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秘教育论文范文

文秘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文秘教育论文

第1篇:文秘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文秘专业课程建设现代性实用性

文秘专业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课程建设,本文拟就本专业在省级教改试点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实践来谈谈如何体现专业建设的现代性和实用性问题.

一,文秘专业课程建设的现代性

1.扩展国际视野,力求课程建设与国际专业秘书授证考试主流课程保持同步发展

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逐步融人世界经济.在现代秘书职业全球化语境下,高校秘书职业教育必须超越本土局限,具有国际视野,在相互借鉴,交流和学习的前提下进行文秘专业课程改革,保持与国际主流课程同步发展,这应是目前秘书教育改革的趋势所在.纵观欧美一些具有成熟秘书职业资格考证国家,比如,最具权威性的美国授证专业秘书CPS(CertifiedProfessionalSecretary),久负盛名的英国剑桥秘书证书考试和英国伦敦工商会秘书证书考试,其考核内容无一例外都设有我国文秘专业学生比较陌生的考试课程,如商业法,会计事务,经济学,公司法,管理学,商业沟通和商业行为等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科目.从这些考试科目的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欧美国家秘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实用原则.在借鉴西方这些较成熟的秘书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经验基础上,日本和韩国等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东方国家也在上世纪后期相继建立健全了秘书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制度,同样也把服务于全社会不同领域的经济类实用课程作为考核内容.因此,参照国际上各国家职业授证考试科目,吸收其中合理成分,并与我国国情相吻合,适时进行文秘专业课程的改革与调整,反映国际秘书课程改革的主流思想,这也是我们保持文秘专业课程现代性的要求之一.虽然现有的秘书教育模式及其课程几十年来确实曾经培养了大批机关秘书人才,但面对市场急需大批训练有素,能力卓著的企业秘书和各种专业秘书的现状,我们不能对现有秘书教育模式抱残守缺,墨守成规,要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多元的秘书教育价值观,以跟上时代的发展和适应这种经济转型的变化.

2.关注本土背景,力求课程建设与现阶段国内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方面体现在中国民俗文化,传统思想对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人们的思维言谈举止的渗透与影响;另一方面体现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这就要求"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必须立足于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的综合背景,这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础.对本土文化背景的关注,就要求课程重建要发掘民族文化和传统中的那些最具科学性,人文性和创造性的因素,使课程改革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比如,秘书礼仪课程的改革,就要强调对中国秘书文化中的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有益成分的继承.我们知道,东方特有的血缘宗法社会,造就了东方特有的礼仪文化,虽然今天所处的社会,早已远离了"以礼治国"的年代,但礼仪文化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都以它特有的方式发挥着不容忽视的社会功能J.秘书处在人际交往的核心地带,不能不谙中华礼仪文化,同时更要注意礼仪文化在同世界礼仪文化接轨中的变迁和发展.与国际主流课程保持同步发展,要重新确定秘书教育的培养目标.秘书教育不仅仅是教育事业,更是服务行业,其改革必须考虑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要跳出纯粹秘书教学的框框,将课程建设放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所以,在秘书课程改革过程中,应使先进的,国际化的课程理念和优秀的本土实践成果成功地融合,并将外来的借鉴和移植与本土的继承和发展保持一定的均衡,"全盘西化"和"故步自封"都不符合课程改革的现代性要求.

二,文秘专业课程建设的实用性

比较中西方秘书教育课程我们可以发现其教育理念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如何传授知识,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如我们大多数文秘专业都会开设秘书学,行政管理学,档案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大而全的专业理论如何才能做好的方法,较重视实际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秘书教育大多开设打字,速记,阅读和写作,办公室工作程序,计算机应用,秘书会计,企业法律,行政秘书准则等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同样是秘书教育,后者要比前者更实用.事实提醒我们,秘书教育必须以实用技能培养为主,实用性才是秘书教育的唯一出路.

1.设置实用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与市场接轨,"教育与岗位’零距离"’(陈至立)接触的课程设置思路,其秘书课程设置从分析现行秘书职业岗位着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出发点,严格按照国家职业规范标准,设计技术,能力培养模块,后再选择支撑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笔者认为,秘书岗位能力构成应分成四大模块,即基础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和定向专业能力模块.但能力不是课程,要在充分分析现行秘书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开发研制出能够支持上述能力形成的课程,并依据上述能力层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即先应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核心能力,再依据核心能力确定支持核心能力的专业能力,最后依据专业能力的需要确定基础能力.定向专业能力模块可根据学生从业兴趣和学校办学资源优势进行专门培养(如法律秘书可与法律专业联合培养).其支撑课程可依据国家规定的文秘专业必修的秘书工作概念,秘书公文写作与处理等,13门专业课程为主线,并充实一定的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公共基础课和有关定向专业秘书的专业基础课,创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比如,为知晓国际和国内经济现状,可增设一些经济理论基础课程,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等.秘书核心课程可根据实用可操作原则进行整合或拆分,可开设文书与档案处理,公文写作与处理,秘书商务写作,办公室行政管理程序,信息处理与网络技,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实训,会务策划,商务礼仪,会计事务,沟通与项目管理等.一般而言,低年级应着重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较坚实的基础,高年级按秘书岗位能力的形成逻辑和就业方向设置课群,开设大量选修课和开列广泛的阅读书目.总之,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进行,并体现代秘书职业岗位的真实需求.笔者认为,课程体系设置的务实求真,是秘书教育成功接轨市场的关键.

2.制定实用的课程计划

按照秘书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逻辑来制定课程实施计划Ⅱ,能比较科学地促进文秘专业学生秘书职业技能的形成.特别是围绕核心专业能力(办文能力,办事能力,办会能力和办公自动化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比如,为形成办公自动化力,特制定了如下课程计划,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速记实训";第二学期开设"现代办公软件应用实训";第三学期开设了"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实训";第学期开设了"信息处理与网络技术";第五学期开设"OA系统综合训练".这样由基础到专业,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系列项目反复训练,符合学生技能学习的心理原则,即由感觉技能的认知,再到操作技能的训练,最终是心智技能的形成.同时对各门课程也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课程大纲,开设时间,达成目标,教材,成绩评价方法,学习中的注意事项,授课计划,内容等.制定这样详细的课程计划,对学生来说,使学生对授课内容在课前有一定的认识,有利于促进学生有计划,有体系地进行课程选择,并明确课程达标标.

3.编著或选择实用的文秘专业教材

大力推进教材建设,鼓励教师根据市场需求编著实用性理论教材;同时对原有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按照秘书职业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和国家秘书资格认证考试内容进行实践项目的拟定并制定详细的操作计划书;并按照职业能力的形成顺序,分阶段地编写系列主题明确的培养三大职业能力(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核心能力)为目的的任务书,目的在于通过这些任务或任务组合的反复实践训练使学生形成职业能力;要求教师制作各科目课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制定政策,鼓励并支持教师研究成果进课堂.

4.研究实用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秘书教育主要是技能教育,故文秘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要符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的规律,合乎由职业工作过程所支配的"行动体系"的逻辑.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围绕三个能力的形成来建立:胜任秘书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胜任秘书职业岗位工作的专业力和完成秘书职业岗位工作的核心能力.基本能力训练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训练;专业能力训练重点安排在专业实训课内进行;核心能力训练则主要安排在综合实训中完成,可以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或拟工作单位进行.经过由支持上述三个能力形成的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实践课程的反复训练,以促使文秘专业学生间接获得秘书从业经验.

第2篇:文秘教育论文范文

一、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优势

文秘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秘书专业人才,对于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是双方共同的责任。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充分调动校企双方职业道德资源,帮助学生获得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并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中体会职业道德情感、行为、意志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其主要的优势在于:

(一)为文秘专业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业道德环境。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聚焦,按照实际的生产项目、工艺、规范、操作要求等制造产品,经历从学生向职业人和社会人的转换。对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而言,相较于单一学校培养环境,虽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秘书职场环境,学生也可以在文秘专业校园文化活动中构建拟态职称环境,但职业道德作为从业者的道德要求,离开真实的职业环境,相关的职业道德诉求,是否能够真正落实,并切实对文秘专业学生产生触动,使其有更为真切的体验,无法得到有效的检验。

(二)为文秘专业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职业道德要求。单一的学校教学环境中,文秘专业职业道德课程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道德知识理论方面,强调通过相关的课程测试,让学生掌握秘书职业道德要求。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秘书职场环境中,其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更为明确,同时更有配套奖励与惩罚措施作为道德要求得以贯彻的保障。学生可以通过识记的方式掌握单一的学校职业道德知识理论,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对于文秘职业道德要求的认知,要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在实践中认识到职业道德的价值与意义。

(三)为文秘专业学生树立了优秀的职业道德榜样。道德教育中,典型榜样所发挥的作用,能够较好地让从业者认识到道德作用。学校教育中,文秘专业教师也会结合视频、文字等方式,以案例的形式,依据榜样教育理论,对文秘专业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榜样教育。但是,这种课堂教育中的榜样是否与实际工作的道德要求相符合,职业道德榜样又是如何克服道德困惑遵守道德规范的,这些问题都会造成教育学习困惑。而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行业岗位实践中,切实对照秘书岗位上优秀职业道德榜样,真实感受榜样的力量,并进而向榜样看齐,向典型学习,提升自我职业道德素养。

二、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问题

依托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不是简单地套用模式,而是应该将更适合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造为适应于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模式。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来看,当前应用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校企双方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文秘等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校企双方对于人才培养的偏重点主要是人才的应用性职业技能的培养,较少涉及人才的职业道德。文秘专业在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人才中,这类倾向表现更为明显,一些企业侧重于秘书人才的写作能力培养,或者是人才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应用能力训练,而忽视了对人才职业道德的培育,不少单位认为因为有着较为完善的秘书岗位工作制度,通过制度约束,文秘专业人才在向秘书岗位职员转变过程中,其职业道德会有相应的保障;而文秘专业教师也认为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为空泛,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检验,也就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二)教师自身的秘书职业道德教育素养不足。不论是哪一种内容的教育,教师都是教学的主导力量。对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而言,从学校方面分析,大部分文秘专业教师由中文专业等相关专业毕业后,直接转变专业教师,期间教师自身缺乏对秘书工作从业经验,更谈不上对秘书工作专业道德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与认识,教学也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与实践脱节;从企业层面来看,工学结合模式引入的秘书岗位兼职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秘书工作经验,并对秘书职业道德有着深刻的体会与认知,但是,秘书岗位兼职教师不熟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将相关职业道德经验传授给学生。

(三)道德教育反馈评价机制与工学结合模式不符。文秘专业虽然采用的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具体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其教学的相关设计与完成,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反馈评价机制有所不同,不是由企业充当评价主体,而是由学校教师负责道德教育主要评价工作;不是采用过程模式评价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养成情况,而是采用结果模式,以相关职业道德知识理论测试,作为评价标准。由此可见,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反馈评价机制存在与工学结合模式不符的情况,并最终导致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出现空洞化,且情况日益严重。

三、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工学结合培养的措施

按照工学结合模式培养文秘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应该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模式带来的道德教育优势,以当前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基于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一)以秘书岗位职业道德规范重构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当前,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是按照文秘职业道德内容的内在逻辑,进行设置编排的,虽然在职业道德涉及的不同内容层面上,显得较为规范,但实质上与秘书职业道德操作规范之间,存在明显的割裂情况,不能完整反映秘书职业工作操作流程中所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以秘书岗位工作流程中具体涉及的职业道德规范为主线,重新建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以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的工作流程与步骤,成立对应的职业道德要求。

(二)应用文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详解文秘职业道德规范。举案说法,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双方应该基于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联合搜集、分析、整理文秘职业道德典型案例,具体而言,学校教师应该根据文秘工作流程与步骤,从理论上梳理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行业秘书作为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要提供与理论相对应的典型案例方式,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去。在案例的性质方面,既可以是正面的案例,也可以负面案例;在案例的形式方面,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视频的。

第3篇:文秘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秘书 人才 教育培养模式

近年来,我国秘书专业教育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形成了从中专(职)、高职到本科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为培养社会所需秘书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现实中我国大学秘书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依然存在着教育培养模式滞后等问题,这就需要采取措施建立起新的秘书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从而推进我国秘书人才培养体系的更好发展。

一、强化秘书专业意识的培养

在高校秘书人才培养中,迫切需要强化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每位秘书专业专业老师在教学中均应高度重视对学生们专业意识的培养,并且始终贯穿于其就读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全程培育之成效。大一时期,教师可发放《秘书专业手册》之类的资料,对这一专业加以介绍,还可举行同专业师兄师姐的学习经验交流恳谈会,并在小范围内进行师生交流,从而激发出其对于秘书专业的浓厚兴趣。大二时期,教师可引导学生创办秘书专业刊物及网站,设立秘书节,举办秘书专业讲座,召开师生交流会等,从而合理地引导学生们往自主学习方向加以发展,强化其专业兴趣。大三时期,在侧重于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强化学生专业敏感性以及自觉性的培养,让其秘书专业产生好感,并逐步融入就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比如,可举办秘书专业技能比赛,可邀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秘书实务人员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并安排学生开展专业见习,鼓励其主动联系实习单位等。大四时期,要立足于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以及就业等重点环节实施专业意识的再教育,从而检验专业意识培养的成效。

二、健全完善秘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堂教学是秘书人才培养的最重要途径,而教学的内容以及课程体系建设则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因此,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是秘书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当切实改进原有的秘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要考虑到用人单位对于秘书人员能力以及素质之要求。尽管就理论而言,用人单位对秘书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并不会完全一致,但是就整体而言,如今的用人单位普遍要求秘书人才具备良好的秘书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办文、办事,并且娴熟地应用现代办公设备,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社会活动、综合分析、参谋咨询以及应变等能力。据调查,当前用人单位对于秘书的要求主要集中于礼仪、责任感、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对外交往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有鉴于此,在秘书专业教育过程中就要高度重视秘书人才相关素质能力之培养,并且强化秘书专业配套教材体系建设,从而符合培养应用型秘书人才之要求。

三、积极提升秘书专业教师素质

秘书专业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相当强,要求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当前,大部分高校秘书专业还是采取传统授课模式,不仅教学观念十分保守,而且教学方法极为陈旧,和秘书工作的实际需求之间无法很好的适应。原因就在于秘书专业教师素质难以适应现代秘书教育之所需。鉴于当前我国高校秘书专业教育主要是纳入到中文系的,而师资也是以中文系教师为主。这些教师多数未接受过系统化的秘书专业知识训练,缺少秘书实践经验,所以不管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思维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均无法摆脱一直以来所形成的传统纯理论教学模式,导致教学常常会脱离于实际,不但影响到了教学的成效,而且还会挫伤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提升秘书专业教师素质是当前秘书专业教学改革之重点。一是要强化秘书理论及相关知识学习。为了教好学生,秘书专业教师自身就一定要适应于当前市场经济之要求,积极投身学习,为学生们作好表率,尤其是原来的中文或者其他专业教师要尽可能地到去进修有关课程从而满足于教学之所需。二是要参与到秘书工作实践之中。秘书专业教师不管是从事基础课教学的,还是从事专业课教学的,均应定期到企事业单位秘书岗位上进行挂职锻炼,从而熟悉这一岗位工作的各具体环节,掌握秘书工作的具体方法,积累良好的实践经验,提升个人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而促进大学生们的秘书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三是要积极参加秘书职业资格等级考试,努力取得秘书职业的中、高级资格证书,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四是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学习电脑以及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要积极探索秘书专业体课件的研发,将原来较为抽象枯燥的内容用动态化方式加以表现,从而提升了教学的效果,培养了秘书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五是要实现秘书专业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一直以来,由中文等其他专业转换而来的教师主导秘书专业教育的状况已经无法适应于新形势之所,因此,一定要全面调整秘书专业的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吸纳诸如管理专业、外语专业以及计算机专业等学科教师,做到文理交融,从而更加地满足秘书专业教学之所需,或是全面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从别的部门选聘兼职教师,从而切实形成以秘书专业教师为主体,以其它专业教师为辅助的专业教师群体。当然,还可从企事业单位秘书部门中聘请部分兼职教师,让教育培养和秘书工作实务密切配合,实现秘书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和当前市场需求的接轨。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秘书专业教育正处在重要的发展转型期,既面临着摆脱传统模式制约的困境,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结合秘书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切实把握秘书人才教育培养的客观规律,健全完善秘书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从而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秘书人才。

【参考文献】

[1]潘 莉. 接轨现代服务业的高职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教通讯,2011(6).

第4篇:文秘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秘书教育;差异;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6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5-161-03

秘书是一个古老而又庞大的职业群体,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秘书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秘书教育逐渐兴起,高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纷纷开设秘书学课程,且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当下我国的秘书教育还有很多不合理、不完善的方面。因此,对中外秘书教育的差异进行比较,明晰在文化背景、教育过程等方面的差距,对缩小我国秘书教育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实现我国秘书教育的国际化、职业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外秘书教育的文化背景差异

(一)秘书价值观念的差异

在学科分类上,秘书学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管理学与行政学的分支学科,因此一国的秘书文化也自然而然的受到所在国家管理文化与行政文化的影响。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发展同步的,在诸如英、法、美、德等高度现代化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私人企业管理文化深深的影响着公共管理行政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秘书文化价值观念也表现出更多的经济烙印,体现出职业化、契约化的特点。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要求企业进行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管理,因此秘书文化价值观念也表现出了规范性、科学性。而中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传统行政文化对社会各方面包括秘书工作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中国的管理文化以及其下属的秘书文化也更多地体现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文化的影子。因此,中国传统秘书文化表现出更多行政性,“官本位”思想某种程度上指导着秘书工作,家长制、领导意志在秘书文化中的影响比较突出。另一方面,传统儒家“仁爱”、“诚信”的优秀精华也影响着秘书文化,“贵和尚中”、“慎独内省”等优秀品质也客观上提高了秘书群体的素质,给中国秘书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十分积极影响。

(二)秘书具体行为方式的差异

秘书文化价值观念外化就是秘书的具体行为方式,表现在秘书在一定环境下的工作方式、工作态度等方面。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与现代企业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发展,企业管理也由最初的传统管理方式转变为后来的科学管理方式,至今变为综合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诸多学科的管理方式。公共行政部门的工作方式也受到企业管理的深层影响,在此基础上,西方国家秘书工作的分工也更趋向于具体化、专门化,职责范围比较明晰。同时,为了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特点,西方国家对秘书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秘书一般都需要具备某种实际操作能力,在执行具体工作时也比较自由。而在中国,由于自古以来行政文化的强势影响,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很多还停留在低水平的传统管理模式当中,机构臃肿,部门冗杂,办事人员工作效率低下。这导致了秘书工作在具体分工上比较模糊,职责范围划分不清,进而对秘书的具体操作能力的要求也很不具体。同时由于在我国秘书更多情况下是扮演“领导的助手”角色,因此我国秘书对领导的依附更强,工作自由度相对较低。

二、中外秘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一)教育目标的差别

西方国家对秘书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现代西方秘书教育在目标上更加凸显职业化,针对性更强。如美国秘书教育分为高等院校教育,高中秘书职业教育和成人学校秘书教育三种类型,并针对具体情况对每一类型设置具体培养目标,是每一类的秘书人员都能得偿所愿。再如法国政府针对自身国家特点设置“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招收优秀的公职人员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专门为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培养高级秘书人才。由此可见,国外秘书教育目标针对性强,面向“职业性”,培养适应现代管理和领导工作需要的秘书人才。相较之下,虽然中国秘书工作历史悠久,但是我国秘书教育起步较晚,秘书学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背景下的产物。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秘书教育目标较为多元,内涵也相对丰富。当前社会环境下,我国企事业单位对秘书的要求不仅仅是做好文秘工作,还要求秘书能够懂人际交往、协调各种关系,精通外语、会开车等多种能力,因此我国秘书教育目标已经从培养专门秘书职业人才,转为培养多面手、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的差别

由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秘书教育紧贴职业特点,与市场经济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国外秘书教育的课程设置也更加反应企业管理需求,职业定向特征突出,学习人员需要学习很多专业技能。如德国“欧洲秘书培训中心”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语言的学习,包括德语、英语、法语、商务英语等等;第二部分是职业技能的学习,包括英文打字、德文打字、速记能力,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第三部分是相关理论学习,包括国际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而中国秘书教育课程设置与其他社会科学结构相似,强调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理论性,学习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呈现出一种学科化的态势。20世纪80年代我国秘书教育刚刚兴起之时,秘书学课程设置包括秘书学、档案学、行政管理学等专业必修课程,也包括社会学、法学等专业选修课程,还包括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公共基础课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体系在我国的建立,用人单位对秘书的工作能力要求进一步多元化,许多高校开设了商务秘书、涉外秘书、企业秘书等细化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也做了进一步调整,在保留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包含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文学、管理学等诸多方面,覆盖面宽,系统性强,突显学科性。

(三)教材编写的差别

在具体教育目标、课程设置的影响下,中外在对秘书学教材编写上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秘书学教材编写上突破学科体系,以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本,打破了一般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本位”的传统教育理念,着重培养实际工作能力。这种实用性倾向表现在教材编写上形象具体、便于操作。这些教材没有采用空泛的理论论述,文字生动形象、案例具体,力求让学习人员掌握工作要领。此外,还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视野。相较之下,中国秘书学教材在编写上相对保守,不少秘书学教材内容比较空泛死板,案例陈旧,工作实用性和职业针对性不强,难以适应市场对秘书学专业发展的要求。此外,我国在秘书教学过程中尤其缺乏实践性教材,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环节非常薄弱,更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这也是当前秘书教育很难吸引学生眼球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秘书教育今后的发展思路

进行中外秘书教育的比较,找出国内外在秘书教育的背景文化以及具体实施的差别,是为了让我们扩大视野,了解国际秘书教育发展潮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秘书教育的有益的培养理念和教育经验,找到自身不足,缩小差距,同时博采众长,缩小差距,推动中国秘书教育更健康、更迅速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教育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高端秘书人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文秘岗位一直是就业热门岗位,就业人员多,范围涉及企业秘书、行政秘书、私人秘书等诸多方面,对秘书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扩散泛化的趋势。只以文本写作、文书处理为主要工作的传统秘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国际秘书联合会”给秘书做出的定义是:“秘书应是主管人员的一位特殊助手,他(她)掌握办公室工作的技巧,能在没有上级过问的情况下表现出自己的责任感,以实际行动显示出主动性和正确判断的能力,并且在所给予的权利范围内做出决定。”由此可见,新时期秘书人员需要具备传统文书工作能力、上传下达的协调能力以外,还要有一定的参谋咨询,出谋划策能力,甚至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驾驭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法律素养和一定的涉外商务能力等。市场的这种需求标准的提高必然要求当前的秘书教育目标的改革,新时期秘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传授职业知识和培养学生发展职业技能而不是讲授学科理论知识的传统学科教育,把“能沟通,会办事”作为秘书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型秘书人才。

(二)课程设置应该更加凸显实用性和操作性

为了实现当代秘书教育的新目标,需要对现阶段秘书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在保留秘书学概论、秘书写作、档案管理等专业课程之外,需要开设实践操作课程,培养学生在面对具体事务的处理能力。开设专门的秘书实践训练中心,模拟秘书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按照秘书工作的具体要求,沟通协调,处理事务。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企事业单位中的各个部门,进行模拟实验。此外,当代秘书教育需要提供现代办公设备办公软件,如传真机、刻录机以及微软Office、数据库Access等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相关技能。有条件的高校和其他教育机构还可以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设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在求学阶段就可以接触到全真的秘书工作环境,进入具体岗位开展相关工作,一方面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缩小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就业后的适应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反馈给教学老师,提高在校秘书教育的质量。与此同时,还可以成立如秘书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让学生自主创办课外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及时更新,完善现有教材

根据秘书工作的现有需要,提高教材内容灵活性和实用性,编写出适应市场需要、高品质的教材。作为与秘书这一具体职业的学习教材,为了让同学能够更容易的掌握职业技能,需要避免传统教材的空泛论述,突出在工作中各项能力的具体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理论实例化、问题化、具体化,如办公外出差旅安排问题、宣传文件书写问题等等。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主线,突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锻炼学生秘书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教材中提到的具体工作手段要切实可行,切记模棱两可,即便是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也应该结合具体工作实际,转化为易于理解、方便上手的东西,以便可以加强对实际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生如何协调人际沟通方面,剑桥秘书教学提倡积极的肢体语言,将具体内容实化为“正面注视表示精力集中,扬起眉毛表示感兴趣”等诸多细节,这种方式在我们当前编写秘书学教材中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与此同时,在注重对学生进行具体行为指导之外,还应注重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在教材每一章之后设置一定数量的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尽快进入职业角色。

参考文献:

[1] 姜爽、赵莹.秘书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欣、李国栋.中外秘书教育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4,(27).

第5篇:文秘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通识教育;行政文秘;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秘书人才是高校行政文秘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近几年来,行政文秘专业招生和就业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国传统文秘专业教育过分强调针对性,开设课程偏重党政机关工作,专业口径窄,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鉴于文秘岗位自身的综合性、服务性、枢纽性等特点,现代企事业单位行政文秘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行政学以及法律、保险、税务等基本常识,能参与组织管理。同时,在我国中小企业中,行政文秘的分工也不是很细,往往要求行政文秘是“多面手”,集办文、办事、办会、沟通协调、统计、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多种工作于一身。因此,在行政文秘专业实施通识教育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科学定位行政文秘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行政文秘专业实施通识教育模式改革的前提是准确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行政文秘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还是研究型人才。很显然,根据岗位特殊性,行政文秘专业人才应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行政文秘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学生实施综合性的职业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和勇于创造的品质。即更强调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使毕业生较快适应岗位需求,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行政文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既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符合行政文秘专业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它使得行政文秘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更能凸显文秘专业的特色,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构建行政文秘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在行政文秘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首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一是工具性与普适性的关系。通识教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广博的知识基础和选择空间,使学生能从中习得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培养批判态度和反思精神,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和担当未来社会责任的公民。据此理念设置的课程,必须摒弃狭隘的专业视野和工具诉求,而要具有某种普适性。二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学生选课自由程度的问题。通识教育既要对学生的选择做出某种限制,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当前通识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必修课程比例过大,学生的选择空间相对不足。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学生享有充分的课程选择权。因此必须对已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在各个领域内开设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三是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各高校开设通识课程时过度强调了课程设置的一致性,而学校特色的发挥不是很充分。因此,如何在保持一致性的基础上扩大学校设置通识课程的权力,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构各学校的特色,值得我们认真考虑。

鉴于此,行政文秘专业通识性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具体按照以下途径实施:一是设置文化学科课程――例如中国文明文化史和西方文明文化史、中外历史经典研读、文学名作与写作训练等。旨在让学生对中西文明的发展历程有整体的理解;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方法、以历史的眼光认识事物;从而较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和文明多元发展、冲突、整合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同时提高解读文本和写作能力。二是设置社会科学课程――例如财务管理、投资理财等、营销学、管理心理学、危机管理等课程,使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以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教学方法上,则借助于某个学科的某些片断,通过短暂的学术探索,让学生接触到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学习经过简化的、较为完整的学科概论或常识。 三是设置数学和逻辑学课程――通过基础高等数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中的重大时间及数学家的创见和发明,了解数学的文化功能和思想价值,以及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学课程则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进行推理和论证,并能够识别和反驳错误的推理和论证,提高思辨能力。四是设置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课程――音乐、戏曲表演、绘画赏析、影视欣赏、书法、社交礼仪、演讲口才、摄影摄像等。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想象力、表现力,提升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五是设置拓展性训练课程――创新创业训练以及社会实践类课程、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各类讲座等,拓展学生的岗位适应范围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以上五个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旨在向学生展示人类的基础性学问与精神实践领域中的问题及其思考和探索之路,展示人类社会文明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演变和人类当代状况的基本性质,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拓宽其思想视野,提高其精神感悟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关怀天下、文化自觉与学术探讨之精神。

三、推进通识教育与行政文秘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实施通识教育改革,并不意味着要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分离或弱化行政文秘专业的专业教育,而是要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齐头并进。

首先,要创新通专融合的模式。为避免“通专分离”,可以在通识教育部分尽可能地渗透专业理念,在专业教育部分尽可能嵌入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使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理念层面紧密契合。在通识教育中渗透行政文秘专业的相关理念,是实现通识教育专业化的前提,要将通识教育整个纳入行政文秘专业培养体系中去考虑,将通识教育的内容与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相衔接,同时避免重复和过度偏离。而在专业教育中嵌入通识精神则要在专业必修课、选修课等甚至教学方法上都要注重通识教育元素、通识精神的嵌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消化和创新。

其次,可以尝试采取“渗透+互动”的教学方法。渗透式教学使通识教育渗入到行政文秘专业教育中,在专业教育中体现更多的通识能力训练。方法上可以像专业课一样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将通识类课程提高到与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阅读作业、思考与讨论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灵感,通过知识渗透和共享提高学生人格修养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这种训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互动式教学则是专业教育中挖掘通识能力的有效手段,其旨在将知识渗透到日常学习中,采取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通过鲜活的案例和生活的体验,去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可以有效挖掘专业教育中的通识内涵,提炼专业教育中的通识理念。

此外,要实现通专融合,还要在教育中孕育综合性的科学精神,并且将这些精神内涵转移到整个大学的学习阶段中。这个学习阶段,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也应该延伸至各项实践活动和能力训练之中。为实现高等教育行政文秘专业通专融合教育改革的效果,还要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科学与平衡,不能过度强调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实用性,更不能以偏颇方式去评价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要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使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能够真正有机地结合。

总之,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推行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可以弥补当前国内对该专业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足,有效推进行政文秘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使学生在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完善的人格和职业气质,提高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自由发挥个人潜质,增强社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本论文是天津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创新基金”(项目编号2014JXC1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蔡映辉.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及改革对策.高等教育研究,2004(11).

[2]李会春.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复旦教育论坛, 2007(5).

[3]陈澍.高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6).

第6篇:文秘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校 文秘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方向

秘书专业的创办最早始于1980年,由上海文学院首次开设。到1987年,本科层次的文秘教育专业应运而生,随后全国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文秘本科专业。但直至“2011年,秘书学专业本科正式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多数高校的秘书专业多属于教育学学科范畴,且是挂靠于中文或管理类的“文秘教育”本科专业。从此专业产生到正式的“榜上有名”,经历近30年的时间,由此可见,文秘教育专业发展过程的缓慢及其逐步完善。

一、文秘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能力的实用型人才,故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当下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对文秘教育的性质认识不清。表现为:一是教师照本宣科,传统授课,把文秘专业的学生当成秘书学研究人员来培养。二是专业学科归属不明确。在2011年以前,作为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外的“文秘教育”专业,多数高校招的是挂在其他本科专业下的秘书学方向。现在部分高校如陕西理工学院、咸阳师范学院等,所设的文秘教育专业都包含在中文师范类专业范围内,使该专业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既不是文秘,又不是教育的边缘化状态。进而,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就被束之高阁了。二是文秘教育专业人才培育见解滞后。该专业在初创之际,主要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中型国有企业中设置秘书岗位。相应的绝大部分文秘人员在党政机关工作。但事实上,党政机关的文秘工作随着社会环境的显著变化及我国机构革新的连续深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若目标定位仍是模式化地沿用以前的目标定位,将把文秘专业的毕业生送进党政机关视为唯一的出路,这不仅很难适应高校文秘专业主要为社会输送秘书人才的要求,而且无形之中,弱化了对商务、涉外等各类秘书的培养力度,缩小了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口径。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相脱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专业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目标定位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能否取得实效。而目前不少高校,其“培养目标的模糊不清,直接导致了课程设置的混乱,导致了人才培养与市场实际需求的脱节”。[2]具体是在文秘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并非依照现代社会对秘书人员的要求设置课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深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影响,明显地偏离既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其主要课程安排中,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外国文学、语文教学论等汉语言文学的课目约占该专业总课目的60%,总课时约有450;而秘书学概论、文书学、秘书礼仪、文秘英语、行政管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总课时约300。专业的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文秘专业旨在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文秘人才。以陕西理工学院文秘教育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目标为“将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秘书专业师资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级应用型秘书人才”[3]。但在其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多地放在了语文教师的培养上,从而不自觉地忽略了文秘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导致供需难以衔接。

二、对高校文秘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对所培养人才基本规格的原则规定。高校要根据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具体而言,应找准专业定位,以市场为导向拓宽专业领域,促进专业发展。

在专业定位上,第一,认清文秘教育的专业性质,把握其深刻内涵。一般来说,文秘教育有两个内涵:首先,区别本科与高职专科,明确各自的培养目标定位。而高职专科目的是培养实践性、操作性强,能够迅速适应一线工作的办公室专职技能型文秘人员。鉴于文秘教育专业多依托于中文或管理专业的现状,应适当划清它们的专业界,使该专业有明确的归属。其次,关注各类秘书需求,实行专业分流。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可将文秘专业划分为企业、教务、旅游、司法、涉外、建设等方向[4]。

(二)从实际出发,确定培养目标。明确的培养目标,首先体现在合理的课程设置上。要想使学科特色得以旗帜鲜明地体现出来,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其设置,构建起科学的课程体系。对此应从三方面作出努力:第一,根据专业定位要求,摆脱其他专业对文秘专业学科定位产生的负影响。本着突出文秘教育专业性的原则,确立独特的课程体系。将那些与秘书将要从事的工作密不可分的课目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同时,在课时安排上有所倾斜,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而一般课程要适当压缩课时。第二,突出文秘教育的专业特色。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其具有的操作性和应用性特点,加大实践性学习的比重,开设诸如汽车驾驶、文秘教学技能训练、形体礼仪训练等实践课。第三,适量开设选修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兴趣需求和拓展学生的就业面。把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力争把党政、企业、教务、涉外秘书等的培养融为一体,使学生成为具有多种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除了根植于实际,优化课程设置之外,培养目标还应在就业方向上,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专业领域。这种定位既可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秘书人才的广泛需求,也适应了文秘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宽泛的特点”。[5]故而,高校以市场所需的秘书种类为切入点分别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就势在必行了。时刻关注各类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标准,并与其保持紧密而有效的沟通,主动展开与各类企业的深度合作,如文秘专业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职秘书到学校“现身说法”传授工作经验。这有利于在更为广阔的专业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更容易凸显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达到为学生拓宽就业口径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各类高校的文秘教育专业教学承担着高层次秘书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这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变革,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均以就业为导向,与市场及专业发展保持同步,与时俱进,促进培养目标市场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需要,从而最终促进高校相关专业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高校文秘专业人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梅,高萍.在创新与实践中建设秘书学专业本科[J].秘书,2012,(6).

[2]洪树琼.浅谈高等学校文秘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1).

[3]陕西理工学院教务处.陕西理工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M].2006.

第7篇:文秘教育论文范文

在《论语》学而篇的学习中,我颇有感受。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在生活中,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多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做事,我想许许多多的矛盾、纠纷甚至悲剧都不会产生。然而,当利益冲突一旦出现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为什么今天的我们想问题总是忽略了它呢?

还记得刚买电脑那阵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是危险的。《论语》中这句格言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和牢记。学习型社会不但要求我们终生学习,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大学四年里,我们或许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但我们学习中的思考却不够,对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的探索更相当缺乏。我想我们大学生需要用更多的实践来检验我们的知识。

今年暑假,我随着我院三下乡队伍到了开县(全国的贫困县之一)。尽管只有短短的七天时间,在那里的每一幕都牢牢留在我心里,让我真正看见了贫困山区的经济、教育现状。有一个乡教学设施极差,没有书桌、椅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图书,教师缺编严重达200余人,有些学生上学每天要走四五个小时。有的村小每学期只能上一次计算机课,有些孩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每一次都会走上半天的山路,学习三节课后再走回去。他们中不少孩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因为贫困等原因而辍学。

在返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山里的孩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小学毕业或是初中毕业后,他们就面临着劳作或打工就业呢?当地的学校教育又能给他们提供些什么呢?而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论语》就是文化经典之一,学而思,思而学,必定有益。

相关资料

《论语》是孔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弟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及后人记述孔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弟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及其再传弟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弟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谈话、答弟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问及弟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思想的主要资料。

第8篇:文秘教育论文范文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秘书学专业委员会的基本情况。

王振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90年9月,原名“中国高教秘书学会”,是经国家民政部注册的社团组织,隶属于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是我国秘书界全国性的学术团体。其单位会员包括开设秘书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等。个人会员有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老师,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主任、秘书及相关人员等。委员会的工作范围是: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专业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五大项。近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秘书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记者:秘书学专业委员会近年来做了哪些工作。

王振祥:秘书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进行了换届选举,在委员会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大家把握方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近年来的主要工作是:

(一)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每年7月下旬利用暑假期间高校老师放假的机会召开学术年会。2008年以来先后在沈阳、北京、太原、延安举办了学术年会。其主要内容是围绕“秘书学科建设”“秘书教学经验”“秘书人才培养”等专题进行研究。通过研讨,提高了与会人员的学术水平,交流了教学和工作经验,评选了优秀论文。

(二)编辑出版秘书教材。2005年以来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国秘书专业资格证书教程》及《教学大纲》《现代秘书学教程》《现代秘书礼仪》《高等院校秘书专科系列教材》《高等院校秘书本科系列教材》等,为高校老师和广大秘书人员提供了实用的秘书专业教材和专著。

(三)组织专业培训。近年来,学会先后组织了《中国秘书专业资格证书》考培、“现代秘书与办公管理办公室主任技能提升”“高校教学教务秘书”等培训,适应了社会实行的“双证制”和办公室主任及秘书等人员工作的需要,使以上人员系统地学习办公室及秘书专业基本知识、掌握办公室及秘书职业的基本技能,使其专业水平得到提高,成为合格的秘书和办公室人员。中、高级秘书证书得到了全国高校、国家企事业单位、广大文秘工作者的认可和好评。

(四)为秘书专业进入本科目录做了申报工作。我国的秘书职业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时间以来,秘书专业仅限于专科教育。为适应社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2010年,秘书学专业委员会在学术年会上专题研讨了秘书专业设本科的问题。会后组织专家撰写了申报材料,上报教育部,经教育部有关部门研究,已将秘书专业列入《普通高校本科目录》,其学科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编号为050107M、专业名称为“秘书学”。已经过两次公示。秘书学进入本科后将为秘书专业教育提供广阔的前景,为秘书专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记者:请简要介绍秘书学专业委员会未来的计划和目标。

王振祥: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秘书学科的建设和高素质秘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委员会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跟踪秘书专业需求,紧密结合本行业专业特色,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了积极的探索。

(一)组织秘书学研究生课程培训班,加快秘书师资的培养。秘书学研究生的培养,要突破过去一校单独申报、小团队培养、三年毕业的格局,改为多校合作申报、大团队培养、两年毕业的方法,把全国有相当造诣的秘书学专家组织起来,轮流到各地研究生点开展教学。这样,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较多的适应全国秘书专业师资之急需的实用性人才。

(二)加快秘书学科的教材建设,进一步夯实并拓宽秘书学科的领域。秘书专业的本科系列教材,目前比较流行的有《秘书学概论》《秘书写作》《秘书实务》《中国秘书史》《秘书文档管理》《秘书公关与礼仪》《秘书工作案例与实践》几种。另外,根据秘书学的多元性、史实性、应用性的特点,分别构建行政秘书、司法秘书、教学秘书、科研秘书、财经秘书、商务秘书、军事秘书、涉外秘书、私人秘书九个分学科的教材体系。秘书学进入本科以后,要争取在三五年内,在现有本科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大兵团作战的方式,集中全国优秀专家,编写出版系列秘书学的主干教材和九个分学科的支线教材,以填补学科空白,适应秘书学各专业教学的需要,促进学科的壮大与发展。

(三)加快秘书学精品课程建设,努力提高秘书专业教学质量。秘书学界应抓住这一机遇,积极组织、精心制定秘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努力创建秘书专业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创建秘书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建公用共享的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中有秘书专业的一席之地。

(四)深入秘书学理论的研究,提高学术水平。秘书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秘书史、秘书工作、秘书教学的研究。秘书史的研究,过去多停留在古代事件的层面上,而古代人物的研究,古代文体文章的研究,近现代、尤其是当代秘书史的研究还大有拓展的空间。秘书工作的研究,过去多停留在公文写作、事务文书写作、专业文书写作、接待、会议、办公室事务、信息与保密、调研与督查、公关与礼仪、档案管理等具体工作的研究上,而秘书工作“三作用”“三服务”“四转变”的研究显得分量不够,秘书教学的研究,过去较多的停留在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而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的开展,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秘书知行竞赛的研究也显得力度不足。秘书学进入本科以后,要培养、壮大科研队伍,拓宽研究领域,深入研究层面,提升科研质量,促进秘书科研上台阶。

第9篇:文秘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秘书人才素质,培养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秘书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秘书的职业化趋势对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高职秘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秘书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大批高素质秘书人才,以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本文围绕中小企业对秘书人才的素质要求,就高职院校如何加强秘书人才的素质培养作些初步探讨。

1.秘书人才的素质要求

素质,是指一个人在政治、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学习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免费论文参考网。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人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

秘书人才的素质,一般是指政治、思想、道德、文化、业务等方面的修养、品质和行为特性。归纳起来,大致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政治思想品质,要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二是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甘于奉献,乐于服务,时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三是应具有改革开放的头脑和开拓创新的本领,要善于接受新知识,善于学习新知识,善于运用新知识。四是应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要善于掌握和运用WTO规则,善于调查研究和捕捉业务信息,善于协调和处理人际关系,善于写作和使用现代办公设备。

2.秘书人才知识构成

今天的秘书人才,更趋向专业化、职业化的特点。仅就专业化来说,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秘书。如行政秘书、法律秘书、商务秘书、经济秘书、医药秘书、教育秘书、旅游秘书、新闻秘书、信息秘书等,还有临时秘书、私务秘书等。要求秘书通晓会计学、经济学、金融信贷、保险、税务、销售、证券、企业管理等,还要具备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等。秘书人才的知识由哪些部分构成呢?163网站的教育频道对秘书知识概括为: 秘书知识的广度=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本行业管理知识+电脑应用等技能+社会交流技能;秘书知识的深度=秘书专业知识技能+辅助对象相匹配的技能。这就是说,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看,秘书的知识储备中都具有与工作相当或相匹配的行业知识。董汉庭先生在《埋论要与时俱进,工作要开拓创新》(《当代秘书》2002年4期)中论述秘书与秘书工作未来发展变化时,将这种变化概括为几点:开放型、智慧型、专家型、多元型、科技型、公关型。 现在也有一些新的提法,如管理型、全能型、创造型等等。可以说,今天的秘书培养,应该是杂家加专家,专才加通才的培养,也就是说,应该是一种T型知识结构。 “T”的上面一横指知识面宽,具有广博的知识,有利于思维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向度转为多向度,避免因受专业和个人特定环境的限制而造成的片面性和局限性。“T”的下面一竖指精深的纵向知识。即单科专长,是内行不是外行。

3.企业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

据资料所载,当今中小企业所需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复合型文秘人才,具体说就是:既会直接动笔起草文件、撰写文章,也会运用电脑和其它办公自动化设备准确高效地处理各种文件资料;既能熟练地运用网络进行办公,也能运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提炼等;既能熟练地使用各种办公自动化的设备,也能进行简单必要的维护;既会独立而有序处理各类办公事务,也能给主要负责人当参谋、搞策划;既能对内搞好组织协调、周到的服务工作,也能对外搞好社会交往、人际应酬的工作;既能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日常工作,也能完成一些特殊性质的任务(如开车、拍摄等)。这些便成为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培养目标确定及课程设置的依据。

在现代社会,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秘书是任何一个组织都门不可或缺的岗位,秘书专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就业渠道。正因为如此,几乎全国的每个高等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都瞄准这个市场,纷纷开设秘书专业。要想使秘书专业立足长远,加强对秘书人才的素质培养,势在必行。

4.高职院校加强秘书人才培养对策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加强秘书人才培养对策,可从以下着手:

4.1提升职业能力,创新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传统的培养模式具体表现为(1)课程陈旧,没有特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不相适应;(2)缺乏市场意识和信息意识,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3)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需要高素质的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与这样的培养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没有真正地把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高职院校必须对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转换,即基于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相关性,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体现在培养模式上,就是以实践内容为主、学科理论为辅,理论课程教学只需达到“必须”、“够用”的标准。

4.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专业主干课程建设

文秘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应融入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并使这些要素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和教学过程中占有较大比重。免费论文参考网。(1)适当精简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以“实用”、“够用”为宜。(2)适当增加专业方向课程比重。(3)课程设置突出现代文秘特色。

4.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从事秘书专业教学的教师,很大一部分是中文或其他相关专业转行的,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过秘书工作实践经验较缺乏。要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秘书人才,秘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1)建立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以保障文秘专业的建设和发展。(2)切实重视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由于文秘专业的师资多数是转型而来,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各学校应当积极采取措施,重点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具体做法为:①、参加教育部、秘书学会等部门举办的骨干教师短期培训,更新教学观念。②、参加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③、到企业参加实践学习和培训,积累实践经验。

4.4探索高职文秘专业多元化实践性教学模式

(1)开发“学做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2)引入秘书节活动,丰富实训;(3)开设实训课;(4)进行课堂实训;(5)实训室实训;(6)校外见习;(7)开展校内见习活动;(8)顶岗实习;(9)将社会兼职纳入实践性教学计划等等。免费论文参考网。

4.5面向企业、基层培养适用型人才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深入,公务员制度的全面实施,以及高校扩招带来的高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下移,高职秘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相应的,高职秘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顺应市场变化,从以培养行政秘书为主向以培养企业秘书为主转变,面向各类所有制企业办学,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向企业的需求看齐,建立鲜明的企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强化企业秘书的综合职业技能训练,将职业资格标准引入到教学中来,将学生培养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适用型人才。

4.6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探索多证多能的教学模式

按照“双证融通”思想,将秘书职业资格标准引入专业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从事秘书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获得进入秘书职业所需的秘书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在此基础上,提倡多证多能,以增加学生的就业砝码。

4.7学校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硬件方面,比如设立秘书专业综合模拟实验室,不仅可以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而且可以让学生开展系统的综合模拟实验。在软件方面,比如学校内部秘书岗位非常多,可在学校相关部门设立长期的秘书对口实习岗位,使学生熟悉秘书岗位的整体工作情况。

秘书行业是一个充满前景的行业,秘书人才的培养更是一条充满未知和探索,不会平坦的道路。但我们深信,只要始终着眼于现实,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和安排,专业的秘书人才必将会成为秘书队伍中耀眼的新星。造就一支政治强、作风实、业务精、素质高的秘书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代对我们秘书从业人员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目前,各中小民营企业正处在人才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高职院校的文秘专业教育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观念,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以期有针对性地培养出更多“适销对路”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文秘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树森.论我国秘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J].秘书,2009,(7).

[2] 贺军,余灿.秘书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及启示[J].秘书,2009,(10).

[3] 王玉霞.高职秘书专业人才就业状况探析[J].秘书,2009,(10).

[4] 常崇宜.高校秘书专业的现状与预测[A].常崇宜秘书艺文选[C]. 成都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