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豁然开朗的诗句精选(九篇)

豁然开朗的诗句

第1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空灵”与“模糊”是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诗歌的审美在于怍者所创作的诗境,所谓“诗中有画”很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的境界,读一首诗就像欣赏一幅画,中国绘画就具有“空灵”与“模糊”的特点。李白的《望天门山》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都可谓“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作,只是各自所创设的诗境不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把两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放在―起,意在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风光。

诗境的空灵是确定的判断,也是自然的再现。《望天门山》开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首句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借山势写水的汹涌;次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力,借水势写出山的奇险。两句诗充分展现了作者创设的空灵意境,再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天门山的雄姿,诗立脚点在孤帆上,尤其是一个“出”字,让人如身处其境,逼真地再现了舟行江中望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最后―句传神地展现了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全诗一句一个画面,诗句流畅似脱口而出,全无刻意修饰,但深入体味便觉意味隽永,这正是诗歌创设的最佳空灵境界。

模糊之境则使人似坠云雾之中,诗境创设的形象本身先已模糊,其内涵也单一而不确定,往往使人做出多种不同的理解,它不是唯一的、确定无疑的审美判断。《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句写出了西湖水光山色、睛雨姿态。首句写太阳照射下荡漾的湖波,次句写雨幕笼罩下的山影。两句所描摹的正是当天先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真实景观,创设了一种空灵秀美的西湖胜景,显得更加真实优美。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为描写西湖的千古绝唱,然而作者表现的意境又恰恰是非常模糊的、不确定的,西湖到底有多美,作者把她比作西施,而谁也没有见过西施是怎样的美,事实上是你认为有多美就有多美。可见诗境的这种模糊、朦胧和不确定性,并非是西湖的自然再现,而是诗人的艺术创造。特别是“淡妆浓抹”与上两句诗的“晴”与“雨”对应,“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呼应,充分展现了西湖的优美风姿。作者用“西子”比西湖,在诗境创造上,二者之美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通感妙喻,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因为两者的美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美的艺术创造,既给读者的审美再创造以极大的诱发力,又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诗境的空灵美和模糊美,既相关联又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空灵侧重于“内隐外露”,其内在意蕴虽然隐深,其外部形象却是豁朗的。《望天门山》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气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诗意是豁朗而确定的,但作者内含于心境的意义是隐禽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作者所表达的诗意却是内外隐含,虽然迷蒙不清,但使人读之韵味无穷,创设了一种模糊朦胧的美。这两首诗选编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单元,是有目的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诗歌的意境创设,引导学生学好诗歌并对诗歌产生兴趣。

第2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祖国医学认为,食粥能滋生津液、培养胃气,助消化,且营养俱存,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尤为适宜,确为养生之宝。陆游不愿食甘啖肥,而独喜食粥,倡导食粥养生。在《食粥》诗中,他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知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即张文潜、诗人、美食家)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在诗前有小序:“张文潜有食粥说,谓食粥可以延年,予窃爱之。”全诗以通俗白话的语言,肯定食粥是一种长寿之道,“粥能畅胃气,生津液也”,其养生求长寿,快活似神仙尽显笔端。

陆游在《闲适》诗中主张“饮酒不至狂,对客不至疲,读书以自娱,不强所不知”。其养生保健做到饮酒有节不酗酒,待客有礼又有节,读书陶冶情操以自娱自乐,生活中虚怀若谷,不逞强好胜。这些养生之法,至今对人们修身养性还是大有裨益的。

诗人深谙经常梳头,按摩刺激头部穴位可延年益寿的道理,作有梳头诗:“觉来忽见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客稀门每闭,意闷重梳发。”在我国民间谚语中有“天天洗脚,胜过吃药”之说,陆游深晓此理,一直坚持睡前洗脚,“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烧汤”。真可谓“夜眠濯足而卧,四肢无冷疾”。这些养生之法仍可为今人借鉴。

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特别强调自我修养。首先要做到清心寡欲,正如《内经》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陆游晚年的一些养生诗,就提倡修身养性,保持豁达开朗、宁静平和的心态。在《自诒》诗中写道:“愈老愈知生有涯,此时一念不容差,身如病鹤长停料,心似山僧已弃家,高忱时时闻解箨(音拓),卷帘片片数飞花,饭余解带摩便腹,自取风炉煮晚茶。”写此诗时,诗人已到暮年,体弱多病,“身如病鹤”,饮食减少“长停料”,心亦似山中僧人一样“已弃家”。但他在病魔面前,不是垂头丧气、郁郁寡欢,而是豁达开朗,笑对人生,高忱时时听到“解箨”(剥竹笋皮)的声音,透过卷帘悠闲地数着窗外纷飞的雪花,饭后解开腰带,以手按摩腹部,自己点燃风炉煮晚茶。从这首诗人们可以看到一位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诗人形象。

陆游晚年,还有一些反映注重劳动煅炼、强身健体的养生诗,如《小园》诗其一:“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其二:“村南村北鹁鸪声,水刺新秧漫漫平。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的田园生活,突出其躬耕劳作的情景。前一首诗,写诗人尚未读完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就冒着小雨去田里锄瓜;后一首诗,写诗人行遍天涯后,又跟着邻居农父学习春耕。诗人健康长寿与其经常从事劳动密切相关。

诗人还经常背着箩筐外出采药,并以之为村民们治病,因而,受到村民们的欢迎和爱戴。其组诗《山村经行因施药》中写道:“耕佣蚕妇共欣然,得见先生定有年;扫洒门庭拂床几,瓦盆盛酒荐豚肩。”“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诗中描述了诗人携带药囊来到村巷,受到村民们的夹道欢迎;并用酒肉款待为民治病的诗人,因为他曾经救活过他们,所以,村民们生了小孩,大都以诗人的姓为小孩命名,从而表示对诗人的敬意。

陆游每当看书写作感到疲倦时,就洒水扫地干些家务活,借此舒展筋骨,“一帚常在傍,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气血,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易”。这首质朴的诗把扫地的好处说得明了易懂,也提醒人们适当地做些家务活儿,不仅可活动四肢,疏通全身气血,连专门找医生做按摩的费用都省了,何乐而不为呢?

第3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一首好诗是情思声色谐美的整体,其节奏韵律能够传情感人,所以有人说:“诗是有声的画。” 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要做到清晰流利。把握好诗句的情感节奏,情感表达才能恰如其分,自然流动。读诗歌要体会诗歌内涵。古诗因句精词粹、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而被大家所喜爱,它最适合朗读、吟颂。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先播放配乐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的朗诵,配以优美的乐曲,既渲染了气氛,又使学生在优扬的旋律中体会到诗歌的丰富内涵。 从读诗中,学生不仅体验到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味到了中国诗人的豪放,飘逸和豁达,像李白、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他们就站得高,看得远,不拘泥于尘间是非,却也不把自己提出常人之外,他们也有常人的苦乐欲望,只是比常人看得开罢了,所以他们能够大处着眼,不计较名利得失,故能随遇而安,在别人所不屑为的地方而有所作为。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鉴赏诗句,领会意境。在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理解诗句的意思上,还要有进一步的发掘,重点分析优美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字。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生”和“入”两字。海日用“生”,江春用“入”,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这自然将景物拟人化了,因而富有生机。同时,这两句诗都表示时令的更替,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之理。通过欣赏诗歌中的名句和优美的诗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引发学生的情思,从而达到以情怡情,净化心灵的目的。又 如《山行》这首诗,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再指导朗读三、四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诗歌是所有文学形式中既重视抒情又擅长抒情的表达形式。情感不仅是构成诗美的主要内在因素,而且是诗的存在价值的主要依据之一。诗歌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强烈地弥漫和渗透着情感因素。可以这么说,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

品味诗词意境。在明白了字词的意义之后,即可串字连释,品味诗意。如《鹿柴》这首诗的三、四句中,以寥寥十字勾画出黄昏时分落日穿林的幽深景致,其中的美真是妙不可言。教师可运用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这一情景,并用说话的形式交流想象的内容。当学生的想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现诗中描写的场景。在画面中突出光影的移动,光色的交织,使诗中表现的美妙意境更形象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学生受到美好情趣的感染,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再在口头或书面描绘诗中意境,其想象力就会在充分的调动和发挥中得到腾飞,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4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李东阳,明朝的著名诗人、大学士,字宾之,号西涯。小时候因为聪慧闻名,六岁时明代宗朱祁钰召见他,因为门槛高,跨不过,明代宗见了说:“神童脚短。”李东阳随即应对:“天子门高。”代宗听了,心里高兴,一把抱住他,放到自己膝上坐下。代宗看到东阳父亲乐滋滋地站在台阶下,又问道:“子坐父立,礼平?”李东阳张口答道: “嫂溺叔援,杈也。”皇帝看难不住他;便说:“螃蟹浑身甲宵。”李东阳即答:“蜘蛛满腹经纶。”皇帝对他大加赞扬。

读到这儿,我们不禁惊叹李东阳才思敏捷,小小年纪,竞能对出如此佳句来。其实,古时候的对对子就是运用了今天所谓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如果把诗词比作是长河的波浪,那么对偶句则是朵朵绚丽的浪花。它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的意思,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诵。

古人的诗词中,对偶句随处可见。如王勃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诗句无不成为千古绝唱,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其实,对偶句不仅仅运用于古代的诗词中,像今天许多的广告、手机短信、音乐歌词,也把对偶作为一种主要的表达方式。

如保暖鞋广告:“寒从脚起,暖自鞋生。”“寒”与“暖”,“从”与“自”,“脚”与“鞋”,“起”与“生”,前后相对,词义相反或相近,音韵跌宕起伏。

再如茶馆广告:“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

杂货店广告:“喜迎四面贵客至,笑接八方同仁来。”

手机短信:“祝你猴年福星高照,幸福就像猴子的尾巴甩也甩不掉:祝你猴年财运亨通,财富就像猴子的虱子捉都捉不完。”这样整齐美观、节奏和谐的对偶句,既显得友人关系的密切,又充满喜庆和祝贺的情调。

再如,“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品读完这段文字后心情豁然开朗,烦恼、忧愁会立刻抛到一边。

再看歌词里的对偶。“胡子里长满故事,憨笑中埋着乡音。”这是充满深情的《父老乡亲》里的一句歌词。仅仅十四个字,深厚凝重,一个幽默风趣、质朴纯真、憨厚可爱的“父老乡亲”站在了我们面前。

小朋友,在日常的会话和写作中,你不妨也尝试着写一写有趣的对偶!

你知道对偶的种类吗?

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第5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在我蹒跚学步时,妈妈教我朗读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虽然很短小,却激发了我学诗的浓厚兴趣。爸爸又教我诵读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带我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诗的世界。我开始读懂了诗歌的韵味。

童年是美妙的。有了诗的陪伴,我的心中又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懂得了要尊重劳动成果,爱惜每一粒粮食;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明白了母亲对儿女的牵肠挂肚和儿女应该怎么做;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我领会到,人不仅有相聚的欢乐,还有离别的痛苦。

读小学后,古诗更是我课余生活里的挚爱,每首诗都犹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给我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反映出一望无际的大沙漠的雄浑壮阔景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把江南春景的艳丽呈现在我的眼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宁死不屈的一身正气。

伴着成长的节拍,踏着青春的旋律,怀着成长的梦想,我进入了中学阶段。此时,我接触到更多的诗歌,每天诵读古诗词成了我的必修课。李白邀我去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壮景;苏轼请我共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和开朗;龚自珍吟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告诉我什么是奉献;马致远诵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告诉我什么是乡愁……

读诗,的确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古人的智慧通过眼睛进入脑海,通过想象进入心灵,在心灵深处掀起轩然大波,然后又归于平静。

因为读诗,我长大了。

因为读诗,我坚强了。

因为读诗,我有了热情,有了朝气,更有了希望!

我想,不只是现在,将来,古诗词永远是我成长的良师益友!

点 评:

第6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朗诵;促进;古诗文;感情;理解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87-2

师:一提到诗歌,人们自然想到“大唐气象”。在盛唐诸多诗人中,李白永远是一座闪耀着钻石般光芒的丰碑。李白与三样东西紧密相连:诗、酒、剑。他是“诗仙”,杜甫评价他的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又是“酒仙”,杜甫写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又是剑客,他曾写下“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和“酒”,来接触这个嗜酒成瘾但又诗才横溢的李太白。

师:大家说,对于一首诗歌,是朗读好,还是朗诵好呢?

生:迅速查字典。然后说朗诵好。

师:查字典的习惯很好。说一说朗读与朗诵的差别。

生:朗读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朗诵是大声诵读,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师:那么如何大声诵读,把作品的感情读出来呢?

生:还应该走进作者。

师:对。优秀的作品是作者感情的结晶。朗诵的时候,要细心体会、感悟作者的感情,让自己的心一步步贴近作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让字字句句仿佛出于己口,让浓浓情意仿佛出于己心,这时会产生一种“我即作者”的感觉。这也就达到了朗诵的最高境界了,自然也就能理解作品的感情了。

师: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来自由朗诵这首诗歌。

生朗诵;师朗诵。

师:给大家十分钟时间,充满感情地朗诵诗歌。然后小组讨论诗歌的感情。记住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师:请大家依据诗歌的内容思考宴饮时的李白的形象。

生:激动的、豪放的、自信的但又有点怀才不遇的。

师:说得真好。下面我们来分析诗歌的情感脉络。

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让人特别激动、热血沸腾。

师:很多文人面对流水,都会诗兴勃发。例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们在面对着滚滚东逝的江水时往往会感慨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李白也一样。

生:“奔流到海不复回”,水不复回,暗示人生短暂。所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陡然让人心生无尽苍凉。

师:正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这儿有一个字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生:李白确实很“悲”,但我感觉他的“悲”又不太悲。他的“悲”是一种很壮阔很豁达很开朗的悲,而不是小儿女的哭哭啼啼。

师:非常有道理,证明你读懂了李白。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就是说还有一种“壮”的感情融入其中。

生:李白是“酒仙”,所以他开始纵酒狂歌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其中两个字明确地表达了他的感情“欢”和“乐”。

师:这里还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什么?

生: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师:注意“材”的写法。读着这几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狂傲不羁的李白在明月之下与朋友推杯换盏、把酒言欢。这是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悲壮转成了欢快。

生:“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几句是李白在劝人喝酒,点明了这是一首劝酒歌,看不出有什么感情。

师:李白在酒酣耳热之际,还劝他的朋友继续喝。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加快了诗歌的节奏,甚至在咄咄逼人,非得让人喝酒。

师:对呀。旋律在加快实际上反映出作者这个时候的什么心情?

生:非常激动。

师:这时的李白的情感变得狂放了。这是诗歌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生:李白的情感变得狂放了,所以他无所畏忌了。他还“歌一曲”,表面上他很豪放,实际上接下来的几句话让人感到一种浓重的苍凉,有点像老师你曾经讲过的“文章憎命达”。

师:联想很准确。谁能说说李白的劝酒歌里谈到了什么?

生:李白特别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他经过“曲线”终于见着了皇帝。但是没多久,他就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所以李白只能借古人酒杯来浇自己胸中块垒。

生:曹植这个人也特别不得意,处处受他哥哥曹丕和他侄子曹睿的气。李白借曹植更能抒发得不到重用的愤慨。

师:这是李白在愤恨与控诉。这就出现了诗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

生:“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李白又开始喝酒了。“五花马,千金裘”这些贵重的东西在李白的眼里只值一碗美酒。

师:“呼儿将出换美酒”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这种彰显使我们又看到了一个用激情和豪放的浓墨重彩写成的大写的李白。这就出现了诗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生: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又让人再次感受到李白的愁思之绵长。李白虽然恣酒了,但“愁”仍然像影子一样紧紧跟随着他。

师:这就出现了诗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第7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计算机系统将视频、音频、文字有效整合,其强大的交互性让教师可以自由操作各种学习资料。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应用,可以提高小学古诗教学的效率。

一、巧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生平与诗歌的写作背景

古诗的写作内容,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有关。有时候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古诗,是不能领略古诗的深刻内涵的。如明代于谦所作《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歌语言比较浅显,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体会出古诗的大体意思,读懂了了石灰不愿安居深山,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留下清白的高尚形象。但实质上这仅仅是诗歌的字面意思,如果学生对于谦,对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没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就不会明白这其实是诗人以石灰自喻,表达了他不怕牺牲,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情操。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读一读教辅资料上关于于谦的简介,学生也不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于谦的为人及其所处环境,更何谈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呢?

有了多媒体的帮助,教师可以巧妙地解决这个难题。以《石灰吟》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精选几幅明代贪官污吏当道,民不聊生的画面,并配上相应的文字解说,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再从网络资源中截选于谦各时期的图像,比如他年轻时读书时的画像,他考中进士时的画像,他担任巡抚时的画像,他慷慨就义的图像,也配上文字解说或者画外音,按顺序播放,让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对于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读《石灰吟》这首诗,便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让教师把所要呈现的关于古诗作者的资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迅速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要能够体会诗歌的意境。即使是阅读现代文,部分学生也很难想象出文章所描写的画面,更何谈语句含蓄隽永的古诗了。教师一般是采取画面展示和朗读体会的办法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但这两种做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生活经验匮乏的学生,怎么可能通过一幅图画就“真真切切”看到了诗歌描绘的情景。在老师精心指导与示范下,学生可能会把诗歌读得抑扬顿挫、情感十足,但他们真的很难体会到诗歌的意境。

有了多媒体课件,这一难题可以迎刃而解。“黑云翻墨未遮山”,学生没见过山怎么办?没问题,课件出示一段山雨欲来的视频就是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我们都没去过西湖啊!教师找来一段西湖风景片,里面还自带讲解呢!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不出课堂就能亲眼所见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让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朗读古诗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是许多教师容易忽略的地方。古代诗歌往往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学生朗读时要能正确断句,并通过语气的变化、声调的高低来表现作者在诗内蕴含的情感。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指导学生断句。例如宋代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其中 “兴尽晚回舟”一句,学生可能读成“兴尽/晚回舟”,也可能读成“兴尽/晚/回舟”。因学生语速较快,如果没有明确出示这两种断句方式,光靠耳朵听老师范读,学生都自认为自己的断句合理。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课件将两种断句方式同时出示在屏幕上,并浅析两种读法的不同,读错的学生就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在学生朗读时给诗歌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或婉约或昂扬,或低沉或高亢,使学生在朗读时更能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多媒体还可以“请”来名家为学生范读,可以在学生读完后为他“鼓掌”。

第8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一、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

一次,新的语文书发下后,学生新奇,从头到尾把它读了一遍。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翻开苏教版语文书第九册,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来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源就在这里。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跟学生一起,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影片。这样,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领悟了。

二、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

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高潮、亢奋的时机。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一个说:“我会背于谦写的《石灰吟》!”另一个说:“我会背王冕写的《墨梅》!”一个又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在几个礼拜中,全班45位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有声有色。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一时间,班上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三、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第9篇:豁然开朗的诗句范文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我大胆地将古典诗词创作融入课堂,通过推行古典诗词创作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大为受益。

起初,我结合课本上的古诗词,给学生穿插讲解了相关古典诗词的一些知识:如古典诗词的格式与分类;古典诗词如何押韵;绝句的起承转合结构;律诗的对仗等。重点给学生讲解欣赏古典诗词的方法:如何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如何体会诗词中的借景抒情,如何体会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独特情感,如何体会诗歌语言特色等。凭借这些知识和方法,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感悟古典诗词的魅力。一次,在阅读课上看到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飚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若按原来,学生读了这首诗后,就会直接去看译文。但是,现在懂得要从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入手:此时的柳宗元参加变法失败,被贬柳州刺史,心情无比凄凉酸楚,郁愤交织。然后再去体会诗中一些字的含义。此首诗中,“愁、惊、侵、接”等字用得非常之妙,“茫茫”与“大荒”相呼应,更加强了秋思的力度。而惊风乱飚中,说风为“惊”,说“飚”为乱,更说明了诗人当时的体会是多么敏感乃至惊心动魄。此诗让人充分体会到作者此际怀才不遇的郁闷和思乡的惆怅。

通过古典诗词创作,学生在写作方面也能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因为写好诗词首先要积累好素材,要有一双善于观察、懂得欣赏的眼光。渐渐地,学生对周围的每一件事物都有了感触,像一片蓝天、一朵白云、一汪清水,都可以引发无限的思考。顿时,世间万物仿佛都有了灵气,都融入了情感,并积淀在心里。从此,学生写作文时就再也不会犯愁了。

另外,在写作文时,可以把古典诗词名句引人、化用到作文中,为文章增添文采和韵致。比如,在写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时,一位学生是这样开头的:生命就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敏感与忧伤;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脱与豁达。由于古典诗词名句的引入,使这篇文章大为增色。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