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英模人物事迹材料范文

英模人物事迹材料精选(九篇)

英模人物事迹材料

第1篇:英模人物事迹材料范文

近几年,影视领域推出了不少描写现当代英模人物的重头作品,如《张思德》、《郑培民》、《任长霞》。作为擅长弘扬时代精神的艺术家,王兴东和王浙滨过去就以展示英模人物的《蒋筑英》、《离开雷锋的日子》、《孔繁森》等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写出新的特点?如何区别于他人创造的同类型作品?如何超越自我?新闻通讯的任务在于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人物的事迹,作为艺术品的电影,不但要写事迹,更要写出事迹背后的精神境界,写出人物的独特性格,这是一个难题。

王兴东喜欢引用一句话:“电影编剧是用脚来写剧本。”如果说,牛玉儒从发现病变到去世,经历了100个日日夜夜,那么王兴东写《生死牛玉儒》,大致也花了100天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付出大量精力进行采访。在掌握丰富材料的基础上,作者深入地进行概括提炼。收集材料要尽可能详尽,动起笔来却要敢于取舍。譬如,牛玉儒在包头当市长那一段,有许多动人的事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迹;又如,在呼市上任不久,牛玉儒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投入抗击非典的斗争。作者把这些全省略了,集中写他从得知病情到去世这100天里的最后拼搏,集中在人物的生死观上做文章。我认为,这么处理体现了艺术家的独特匠心,也体现了他们对艺术规律的执著遵循。

影片不是建立在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激烈冲突的基础之上,也不是建立在先进观念和落后思想的矛盾冲突之上。作者细致描写了牛玉儒夫妻二人在生死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妻子谢莉对牛玉儒说:“呼市没有了你,谁都能顶上。但是咱们家没有了你,就真不是一个家了。”牛玉儒却认为:“别把死太当回事,就能活得有意义。”他明白,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医院不可能挽救他的生命。与其在病床上等死,或者通过医疗延长些许生存的时间,不如利用短暂的时间继续拼搏。他对谢莉说:“我记得你说过一句话,你说我勇敢,像个男人。我知道我病的严重,但是我不想就那么窝窝囊囊地走了,我想像一个堂堂正正的男人那样去做,我想你应该能理解我。天地赋命,生必有死。在我退出这个世界之前,只要活一分钟,就要敬业60秒,这就是我对生命的看法,这就是我的信念。”在对待疾病和生命的问题上,女儿和爸爸是站在一起的,而医生是支持谢莉的。牛玉儒放不下他在呼市“两会”上向群众发出的誓言:要把呼市建设成全国最都。为此,他手术后3次请假回内蒙古完成未竟之业。最终,妻子和医生都理解了他,支持了他。牛玉儒不可能在短暂的100天里实现他的全部理想,但他的拼搏却给呼市人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一个高级干部得了重病之后,是全身心投入治疗,还是边治疗、边拼搏?哪一种做法是“正确”的?生活是复杂的,文艺作品无须为此提供“唯一正确”的答案。写出一种精神、一种人生境界,艺术家就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影片没有贬低谢莉,更没有为了抬高牛玉儒而否定谢莉。在影片中,谢莉是个可亲可敬的人物。作为妻子,她要求牛玉儒按照医嘱全身心投入治疗,完全是合情合理的。牛玉儒既爱谢莉,又不完全听命于她。两个人本资料权属文秘站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文秘站网更多资料有矛盾,又很亲热。这是生活的真实。牛玉儒和谢莉对待生与死的不同态度,不是两种世界观的斗争,却是真实的、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牛玉儒之所以不顾重病投入工作,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他并不认为自己很“高大”,相反,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侄子谋一个好工作;因为重病拖累了家人,他感到有愧于嫂子、有愧于谢莉。这一切都让人感到牛玉儒这个人物没有被拔高,很真实。

第2篇:英模人物事迹材料范文

承揽这一项目的零碳工厂(ZED factory)建筑设计事务所就坐落在社区当中,连同该事务所在内,小区共有2500平方米的办公和商住面积、82套公寓,占地1.65公顷。

整个社区的建设亮点包括可循环建筑材料、太阳能装置、雨水收集设施、电车停车场,食物、包装、废弃物处理等也在通盘考虑范围之内,一切都为了减少所谓的“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

尽管当时工程造价(1,179万英镑)是传统住宅的两倍,但使用阶段对环境破坏接近于零,节能效益显著:较英国使用平均值,水资源节省50%,电力消耗节省45%,采暖节省90%。当年颇受争议的先锋设计如今成了行业标准。

随着光伏材料成本的大幅降低,低碳或是零碳不再是“奢侈”之事。零碳之外,小区的设计理念还包括通过空中走廊的相遇场景来增进邻里之间见面的频率,如此每户人家至少可以熟悉近20户邻居,彼此有照应。

事务所创始人比尔・邓斯特(Bill Dunster)强调零碳设计关乎生活方式,亦需因地制宜。

今年他向牛津市议会提交了一种新型住房理念:利用停车场和转乘站的上空来建设“高跷”住房,以解决住房短缺及费用昂贵的问题。

此外,借用宜家(Ikea)家居那样的拼装理念,四天即可建成无需地基的度假木屋。

建筑正在变得轻盈。弹出式建筑(Pop-up architecture)、临时性建筑(temporary structures)或季节性架构(ephemeral frameworks)是欧洲建筑设计师热衷尝试的类型。

这类建筑往往成本低、建造快,能够快速复现历史事件、承载纪念活动或艺术思想,受到博物馆和艺术展的青睐。

通过建筑设计的巧思妙想,集装箱可以转化成为很酷的零售概念。

在东伦敦肖尔迪奇(Shoreditch)有一处叫做“BoxPark”的市场,每个集装箱就是一个独立设计师店铺,更像是“游击店”(Pop-up Store),可按日零租,也可延长至3个月、半年。

这种零售业态可以帮助独立设计师以较低的商业成本来测试市场及顾客偏好。

类似的实验英国皇家建筑设计师协会(RIBA)也组织过。协会合作经理Owen Wainhouse介绍说,他们曾带一批英国新锐建筑设计师到上海新天地,为当地的零售品牌进行橱窗设计,极大增强了建筑设计与公众的互动界面。

从BoxPark出来,往西北方向走大约七八分钟,来到curtain road。这里是一大片建筑工地,街侧的小酒馆及墙上的涂鸦与其形成了一种不失和谐的对比感。

这里是商住混合的地标楼盘“舞台”(The Stage),也恰是国内万科以3000万英镑收购20%权益的重要海外地产。

该楼盘所在地发现了十六世纪帷幕剧场(Curtain Theatre)的遗迹,历史上这里曾上演过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于是这一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卖点很自然地被设计到未来社区中。

设计大英博物馆大中庭及Cross

Rail空中花园等诸多项目的顶级建筑事务所福斯特伙伴(Foster+Partners)以独特的方式保持其行业先进性。合伙人Martin Glover带我们去参观了新材料实验室和最新3D打印模型。

尽管3D打印还在早期探索阶段,Foster+Partners实验室里的模型已发展出更为丰富的色号、更为细致的触感,领域涉及到航天空间站的建筑应用。

公司的图书馆和咖啡厅放置的也是公司研发的新家居和物什,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内部测试和品评。

在伦敦南部克洛伊登(Croydon),刚开业六个月的科技城Tomorrow也将3D打印机作为孵化亮点。

早前在伦敦科技城工作的现任总经理Becky Galland,负责招募创业公司入驻和商务合作拓展。她提及该科技城旧址原是一家银行,目前内部的空间设计尽量实现本地化、减少运输物耗。部分私人办公室推拉门也采取类集装箱等材料,照明和绿植设置兼具创意与实用。

说到绿植,它们完全可以成为有机生长的建筑。

美国建筑设计师米歇尔・乔安希姆(Mitchell Joachim)倡导“种房子”,而不是“建房子”,强调人们可以运用已经存在了2500年的“编织法”技术,将树木移植嫁接在一起。

如果再智慧一点,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数控(CNC)技术建造脚手架,将植物的苗编织成特定的几何形体。

现代人对宜居环境的强烈向往,意味着人们有机会见到更多的低碳绿色建筑,并乐意为之买单;

新材料革新及规模化发展,使得快速、临时建筑的实验成为常态,甚或加入流行文化的对话;

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的存在,能助力复杂建设项目的精确管理。

第3篇:英模人物事迹材料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谋划推动

教育整顿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保山市检察机关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英模和先进典型选树活动方案》,明确英模先进选树的指导思想、选树原则、选树标准、选树范围、选树步骤和保障措施。成立由副检察长武凡荣任组长,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郑治刚任副组长,教育整顿办舆论宣传组成员为成员的英模和先进典型选树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院办公室(新闻办),院办公室主任张泽华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各基层院也成立相关的工作专班,健全工作机制,确保英模先进选树工作顺利推进。市检察院教育整顿办舆论宣传组牵头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关键举措,切实抓好先进典型的发现、培养、选树、推荐和宣传等重点环节工作。建立英模和先进典型选树和宣传联络员制度,各基层院明确一名选树英模先进的联络员,市检察院联络员由舆论宣传组相关成员担任,及时汇总上报选树和宣传工作信息。

二、坚持群众认可,选树英模先进

全市检察机关在教育整顿学习教育环节,对本单位内的先进个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注重在办案一线、紧密联系群众的岗位和急难险重工作中挖掘典型,全面掌握系统内先进典型资源情况,为挖掘有培养潜力的个人做好前期准备。在广泛宣传开展英模和先进典型选树的基础上,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定期走访调研、基层推荐上报、活动评选选树、媒体宣传等多种渠道,发现和挖掘群众基础扎实、事迹真实感人、时代特点鲜明、社会反响较好的英模和先进典型,努力培养一批忠诚担当、清正廉洁、无私奉献、成绩优异、群众公认的检察英模和先进模范人物。同时对发现的先进典型进行认真调查,深入挖掘事迹,总结提炼精神,形成事迹材料。经过前期工作,市检察院从两级院选出英模先进7名,分别为保山市院李蕻娟、隆阳区院马冠东、施甸县院张丽新、腾冲市院张兆赛、张桂琼(退休)、龙陵县院邓友静、昌宁县院杨建雨。经教育整顿领导小组审定后,推荐李蕻娟、张兆赛为省、市级政法英模,腾冲市院经该市政法委推荐张桂琼为市级英模。查纠整改环节,两级院积极推荐最美政法干警人选,市检察院择优推荐腾冲市院张兆赛、昌宁县院杨建雨为省、市级最美政法干警人选。此外,隆阳区院张华云、龙陵县院陈秀娟等也被当地政法委推荐为市级最美政法干警人选。

第4篇:英模人物事迹材料范文

赏读历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归纳其特点:

一、高度概括,简洁精练。颁奖词以极其简洁精炼的语言高度地概括了每一个当选者的崇高精神和闪光点,予以浓墨重彩地展示,既有高度也有深度。写给篮球运动员姚明的颁奖词只有40个字:“对祖国的情感,对现在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期待,使他成为中国体育和NBA的历史人物”。

二、词吻意合,富有特色。颁奖词根据获奖者事迹的不同,或明快,或凝重,或平和,或庄严,于人于事于情于理都显得十分和谐得体。如写给跨栏运动员刘翔的颁奖词:“12秒91,他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100年来的记录成了身后的历史,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因为中国有刘翔,亚洲有刘翔!这个风一样的年轻人,他不断超越,永不言败,代表着一个正在加速的民族。他身披国旗,一跃站在世界面前。”――给人的感觉是明快。

三、语句清新,文笔优美。颁奖词语句长短结合,风格刚柔并济,抒情、描写、议论各有侧重,有的还恰当引用了一些名诗名句,尺幅之间,五彩飞扬,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写给作家巴金的颁奖词:“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这些颁奖词宛如优美温润的散文诗。

四、言志寓义,饱含深情。颁奖词赞扬的人和事虽然各不相同,但无论是褒扬还是怀念,都洋溢着崇敬之意,一字一句饱含深情。如写给任长霞的颁奖词:“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整合教材各色人物,概括其光荣事迹,高尚品格及深远影响。

我们在一轮回归教材,积累写作素材中,曾经以“高中教材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悲情――中国古代文人情怀,鲁迅――我们中国的魂”为专题进行整理研究高中教材素材。事实上,高中教材教材,齐聚古今中外各色人等,既有忠君爱国的英雄屈原、苏武、陆游、辛弃疾,又有才华卓绝的文学家李白、李商隐、杜甫、杜牧;既有文韬武略的政治家曹操、刘备、,又有纵横捭阖的演说家孟子、邹忌、马丁・路德金;既有驰骋疆场的七尺须眉王平、王昌龄,又有侠骨柔情不让须眉的巾帼秋瑾、花木兰;硬汉桑迪亚哥,复仇王子哈姆雷特,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镭的母亲居里夫人,现论物理学家霍金等等人物,都给我们全体师生留下永远的感动与影响。有意识引导学生整合教材人物,概括其事迹,品格及影响,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程。同时也为写作做好充分准备。

巧借颁奖词形式,用活用好教材素材。

颁奖词,说得简单、直接一些,颁奖词就是在颁奖仪式上,主持人在褒扬人物的先进事迹或英雄壮举时所写得概括性文字。它要求必须对人物的事迹进行言简意赅的介绍,并对人物的行为作恰如其分的评价,更要以独特的语言魅力来升华人物的灵魂,从而达到动人心魄、奋人精神、弘扬正义的的目的。如何去做?一、找准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二、深入挖掘原材料,用真情感染读者;三、进行纵横比较,突出人物的历史意义。

学生写作示范:孔 子〔颁奖词〕他没有什么万卷巨著,万余字的语录是他一生思想的浓缩;他没有什么惊天事迹,极平凡的言行却给后人树立了万世楷模。九州四海因他而一统,寰球世界也必将因他而和谐;华夏文明因他而灿烂,未来明天也必将因他而美好。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一个老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屈原〔颁奖词〕静静汨罗,守护着他的灵魂;皇皇离骚诉说着他的忠贞。在那个视人民如草芥的动荡年代,他用自己的血泪诠释了什么是心存百姓;在那个朝秦暮楚的战乱时期,他用自己的生命回答了什么是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心,与日月争辉。

第5篇:英模人物事迹材料范文

事迹演讲的基本要求

所谓事迹演讲,就是运用演讲的艺术形式和手段,表现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揭示生活的真谛,反映时代的本质,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创造新生活,推动历史前进。事迹演讲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演讲的内涵,增强了演讲的社会作用,赢得了更多的听众,使无数人为之鼓舞,为之感动,为之奋发。

事迹演讲的基本要求有:

一、表现真事真人,令人信服事迹演讲具有严格的真实性,首先要求事迹材料真实,不可添枝加叶,更不可捏造事实。事迹材料真实是事迹演讲的必要条件。有了真实的事迹材料,还要用演讲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来,只有如此,才能造成如临其境的现场氛围,才能使听众沉浸其中,深为信服,深为感动。请看张屹、刘铁宏的演讲《军装是一面旗帜》是如何将军人从地震废墟中抢救的“真事”艺术地表现出来的:

……我睁眼一看,顿时被这凄惨景象吓呆了:闷热的空气夹杂着呛人的尘土,眼前熟悉的高楼早已不见踪影,到处是撕人心肺的呼救声。我被一堆瓦砾紧紧地压着,动弹不了,我惊恐地呼喊着:“妈妈!妈妈!”我慌乱中伸出小手在不停地乱抓,多么希望能抓住妈妈温暖的手……忽然,我的眼前闪现了一簇绿色……“叔叔!”只见那眼熟的军装已被血水、汗水和泥水浸透,两只手已经磨得血肉模糊,眼睛也被扎伤了,可他硬是摸索着,顺着我的呼叫声,一步步地爬了过来,从死神的魔爪里把我夺回到绿色的怀抱中。

演讲者以“我”的视角写出了亲眼所见亲身所感,以景物、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地再现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以衬托的手法,蓄势的结构技巧和控场艺术,扣人心弦地突现了英雄形象,在艺术上达到了事迹演讲的真实性要求。这种极富形象性、暗示性和感染性的演讲,完全避免了报告式的说教和乏味的陈述,使人甘愿投入其中而不是游离其外。

其次,事迹演讲的真实性还要求表现“真人”,即写出真实鲜活的贴近生活贴近人心的“真人”,可敬可亲可信可学,而不是完美无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包霖的演讲《为了共和国大厦永远屹立》写了“我”作为一个共和国税官的高尚行为,但同时也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那位老板娘拽着我的袖子说:“大兄弟,何必那么较真呢,抬抬手让我过去算了。”说着从兜里掏出了300元钱……我心想:这钱来得太容易了,都赶上我一个月的工资了。此时,只要我稍稍那么一点点……我想起了爸爸常告诫我的一句话:“喝凉酒,花赃钱,早晚是病。”……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让这么点炮弹把我撂倒了,多丢人哪!

演讲者并未无来由地宣扬自己的高尚之举,而是坦陈内心动机和复杂的心理,表现那种常人也能达到的并非高不可攀的向崇高攀援的过程。一个常人凡人才是有血有肉的,才能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性”。

二、奏出时代的强音,给人启迪事迹演讲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必须把握现实社会的脉搏,奏出新时代的主旋律,表现出新的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是当代人生及社会的启示录和教育篇。张均的演讲《壮哉,军人的回答》极其敏锐地从现实生活中捕捉了使人无奈又引人深思的现象: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军人从五六十年代的“最可爱的人”变成时代的“弃儿”,劈头提出了一串时代性“问题”:

有朋友街头相遇,打量着我橄榄绿的军装,泛白的解放鞋,他问:都啥时候了,咋不换套便装?有亲友来信打听,得知那几十元的津贴,他问:都啥时代了,够吗?有同学提起我的前程,惊讶于当了“官”照样得站岗放哨,摸爬滚打,他问:都啥社会了,划得来吗?

接着用“百万富翁”宋伟清却要扛枪弄炮的事迹对此作出“壮哉”的回答。因为宋遭劫遇一老兵相救,老兵拒绝了他的重金酬谢,向他提出一个意想不到的请求:“如果你真要谢我,请你帮我找一位姑娘。我们的指导员是个孤儿,在边防哨所干了10年,都35岁了,还没成家。这次探亲回来,哨所的战友们把省吃俭用留下的津贴一分一分凑起来,交给我一个特殊的任务,必须给咱找个嫂子。”宋伟清满口答应了下来,可就在他回到家不久,那位老兵来信说:指导员已经在巡逻中光荣牺牲了。他说他有一个冒昧的请求,如果“嫂子”找到了,请那位姑娘给指导员写一封信,哪怕一两个字也行,我们好把它敬献在指导员的坟头,以告慰他九泉之下的孤魂。面对这质朴的请求,宋伟清热泪盈眶。他感到这些当兵人的身上,有一种巨大而神奇的魔力。一个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也不能没有轻松自在的生活,但往往缺乏的正是这种催人奋发、震撼灵魂的力量,带着激动,带着疑惑,带着思索,他来到了河西走廊一个荒凉的戈壁滩上。

这段演讲感人至深催人猛醒:在一切向钱看的浊流中,还有金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还有物欲享受所无法比拟

的精神之美,这就是蕴含于当代人的人情美之中的崇高境界,这就是当代人应有的时代精神。

三、抓住闪光点,催人奋发事迹演讲不可平铺直叙、用力平均地堆砌事件,而要精选、挖掘和细腻入微地表现先进人物的闪光点,即最有意义最能打动人的行为、话语和心理活动等,要对此进行特写式的“放大”,要精细地刻画富于感染力的情景、动作和细节。甚至围绕一个闪光点便可以构思成篇并感人至深。比如周孝平的演讲《我是军人!》浓墨重彩地歌颂了“哥哥”在冰窟中舍身救儿童的壮举,十分酣畅地“放大”了英雄的闪光点。作者从哥哥探家、母亲接站写起,身患心脏病的哥哥毫不犹豫地向落水儿童奔去,并以岸上人的焦急或冷漠、孩子的垂死挣扎、母亲的满面泪水作衬托,然后集中力量正面刻画哥哥的救人动作(闪光点),细腻动人,感人泪下:

五米、三米、一米……哥哥终于抱住了一个小孩,孩子已经只有微弱的一丝气息了。出于求生的本能,孩子死死地抱住哥哥的脖子,勒得他喘不过气来。他努力地挣扎着,一手紧紧地抱着孩子,一手奋力地拨开冰水,艰难地、一步一步地把孩子送回岸边,又哆嗦着却又毫不犹豫地游了回去!江水中还有一条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生命啊!可这哪是游啊!哥哥!这分明是一步一倒地向孩子倒去……除了脑海中孩子绝望的神情和微弱的呼吸,哥哥似乎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看见,他只是无力地却又是坚定地一步一倒地向孩子倒去。

作者情真意切,不露痕迹地运用演讲艺术的手段将英雄的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英雄的闪光点表现得光彩四溢,也很富于层次,从而一点一点地对听众的情感进行了“加温”,直至沸腾起来。这时的叙述恰到好处地出现了高潮,升华了演讲的主题,也升华了听众的灵魂;哪怕是软弱者卑下者也抵挡不了其中情感的力量、悲剧美的陶冶和崇高的感召:

第6篇:英模人物事迹材料范文

大学阶段,是汲取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最为重要的塑形阶段,树立良好的“三观”价值体系,是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自身价值的重要保障,而道德建设又是“三观”价值体系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大学阶段应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高校教育体制的更新,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朋友交往、地域制约、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等的影响,在思维和行动上产生了脱节现象。面对这样的矛盾,如何把握、分析、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尽管我们的大学大都开设了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也有专门的辅导员关注和指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发展,但我们的德育往往存在着“目标理想化、内容空泛化、方法单一化等弊端,德育实效性差”的弊端。很多研究人员发现“有效的德育项目应该融入到课程教育中去,而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特殊项目或课程来对待”。

二、英语课堂作为道德教育平台的可行性

英语课堂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同时,也为对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讨论主题、专业方向、学习模式,选材的广泛性都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1)在全球化的今天,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我们的课程教学大纲中,从小学到大学对英语学习都有明确的要求。而英语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并没有专门的内容和主题。因此,在呼吁把道德教育融入到学校课程时,英语课成了道德教育很好的载体。如,爱国、世界和平、抵制污染、全球变暖、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遵纪守法等德育,都可以通过语言艺术、文学、历史以及社会研究等语言学习的方式得以实现。

(2)在全球化环境下,英语被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使用,广泛用于多个学科和职业领域,特别是商务管理、医药、通信、信息技术等,这使得职业道德教育成为英语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这些内容学科都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提供了专门的课程,但英语课也以一种间接的、非常有趣的方式提供了道德教育平台。

(3)当代英语教学更加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反思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并回答开放性问题,如小组合作、模仿、角色表演、头脑风暴、问题解决、批判性思考活动等。而这些活动也是我们实施道德教育的必要手段,英语课堂为道德教育提供自然的平台。

(4)同时,英语课堂也为社会价值的讨论和推广提供了最合适的地方。CarboneJ(r1970)指出,德育总体来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儿童到高中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意识到社会接受的价值、态度以及合适的行为标准等;第二个阶段是大学及其以后,在这一阶段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标准,而是让他们积极地思考与参与,培养他们在面对这些道德问题时的批判性、独立行事能力。尽管英语课堂是以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英语教学材料却倾向于社会科学,如:环境问题、世界和平、涉及社会价值和态度的材料等。而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学习和主题的讨论,学生能更好地认识他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以及这个社会承认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

三、如何在英语课程中实施道德教育

我们的道德培养目标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德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的道德建设要兼顾社会与个人两个方面,不仅要考虑社会性,更要考虑学生主体性,真正以学生为本,重视和关注学生的生存状况和自身发展,坚持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统一,积极引导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服务于祖国和人民相统一,促进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协调发展。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呢?

(一)教学材料的选择

在英语课堂上实施道德教育既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以德行事的能力。因此,对教师而言,教学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教学材料应以有实际内容的主题为重,体现科学性与现代性,如文学、社会热点、艺术、医药、体育、法律等,因为这样的材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把体现社会性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更容易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社会公平意识、社会服务意识、竞争意识、环境意识、法律意识、创新创业意识。

(二)“无意识性”和“渗透性”的教育方式

仅仅知道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用什么方法来使学生认识、接受并在现实生活中以此为标准来行事。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说理式”和“灌输式”德育方法,以逐步“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去认识,体验并接受社会道德。郭卫平(2009:138)指出德育要注重“无意识性与渗透性……要通过各种隐性教育环节,以情感人,以境‘化’人,使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行为的养成”。

(三)合作学习模式

在英语课堂上,我们经常采用合作学习的互动学习模式来实施语言教学。合作学习模式同样也是有效德育的方法之一。因为,在合作学习中,来自不同生活背景,有不同价值和信念体系的学生必须相互合作,相互容忍,相互尊重,掌握社会技能,承担个体责任等,才能发挥团体优势,解决问题,取得成功。而这些品质都是我们德育的主要内容,英语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作为有效的德育手段。

(四)课堂示范

示范也是在课堂实施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示范之前,教师应向学生解释、澄清某一道德原则,通过解释学生可以澄清错误观念。解释和澄清并不能真正让学生转变既定的价值体系或标准。教师须通过电视、影片、互联网等来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模范事迹,或通过历史和文学故事中的人物事迹让学生明白是非,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五)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英语交际教学的重要部分。同语言学习一样,道德学习也坚持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我们在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体验教育、磨炼教育、实践教育和志愿者服务,让学生去直接感悟生活的价值性,以实现道德个体对于价值真理和道德原则的真正理解。比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捐助、救灾、到基层和边远贫穷地区锻炼等实践中去,使大学生真正认识到集体的力量、人间的真情,真切体验到生命的执著、坚强与生活的价值,重新定位道德与价值观念。

四、结语

第7篇:英模人物事迹材料范文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食品安全;检测分析

中图分类号:TS2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3-2598-03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in Food Safety Detection

YANG Wei-hai1,2,ZHANG Ji1,XIA Ming-xing1,XU Yue-jing1,YAN Shou-lei2,WANG Qing-zhang2

(1.Huangdao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in Shandong Province,Qingdao 266555, Shandong,China;

2.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classification of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was introduce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ood safety detection and analysis such as solid-phase exaction, sensor technology and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was reviewed. The prospect of this technology was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ology; food safety; detection and analysis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食品中有害化学物质残留、非食品添加剂以及病原微生物污染问题仍是当前食品安全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海南毒豇豆事件等,这些无不为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目前国内外涉及化学物质有害残留检测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方法[1]、色谱法[2]和免疫法[3]等,这些方法都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各自存在一定的缺点。因此,研发更为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对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ly imprinted technology)是Wulff[4]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一种功能高分子研究方法。70年代后非共价型模板聚合物的出现,尤其是1993年Vlatakis等[5]在Nature上发表了有关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报道,使这一技术成为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之一,得到了迅速发展。相对于生物抗体,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较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成本低,易制备,且具有特异识别性[6,7]。现已广泛应用于色谱分离[8]、仿生传感器[9]、固相萃取[10]、模拟酶催化[11]及分析检测[12]等领域。目前,将分子印迹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1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分子印迹技术是将要分离的目标分子作为模板子,然后使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的功能基团在适当的条件下可逆结合,形成共价的配合物或非共价的加成物;加入交联剂和引发剂由光、热、电等引发聚合使其形成包埋模板分子的聚合物;最后,用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将模板分子从聚合物中洗脱,以获得具有识别功能并与之相匹配的三维空穴。这样,可以再次选择性地与模板分子结合,从而具有专一识别模板分子的功能[12]。

2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根据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官能团之间作用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共价印迹、非共价印迹和杂化印迹3种分子印迹技术[13]。

共价分子印迹主要由Wulff[4]及其同事创立。在聚合反应前,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通过共价键结合而相互连接,然后,加入交联剂和引发剂,引发聚合,制得印迹聚合物。最后,通过分解反应去除共价连接,除去模板分子。非共价键分子印迹首先是通过酸性聚合物单体的羧酸官能团或磺酸官能团与模板分子的氨基、酰基等形成静电力和氢键,加入交联剂和引发剂引发聚合。利用极性溶剂洗涤聚合物,制得印迹聚合物。

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官能团以共价键作用,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应用中以非共价键的方式识别模板分子。该方法既具有共价分子印迹聚合物亲和专一性强的优点,又具有非共价分子印迹聚合物操作条件温和的优点。

3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传统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是通过本体聚合制得大块聚合物,再经过粉碎、研磨、筛分、反复沉降制得一定颗粒直径的粉末材料,过程繁琐,得率低[14]。为了适用于新的分析用途,特别是用于发展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析检测,设计单分散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是重要的研究主题。

单分散性好的球形分子印迹聚合物,不仅具有色谱效率较高等优点,而且在其他应用方面也使用方便,特别是由于近年来检测芯片技术的出现,使得分子印迹微球作为传感器的应用也被提到日程上来。因此,目前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和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目前制备分子印迹微球的方法主要有悬浮聚合法[15]、沉淀聚合法[16]、分散聚合法[17]、表面聚合法[18]等方法。

4分子印迹技术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4.1固相萃取

样品中目的待测组分往往甚微,在测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很多,测定前常需要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分离富集目的组分,去除干扰物。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特异性和亲和性,用作固相萃取剂,可以弥补普通吸附剂选择性差的不足,克服生物或环境样品体系复杂、预处理繁杂等缺点,为样品的采集、富集和分析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张华斌等[19]在碳纳米管表面成功制备绿原酸印迹材料,以此作为固相萃取剂,优化萃取条件,成功应用于金银花提取液中绿原酸的富集分离。王培龙等[20]采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小柱提取、净化并富集猪尿液中的盐酸克伦特罗分子,结合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优化条件下,检出限为0.51 μg/L,定量限为1.00 μg/L;不同盐酸克伦特罗加入量的回收率为71.0%~89.3%,相对标准偏差为3.2%~9.7%。将该方法与农业行业标准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其吻合度较高。

4.2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虽然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由于用作分子识别元件的生物活性组分极易变性失活,传感器制作成本高,可供使用的生物活性组分种类有限,从而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应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作为传感器的敏感材料,化学性质稳定,成本低,可多次重复使用,易于保存。目前主要用于检测的有光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及压电传感器。Zhou等[21]以分子印迹聚合物为基础构建了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传感器,对样品中的兴奋剂舒喘宁进行了检测,线性范围为5.0×10-8~1.0×10-5 g/mL,检测限为1.6×10-8 g/mL,在1.0×10-7 g/mL水平上变异系数是3.9%。该方法可以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检测运动员尿液中的痕量舒喘宁。Fang等[22]把丁酰肼分子印迹聚合物结合到压电石英晶体金电极上,对苹果中的丁酰肼进行了分析,多次测定发现该方法的回收率为85%~103%,变异系数为7.9%(n=5)。随着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制备出含有多种印迹聚合物的敏感层,对食品中有害物质进行在线检测。

4.3色谱分析

分子印迹聚合物最早的应用是在色谱领域,而且至今仍然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作为色谱固定相,它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电色谱(CEC)、薄层液相色谱(TLC)。在理论塔板数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高选择性,其对极性类似物的液相分离效果要比普通色谱柱高得多。但模板分子色谱峰的变宽和拖尾阻碍了这一技术的发展。刘祥军等[23]在高效液相色谱柱中原位聚合,直接制备了三甲氧基苄啶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整体柱,此整体柱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可以在高流速下使用,同时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的亲和性和选择性,印迹因子达到了10.3,而相应的磺胺类药物在印迹柱上没有保留,此印迹整体柱可望用于实际样品中三甲氧基苄啶的富集检测及含量测定。将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CEC,其高选择性与CEC的高分离效率相结合,可以降低印迹分子等的化学物质消耗,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张裕平等[24]以对羟基苯甲酸为模板分子,采用微波辐射聚合的方式快速制备了分子印迹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分别在分子印迹整体柱和空白柱上对对羟基苯甲酸及邻羟基苯甲酸的混合液进行分离评价,优化试验条件下,其理论塔板数超过35 000 plate/m,分离度达到3.18,而空白柱没有分离效果。

5小结

分子印迹技术可以按需要制备对待测物有选择性的识别材料,它的出现在功能材料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如何将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到实际样品的分析检测中还存在许多关键问题,这是今后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向。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其他分析技术与分子印迹技术的结合,发展快速方便的检测方法,必将在食品分析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石鑫,王捷,刘仲明.新型流动注射电化学发光分析系统及性能表征[J].分析化学,2010,38(9):1377-1380.

[2] 杨媛,石磊,张开春,等.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果中单甲脒的残留量[J].分析化学,2010,38(9):1342-1344.

[3] 唐苹苹,罗昭峰,蔡继宝,等.间接抑制免疫分析法测定水溶液中痕量磺胺甲唑[J].分析化学,2010,38(7):1019-1022.

[4] WULFF G. Enzyme-analoguebuilt polymers and their use for the m-solution of raeemates[J]. Tetrahedron Lett,1973,44:4329-4332.

[5] VLATAKIS G, ANDERSSON L I, MULLER R,et al. DnIg assay using antibody mimics made by molecular imprintind[J]. Nmum, 1993,361:645-647.

[6] 杨卫海,严守雷,黄镭,等.4-甲基咪唑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识别特性研究[J].中国酿造,2009,206(5):73-76.

[7] 严守雷,房彦军,高志贤.农药久效磷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及其亲合性评估[J],高分子学报,2006 (1):160-163.

[8] TAMAYO F G, MARTIN E A. Selectiv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imprinted-stationary phases for the screening of phenylurea herbicides in vegetable samples[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5, 1098(1-2):116-122.

[9] FANG Y J, YAN S L, NING B, et al. Flow injection chemiluminescence sensor using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as recognition element for determination of maleic hydrazide[J].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09,24(8): 2323-2327.

[10] XIA Y Q, GUO T Y, SONG M D, et al. Selective separation of quercetin by molecular imprinting using chitosan beads as functional matrix[J]. Reactive & Functional Polymers,2006(66): 1734-1740.

[11] SELLERGREN B, KARMALKAR R N, SHEA K J. Enantioselective ester hydrolysis catalyzed by imprinted polymers[J].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2000,65(13):4009-4027.

[12] DICKERT F L, HAYDEN O, BINDEUS R, et al. Bioimprinted QCM sensors for virus detection-screening of plant sap[J].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2004,378(8):1929-1934.

[12] 严守雷.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的分子印迹纳米压电传感技术研究[D].天津:中国人民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

[13] 姜忠义.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设计与制备[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20(3):25-28.

[14] PEREZ-MORAL N,MAYES A G. Comparative study of imprinted polymer particles prepared by different polymerisation methods[J]. 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4,504(1):15-22.

[15] 成国祥,张立永,付聪.种子溶胀悬浮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J].色谱,2002,20 (2):102-107.

[16] Y E L, WEISS R, MOSBACH K.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microspheres[J]. Macromolecules,2000,33(22):8239-8245.

[17] YE L, CORMACK A P, G,MOSBACH K. Molecularly imprinted monodisperse microspheres for competitive radioassay[J]. Analytical Communication,1999,36:35-38.

[18] 张莹,苏立强.壳聚糖表面胰蛋白酶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J].化工时刊,2010,24(8):9-11.

[19] 张华斌,张朝晖,聂燕,等.碳纳米管表面绿原酸印迹固相萃取材料的制备及应用[J].分析化学,2009,37(7):955-959.

[20] 王培龙,范理,宋荣,等.动物尿液中盐酸克伦特罗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气象色谱质谱法研究[J]. 分析化学,2007,

735(9):1319-1322.

[21] ZHOU H J, ZHANG Z J, HE D Y, et al. Flow through chemiluminescence sensor using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as recognition elements for detection of salbutamol[J]. Sensors and Actuators B, 2005,107(2):798-804.

[22] FANG Y J, YAN S L, NING B, et al. Flow injection chemiluminescence sensor using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as recognition element for determination of maleic hydrazide[J].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09,24(8):2323-2327.

第8篇:英模人物事迹材料范文

一、追踪生物科学的历史轨迹

生物学史教育可展示生物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但如果引入不恰当,会影响其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引入生物学史时要适时穿插,充分发挥生物学史的教学功能。

1.作为课前导入的背景材料。例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可以先介绍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这样就为新知识的引入作了背景材料的铺垫。

2.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资料。例如,在讲完细胞膜的结构后,补充介绍由尼科尔森和辛格于1972年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并对模型的优缺点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3.作为扩展性的阅读资料。生物教材中很多生物学史的内容均属扩展性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它们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分别介绍了五位科学家所做的工作。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在1771年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更新空气;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在1864年通过实验证明绿叶在光合作用中有淀粉的合成;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在1880年用实验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的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而不是二氧化碳。这一介绍至少带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我们今天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是经过几代科学家、历经300余年的艰苦探索才逐步建立的。在教材中写进科学家的姓名和事迹,是对科学家的一种尊重和褒扬,我们应珍惜前人科学研究的成果。

4.作为章末总结的系统资料。教师在某章小结的时候花上几分钟给学生介绍该章的学科简史,既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也对完善学生的生物知识结构十分有益。

二、模拟生物学家的探究情境

在利用生物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了解生物学家科学研究的大致过程,学生难以真正理解科学的本质。模拟生物学家的探究情境,再现生物学家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中学生的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抑制过程弱,他们富有热情,情感体验易受外因影响,尤其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情绪易受感染。教师若将生物学史内容中蕴含的积极情感通过声情并茂的讲授,又将音乐图画的情感渲染纳入创设的情境之中,更能让学生愉快地接受。

生物科学发展史本身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教师应注意,课堂教学时不能将过多的时间花在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上,沉浸于故事情境中,以免影响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第9篇:英模人物事迹材料范文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了生物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很高的科学教育价值;同时介绍了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奋斗历程、曲折经历和成败得失,具有一定的人文教育价值。《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本文举例说明了人教版生物教材科学史的部分内容,分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教育的策略和意义。

1 人教版生物教材中生物科学史举例

1.1 必修一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分别介绍了五位科学家所做的工作。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更新空气;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在1864年证明绿叶在光合作用中有淀粉的合成;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1939年进一步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而不是二氧化碳;随后美国科学家爱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探明了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光合作用历经300余年的艰苦探索才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

1.2 必修二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介绍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推断出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通过提纯和鉴定证明了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噬菌体最终确立了dna是遗传物质;后来通过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科学家修正了遗传物质的范围把rna也列入其中。dna的发现过程有着严谨的实验方法和推论过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具有非常好的智育价值。

1.3 必修三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介绍发现生长素长达54年的艰苦探索。首先达尔文在19世纪末提出胚芽鞘尖端会产生某种刺激;詹森于1910年证明这种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1914年拜尔证明了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端分布不均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1928年温特证明这种刺激是化学物质;1946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提取出生长素吲哚乙酸。这节教学内容突出了科学发现中逻辑推理的思维法,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大有好处。

2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教育的策略

2.1 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趣味横生的科学逸事、舌枪唇箭的科学论争、催人泪下的科学事迹、鬼斧神工的科学方法、意蕴丛丛的科学疑案论文联盟等都能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为课堂学习做好心理铺垫。如在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之前介绍拉瓦锡等人对呼吸作用的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新知识的引入做了背景材料的铺垫。如伴性遗传的学习可以插入红绿色盲发现的小故事,或者讲述英国皇室血友病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寻求答案。

2.2 作为课程探究的支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生物科学史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推论总结等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如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让学生循着科学家的方法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同时渗透单一变量、同位素追踪等实验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的验证假设、设计排除实验。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时,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再用排除法一步步推论直到得到正确结论。

2.3 作为补充阅读的材料,加深学生记忆理解

人教版新课程教材“科学史话”、“资料分析”、“科学前沿”等栏目有很多科学史知识,也可向学生推荐与科学史相关的课外读物和网页作为扩展性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巩固新知识。如在学完细胞膜后,不知学生查阅2003年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对通道蛋白的研究资料,让学生接触科学的前沿。在学完遗传学知识后,让学生以生物科学史的顺序为线索,从孟德尔发现两个遗传定律,到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再到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等,引导学生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回顾遗传学知识体系,整理知识脉络,加深对遗传学知识的系统掌握。

2.4 作为课外活动的迁移,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生物科学史的各项课外活动,包括探究性实验、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如引导学生课后自行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相关材料撰写研究综述,或让学生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资料进行克隆技术方面的辩论。通过资料搜寻,学生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继续探讨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最新发展状况,深化生物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3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教育的意义

3.1 利用科学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科学史大多具有故事性,如孟德尔发现豌豆的遗传规律、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等,每项科学成果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学中以故事作导入或在枯燥的学习中插入有趣的故事,能激发学习兴趣,减少大脑疲劳,提高课堂效率。

3.2 再现知识的探究过程,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通过科学史中对一些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有效避免强制灌输和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变死记硬背为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3.3 讲述生物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