户,人们才可以享受光明,呼吸新鲜空气,欣赏外界怡人风景,探究周边多彩世界。可是格蕾丝一家却恰恰相反,由于窗帘的遮蔽,房间内从没有出现一丝真正的阳光,昏暗漆黑的房间给人阴森恐怖的感觉,没有任何朝气。事实上窗户此时象征着格蕾丝一家的生活状态,她们早已成为鬼魂,阴阳相隔,窗户是她们与尘世互动的枢纽。一开一合之间便巧妙地把毫无交集的两个世界联系了起来,女主人拉上窗帘的同时也就阻断了与另一世界的交集。

影片结尾,真相大白,当格蕾丝一家人站在窗口,注视着这栋古宅真正主人的离去时,厚厚的窗帘已经被取下,她们已经不再恐惧阳光,因为事实的真相已如那天的阳光,刺眼但清晰。然而尽管没有了窗帘的阻隔,窗户依然是紧闭的,那不曾开启的窗户正如人的心窗,心窗敞开的人,他的心是敞亮的;心窗闭合的人,那么他的白天也终究是黑夜。一个人生活在阳光中或是生活在黑暗里,取决于他是否找到了心窗的钥匙,是否把窗打开。格蕾丝一家人在战争中失去了她们打开心窗的钥匙,她们终究将活在自己黑暗的世界里,再无人能走进她们的心房。

三、浓雾

大自然对于人类既亲切又神秘,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关于自然景象的描述并赋予其特定的象征意义。通过对大自然细腻地描绘,暴风雨、黑夜、雾气等自然意象都充满了灵性。英国著名作家哈代就是其中代表者之一,他的小说中所勾绘的黑暗的夜晚、迷漫的雾气、傍晚的黄昏等自然场景都具有深层次的意义,而不单单是肤浅的表层描写,借景喻人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心理、突出主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影片《小岛惊魂》中厚重的浓雾对于刻画剧情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格蕾丝一家被层层浓雾包裹,终日生活在阴霾凄冷的环境中。迷漫的雾气阻碍了女主角的视线,无法知晓周围环境的发展与变化。浓雾此时反映出了格蕾丝以及她所处的那一特定时代人群的心理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让一切生活返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接下来的生活该如何继续,众人不知所措。格蕾丝由于对这种混沌迷茫的生存状态绝望,于是选择了死亡。浓雾这一场景的设置贴切地反映出她困惑无奈的思想状态。

迷漫的浓雾,令人仿佛置身于虚幻的世界,没有任何真实感。浓雾阻碍了阳光,它是格蕾丝一家与现实世界接触的屏障,事实上它象征着格蕾丝一家早已阴阳相隔的事实。尽管仆人们善意劝告格蕾丝要学会和谐地与另一个世界的人共处,但她对于死后那一世界的生活很不适应。当她鼓足勇气走出了古宅向牧师求助时,重重的雾气将格蕾丝团团围住,她很快迷失了方向。影片展示的场景荒凉可怕,周围除了厚重的令人快要窒息的浓雾外看不清任何其他的东西。迷失在雾中的格蕾丝形孤影只,就如游魂般飘荡。她惊恐地环视着周围,黑暗笼罩下的阴森树林异常诡异,那突兀的枝杈似幽灵的魔爪般要将她带到永无轮回的地狱。雾的使用渲染了影片的恐怖氛围,为揭示女主角一家死亡的结局作了精巧的铺垫。

另外整部影片的基调是悲剧,所以自然景象也很黯淡。凄凉的自然景象的描绘意在揭示格蕾丝一家人悲惨的命运以及复杂的内心世界。当陷入团团浓雾的格蕾丝意外遇到了自己久别的丈夫,她本以为是新生活的开始,事实却是梦魇一场。残酷的战争不仅夺走了丈夫的生命,甚至死后仍然不能让他从阴影中走出。他不再是以前那个温柔的丈夫,和蔼的父亲,现在的他形同枯槁,目光呆滞,面无表情,最终他选择抛弃家庭,在一个清晨又一次地消失在了迷漫的雾气中。格蕾丝一家人的遭遇无疑是这场可怕战争造成的,影片中格蕾丝以及孩子们都曾经质疑过这场战争的意义,尤其是当格蕾丝预感到丈夫去意已决时,绝望地反问丈夫:“这场战争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格蕾丝幻想着逃离现实的凄楚却无奈早已被卷进了时代的漩涡,正如她身处浓雾孤立无援,无力反抗。

四、结语

悬疑惊悚片《小岛惊魂》的制作团队靠创意、悬念和气氛完全控制了观众的心理和情绪。它的剧情设计精妙缜密,故事从头至尾都被一个强烈的悬念牵引着,细节铺垫得恰到好处,结局令人震撼,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它对人们心灵的残忍践踏,对于生与死这一主题地解读更是发人深省。《小岛惊魂》的成功得益于它利用象征主义这一手法,孤岛古宅、门与窗和浓雾等反复出现的事物及场景并非简单的辅助情节需要,它们都具有深层寓意。通过对这些意象淋漓尽致地勾勒渲染,影片巧妙地向观众阐述了故事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命运并达到了深化主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魏颖超.英国荒岛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 吕伟民,王国明.论象征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J].郑州大学学报,1996(04).

[3] 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