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范文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第1篇: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 计算机编程 自学热情 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计算能力和施工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组织教学。使学生通过在学校专业课程的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门课程自身又具有内容多、计算量大、涉及相关学科多等特点,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容易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渴望,进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现实的问题。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基本构件章节都可以编写小程序来计算,作为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曾经尝试鼓励学生结合课程特点进行了钢筋混凝土计算机编程的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

效果。

1 钢筋混凝土编程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提高自学热情

混凝土结构课程应注重结构设计能力和施工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该课程成绩评定虽然能够对学生所学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核定,但是并不能很好的体现该课程结构设计能力和施工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考试中能取得高分的学生,常常是课后作业或者习题做得好的学生。而课后作业和习题做得好的学生,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又往往表现一般。另一方面,有很多爱提问、回答问题积极、甚至能提出很有新意想法的学生,设计综合能力很强,在考试中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分数。笔者结合教学是这样制定成绩评定方式的: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20%+程序编写及汇报30%。通过减少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和增加编程成绩比例,使得大多数学生有了课程编程的积极性。由于程序的编写需要扎实的钢筋混凝土基本知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更加注重课程基本知识的学习。在钢筋混凝土课程中引入计算机编程技术可以改变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极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学热情。

2 钢筋混凝土编程要区分难易程度,培养创造能力

并不是每个学生的编程能力都很强,不能把编程激励变成课程学习的包袱和负担。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不同,钢筋混凝土计算机编程的程度难易程度要有梯度,编程成果的评定要多元化,既能面向大多数学生,又有利于发展优等生的高级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安排中对钢筋混凝土计算机编程任务需进行难易区分,凡能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承载力计算)之一的计算机编程即视为合格,能进行多个基本构件编程即视为良好,能进行结构综合设计计算编程即视为优秀。鼓励有能力的同学结合课程设计进行柱下独立基础、刚架和肋形搂盖的计算机编程。对于编程能力偏弱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能力的基本训练获得成绩,对于编程能力较好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能力的提高获得好成绩。通过难易区分,大多数同学都能主动积极的学习该课程,根据自身能力量体裁衣有选择地进行程序编写,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3 钢筋混凝土编程要处理好课程教学关系,强调基本知识

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基本教学环节为主,编程为辅,不可本末倒置。钢筋混凝土课程是以理论分析为依据,注重科学试验和工程实践的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与前设课程的知识点联系比较紧密,既有理论推导,又有试验研究;既有公式、计算,又有规范条文。基本概念必须扎实,教材内容包括基本材料的力学性能,弯、剪、扭、压(拉) 、预应力等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教学内容中基本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配筋构造多。所以,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对每一种结构构件,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条线索来学习:构件在工程结构中的关系、相关概念和构造措施、基本计算理论、实例分析。教材基本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要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编程训练的基础。因此不能因为课程成绩评定中考试成绩比例的下降就注重编程而放松基本教学环节,结果是程序没编好,课程基本知识也没掌握,处理好课程教学与编程的关系非常重要、不能顾此失彼。

4 钢筋混凝土编程提倡团队工作,培养协作精神

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编程需要力学、材料学、混凝土结构学、逻辑学、编程语言等多学科知识。团队协作编程,既强调团队间的协作,又强调学生个体间的创造。强调分工协作,学生团队协作是资料共享、创意交流、相互促进。整个过程有分有合,分是体现学生个体创造力,合是集中团队优势力量解决难题。合理的构建团队合作模式编程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可根据学生的智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及自愿组合等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注意合理搭配,将内向的同学与善谈外向的同学组合,将编程能力偏差的与编程能力较好的学生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以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互补,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小组合作编程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如将全班分成六至十组,每小组五到六人。随着课堂教学地不断深入,还可以随时进行合理调整。团队合作编程模式给混凝土结构课程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与激情,在课堂教学时的同时很多同学就课程基本知识及编程问题积极地交流讨论,它有效地改善了课堂内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在课外,各个编程小组的同学积极主动的查阅资料交流编程心得体会,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参与的团队协作核心理念。经过几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团队编程合作模式能帮助学生很好的完成编程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5 钢筋混凝土编程要注重编程成果总结,培养归纳能力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成果总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学习的一个关键步骤。有总结才会有提高,才会有进步,从编程个人或小组来说,总结也是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编程水平的一项活动,是混凝土结构编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混凝土结构课程结束前2周,要求所有参与混凝土结构编程的同学和小组提交混凝土结构编程成果,小组代表在课程结束前课堂上公开汇报交流。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成果可以包含所编程序一份、多媒体演示汇报幻灯片一份、小组分工合作情况、编程心得体会总结等。尤其是编程心得体会总结要体现出收获哪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存在哪些不足,取得什么经验,如何针对混凝土各种构件不同构件的不同受力特点、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进行编程。编程过程中发现哪些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特点相关的难题,编程人员如何充分进行分析,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与改进措施,提高今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效率与质量等。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成果总结是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的主要经验、成绩与效果等作文字概括;还可以适当将其做成种种直观、可视的图表。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总结,学生充分整理所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工作材料、熟悉掌握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主要知识,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工作汇总归类和条理化,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6 结语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计算机编程,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几轮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引导学生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机编程的方法和规律,将计算机编程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该课程中引入计算机编程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知识,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学热情、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钢筋混凝土结构[M].河海大学出版社.

[2] 任凤鸣,袁兵.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3-124.

[3] 蔡健,陈庆军,黄炎生.混凝土结构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5):65-68.

第2篇: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范文

1.混凝土耐久性实验方案设计

在土木工程材料耐久性实验课安排中,结合授课教师的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荷载、碳化和氯盐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细微观结构演变及对离子传输影响”,指导学生选择目标混凝土配合比,确定混凝土强度后,还需确定混凝土加载方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第四章所提到的混凝土耐久性对象是无荷载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因此在设计试验方案时,授课教师讲解实际土木工程混凝土构筑物在服役期间均在受荷状态,只有考虑受荷混凝土耐久性才与实际工况相吻合。学生根据实际工况提出轴压荷载和弯拉荷载两种工况形式。那么为了测试受荷状态混凝土耐久性又该如何进行加载呢?对此,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得出了加载方案,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试验混凝土加载程度,然后进行混凝土耐久性测试。此环节增强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泡沫混凝土浇筑实验设计

在土木工程材料成型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授课教师的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农作物废弃物新型保温建材制备技术集成与示范”,参与现场施工环节可以让学生明确泡沫混凝土浇筑、养护与普通混凝土有何不同,分别注意哪些问题,具体涉及到《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第十一章的知识。比如,在测定泡沫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标准值时,标准试块的制作、养护、龄期、加载方式,泡沫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与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减少泡沫混凝土收缩开裂的措施等。与此同时,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保温材料施工技术的文献,以拓展知识面。

3.钢筋的加载实验

在钢筋教学实验中,可以采用逐级加载方式,对钢筋施加荷载,指导学生如何使得钢筋强化。首先未加荷载的钢筋进行试验,学生从中了解了钢筋在拉伸过程中经历了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和颈缩阶段四个阶段,然后要求学生把一根钢筋拉伸到强化阶段的任何点后卸载,再对此钢筋进行拉伸试验,学生可以发现钢筋的屈服点提高了。那么在实际工程中采用这种工艺会起到何种效果?通过现场实验学生了解了钢筋强化的过程及作用。另外,根据项目研究需要,为了提高钢筋防锈能力,是在钢筋强化前做防锈措施,还是在钢筋强化后做防锈措施?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后大作业,使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在探讨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对各种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确定具体的实验方案。

4.试验结果分析

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后,学生研究性试验结束,授课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对比《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从而可以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对实验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不同侧面深入分析,比较各自的结果。通过分析比较可以提高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理解程度。

二、实践过程中必须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

将工程实践科研活动融入到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要匹配

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必须与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相匹配,二者要有机结合,只有在相应实验课程的基础上,融入相关的工程实践科研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去沉下心思考问题。授课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一系列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会有大幅度提高。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培养模式,必须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理论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所学的土木工程材料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新的材料和新工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授课教师在制订课程培养方案时,相应缩短课程基础理论课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授人以“渔”,注重授于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二)学生参与的科研任务要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

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必须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相匹配,所布置的科研实验不要使学生感到难度较大,无从入手,这样的教学效果也难以达到预定教学计划的目的。将工程实践科研项目融入到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授课教师在课外花更多精力进行指导,并提供试验的场所和实验条件,使学生从中受益。反之,如果授课教师所布置的科研实验难度不大,就会使学生错误地认为科研实验并不复杂,从而失去对科研实验的兴趣。因此,授课教师在制定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的教学计划时,必须注意科研实验难度的合理安排。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计划改革主要是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并不是弱化基本概念的学习。目标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适当地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但基本概念教学内容不减少。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计划制定的同时,兼顾基础理论课时和实践训练的教学课时,将理论教学与科研实验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项目组将实践教学课时从原先的30%提高到50%,课程考核实验实践占50%,期末考试50%。

(三)学生参与的科研活动要合理组织

教学与科研的性质毕竟不同,有时二者之间会有冲突,授课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相应的科研实验,使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科研活动相协调,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验中来,以促进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并形成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又提出新的科研实验的良性循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所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各类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建筑材料制造企业、造价咨询企业,其必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在从事道路、桥梁及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及检测过程中,必须具备土木工程材料基础知识及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制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计划时,应着重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企业的生产和施工节奏。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授课教师在讲解基本概念时结合工程实例,并辅以教师的科研成果,如有一年轻教师应用“钢筋在环境———应力耦合作用下的锈蚀特征及演化规律(5100827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把钢筋与混凝土二个实验合一起,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了解钢筋在锈蚀过程中对钢筋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钢筋在锈蚀后受力截面减小、混凝土锈涨开裂,导致钢筋和混凝土力学性能下降,从而把混凝土和钢筋二种材料串在一起,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堂理论与概念,而在教学过程中,年轻教师也由此积累教学经验。

三、结语

第3篇: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范文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主干课,该课程主要研究典型构件梁、板和柱等的一些力学性能、设计方法、构造要求和破坏特征等,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混凝土结构构件受力性能、计算原理和设计方法,为混凝土结构设计奠定基础。

然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特点是概念多、内容多、符号多,加上规范的约束性,公式的经验性和问题的多解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

1 课程特点

(1)课程综合性很强,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和力学基础知识。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教学内容从材料的力学性能入手,然后研究基本构件的承载特性和破坏特征。由于混凝土是由水泥、骨料和水搅拌经凝结硬化而形成,因此,混凝土材料的离散性大,力学性能较为复杂,相应的材料参数具有不确定性。为了获得混凝土材料及其构件的强度设计值,需要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关的数学知识,理解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在分析构件基本受力过程中,虽然混凝土材料不是均质且非各向同性材料,但仍采用了材料力学分析问题的方法。因此,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与力学基础。

(2)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需要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是一门由理论向工程实践转化的学科,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论与工程实践都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有解决问题的结果为什么不是唯一的困惑。因此,需要让学生明白,影响一个实际工程的参数很多。在满足《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前提条件下,很多参数的选取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因此,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建立学生的工程概念,培养他们的工程素质。

(3)涉及内容多,知识覆盖面广。

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特性、构件的承载性能、理论分析、构件设计计算等四个部分。在材料特性中,不仅要掌握混凝土的力学特性,也要掌握其非力学特性,如收缩与徐变。构件的承载性能中,由于混凝土的离散性及脆性特征、钢筋与混凝土2种材料的配比,以及荷载的加载方式,都会影响着构件的承载性能。通过分析构件的承载性能,建立合理的力学计算模型,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出构件的设计计算理论。并与实验结果相对比,并考虑工程的安全性及舒适性,最终落实到工程实践中。因此,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涉及内容多,体系庞杂。

2 课堂教学探讨

(1)采用案例法,梳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内容。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对案例的运用和讨论为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进而识别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最根本的内容就是案例的选取和使用,这也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它方法的关键。其特点有:真实性、典型性、规范性、启发性和实用性。

(2)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培养工程素养。

在刚开始讲授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课程时,学生的概念里仍然是任何问题都只有唯一的精确理论解,学生只会解答严格给出条件的问题,但条件设定不完全时,学生往往会无法下手。面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学生总会设法找到设计结果的唯一性与精确性。这就需要授课老师回答正确的设计观念。设计是从未知到已知,包括收集资料,方案比较,计算分析,结果评价,反复修改。在收集资料过程,使用材料的属性只能估算;结构方案分析时,只能进行结构的近似分析;建筑结构物上承受的外荷载并不能准确得知。因此,设计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创造性工作,设计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它是一个寻求最佳解的过程。由于材料属性的离散性和外荷载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设计结果答案不唯一,但有好坏之分。通过对设计概念的讲解,让学生明白设计一个工程与做一道数学题的区别,从而培养他们的工程素养。

(3)系统介绍研究思路,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性结果的科学性。

与材料力学课程比较,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的试验数据曲线拟合的基础上,构件的设计计算内容是建立在实验和工程实践基础上的,故存在很多经验系数和经验公式。这可能使得学生怀疑这门学科的科学性,难以让学生找到学习这门课的方法。因此,需要老师系统地介绍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设计理论方法。针对一个未知的领域,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首先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找到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②建立合理的数学力学计算模型;③以相关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设计计算方法;④将理论结果与对实验经果进行认真对比分析,寻找结果差异的原因;⑤以工程实际需求为目标,对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修正。然后以某一构件(如抗扭构件)的设计计算理论为例,来讲解其设计方法。这就使得学生易于理解规范中的相关构造要求,以及设计参数的上下限值(如最小和最大配筋率)。

(4)注重归纳总结,加强教学的逻辑性

符号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一大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混淆符号。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给学生讲解符号的规律。符号的下标一般是英文单词的开始字母。如:εe、εp、εsh、εcr依次为弹性应变,塑性应变,收缩应变和徐变。为了便于学生能很好记住这些符号,在课件中给出专业术语的英文单词。另外,课本中构造部分规定性东西多,内容比较零散,缺少逻辑性,有时,一个规定,在不同的地方多次出现。

第4篇: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锚固长度 施工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065-02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和混凝土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然而,多年的实践表明:往往因锚固长度概念认识不足,为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加以讨论,澄清模糊认识。

一、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的理论计算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良好的粘结性能是钢筋与混凝土两种不同材料共同工作的基础。当混凝土中的钢筋单独受力时,钢筋上的力必须通过一定长度上粘结力的累积方能传递到混凝土上,这个长度称为传递长度或称钢筋应力发展长度。

以直径为2c′的圆形截面混凝土试件内配置直径为d的带肋钢筋拔出模型为例,图1a、c所示,推算钢筋在混凝土中的传递长度ltr。当钢筋受到拉力T时,由于钢筋表面凸出的肋与混凝土间的机械咬合作用,钢筋的肋会对混凝土产生斜向挤压力(图1a)。斜向挤压力的竖向分量合力就是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结力。斜向挤压力的水平分量使钢筋混凝土犹如受内压的管壁(图1d)。假定:(1)粘结应力沿钢筋纵向均匀分布(图1b);(2)内压p引起的混凝土中的拉应力按线性分布(图1d);(3)当混凝土发生纵向劈裂破坏时粘结失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以下简称“规范”)推荐的充分利用钢筋抗拉强度时的钢筋锚固长度计算公式即是根据这一原理而建立的,如式la≥αfy/ftd。“规范”称la为基本锚固长度。

二、大直径钢筋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1、工艺流程

定位孔位钢筋探查成(扩)孔清理孔钢筋处理灌胶植入钢筋钢筋定位固化、保护。

2、操作要点

定位:按设计要求标示钻孔位置、型号;

定位后钢筋探测仪检查孔位,若孔位上存在受力钢筋,钻孔位置在经设计同意后可适当调整,因大直径刚劲位置的变动将影响其受力性能。

3、钻孔

1)钻孔宜用水钻成孔,如遇非受力钢筋可直接下钻,保证孔位符合设计要求。

2)钻孔孔径d+4-10mm(为钢筋、螺栓直径)。

3)钻孔深度不得小于设计深度。

4)钻孔有效深度自构件表面坚实或从主筋保护层深度处的混凝土算起,不得包括装饰层及抹灰层厚度。

5)清理孔:钻孔完毕,检查孔深、孔径合格后,应先用清水循环转动洗净或用空气压缩机、手动气筒彻底吹净孔内碎渣和粉尘(不得带进油污),再用吸水材料擦拭孔道,并保持孔道无水。若有废孔,清净后应用化学锚固胶或高强度等级的树脂水泥砂浆填实。

6)现场负责人检查清孔工作,请总包及监理验收,做好隐检记录。

4、钢筋处理

1)在钢筋端部相应位置做上标记,标示好除锈清理的长度范围;要求此长度范围大于要求锚固深度50mm。钢材锚固长度范围内的铁锈、油污应清除干净(青色氧化外皮也应除去),并打磨出金属光泽,采用角磨机和钢丝轮片速度较快。

2)将除锈清理好的钢筋用棉丝蘸丙酮,将除锈清理长度范围内的钢筋表面擦拭干净,放在干燥处整齐码放,报请现场负责人检查。

5、准备胶:采用喜利得RE500锚固胶,产品A、B双组份的已按比例配置,应保证产品在有效期内。特制胶枪可将A、B双组份混合均匀,挤压枪柄及可使用。

6、注胶:注胶时一定保证孔洞内胶体饱满,可采用两种方法。打胶时将胶枪前断打胶管深入孔底,然后旋转打胶胶枪。此时打胶胶枪会在孔内胶的压力下自动退出,至合适深处(以胶注满孔深2/3左右为宜)停止旋转打胶枪并将其取出。可根据钻孔直径D、埋置深度L以及钢筋直径d的大小,计算出其理论用量V(体积):V=1.10×3.14/4×(D@-d@) ×L×l0-3(ml)

7、植入钢筋:注胶完成后迅速植入钢筋。

1)如为盲孔钢筋埋植:将锚固用胶注入孔洞内2/3 即可;将处理好的钢筋,除锈清理端朝向孔洞,一边向同一方向旋转,一边缓慢将钢筋插入洞内,直至到达孔洞底部为止。此时,如无锚固用胶从洞内溢出,说明注胶量不够,须将钢筋拔出,重新注胶,再次插入钢筋,直至能使胶溢出洞口。

2)如为通孔钢筋埋植:先将处理好的钢筋插入孔内,孔两端用环氧砂浆封堵,封堵时,须在一端留出注胶孔,另一端留出出气孔;待环氧砂浆凝固后方可进行高压注胶。将配制好的锚固用胶装入打胶筒内,安装打胶嘴;将锚固用胶通过注胶孔注入孔洞内,直至另一端出气孔溢出胶为止;而后,用环氧砂浆或其它材料将注胶孔及出气孔封堵死。

8、钢筋定位及密封处理:钢筋在植入的过程中位置会有所偏转,胶液也会有流淌,批量植筋完成后应进行检查,将流淌的胶重新填回,同时对偏转的钢筋进行定位处理。

9、固化、保护

1)RE500锚固胶有一个固化过程,日平均气温25℃以上8小时内不得扰动钢筋,日平均气温25℃以下12小时内不得扰动钢筋,若有较大扰动宜重新处理。

2)RE500锚固胶在常温、低温下均可良好固化,若固化温度25℃左右,1天即可承受设计荷载;若固化温度5℃左右,2天即可承受荷载,且锚固力随时间延长继续增长。

3)对已埋植好的钢筋要做好保护工作,如进行必要的违挡、固定、挂明显标志牌等。以防锚固用胶在固化时间内,钢筋被摇摆动或碰撞,影响埋植效果。

4)用棉丝蘸少许丙酮,清理工作面遗留的胶及清理工作面的垃圾。

三、结语

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文章从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的理论计算出发,讨论了大直径钢筋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施工方法,旨在使读者理解基本概念、灵活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参考文献:

[1]顾祥林.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M].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2]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第5篇: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混凝土结构;人才培养;教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131-02

一、引言

混凝土结构约有150年的历史,与钢、木和砌体结构相比,由于它在物理力学性能、材料来源以及工程造价等方面有许多优点,所以发展速度很快,应用也最广泛。我国是采用混凝土结构最多的国家,在高层建筑和多层框架中大多采用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在铁路、公路、城市立交、地铁隧道以及水利港口等交通工程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建筑业应用最广泛的结构仍然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这门课主要是对建筑结构进行分析和计算,是土木工程专业的考研专业复试科目,是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涉及到结构设计、施工、造价、项目管理等各个领域。以往的教学侧重结构设计,强调理论分析,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要求较高,这对考研及今后进设计院上班的同学很有帮助,但这种教学模式对部分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与施工单位所需求的现场技术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也不能很好吻合,需要对本门课程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二、本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和面临问题

混凝土结构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直接影响到本科毕业设计能否顺利进行。该课程内容多、理论性强,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行业和学生的需求,亟待进行教学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陈旧

混凝土结构课程在我国本科土建类专业已经开设了几十年,主要内容是讨论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设计计算方法和配筋构造等,其基本理论涵盖了材料性能、结构设计方法、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能力计算及裂缝、变形与耐久性的验算,还涉及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基本知识,这种强调理论学习的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不能满足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国内很多独立学院开始转变思想观念,改革传统的以学科型、研究型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以应用型、创新型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坚定不移地走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着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模式单一

混凝土结构设计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且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求较高的课程,若仅仅依靠课本讲述理论知识,会使课堂内容较枯燥,同时,对于一些力学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学起来比较吃力,从而致使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和各种专业教学软件平台的推广,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授课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引导学生创新,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薄弱

目前本门课程是4个学分的理论课和1个学分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理论课结束后,时间为一到两周,采用集中教学的方法。但这样的安排仅能完成一项课程设计,通常内容为混凝土单向肋梁楼盖的设计,无法涵盖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对知识的巩固十分不利。实践教学的匮乏,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难以和实践相结合,对结构的设计计算和构造要求的应用缺乏直观的认识,专业知识难以融会贯通,将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到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后的工作适应期。

三、教改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一)将平法制图、识图引入教学环节中

目前大多的混凝土结构教材仍采用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方法,这种传统的方法较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但较烦琐且整体性较差。现在建筑行业已经广泛使用平法标注,也就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结构设计。一方面,为了与市场相吻合,在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引入结构施工图的识图环节,在课堂上借助钢筋算量及结构设计软件将二维结构施工图转化为三维钢筋模型,让学生对结构的配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趣味性和识读图纸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课程设计将分为两部分:结构设计部分由考研或今后从事结构设计方向的学生完成,设计好的成果由今后从事施工管理岗位的学生用平法制图,并结合标准构造详图,汇出钢筋表,算出钢筋量。这种考虑学生今后不同发展方向而指定的教学模式,符合的社会岗位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二)采用较为灵活的分散式大作业的工程案例形式进行实践教学

目前的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后,时间为一到两个教学周,采用集中教学的方法。但这样的安排仅能完成一项课程设计,通常内容为混凝土单向肋梁楼盖的设计或简单的框架计算,无法涵盖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对知识的巩固十分不利。

为强化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引导地位,可采用较为灵活的分散式大作业形式进行工程案例的设计,围绕一实际框架结构或砖混结构建筑施工图,要求学生分别完成楼面板、梁的荷载计算及承载力的计算和配筋设计、框架柱偏压承载力的计算和设计、楼梯和雨棚的设计。大作业以小组形式完成,每组由四名成员组成,学生可根据自己就业需求和兴趣自由选择,两名同学负责计算,另外两名同学负责绘图。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查阅各种文献和图集,从而提高了其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工程应用性,使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真正做到“懂设计”、“会画图”。

(三)建立电子试题库

我国在建筑结构设计行业实行注册结构工程师制度。注册结构工程师分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和二级注册结构工程,是指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依法登记注册,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和注册证书,从事房屋结构、桥梁结构及塔架结构等工程设计及相关业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注册考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到《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等内容,这与混凝土结构的教学内容包含的钢筋混凝土材料、结构设计方法、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等内容相对应。然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与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标准仍存一定差距。这与当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协调,为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从事结构设计、工程施工和项目管理等工作,与当今土木工程行业社会需求接轨,本课程将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教学中,逐步建立包含注册结构师考试的电子试题库。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特点是计算与构造并重,学生在掌握设计计算的同时要熟悉行业规范。因此通过学生自己练习和老师讲解试题库里这些与现行规范结合得很紧密的试题可很好地提高学生对构造要求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对规范的重视和熟悉程度。

四、结语

在当前独立学院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背景下,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行业和学生自身的需求,混凝土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在整个专业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改经过了两届学生的实践,教改前后相比,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强明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课堂效果较好,最终考核成绩较理想,达到了预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解国梁,郭巍,张兆强等.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教改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03).

[2w羽习,吴英瑶.结合网络应用促进《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教学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5):194-196.

[3]张芹,孙冬梅.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53-56.

[4]许英等.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3(17):88-91.

[5]曾祥蓉等.提高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3,3(22):109-111.

[6]申向东,李平.“大土木”工程类主干课程体系整合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85-86,90.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Concrete Structure Course Based on Educating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s

WANG Xiao-ni,LU Yi-jun

(Zijin College Online,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 210098,China)

第6篇: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型钢混凝土;施工重点;施工要点;质量控制

引言:随着材料、工艺的发展,施工技术的完善和创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已被广泛地运用到现代工程中,成为继木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与钢结构之外的新结构。如何提高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并做好质量控制工作,这已经成为当代建筑企业的重要课题。

一、型钢混凝土结构概述

所谓型钢混凝土(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SRC)组合结构是指在型钢周围布置钢筋,并浇筑混凝土的结构。型钢分为实腹式和空腹式。实腹式SRC构件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而空腹式SRC构件的抗震性能与普通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RC)构件基本相同。因此,目前在抗震结构中多采用实腹式SRC构件。实腹式型钢可由钢板焊接拼制而成或直接采用轧制型钢。

二、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优点

1、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钢结构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耐久性、耐火性均优于钢结构,型钢外包的混凝土,可取代刚结构所涂的防锈和防火涂料,混凝土蓄热能力强,耐久性能好。

(2)节约钢材,可节省钢材50%甚至更多。

(3)兼做模板支架,在混凝土尚未浇注前已形成钢架,具有承载力,可用作模板支架和操作平台。

2、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整体工作性能好,型钢骨架与外包混凝土形成整体,共同受力。

(2)承载力高,截面小,钢筋混凝土构件受配筋率的限制,提高承载力的途径只能是加大截面尺寸,而组合结构不受含钢率的限制,可以设置较大的型钢,提高构件承载力,更能满足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需要。

(3)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进度快,工期短。

(4)构件的延性好,抗震性能更优越,由于构件中型钢的作用,组合结构的延性远大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三、型钢混凝土施工重点及要点

1、型钢混凝土柱施工重点设计

梁柱节点、模板支护及混凝土施工是整个型钢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和整个工程结构安全的关键。

(1)型钢混凝土柱梁节点处理。型钢混凝土柱钢骨呈双 H 型, 纵向及横向的型钢梁钢筋需贯穿型钢柱翼缘及腹板,型钢柱钢筋需贯穿型钢梁翼缘。此外还有诸多的斜向普通混凝土次梁钢筋。贯穿孔的数量多,孔型多,所有这些贯穿孔的标高和轴线定位要准确,制孔精度要求高,如何保证转换大梁处梁柱节点施工质量是施工重点之一。

(2)型钢混凝土梁柱模板及支撑系统设计。梁柱截面尺寸大, 跨度大,属大跨度梁,支撑体系设计需重视。

(3)节点钢筋和钢结构组合复杂,普通砼无法浇筑密实,砼选用自密实砼。型钢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柱梁节点浇筑完后,要保证砼的养护时间符合规范要求。

2、型钢混凝土模板、钢筋及砼施工要点

在型钢混凝土的模板、钢筋及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一些施工要点:

(1)型钢梁安装就位后,型钢以及型钢梁拉筋均需要焊接。因此, 模板只需要先铺底模。

(2)型钢混凝土钢筋安装原则:钢筋能绕过型钢的尽量绕过型钢, 尽量避免穿翼缘, 穿钢筋孔必须进行塞焊。

(3)采用封闭箍筋,其末端应有 135°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 10 倍箍筋直径。若箍筋末端不能制作成 135°弯钩, 则进行焊接。

(4)垂直于翼缘的梁筋,通过翼缘板上的预留孔穿入柱内,垂直于腹板梁筋遇腹板时,弯折锚固入柱,锚固长度不小于 40d,弯钩直段长度不小于 10 d。

(5)板筋按原设计要求布置,遇到劲钢柱的翼缘和腹板而无法穿过时弯折锚入柱内 30 d,并按设计图要求增设附加钢筋。

(6)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的截面高度不小于 500 mm时,在梁的两侧沿高度方向每隔 200 mm,应设置 1根纵向腰筋,且腰筋与型钢间宜配置拉结钢筋。

(7)型钢混凝土钢筋接头必须采用焊接。

(8)在梁柱接头处和型钢翼缘下部, 要预留排除空气的孔洞和混凝土浇筑孔。

(9)由于柱的纵向钢筋不能穿过梁的翼缘,因此柱的纵向钢筋只能设置在柱截面的四角或无梁的部位。

(10)混凝土浇筑时,必须使用小直径振动器。而且型钢梁下部梁外模,也必须使用振动器进行体外振动纵向腰筋,且腰筋与型钢间宜配置拉结钢筋 。

四、建筑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1、型钢柱的吊装

按照施工方案要求,先将裙楼部位300厚抗浮板砼施工完毕,板砼强度达到80%后开始使用130T汽车吊,在主楼基坑外(裙楼底板上)进行型钢柱的吊装,这样对垫层及原地基毫无影响。第一节型钢柱吊装完成后进行主楼筏板砼浇筑,养护一个星期后在主楼筏板上行走50T的汽车吊进行第二、三、四节型钢柱的吊装,型钢柱吊装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按照施工方案的要求,现场考虑好吊车的行走路线和钢柱的吊装顺序,避免吊装中发生碰撞;吊装中注意钢柱的临时固定和校正。

2、型钢混凝土结构模板的加固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模板的加固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基本相同,对于转换层部位仍采用三层荷载传递,不同的是型钢柱与型钢梁必须在型钢上焊加固螺杆,螺杆的直径和间距以及加固的质量尤为关键,必须通过砼侧压力计算后采用。可以采用加固螺杆?12,由现场加工成7字型,一端弯成直角以便与型钢双面焊接,双面焊接长度为5d,另一端根据柱或梁尺寸现场套丝,型钢柱和梁加固螺杆间距均为500mm,施工别注意检查螺杆的加工质量和螺杆与型钢的焊接质量,这是保证砼结构不涨模的关键。

3、建筑型钢混凝土结构施工塔吊的选择与安装

塔吊是建筑工地上的必要设备,也是建筑工程型钢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关键设备之一,塔吊的选择决定于建筑物的特点、工地的具体条件、型钢混凝土结构的重量等因素,在塔吊的装拆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并且需要考虑塔吊的方便性以及可靠性。对于建筑工程型钢混凝土结构施工来说,最好选择内爬式塔吊,因为如果选择这种塔吊,可以不用加固楼层,并且在选择起重机的问题上,自由性较大。另一方面,采用内爬式塔吊进行型钢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吊装施工,对塔吊起重能力和幅度要求不像采用附着式塔吊那样苛刻。从经济上考虑,为节约成本,优先选用内爬式塔吊进行型钢混凝土结构超高层建筑的施工。

五、结束语

型钢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在当代工程施工中的广泛运用,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因此,在型钢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时,必须努力提升施工技术,掌握施工重点和要点,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邵天雷.型钢混凝土施工工艺[J].山西建筑,2010,(11).

[2]楚留声,白国良.型钢混凝土框架pushover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02).

[3]陈雅琳.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施工技术初探[J].安徽建筑.2009(02)

[4]李晓棠.论型钢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08年24期

第7篇: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 厚板转换层; 施工;管理;模板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project example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to the building transfer floor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Key words: thick plate transition layer;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mplate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前言

高层建筑由于在裙楼与标准层之间建筑使用功能的变化, 必须设置结构受力转换层, 而转换层又是整栋工程受力的主要部位, 梁柱截面往往很大, 钢筋相对较密, 绑扎相当困难。如何针对结构的特点, 采取有效的施工方法,保证结构转换层的施工安全是高层建筑施工组织着重处理的关键环节。文中根据多年的施工实践, 以某大厦1.6 m厚板转换层施工为例, 阐述钢筋混凝土厚板转换层结构的施工管理。

1 转换层施工重点及难点

1.1 模板支撑系统

因转换层暗梁钢筋密集、混凝土与钢筋自重以及施工荷载非常大, 因此如何确定转化层模板的支撑系统式转换层施工的重点, 必须保证支撑系统的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

2. 钢筋的连接和绑扎

转换层暗梁及板的配筋量大, 主筋长、布置密, 在梁柱节点区域钢筋更是交错, 因此, 如何正确地翻样和下料,保证钢筋位置和数量地正确是钢筋施工的关键。

1. 3. 混凝土浇筑及裂缝控制

转换层的板厚, 梁柱交叉的核心区域钢筋纵横交错、钢筋间距小, 混凝土自由下落困难, 且易产生温度及收缩裂缝, 因此, 如何保证混凝土顺利浇筑和防止裂缝的产生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

2 工程概况

某商住楼是一座集住宅、商场、停车场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建筑, 分为A、B、C三栋及裙楼, 其中A、B、C栋均为22层, 建筑物长118.60 m, 宽26.50 m, 屋面标高为79.92 m, 建筑面积为38100 m2。负一层为停车场、一二层为商场、三层为公共用房, 四至二十层为住宅楼。结构形式为负一层至二层为大跨度框剪结构, 三层为暗梁厚板式转换层, 转换层以上为框剪结构。暗梁式转换层机构

平面呈弧形; 转换层板厚1.6 m, 砼强度等级为C40。

3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及控制

利用叠合原理将转换层分2次或3 次浇筑叠合成型。这种方案利用第一次浇筑混凝土形成的板支撑第二次浇筑混凝土的自重及施工荷载, 以此类推。支撑系统只考虑承受第一次的混凝土自重及施工荷载, 可减小下部钢管支撑的负荷、减少大量周转材料。施工时应注意叠合面的处理,以保证转换层的整体承载力不降低。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 经严格计算决定采用结合一次支模和叠合浇筑法支撑的优点,一次支模,分2 次浇筑混凝土的施工方案。

图1先浇0.8m 厚混凝土侧板安装示意图2后浇0.8m厚混凝土侧板安装示意图

3. 1 模板支撑体系的布置

模板支架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 钢管采用外径48mm、壁厚3. 5 mm 的焊接钢管。立杆用3.6 m 的整根钢管,中间不设接头, 间距为0.5 m × 0.5 m, 立杆下满铺2. 5 cm厚木板, 水平方向拉杆设4 道, 并设剪刀撑。顶端横杆与立杆的扣件下加设1个扣件, 以增大抗滑移能力。顶端横杆上放10 cm ×10 cm 木檩条, 间距为40 cm。模板采用胶合板。转换层的侧模用φ14钢筋在相应位置与暗梁主筋拉接, 横纵间距见图1、图2, 外部与模板背楞固定。经验算, 上述模板支撑体系满足第一步0.8 m 厚混凝土的施工要求。在转换层施工期间, 1 层~3 层的梁板支撑均不拆除, 在第一步0.8 m 厚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 在第二步0.8 m 厚混凝土浇筑前, 松开三层模板支撑顶端横杆与立杆的扣件进行卸荷, 然后再全部上紧, 以使第一步0.8m 厚混凝土板和模板支撑体系共同承受上部荷载。在第二步0.8m 厚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拆除全部模板及支撑。

3.2 模板支设质量保证措施

转换层施工时, 转换层下面两层的模板支撑架不拆除,这有利于转换层自重及施工荷载的传递, 同时, 在转换层混凝土浇筑前, 应对下二层的模板支撑进行加固。为保证后支设的立杆能够顶紧, 在所有后加固立杆的底部设置可调支托。另外, 还需对转换层暗梁对应支撑的薄弱环节进行验算与加固。主要措施是, 在第1 层搭设加强脚手架对第2层的梁进行加固, 搭设支撑时, 要求上下层支撑在同一位置, 以保证荷载的有效传递。为确保支模质量, 在施工中采取以下措施:

(1) 模板支撑前弹好轴线及柱、墙边线、洞口位置,在钢筋或钢管上定好标高, 柱、墙底部焊好钢筋限位, 并经技术复核无误, 做好记录, 按图进行施工;

(2) 墙、柱、梁模板支撑前刷好脱模剂, 板模可在铺设完成后刷脱模剂;

(3) 拼缝及接缝必须严密, 平台模板铺设不到模板模数时, 采用夹板镶嵌严密, 防止漏浆;

(4) 处理好柱、墙与梁, 墙、梁与板部位及节点的搭接接头, 一定要严密、平齐, 以保证其混凝土表面平整,线角清晰;

(5) 墙、柱模的垂直度用线锤或经纬仪来控制, 外墙大角垂直度利用设置的预留孔用铅垂仪来控制;

(6) 整个楼层支撑完毕后, 对模板的标高、轴线、垂直度、平整度、截面尺寸、预留洞、预埋件等一次全面复核, 并作好记录。

4钢筋工程

转换层钢筋配筋数量大且直径普遍较粗, 特别是在梁柱节点和暗梁相交处, 钢筋更是交错, 其就位和绑扎难度更大。因此, 在下料时考虑好钢筋的相互关系以及绑扎的排筋次序, 有利于钢筋的顺利就位和绑扎, 可以确保钢筋工程施工的质量。

4.1钢筋的加工与连接

因转换层钢筋的直径均在25mm及其以上, 故其连接均采用闪光对焊和电渣压力焊连接, 可以充分保证其连接的可靠性。

4.2钢筋的绑扎

转换层的钢筋均在地面加工成型, 为防止在吊装的过程中造成钢筋弯曲等变形, 用塔吊并配以特制的桁架吊至施工楼层。例如暗梁钢筋在梁底模板铺设完成后安装, 先在梁底上方搭设间距为1.5 m 的临时钢管搁架 铺保护层垫块 套箍筋分铺下层钢筋分层吊挂上部钢筋穿腰筋、附加吊筋等拆除钢管搁架 整理验收。暗梁交叉处的钢筋交错, 极易上下错位。因此, 在钢筋吊装前对加工成型的钢筋逐一编号, 按编号的顺序吊装、铺放, 这样有利于钢筋的顺利绑扎。为保证梁底第2排或3 排钢筋的位置准确, 在每层钢筋之间每隔2 m 用与梁宽相同的φ25短钢筋作为垫铁。由于钢筋密集且计划混凝土分2次施工,因此, 层中必须留设插筋, 为方便验收和减少返工, 采用分层分段进行验收, 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控。

4.3转换层上预留插筋的定位控制

转换层上部为标准层住宅, 其构件的截面尺寸都比转换层截面尺寸小, 预留插筋位置准确是保证上层施工质量的关键, 采用的具体措施是:

(1) 转换层楼面放线时, 分别放出剪力墙和暗柱的定位线和控制线, 转换层暗梁的投影线和控制线;

(2) 由测量人员分别通过各种构件的控制线来确定各自的预留插筋位置, 并在其两端用鲜艳色彩标识, 弹出墨线后, 根据墨线按设计要去布置预留插筋;

(3) 预留插筋完毕后, 在通过剪力墙或其它标记用尺量测复核;

(4) 检查无误后, 插筋用点焊固定在原钢筋上, 预留钢筋上部必须绑扎三道水平箍筋, 并用临时斜撑固定, 以增强其整体性。

5混凝土施工及质量控制

5.1 混凝土的泵送与浇筑

本转换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 采用自拌泵送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中掺一定比例的粉煤灰和WG-HEA 高效抗裂减水剂, 混凝土坍落度140mm~180mm。现场设一台HBT- 60型混凝土输送泵, 因试配时已考虑了避免混凝土离析的措施, 故布料采用泵管直接下料。为确保模板支撑系统均衡受载, 保证支撑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混凝土采用从中部开始, 逐渐向两边扩展的方式进行浇筑。

(1) 混凝土浇筑前, 应清理干净模板内的杂物, 并洒水湿润。第2次浇筑混凝土前, 应剔除表面的浮浆并冲洗干净, 再浇上10mm~15mm 厚的水泥浆。

(2) 转换层混凝土浇筑根据设计要求两次浇筑完毕,为防止浇筑过程中产生冷缝或者施工缝, 要严格事先确定的浇筑线路进行浇筑。

(3) 混凝土应分层进行浇筑, 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350mm 左右, 每层间隔时间1.5 h~2.0 h(初凝时间8h ),以前一层混凝土初凝前浇注后一层为原则。在钢筋密集处用钢钎配合振捣, 确保混凝土密实。

(4) 混凝土表面控制。严格控制钢筋绑扎质量, 按设计控制好钢筋骨架的标高; 混凝土浇筑前, 放线抄平, 在预留插筋上弹出500 mm 标高控制线; 由于转换层面积较大, 为确保整个转换层的表面平整度, 混凝土收面时要拉通线收面, 以控制其表面平整度。

5.2混凝土的裂缝控制

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问题, 应采用从原材料、外加剂、混凝土的配制、浇筑、养护等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 本工程采用的主要措施是:

(1) 为防止温度裂缝, 在混凝土中加外加剂和优质磨细粉煤灰, 减少水泥用量, 降低水化热;

(2) 为防止混凝土沉降而产生的塑性裂缝, 在梁柱、梁梁相交的核心区域混凝土浇筑完毕的1.h~1.5 h后在初凝前, 用直径35 mm 的振动棒二次振捣, 加强混凝土密实度, 提高其抗裂性。表层混凝土应收光, 以避免水分大量蒸发而引起收缩裂缝;

(3) 控制混凝土坍落度。施工中要求, 施工中要求在在满足泵送混凝土的基础上尽量用小值, 现场实测混凝土坍落度不大于18 cm;

(4) 控制入模温度在25左右, 避免内外温差过大导致温度裂缝;

(5) 加强养护措施。为确保外加剂充分发挥作用, 须用塑料薄膜和草袋对混凝土进行湿养护, 对已浇筑完毕的待初凝以后及时在混凝土表面和外模覆盖一层薄膜, 并用湿草袋加以覆盖, 保证混凝土处于潮湿状态, 养护不少于14 d。在浇筑前三天, 浇水湿透。在四层与转换板之间,凡无剪力墙部位, 四周用塑料编织布作围护, 使板下形成一温棚, 以减少空气流动, 达到保温作用。

6 结束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高层建筑蓬勃兴起。其结构形式日趋复杂, 建造难度也日渐增大。目前, 绝大多数高层建筑根据功能及结构的需要,都设有转换层,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研究牵涉学科范围广,是多种学科的综合运用,其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复杂。实践证明,分层浇筑迭合成型的施工方法是解决厚板式结构施工困难和保证工程质量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由于转换层的特殊结构,模板支设、钢筋绑扎及大体积砼浇筑施工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因此,做好施工方案的选择和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非常重要,这几点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工期,甚至会导致施工不能正常进行。高层建筑转换层施工技术迅猛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本课题的巨大空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相信对高层建筑转换层施技术的研究会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 唐兴荣 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与施工[M ]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第8篇: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字:混凝土结构;钢筋配料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reinforced material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how to choose a suitable method of reinforced material analysis, need from drawing reinforced over from start, one by one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ts performance in the face of steel bar size, steel hook, bending and the thickness of concrete protective layer, and measure the difference calculation, study knowledge of the material under the final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formula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ingredients

中图分类号:TU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自19世纪钢筋混凝土发明以来,人类建筑史开始了一个新的篇章,在二战后,它被广泛的运用于工程实践,使得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的建造成为可能。钢筋混凝土是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改善混凝土力学性质的一种组合材料。目前,混凝土仍然在基建工程中占据主要地位,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如何使得利益最大化,将投资降到最低是施工方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基础上,改善钢筋配料,使得原材料达到最节约状态、使得残料达到最少状态,就成为了基建施工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优化钢筋配料,需从钢筋翻样图绘制着手,根据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尺寸、钢筋弯曲、钢筋弯钩对配料进行综合分析,由此对配料进行最差度分析,运用运筹学进行合理的下料分析并适时进行钢筋替换计算。

一、 绘制钢筋翻样图

所谓钢筋翻样图即以混凝土结构施工平面结构图为依据,按照绘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的要求,将构件配筋图绘制成钢筋施工图。在绘制翻样图中,如何能够清楚的辨析钢筋型号数量等尤为重要,一般而言需要对各钢筋进行逐一编号,并在附注部分注明其型号、直径、接头位置、强度等级、锚固长度等具体尺寸数据。同时,当遇到较为复杂的结构时,不仅需要注明各钢筋的具体型号、强度要求、锚固尺寸等还需加绘细部安装图,以便于进行合理的钢筋配置。

二、钢筋性能综合分析

根据钢筋混凝土施工设计要求规范,在配料设计中,需要掌握钢筋尺寸、钢筋弯钩、钢筋弯曲以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综合性能,以便进行钢筋配料的分析并进行其材料的设计配比。

钢筋外包尺寸即施工图中所标注的钢筋尺寸,指的是混凝土结构外缘与钢筋外缘的垂直距离。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指混凝土表面到受力钢筋外缘的距离。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与钢筋外包尺寸是不同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尤其强调所指受力钢筋,并非所有钢筋。同时需要区别的是,一般情况下要先计算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再计算混凝土外包尺寸,因为外包尺寸是由构件尺寸、钢筋形状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所决定的。

根据钢筋弯曲直径混凝土设计规范的规定,一般对于钢筋的弯曲情况需分普通钢筋和箍钢两种情况进行分别,在两种情况下根据钢筋所分为的1、2、3等级,对不同等级钢筋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对于1级钢筋,在一般情况下,其末端需做180度弯钩,在不同骨料配置的混凝土中,刚劲直径取值是不尽相同的,一般为2.5d至3.5d,同时在平直部分长度应大于3d;对于1级钢筋制成的箍筋,除满足末端180度弯钩的要求外,其平直部分的长度要求并不相同,长度应大于直径的5倍,在有强度要求较高的结构如抗震结构、地下工程结构中,其长度应当大于直径的10倍及以上。对于2、3级钢筋,由于其均为变形钢筋,变形钢筋与混凝土粘接性能较好,因而不需要在其两端都设置弯钩,只需在其末端设置135度的弯钩,其直径要求没有区别,均应取4d。

三、钢筋配料计算

1、度量差计算分析

钢筋在加工过程中,外包尺寸与轴线尺寸之间会出现一个差值,我们称之为度量差。钢筋弯折度量差和钢筋弯钩增加长度均属于钢筋加工过程中的度量差,对于钢筋度量差,虽然数量不大,但是积少成多,大量的度量差堆积也是一个甚为客观的数量,更为重要的是度量差的存在会造成结构强度的影响和破坏,进而造成整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

一般情况下,半圆弯钩、直角弯钩和斜弯钩是钢筋弯钩中常见的三种形式。三种弯钩所应用的部件也不相同,直弯钩一般用在柱钢筋、箍筋和附加钢筋中,斜弯钩用于直径较小的钢筋中,半圆弯钩较为常见不做赘述。在弯钩中,出现差值首先是由于弯心直径划分不一所形成的,其次钢筋粗细不同其直径不同以及加工机械不同等外在客观条件存在使得平直部分长度也受到较大影响,最终使得弯钩长度增加。

由前面论述可知,在翻样图中的钢筋长度所指的是外包尺寸,这样规定便于钢筋结构的设计计算但是在钢筋弯曲后,这样的规定就造成了差值,因为外包尺寸和中心线尺寸存在差值,在下料计算中需要扣除,否则将会使得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太薄,或者钢筋尺寸大于模板尺寸,使得材料浪费。

2、下料计算

如何合理下料,是钢筋配料分析的核心,在工程中,一般采用两种主要的方法进行计算,即为公式法和运筹学法。公式法较为简单,但是所得数据较为单一,其所得结果没有运筹学法所得结果可靠。

公式法:

直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层厚度+弯钩增加长度

弯起钢筋下料长度=直钢筋长度+斜段增加量+弯钩增加长度-弯折度量差(度量差弯起钢筋斜长)

运筹学法:

首先,根据下料方法、钢筋根数、用料长度、残料长度、原材料长度一次绘制表格并依据表格找出使残料最少的下料方法;

然后,依据下料方法找到其线性规划模型、找到其约束条件并建立适当的目标函数;

最终,利用运筹学的相关方法整体规划求解。

四、结束语

土建工程中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合理的配置钢筋不仅能满足其结构强度要求,在经济效益、材料节约等方面也显得很重要,对钢筋配料进行合理分析一定能满足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1]田名誉 曹进. 基建施工钢筋配料优化[J].新疆工学院报,2009,3(1)

第9篇: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常见质量问题;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51文献标识码: A

混凝土是当今世界建筑结构中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建筑工程大多离不开混凝土。对于混凝土工程,确保其施工质量,是工程建设者的管理目标之一。但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问题却大量存在。因此制定施工组织计划与质量保证措施,严格质量管理,从混凝土施工的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防止质量问题的出现,已成为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必要的和重要的课题。笔者经过实践总结与市场考察,归纳出一些普遍现象,对常见问题和预控措施予以浅述。

一、混凝土工程质量的特点

1.工程质量隐蔽性。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工序多、工种较多,大部分有隐蔽工程,因此,工程质量存在很大的隐蔽性。如果在施工中不及时进行质量检查,不做好质量的事先和事中控制,事后就只能从表面上检查,很难发现内部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

2.工程质量的关联性较强。关联性意指工程建设中的任何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可能引起整个工程质量问题。

3.工程质量波动大。对于混凝土工程而言,技术要求、施工条件、质量要求等完全相同的项目是较少的,往往每个工程都有其特定的要求、条件,工程质量的控制难度较大,质量的波动性自然就较大。

4.最终检测的局限性。工程完工后,在最终检验工程质量时,不可能像一般工业产品一样靠终检来判断产品质量,或将产品拆卸、解体来检查其内在的质量,因此,工程终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二、混凝土工程常见质量问题

1.混凝土表面出现麻面、露筋、蜂窝、孔洞等。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有许多小凹坑; 结构内的主筋、副筋或箍筋外露; 混凝土局部缺浆石子多,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混凝土结构内有空腔,局部无混凝土,蜂窝特别大。

2.施工缝结合不好: 施工缝处结合不好,有缝隙或夹有杂物,造成结构整体性不好。

3.缺棱掉角: 梁、板、柱、墙及洞口直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整,棱角有缺陷。

4.结构构件轴线位移: 基础、墙、梁、柱轴线及预埋件等的位移超过允许偏差值。

5.混凝土柱、墙、梁板的外形偏差: 柱、墙、梁板等混凝土外形竖向偏差、表面平整超过允许偏差值。

6.混凝土强度偏低、匀质性差: 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的平均值低于0.85或0.90 设计强度等级;同批混凝土中最低一组试块强度值低于0.9 设计强度等级;同批混凝土中个别试块强度值过高或过低,出现异常;冬期施工时,同条件养护下试块达不到冬施方案预期的拆模或拆除保温时的强度要求。

7.混凝土保护层破坏或保护层厚度不足:结构保护层混凝土遭破坏或保护层厚度不足时,钢筋容易锈蚀,铁锈膨胀会导致混凝土开裂。

8.混凝土温度裂缝:温度裂缝走向无规律,大面积结构温度裂缝往往是纵横交错。梁板类温度裂缝多平行或接行于短边,裂缝宽度一般在0 .5mm 以下。表面温度裂缝多在施工期间出现,贯穿的温度裂缝在浇筑后2 ~3 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发生,缝宽是冬季宽夏季窄,沿截面高度,裂缝呈上宽下窄的多,个别也有下宽上窄的,遇顶部和底部配筋较多的结构,也有中间宽两端窄的梭形裂缝。

三、混凝土工程常见质量问题预控措施

从模板、钢筋与混凝土施工三个环节介绍相应的预控措施

1.模板工程

模板工程是保证混凝土按照设计的几何尺寸建造的最基本、最前沿的一道保障措施。模板工程制作的精确完美,除保证构件的几何尺寸、形象外,对后续外表粉刷工艺也有重要的影响,故模板配制时应弹线锯边,锯路起止时,在2~3cm内慢速推进,使起止边不缺角,保证模板锯路顺直,尺寸准确。模板拼装时,板边要找平、刨直,拼缝严密,必要时用滚筒均匀涂上隔离剂。安装成型后要求模板表面平整、接缝严密、支撑稳固。如: 满堂架立杆是支撑整个楼面梁、板承重的支柱,一定要稳固,一般立杆间距不大于1.2 米,抄平杆接头处须加立杆。梁模板支安严格按规范起拱,不超拱或漏拱。平台模板安装时,应在主梁底开设清扫口,平台支完毕后,将锯末、垃圾等松动浮物清理后用水冲洗干净。模板拼装完成后仍需进行检查,看是否有错误,安装时松动移位的地方校正后才可浇注混凝土。为后道工序门窗安装方便,门窗洞口支模时,洞口高度按图纸尺寸加大3cm,洞口宽度加大2cm。梁、柱、墙支模时截面尺寸允许比设计小5mm,不得大于设计尺寸。没有防水要求的大片墙板支模中,所用的拉固螺杆须套与设计墙厚的塑料管撑头,以保证墙体厚度,螺杆在混凝土终凝后小心拨出,以免损坏混凝土。

2.钢筋工程

钢筋在加工前须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和试验报告单,方可使用,最好使用大厂钢材。钢筋应按照钢筋配料单加工,冷接钢筋要保证搭接长度,焊接钢筋要保证焊接面积和饱满,不虚焊。施工质检员应对加工出来的钢筋半成品进行制作规范检查验收,制作不合格的钢筋不得用于工程。在绑扎钢筋前,对模板的几何尺寸进行验收。绑扎钢筋的规格形状尺寸、数量、间距、搭接( 或焊接) 长度、锚固长度、接头设置、保护层垫块均须符合要求。严格对钢筋工程实行三级验收制度( 班组自检、互检和专检) ,对施工员及质检员提出的问题,施工班组应无条件地及时整改。钢筋绑扎完成后,特别是板筋绑扎完后严禁走人,走道、过道处要铺设走道板,以防行人踩坏已扎好的板面筋。浇筑混凝土时应派钢筋工跟班作业,随时纠正墙、柱、梁和板钢筋偏位、移位现象。

3.混凝土工程

浇筑混凝土前,施工员和班组长应对其钢筋外观和模板的支撑系统进行复检验收,注意钢筋保护,施工中损坏的应及时修正,并对模板进行湿润。架设混凝土泵管,应快拆轻放,严禁摔泵管和踩踏面筋。墙、柱混凝土浇捣过程中不得超振、复振,以免造成爆模或离析等。浇捣的平台板平整度,偏差不得超过5mm。一般情况下要连续浇注完成,特殊部位需设置施工缝,须征得设计人员同意。在初凝前,应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压实、搓平,不得出现泌水、石子外露和浮浆超厚等现象。混凝土初凝后,应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使混凝土在养护期内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浇筑收光时须拉线控制标高,严防板面起伏不平,高低不一。墙、柱边收光须到主筋边,以便下道工序模板支安时底部严密。吊模、外模、洞口模上沾染的混凝土须清理干净。特别不能破坏木工周边和洞口加固的拉结铁丝。施工中遇到下雨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如用塑料薄膜或其它材料覆盖新浇混凝土,避免混凝土表面被冲刷,降低混凝土强度。

四、结语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虽然常见质量问题会经常发生,在施工的各个环节中如能做到一丝不苟、严格控制,从模板、钢筋与混凝土浇筑各个工序环节,特别是混凝土浇筑环节采取可靠的措施,出现的质量问题不仅可以防止,而且可以杜绝。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严守施工工序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