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庐山一日游范文

庐山一日游精选(九篇)

第1篇:庐山一日游范文

我们乘坐汽车上了路,汽车沿着盘山公路行驶,一进庐山风景区,就看到了数不清的深林树木,青松、翠竹、水杉,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汽车绕着长长的环山道行进,无数大大小小的山峰呈现在眼底,一路走我一边抬头看,只见山顶上飘着云,好象山在云彩上面似的,我不知道哪座山是庐山的主峰,也分不清东西南北,真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

到了游览区,我们先来到含鄱口。这里的风可真大呀!有许多人都穿着简易雨衣和长外套还冻得浑身打颤,我们一家因为没有准备都只穿着薄薄的夏天衣服,真有些受不了。在含鄱口我看到了对面的五老峰,只见在云雾中,有五座山峰时隐时现,真象一位仰卧的老人头。我们看过五老峰后,就直奔三叠泉。

三叠泉就是李白诗中的庐山瀑布,有人说“不到三叠泉,不是庐山客”。听说前天刚下过一场大雨,瀑布很大,就更应该去看看了。

沿着石头铺成的小路,听着哗哗的溪流声,向三叠泉走去。走了大约二三里路,开始下台阶,大概要下一千多级台阶才能看到三叠泉,望着看不到头的一级级台阶,我有点发愁了,要不是妈妈用“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话来鼓励我,我真不想走了。

终于,我们到了。啊!瀑布真壮观,它从高高的山崖的缺口处,飞泻而下,经过了两处平地,把瀑布分成了三层。对面的山崖上被满天飞舞的“小珍珠”打得湿漉漉的,我站在瀑布附近,听着水流的轰鸣,任凭飞溅的水珠落在身上、脸上,静静地享受着这种美景,我都不知道用什么来比喻它了,只能借用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形容了!

第2篇:庐山一日游范文

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他们很想借这次开会的机会在游山观景中联系实际,用诗文表达个人感情。

7月5日休会,“三老”商定游山一天。庐山气候变化异常,气象站预报当天天气为雨转阴,一大早却是红日高照。董必武高兴地邀谢老和林老结伴游览仙人洞和御碑亭等处,他们一行上车出发。

“三老”一到仙人洞,就议论了一番,都有相见恨晚之感。董老漫步至仙人洞大门前,对四周环境赞叹不已,还没有来得及说出来,突然汹涌的黑白云雾铺天盖地般笼罩过来。

此时董必武诗兴大发,对林老说:“我先来一首,你也要拿出一首啊!”于是,董老轻轻抚弄着下巴,一首七律《初游庐山》朗朗念出口: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层峦竞胜奇。

乍晴乍雨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

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处至今疑。

林伯渠听了董老念的诗文后,兴致也来了,用手在眼镜上扶了七八下,随即和上一首《庐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庐山韵》:

匡庐胜境都争识,流水高山特呈奇。

崖拥翠松几日月,云如沧海起陀陂。

清泉终古漏仙洞,花径何人写石碑。

栗里先生留雅韵,桃源是处不须疑。

董老点头回味一会儿林老和韵的这首诗后,竖起大拇指说:“这首诗不仅每个韵脚押得准确,而且诗意高雅,是首好诗。”董老的话说得林伯渠有点不好意思,连随行工作人员都哈哈笑了起来。林老接着说:“我们都不必谦虚,是庐山这美好的风景名胜给我们提供了吟诗的内容,欢迎谢老也来一首。”“好啊!不过我今天是裁判,下次我再露一‘首’。”谢觉哉笑诺。

数日后,“三老”同游海会寺和秀峰。谢觉哉补写了一首《游海会秀峰等处》:

又是中华第一山,从庐山外看庐山。

一泉飞跑自天下,五老从容席地谈。

诗中所说“五老”对应党内“五老”,亦是此诗回味无穷的含义,大家同声称赞。

次日,董必武将自己那首七律诗《初游庐山》交给过目,并请指导。读罢,随即挥笔写上一首七律诗《和董必武同志〈初游庐山〉》(1959年7月7日):

庐山面目何难识,扬子江边一岭奇。

公路崎岖开古道,林园宛转创新陂。

行游险处防盲目,向导堪称指路碑。

五老峰前庄稼好,今年跃进不须疑。

董必武读完这首诗文说:“诗的含义深刻,它生动的叙事艺术,给人灵魂以启示,很好!很好!”

第3篇:庐山一日游范文

星期五晚上,我门坐着姑姑家的小汽车去九江的庐山旅游,我在车上想着:“李白写过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一定要去看看是不是与李白写得一样美。”

几个小时过去,我们来到了庐山山脚下,找了一家宾馆住下。星期六一早,我们坐着车沿着山路去庐山的最高峰。在山路上往下看那是:云雾迷蒙、奇峰罗列,一片绿色……可称得上是人间仙境。我们在路上买了庐山园门票开着汽车来到停车的地方,便请了一位导游,我们跟着导游来到最高峰。我们在那买了缆车票坐着缆车从庐山的最高峰溜到了庐山之中。下了缆车后,一辆小车来了把我们送到了瀑布那儿,那可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啊!我忍不住赞叹起来;我们还在庐山的含鄱口看见了鄱阳湖;接着我们游玩了庐山的仙人洞、锦绣谷、三宝树、芦林湖、庐山会议旧址、庐山博物馆等景点。

那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庐山博物馆记载着毛泽东主席说得话:“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第4篇:庐山一日游范文

江西是古代书院的起源地,宋代白鹿洞书院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华林书院延四方讲席,鹅湖书院首创学术自由争辩之风,白鹭洲书院以人才辈出、延续办学800年而著称。。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导游词,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江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导游词各位朋友你们好,我首先代表我们旅行社以及我个人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欢迎。我们现在要参观的是八一起义纪念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栋大楼是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原来是江西大旅社,建于1923年,是一栋标准的徽式建筑,并且是当时南昌最高的建筑之一。

进入大厅后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建军七十周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在这里游览参观留下的题词军旗升起的地方。大家现在看到的房间是起义部队卫生员的房间,对面的是警卫员的房间,中间是天井,天井不仅能起到通风采光的作用,还蕴涵了天圆地方的意思。地上的鹅卵石象征了一个个金元宝,而这些空白的线条则形似一个巨大的锁,有锁财的含义在里面。在天井四周的四个水缸是大旅社的消防设备,在起义的时候用来给起义军喝水用的。当时旅社的大部分建筑都是木质结构,一直在解放以后才逐渐改变成为砖木结构的。

接下来我们要去看的是江西大旅社的喜庆礼堂,这里原来是给有钱人做寿办喜事的地方,起义军的领导同志曾多次在这里召开重要会议,部署起义的有关问题。这边陈列的四把太师椅,两个茶几和那面穿衣镜都是原物,其他的家具都是复制的。这座钟所指的时间是南昌起义打响的时刻,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大礼堂右边是九号房间,这里是起义时军事参谋团的开会处,当时这里的房价是三块大洋一天,而一个大洋折合人民币大概是100元,可想而知,当时大旅社的消费之高了。在左边是十号房间,在起义的时候,起义军的领导同志们曾在这里工作过和休息过。

请大家跟随我来二楼把,这是25号房间,周恩来同志曾经在这里办公,这里也是旅社最好的房间,不仅有落地玻璃,还有电灯和电话。

进入二楼大厅后,大家看到的五尊雕塑是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叶挺,贺龙,朱德,刘伯承。两边的浮雕是从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拓印下来的。继续往前走可以看到一个现代化的屏幕投影机,演示了朱德如何以设酒席,打麻将,吃饭的名义,牵制住了敌军的两名团长和团副,让起义顺利进行的情景。

南昌起义是在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的形势下爆发的,1924年初国共两党建立了统一战线,5月,孙中山先生创建了黄埔军校,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战争的巨大胜利和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触动了蒋介石反动派的利益,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华东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又在武汉宣布分共,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无数革命者倒在血泊中,大革命惨遭失败。

革命的失败使中共中央认识到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在七月上旬,中共中央否决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路线,7月13日,发表了中共中央对政局宣言,确定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总方针。后来在七月中旬,中共根据九江同志的建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暴动,并派周恩来同志代表党中央领导这次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准备南昌起义的同时,国民党武汉政府也加紧了在军队中的清共活动。1927年七月24日,张发奎通知叶挺,贺龙上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当时,得知会议内幕的叶剑英由庐山赶至九江,在九江甘棠(tang2)湖的一条小船上与叶挺,贺龙商定,不去庐山开会,转道去南昌。

7月27日,前委成立后,根据准备的情况决定,起义由原定28日晚改为30日晚。7月28日,周恩来来到贺龙指挥部,将起义计划告诉贺龙,并征求他的意见,贺龙表示坚决拥护党的决定,周恩来当即以前委的名义任命贺龙为起义部队的总指挥。起义的时间定于1927年8月1日凌晨4点,后来由于军中出现了叛徒,起义提前2个小时为凌晨2点举行。

这是1927年南昌城的沙盘模型,当年南昌城四周都有城墙,共有七座城门,市中心那座白色高大的建筑就是江西大旅社。这四周是当年起义部队的驻地,参加起义的部队有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朱德创办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等。

起义部队二万余人,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指挥下,向敌人驻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战斗进行了四个多小时,起义军完全控制了南昌城。歼灭南昌守敌三千多人,缴获机枪八百多挺,步枪四千多支,子弹七十多万发。

战斗打得最激烈的是进攻敌军总指挥部的时候。敌军的精锐部队大部分都驻扎在这里,并且早已得到叛徒告密,事先做好了准备,战斗打响后,起义军奋不顾身,贺龙,刘伯承,周逸群等同志也在第一线指挥战斗,起义军很快就占领了敌人的军政首脑机关,那个可耻的叛徒也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南昌起义的火种,迅速燃遍了全国,点燃了各地革命武装斗争的星星之火。八一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在革命的危机关头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他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的开始,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1933年六月30日中共中央决定八月一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的纪念日,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建军节的由来。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下面是大家自由参观的时间,我们大概在30分钟后在门口集合,希望这次参观能给大家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预祝大家能玩的开心,谢谢。

江西庐山概况导游词各位游客,你们好!

现在我们的汽车正行驶在庐山的北山登山公路上。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庐山的概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国伊始,政府就开始谋划修筑庐山登山公路。1952年7月组成庐山登山公路修建工程处,这年冬天,这条公路正式开工。第二年(1953年)8月1日,这条长36公里的登山公路便正式通车。后来,人们称这条公路为北山公路。北山公路盘山而进,有近四百处弯道,所以毛泽东在《登庐山》一诗中,有跃上葱茏四百旋”之句,其实呀,这条公路的弯道只有399个弯,所以有人说,毛主席也是吹了一小点点牛的。这条公路庐山居民常称之为毛泽东路线”

1970年10月,庐山南部登山公路开工,第二年7月1日通车,人们把这条路称作南山公路。南山公路的修成,为上庐山的国内外游客,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以后,又有人在庐山修筑数条缆车道与公路。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便这样赞美庐山:予行天下,所游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地区早在六千年前,便有人类活动。长久以来,人们在这里创造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庐山文化。

传为大禹时所作的《禹贡》及稍后的《山海经 》,均有庐山古称的记载。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庐山”载入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东晋淘渊明、谢灵运、宗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陆续来到庐山,进行了杰出的文化艺术创作,使庐山成为中国田园诗的诞生地、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此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康有为、陈三立、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相继登山,写诗4000余首,其中名篇佳作灿若珠玑。

庐山道释同尊”。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禅师竺道生在庐山精舍,开创顿悟说”。天师张道陵,一度在庐山修练;道教禅师之一的陆修静,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奠定了道藏”基础,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1942年,世界佛教联合大会在庐山召开。本世纪初,二十余国的基督教教会汇集庐山。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多座。

江西庐山牯岭导游词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庐山牯岭镇的中心公园,这里是牯岭街的标志,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牯岭---这座山城。

牯岭,庐山的中心。三面环山,一面临谷,海拔1164米,方圆46.6公里,是一座桃源仙境般的山城。牯岭原名牯牛岭,因岭形如一头牯牛而得名。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入山,租用了牯牛岭 的长冲,在这里兴建住宅别墅,逐步开发,并按其气候清凉的特点,据英文Cooling的音译,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 这座钟灵毓秀的山城,以牯牛岭为界分为东西两谷,地势平坦,峰峦葱茏,溪流潺潺。青松、丹枫遮天蔽日。近千幢风格各异的各国别墅依山就势而筑,高低错落,潇洒雅致,点缀在万绿丛中,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为国内少有的高山建筑景观。解放后东西谷均辟为疗、休养,旅游接待区。疗养院、休养所、宾馆、饭店星罗棋布,接待来山游客。 山同城最繁华的地方是牯岭街。这条自东向西略成弧形的半面街道,蜿蜒于牯牛岭西麓,依山而建。商店、旅社、餐厅、书店、酒楼、车站、咖啡厅、舞厅、商场等服务设施均掩映在绿荫丛中,形成天街云市般的山镇。这里不仅是庐山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接待和疗、休养的服务中心,而且是通往各景区、景点的交通枢纽。 位于牯岭街中心的街心公园,辟建于1954年,后于1987年重修。公园南背牯牛岭,北临剪刀峡,傍岭临谷垒坝筑土而成,面积为5000平方米。2000年又扩建5000平方米。公园呈三角形。园内曲径小道,蘑菇亭昂然。茂林娇花,芳草萋萋。园中央筑有一个半月形大花坛,坛上安放着一头卧即待起的石牛。石牛由数块巨石镶嵌而成,约高2米,长4米。造型生动,融合雕凿、圆雕、浮雕等技法,具有抽象的神韵,使一头强劲有力的牯牛借石质而生。基座上镌有现代书法家启功题写的牯岭”二字。这头石牛表达了鲜明的主题,是牯岭的象征。 如今盛夏时节,避暑消夏的游人云集这里,清晨看日出,午间戏碧水,傍晚观夕阳。待明月高悬时,漫步在林间小道上,欣赏那松涛、清泉汇成的美妙交响乐.

第5篇:庐山一日游范文

奇峰磅礴峻伟

庐山自古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唐代诗仙李白在遍历名山大川之后来到庐山,他惊叹道:“予行天下,所游览山川甚高,峻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匡庐真天下之壮观也。”明太祖朱元璋封庐为岳,“爵以尊号, 禄以秩祀”,把庐山与五岳并称,名曰“庐岳”。宋人欧阳修在称颂庐山的文章中说:“庐山高哉,千万仞兮。根盘几百里,峨然屹立于长江。”明人王廷杖《游庐山记》称赞庐山名甲天下,“自外望之,巍然高大,与他山未有似异也。环视其中,磅礴郁积。崖壁怪伟,琳宫佛屋,钩锦秀绝。愈入愈奇,而不可穷,乃实有以甲天下也。”

庐山著名景点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岭,海拔1286米。因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壑口,大有一口汲尽鄱阳湖水之势,因此得名。含鄱岭上有4处建筑。岭南端建有一石坊,四柱三门,坊中央镌有“含鄱口”3字,其左右分别刻有“湖光”、“山色”4字。坊后山脊上有一红柱绿瓦伞顶圆亭,名含鄱亭。岭中部有一座雕梁画柱的方形石亭,名望鄱亭。望鄱亭往北40米,还有一座半隐的“忘归亭”。含鄱口北面是庐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是庐山第三高峰五老峰,山麓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湖光山色,相互比美。含鄱口,还是庐山观日看云雾的胜地,所以是游人必到的景点。

地处庐山东南的五老峰,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5个山峰,仰望有如席地而坐的5位老翁,所以人们把这原出一山的5个山峰称为“五老峰”。五老峰根连鄱阳湖,峰尖海拔1436米,虽高度略低于大汉阳峰,但雄奇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全山形势最为雄伟奇险的胜景。五峰中的第三峰最险,奇岩怪石千姿百态,雄奇秀丽蔚为大观,峰顶有“日近云低”、“俯视大千”等石刻;第四峰最高,封顶云松姿态如弯曲的虬龙。

相传李白曾在五老峰筑舍读书。李白在《望庐山五老峰》一诗中写道:“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诗人把五老峰形容为“青天削出金芙蓉”,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五老峰的峭拔秀丽。

瀑布壮观奇绝

庐山群峰间散布壑谷20条,岩洞16个,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和瀑布。庐山有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瀑布有石门涧瀑布、开先瀑布(黄岩瀑布)、三叠泉瀑布、六龙潭瀑布等近十处。历来的文人、画家,多有以庐山飞瀑为题材创作诗文和山水画。

庐山最早记入史册的瀑布,是石门涧瀑布,2000多年前的《后汉书・地理志》中已有记载。石门涧发育于庐山西坡的断层中,左天池峰,右铁船峰。两峰突兀,壁立如门,涧水破门倾泻,落差高达百米多,势若“喷雪奔雷,腾空震荡”。

]山最有名气的瀑布,是开先瀑布。开先瀑布因这里原先有开先古寺而得名,又因李白的不朽诗篇《望庐山瀑布》而扬名于世。开先瀑布分东、西两股。东瀑布在双剑峰和文殊峰之间奔流而下,由于崖口狭窄,瀑布散成数绺,形如马尾,故称马尾瀑;西瀑从鹤鸣峰和香炉峰之间的高崖上下落,气势雄伟,名香炉瀑。两瀑会合于青玉峡,下注于龙潭。当年,李白游览至此,仰观巨瀑从天而降,触景生情,心神激荡,写下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名诗传颂千古,也使开先瀑布名扬四海。

庐山瀑布以三叠泉为最壮观奇绝。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东面大峡谷中,其水系发源于五老峰大月山。涧水由五老峰崖口流出,分三级跌下,故名“三叠泉”。三叠泉瀑布总落差155米。一叠直垂,落差20多米;二叠弯曲如弓形;三叠最为壮观,高50米,直泻入潭中。三叠泉高崖险峻,峡谷幽深,站在泉下抬头仰望,泉瀑抛珠溅玉,宛如白鹭上下争飞。三叠泉旁有观瀑亭,建在峭崖上,同瀑布遥遥相望,从观瀑亭可俯瞰瀑布和峡谷全景。从观瀑亭下来,可欣赏到“观音洞”和“观音崖”等景点。

山中之城――牯岭镇

牯岭镇是庐山的中心,常住人口有1万多人。牯岭镇牯岭街三面环山,一面临谷,海拔1164米,素有“云中山城”的美誉。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牯岭独特的气候,冬暖夏凉,空气清新。牯岭现在仍保存具有英、美、法等近20个国家不同建筑风格的别墅群,是国内少有的高山建筑景观。站在街心公园远眺,峰峦葱茏,远山含黛,风格各异、依山而建的别墅错落有致,白墙红瓦点缀在万绿丛中。

牯岭镇不仅是庐山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接待和疗养、休养的服务中心,而且是通往各景区、景点的交通枢纽。从这里出发,有南北两条登山公路与九江庐山机场、九江长江航运、京九铁路、昌九高速公路相连接。

现在的牯岭街商店鳞次栉比,有邮局、银行、电影院,还有许多餐馆饭店。一般来庐山的游人,上山后都要先到牯岭街,可在此安排住宿,以牯岭街为出发地选择游览路线。

庐山的寺院和书院

庐山除风景优美外,在古代还是中国佛教中心之一,山中寺庙多达380处。东林寺、西林寺和大林寺,称为“三大名寺”;秀峰寺、海会寺、万杉寺、栖贤寺和归宗寺,称为“五大丛林”。其中,最著名的当推东林寺。

东林寺的创建者是晋代高僧慧远。慧远以佛为主,把儒、道、佛三家冶于一炉。慧远初上庐山时,借住在师兄慧永的西林寺,后江州刺史在西林寺之东为他另建一寺,这便是东林寺的由来。慧远定居庐山36年,东林寺曾被尊崇为佛教“净土宗”的祖庭,影响远及东洋西域。

陆静修是道教一代宗师。他于461年到达庐山,建太虚观,与佛教分庭抗礼。唐玄宗封庐山道教为“九天使者”,敕建与五岳真君并列的“九天使者庙”,使庐山成为中国道教的重地。宋徽宗又将它更名为“太平宫”,并派任官员,进一步使它成为极负盛名的道观。

庐山上最著名的人文古迹当属书院。理学的奠基人周敦颐,在庐山北面的书儿山南麓建立了濂溪书堂,后改称濂溪书院,历代几经兴废,直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被山洪冲坏了院址,从此名存实亡。

第6篇:庐山一日游范文

关键词: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李白;苏轼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唐诗起源于魏晋以来文风的不断转变发展,繁荣得益于统治者对诗才的偏爱。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蜚声四海,映照古今,其内容之广泛,体裁之多样,艺术之精湛,都是历代无法与之相比的。宋词则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而山水文化,又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辟出的一片壮丽天地,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这其中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

唐朝诗仙李白就从庐山的一个视角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山水诗《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一首画面壮观,气势恢宏的山水诗歌。描写的是庐山瀑布。庐山雄伟峭拔的香炉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远看瀑布像一条白链高挂在前边江面上。这首七绝,描写庐山瀑布的总体阵容。首句写阳光灿烂、紫烟缭绕的香炉峰,算是铺设背景,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香炉”中在升起紫色的烟雾是香炉峰下有瀑布,水气蒸腾,混入云气,透着日光,反映出紫红色,远望过去,在形似香炉的高峰上盘旋缭绕的就是紫色的烟云了。香炉冒烟是极为平常的事物,诗人借它来描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观,并为下句做好铺垫;“遥看瀑布挂前川”,写瀑布从山顶直垂下来,就像悬挂在山前河道的上空一样,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挂在前面的水面上。这里最传神的是一个“挂”字。瀑布原本是从山壁上突然倾泻而下的水,远远看起来就像是悬挂着的布,所以叫瀑布。作者用“挂”字形容它从上而下,非常形象。

第三、四两句进一步描写瀑布,“飞流直下”,写瀑布从高高的山壁上笔直地奔泻而下的迅疾情况。“三千尺”是一个夸张数字,它和上面提到的“挂流三百丈”一样都是夸大地形容瀑布从陡峭的山壁的极高处飞流而下的气势。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说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极高的天空降落下来了。银河本是晴朗的夜晚环绕天空的银白色光带,它既很壮观,又富于神秘的美,是大自然的一种天象奇观,用银河比喻瀑布,显示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壮丽奇观,真是别出心裁的联想。诗人在运用这个比喻时,不取“像”“似”之类的字,而用一个“疑”字,故意说它若真若假,却更强调了两者相似的逼真程度。“飞流直下”,写瀑布的水流迅猛如飞,一泻到底;“三千尺”,夸张地说香炉峰高,瀑布水长;“银河落九天”,用天河落地的奇特想象,比喻瀑布的壮丽形象和雄伟气势,读起来仿佛看见那银白耀眼的光泽,听到那惊心动魄的轰响。从“遥看”到“疑是”,由见景而生情,使人感受到诗人欣赏瀑布时的兴奋和喜悦,这首山水小诗,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深深地激发着人们对庐山风光的向往和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庐山瀑布,它的形象也随同这首诗,宛如天上皎洁明亮的银河,在作者眼前闪闪发光,永不消逝。

这首绝句是在天宝十五年,李白被流放夜郎时写的。当时李白因其妻思弟心切,欲上豫章看望弟弟,遂离开宣城,到距豫章很近的庐山隐居。庐山乃天下名山,景色秀丽无双,李白观察多日,爱之深切,思官场纷争无数,他体会到了从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这两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是李白却丝毫没有向世俗低头,更不会趋炎附势,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乐,落得逍遥自在,尽管内心的孤寂一直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但念天下大好山河充满了浪漫、洒脱与活力,使得他可以抛开朝堂,怡情山水!其中写下不少诗篇赞美庐山美景。《望庐山瀑布》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像力,有比喻,有夸张,显示出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独特风姿,也反映了李白这位大诗人胸襟开阔、超群出俗的精神面貌。面对着这样壮丽的瀑布,诗人画家常常要为它吟诗作画。但在旧社会里,由于时代的局限,纵如李白的豪放,在这大自然的杰作面前也只能发出“壮哉造化功”的感叹,乃至产生了“永愿辞人间”的念头。李白一生非常喜爱庐山的风景,从他的“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望庐山瀑布》之一)等诗句可以看到他晚年曾经有过退隐庐山的念头。

同样饱受宦海沉浮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他的一首《题西林壁》,不仅仅是一首山水诗歌,也表达出来作者本人身陷囹圄,坎坷不平的仕途寓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探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

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难道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吗?小而言之,我们研讨某个问题时,不是也有因为钻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吗?我们从事某项工作时,不是有时也由于纠缠一些枝节而难以自拔吗?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 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庐山真面目”这种种人生境遇与游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似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多少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远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诗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顺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地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意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第7篇:庐山一日游范文

保安团奉命守庐山

1938年5月,白崇禧来九江视察,决定把庐山划为国际难民区。随着战事的推进,7月21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来到庐山莲花洞并召开师长以上会议,讨论作战部署。这时日军波田支队与第一一师团在兵舰、大炮和飞机的配合下,联合进攻九江,对布防在长江、鄱阳湖之间三角地带的薛岳、张发奎两大兵团约四十万军队形成钳形包围。陈诚觉察这一不利情况,请示最高当局并获得批准后,为避日军锋芒,保存实力,退至田家镇布防,并派人携带亲笔画出防线的庐山地图,星夜赶往驻防在九江的江西省保安第三团、第十一团指挥部,命令第十一团团长胡家位率领第三团、第十一团连夜布防,拖住日军,掩护薛岳、张发奎两大兵团安全转移,然后退守庐山打游击,牵制日军西进,作为战略配合武汉会战的重要步骤。

25日清晨,日军对九江城发起猛烈进攻,胡家位要求官兵“抱必死之决心,以保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两保安团与敌军在九江城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直至26日下午,当薛岳、张发奎两大兵团撤到安全地区时,他们才向庐山撤退。随后九江沦陷,28日两保安团全部退守庐山。

当时的庐山处于无政府状态。庐山管理局和警察局等行政机构,已撤至南昌,九江及周边各地的三四万难民云集于此,无人过问,而且战事极为紧张,需要统一指挥。这时杨遇春将军正由汉口到第三战区去,薛岳因他擅长游击战而把他留了下来,请他担任庐山游击队的指挥。而时任江西省主席的熊式辉也计划发动全省的游击战,便商请杨遇春担任江西省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一职,专门负责在庐山打游击。

杨遇春,江西瑞金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8月11日,杨遇春临危受命上庐山,与他同来的有原庐山管理局秘书甘豫立,警察署长刘汉东及全部警察。那时通往山上的七八条路都有日兵把守,庐山基本被包围。杨遇春一行只有从隘口经庐山垅唯一的一条小路上山。8月中旬,杨遇春在河东路32号(原朱培德别墅)组建了“庐山孤军作战指挥部”,将两保安团统一起来指挥。牯岭仅留一个工兵连和一个特务连,其它分派各登山道路驻守。保安三团守前山,分兵把守小天池、好汉坡、剪刀峡、石门涧、土坝岭一线,团部设大林路;保安十一团守备后山,分兵把守芦林、女儿城、太乙村、五老峰、三叠泉一线,团部设庐山图书馆。

平时只有四五千居民的庐山,这时却聚集了三四万难民。杨遇春认为不仅不利于打仗,而且围困久了粮食也会发生问题。于是就制订了“疏散难民政策”,下令居民及难民疏散,但遭到庐山上“老九会”的阻挠。“老九会”系九个老年人的组织,他们不但年纪很高,而且有相当地位,山上居民大多看他们的行动。由于固守庐山责任重大,杨遇春毅然派人将九个老人一起拘捕,送往江西省政府发落。第二天,疏散令就生了效,不到一周,就疏散了三万多人。杨遇春呈请省政府拨款十万元救济,成立了“庐山难民疏散站”,总站设在牯岭,并在沿途的庐山垅、隘口、德安等地设立分站,为难民提供食宿,并派政工人员把老弱难胞护送到南昌。

由于组织得力和有良好的办法,几万难民得以到达安全地带。庐山从此进入战时状态。

蒋经国庐山升国旗

8月30日,从庐山垅方向那条羊肠小道上走来几个人,庐山管理局秘书甘豫立亲往迎接。原来是时任江西保安处少将副处长的蒋经国,来庐山慰劳孤军。蒋经国上山时“足踏草鞋,身背驳壳抢,一身普遍士兵的装着”。到达孤军指挥部后,他详细询问了情况,提出:“要亲自到庐山最高峰举行升旗典礼,让敌人看到我军还在山上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

第二天,守卫庐山的全体官兵登临大月山,蒋经国主持了升旗礼。伴随着远处隆隆的炮声和天空盘旋的敌机,在军乐声中,国旗徐徐升起。蒋经国神色凝重,训示官兵:“国旗是代表国家的,国旗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现在庐山升起国旗来了,我们要拥护这国旗,保卫国家,誓以血肉,粉碎敌人对庐山的进攻。”

那一年,蒋经国刚满28岁,从苏联回国仅一年多时间。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情绪极高涨的他表示要留下来与杨遇春一起打游击,这当然是使不得的,但蒋经国的亲临却感动和鼓舞着每一位官兵,他们表示:“决心以血肉保卫此庐山神圣地区,即使剩下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也要继续完成我们的任务。”

庐山,不仅是一个避暑圣地,而且当时还是的“夏都”。从1926年到1948年,曾有13个夏季来这里居住,共在山上召开过11次重要会议,会议涉及到外交、财政、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尤其是1937年7月17日,在此发表抗战宣言:“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就在当年发表“抗战宣言”的庐山图书馆大门前,至今我们还能看到题刻:“必恭敬止”四字。这是胡家位为了纪念上海抗战“八・一三”一周年而题,他取《诗经》中的“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之义,表示“愿此志与名山同垂不朽”。同时也表明了他热爱祖国河山,与日军奋战到底的决心。

两保安团属地方部队,其装备都很差,步枪五花八门,重机枪有几挺,轻机枪却一挺也没有,尤其是弹药因无法补充而成问题。虽然如此,庐山守军在作战上却不逊于正规军。他们一面要坚守庐山,阻挡日军的进攻;一面还要抽出部分兵力,组成突击队,策应正面部队作战,破坏九星、德星、南浔各路交通,夺取敌人粮食、武器、弹药等。1938年8月17日,守军四百余人下山至东清坂袭击敌营,毙敌二百余人,获马枪十余支,手榴弹、文件、军旗多件。

9月4日,日军炮轰东牯山、万杉寺等处,掩护步兵千人沿德星路进犯,庐山守军与日军激战一天,日军未能前进半步,反被歼二百余人,曾因侵华而获日本天皇颁发的三级金鸷勋章的少将司令饭冢国五郎也被击毙在东牯山道上。

10月28日,守军在九星路高垅一带捣毁日军汽车四辆,击毙七十余人,夺步枪2支,拆毁高垅大桥,破坏电杆电线数公里。

11月21日,守军袭击姑塘白石嘴,缴获日军船一艘,大米26包,罐头50听,毙敌6名。

1939年元月1日,趁日军庆祝元旦之夜,守军各大队派突击队下山袭击。第一大队袭击罗家大屋,毙敌四十余人,缴获手枪3支,步枪7支,子弹3000余发;第二大队袭击蓝桥之敌,获步枪1支,破坏南浔铁路10余米;第三大队袭击李家河之敌,获机枪1挺。

在守军固守庐山的八个多月里,不是守军出击日军,便是日军进攻守军。像这样的战斗有二百多次,缴获大量的战利品,其中轻机枪七十余挺,步枪、大炮、重机枪也很多,粮食及其它食品收获不少。

孤军固守渡难关

1938年10月4日,日军为打通德星公路,联合步炮空军,从早晨1时到3时发炮三千猛轰隘口街,二百余栋房屋和店铺全部被毁,繁华的隘口街夷为平地。6日,交通通衢隘口失守,通往山上惟一的通道被日军占领。29日,日军攻陷德安县城。至此,庐山周围各县城及重要据点,全部被日军占领,庐山成为孤岛,守军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军。

11月,正规移到修河南岸,与日军形成对峙状态。为了尽快攻占南昌,排除修河北岸的威胁,消灭庐山孤军,日军派出太久保联队的第一、三大队共二千多兵力,携带野炮二十余门,从三叠泉、长脚岭,大洼脑等地向庐山进犯,遭到庐山孤军的顽强抵抗,日军二百余人被击毙。1939年1月12日下午,日军出动11架飞机,在投弹轰炸牯岭的同时,辅以机枪扫射。后来日军还将煤油桶百余只、烧夷弹十枚投置牯岭,企图以火攻庐山,结果被孤军扑灭。由于庐山范围大,树林多,敌机投弹也很不准确,多数炸弹落在树林或空地上,很少有被炸中的,所以日军无论是用火攻还是进袭,均被阻挡在庐山脚下。

11月23日,日军通过九江特务机关找来三名汉奸到山上进行诱降,他们带来三封信分别送给孤军的三位将领,“以保全实力”为名,提出“什么条件都可以商量”,并许诺官兵加升三级,赏洋百万元。杨遇春把诱降书撕得粉碎,抱着“有敌无我”、“有我无敌”的决心,将三名汉奸就地处决。

在日军重围之下,守军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威胁。庐山,时常云遮雾障,阴冷潮湿,与山下有10度的温差。10月21日,杨遇春通电全国:“山中气候酷冷,各方经济断绝,衣食缺乏,各部官兵皆赤足单衣,忍饥挨饿,在狂风暴雨中,昼夜与敌周旋……。”南浔线被日军占领,粮食无法得到补充,战士们几乎天天吃马铃薯和榨菜。保安团上山时是夏天,到了冬天,棉服无法补给,下雪的时候,有的士兵还是短裤单衣。在山上有钱买不到东西,香烟买不到,不少士兵熬瘾不过,卷柳叶当烟抽。

然而,孤军并不孤,他们在前线英勇杀敌之时,得到后方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声援。

山下的老百姓常偷运米粮,冒险送上山来,许多人因被敌人发现而遭杀害。山上的居民自发组织保卫庐山,妇女们承担起洗涤补缀的工作,十几岁的孩子们组成青年队,协助警察维持秩序。

就在保安团退守庐山之时,《民国日报》特派战地记者孙家杰,冒着枪林弹雨,穿梭于各战场进行实地采访,在《民国日报》发表了《庐山观战记》、《保卫庐山的游击队》等多篇文章,大量报道庐山守军状况和战争进程。

中国共产党也密切关注庐山守军,并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和社论,高度赞扬守军不怕困难、勇敢杀敌的牺牲精神,呼吁全国同胞迅速地设法给庐山守军以实际帮助。

11月17日,江西游击总部准备现款七万余元及大批给养,接济庐山孤军。总部政治部主任陈洪时,冒着生命危险,将给养送到山上,山上军队极为欢欣鼓舞。

1939年3月3日,福州私立文山中学女生,制作棉背心56件、布鞋60双、毛巾85条、衬衫48件,送江西省抗敌后援会转交庐山孤军。

曾几次致电奖勉,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也致电嘉奖,国民参政会、各省参议会、全国各人民团体,也纷纷致电慰劳,慰问信有三万多封。这些电报在简报上刊出后,将士们感到极大振奋,他们都说:“长官没有忘记我们,全国同胞没有忘记我们”,纷纷表示:“死守匡庐,为民族洒最后一滴血,慰我全国同胞”。

守庐山孤军立功劳

在庐山居住的英、美、法、德、意等国侨民166人,因为战争爆发,交通阻隔而留在山上。为避免日机的轰炸,他们将自家的铁皮屋顶用油漆刷上各自国家的国旗。1939年元旦以后,日军对庐山轰炸越来越频繁,他们用飞机散发传单,威胁外侨,要外侨撤退。当时驻九江的英美舰长曾来庐山交涉,谋划外人特别区,以免轰炸,遭到日军的拒绝。

元月31日,日军通知各外国领事,“限牯岭之外侨,于2月7日以前撤退。逾期,对于牯岭之外侨生命财产之安全,即绝对不负责任”。杨遇春召集山上侨民开会,商讨对策。2月18日,九江美舰“欧湖”号舰长杰弗斯、英国舰“安岛”号舰长司泰佛斯,由九江至莲花洞换轿登牯岭,到达守军防线,甘豫立前来迎接。两舰长下榻美国学校,与外侨商量撤离事宜。一些外侨因财产都在山上而不愿走,经做工作撤退了一百多人。2月22日,牯岭外侨离山,我军与日军在莲花洞一线各让出岗哨,他们下山到九江后,搭乘各自政府派来的军舰转赴上海。

孤军固守庐山的这段时间里,与外侨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最困难的时候,得到了外侨很大的帮助。外侨组织缝制组,将山上别墅中的棉被,缴获来的日军军毯改制成军衣;美国侨民仙岩饭店的老板都约翰,将家中储存的食品及生活用品全部销售给士兵;在孤军办的保安医院里,十分之九得力于外侨,他们或做医生,或做看护,自动拿出药品为病人伤兵治疗。

1939年3月27日,日军占领南昌。之后开始从武汉、南昌方向抽调兵力回攻庐山。

4月15日,日军派出吉冈师团、大久保联队、佐藤联队,携带野炮二十余门,配合海陆空的新式武器及化学兵团,由大寨、莲花峰、好汉坡、月弓堑、土坝岭、铁船峰、十里埔、白衣宫分八路向庐山发动围攻,庐山守军立即环山应战。

17日早晨1时,日军以平均每分钟发炮三到四发的频率炮击庐山,在密集的炮火掩护下,每路日军均以三四百人向山上进攻,守军奋起抵抗。大寨、白衣宫一线,遭遇守军的迎头痛击,日军与守军数十回合的较量,均被阻止于山腰。后因这一线防御工事完全被大炮击毁,子弹告罄,又无后援,不得不退守到小天池一带。进犯东林寺一路的日军某联队长,在下午2时被守军打死。日军在九莲公路和尚坟一带集中40门大炮狂轰乱炸,土坝岭一带的公坟完全炸毁。就在日军逼近土坝岭时,守军某中队班长谢某,坚决不撤退,当时已经是弹尽援绝了,他手中仅剩一颗手榴弹,正好有七个日兵上山来,他掩藏在一山岩的后面,等他们靠近时,将手榴弹扔出去,七个日兵全部被炸死。这场战役日军死伤一千六百多人,但他们的步兵还是在大炮的掩护下,一拨一拨地向山上进犯。最后,日军施放了催泪瓦斯,守军伤亡很大,莲花峰、土坝岭等地相继失守。17日晚,日军进占庐山山北小天池,牯岭已被日军完全包围。守军被迫转进仰天坪、黄龙寺一带高地,继续抵抗。

第8篇:庐山一日游范文

早听说庐山兼有雄山的刚毅、秀山的温柔和灵山的潇洒,是首批世界级地质公园和首批国家风景名胜区,今天我们可要大饱眼福了。

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开心极了!汽车沿着远近曲折的山路四百旋,东绕西拐,我的头都转晕了。

不知不觉,旅游车终于停下来了。我们一家五口人笑逐颜开,赶紧走下车,深深地呼吸了一口庐山的新鲜空气,喝着饮料,开始步行爬山……

我们来到花径公园,那里绿树成阴,草坪如茵。听导游说,这里因白居易曾手书“花径”诗句于石碑上而得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名扬至今。

从天桥行至仙人洞之间的秀丽山谷是著名风景点----“锦绣谷”。那里石林挺秀,美景如画,令人陶醉。庐山真的好美!导游还带我们去了“关公庙”。我在那儿学会了道家拜关公、将军、娘娘的方法,我们还烧了香,祈了福,求了护身符,我把它小心翼翼地贴身放好,愿我们一家人:“身体健康,福寿无边!”

接着,我们又到了“五老峰”。它是由并列的五个山峰组成,仰望俨然是五个席地而坐的老翁,故由此而得名。它峰尖触天,听说海拔1400米,非常壮观!五老峰陡峭挺拔,峰接霄汉,奇峦秀色,驰誉天下。

最后,我们还观光了庐山瀑布,确实壮观。我不禁想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脍炙人口的唐诗,曾让我对庐山满怀憧憬,遐想无限,今日“百闻不如一见”,终于圆了我的庐山梦……

第9篇:庐山一日游范文

在庐山游玩的第一天天气很晴朗。庐山的雾也如轻烟似的时有时无,在阳光的照耀下,只见远山含翠,云蒸霞蔚,变化万千。那时的雾太轻太薄,没有尽显庐山的奇特和魄力。

第二天清早,走出宾馆,只见东方的天空银白的一片,浓雾在山间飘浮着,动如烟,静如练。轻如絮,软如棉。壮阔如海洋。在浮动的雾中,远处的山时隐时现,虚无缥缈,变化万千。

等我们来到含鄱口,已聚集了很多的人。含鄱口是庐山观日出的最佳去处,也是中国著名的观日台。站在含鄱口千里鄱阳尽入眼中,含鄱口也因而得名。但今天天气阴,只见东边的鄱阳湖全隐在浓雾之中。银色的浓雾翻滚着,霎时如白龙串海,银河倒泻,霎时又轻风漫走,一片迷蒙。毛泽东这样描写庐山的云雾:“雾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也从容。”

从含鄱口可看到东边的五老峰和西边的大汉阳峰。大汉阳峰是庐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这时的山峰也在浓雾中时隐时现,宛如海外仙山。云雾飘过,更显峥嵘峭立。鬼斧神工般的杰作,更令大文豪苏东坡感叹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离开含鄱口时,天下起了微雨。雨丝轻轻地飘过,丝丝凉意落在肩头,也使庐山增加了一份诗意、浪漫和神奇。正是霎时雨霎时风,霎时云霎时雾。

我们拿出预先带来的伞,撑开来,在雨中沿着缓行一小段距离,来到植物园。没有带伞的同志,花两元钱买了那种薄薄的雨衣。植物园地势平坦,踏着淅淅沥沥的夏雨,款款而行,想起苏东坡的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且听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袭烟雨任平生……”。植物园里的植物多是南方物种,我大多不认得。收获最大的是看到了杜鹃花。这个季节不是杜鹃开花的季节。知道了杜鹃有黄杜鹃和红杜鹃两种,其中红杜鹃也叫映山红。

在细雨菲菲中走完植物园,等出园上车时,雨大了起来,哗哗地打在伞上。我还是感到很荣幸,因为难得体会雨趣,更因了在庐山。两天多的时间既体会了艳阳高照,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薄雾缭绕,又体验了如蛟龙翻滚的大雾升腾,更体会了雨中庐山的柔媚和诗意。雨中游庐山心中更有一份淡然和恬静。

去大口瀑布时,雨丝更密了,但没有风,雨击在伞上发出有节奏的沙沙声。

??又只见乌云越积越重,翻滚着黑沉沉地压向峰峦谷底。云雨织就的硕大的雨幕,将群山万壑俱揽在怀里。极目望去,云水茫茫,雾山苍苍,远山俱潜没了踪影。待快到大口瀑布时,雨竟小些了。对面的山崖、瀑布在白色干净的浓雾中偶尔揭开神秘的面纱,给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朋友以机会,让我们一览其灵秀的面容。

到三叠泉时,雨仍然下着,但雨丝也是极尽变幻着,时而细如牛毛,时而又淅淅沥沥,时而又似水柱急骤泻下。一路行来,雨声、泉声瀑布声,汇成一首时而平缓里面急促的交响乐。也正因了这雨,更加地感到三叠泉的雄浑和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