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片断教学范文

片断教学精选(九篇)

片断教学

第1篇:片断教学范文

【关键词】公平性;体验;创新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公平性》一课,要让学生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会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关联,并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理解和辨别活动的公平性,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注意立足于学生的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一、抓眼球,诱生入境

[片断1]

1.师:我知道同学们喜欢玩游戏。这节课让我们在摸球游戏中学习知识好吗?

2.既然是游戏,我们就得遵守一定的规则和要求。老师这个袋中放了红、黄两种颜色的球,每次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算老师赢,摸到黄球算同学们赢。摸20次。下面请四个同学来合作完成。其他同学做监督员。

(摸球结果老师赢的次数明显多些)

师:老师今天“赢”得真爽啊!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出种种猜想:有人说老师作弊;有人说袋子里肯定是黄球多白球少……)

师:你们对袋中的球有质疑,那我们就来看看,(原来5红l黄)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可能性不等,不公平。(板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教学时我用明显不公平的游戏激发学生的不甘心,使学生迅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把教学过程引入师生互动的最佳境地。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是人。”学生需要与人交往,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尊重和理解。在学前儿童心目中的老师就是“妈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以饱满的热情,良好平和的心态和真诚的微笑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老师的微笑是学生最大的快乐,微笑着的老师恰似一股春风,给儿童的心田注入和煦的阳光,让儿童沐浴在友好、平和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二、促思考,成功体验

[片断2]

师:要让咱们玩起来公平,你会怎样放球呢?(板书:公平!)

(学生提出设想)

师:同学们的想法老师明白了,就是袋中这红球、黄球的个数要――(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板书:可能性相等,公平!)

师:那我们主新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1)怎样放球。(2)摸到红球算( )生赢,摸到黄球算( )生赢。(3)摸20次。

师:游戏前我们先预测一下摸球结果:(1)男生赢;(2)女生赢;(3)打平手。

师指名生说说预测理由。结果如何,让我们分组按要求摸球。

(活动结束,各小组汇报,教师板书各个小组活动结果)

师:观察结果,你的预测对吗?

师:是啊,游戏的魅力就在于此,游戏规则公平了,表示双方赢的机会是均等的,虽然有输有赢,大家都能接受!像这种对事情公平情况的判断,称作“公平性”。(板书课题:公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阅历,自己修改游戏规则,让游戏公平合理,并通过分组游戏得到验证,获得了成功体验,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

三、求创新,激活智力

[片断3]

1.小娟和小军也来做摸球游戏,他们的游戏规则是:(生读题)想想做做第2题。评点指出:此题要看口袋里红球和黄球的个数是否相同,也就是摸到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否相等。然后追问:(2)、(4)袋中的球做怎样的调整,也可以用来进行摸球游戏呢?(提示:第4号袋中不换球,也可以把游戏规则变为:摸到红球小娟得1分,摸到黄球小军得2分。)

2.综合练习

师:方方和圆圆都非常喜爱看《安徒生童话》这本书,他们好不容易才借到了一本。谁先看这本书呢?你们能帮他们出出主意吗?(学生自由讨论,然后交流提出的设想)

师:方方和圆圆也想到了四种玩法,你会建议他们选择哪种方法?

①转转盘 ②抓阄 ③抛硬币 ④摸牌

①转转盘,对应第80页想想千坎做第一题,选择公平的转盘。

②抓阄,联系生活实际,讲故事(两张死亡签)拓展思维。

③抛硬币,对应第81页“你知道吗”,拓展课外知识。

④摸牌,对应第81页想想做做第3题,判断并修改规则。

3.全课小结。这些方法在一些比赛中也常用到。(出示资料:足球比赛开始前抛硬币决定、乒乓球比赛前通过猜沫确定谁先发球等镜头,拓展学生的视野。)这些都体现了我们今天学的公平性原则。

第2篇:片断教学范文

[内容]

片断训练是篇幅短孝内容单一、形式灵活的一种写作训练形式,也叫小作文、小练笔、单项练习等。是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利用其进行短平快的战术性训练,能帮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积累生活体验,丰富语言材料,掌握写作方法。

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片断训练是一种分格训练,所谓的“格”是指单一的写作基本训练单位,主要是写作中的常用片断,如开头、结尾、总分段式,借物喻人的方法等。着力于“格”的理解和运用,并努力使之序列化。

从阅读教学角度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基本形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得益彰。主要是阅读材料中的典型片断,如《三味书屋》中介绍书屋一段,方位清楚,有模仿价值。注重阅读与写作间对应要素的理解和迁移。

片断训练需要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的综合参与;同时又是学生说话、听话和阅读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学生内部智力技能和语言文字的外部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是一种学生作文知识技能和心理活动辩证统一的训练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阶梯和桥梁。

片断训练根据训练内容和训练目的,可以分成: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四类。

(一)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

小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成为学生作文训练的最佳形式。所谓观察素描型片断训练就是以片断或简短的篇章为形式,将描写与叙述结合起来,反映周围生活的记叙文训练。通过观察素描类片断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

在具体训练中要做到:

1.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观察是获得感性表象的唯一途径。观察的对象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画或录像,它们生动具体,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而牢固的表象。使语言训练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帮助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驯出典型表象。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对丰富而完整的观察对象或过程获得感性表象;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帮助他们把握事物本质特性,筛选典型表象;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去强化典型表象。

3.让学生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使中心的表现更为有力、深刻。

(二)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

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就是指导学生以课文为素材练习写作的片断训练。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课文内容,而是对课文有所创造,或改变课文容量,或转换表现角度,或别出新意,或驰骋想象,既依据课文又超越课文。课文素材型片断训练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形式,将阅读和写作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上融合起来,使读和写既互为手段又互为目的,促进学生读写的同步发展。在实施训练时,教师要做到:

1.帮助学生发现可创作的课文素材。一般教师在这几方面引导学生着力寻找:

(1)课文留给读者回味思索的空白点。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进行片断训练。如:《忆铁人》中铁人的语言“哦?……咳!”可引导学生把铁人此时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出来。

(2)改变课文原来的表现角度,进行片断训练。如《再见了亲人》写志愿军叔叔向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话语,可让学生以小金花的口气写她向志愿军叔叔道别的话语。

(3)改变课文的容量,缩写或扩写其中的某个部分,进行片断训练。

(4)改变课文的文体进行片断的训练,如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记事的记叙文。

2.向学生提供准确进行语言表达的帮助;或向学生介绍某些背景情况;或向学生提供关键的词汇、句式;或告诉学生基本的写作常识和技巧,如诗歌改成记叙文应注意的问题;或帮助学生理清表达的思路。使学生能顺利地把内心所感外化为文字。

(三)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

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是模仿范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方法和观察方法进行片断练写的写作训练形式。是将在阅读范文时感知、理解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迁移运用。根据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模仿某些片断章句,如:开关、结尾、对话、炼字、修辞方法、句群段式结构等。使学生在借鉴范文的过程中加深对作者的各种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际的操作中初步形成写作的思维组块,以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针对形式仿效型片断训练的特点和目标,在指导时要注意:

1.加强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展示理解、积累、鉴赏的过程,以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特别要讲清范文片断的特点。如:《火烧云》中写火烧云变化的部分写作方法是:①按出现—变化—消失顺序写;②描写变化的动词各不相同。

2.向学生提供与范文情况相关的写作素材。两者间的相关度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水平,以及写作方法的难易程度做恰当的调节,也可分层提供或分步提供。还可以设法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由学生自己寻找写作素材,如:在仿效《火烧云》中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部分的写作方法进行训练时,让学生想象火烧云还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可以想象成动物,也可以想象成其他事物。

3.重视片断讲评,并把讲评的重点放在要求仿效的写作方法上,而对学生的练写片断中其他的优缺点,暂时不讲。同时,要引导学生互相讲评,自我批评,在讲评中巩固写作方法。

(四)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

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就是运作用学习到的部分语言文字进行片断写作的一种训练形式。促进学生对书面语言的内化,加速将消极语言转化成积极语言,丰富学生头脑的语汇储备,使学生的写作不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而且能“言之有文”、“妙语连珠”。能够进行语言文字包括词语(成语)、句式、警句、格言,甚至部分自然段的有意识地积累。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型片断训练时,教师要注意:

1.恰当选择需要积累、运用的语言文字。这些语言文字一般应具有连缀能力强,使用范围广,富有表现力等特点;或者是微言大义,或者是意境深远……衡量的标准是在学生的语言交往中能经常运用或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有切实帮助的。

第3篇:片断教学范文

关键词: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学片段 赏析

在2008年12月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了一节精彩的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因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现摘录片段,以期与同行分享交流。

教学片段一: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萨马兰奇宣布中国申奥成功》、《中国申奥代表团成员兴奋欢呼》、《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学生情绪高昂。)

教师:举办奥运会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申奥成功,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外交成功的重要表现。那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形势如何,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方针,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赏析:

导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导课同时也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特点的导课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功能。好的导课如同一块磁石,能在瞬间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本片段就是一个成功的导课案例。教师选用的是“社会热点导入法”,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2008年奥运会”。三幅图片,呈现出举国欢庆的盛大场面,抒发了一种无比自豪的民族情绪,学生的情绪便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适时点出“奥运会”与“外交”的关系,导入本节课教学,衔接自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教学片段二:

(教师播放视频“旧中国的外交政策”,学生认真观看。)

教师:请大家谈谈感受。

(学生发言积极,认识到位。)

赏析:

在新课程日益推进的当今,各类知识日益丰富,各种信息不断堆积,各种获知渠道深度诱惑,适当选择适宜的影音资料运用于历史教学中,对于高效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具有很大的作用。

这段影音资料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的成功表现在于于潜移默化中,于无形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项教学目标。在众多影音资料中,教师选择了历史记录片这种表现形式。较之影视剧,历史记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完全忠于历史,真实再现历史,这段视频就真实再现了中国近代以来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场上一次次奴颜婢膝、卖国求荣的嘴脸,真实再现了中国近代以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一次次将中华民族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罪恶。近乎黑色的画面、低沉的配音,给学生直接而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不由自主地走进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感受那段屈辱而残酷的历史,在得出“旧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屈辱的不平等的”这一历史认知结论的同时,并深深震撼心灵,引起心底的感知与彻悟,进而树立起为祖国昨天的耻辱和明天的荣耀而奋发图强、认真学习和报效祖国的思想。

教学片断三:

教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的因素都有哪些?

学生:国情、国家性质、国内外形势、国家力量……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面临三大问题: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决定新中国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即“另起炉灶”,这解决了“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的问题;新中国的国内形势决定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解决了“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问题;新中国的国际形势则决定新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即“一边倒”,这就解决了“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

赏析:

旧中国奉行的是屈辱外交,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将其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在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只分析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而这位教师处理得很细致很深刻很透彻,犹如神来之笔。其首先高屋建瓴地提出问题“影响一个国家外交的因素都有哪些”,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影响外交的三个因素与“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个外交方针相结合,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对于这三个外交方针的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对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有更深的理解。

课下交流中得知,这种处理方法借鉴了岳麓版教材的思维方式。新课程改革后,现在的教材是“一标多本”。就新疆使用的历史教材而言,就有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三个不同的版本。各版本教材原则上是依据统一的《课程标准》编写的,但由于《课程标准》的一些内容表述比较简略或高度概括,所以其涵盖的基本知识点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更主要的是各版本教材的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而且编者的知识储备、学术观点以及对中学教学形式的预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必然造成各版本教材出现很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各版本教材内容上的差异性,也形成了它们之间的互补性。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种差异进行互补,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丰富教学资源,拓展知识面,提高教学的实效。

教学片断四:

教师:这道题选什么?

学生:A。

教师:教材什么地方可以印证你的答案?

学生:第×页第×段第×行。

教师:请大家在书上做好标记。

第4篇:片断教学范文

教学片断一:(教师甲)

学生看书认识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

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专心看老师的测量。

(老师用直尺和圆规在圆上反复测量半径。)

师:你们发现这些半径都……?

生:都相等。

(老师在圆上画出一条半径,再画出两条半径。)

师:还能画吗?

生:能画。

师:能画多少条半径?

生:无数条。

(老师在圆上画一条直径,再让学生画出两条直径)

师: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

生:无数条。

师:这些直径都相等吗?

生:都相等。

师:在同一个圆里,直径长度与半径又有什么关系呢?看老师的灯片演示。

(同一条涂色的半径分别与几条直径比较。)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接着老师叫学生背诵圆的特征。)

教学片断二:(教师乙)

(自学、学生认识完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

师:学到现在,关于圆,你们觉得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生:有(自信地)

师:说得好,其实不说别的,就圆心、直径、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想不想自已动手来研究研究?(想!)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咱们的研究工具。待会儿就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随后,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记录到教师提供的“研究发现单”上,并在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师:光顾有研究也不行,我们还得善于将自已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你们说是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发现吧!

生1:我们小组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生1:我们组是通过折发现的。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会发现圆上有许许多多的半径。

生2:我们组是通过画得出这一发现的,只要你不停地画,你会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

生3:我们组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

师:噢?能具体说说吗?

生3:因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而圆上有无数个点(边讲边用手在圆上指),所以这样的线段也有无数条,这不正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师:看来,各个小组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了同样的发现。至于直径有无数条,还需不需要再说说理由了?

生:不需要了,因为道理是一样的。

师:关于半径或直径,还有哪些新发现?

生1:我们小组还发现,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

师: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生1:我们组是通过量发现的。先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

生2:我们组里折的,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长度都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生3:我认为,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半径处处相等。

生4:关于这一点发现,我有一点补充。因为不同的圆,半径其实是不一样长的。所以要加上“在同圆内”,这一发现才准确。

师:大家觉得他的这一补充怎么样?

生:有道理。

师:看来,只有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补充,我们才能使自已的发现更加准确、更加完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1:我们是动手量出来的。

生2:我们是动手折出来的。

生3:我们还 可以根据半径和直径的意义来想,既然叫“半径”,自然应该是直径长度是半径的一半。

师:看来,大家的想象力还真丰富。

生4:我们组还发现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

师: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生5:应该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就在哪儿了。

生6:我们组还发现,圆是世界上最美的图形。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的想的吗?

生7:生活中,我们到处都能找到圆。如果没有了圆,我们生活的世界一定缺乏生气。

师:当然,老师相信,同学们手中一定还有更多精彩的发现,没有来得及展示。没关系,那就请大家下课后将刚才的发现剪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数学角上,让全班同学一起来交流,一起来分享,好吗?

生:好。

这两位老师的教学,引起了笔者深深地思考:

一、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成为“平等的首席”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甲遇到学生说出了结论,或束手无策,缺乏点拨技巧;或认为达到了教学目标,不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仅凭一个或少数几个同学的“结论”,再吆喝一声“同意”,便万事大吉。而教师乙深谙“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当学生自学认识完半径、直径、圆心等概念后,让学生用手中的“园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自己动手研究、探索半径、直径、圆心之间的规律。这是本节数学课的主要环节之一,学生活动乱而有序,有的折、有的量;有的方法好一些,有的方法似乎“笨”一些;有小声讨论的,也可能有人在“争辩”……但我们说:学生正在产生“数学经历”,正是在经历自主“做数学”的过程,是很好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教师此时绝非无事可做,相反,他此时是最忙的:或在巡视,在学生处于茫然时,给他们一个恰当的指导――你看这样会怎样?或根据需要坐在某个组内,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与操作。教师不是以一个教学方法面对全体学生,而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学生的活动(折、量、讨论)是有效的、宽松的,教师不追求“统一化”和“最佳化”而致力于“多样化”和“合理化”,与其说他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她注意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已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成为主动地创新者、主体者,而教师的角色更符合“平等的首席”的特征,在适当时机引领学生的探索走向深入、持久、有效。

二、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不是一种“告诉”。数学应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变单一的数学知识传授为全面的数学素养教育,变以课堂为中心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生活和社会,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训练为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探索过程。

教师甲在教学中还是没有摆脱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约束,总习惯于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得出最后的结论――“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当学生一说出“正确答案”就高兴异常,似乎教学目标就达到了。这种做法将《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大打折扣。

教师乙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教师乙的学生也说出了“圆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等所谓的“正确答案”,但这位教师并没有满足,因为他知道,数学素养、能力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因此,教师乙话题一转:“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噢,能具体说说吗?……“关于直径和半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教师的话将学生引导到探究圆的特征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共同分享,亲身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这并不是带着学生“兜圈子”,而是为了使孩子切身感受到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是真实的。

三、数学课的教学要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新课程倡导数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第5篇:片断教学范文

教学片断

(画面一)生:56名学生手持“红、绿、蓝”三种色彩鲜艳的花环(注:花环是呼啦圈用“红、绿、蓝”三种色彩鲜艳彩纸制作面成的)按14人×4列横队集队,师生问好宣布上课。

师:同学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花环。

师:花环有哪些用途?

生(一):能进行大型团体操表演、舞蹈表演。

生(二):能拼字和组成艺术造型。

生(三):能做锻炼身体的器材,如游戏用具、呼啦圈、设置障碍等等。

师总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回答得非常好。本节课我们将共同研究和学习“花环”这一民族传统文艺表演用具在体育教学中的多种用途,展示我们的青春激情与活力。

首先请同学们通过多媒体画面观看本次课的队列队形变化跑动路线和造型变化,老师随着队形变化讲解表演方法和动作要求。

师: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生:看明白了!

师:现在让我们随着歌曲《年轻的心》飞舞青春,展示激情与活力进行花环队列队形变换表演吧。

(画面二)生:音乐响起,同学们手持“红、绿、蓝”三色花环,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从三条不同路线跑向篮球场地中央,变化成“红、绿、蓝”三色方块组成的“品”字形(各个方块4×4=16人),随着画面二音乐节拍,学生挥舞着花环翻滚着波浪,进行精彩的表演。

(画面三)生:在教师的指导提示下左转弯

齐步走由三个方块变换成了三个螺队形,学生由低到高依次连接和舞动着花环,形成了三条色彩鲜艳的螺彩带,非常美丽。

(画面四)生:老师指导提示学生由螺旋队形变换成三个小花坛,每个花坛分三层,从里向外分别为3+5+8=16人。学生收起花环含苞花坛,然后再以层次打开,像三朵正在盛开的鲜花。

(画面五)生:在老师指导提示下,学生由花坛变回品字,呼喊着“青春活力、活力青春”的口号,用花环摆放拼出八个红画面四灯笼和“活力”两个字。意为展示青春、展示活力。音乐结束,表演完毕。

师总结:刚才我们在轻松愉快而又充满动感的音乐伴奏下,进行了一系列花环队列队形变换表演,同学们的表演非常精彩,很有创意,也非常成功,把花环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表演艺术与健身用途充分体现出来了。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文体活动中加灵活以用,把花环的表演与健身用途发扬光大,创设出更多美丽动人而又体现时代精神的艺术画面来。

片断分析:

在上述第一个教学片断中,教师通过多媒体画面讲解、提示、指导及学生在表演中的引导、示范、表扬与鼓励等方法,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同学们团结协作、勇于展示自我风采的精神。从整个表演情况来看,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完成得非常好。本课教材的选用,教法的设计和教学的效果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在:

1.对教材的挖掘,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有机结合。

为实现面向全体,主动参与、乐在其中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材的选用和组合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思考。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勇于展示青春活力等方面作为教学的目标,把花环表演与传统教材的队列队形练习有机结合起来,在美妙和谐的音乐中,用文艺表演的形式将一幅幅美丽动人,充满青春活力的画面展示在人们眼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同时把体育、音乐、美术真正融为一体。

2.对学情的分析,体现了“健康第一,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

小学高段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但注意力和兴趣很容易分散。在队列队形练习时,如果单调而又枯燥的重兔恳桓龆作,学生必然会感到很乏味,不利于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视觉效果来讲,色彩鲜艳的花环对初中学生来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好奇心和爱美之心,学生总想拿着花环摆弄一番,这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再加上富青春激情的动感音乐,很容易激发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动机和愿望,体会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成功与快乐的感受,从而主动去理解、掌握、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

3.在教法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运用多媒体比较直观形象的演示了花环队列队形变换的基本方法和跑动路线,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指导、语言提示及动作示范,成功的完成了教学预期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每一个练习环节中,表现出了渴求新知、敢于创新、勇于展示青春风采与活力的精神。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非常融洽的,体现了教学中以老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在六分钟练习中要变换五个队列造型,回答十多个问题,学生完成得非常好。教师也对学生的回答和练习进行了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如:“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回答得非常好!”“你们的表演非常精彩,很有创意,也非常成功”等等,学生很开心,练得很投入很认真。

4.在创新与特色上,体现了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

第6篇:片断教学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098-02

一、背景导读

《确定位置》是义务教育课标本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会运用前、后、左、右、上、下、第几、东、南、西、北等一维空间的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维空间的确定,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在本节课中,笔者根据教学目标调整了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教室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学生更感兴趣,学习更加投入。在实际情境中,学生用数对的方法表示位置过渡到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在这个环节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一个具体的情境(淘气班的座位图)抽象为方格图,让学生更能直观理解和接受。最后选取生活中几个运用数对知识的例子,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很高兴和大家一道学习数学!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和我交朋友吗?在班里,你有好朋友吗?(学生踊跃举手)请把他的名字告诉我,我来猜他的位置。

生:我的好朋友是XXX。(师随意指认几位同学,都不对)

师:哎呀!老师猜了几次都没有猜对,你能提示一下吗?

生:他在第3组。

师:你说的第3组是从老师的左边还是右边数起呢?

生:我是从我的左边、老师的右边数起的。

师:如果把从同学们左边起的第一列定为第一组,第二列定为第二组,其他依次为第三、第四、第五……第八组,那你再说说他在第几组,好吗?

生:他在第5组。

师:(根据学生目光有意错指)是他吗?(生摇了摇头)他吗?(生还是摇头)

师:(故作懊恼地)老师还是猜不到,你能再给一点提示吗?

生:他在第5组的第4个。

师(故意走到竖条的队尾):是这一位同学吗?

生:不是。

师:他不正是第5组第4个吗?

生:是从前往后数第4个。

师:那就一定是他了!(全班同学点了点头)

师:看来,要想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他在第几组,还需要知道他在第几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反思]

教师巧妙地利用“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和我交朋友吗?”“在班里,你的好朋友是谁?”“告诉他的名字,我来猜他的位置!”这些贴近学生实际、亲切自然的话语以及猜朋友的活动,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激发了学生兴趣。看似随意地交流,实则为师生开展学习搭建了一个平台,是推进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不经意间向学生渗透着坐标系的思想: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观察的顺序或方向。

[片断二]合作交流,探究新方法

师:有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你的好朋友?

生:我的好朋友是王馨悦,她在第3组的第5个。

师:好!请这位同学站起来,好吗?(师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认识你很高兴,老师希望也能和你成为朋友!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在白纸上表示出她在教室的位置吗?(学生自主尝试,师巡视后,组织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展示给同学们看看?

生:我是用文字表示的:王馨悦位于教室的第3组第5个。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生:老师,我是用图来表示的(如图1),我用一个“X”代表一个人,我们班有8组同学,就画了8条“X”,按照我们刚才确定的顺序,王馨悦在第3组第5个的位置,将第3组第5个“X”换成“”,“”代表的人就是王馨悦。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特别直观,而且特别说明他是按我们刚才的顺序确定王馨悦的位置,这样一眼就能看清楚王馨悦坐在哪里了。你们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老师,我是用画格子的方法表示的(如图2)。我用竖行的格子表示组数,用横行的格子代表在第几排。王馨悦在第3组第5个,就在第3列第5行方格内打了一个点,表示她就坐在这里。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介绍了自己的方法,你更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喜欢图表的方法,因为用图表表示非常直观。

生:我喜欢文字表示的方法,因为用文字简单、快捷。

生:我也喜欢图表的方法,不过我喜欢的理由和X X X同学不同,我觉得用图表表示不仅能知道某个同学坐在哪儿,还能知道教室里有多少同学,其他同学又是怎样分布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上面几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但是大家能不能用我们数学的方式来表示位置呢?

生:可以用数来表示。

师:好,把你的想法写在黑板上吧!

(生写出了3.5,其他学生受到了启发,纷纷写出:3/5 5、3等表示方法)

师:正如同学们写的那样,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一对数表示某个点在平面上的位置。一般把表示第几组的数写在前面,把表示第几个的数写在后面,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将这两个数括起来,这种表示方法就是我们数学中的“数对”。如王馨悦在教室的第3组第5个,用数对表示就是(3,5)。(师板书)

师:跟其他方法相比,用数对的方法表示位置有什么特点呢?

生:用数对的方法表示位置,很有数学味!

生:它很简捷明了。

……

[反思]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方法也就各种各样。在这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班上某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有的用文字、有的用图形、有的用符号、有的用数对……通过交流讨论,认为采用数对的方法表示某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更简捷,更有数学味。这一过程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多样化到策略化的过程,也是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学习过程。

[片断三]巩固提高,应用新知识

(CAI课件呈现情境)

师:同学们真棒!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新座位。老师这里有一幅淘气班上的座位图,你能从图中找到淘气并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吗?

生:淘气的位置是(6,4)。(师板书)

师:你是从哪边数起的呢?

生:从左往右数。

师:对,我们通常是按照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笑笑呢?

生:是(2,1)。(师板书)

师:我们把从左往右每一组用一条竖线表示,把从前往后数的每排用横线表示,那么竖线和横线相交的点就是每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得到这样一幅方格图(CAI课件闪烁,将班级座位图抽象成方格图),你能用数对的方法表示淘气的位置吗?(请学生在电脑上找一找)

师:你是怎样找的呢?

生:我先找从左往右的第6条线,再在这条线上从下往上数到第4条线,这两条线的交点就是淘气的位置。

师:笑笑呢?

生:我先找从下往上数的第1条横线,再找从左往右数的第2条竖线,这两条线的交点就是笑笑的位置。(生边说师边演示)

[反思]

从生活实际到数学世界,由座位图变成方格图,将教室里的一个个人变成平面上的一个个点,学生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个转变,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感受点在坐标系的意义和表示方法,学生在操作中掌握了运用二维空间来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方法。

[片断四]拓展延伸,开阔新视野

师:数对的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老师这里收集了几个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好。(课件演示)

1.在武汉市市政地图中找黄鹤楼的位置。(出示黄鹤楼的图片)

师:这是一张武汉市城区地图,你能根据黄鹤楼图片上的数对(,)很快找到黄鹤楼的位置吗?(分析数对中字母和数字的意义,再引导学生找到黄鹤楼的位置)

2.在中国地图中确定北京的位置。(出示中国地图)

师:同学们注意看,在地图上有许多竖线和横线。我们把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做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叫做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准确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如北京在北纬40°,东经116°,根据这两条线准确地确定北京的位置。(电脑演示北京位置的确定)

3.神舟六号回收。

师:同学们,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已经成功返回,你们知道它返回时降落在哪里吗?

生:降落在内蒙古的四王子旗草原上。

师:对。我们知道草原那么辽阔,飞船返回是在凌晨,天还很黑。可是地面搜寻人员是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而又准确地找到它呢?(学生也感到纳闷)

生:运用全球定位仪可以很快找到。

师:对,我们很多同学可能听说过全球定位系统,它就是运用卫星等探测手段探测到物体的位置后,用数对的方法来表示。这样就能准确地找到目标。其实,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应用,我们将在今后进一步学习。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谢谢同学们,再见!

[反思]

第7篇:片断教学范文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但教师的设计使原本简单的课堂教学变得纷繁复杂。课堂教学中,过多的环节、情境创设等,除了体现教师“作秀”的水平外,还能带给学生什么呢?课堂中的任何教学环节,都是为了学生更真实、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服务的。下面,以苏教版“倒数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加以分析。

教学片断一:引入课题

小组比赛:看谁算得快。

师:哪一组获胜?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生1:不公平,第一组题目的结果比较特殊。

师:特殊在哪里?

生2:它们的结果都等于1。

师:这么巧?有窍门吗?把你的想法轻声跟同桌交流一下。

生3:可能是两个乘数互为倒数吧……

教学片断二:明晰概念

师(出示倒数的概念):“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认为这句话中什么最重要?为什么?

生1:我认为“1”最重要,一定是乘积为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也就是说,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是1。

生2:我认为“乘积”最重要,因为和、商、差是1的两个数不能互为倒数。

生3:我认为“两个数”也很重要。如果是3个数相乘,积也是1,如2×5×0.1=1,但2和5、2和0.1、5和0.1都不互为倒数。

生4:我认为“互为”也很重要,它告诉我们倒数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2和1/2互为倒数,我们可以说2是1/2的倒数、1/2是2的倒数,却不能说2是倒数,1/2也是倒数。

……

教学片断三:弄清特例

(在学生学会求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以及自然数倒数的方法并进行小结之后,出示练习题:“找出27、1、0、2/5的倒数。”学生能很快说出除0以外的数的倒数,而对于0有没有倒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1:因为0×0=0,所以0的倒数是0。

生2:0乘任何数都等于0,所以0的倒数不应该只是0,而是任何数。

生3:书上告诉我们“0除外”,所以0没有倒数。

生4:只有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这两个数才是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等于0,说明0与任何数都不是倒数,所以0没有倒数。

生5: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0不能做分母,0如果有倒数就是1/0,所以0没有倒数。

……

反思:

第一,数学教学的过程,实际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导他们发现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这些数学问题最好是学生感兴趣并通过自身努力能解决的问题。只有当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时,他们的思维火花才会被激起,才会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的状态,利于他们获得探究的成功。因此,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先让学生在比赛中发现问题,引发学生对倒数的猜想,使学生对倒数的认识处于“愤悱”状态,再引导他们自学课本。这样处理可谓轻重得当、简单自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构建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对于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让学生会背是不成问题的,可这样能有多少学生真正理解这一概念呢?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出现“4/5和5/4是倒数”这样错误的认识,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弄清“互为”的含义。本课教学,教师通过简单提问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使学生明白倒数意义的表述是因果关系:前提是乘积是1,结论是两个数互为倒数。

第8篇:片断教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片断;导学;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9-0030-03

[作者简介]黄毅媛(1979―),女,江苏盐城人,本科,江苏省盐城市建军路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新闻吗?都看到哪些新闻呢?

生:……

师:你们真是一群了不起的孩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老师相信,在今天的课堂上,你们一定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二、新课导学

师:老师也有几则新闻,请看大屏幕。

(出示四条新闻:1.奥巴马为亚洲鲤鱼头疼;2.大闸蟹成为英国的郁闷;3.霸王草紫茎泽兰蔓延成灾;4.非洲大蜗牛――寻找天敌)

师:看了这几则新闻,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1:奥巴马为什么会为亚洲鲤鱼头疼?

生2:那么美味的大闸蟹,怎么会成为英国人的郁闷?

师:老师告诉大家,这些新闻中出现亚洲鲤鱼、大闸蟹、紫茎泽兰并不是当地本来就有的物种。像这种从其他地域过来的物种,称之为外来物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外来物种有关的奇怪的现象。

(板书:奇怪的现象)

(一)导学任务一

师:有一个大侦探,叫福尔摩斯。他遇到问题,总能一追到底,直到真相大白。现在,我们就在他的引领下一起来探究吧!

师:看看福尔摩斯给我们带来的任务一:这些外来物种为什么会令当地人头疼,甚至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去整治它们呢?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从新闻中你了解到些什么?

(生自读紫茎泽兰的材料)

师:读好了吗?同桌间先互相讨论讨论。

(学生同桌讨论)

师:你从新闻了解到了些什么呢?谁先来说一说?

生1:它一年四季常绿,繁殖能力极强――有它在的地方,阳光、水分、肥料就都为它所霸占,任何植物都不能生长。

师:是呀!它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态环境,怪不得叫它霸王草呢!

生2:它是从南美洲流入我国的外表美丽的植物。

师:它原来是从南美洲流入我国的外来物种呀!

生3:四川凉山州仅1996年死掉15000多头羊。

师:数据是多么惊人呀!仅仅是对牲畜有影响吗?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4:它体内含有一些有害物质,它的花粉能使人畜产生过敏性疾病。

师:对人畜都有这么大的危害,真可怕!

师:植物界的霸王草紫茎泽兰让人觉得可怕,动物界的水中恶魔食人鱼更可怕,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

师:你觉得食人鱼可怕吗?如果你读了我们书本第60页的食人鱼的资料后,对食人鱼的可怕你会有更深入的了解。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60页,读一读书上的关于食人鱼的介绍。

师:食人鱼可怕在哪里?

生5:一般都是鸟吃鱼,食人鱼却能把捕食它们的鸟吃了。

师:确实可怕!

生6:许多人在河边洗衣服或洗澡时被食人鱼咬了,成了断指残臂的人。

师:真可怕呀!

生7:仅在巴西的一个州,每年有1200多头牛被食人鱼吃掉!

师:食人鱼真是太可怕了!2002年,这可怕的东西竟然从南美洲偷偷来到了中国,各地的相关部门和生态专家如临大敌。同学们,如果食人鱼来到了我们美丽的麋鹿之乡――大丰,来到我们嬉戏过的河流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

生:……

师:我们把紫茎泽兰、食人鱼等这些有害的外来植物和动物,统称为外来有害生物。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翻到第61页,读一读词语链接。再看大屏幕,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

(二)导学任务二

师:作为侦探,不仅要有严谨的推理能力,还要学会搜集各种证据才行,我们来看看福尔摩斯给我们下达的任务二:拿出自己课前搜集的外来物种的资料,小组交流后,推出一名代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

(小组交流)

师:交流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向全班同学介绍?谁先来?

(生举手)

师:你是用什么方式收集材料的?

生1:网上下载的材料。

(生1介绍外来物种水葫芦)

师:这么美丽的植物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我国,却对环境引发这么大的危害,真是事与愿违呀!

师:还有谁要向大家介绍的?

(生交流了一些有害的外来物种,如福寿螺……)

师:你交流的是什么外来物种?

生2:我给大家介绍的外来物种是花生。

(生2读资料)

师:花生大家熟悉吗?它有害吗?

生齐答:没有。

师:同学们,你们有搜集到像花生这样对人类有益的外来物种的资料吗?

(生摇头)

师:老师搜集到了一些。

(播放幻灯片,介绍外来有益物种西红柿、马铃薯、棉花、向日葵等)

师:这些外来物种,它们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像这样对我们生活有益的外来物种还有很多,所以我们说到外来物种,不必谈虎色变,要正确地区分它们有害还是有益。好,下面我们继续交流。

……

师:欧洲家兔在澳洲大陆上泛滥成灾,破坏了生态平衡。现在你们应该能明白奥巴马为什么会为亚洲鲤鱼头疼了吧?

生3:美国人不喜欢吃亚洲鲤鱼。

生4:亚洲鲤鱼繁殖太快,破坏了美国的生态平衡。

师:我们弄明白了这个奇怪的现象,原来亚洲鲤鱼对于美国人来说是外来有害生物呀!看来呀,可怕的物种入侵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可真不少,老师也带来了一段视频资料。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播放视频)

师:原来这些奇怪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外来生物入侵而引起的呀!看来,可怕的外来物种入侵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5: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正确区分有害有益。

师:是呀!只有正确区分了有害有益,才能有的放矢。

生6:改良他们的品种,使它们能够为人类服务。

师:变有害为有益,好办法!

生7:对于外来有害生物,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

师:是的,决不可掉以轻心。

生8:我们要做好防范工作。

师: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生9:我们要坚决抵制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师:是呀,我们要坚决抵制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真出色,不仅听得认真,而且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具备成为大侦探的潜质!

三、全课总结

师: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外来有害生物确实很可怕。但是我们全球70多亿人口,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再大的困难除以70亿也会很小;你们也不要觉得自己的力量渺小,再小的力量,乘以70亿也会很大。

师:那么,我国遭受外来物种入侵的情况怎样?外来物种入侵给世界各国造成了什么危害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吧!

师:请同学们完成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将我们搜集到的关于外来有害生物的资料制成书签,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一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参考文献:

第9篇:片断教学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25006602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就很难有古希腊文化的灿烂辉煌;没有战国时的思想自由,也很难有“百家争鸣”的局面。可以这样假设,没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就不敢质疑、探疑。那么如何把课堂变成一个探讨、探索的场所,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从一个教学片断引出了几点思考。

一、教学片断描述

一节习题课上,学生围绕一道题开展了一场自由争论。题目如下。

2007年6月,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平碉楼主要由近代旅美、旅加华侨兴建。据统计,1921至1931年开平共建碉楼940座,占总数的51.2%,而1932至1942年,开平只建碉楼114座,占总数的6%。1932至1942年碉楼兴建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①日本对华侵略的不断加深②欧美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③西方国家经济萧条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衰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学生杨某理直气壮地说:我选B,因为题目的限定条件是1932到1942年,其他说明不符合。

学生余某补充说:还有这与旅加、旅美华侨有关,所以西方国家经济萧条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以及收入。

学生胡某说:我反对,我认为选D。因为这个碉楼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与民族资本主义是相关的。

这个时候,很多学生大声地说:关键这个碉楼由旅美、旅加华侨兴建,跟国内的资本主义没有关系,更何况,这个时期的民族资本主义还获得了一个短暂的发展。

学生梅某站起来说:这个题目的题眼有两个,一是时间1932至1942年,日本侵华在不断加剧,深刻地影响了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是碉楼的主修人是华侨,所以其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

学生兰某说:我补充一句,日本侵华,国内的环境动荡,所以华侨选择不修碉楼。

胡某等几个选D的学生说:碉楼是防御敌人的,正是侵华加剧才要多修啊。对此,一部分学生说:请看题目的限制条件。

……

二、让历史课堂回归动态

这一个偶然的课堂片段完全由学生自己主宰,虽然他们的分析不够完整,但对历史的理解、表述、论证无疑是精彩的。这个片段让笔者深深地陷入了对传统课堂的反思,历史课堂应该在这样生动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以此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如何让历史课堂回归动态呢?

(一)预设问题,自然而动

给课堂预设问题是课堂动起来的重要途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备课过程中,除了备学生、备教材,还有就是备问题,让知识在思维活跃中有效生成,在问题解决中自主构建。为了让课堂更加有效而生动,教师在备课中要预设大量的问题。

课堂上,巧用问题,可以让学生动起来,参与知识的整合与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围绕毛泽东思想形成阶段,由浅入深地设计了四个小问题:1.毛泽东思想是在哪里形成的?如果你是当地“红色之旅”的导游,你能告诉游客毛泽东在当地的一些历史活动吗?2.毛泽东的这些活动的结果如何?他为中国选择了一条怎样的道路?3.中国是在怎样的时代环境中选择这条道路的?4.在当时,这条道路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在课堂中运用问题,让学生的思想遭遇障碍,集中精力回归课堂,激起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让课堂活跃,让学生思维跳动。当然也可以从设问中展示并突出矛盾,使课堂不断产生新的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用问题来拓展课程领域,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揭示矛盾,引起学生思考,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引燃学生心中创造的火花。

(二)“小先生”,主动而动

让学生做“小先生”,增加历史课堂的容量。笔者一直坚持每节课前让学生授课3~5分钟。学生每天教授的内容是不同的,或是历史人物,或是战争细节,或是历史评论,抑或是历史材料的解读、题目的讲解等。每堂课开始的时候,针对今天学生自主授课的内容,听讲的学生会在结束后评论,也会在听到新奇的人、事、观点时,发出质疑,甚至发表议论。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整合课程教学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创造平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借助“小先生”的平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思维活跃,激起学习的热情。

(三)抓契机,灵动而动

抓住课堂偶然的机会,适度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引导,有利于构建思维活跃的课堂。善于捕捉课堂契机,强调的是机智灵活,借助的是教师的“灵性”。课堂上学生思维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无处不在,教师应该独具慧眼——及时捕捉即时产生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和创造的愉悦中去;教师应该独具匠心——随机地调节预设教案。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案,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顺着教学实际发展的方向去挖掘,考量着教师的课堂驾驭水平和教学艺术。

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细节、契机,让学生思维在碰撞中实现整合,从而达到思维条理化、清晰化。比如论文开头的课堂教学片断,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运用知识,调动自身的解题技巧,进行激烈细致的探讨。学生在相互论证和辩驳的过程中,知识更加清晰,条理更加明确。

三、让课堂和谐幸福

历史课堂,动亦是静,静亦是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形神合一。为了让课堂动起来,课堂设计者经过思考、预设,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搭建“动”的平台。而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为实现动的高质量,则经过了一番思考,让所说所想尽量符合历史思维模式。形式上课堂动起来了,其实课堂在某种程度上更静了,思维运转更有效了,我们的课堂也在动静结合中实现了和谐。

(一)课堂秩序的和谐

让课堂动起来,其实是思维活跃的开放式教学,而这种教学模式并非意味着杂乱无序、随心所欲。教师要学会控制学生的回答,对于未经举手或未经教师许可的发言要懂得取舍,对课堂教学有益的发言给予肯定,甚至可以引发讨论,对课堂无关的发言要及时加以阻止,让课堂秩序在有控制的前提下实现有序和谐。

(二)教与学的和谐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