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长教育理念范文

家长教育理念精选(九篇)

家长教育理念

第1篇:家长教育理念范文

在开展亲子活动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来陪宝宝活动的看护者大致分为三种:祖辈、父辈以及保姆。当家长把婴幼儿送到亲子活动室后,他们往往感觉“如释重负”,成了不闻不问的休憩者、无所事事的旁观者、不加思考的模仿者……不同角色又都呈现了不同的干预行为(语言干涉、动作干涉、眼神干涉),而这些干预行为却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家长的这些表现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教育对象单纯是面对幼儿吗?如何在亲子活动结束后,给予家长在教养方面后续的帮助和影响?如何通过亲子活动的平台使得家园共同成长,共有所获?让我们一起走进亲子活动,来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行为吧!

(以下幼儿姓名均为化名)

案例一:

幼儿姓名:多多

观察班级:亲亲班(1岁~1岁半)

观察实录:

今天多多依然是妈妈和奶奶一起陪同来到班上的,一进门多多就往小球池那儿蹒跚着走去,妈妈示意要和老师打招呼,他头也不抬地继续在球池里翻球,我没有勉强,而是用球来吸引她的注意:“多多,拿个红球给老师,好吗?”多多立刻停了下来,先看了看老师,接着迅速低下头开始找,而他的手毫不犹豫地准备去拿黄球!球。这时,妈妈一把抓住了多多的手,并用另一只手顺手拿了一只红球递给多多,并纠正他:“这才是红球!”多多接过妈妈手上的球交给了老师。

分析:

多多是个插班来的宝宝,据了解他还是个早产儿。所以家里人对他呵护备至,妈妈为了他还特意全职在家照顾,奶奶也专门从老家赶来一同养育。从多多来上课的第一天,妈妈就很担心他会跟不上,老师向她介绍了最近的学习内容都是围绕认识红色,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引导孩子关注红色。妈妈也很认真,并告诉老师在家里不停地教多多认红色物品,但是今天多多还是拿错了球,能看出来,妈妈觉得很着急,迫不及待地纠正孩子的错误。其实,作为家长要给予孩子尝试错误的机会,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孩子的学习是螺旋上升式的,在认知上偶尔出现模糊概念是正常的,家长千万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等待!

案例二:

幼儿姓名:晨晨、洋洋

观察班级:亲亲班(1岁~1岁半)

观察实录:

(片段一)今天的认知活动是把大号的雪花片投放到开口的鞋盒里,晨晨很认真地倾听老师介绍玩法,她很感兴趣。轮到晨晨选游戏了,她直奔今天的新游戏雪花片,选了一个维尼熊的鞋盒高兴地走到妈妈身边与妈妈开始游戏起来。晨晨很有耐心地一片一片地将雪花片放进“大嘴巴”里,而妈妈则在晨晨放的过程中反复帮助她巩固认识红色。游戏反复进行了两次,妈妈建议她去换个游戏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玩过的“小飞人”,但展晨对鞋盒游戏情有独钟,还意犹未尽呢!她表示不愿意更换。于是妈妈没有强迫她,而是在第三遍进行游戏时提出了新的要求:把红色的雪花片放进“大嘴巴”里,晨晨饶有兴致地又玩了起来。

(片段二)今天的洋洋很不在状态,上课时总往球池里跑,被外婆抱回来好几次。到选游戏时,还没轮到他,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冲了上来,并且拿起“小飞人”就跑,外婆见状立刻上前干预,试图让洋洋放弃“小飞人”。改选今天新授的游戏。洋洋不肯,开始“哇哇”大哭起来,外婆只好作罢。在玩“小飞人”时,洋洋不用小锤子敲,而是用手乱砸,外婆几次想指导都没有成功,干脆放弃,便开始和旁边奇奇的奶奶聊起天来,而洋洋从头到尾都在乱砸“小飞人”。

分析:

同样是选择游戏的环节。家长们的表现却大有不同。虽然家长们总是希望宝宝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但宝宝们却往往坚持自己的喜好。老师通常会在宝宝选游戏时给家长们教育提示:“请尽量尊重宝宝的意愿!”可是,还是会有家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晨晨妈妈在试图引导晨晨换游戏被她拒绝后,很欣然地接受了宝宝的选择,并且在继续玩雪花片游戏时帮助晨晨提升了游戏难度,同时也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而洋洋外婆在干预失败后干脆放弃了对洋洋的指导,和旁边的家长聊起天来。晨晨越玩越有兴致,在游戏中找到了乐趣;而洋洋却蛮横霸道,离规则越来越远。可见,亲子课上家长的指导只是个小小缩影,这短短的游戏时间里就能反映一个家庭或者说宝宝的看护者对宝宝的成长影响有多大。

案例三:

幼儿姓名:星星

观察班级:乖乖班(1岁半~2岁)

观察实录:

走线的音乐开始了,星星排在队伍的最后,走到一半时他就开始往地上一坐,不愿意再自己走了,妈妈见状二话没说就把星星抱了起来跟在其他宝宝后面走。认知活动是玩桩板组游戏,一开始坐下来星星还比较感兴趣,连续插了好几根小棒,而妈妈只是坐在一旁看着他玩,没有任何参与和指导。突然,她把星星抱起来给他整理衣服,这下打断了星星的游戏,他有点不乐意了。过了一会儿,她又拿起水杯让星星停下手里的游戏喝水,第二次打断了游戏。再次坐下来玩游戏的星星已经没有了刚开始的热情和耐心,还没有插完所有的小棒就开始一根根拔了出来,反复了几次后,他已经对此游戏毫无兴趣了,于是他便开始满地爬。老师上前试图引导星星再回到游戏中去,这时妈妈冲了上来解释说:“这个小孩没耐心,做什么事都这样,可能还是年龄太小了,不适合来上这种课,根本坐不住。”说完又拉着星星去洗手间了……

分析:

由于星星身体较弱,所以妈妈对他的生活照料方面很关注,以至于无时无刻不担心他受凉了,口渴了,是不是想小便了……确实,正如妈妈所说,星星的耐心和坚持性不够,经常玩游戏玩到一半时就放弃了。今天的走线和游戏环节他都进行了一半就放弃了,而我们往往会把责任都怪在孩子身上,殊不知这往往都与家长平日的教育引导有关。走线时,星星走到一半就准备放弃,而这时妈妈不但没有鼓励他坚持,反而直接接受了他的软弱。再来说说游戏时,妈妈有没有给星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呢?我们习惯性地总是抱怨孩子做事没长性,仔细想想,作为家长你是不是会有时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打断宝宝正在做的事呢?星星在专注地插小棒的时候,妈妈总是不时地帮他整理衣服、给他喝水……这就是影响宝宝做事不能有始有终的因素之一。思维活动需要连续性,宝宝经常受到干扰和打断,他的心就静不下来。长此以往,宝宝做事就会缺乏坚持性了。

案例四:

幼儿姓名:浩浩

观察班级:乖乖班(1岁班~2岁)

观察实录:

今天的浩浩心情似乎特别好,一进活动室就生龙

活虎,一刻也停不下来。只见他先钻进球池里乱扑腾一番,然后把球一个个往外扔,接着又来到了“小厨房”,把篓子里的小碗全都倒了出来……看到浩浩有这样的行为,爸爸没有任何反应,而是拿着衣服。一声不吭地跟在他后面。开始上课了,浩浩依然满活动室乱跑。遇到他感兴趣的内容时,就爬回到地垫上来,坐一会儿后,又开始“游荡”,彩虹隧道、软滑梯、屏风里……都有浩浩的身影。到了游戏时,他终于坐了下来,钓了一会儿“鱼”就开始去抢旁边宝宝的钓鱼竿,被爸爸制止后,浩浩跑到玩具柜又选了奶粉罐的游戏,插了几根吸管后又开始厌倦了,刚准备放弃时。老师走上前去鼓励他做事要有耐心,要坚持做完,并引导爸爸坐回到浩浩身边进行指导。过了一会儿,十几根吸管全都被了奶粉罐,浩浩得到表扬后显得很兴奋。居然饶有兴致地开始玩第二遍了……

分析:

第2篇:家长教育理念范文

张德文同志的新作《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以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为基础。从办学理念的层面上。为我们展示了探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契合的新视角。作者把成功和幸福的人生界定为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以能够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为成功和幸福标准的人生,正确地把握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把为未来国家建设做准备视为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正确地把握了素质教育的目的;以能不能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为标准,衡量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教育行为,正确地把握了素质教育的方法。这可以说是《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的核心和亮点。

《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以“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的办学理念为主线贯穿全书,对这一办学理念从本体论到价值论,再到方法论进行了完整的阐述,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对“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办学理念引领下的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学生学习成长、家庭教育合作等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既有特色办学理念引领下的教育实践探索,又有对这些实践探索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既阐明了教育参与者们各自在教育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又强调了教育参与者们在教育活动中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既有对我国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的关注,又着眼于推动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既有践行特色办学理念的理性认识,又有践行特色办学理念的方法指导;既结合了学校教育的实际,又应对了学生成长的需求;既突出了国家的教育利益,又兼顾了学生受教育的利益;既展示了多彩的教育实践,又折射出丰富的教育思想。本书系统展示了“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实践与探索历程,是具有教育思想的丰富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学生发展的针对性的办学理念,是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契合的有益探索,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缩影,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阅读这本书,对我们至少有这样几点启示:

――校长有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是能不能生成特色办学理念的前提。学校教育的成功需要诸多因素,其中必有成功的特色教育理念。校长特色教育理念的差距是产生学校之间教育实践差距的重要原因。只埋头实践而没有自己的教育理念的校长,只能是校务管理者,在这样的校长领导下的学校,只能是教书的地方;而既有特色教育理念又注重实践的校长,才能成为教育家,在这样的校长领导下的学校,才能成为育人的摇篮。“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的办学理念,就是校长在自己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特色办学理念。

――只要善于思考研究,总会产生新理念的火花。校长的成功不仅需要知识素养、专业水平、管理能力,更需要理念智慧。理念智慧的差距是产生教育实践差距的重要原因。任何具有特色的教育理念都是在校长的理念智慧中产生的,而提升理念智慧的方式,就是善于思考研究,即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加强校长之间的交流,不断总结自身的办学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校长持续不断地思考研究,总会产生特色教育理念的萌芽,闪烁出特色理念的火花。“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的办学理念,就是在善于思考研究中开出的一朵鲜艳的花。

――只要善于实践探索,总会结出汗水浇灌的果实。校长的成功不仅需要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更需要特色办学理念引领下的教育实践。教育实践的差距是产生教育结果差距的重要原因。实践出真知,教育实践是特色教育理念的源泉、动力和检验标准,只有勇于实践探索,善于实践探索,才能形成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特色教育理念,而特色教育理念的果实是校长的实践探索浇灌出来的。“为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做准备”的办学理念,就是在实践探索中结出的甜美果实。

第3篇:家长教育理念范文

遇到“挑剔”的80后家长时,我们不该畏难,应该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家长的“挑剔”行为是素质提高的体现、社会进步的标志。家长的“挑剔”将会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教师职业道德和技能的提升以及学生成绩提高。改善80后家长与学校和老师的关系,需要经历双方相识、相知、相融的过程。

相识。相识的过程就是双方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学校和老师的工作对象是“人”,社会关注度高,家长维权意识也强,一些学校和老师的不当行为,对学校和教师群体的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孩子年年升级,家长与老师接触少、了解少,没有“亲密”接触,认可度必然较低。久而久之,家长便会带着挑剔的眼光看待教育问题和老师。要消除家长对学校和老师以偏概全的片面认识,我们就要主动与家长联系,真诚相处,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因为培养好孩子是家长和老师一致的目标,所以,家长不会拒绝老师主动“相识”的愿望。

相知。相知的过程就是相互熟悉双方教育理念的过程。80后家长大多文化水平较高,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强,容易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但他们多半都不是师范类专业毕业,缺少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形成的教育理念往往具有局限性。他们的目光仅关注自己的孩子,与老师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差异较大,便认为老师不重视自己的孩子。理念上的差异是家长“挑剔”的主要原因,我们应积极与家长进行互动交流,向家长阐述、分析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深入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使家长认识到老师既要关注个体学生,又要面向全体学生,加深对老师的理解与认可。

第4篇:家长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管理;幼儿园;园长

本文认为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幼儿园的管理应当与时俱进,将现代管理理念运用于幼儿园管理之中。为幼儿园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敢于改革创新,为幼儿提供更全面教育,更舒适的学习环境。

一、明确幼儿园发展观和教育理念

一所好的幼儿园离不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想在众多幼儿园中取得领先地位,就必须要明确教育理念。应当根据每个学生以及家长的具体情况,实时调整教育方法并做到与时俱进、统筹全局。要倡导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发展观,从孩子以及家长的角度思考,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安全的校园环境。园长可以让各班主任每日对自己班的情况进行记录和汇报,每日进行一次探讨会,根据出现的具体情况进行探讨分析。围绕现代管理理念以及所遇到的问题,对管理模式进行调整,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从而使幼儿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树立改革创新理念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关键在于要敢于创新、敢于改革。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如果只知道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就一定会被时代所抛弃。园长应当加强改革创新理念,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突破旧模式下的条条框框,树立创造新理念与时代接轨,才能使幼儿园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日益进步。

在改革过程中园长应注重幼儿园的多样化教育,使幼儿园在行业内独具特色,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入手使孩子在幼儿园得到全面化的教育。并要敢于向一切阻止幼儿园良性发展的观点、做法挑战。

三、开放办园理念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园长在对幼儿园进行管理时应当增强现代管理理念,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管理体制才能在当今时代求得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在幼儿园建立一个开放性的、信息畅通的立体管理模式,将幼儿园、家长以及社会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进行透明化的教育及管理。这样不仅能为幼儿园建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保证自身的教育质量,还能顺应社会进步的需求,使幼儿园在行业内保持领先的地位。

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幼儿园管理系统的开放已经成为幼儿园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幼儿园完善自身缺陷提高能力的重要依据。但是如今信息化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的多元化、中西方文化的对接,对幼儿教育和幼儿园的发展既有着积极影响,同样也存在着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园长树立一个强大的分辨能力,做到“擇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工作中将不利于幼儿园发展,有害于幼儿教育的观念、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

四、家园共育理念

家园共育的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理念中最具标志性的管理理念。在各阶段的教育当中家长在孩子内心永远是不可替代的角色,所以学校虽然是教育的主要载体,但也离不开家长辅助,在幼儿教育中也是如此。家园共育的理念就是指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模式。有效的实行家园共育模式,可以使老师与家长对孩子实行同向、同步的教育,不仅可以让孩子更好的接受和消化知识还能促进孩子在道德品质、行为文明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在园长的实际管理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组建家长委员会并使家长委员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制定家长委员会的运行机制以及家长与幼儿园相互配合的具体细节。2、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教师可以将每日学习的内容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同时家长还应及时向老师反映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使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课程,以及家庭教育方案进行调整。3、制定家园沟通卡片,卡片中记录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为家庭教育提供帮助。

五、园内安全管理理念

安全问题一直是幼儿园管理中的重点,也是家长选择幼儿园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在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接受教育,所以安全问题在管理中格外重要。在幼儿园管理中安全问题可主要分以下两点:

1、食堂安全:食品安全可以说是安全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它关系着所有学生以及教职工的安全。在食品安全管理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食材选择。幼儿园在食材的采购中应当严格把关,必须从正规渠道进行采购,所有食材在采购过程中必须对供应厂家进行记录,选取新鲜优质的食材供学生食用。其次,食堂要严格遵守国家对学校食堂的规章制度,注意食堂环境卫生,以及食材的卫生。最后、对食堂工作人员的健康问题进行严格把控,工作人员必须有正规机构所出示的健康证明才可上岗。

2、教学设施安全:在幼儿园中总会有各种小孩玩的玩具以及大型的公共娱乐设施。幼儿园在购进这些娱乐设施与玩具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正规渠道进行采购。同时将各年龄段适合玩的玩具进行分类,以免年龄较小的孩子被玩具所伤。在使用较大型的娱乐设施时必须有老师及工作人员在旁看护,并做好保护措施确保学生安全。

总结

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起步环节,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此的日益重视,管理者应加强现代管理理念、敢于创新、敢于改革,注重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全身心的投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去。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开心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郭慧霞.现代管理理念在幼儿园园长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4):9,62. 

[2]曹莎.幼儿园集团化管理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3]姚莉娜.幼儿园管理中的三点智慧[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3):109-109. 

[4]司麒懿镜.幼儿园个性化启蒙教育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第5篇:家长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减负;关怀伦理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使中小学生减负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随着减负政策的不断颁布,有研究者开始反思我国学生减负政策的实效性:王东和王寰安针对北京市的中小学生课业情况指出,减负政策导致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情况[1];李超海则以广州中小学生为例指出,减负政策的颁布加重了中产阶级学生的超量学习[2]。学生减负的阻力到底在哪里,是值得教育界深思的问题。王贤文和周险峰通过回顾近十年内的学业负担治理研究指出,教育教学评价“常被认为是减负不力的深层原因”[3]。的确,我国的学生评价机制存在单一化、竞争性等问题,然而,考试制度存在阻碍并不意味着“减负”不可为、无所为,在学生评价制度并未根本改变之前,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潜藏的减负阻碍,其对于减负效果的制约则更应该受到关注。关怀伦理作为新兴的伦理学理论,对于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却有着十分独特的诠释视角和思维方式。其伦理视域中的人与人的关系性、情感的价值以及境遇的独一无二性,为改变家庭教育的增负样态提供了可行之道。

一、家庭教育成为潜藏减负阻碍的表现

1.家庭教育缺乏真正的关怀关系与学校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同,家庭教育是以血缘为纽带建构起的教育活动,家长所采取的教育行为既具有亲人之间关怀性特征又带有教育者的权威性。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以及现存的教育评价体制下,这两种教育特性愈发明显地“武装着”家庭教育。因此,家长习惯于以关心孩子为理由和依据,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教育话语权,作出带有强制性色彩的教育决定,但事实上,在这种以“关怀”为驱动力的家庭教育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关怀关系。中国式家长总是以“为了孩子好”以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等理由,用各种补习班和特长班将学生的课外时间填充得满满当当,而学生不得不被动地接受家长给予的“爱”和“关怀”。在这种关怀行为下,家庭教育是一种基于自我性而非他者性的教育方式,家长所谓的关怀只是不辞劳苦地把自身的教育观念强加于学生,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和权力变得微乎其微,而他们的自我感知和兴趣爱好也被遮掩和湮没。不同于诸多家庭教育中的“关怀”,真正的关怀应具有双向互动性。诺丁斯指出:“关怀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怀是出于关系之中的一种生命状态,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和接触。一方付出关怀,一方接受关怀。”[4]而单一化的立场和预设性的需求,使家长仅仅置身于自我的认知世界,无法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现实需求,切断了家长与学生之间的教育性联结,因而也就无法构成关怀关系。由此,家长出于“关怀”的教育行为,实质是一种变相的教育霸权,它使学生在违背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学习,不但收效甚微,而且会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2.家长的教育生存理性遮蔽了情感的教育价值“逻辑和推理是必要存在的,但在此基础上情感比理智更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5]。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以情感为联结,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教育中更是如此。家长的教育行为应注重情感关怀的教育价值,学会“同情”学生的发展境遇和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温情和理解中接受家庭教育。在我国,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遵循教育生存理性。所谓“教育生存理性”,是一种基于教育和社会发展实际而生成的理性[6],它将“个人更好地生存”作为教育行为的判断标准和基本准则。当然,无论家长对子女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原始性的自然爱都会占据一定的空间,这种带有冲动性色彩的情感是无法完全否定和磨灭的,但是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情感性的教育价值往往受生存理性的“排挤”而退居于次要位置。因此,即使一些家长能够意识到过重的课业负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更好的教育机会和未来生存条件面前,他们还是宁愿选择以增加学生负担为代价,减少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在现实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很多家长不停在感慨:现在孩子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太大,但在感慨之余,却又担心为学生减负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成绩,从而使自己的孩子为竞争体系和社会系统所淘汰。家长的教育意识只增不减,各种补习机构和辅导材料也成为家长时常关注的重要对象,甚至有些家长会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等级,给孩子截然不同的家庭待遇。殊不知,这种唯生存理性主导的家庭教育方式,正在逐渐扯裂孩子与家长之间的重要纽带——亲情式的爱。3.家庭教育未能观照学生的独特性不同的家庭具有不同的境遇,每种家庭境遇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因而家庭教育也应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目前,从众心理是困扰我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从众是指处于社会情境中的人的行为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个人的观念与行为会受到群体直接或间接的引导,朝着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7]。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很多家长的教育行为具有模仿性,他们不能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进行教育,而是将他人行为作为自身行为的参照对象。例如,中产阶层的家庭在生活圈层的影响下,普遍将较重的课业负担压置于学生身上[8],“别人家的孩子”也成为引导家庭教育的一种外在因素,“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9]。从众化的家庭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特殊境遇,家长出于关怀对学生采取的教育方式并不具有针对性。这种忽视学生独特性和真实需要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真正的潜能优势和成长需求为普遍化的教育内容所湮没,而由模仿和复刻所采取的教育行为也会因其无效而成为学生额外的课外学习负担。

二、家庭教育呈现增负样态的原因

1.社会流动空间缩小,加强了家长对教育功利性价值的认可作为社会的子场域,家庭需要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寻求社会的认同与支持,以此来保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在现实意义上,家庭无法脱离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干扰,实现完全的独立和自主。社会的变化与要求以无形的权利干预着置身于家庭中的个体的观念和行为选择,最终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基本走向。而今,实现社会纵向流动的空间逐渐窄化,代际资本的传递成为巩固身份的一种有力途径[10],社会的阶层流动性变得愈发困难。在这种现状下,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在阶层流动中的意义被不断放大,育人性价值却被不断遗忘和遮蔽,以至于很多家长希冀通过教育这一狭小拥挤但成本却相对较低的通道实现子女的向上流动。教育是具有筛选功能的活动,对于家长而言,每通过一次筛选便意味着向新身份和新地位迈进了一步,但在竞争不断激烈的社会中,这种筛选的标准与成功的门槛也变得越来越高,“文凭”成为个体在劳动市场进行竞争的有利条件。因此,家长不得不逆减负之潮流,为子女寻求更多的教育资源,加大他们在教育筛选中的竞争力,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拥有较好的社会和经济地位。2.线性教育模式下,家长遵循未来性的时间逻辑梅洛-庞蒂将时间赋予主体观念,将主体与事物的关系作为阐释时间的重要基点[11]。基于梅洛-庞蒂的时间观,将学生的当下作为参照点,学生的时间可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推动下,学生当下的生活和境遇的确受到了教育事业的关注,但我国目前主要的教育模式仍是基于线性时间观念所建构的教育形态[12]。线性教育强调时间的不可逆性以及未来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将美好的未来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向。在线性时间观念主导的教育场域中,“现在”消失了,时间维度上仅留下了“未来”。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家庭教育也陷入了线性时间的藩篱,学生的“现在”为家长理想中的“未来”所裹挟而变得空洞。家长眼中的教育纯粹是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活动,学生当下的生活以及教育因朝着未来或有利于未来才被赋予价值和意义。这种未来性的时间逻辑使“现在”和“当下”变成了手段和工具,“学生的现在是为了尚未实现的未来而努力,未来是现在的指挥棒”[13]。至此,未来的理想生活蒙蔽了家长的视野,使其看不到教育的“现在”价值,教育对于学生当下生命活动的意义被湮没了。家长的超越性理念,将家长置身于“想象”和“期许”之下,而忘记了学生当下的生活和不断发展完善的现在,也导致家庭教育无法根植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具体情境。3.中国的传统制度使家长形成了家族性的教育期盼在中国家族制度的影响下,子女学习优秀不仅仅能给子女本人带来物质化的回报和有利的社会地位,也能够为整个家庭甚至家族带来荣誉和光彩,“光宗耀祖”以及“光耀门楣”便是这种家族性影响的反映和表现。在家长的眼中,子女在教育事业上的表现不仅与未来的生活条件挂钩,更与家庭所有成员的面子和荣耀紧密相连。因此,子女的学习问题也便成为整个家庭的问题。当然,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理应以积极的态度承担子女的教育问题,这在古今中外都已达成共识。这种家族性的教育期望使家长一直处于竞争和比较的态势之下,将更优秀的人作为子女模仿和超越对象,他们急切地希望子女可以向成绩更为优秀的人看齐并试图超越,从而为父母争得面子。于是,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家长主动承担起寻求资源以及向别人取经的重任,而子女便成为消化这些资源、复制这些经验的存在。

三、关怀伦理视域下家庭教育减负增能的可能路径

第6篇:家长教育理念范文

将理财教育的意义进行拔高

儿童理财教育虽然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不过很多教师及家长感觉“理财应该是大人的事情,与儿童无关,无须进行理财教育与理财。”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理财教育对儿童影响巨大”,片面地抬高了理财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财商教育”理念。实际上儿童理财教育观念早在10年前就已经提出,早期称之为“消费教育”,后来出现过“经济素养教育”“金钱观教育”“利育”等概念,近些年有人将“财商”引入到理财教育中,于是出现了“财商教育”的概念。虽然概念发生了改变,但“财商”观念的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对理财教育的理解。不过,有人不断夸大了儿童财商教育的作用,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理财教育设计缺少前期研究

理财教育课程的设计者缺乏对儿童经济生活的了解与认知,也没有做过有效的研究。经调查发现,我国儿童存在财富两极分化现象,多数学生的生活都被家长包办,基本没有必要的经济活动;多数儿童对自己的消费行为非常认可,但是教师却给出了较低的评分;儿童的消费观与消费行为存在矛盾,虽然他们都认为节约是一种美德,但是实际生活中却从不节约。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只有提高理财教育的针对性才能够进一步改善这种状况。

对家庭配合的理财教育途径不够重视

理财教育牵涉到经济问题,这不仅是一个敏感问题,而且是私人的事情,比如是否给零花钱?如何给?如何管理零花钱和是否尝试投资等,学校很难干涉。所以,学校在理财教育实施中要得到家长的配合与肯定,因此学校要帮助家长改变理财教育观念。

有的家长受自身观念的影响,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儿童,也就是“和学校唱反调”。比如,学校鼓励儿童掌握有一点零用钱,但这些家长害怕孩子有零用钱后乱花钱、沾染坏习惯,所以干脆不给,用“堵”来解决问题。

学校希望家长监督孩子用好零用钱,但是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无须节俭”,这就导致孩子养成了乱花钱的坏习惯。

很多家长存在功利主义教育,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不重视理财教育与素质教育。比如通过理财与功利教育的结合,用金钱吸引儿童刺激其努力学习,有的家长认为儿童理财教育就是让儿童赚钱等。

家庭及家长对儿童的理财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家长的理财教育观都会影响儿童的理财观,若单靠学校,肯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引导儿童走出理财教育的误区

首先,为儿童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完善理财教育设计工作。家长及教师要为儿童培养正确的理财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及金钱观。教师及家长要让学生明白金钱可以购买食品与玩具,提高儿童对金钱的理解。另外,要适量发配零花钱,帮助儿童制定消M及储蓄计划,从而培养儿童的理财能力。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基层,了解当前儿童理财教育现状,根据两极分化情况,做好理财教育模式的针对性研发,提高理财教育设计的有效性,为儿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意识。

其次,做好儿童年龄段的划分,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特征存在差异。在幼儿阶段的儿童教育中,要坚持“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观念。理财引导也要从婴幼儿开始做起,但由于婴幼儿还没有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带着儿童适当进行一些初级、简单的理财活动。例如,以模拟交易的形式和儿童买卖东西,还可以带儿童到商场、超市,通过购买儿童喜欢的东西,使儿童明白金钱的好处与用途,帮助他们掌握获取东西的途径。对于学龄段儿童,要给予适量的零用钱,且每周发放一次即可,之后要告知儿童用法与存储方法,让儿童体会到花钱买东西与存钱的自豪感,让其掌握交易与存蓄的基本方法。对于学龄段儿童,家长要通过沟通的方法为儿童制定零用钱规划方案,让儿童掌握赚钱与自己花钱的乐趣,从而为其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

再次,指导儿童合理使用零用钱。当前很多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零用钱,但鉴于儿童年纪尚小,需要家长引导其建立良好的消费习惯,防止出现盲目攀比的现象。所以,家长要在维护儿童尊严的基础上,引导其合理花钱,降低干预力度,激发儿童的理财管理欲望,培养儿童的理财能力。

第7篇:家长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网络交流 成长型幼教

一、新时期交流的网络化趋势

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形式多样,但是,在21世纪这个快节奏生活的社会中,利用网络资源,让家园零距离接触是一个不争的发展趋势。

国际互联网在全球兴起并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电脑已走过千家万户,上网具有信息量大,获取知识便捷、效率高、速度快的特点,因此网上学习、网上交流沟通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效手段。我们应该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真正使家园零距离接触。

不少幼儿园通过以班级为单位开设QQ家长群、空间,通过家长和教师群聊的形式,在网上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针对家长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此外,创造条件开设属于班级特有的班级博客,设置了相册、日志、视频等分栏,在班级博客中可以灵活的向家长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卫生保健知识,近阶段开展的活动,幼儿的在园表现等。家长在“教学内容”中就能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家长能清楚的了解到孩子的饮食情况和保育知识。通过相册和视频的页面可以浏览幼儿在园的一些教学活动、作品等等。通过网络交流,对一些上班比较忙的家长来说是最好的,它能为那些平时缺少机会与老师交流的家长创造条件,连接老师与家长之间真挚的心。它可以随时让家长和老师零距离接触,随时向老师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师也可向家长提出建议,共同商讨育儿的有效方法。甚至有条件的幼儿园通过视频终端设备全程展现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规范幼儿教师的行为,让家长全方位了解教育过程。通过以上措施,幼儿教师与家长的亲情越来越浓,距离越来越近。

二、幼儿教师与时俱进成长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的增强,其对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的要求会自然提高。这种提高将表现在素质教育、保育水平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与时俱进,提高沟通能力,培养教学长处和优秀品质,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同时吸取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学习、摸索、尝试、内化,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手段跟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当前,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善于为自己营造一中学习的心境,时时想到学习、处处想到学习、实施贯穿学习,保持开放接受开放的心态。一方面,加强教育理念名著、专业理念书刊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技能;做好案例的积累工作,逐步悟出其中的道理,逐步懂得如何教好的策略。一方面,面对天天在变化的孩子,我们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课堂艺术,问题处理都需要随机应变,置身教学科研的前沿,积极投身研究,时时进取。这样才能有机会接触探讨和使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手段和方法,从而在最短的时间保持与时俱进。幼儿教师才可能从一名职初教师成长为经验教师再提升为专家教师。幼儿教师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将是幼儿教育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

三、以发展网络交流为契机,培养“成长型幼教”

网络交流已经成为幼儿教育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的一种新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掌握主动权的幼儿教师必然要学习好这一交流途经,扎实掌握。

1.加强网络技能培训,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通过计算机网络应用基本能力的培训,使幼儿教师掌握网络交流中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更好的进行网络交流教学工作,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网络交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培训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提升幼儿教师的整体素养、教学手段水平,而且可以在幼儿教师队伍中培养积极接受新事物的学习精神、研究新事物的探索精神,营造幼儿教师积极、与时俱进的学习氛围。

2.通过发展网络交流,培养幼儿教师“主动成长”意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经济的日渐繁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一张文凭的“保鲜期”已经大大缩短,曾经在学校学习的那点东西早已不足以支撑我们胜任工作了,也就明白了终身学习、“主动成长”的理念。全民素质在不断的提高着,作为教师,更是惟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的、努力的接近做有文化的幼教人这个目标。因为幼儿教育是常需要我们不断的作出各种教育判断和实施教育行为的过程,诸如生成课程、多元理论、园本教研等等。有许多时候,我们最多的困惑来自于我们不知如何对一件事一个行为进行价值判断,此时惟有学习,惟有借助于文化的助力。当我们越了解文化,越深入文化,我们就会拥有更多的智慧源,那时我们对复杂的教育现象也就能进行价值判断了。就如学了蒙台梭利理论,你会明白要把握儿童的敏感期,对环境教育有份认同;看了瑞吉欧理念,会更加让我们坚信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因为瑞吉欧告诉你孩子有一百种语言……这一切告诉我们幼儿教师必须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吸收新的信息,必须终生学习着,“主动成长”,学习着做有文化的幼教人,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永葆活力。只有学习才能增强我们的能力,优化我们的素质,才能胜任新观念、新思想下的教育工作。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形式接受新的观念,传递新的信息,引导教师加强学习,及时“充电”。通过发展网络交流这一新形式,将进一步增强幼儿教师主动学习,主动“成长”的意识。

3.培养“成长型”幼儿教师,促进幼教事业长期健康发展

在贯彻落实《幼儿园指导纲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水平的提高。幼儿师资队伍的水平,对幼儿教育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因素。而培养“成长型”幼儿教师则是幼儿教育师资队伍水平的根本保障。因此,“成长型幼教”应该被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利用多种通道,来保证幼儿教师的与时俱进成长,贯彻幼儿教育前沿的理念,并努力使之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的质量,进而促进幼教事业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元.试析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特征及实现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5

第8篇:家长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学生德育 影响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学生的启蒙思想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社会充斥着不良的因素,学生通过家庭教育获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建设对于学生未来的道德发展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的和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生在校的精神面貌和学习质量,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采取合理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其行为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分别对学生德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1.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首先从家庭教育环境来看,家庭教育环境又分为两种大方向,一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一种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于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很好的培养中学生的健康思想和美好到的品德,家庭教育环境反映着现实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社会的风貌,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尤其是对中学生未发展完善的心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家长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孩子在学习和道德上的缺失,对学生采取正确合理的引导方式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对于孩子道德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他们的德育素质,在这种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成员对其的爱,在学校中,学生能够以一个更好的精神面貌和态度来面对学习面对未知的困难。但是在不良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对于学生道德素养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尤其是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学生很容易因此培养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跟不良社会青年结交,最终走上不可逆转的道路,他们对于父母的爱是未知的,因为从小他们就远离父母,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爱,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会培养出一个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能教导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最终的结果只会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低下,身心上的不健康。

2.家庭教育观念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下,家长往往只是单纯的认为中学生只需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不需要关注其他方面的提升,甚至孩子在学校中的其他不正确的行为也不管不问,甚至有的家长告诉孩子只要在中学的课程中学习成绩好就可以,诸如孩子早恋等行为也不进行监督,这样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对于中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产生了阻碍的效果。虽然这样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孩子有一个好的成绩,但是孩子在心理上和德育上存在的问题是无法察觉到的,导致目前出现的一系列宿舍残害事件的发生大多都是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所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这个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中学阶段,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来培养学生。

二、如何采取正确的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德育素质

上面我们已经对目前家庭教育环境和观念下对学生德育素质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可以看出对于中学生而言,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主要来看一下如何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中学生的德育素质。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下,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德育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树立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当尽可能营造一个和谐、欢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家庭环境下能有一个快乐安逸的成长环境,家长适当的通过孩子的寒暑假可以与孩子多进行学业、生活上的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目前所存在的一些困惑或生活中的一些难题,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提供一些帮助,帮助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其次还可以适当的带着孩子多参加一些关于德育教育的讲座等,帮助孩子理解德育素质的重要性,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引导孩子德育素质的提升。

2.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不能满足于目前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于只看成绩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当首先做出转变,在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的同时,多关注学生在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学阶段,孩子已经能够对一些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家长若与孩子产生不同的见解不能下意识的否定孩子的思考方法,应当首先尊重孩子的想法,其次帮助孩子思考他们的想法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以正确的观念引导孩子选择合理有效的想法。最后,家长的教学观念不能存在传统的棍棒教育,随着目前社会的发展,棍棒教育已经不适合当前教育体制,家长应当适时的与孩子进行合理的沟通,通过正确有效的沟通来确保孩子走正确方向和道路。

三、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环境对中学生德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在中学阶段的德育素质提升上能跟上社会的步伐,从而保证孩子在中学阶段能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家长教育理念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念;幼儿教师

信念是个体对人、自然和社会基本的认识、理解以及假设的确信。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是激励人们按照自己的理念进行活动甚至创造未来的一种心理动力[1]。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会对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人或事拥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和理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思想、观点和理想都可以成为其教育的信念。只有当教师的种种思想、观念、理想与自身的经验、认知、情感发生共鸣并为教师本身所确信和坚信,进而内化为其精神追求时,才可称为教育信念。鉴于此,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在教学情景、经历等实践中对教学工作、自身角色、课程、学生、学习等因素所形成的信以为真的观点[2]。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实施的主体,幼儿教师的教育信念内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与价值取向当中,指导和支配着教师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各个环节中的选择和决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应试教育制度的逐渐深入,幼儿教师的教育信念面临着严峻考验。幼儿教师教学效能感、认知类信念、教学活动信念、自我感知与评价观和自我效能感等方面在幼儿教育非义务性、市场化、形式化的背景下逐渐产生动摇。同时,幼儿教师自身的自我建构和相关社会文化因素也使其教育信念呈现出一定的特征。

1 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基本特征

1.1 幼儿教师的教育信念具有一定的整合性:无论从中文的字面含义、英文对应词汇的用场还是从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来看,“整合”一词都被一般性地理解为:按照统一标准,实施数据集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有交叉的工作流彼此衔接,通过一体化的举措而实现信息系统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换句话说,整合的精髓就是将分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以形成一个有效率的整体。教师在自己人生经历和教学生活中拥有许许多多的信念,这些信念相互接纳、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协调统一,具有个人意义的信念系统[3]。这种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以“簇”的方式储存的个人信息库若要保持稳定且高效地引导教师的实践行为便需要各方面信念间的整合和各方面信念内部的整合:一方面,各方面信念间的整合,即信念系统的整合。虽然已有文献对教师信念基本结构的观点尚未统一,但关于教育者自身的信念、关于教育教学的信念和关于受教育者的信念等是教师们普遍拥有的信念。这三方面的信念不仅有针对性地引导着教师某一方面的行为,而且相互影响与改变,通过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层次结构,提高了教师信念引导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各方面信念内部的整合。无论是关于教师自身的信念,还是关于教育教学的信念都不是分散而凌乱的。每一方面信念内部的逻辑关系也有助于教师单个信念的形成、巩固与完善,以全面地引导、监督和规范教师的实践行为。

1.2 幼儿教师的教育信念体现开放性的特征:“开放”的原意是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后被引申为认识或接受外来事物,关注外部世界。教师信念是教师知识和观念的一部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取向或假定。根据已有文献,教师的教育信念来源于很多方面。教学经验、教育理想、生态环境、学校文化、学校同事等因素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教师信念的形成与转变。然而,信念的转变是教师的主动行为,只有教师愿意关注外部世界的种种变化,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信念才会随着转变消极信念意识的产生和冲突的发生而发展、转变与完善。教师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和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是其教育信念开放性的表现:一方面,终生学习的观念使教师时刻处于继续学习的状态中。教师只有开放性地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观念,将其内化到自身的观念中,成为其教育信念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随着实践性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工作环境、任务的不断变化,教师对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环境、自我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也逐步发生变化,原有的信念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面临冲突。这也需要教师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后开放性地接纳实践的变化,调整和转变消极的教育信念,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1.3 教育教学的信念是教师信念系统的中心:信念系统是教师信念的存在方式。“它是个体持有的一套相互一致、相互强化或者相互支持的信念和证据所组成的系统,既有认知性的也包括情感性的”[4]。原子物理学中的原子聚散学说不仅使“教师信念”的研究者们发现信念系统的存在,也使其形成了每个人的信念系统中都包含了无数信念的观点,发现了教师信念是以“中心-边缘”的方式聚合在一起的簇状结构这一本质。他们认为,教师的教育信念包括基本信念和派生信念两大部分。每种信念的重要性不同,对行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中心的教育信念是最强烈的信念,它一旦发生改变会导致其他方面的教育信念发生改变,且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师教育信念系统的变化[5]。对教师而言,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目的、内容、方式和评价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育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实施等的实践行为,也影响着教师对学生、自身角色、环境创设以及人际关系等其他方面信念的形成与转变。因此,教育教学的信念是教师信念系统的中心。幼儿教师关于幼儿的信念、关于教师角色的信念、关于环境创设的信念以及关于人际关系的信念等不仅被教师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所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教育教学信念的影响与制约。

1.4 个人宣称信念与隐蔽行动信念存在潜在冲突:“由于支配任意行为的信念都是多元而复杂的,以至于很容易使人误解为信念与行为的不一致。然而,之所以会出现‘个人行为’与‘所持信念’间的矛盾是因为一个人同时持有许多不同心理重要性的信念,且这些信念在不同的情境中占据着不同的主导地位。其实质并非‘信念与行为之间存在不一致’,而主要表现为不同类型信念间的分离,即个人宣称信念与隐蔽行动信念的不一致”[6]。根据已有研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受到两类理论的影响,即外显的“倡导理论”和内隐的“运用理论”。外显的“倡导理论”是教师所认同的信念,它存在于意识水平,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内隐的“运用理论”是教师行动中的信念。这种知识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潜意识中。它虽直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却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7]。外显的“倡导理论”即个人宣称信念,是指被研究者在访谈过程中通过语言符号陈述的理念,是被研究对象意识到的信念。而内隐的“运用理论”即隐蔽行动信念,是指在被研究者的教育教学行为背后体现出的教育信念,通常不被研究对象意识到。个人宣称信念与隐蔽行动信念的潜在冲突是对教师教育信念及教学行为不一致的有力解释。

2 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因素

2.1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育信念的主要来源: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8],是“个体知识向智慧转化的中介,也是生成信念、提升教养的中介”[9]。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和教师自我知识是其主要的构成要素。它们在实践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使教师定位于自己的教学情境并在情境中行动[10]。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将其与先前的教育理念进行对比和思考,再通过同化和顺应使其成为自身观念的一部分,形成个体独特的实践性知识体系。教师正是通过对这些实践性知识的反复运用和思考明晰自身对学生、教育教学、学科课程、自身角色等的种种观点和看法,在不断地验证中形成和发展自身的教育信念,建构和完善自身的教育信念系统,为后继的教育教学行为提供启迪和参考。因此,正确而合理的实践性知识为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成为教师教育信念的重要来源之一,影响着教师各方面教育信念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2.2 幼儿园文化是完善教师信念的内在动力:信念既是现实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某种内化,也是群体性文化因素的选择性积淀。阿布鲁、毕晓普和庞佩尤(Abreu,Bishop和Pompeu)的研究表明,“信念植根于一个非常基本的层面,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因为信念是由所在的社会文化决定的”[11]。任何观念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会在无形中参与到信念的形成和转变过程中来,使教育信念体现出时代性和个人化的特征。“学校文化是孕育教师信念的主要温床”[12]。由教师的假设、价值观和做事方式等组成的整体联动的隐性或显性的学校文化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信念的形成,也推动着教师群体文化和共同愿景的形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个体教师教育信念的发展和转变。幼儿教师社会生活的场所主要是幼儿园,幼儿园隐性的文化贯穿于幼儿教师教育信念形成、发展和转变的始终,对教师教育系统的调整或重建具有引导、监督和评价的作用。因此,幼儿园文化是完善教师信念的内在动力。

2.3 性格特征赋予教师教育信念个人化色彩:性格特征是影响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举止的认识、情感和意志活动等方面的本质特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等几个方面[13]。性格特征作为人类行动的指南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处事方法和生活方式,也会影响个体对于人、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认识、理解和假设,赋予其个人化的色彩。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在专业成长历程中形成的,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以“簇”的方式储存的具有个人化和情景化的个人信息库,而教师教育信念的个人化色彩正是受到教师自身性格特征的影响而逐渐凸显的。因此,教师的性格特征也是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主要因素之一。

首先,态度特征对信念的影响。个人与社会、集体、个人的关系以及对待自己的态度等是性格态度特征的主要表现。小雨老师为人热情,喜好交友。这一性格促使她常常主动与家长和同事进行交流,并逐渐形成“家长和老师是合作伙伴”、“同事即‘战友’”的信念。而对工作兢兢业业却不爱张扬的个性也使其逐渐巩固了“领导毕竟是领导”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尽量服从领导的安排,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

其次,意志特征对信念的影响。意志特征即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特征。小雨老师关于自身专业发展的信念—“我离‘骨干教师’还有些差距”正是受到自身积极上进等意志特征的影响。她不仅自觉主动地反思自身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自觉控制其继续学习的行为。

第三,情绪特征对信念的影响。一个人稳定的经常表现的特点就是他性格的情绪特征。小雨老师对学前儿童始终持有一种由衷的欣赏和热爱。这种爱不仅促使她形成并巩固了自身的幼儿观,而且还间接影响着其对自身角色和任务的定位,影响着关于教育教学方式和评价的观念。

最后,理智特征对信念的影响。性格的理智性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的性格特点。在小雨老师的教育信念系统中,大部分的信念均来源于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如“‘环境’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生活化’是环境创设的主要内容”、“家长和老师是合作伙伴”等都是经过她本人对教育理论的认识、了解、认同和逐步内化而形成的较为理智的看法。

2.4 家长因素是教师信念存在潜在冲突的根本原因:家长是幼儿园教育获得广泛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桥梁,是幼儿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和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否则“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14]。因此,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成为幼儿教师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成为影响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关键因素。积极和谐的家园关系不仅有利于为教师营造舒适的心理氛围,尽职尽责地完成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主动对内隐的应用理论进行反思,有意识地将外显的倡导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相反,不和谐的家园关系则将迫使教师在实践中过多地迎合家长的要求,令原有的教育信念停留在意识水平,加重了个人宣称信念与隐蔽行动信念的潜在冲突。

参考文献

[1] 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25

[2] Pajares F. 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62 (3):307-332

[3] 赵昌木.教师成长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36-39

[4] 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5] 林一钢.教师信念研究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79-84

[6] 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7] 严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信念体系—从概念建构到情境效性[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2):61-65

[8] 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8(1):10-14

[9]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274

[10]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5

[11] 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2] 谢翌.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