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冬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冬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精选(九篇)

冬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

第1篇:冬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健全了相关传染病疫情防控专家组、医疗救治专家组、应急处理机动队伍等组织。制定并完善了各项传染病防控工作方案,下发了《关于做好县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流行性出血热宣传方案》、《关于加强春夏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二是加强网络直报管理工作,县疾控中心确定了一名专职疫情管理人员,负责每天对网络直报的传染病报告卡审核、。日审核4次,1次,对每例报告病例都逐项核实,对报告的错误信息及时纠正。卫生健康局对全县网络直报单位传染病网报人员开展2期网络直报知识培训,全县网络直报率达到100%,重卡率为0。

三是召开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会议,组织召开了县2020年春夏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培训会议,分管局长做了重要讲话,对全县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召开了县秋冬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会议,会上卫生健康局局长就下一步我县如何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讲三点意见.召开了县冬季传染病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会议,分管局长对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四是积极开展业务培训。针对手足口病、流行性出血热、麻疹、布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技术及国家诊断标准,举办了2期全县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班、1期布病防治培训、1期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培训。

第2篇:冬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关键词:常见;猪病;防治措施

大多数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都会对畜禽疾病作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但因养殖条件有限和技术过于薄弱等因素,养殖户对畜禽的各个疾病往往难以做到完全根除,并且在日常养殖过程中也缺乏明确的预防意识,对疾病的控制力度较低,防治方式过于简单,这使得猪病在春季时期常常同时爆发,使得养殖户难以在短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挽救,这对养殖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必然会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养殖户需清晰意识到春季猪病防治的重要性,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手段,对各个较为常见的猪病做好针对性预防,日常严格按照饲养要求完成各个饲养环节,使病猪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一、春季常见的猪病的防治措施

1.仔猪副伤寒防治。从近几年畜禽养殖较常面临的各个问题来看,仔猪副伤寒是春季时期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之一,该疾病高发于刚出生3-4月的仔猪当中,对于小于2个月的猪群普遍较少出现。该猪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早期便秘,在后期时逐渐出现下痢,远端皮肤处如耳朵、腹部、嘴周、尾端等部位皮肤相较于其它部位更红,并随着时间延长而呈现青紫色,此时仔猪体温会比正常水平高出许多。部分仔猪为慢性便秘,因此会出现下痢和便秘症状的交叉呈现,排泄物颜色多为淡黄,皮肤表层会出现湿疹。对此,对仔猪副伤寒的预防,需在仔猪断奶后,立即对各个仔猪进行副伤寒弱毒冻干苗接种,提前做好预防措施,这是降低病猪发生率的重要举措。而对已经出现仔猪副伤寒的养殖区,需对日龄在10-30天的仔猪进行首次副伤寒接种免疫,对其间隔8天后再进行免疫。免疫药物可选择庆大霉素、氯霉素等药物,但需谨记,青霉素、红霉素等药物无法治疗该疾病,因此在选择免疫药物时需对猪群的患病类型做到明确了解,对不同药物的治疗功效也做到熟知。

2.猪瘟的防治。猪瘟是一种由病毒所引起的猪病,该疾病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传播速度也极快,可发生于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品种类型的猪群。其中,日龄小于1个月的仔猪其感染率普遍较低,而>1个月的猪群普遍发病率较高。当猪群受到传染时,猪瘟将会以爆发的形式出现,最先感染的猪群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死亡,死亡风险极高。猪瘟的疾病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热、四肢不受控制抽搐、痉挛等,猪瘟的高发时期为春季前期及春季末尾期,此时的防控重点在于对猪瘟高发地区和常发地区提前做好防控措施,在母猪配种前及配种后均进行免疫。对日龄

3.猪流感的防治。猪流感属于一项呼吸道疾病,该疾病主要是由正黏病毒科病毒所引起,猪群在病发时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发热、咳嗽等典型症状。从以往猪病的感染过程来看,大多数猪流感的传染源都来自于已带病毒的猪群,猪群的感染方式主要为呼吸道,且传染群体不分品种,高发时期在冬季与春季时期。猪流感爆发形式十分突然,可在爆发后的短时间内迅速蔓延至整个猪圈,传染率极高,在病发早期普遍会存3~7天的潜伏阶段,若在猪群病发时期未对其进行科学管理,猪群则会逐渐出现肺炎、支气管炎等病症,导致猪流感病症进一步恶化严重,提升了死亡几率。该疾病目前还未有专门治疗的疫苗,但采用一定药物进行预防能起到良好的免疫效果,如佐剂灭活苗,可在冬季和春季时期前对猪群进行2次接种,即可达到较长的免疫时间。在预防工作上,饲养员还需对猪舍做好日常清洁及消毒,在冬季时期,饲养员要对猪舍环境做好保温,降低猪群流感的发生率,周围温度保持稳定,避免忽冷忽热。在春季时期,饲养员需加强室内通风,同时还要做好防潮工作,减少细菌的滋生。

同时,需重视的是,在春季时期饲养员需禁止引进新猪加入猪群,若需引进则需将其进行隔离饲养7天后确认属于无病猪再将其放入猪群中,在猪流感高发时期每日可将阿毒放入猪饲料中进行混合。若在饲养过程中发现存在猪流感的病猪,饲养员需立即将青绿饲料进行喂养,对对可能存在猪流感的病猪进行立即隔离,并将排泄物进行清理,采用烧碱液做好消毒。在疾病得到缓解后,饲养员可对每头猪进行肌肉注射4ml的安乃近,也可增加抗菌类药物,避免后期出现其它并发症。对病情严重的猪群,饲养员可对其进行肌注青霉素、病毒灵等药物,1天2次,还可对病猪肌注病寄灵药物,1天1次。

4.猪肺疫的防治。猪肺疫疾病的首要防治关键在于提升猪群对病毒的抵御能力。首先,饲养员需从猪舍环境进行改善,环境潮湿及通风差均会诱发细菌的滋生,同时也会加快病毒的传播,因此,饲养员需对猪舍做好消毒工作,对猪群定期进行接种防御,并着重在春季和秋季对猪群进行二联苗注射,对已经断奶的仔猪进行在猪肺疫弱毒苗接种。若猪群已爆发了猪肺疫,饲养员需立即将猪舍进行隔离,对其展开消毒工作,并对未感染的猪进行血清预防,将其与病猪进行立即隔离,对其采用100-240万/头剂量的青霉素进行肌注,再对其采用10%的磺胺嘧啶进行注射,注射剂量为没头20ml,连续注射3天。还可对患者进行庆大霉素注射,每次注射剂量为2mg/kg。

二、结语

综上所述,众所周知,春季时期是各个流感及病毒的高发时期,在此阶段中,饲养员需根据以往饲养经验对猪群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对春季猪群易感染疾病如副伤寒、猪瘟、猪肺疫以及猪流感等高传染疾病做好防控,每日对猪群的饲养情况做到密切关注,对猪群的各个生存状态进行观察,定期做好猪舍清洁与消毒,对疑似的病猪做到及时隔离饲养与治疗,确保其余健康猪群的病毒感染率降低,这是春季防治猪病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丁雪珍.对猪春季常见病综合防控措施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6(13):106.

第3篇:冬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关键词:杨树;病害;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识码:A

杨树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适应性最强的树种。随着杨树种植在中国的大力推广,频繁的引种和国内不断的培育杂交,导致杨树病害随之迅速蔓延扩散。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侵染杨树的病原菌有300多种,我国约有130多种。本文拟通过对杨树病害的发生及防治技术进行分析,旨在发展杨树病害的防治技术,为林业资源安全提供基础保障。

1 杨树锈病 杨树锈病是杨树苗期和幼树阶段的重要病害之一

杨树锈病又称落叶松-杨锈病或青杨锈病。主要危害杨树叶片,以小苗和幼树受害较为严重,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生长,严重时可提前1~2个月落叶。

1.1 症状

杨树展叶期的春季,正常芽展出的叶片受侵后,形成黄色小斑点,以后在叶背面可见到散生的黄色粉堆,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堆。严重时夏孢子堆可联合成大块,且叶背病菌部隆起。受侵叶片提早落叶,严重时形成大型枯斑,甚至叶片枯死。落叶前,在病叶正面见到赤褐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的疱状物,即为锈病病菌的冬孢子堆。病菌还会危害嫩梢,形成溃疡斑。

1.2病原

该病病原属担子菌门,锈菌纲,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属转主寄生菌。夏孢子为椭圆形或长圆形,大小15.0~22.0?m×31.0~42.0?m,壁有细刺,顶端有一光滑区。冬孢子为圆筒形,大小9.0~12.0?m×20.0~40.0?m。锈孢子生在转主落叶松的叶背面,圆形,黄色,壁有细瘤。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在落叶松上,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在杨树上。

1.3发病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在杨林落叶中越冬。翌年4月上旬,冬孢子遇水或潮气萌发,产生担孢子,并由气流传播到落叶松叶上,芽管由气孔侵人。经7~8d潜育后,在叶背面产生黄色粉状锈孢子堆,6月上旬为落叶松发病盛期,叶片病斑相连成片,6月底逐渐干枯。锈孢子由气流传播到寄主杨树叶上萌发,由气孔侵入叶内,经7~14d潜育后,在叶正面产生黄绿色斑点,然后在叶背形成黄色夏孢子堆。夏孢子可以反复多次侵染杨树。故7、8月锈病往往非常猖撅,进入第二次发病盛期。到8月中旬以后,杨树病叶上便形成冬袍子堆。幼嫩叶片易发病。

2 杨树黑斑病

黑斑病以危害叶片为主,自下而上蔓延,罹病叶片大部分变黑枯死,造成杨树提早1~2个月脱落,影响苗木和树木的正常生长,严重的可致使幼树死亡。叶片提前脱落严重影响了植株的光合作用,减少了营养积累,导致秋季消耗大量养分,引起树势衰弱,为溃疡病、腐烂病等病害的发生创造条件,给林业生产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2.1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和叶柄。叶片发病后,首先在叶片出现针刺状凹陷发亮的黄色小点,随着病情扩展后变成黑褐色斑点,病径1mm左右,病斑稍突起,病斑多数先从叶正面出现,后从叶背面出现,在高湿条件下。在病害严重时,病斑可发展成圆斑或角斑,连片后整个病叶变黑枯死,提前2~3个月脱落。叶柄和叶脉上的病斑为梭形,中央稍凹陷,病斑初为红褐色,后变黑褐色,也生有灰白色小疱。在嫩梢及果穗上症状相似,但在嫩梢上条斑大。嫩梢木质化后,病斑中间开裂成溃疡斑。

2.2病原

由黑盘孢目中的盘二孢属引起,病菌有两种,白杨盘二孢菌Marssonina castagnei(Desm.et Mont.)Magn.和杨生褐盘二孢菌M.brunnea(Ell.et Ev.)Sacc.,属半知菌类腔孢纲黑盘孢目。

2.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在病落叶或1a生枝梢的病斑中越冬。越冬菌丝于次年4月初产生新的分生孢子, 成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云、雾等传播。一般病菌潜伏期3~7 d, 潜育期的长短取决于气温和树种的抗病程度。在气温和降雨适宜时, 很快产生分生孢子, 在当年杨树生长季能进行多次再侵染, 因此病害的发展极为迅速。当出现持续1周以上的高温无雨干旱天气,病害明显受到抑制,而当出现降雨、温度下降时,病情迅速扩展,病害加重。一般4月开始发病,6~8月为发病盛期,10月停止发病。

3杨树灰斑病

杨树灰斑病在东北三省发病率较高,从小苗到大树均可发病,以幼苗、幼树受害严重。发病后叶片提早脱落,嫩梢枯顶。

3.1症状

主要发生在杨树的叶片和嫩梢上。在叶片上先产生出水渍状病斑,病斑的颜色有绿褐色、灰褐色和锈褐色等。病斑有灰斑型、黑斑型、枯梢型、肿茎溃疡型。

3.2病原

该病病原菌有性阶段为东北球腔菌(Mycosphaerella mandshurica M.Miura),无性阶段为杨棒盘孢菌(Coryneum populinum Bres.),属半知菌类,腔孢纲,黑盘孢目。

3.3发病规律

病菌随落叶在地上越冬,次年春季多雨潮湿时病菌侵人危害杨树。该病一年可发病多次,潜育期为5~10d,发病后2d即可形成新的分生孢子,这些孢子成熟后可再次侵染。病原菌随落叶在地表越冬,翌年春季,当温、湿度适宜时侵染新的叶片和嫩枝梢。6月初开始发病,7~8月为流行盛期,9月上旬终止。苗圃中1a生苗发病最重,2~3a苗受害中等,老龄杨树亦可发病,但危害不大。病害发生与降雨、空气湿度关系密切。空气湿度增大,6~8d后发病率随即增高。

4杨树溃疡病

杨树溃疡病又名水泡型溃疡病,是我国杨树上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枝干病害。苗木、大树均可受危害。严重受害的树木病疤密集连成一片,形成较大病斑,导致养分不能输送,植株逐渐死亡。

4.1症状

幼树的溃疡斑主要发生于树干的中、下部,大树受害时枝条上出现病斑,小枝受害往往枯死。3月底,在树干上出现褐色、水渍状圆形病斑,病斑直径约1cm,有紫红色液体流出。溃疡病症状表现有水泡型和枯斑型。水泡型在皮层表面形成一个约1cm大小的圆形水泡,泡内充满褐色黏液,水泡破裂流出褐色液体,遇空气变为黑褐色,病斑周围也呈黑褐色,之后病斑干缩下陷。水泡型病斑多出现于秋季,光皮树种水泡型症状明显,粗皮树种不形成水泡,仅树皮下变褐腐烂,并流出红褐色液体。枯斑型先是树皮上出现小的水浸状圆斑,稍隆起,手压有柔软感,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黑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4.2病原

水泡型溃疡病有性世代为子囊菌门、腔菌纲、葡萄座腔菌属的茶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ribis(Tode)Grossenb.&Dugg];该菌无性阶段为半知菌类、球壳孢目、聚生壳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

4.3发病规律

该病菌以菌丝(也可以未成熟的子实体)在树干枝条的病斑和病残体中越冬。翌年春气温升到10℃以上,菌丝开始活动,杨树表皮出现明显的病斑。分生孢子及子囊孢子也可在病组织内越冬。病菌多由伤口或皮孔侵入,以潜伏状态存在,次年春还可在老伤疤处发病。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昆虫和气流传播,通过带菌的苗木的插穗等繁殖材料的调运可进行远距离传播。分生孢子可反复侵染。皮层腐烂变黑,到春季病斑出现黑粒―分生孢子器。后期病斑周围形成隆起愈伤组织,此时中央开裂,形成典型溃疡症状。粗皮杨树发病不呈水泡状,发病处树皮流出赤褐色液体。秋季老病斑出现粗黑点为病菌有性阶段。

5 杨树烂皮病

杨树烂皮病又称腐烂病,是杨树的重要枝干病害,主要危害树木主干和枝条,表现出干腐和枯梢2种类型。发病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肿状斑,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时龟裂。被害树木树势衰弱,甚至枯死,常造成大片杨、柳树死亡,是杨、柳树毁灭性病害。

5.1症状

主要表现为干腐和枯稍2种类型。主要发生于主干、大枝及分杈处。发病初期病斑呈暗褐色、水渍状,略为肿胀,病部皮层组织腐烂变软,之后病斑后失水下陷。病斑有明显的黑褐色边缘,但无固定形状。病斑在粗皮树种上表现不明显。发病后期在病斑上长出许多针头状黑色小突起,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在适宜条件下,病斑扩展速度很快,当病部环绕树干一周时,由于输导组织被破坏,病部以上枝条即行枯死。在秋冬季节,在死亡的病斑上可长出一些黑色小点,突破表皮外露,此为病菌的子囊壳。

5.2病原

有性阶段属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菌目,污黑腐皮壳菌(Valsa sordida Nit.);无性态为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Pers.)Fr.]。

5.3发病规律

该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有伤口的树木、幼树和嫩枝较易感病,病原菌先在有伤口和树势衰弱的部位进行侵染。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天,当温度、湿度适合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等媒介传播,落在杨树上。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各种伤口或死亡组织侵入寄主。潜育期6~10d,再经过2~4d产生分生孢子。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如环境条件适宜时,可不断产生孢子进行侵染,造成病害的流行。到生长季末期病菌又在病组织内越冬。杨树烂皮病4~9月均可发生,5月中旬大量出现,雨后或潮湿天气发病更多,7月后病情减少,8~9月又出现发病高峰,到9月病害基本停止发展。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4~35℃,平均10~15℃有利于发病。杨树烂皮病在一年中的春、秋季2次发病高峰中,春季危害较重。发病后期病斑上生出许多针失状黑色小突起,在潮湿情况下可从中挤出橘红色卷须状分生孢子角。

6杨树病害的防治措施

6.1 选育抗病的树种

培育优质苗木,提高造林苗木的抗病性,种植抗病品种或无性系可大大减少人工林的损失。

6.2 实行合理的栽培管理

加强造林后的管理,及时排灌,适时松土除草,合理整枝间伐,防治病虫害。在树干距地面1米以下涂白、绑草把(或草绳)或在树干基部培土,以防冻害和日灼。清除林地病落叶,减少越冬菌源数量。合理密植,保持林内通风透光。

6.3 营造混交林

实行多树种多品种混合栽植,大力营造混交林,提高混交林比例,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作用,避免因大面积杨树纯林可能造成的杨树病害流行。

6.4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以秋防为主,春、秋防治结合。在主干上喷洒药剂,阻止病菌的侵入和蔓延。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福美双+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的混合液喷涂感病树干;发病高峰期,用1%溃腐灵50~80倍液涂抹病斑或用注射器直接注射在病斑,或用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50%多菌灵100倍液、50%退菌特100倍液、20%农抗120水剂10倍液、菌毒清80倍液喷洒主干和大枝。针对杨树烂皮病涂药前先用小刀将病组织划破或刮除病斑老皮再涂药,可提高防治效果。涂药后6d,再用赤霉素涂于病斑周围,可促进产生愈合组织,阻止病斑复发。

参考文献

[1]崔彦海,杨彦龙,刘国新,等.吉林省白城区杨树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吉林农业,2010: (6):153-154.

[2]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一)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3]张康普,李俊中,刘跃华,等.杨树黑斑病发生规律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C].经济策论,2011:311-315.

[4]赵明杨,赵桂华.杨树溃疡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J].林业实用技术,2007: (11):30-31.

第4篇:冬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关键词 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北方地区

中图分类号 S432;S7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137-02

近年来,随着设施园艺的迅速发展,也为园艺植物的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生态条件,病虫周年活动、发生和流行频繁,为害方式和分布格局发生变化,老病有加重的趋势,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病虫害,已成为制约园林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 病害危害情况

园林植物病害种类繁多,几乎每种园林植物都会遭受叶部病害的危害,叶片的病斑、花朵早落严重影响园林植物的观赏效果。叶部病害导致园林植物提早落叶,减少光合作用产物的积累,削弱花木的生长势。非侵染性病原和侵染性病原都能引起园林植物的叶花果病害,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的主要类型有灰霉病、白粉病、锈病、煤污病、叶斑病[1]。

2 侵染循环特点

病落叶是初侵染环境的主要来源,大多数病原菌以菌丝体、子实体或休眠体在病落叶上越冬。一般情况下,有多次再侵染。再侵染来源单纯,均来自于初侵染所形成的病部。叶、花、果病害的潜育期一般较短,大部分在7~15 d。风、雨、昆虫等是叶部病害病原物传播的动力和媒介,多数通过气流传播。人类活动在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叶部病原物的侵染途径主要有直接侵入、自然孔口侵入和伤口侵入几种[2]。

3 几种常见的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在园林植物病害防治上,应坚持以下原则:以减少侵染来源和喷药保护作为防治园林植物叶、花、果病害的主要措施,以改善园林植物生长环境作为控制病害发生的根本措施。

3.1 灰霉病类

灰霉病是危害多种园林观赏植物的一种病害,尤其在温室郁闭的环境下,更易发病,危害多种温室花卉。其寄主范围广,如天竺葵、蝴蝶兰、香石竹、仙客来、百合花、一品红、海棠类等。该病不仅能侵害植物的叶部,还能危及根、茎、花等各个部位。

3.1.1 症状及病原。灰霉病的病症很明显,在潮湿情况下病部会形成显著的灰色霉层。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是最主要的病原菌,该菌寄主范围很广,几乎能侵染每一种草木观赏植物。

3.1.2 病害循环特点。灰霉病的病原以菌核在土中越冬,或以菌丝体在被害部越冬。第2年春,当气温达20 ℃左右,空气湿度大时,产生分生孢子。孢子成熟,随风雨飞散传播,在叶缘、叶柄、花瓣等处发芽侵染寄主组织,不久形成病斑,并不断产生分生孢子,飞散而反复侵染。一般在温室栽培的环境条件下,空气湿度大,湿度适宜,通风不良时,发病严重,且能整年反复侵染危害。

3.1.3 发生条件。一是温、湿度。日光温室内低温(

3.1.4 防治措施。一是灰霉病的盛发与环境的郁蔽有密切关系,保持通风透光的栽培环境可减少发病。采用双重覆膜、膜下灌水的栽培措施。根据天气情况,合理放风,降低室内温度。二是提高植株的生长势,可有效地增加植物的免疫力,所以应加强养护管理,及时清理温室和圃地。避免造成伤口,可减少侵染和发病。三是应注意发病早期防治,如发现少量发病时,应及时去除发病的叶、花,集中烧毁,以制止病态的扩展蔓延。四是在春、夏季多雨季节和温室的环境下,空气温湿度适宜于病菌的繁殖和蔓延,应及时、定期喷药防治,以制止该病的盛发。常用的药液有: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3.2 白粉病类

白粉病是园林植物上常见的重要病害,除针叶树和球茎、鳞茎、兰花等花卉以及角质层、蜡质层厚的花卉(如山楂、玉兰等)以外,许多观赏植物都可以发生白粉病。

3.2.1 症状及病原。白粉病的病症非常明显,在发病部位覆盖有1层白色粉层。引起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常见病原菌有白粉菌属(Erysiphe)、单囊壳属(Sphaerotheca)、内丝白粉菌属(Leveillula)等。

3.2.2 发生条件。白粉病菌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病残体、病芽上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时,侵染叶片和新梢。生长季节可发生多次重复侵染,在露地条件下,该病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以4—6月、9—10月发病较重,尤其秋季发病严重。栽植于树荫下、栽植密度大、氮肥使用过多、通风条件差的园林植物发病严重。

3.2.3 防治措施。一是早春加强修剪,剪除染病枝叶并及时烧毁,减少侵染源[4]。二是合理施用氮肥,多施磷钾肥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使植株生长健壮,以增加抗病能力。三是绿地设计和栽植时密度要合理,使其通风透光,不要为了近期效果随意加大植物密度。四是休眠期均匀喷洒1遍3~5 °Bé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源。五是喷药防治。常用药液:25%粉锈宁可湿性剂2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50%退菌特800倍液等,定期喷雾。

3.3 锈病类

锈病是园林植物中的一类常见病害,据统计全国有80余种园林植物锈病。

3.3.1 症状及病原。园林植物锈病中常见的病原菌有柄锈属(Puccinia)、单胞锈属(Uromyces)、胶锈属(Gymnosopor-agium)、柱锈属(Cronartium)等。

3.3.2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上越冬。翌年担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海棠的嫩叶、叶柄、嫩枝、果实上,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由表皮侵入;锈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桧柏上侵入新梢越冬,没有再侵染。该病菌需要转主寄生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因此海棠与桧柏类针叶树混栽会增加发病率[5]。

3.3.3 防治措施。一是合理配置园林植物,防止转主寄生发生锈病。5 km内不植桧柏。二是剪除菌源。冬季剪除桧柏上的菌瘿和重病枝,集中烧毁。三是化学防治。果树在休眠期喷洒3 °Bé的石硫合剂,以杀死在芽内及病部越冬的菌丝体;生长季节果树喷药打断转主循环。锈菌传播范围一般在2.5~5.0 km,对于离桧柏近的苹果树和梨园,应在苹果树发芽后至幼果期,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后25 d内,即在担孢子传播、侵染盛期喷药保护。常用药液有:石灰倍量式160~200倍波尔多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2 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1~2次,均有较好防效。另外,在10月中旬至11月底,对桧柏喷施0.3%五氯酚钠混合1 °Bé石硫合剂以杀除传到桧柏上的锈孢子。3月上中旬,在桧柏上喷施3~5 °Bé石硫合剂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2次,可有效抑制冬孢子萌芽产生担孢子。

3.4 叶斑类

叶斑类是叶片因组织受病菌的局部侵染而形成各种类型斑点的一类病害的总称。叶斑病又可分为黑斑病、褐斑病、圆斑病、角斑病、斑枯病、龙斑病等种类。这种病害的后期常在病斑上产生各种小颗粒或霉层。叶斑病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效果,并导致叶片提早脱落,影响植物的生长。

3.4.1 发病条件。本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芽鳞、叶痕及枯枝落叶上越冬。早春展叶期,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喷灌水或昆虫传播。潜育期7~10 d。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多次再侵染。雨水是该病流行的主要条件。多雨、多雾、露水重则发病严重。老叶较抗病,展开6~14 d的新叶最易感病。月季的不同品种之间其抗病性也有较大的差异,一般浅黄色的品种易感病。

3.4.2 防治措施。一是减少侵染来源。盆栽的植物应及时摘除病叶,秋季彻底清扫病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或消灭初侵染源;重病区的苗木出圃时用高锰酸钾1 000倍液浸泡消毒。二是加强栽培管理,切忌土壤积水。增施腐殖质肥和钾肥,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光,以提高植株抗病力,控制病害的发生。三是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褐斑病可用1∶2∶200倍液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50%本来特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枯斑病可用65%代森锌500倍液或多菌灵600~800倍液喷雾防治。

4 参考文献

[1] 汪锋.园林植物病害的检查识别与园艺防除手段[J].现代农业科技,2006(2):30-31.

[2] 卢东升,黄新华,谢正萍,等.信阳市园林植物真菌性病害调查与鉴定(Ⅰ)[J].河南农业科学,2009(3):66-69.

[3] 卢东升,王金平,谢正萍,等.信阳市园林植物真菌性病害调查与鉴定(Ⅱ)[J].安徽农业科学,2009(19):9030-9031.

第5篇:冬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1存在问题

1.1致病原因认识片面

多年来,人们对大樱桃流胶的致病原因始终认为是由伤口(虫伤、冻伤、灼伤、机械伤等)诱发或生理失衡造成的,根本没有认识到还有细菌侵染而流胶。因而在防治措施上也多从预防伤口和调节生理平衡这两方面入手,没有对细菌进行防治,导致治疗效果始终不理想。这可能是该病长期久治不愈的一个主要原因。

1.2防治时间滞后

流胶病主要是由两种细菌(丁香假单胞菌、核果树细菌性溃疡病菌)侵染引起。这两种细菌喜欢冷凉气候,6 ℃的低温即可侵染,12~21 ℃为侵染盛期。一般在晚秋和冬季开始侵染,早春就形成溃疡组织。也就是说,当发现枝干有流胶时,病菌早已侵入树体内。目前,大多数果农是在发现已经流胶时才开始用药治疗,根本没有在晚秋落叶后进行喷药防治。这种用药在发病之后的做法,即使喷布的药剂再多、浓度再高,也无济于事。

1.3选择药剂错位

众所周知,铜制剂与农用链霉素是治疗细菌性病害的最佳有效药剂。既然大樱桃流胶病是由两种细菌侵染引起,那么,理所当然的应该使用铜制剂或农用链霉素进行防治。但生产中,大多数果农是单纯通过防治虫害、减少伤口、排水防涝、刮除胶块等方法来防治流胶病,很少喷药防治。即使用药,也是在刮除胶块后涂抹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福美砷等防治真菌性病害的药剂。因此,不能有效地杀灭从各种伤口、气孔、皮孔等部位侵入体内的细菌。药不对病,很难收到应有的防治效果。

2用药建议

根据大樱桃流胶病的发生特点,在抓好科学选址建园、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整形修剪和防止造成伤口的基础上,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喷药防治。在这方面建议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抓住关键时期,二是使用有效药剂。

2.1抓住关键时期

防治大樱桃流胶病要重点抓好细菌的越冬

山西果树SHANXIFRUITS 2014(6)

阶段和细菌散布、传播阶段这两个关键时期,将病菌最大限度地控制或消灭在大量繁殖侵染之前,以降低繁殖系数,达到逐步消灭之目的。

越冬阶段指从落叶后到结冰前(11月底前)。大樱桃落叶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其气温保持在10~15 ℃,这一温度正适合病菌的侵染(6 ℃即可侵染)。同时,叶片脱落后留下的叶痕、枝干上的皮孔及蚜虫、介壳虫等危害造成的伤口都是病菌入侵的通道。抓紧这一时段进行喷药,保护好这些易侵组织部位是防止或减少流胶病的重要措施。另外,此时树冠叶片已经落光,只留有枝条,目标清晰,喷药方便,抓紧这一时段喷好这次药,不仅可降低投入成本,更重要的是可有效地杀灭准备入侵体内和越冬的病菌,减少或避免早春流胶病的发生。

细菌传染阶段指从发芽前到雨季来临前(6月底前)。春天随气温升高和降雨次数增多,细菌的繁殖、侵染速度也相应加快,而与之同步进行的大樱桃萌芽、开花、展叶、坐果、抽生新梢等物候期也依次展开。此时,大量存在的细菌不但会侵染枝条造成流胶,而且还能侵染叶片、幼果、芽体,致使叶片穿孔、果面凹陷、芽簇死亡。一旦进入雨季,早春形成的含有病菌的胶液会随雨水下流,迅速蔓延到易感组织部位(皮孔、伤口等),侵入体内,造成再次流胶。尤其遇到阴雨连绵天气,发病更重,更易流出大量胶液,扩大蔓延。因此,必须在雨季来临之前及时喷药,最大限度地杀灭病菌,控制或减少其侵染传播,以防止或减少流胶病的再次发生。

2.2使用有效药剂

根据大樱桃流胶病致病细菌的发生特点,必须在不同时期使用相应的防治药剂才能收到理想的防治效果。一般分为以下3个防治阶段:

第1阶段为落叶后到结冰前,此时细菌正处于初侵染阶段。为防止或减少细菌侵入树体内,可喷施铜制剂或农用链霉素。铜制剂可选用必备、多宁、铜高尚、波尔多液等,喷药要细致、周到,尤其要喷好主干、中干、主枝及各类枝条的分叉处。杀灭晚秋发生的细菌,保护好易感组织部位,降低越冬病菌基数。

第2阶段为发芽前,一般在3月中下旬左右。越冬病菌随温度升高、降雨增多而加快繁殖侵染,为遏制其发生发展,要在大樱桃发芽前喷1次3~5 °Be石硫合剂或1U1U100倍波尔多液,杀灭越冬病菌,控制或减少其对树体的侵染危害。

第6篇:冬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郑州市惠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科,河南郑州 450044

[摘要]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入侵呼吸道粘膜后所引发的病变,近年来在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恶化的情况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其在临床中多变现多发热、咳嗽、全身乏力等,部分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器官损伤甚至死亡,并且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旦爆发,其传播速度之快、面积之广都是无法控制的,在一定程度上极易造成社会恐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笔者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入手,对其预防和治疗要点展开分析,归纳总结如下。

[

关键词 ] 呼吸道传染病;特点;防治要点

[中图分类号] R18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b)-0192-02

[作者简介] 宋宏剑(1968-),男,河南郑州市,本科,主管医师,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1092532356@qq.com。

近年来,新出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有四十余种,并且正以每年一到两个或以上的速度逐年递增,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1],因而面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必须给予相关有效的防治预防措施,控制它发生的同时又必须对已发生的进行积极治疗。真菌感染也是引发呼吸道传染疾病的诱因之一,随着如今空气环境的不断恶化,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生机率已经越来越高,并且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真菌感染中,呼吸系统的感染最为常见[2]。到如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经被我国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3]所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中,并要求用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方式进行预防,可见相关学着及领导人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视。

1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

1.1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煮要是通过人体呼吸道进行细菌及病毒的生长和繁殖,甚至部分细菌还会产生内毒素或是外毒素,从而导致呼吸道局部发生严重病变,在传播过程中,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更是从呼吸道传出,以呼吸或是飞沫的方式传递至空气中,久而久之引起相应感染,相关疾病的携带患者则是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染源[4]。

1.2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特点

首先,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播范围广且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近年来,以甲型流感为例,其传播范围是世界性的,并且由于人员流动迅速,更是使得这种疾病拥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其次,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儿童及弱势群体中的发病率更高,这其中三至六个月的婴儿由于其先天性的免疫力所以反而不易被传染,发病效率低,另外幼儿、儿童等群体则是缺乏对疾病的免疫能力,故其在接触病原体之后多易被感染,但在儿童时期已经感染过的人,成年之后因其机体已获得相应的免疫能力,所以反而不易被感染,当然,也不排除其中免疫力天生存在缺陷的人,其对此类病毒的抵抗能力差,同样易被感染[5];再则,在急性呼吸道传播中,若有易感者存在时,则新病例可能会持续发生,易感者数量较多是则可能形成流行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而在同一个城市中,若是人口密度高,那么同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可能常年持续不断,并且有可能引发新的病原体的产生;最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呈现周期性流行,它与传播过程中接触易感人群的增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3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季节以及早期症状

一年四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尤以春冬季节比例更多,春冬季节人们大多在室活动或是工作,更是增加了彼此间的接触机会,呼吸及飞沫传播的几率大大增加,并且由于春冬季节室内外温差较大,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破换了人体呼吸道的内环境,提高了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易感几率,甚至春冬季及紫外线强度较之其余两个季节更弱一些,这就使得它难以将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杀灭。

另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早期都伴随着发热、头疼、咳嗽、感冒等相似的临床症状的产生,不同的病原体在两到三天后则又会演变成如麻疹、猩红热等临床症状[6]。

1.4 真菌感染引发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特点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的范畴,往往在机体的免疫功能较差时或菌群失调时才会发生感染情况。相关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大多数都伴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基础疾病,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机率最高,经研究,发现患者有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气道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增加了受感染的可能[8]。在易患因素中,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低蛋白血症所占比例最高。所有患者中平均年龄偏高,中老年人的体质因素也有一定影响,这部分患者呼吸道防御屏障受到破坏,呼吸功能不够健全,免疫功能较差,有菌群失调的现象存在[9]。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

2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2.1隔离病原体携带者

因为相关患者的鼻腔、口腔都存在大量的病毒以及细菌,在日常生活中,会因为病人咳嗽或是打喷嚏甚至呼吸自然而然的将这些病毒和细菌传播到空气中去,而另一些健康的人随着呼吸吸进这些携带病毒或是细菌的空气,极易成为下一个被感染的人,故而对此类疾病的早期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早期,可隔离相关病原体携带患者,从而起到控制感染源的作用。

2.2控制病毒或细菌的传播途径

在出行中病原体的携带者或是健康者都可携带口罩是最为简单的日常防护措施,对于相关空气难以保持流通的公公场所,则在一定条件下可借力于一些化学消毒剂,进行简单易行的室内消毒,大多场所中的消毒方式多采用氧乙酸喷雾或是熏蒸。在消毒中,喷雾浓度控制在1%,且每立方米的计量保持在0、15 g,时间为15~20 min不等,而熏蒸每立方米的计量则是应当保持在0.7~1 g之间,喷雾或熏蒸过后,需将相关场所密封30 min左右,最后通风即可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

2.3加强相关卫生知识的传播

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治疗及防治中,相关卫生知识的传播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人们熟悉相关注意事项,才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这种传染病的防治做到从根源抓起,其卫生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相关患者应当自觉不去公共场所,若是必须出行,则出行中应当带戴口罩遮住口鼻,打喷嚏及咳嗽时用手帕捂住口鼻,生活中,应当尽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传染病流行的季节要尽量减少聚会等,从而起到防止易感者和病毒细菌携带者流动的目的。

2.4加强日常防护

日常中,人们可以多参加体育活动等,尤其易感人群更应当注重平时的锻炼,一起到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的作用,且在日常生活中,可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选取一些中药等对相关疾病进行一定防护,如众所周知的板蓝根在流感中的防治作用。

2.5 儿童针对性防护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不够健全,在自身的抵抗力上还比较薄弱,在特定的年龄段中会比较容易患有一些疾病,对于儿童的保健护理重要性要高于成人,主要的护理方法要根据各个年龄段儿童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特点,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家长的协助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解决儿童在生长发育时遇到的问题,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10]。儿童在常规传染疾病控制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综合的控制管理。保证儿童的环境卫生,采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多打扫室内卫生,定期对室内的空气以及物品的细菌进行检测,室温最好保持在20~23℃左右,可以适当提高湿度[11]。由于儿童容易患上感染上下呼吸道的疾病,对此可以分别采取药物和饮食管理,采用丙种球蛋白加强儿童的自身免疫力,每月进行一次静脉注射。在饮食上多选用有健脾益肾、止咳化痰的食物,例如蜂蜜、核桃、山药、猪肉、牛肉等等。在日常生活习惯上要对儿童进行知道,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等有助于防止传染性疾病的好习惯。

2.6 真菌感染防护

由于肺部真菌感染往往在临床中没有特异性表现,容易混淆,造成早期诊断具有一定困难。目前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表现,然而有部分患者在X线和CT的检查结果中显示同普通细菌性肺炎比较类似,鉴别比较困难。而在真菌感染的治疗方面,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药物包括三唑类和多烯类,例如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以及5-氟尿嘧啶等,然而此类药物不宜长期使用,在用药上需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适当静卧休息,饮食注意热量和蛋白的摄入,积极控制原发性疾病[12]。

3结语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入侵呼吸道粘膜后所引发的病变,近年来在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恶化的情况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其在临床中多变现多发热、咳嗽、全身乏力等,部分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器官损伤甚至死亡,并且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旦爆发,其传播速度之快、面积之广都是无法控制的,在一定程度上极易造成社会恐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针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进行分析,所提出的防护措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用作今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的参考。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应当是从多方面同时入手的,而在相关疾病的传染源中,其非典型性、轻型以及隐性感染者居多,且目前为止,对这一类的病人确诊仍存在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现仍缺少有效的对大面积空气进行消毒的方式,并且切断传播途径的具体方式在实行中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因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最有效防治措施则是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力,将人体自动免疫的方法落实到防治中去,则可有效防止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概率。

[

参考文献]

[1]金伟斌,卢建华,吴建国.基于健康管理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社区防控策略[J].医学与社会,2011(2):104-105.

[2]曹宁,孙莉芳. 西安市五环社区1990—2007年儿童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4):56-57.

[3]巩玉秀,李六亿,张朝阳.国内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2000,16(9):522-525.

[4]杨静.浅谈幼儿园儿童心理卫生在儿童保健中的重要性[J].中外医疗.2010,27(4):47.

[5]米素兰.保健护理在早期幼儿园儿童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3,23(1):61-62.

[6]黎海芪.铁、碘、维生素A微传染素的现代观[J].中国幼儿园儿童保健杂志,2011,10(13):170-181.

[7]李冬梅,刘海博,甘亚弟.北京市大兴区学校托幼机构5年传染病发病情况[J].中国幼儿园儿童保健杂志,2010,12(13):229-230.

[8]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10,4(5):86-87.

[9]李金梅,周以玲.120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08,12(7):667-668.

[10]吴素玲,杨大锁.168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12,14(4):79-80.

[11]任丽.抗生素与呼吸科老年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分析[J].华夏医学,2012,23(12):3332-3333.

第7篇:冬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关键词】 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特点;预防控制;易感人群;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3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27-02

呼吸道感染指的是病原体经过人体的咽腔、鼻腔、支气管、器官等器官侵入人体而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具有潜伏期短、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发热传染性强、难以控制等特点,是对人类生活具有较大威胁的传染病类型。上世纪末,许多发达国家都对水痘、肺结核等传染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研究,我国也在非典后做出相应的隔离防护标准,使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有所成效,但是随着不同类型呼吸道疾病的逐渐发生和发展,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始终不能放弃。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传染特点,及其有效临床预防和控制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并确诊为呼吸道传染病;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1-72岁,平均(5314±25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全身酸痛、头痛、流涕、咳嗽、水痘、风疹等。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期间的临床资料,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临床症状、用药情况等有效信息录入excel表格,进行系统研究[1]。主要针对患者的发病特点、传播途径等进行,并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特点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总结有效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措施。

13 统计分析 本组研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χ±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经本组研究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染源表现为呼吸道传染病、阴性传染源、动物等,经临床对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

31 感染源 经本组研究发现,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类型十分复杂,种类繁多,主要表现为病毒、细菌和衣原体等,其中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病毒,下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2]。呼吸道传染患者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传染源,特别是水痘、麻疹、百日咳等不具备携带病原状态的传染病,携带病毒的患者是其主要传染源。其次,健康带菌人群和隐性感染也是传染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感染源。此外,禽鸟类等动物也会携带较多病毒或细菌,是导致人类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感染源。

32 传播途径 猩红热、麻疹、肺结核、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尘埃、飞沫、气溶胶等方式传播,其中飞沫传播方式只是在患者与传染源距离很近或接触时才能被传染,在无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只要与感染源之间的距离保持>2厘米就能绝对防治感染[3];此外,部分呼吸道传染病也可以经过间接接触传播。

33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呼吸道传染病,特别是儿童、婴幼儿、来年人等,其中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冬季和春季比较多发,主要原因表现为季节性的门窗进步,房屋内空气不流通,气候变化大等。

4 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由于呼吸道传染病的易感人群较为广泛,且不易治疗,反复发作,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较大影响,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是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具体的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41 隔离 隔离带有感染病菌的患者是治疗呼吸道传染病的一项有效措施,传染病患者是导致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主要感染源,有效的将病毒携带者、传染病患者等隔离治疗可以从根本上减小健康群体感染传染病的几率。

42 追踪接触者 接触传染病患者的人群会携带细菌、病毒等,根据消息的监测信息确定影响其影响人群和范围,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观察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新病例,并及时予以相应的治疗。

43 带菌患者用药治疗 对携带喜剧行呼吸道传染病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疫情发生时可以给予敏感的预防性抗生素治疗。

44 保护易感人群 季节交替是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冬春季节应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疫情爆发时要对老年人或儿童等抵抗力低下的人群进行急性接种或给予预防性药物治疗[4]。

45 环境处理 生活环境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结合传染病的感染源、污染范围等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必要的环境处理,保证生活环境的清洁、空气流畅,并给予必要的消毒处理。

46 健康教育 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于发展与患者对其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关系密切,加强对易感人群的将抗教育,使之了解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告知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是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邓小雁衢州市44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九卷 预防分卷)[C]2011,18(07):109-110

[2] 于亚军各地要做好冬春季突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2,13(04):198-199

第8篇:冬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1材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经过市疾控中心和我镇卫生所工作人员核实,对各病种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传染病发病情况

2.1.1发病强度:2004~2009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469例,年总发病率249.14/十万。其中乙类传染病153例,丙类传染病316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丙类传染病病种发病率依次为:手足口病137.06/十万,肺结核51.53/十万,其他感染性腹泻23.91/十万,病毒性肝炎14.34/十万,流行性腮腺炎6.91/十万,细菌性痢疾5.31/十万,猩红热5.31/十万,淋病2.12/十万,麻疹1.59/十万,疟疾1.06/十万。其他传染病如:尖锐湿疣13例,发病率为6.91/十万;水痘10例,发病率为5.31/十万。

2.1.2传播途径分类: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疾病(手足口病) 259 例,占55.22%;呼吸道传染病123例(肺结核97例,麻疹3例,猩红热10例,流行性腮腺炎13例),占26.23%;肠道传染病74例(甲型肝炎1例,未分型肝炎9例,戊型肝炎9例,细菌性痢疾10例,其他感染性腹泻45例),占15.78%;血源及性传播疾病11例(淋病4例,乙型肝炎5例,丙型肝炎2例),占总病例数的2.35%;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2例,即疟疾,占0.43%。

2.2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全镇37个行政村(居委)均有传染病发生,发病率排在前五位的是:育华村,肖陆村,杨华村,桃北村,夏庄居委。其余村及居委发病率均低于往年发病率水平。

2.2.2时间分布:全年均有传染病报告,春季发生传染病占全年发病总数的14.71%(69/469),以呼吸道传染病多见;夏季传染病占全年发病总数的31.13%(146/469),以手足口病多见,占本季发病总数的56.16%(82/146);秋季传染病占全年发病总数的39.45%(185/469),还是以手足口病发病为主,占本季发病总数的68.65%(127/185),其次是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占7.57%(14/185);冬季传染病占全年发病总数的14.71%(69/469),还是以手足口病较多见,占本季度发病数的68.12%(47/69)。全年中以6月份发病人数最多,占全年发病总数的15.14%(71/469),12月份最少,占全年发病总数的2.35%(11/469)。由于手足口病的病原主要是EV71病毒,传播途径较多,人群(特别是幼儿)普遍易感,所以易造成疾病的流行,该病患病后临床症状大多轻微,较易诊断,加之近来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有所提高和警惕,所以近年来该病的报告数有所增加。纵观时间分布,夏季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冬末和春季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

2.2.3人群分布:①职业分布:散童发病243例,占总数的51.81%;农民发病78例,占16.63%;幼托儿童发病54例,占11.51%;学生发病22例,占4.69%;工人发病25例,占5.33%;离退休人员发病24例,占5.12%;医务人员3例,占0.64%;商务人员4例,占0.85%;家务待业及干部发病各2例,各占0.43%;其他人员12例,占2.56%。②年龄分布:0~86岁均有发病,单各年龄组不同病种发病年龄高峰各异(见表):③性别分布:男女性别发病数比例为1.61:1(289/180)。

3讨论

传染病发病谱及其发病率的变化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扩大免疫规划后乙肝疫苗的免费接种、全民健康教育等措施的实施,血源和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已经明显减少;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也维持在较低水平;麻疹疫苗以及其他疫苗的接种使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大大下降。

第9篇:冬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范文

感冒

要:

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任何季节都有可能发生,尤其在冬季寒冷的季节,更是感冒的多发季节。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如何感冒,如何选择合适的感冒药的知识。

文:

一、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感冒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可以传染。感冒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鼻部的卡他症状为主,表现为鼻塞,打喷嚏和流鼻涕,如果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感冒就可能到第二阶段,表现为发烧、头痛、关节痛和咳嗽,如果是细菌感染或并发细菌感染的感冒,还有可能发生咽喉痛、支气管炎甚至肺炎。感冒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任何季节都有可能发生,尤其在冬季寒冷的季节,更是感冒的多发季节。人们迫切需要了解如何治疗感冒,如何选择合适的感冒药的知识。

二、对付大多数感冒抗生素无效

1)对于感冒的治疗一定要针对两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对症治疗。对于感冒初期的症状——鼻塞,打喷嚏和流鼻涕应尽快控制症状,应使用抗组胺药物和减鼻充血药物。如果发生发烧、头痛、关节痛等症状,应配合使用一些解热镇痛药物,如阿斯匹林或扑热息痛等,对于感冒引起的咳嗽,可以使用一些镇咳药加以控制。

由于感冒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对于病毒引起的感冒,使用抗生素是无效的,但是,如果感冒后并发了细菌感染,就应该及时加入抗生素进行治疗,切忌不要滥用抗生素。另外,泰诺、百服宁对感冒后期的发热、头痛和关节痛也有很好的疗效。还有许多感冒复方制剂,在选用时,可多征询医生意见。

2)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因而传播速度极快,在短时间内会出现大批病人,本次流感病程为7天,发烧平均持续时间为3天,而发病率即无性别差异,也无城乡差异,但家庭聚集性却十分明显,符合流感的传播途径。

学生的发病率在各职业人群中是最高的,由于学生为集体人群,一旦流感流行,传播将非常迅速。此外被感染的学生还会把病毒带回家,因此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群。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