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闽南文化论文范文

闽南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闽南文化论文

第1篇:闽南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民居是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共生共存的生活中提炼创造的,在此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出了无数优秀的民居建筑。如何传承这些民居建筑中的优秀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是设计师应注重研究的领域和课题。本文以闽南民居的研究为着眼点,阐述学习传承传统民居的意义。

0引言

在当今国际经济、文化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亦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趋同化的趋势。如何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与传承本土传统民居优秀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设计体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显得特别重要。做为一个环境艺术的学习和研究者,在本土传统民居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日渐式微而感到遗憾的同时,深感有责任就此课题进行探讨。

1闽南红砖传统民居的解读

单德启在他的《人与环境一一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基本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一文中,用英文中的“本土的”(vernacular),“传统住宅”(traditionalrcsidcnce),“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etecturewithoutarchtect),对“传统乡土民居”的含义进行l}释。n]现仅以笔者当下生于斯长于斯的闽南民居为例,就其内部空间形态、外观特征、色彩特征、装饰符号、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中探讨其对于今天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重要性。[z]闽南红砖民居通常指的是用本地特制的红砖结合本地石材和工艺、融合了中原文化及闽南海洋文化的精神而建造的大膺a"詹”是闽南方言,就是通常所说的“房屋”。

1.1闽南红砖民居的空间构成形式

闽南红砖民居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一般摆放祖宗神位,前设石煌,两边为厢房,左为大。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的大詹。

1.2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分析

1.2.1主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以红色为主色调。究其心理及传统因素,红色是中国传统象征意义文化中举足轻重的色彩,红色在几千年的中原传统文化中,象征喜庆、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闽南红”呈现的便是一种带有喜庆的红色,它代表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生活态度,使闽南人对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吉祥和朝气的红色情有独钟,并将红色作为建筑主色调延用至今。

1.2.2辅色调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主色调相辅相成。可以说,闽南红砖民居的色彩搭配无论从建筑本身,还是置于在自然的大环境中,都显得既端庄典雅又活泼灵动。

总之,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那一栋栋具有典型的闽南特色的红砖民居,犹如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中一枚枚朱砂色的印鉴,它与环境显得统一而又有变化。

1.2.3闽南红砖民居的装饰符号

闽南红砖民居不仅远观起来赏心悦目,近看局部装饰的符号设计亦别具一格。

a、装饰符号的位置:屋脊、墙面、悬梁、柱子、门窗、斗拱等;b、装饰符号的制作方式为: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剪贴、拼凑等;c、装饰符号的题材:吉祥纹样、神话教化、诗词楹联等。这些装饰符号的灵活运用结合民居建筑的材料与工艺,使之无不充分显示营造者的匠心和艺术造诣及文化品位,亦成就了闽南民居独特的魅力。

1.2.4闽南红砖民居的文化

闽南上承古闽越的积淀、下启汉族及西域的交流、再融合东南亚、伊斯兰和西方建筑的影响,在文化面貌上呈多元化的状态。今天,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独特的外观是在闽南地域文化的浸染下逐渐形成的,她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造型式样上处处以装饰视觉元素体现建筑与文化不可分割的关联性。

2传统民居传承之意义

2.1传统民居传承之重要性

弗.赖特曾说:“唯一真正的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文化”由此可见,其对于本土建筑文化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传统民居是本民族人民智慧浓缩的结晶,它必然有着我们能够“古为今用”的有益成份。但是,令人深感遗憾的是,今天现代化的民居建筑的大量涌现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各地的民居逐步被所谓异彩纷呈的各色建筑、貌似多元的审美追求的建筑所代替。这表面看是“现代化”的体现,但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缺失,亦反映出民族自信心的缺失;从另一个侧面看何尝不是现代对传统的蚕食与否定,或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让位?如果说房子塌了,可以重建,但一个民族的精神垮了,要重铸又谈何容易?建筑是表现民族精神的一种主要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可以说亦是民族精神的外化。因此,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民居的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尊重。

2.2传统民居传承之紧迫性

2.2.1外来因素导致传统民居加速消逝

当今,大量优秀的传统民居,正由干经济加速度增长、生活习俗的变革而快速消失。所以,民居的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早在建国初期,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就曾为了老北京的旧城保护问题竭尽全力、四处奔走。他们的方案是保留老城,将现代化的建设计划移到旁边的城市去;保留城墙,并在上面做出一些景观、休闲娱乐区域,这样人们既可以边饮茶,边徜徉在古城墙上,看老北京、看众生相,试想那是何等的享受!当梁氏夫妇看到古城墙被拆时,不禁痛哭涕零道:“每拆一块砖,都是在剥我的皮啊!”据说苏州郊区著名的水乡一一周庄之所以今天能够留存下来,也多亏已故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当时四处呼吁奔走,今天才能依然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之内。

2.2.2内在因素造成传统民居传承的紧迫性

古民居本身因年代久远及建筑材料的限制,导致古民居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刻不容缓。我国古民居多为砖、土、木结构,因年代久远、凤吹日晒,老化程度加剧及资金匾乏,更加深了这种紧迫性的程度。

第2篇:闽南文化论文范文

大家早安!我是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传播协会负责人陈宗钰,爱拼敢赢、重乡崇祖的闽南人。闽南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2010年4月1日。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校园师生”为己任,做有理想,有特色,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社团。

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理想,不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那便是通过各种闽南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弘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家乡、传承家乡;让非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泉州、爱上闽南、奉献海西,也就是让闽南的小伙伴乐意回报乡梓,让省外的小伙伴,愿意留下来建设我们福建。因此,我必须强调,社团的活动,从来都不只是闽南人的独角戏,从来都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明一旦灭绝了语言,便被宣布死亡,例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因此,在闽南文化传播中,闽南方言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设置了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三个活动。其中,闽南语歌曲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将于5月8日母亲节当天以“爱要大声讲出来”为主题举行,每届的闽歌赛都得到非闽南地区的同学积极参与,2014年更是被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闽南语的、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学员、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张伟同学夺得冠军;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于去年11月首次举办,共吸引了包括陕西、海南、贵州等在内的277人报名参与。足见,社团活动,绝不是闽南人的独角戏。

我们从来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经过我们的调研、思考,并且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我们闽南语歌曲大赛及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的设置。有人说,读大学就是品读一座城市。但是,现实中,许多闽南籍同学,会唱国语、外语,甚至粤语,对于乡音却只停留于《爱拼才会赢》;许多非闽南籍同学,来了泉州四年,却只学会了公交车上提示注意安全的“开门请细腻,落车请行好”。这无疑将会是大学青春时期的遗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社团在汉语言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结合不同时事、节庆的闽歌赛。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的武装。市场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社团闽南文化传播的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闽南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学生社团的性质来说,兴趣是社团成型的原因,因此对闽南文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会员是我们的主要的文宣对象。但是,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潜在市场,立足社团,辐射全校,乃至全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社团文宣活动分为对内(即会员、理事)、对外(即全校师生)两个部分。对内文宣活动由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两部分组成。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包含闽南语教学、闽南灯谜教学、闽南文化研讨会三个子项目。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项目中的亮点,能够引导会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近一年来,先后在社刊《一页刺桐》发表了《论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精神内涵》等近5篇学术论文。对外活动由闽南民间艺人进校园演出、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文化摄影大赛及摄影展、“中国灯谜之乡”灯谜展猜、戏曲小品表演等活动组成。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淘汰、升级我们的活动。

闽南美食品鉴会是社团的特色项目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从一开始的单纯品尝,到讲解环节的加入,茶文化、闽南语歌曲表演的加入,到第六届的“自己动手做”。会员通过自制闽南美食,分组讲解美食蕴含的历史文化。既享受了美食和劳动的快乐,又学到了闽南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活动得到了《海峡都市报》半版的专题报道和东南网、闽南网等媒体的报道或转载。

不仅如此,社团的许多活动在校内、泉州市内都具有影响力。首届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吸引了包括华侨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等近5所高校总计58部作品参赛。活动得到了泉州晚报社、泉州网等媒体的宣传和报道,4天网络点击超过4万人次。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等活动被列为中科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社科普及计划项目。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播习大大口中“大有可为的闽南文化”需要坚强的文宣队伍。社团现设决策团、顾问团,秘书处、财务处,组织部、实践部、文宣部等七大机构,及隶属文宣部的社刊工作组、闽南语教研组、灯谜教研组,拥有一间闽南文化学术研究室。值得一提的是,社团组织部由会长直接领导,负责社团理事凝聚力、向心力的建设工作,确保文宣队伍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社团的顾问团,由社团离任理事自愿组成,负责监督社团,为社团发展献计献言、发挥余热。

泉谚:“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闽南文化传播协会一步一个脚印,做切切实实地闽南文化传播志愿工作。

谢谢!

附件:

答辩材料

1.     社团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文化的研究、传播离不开切身的体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到切实地文化传播。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便是社团为此设立的活动项目。“闽台缘博物馆采风活动”是项目中的传统,其目的在于促使新一届会员了解闽台五缘,领略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闽南文化形成初步认识。文化骑行是该项目的另一传统,也是社团活动中最受会员欢迎和好评的活动之一。2015年11月社团组织会员开展了新一届“蟳蜅-滨海”民俗调研骑行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社团依托蟳蜅“王爷生”等重大民俗活动,结合蟳蜅村蚵壳厝及传统闽南“皇宫起,燕尾脊”建筑和宗法产物,结合“蟳蜅女”服饰、头饰,进行实地讲解,让会员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外,社团的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也会结合时事热点和月份民俗,灵活增加项目。如,2014年因永春达埔镇获评“中国香都”而开展的“香都古韵、文传千里”暑期采风活动、泉州广播电视台“香恋?中国香都”文艺演出现场采风活动,结合泉州“海丝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举行的“源和1916”采风,2015年结合第14届泉州亚洲艺术节开展的泉州戏曲采风(含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戏),2016年4月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采风等。采风活动所征集的采风报告、诗歌、散文,都择优发表在社团《一页刺桐》宣传栏、微信公众号。

2.社团活动宣传:节俭实用原则、闽南文化同活动一并宣传原则。Eg.宣传书签、会员证钥匙扣。

第3篇:闽南文化论文范文

《台海文献汇刊》、《闽南涉台族谱汇编》出版

2014年9月29日,在《台海文献汇刊》、《闽南涉台族谱汇编》新书会上,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支平说他要“吐吐苦水”。

“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开放,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文献越来越开放,可是,编篡古籍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尽管如此,由他参与主编的两套丛书,虽然“吃了很多苦头”,但还是“得到了很多支持”,并如期出版。

这两套丛书是两岸协同努力的结果。《台海文献汇刊》60册,分为“台湾义勇队档案文献集成”、“台海诗文集”、“海疆文献丛编”、“民国时期台湾稀见刊物丛编”等四辑;《闽南涉台族谱汇编》100册,一套定价6万元。该书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和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项目,汇集闽南地区涉台民间族谱100种,均为首次披露。

这些族谱绝大部分修纂于清代和民国年间,少数修纂于明代。族谱以台湾人数排名前100位的大姓陈、林、黄、张、李等作为主要搜集整理对象,再根据某些特殊姓氏如连、辜等在台湾社会的重要影响程度,适当增补。内容上更加注重台湾政治人物祖籍地族谱的搜集,版本以19 49年以前为主。

族谱大多秘不示人,收集可谓艰难,能得到海峡两岸的襄助,陈支平感觉“特别高兴”。他说,“台湾拿族谱出来要拜祖宗,举行仪式,是很麻烦的事情。可是听说我们要编辑这套丛书,很多人非常支持,很慷慨无私地贡献了出来。”

荣誉主席连战的族谱备受各界重视。陈支平透露,“能看到的连氏族谱基本上只是手抄的两三册,跟他们沟通以后,连氏家族做出一个重大决定,把他们珍藏的最原始的族谱全部贡献了出来。”

一部族谱就是一个宗族的迁变史。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林彬说,族谱中不只是繁杂的家族小事,也有详述了历史上知名大事件的,可见到这些事件对普通百姓的影响。这些族谱体例完备,姓氏源流、堂号、世系表、家训、家传、先辈艺文著述、祖先图赞、风水图等一应俱有,且富含闽南民间特色。

陈支平说,这些族谱分开来看是一个个家族、一个个人的拓荒史、发展史;合起来看,则是浩浩荡荡的华夏文明之传承。他透露,在《台海文献汇刊》中,收有福建武夷山一次大战时安置台湾移民的记载,此类记载,他认为,“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台湾现有居民大约80%来自福建,而其中70%是从闽南移民的。从家族史的记载也能反映两岸的血缘关系与文化渊源。”陈支平说,接下来还计划为福建地方姓氏建立数字博物馆。

看到“大部头”的丛书首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表示“很是震撼”,他认为,这两套丛书的发行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它的文化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推动学科建设和新的学科增长点的产生。”

新书首发式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闽南师范大学主办。两套丛书均由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编纂,分别由厦门大学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闽南师范大学在闽台文化研究方面集中了一批优秀的学者,是海内外闽南文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机构。

台湾成功大学人文社科中心副主任、教授陈益源称自己祖上是漳州人,这次赶来参加首发式,有一种“与漳州乡亲一起进京的感觉”。

陈益源说,“成功大学这五六年来,特别以闽南文化作为人文发展的重点,几年前,学校就想建立一条以闽南文化为核心的‘金厦成功(金门大学、厦门大学、成功大学)之路’。”

他表示,“刚刚接受了汪毅夫老师的建议,可将这条‘路’再扩大成‘闽南厦金成功之路’。”以此打造一个“以闽南文化为核心的合作平台”。他希望四所大学“在这个轴线上加强对闽南文化的研究。”

陈益源说,“族谱是血脉相连的凭证,隔着海峡、隔着一些特定的时空及事件,血脉如何再相连,学术界能做的就是尽量在友好合作的基础上让这些珍贵文献重新出土,让这些过往的记忆能被重温。”他强调,“立足闽南、跨越两岸、走向世界”的闽南文化研究有着令人期待的合作前景。

成功大学推动闽南文化研究,已起步多年,曾经举办过6次闽南文化论坛,且和马来西亚的大学探讨过闽南文化的议题。据了解,第7次闽南文化论坛于2014年11月下旬召开,将邀请加拿大、法国、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大陆等地专家讨论“闽南民间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拓展闽南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另据悉,台湾成功大学闽南文化研究中心将于2015年2月挂牌成立,未来不仅将延揽两岸人才进驻,也会结合岛内多所大学共同研究闽南文化及文献。

全国副会长杨毅周表示,闽南文化深深地扎根在两岸民众精神生活中。《台海文献汇刊》与《闽南涉台族谱汇编》的出版,再一次佐证了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同胞是一家人的历史事实。

两岸闽南“非遗”展演活动

漳州歌仔戏经典剧目《十八相送》、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南音、巧夺天工的剪纸表演、诙谐幽默的高甲戏《送水饭》2014年9月29日,由全国、北京市、福建省和国家大剧院共同主办的“闽南古韵・两岸传情―海峡两岸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习惯了上演经典大制作的“国家大剧院”不断爆发出阵阵掌声。

福建漳州华安高山族舞蹈团、闽南师范大学、台湾戏曲学院以及漳州艺术学校、泉州艺术学校等两岸艺术团体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原汁原味的闽南传统文化艺术盛宴。

“能够应邀前来参加这个盛会,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台湾戏剧学院院长张瑞滨表示。“歌仔戏是中国360个地方戏当中唯一横跨两岸、相互交流的一个剧种。此次展演,台湾戏剧学院带来了最富台湾特色的歌仔戏,以彰显闽南和台湾文化的一脉相传,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台湾用心保存民族文化的一个成果。”

全国组书记梁国扬在致辞中说,闽南文化发源于中原文化与古闽越文化、外来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层层积淀,具有多元的文化表现形态,是中华文化优秀的“基因库”,并随着移民进入台湾,在那里生根开花、传承发展。

他表示,闽南文化是闽台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它深深扎根于闽台地域社会,是联系闽台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两岸人民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展演活动,意在通过两岸闽南传统文化艺术家的首次联袂合作,对两岸共同拥有的闽南传统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展示和交流,重现闽南传统文化之美,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两岸文脉的相承,同时共同探讨闽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

闽台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

在同一天举行的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座谈会上,两岸专家学者就民间信仰、戏曲、方言等议题进行了座谈,认为两岸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加强合作。

台湾成功大学人文社科中心副主任陈益源认为,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他举例,“青海、甘肃的西王母信仰和台湾花莲的瑶池金母信仰,还有安溪城隍信仰等,一种文化在不同地区传播流布肯定会发生变化,但在根源上是同一的。”

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他说,“两岸确实可以一起做些事情。”

全国台湾研究会研究部主任严峻表示,闽南方言是两岸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课题。他透露,计划邀请两岸学者共同就此问题召开研讨会。

大陆正计划将“二十四节气”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台南地区的寺庙供奉‘二十四节气神’正说明了‘二十四节气’的生命力,这作为一种(证据)材料,会在申遗时发挥很重要的作用。”陈益源说。

自2005年中国文化部第一次公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保护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正日益受到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福建与台湾共有39项民间艺术、55位民间艺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由于闽台两地不少传承人生活生存状态欠佳,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的是对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福建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豫闽称,闽台同根同源,台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来源于福建,福建省已高度重视恢复文化的生态环境,恢复元宵节等民间习俗,恢复民间方言,以让闽台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闽台客家研究院成立

2014年10月12日,两岸客家文化交流的平台―闽台客家研究院在“客家祖地”福建龙岩市成立。

龙岩是迁台居民最集中的地区,台湾至少有70余姓氏源自龙岩。早在上世纪80年代,龙岩就首开大陆客家研究先河,成立大陆高校首个客家研究机构。

闽台客家研究院设于“客家祖地”唯一一所本科高校―龙岩学院内。龙岩学院院长李泽表示,研究院将增强客家研究的力量,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呼吁两岸学者携手共进,将闽台客家研究院发展壮大成为闽粤赣区域内两岸交流的又一个文化高地。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徐学希望,借闽台客家研究院这个开放包容的平台,将客家文化完善成独立的理论学科,着力培养新一代客家文化传承人,把龙岩建成新时代客家研究的“黄埔军校”。

第4篇:闽南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闽南芗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73-01

芗剧,又名歌仔戏,是用闽南语演唱的地方剧种,也是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福建省九龙江下游漳州平原的芗江流域。其曲调优美,长于抒情,音乐极具特色,民歌色彩浓郁,说唱特点明显,尤其是“哭调”的丰富动用,有极强的感染力,极富闽南乡土特色。2006年,芗剧入选我国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受流行风尚和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代表闽南重要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芗剧,其传承与保护正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

一、闽南芗剧传承与发展面临的困境

闽南自古庙会繁华,戏班盛行。演戏观戏,是闽南人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的一种偏爱。按照闽南民间习俗,各地每逢庙会、重大节日要演戏,为庆丰收、祝贺诞辰(包括人、佛)也要演戏。这无疑给闽南芗剧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空间。但是闽南芗剧在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和管理体制中,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就其自身而言,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受地域限制。地方戏剧与一般的歌舞表演不一样,不可能去哪儿都能演。这几年,专业的芗剧团已很少在市区露面。原因是到正规的剧院演出租金昂贵,又没有其他合适的场地演出。而漳州现有100多家民间剧团,市场都在农村,竞争十分激烈,地方戏剧走向边缘无可避免。

(二)设施简陋。有些芗剧团,设施离观众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演出市场难以拓展,演出收入往往仅够维持演职员的日常生活,根本无法考虑剧团的再生产投入,使剧团的演出陷入低水平徘徊的困境。

(三)剧目老化。芗剧演出市场主体一直是民俗活动“养戏”,惨淡经营必然粗放投入粗糙产出,由此导致闽南芗剧极少诞生叫得响的剧目。剧目老化问题已严重危及剧团的生存与发展。

(四)人才断层。许多剧团都面临着人才梯队青黄不接的现象。演员老化,缺乏新人加入。剧团是个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团体,需要导演、编剧、音乐设计、舞美设计等方方面面的人才,但由于招工用工存在障碍,剧团不仅好的人才招不进来,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也容易流失。

二、闽南芗剧保护的有效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的特点,加强对闽南芗剧的保护,是贯彻中共十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要求,不仅有利于闽南芗剧的创新发展,而且有利于闽南文化的创新发展。要贯彻国家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建立健全必要的保护体系。

(一)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闽南芗剧的扶持和管理力度。政府职能部门要确立保护闽南芗剧这一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执法思路,将保护与宣传、开发与传承等活动及政府职能、资金保障、公众参与联系起来,为保护工作提供良好外部环境和重要基础保障。要把保护闽南芗剧作为政府部门责无旁贷工作来抓,切实把闽南芗剧纳入繁荣社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范畴,从文化自信建设、管理服务建设、机构队伍建设、产业规划建设等方面予闽南芗剧更大的投入,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保护专项资金,让闽南芗剧的保护有固定的人员和经费,只有这样保护才不至流于形式。

(二)要提高推广普及的广度和深度。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一是要利用学校教育平台,设立选修课程或兴趣班,向广大学生宣传普及闽南芗剧艺术,为青少年提供了解和熟悉闽南芗剧的学习机会和空间;二是要加大媒体和舆论宣传力度,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积极、广泛地宣传闽南芗剧的珍贵价值,提高全民保护意识,为闽南芗剧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要组织开展闽南芗剧汇演活动,给民间剧团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借鉴、提高的平台,促进闽南芗剧的创新与发展,使闽南芗剧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第5篇:闽南文化论文范文

漳州岱仙岩仙祖信仰初探

闽南话文白异读的独特之处

台湾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及其变迁

金门侨批与金门学研究

朱熹的孝亲观念及其现代意义

朱熹家族与李弥逊家族交游考

福建东岱海洋族群的信仰空间与仪式传统

漳州客家、福佬“谢安信仰”比较研究

龙信仰的具象化:闽南小岞人的渔船与龙崇拜

略论中国仪式戏剧之演进——以闽台戏剧为例

清代学官郑兼才台湾宦绩考述

漳州传统社会的冥婚研究

明清东山社会的变迁与关帝职能的演变

台湾民间闾山道派之分析

福建妈祖信仰传播过程研究

闽台民间大道公传说中的文化建构

金门战地文化创意产业初探

漳州市芗城区古街文化景观评价与保护

黄道周史学思想析论

妈祖信仰与临水夫人信仰的比较研究

从陆神到海神:妈祖文化的工作世界源流与嬗变

邵江海在中国歌仔戏史上的价值和贡献

梨园戏《陈三五娘》与潮泉民俗关系探略

试论晋江海洋文化精神与涉海主题戏传播之关系

林语堂的南洋大学恩怨:活在理想与政治纠缠之间

新竹市世居家族之祖籍空间分布特色

二战后新加坡华人族谱编纂研究

试论闽南民间信俗在两岸交流中的作用

弘一大师与“南山律宗第十一世祖”论析

闽南傀儡戏与闽南人社会生活关系探讨

钱谦益《漳浦刘府君合葬墓志铭》疏证

分殊:朱熹由佛转儒内在机理探微

末端仪式:台湾汉人宗教仪式结构及其圆满观

唐宋时期漳州陈元光信仰考述

《畅所欲言》与晚清时期的泉州音

以古汉字字形为材料考证闽南方言古语词例释

从月港到十字门:漳州海商严启盛再研究

试论清代台湾士人重商行为

浅析清初迁界对福建沿海地区的影响

失节事小饿死事大:闽台族谱所见妇女守节问题

厦漳泉同城化背景下漳州田园都市构建

福建与台湾魔神仔传说与故事的比较研究

从闽南语歌谣看台湾乡野社会——明清与日据时期

新时期“大陆形象”对台传播策略初探

构建厦金传媒特区的前瞻性思考

论闽台文化特质与认同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台湾汉人民间习俗与信仰仪式中的水边行事

第6篇:闽南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方言相对论,方言研究,GNAT,内隐态度。

分类号 B842.5

1 前言

“虽然我们认为我们支配自己的语词,然而实际上是我们被这些语词占有和支配。言词强烈地影响着最聪明的人的智慧,它们最容易搅乱和歪曲他的判断。”――罗杰,培根。人们总以语言的主人自居,认为自己掌控着所使用的语言,殊不知,语言正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越是平常的词语,往往影响越深,语言影响了思维,影响人们的看待客观事物的态度。

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至今争论不休,主张语言的差异导致了思维的差异,即语言影响思维的观点近年来逐渐占据上风,并逐步发展为当今的语言相对论。18世纪初,意大利哲学家维科提出了“文化相对论”,认为不同文化的成员对同样的人和事物看法不同,这是语言相对论的雏形。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完整而准确地提出了语言相对论思想,他们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认为一种语言的结构会影响使用者的习惯性思维,语言范畴一旦组成连贯的系统,就有可能左右一个人的世界观,即“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一般认为,该假说有两种形式,其一是较强的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它认为一种语言决定了其语言使用者思维、说话、行为的方式,而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是无法在另外一种语言中表达出来,因而无法被另外一种文化所理解。其二是温和的语言相对论(Lin一~uistic relativity),认为一种特定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模式、思维结构等,从而造成整个文化与其他文化结构上的差别,但这样的差别不是不能逾越的。

有些研究提供了支持语言相对论的证据14-61,而有些研究对此提出了质疑。近十年来,语言相对论实证研究显示出较强发展势头,研究者们在反事实假设、名词的性、即时思维、名词数标记、空间方位等方面提出了许多证据,支持语言相对论。与此同时,认知科学发展迅速,Fauconnier和Turner的心理空间理论,以及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研究。温和的语言相对论的提出可以认为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石。因为认知语言学家也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身体经验、人类认知、生理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㈣,是特定的文化和客观环境共同作用在语言使用者后形成的特定认知和思维。因此,近年来的研究者提出的关联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家解释语言和认知链接的重要理论,最早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其理论核心是人类的认知倾向于适应最大程度的关联,因此对他人话语的理解并不遵循任何既定的规则,而是对话语前后关联信息的把握促使人们理解语言。该理论通过加工努力程度和认知效果来定义关联性,加工努力程度越小,认知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大。

本研究的思路是把温和语言相对论作为理论解释依据,把关联理论作为研究方法论的依据,试图通过实验设计来研究语言和认知的一个方面一内隐态度的关联链接程度的强弱,解释社会语言现象的差异。这种研究范式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从跨文化语言的角度着手,以大语种的差异作为研究的对比因素,在不同的文化语言中寻求证据支持或语言相对论,然而文化跨度过大,必然意味着不同文化语言的语法结构相去甚远,这种差异归根结底是所处地区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所导致。为最大限度缩小文化差距,基本排除语法结构差异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福建闽语系的不同方言作为研究材料,以词汇理解的内隐态度为表征,考察方言间的态度差异,进而探究语言对认知态度的影响。

研究选用GNAT(Go~No-go Association Test、实验范式。GNAT范式作为一种新近提出的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吸收了信号检测论的思想,主要考察目标类别(如中性词汇)与属性类别(如积极和消极评价)之间的联结强度,进而分析相应群体对目标类别的内隐态度倾向,比较适用于本研究中关于词汇理解的内隐态度偏向研究li2,15},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期望通过方言群体对词汇理解的内隐态度的差异性研究,验证如下假设:由特定方言呈现词汇将引发个体对词汇的特定内隐态度。具体假设为:假设一:不同的方言群体在由相应方言述说的词汇时,内隐态度存在差异;假设二:由普通话述说词汇时。两种方言的内隐态度一致,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研究对象为福建闽北语系和闽南语系人群,样本来自福州大学理工科学生,被试智力正常,听力正常。剔除反应成绩超过±3个标准差的数据,共得有效数据47份。最终样本组成如下:闽北语系被试20名,闽南语系被试27名,全为男性,能熟练使用相应方言,平均年龄为21.7岁,

2.2 材料

因方言文字使用程度低,研究采用语音刺激作为实验材料。查阅词汇分类词典,选取二字中性名词55个,二字积极形容词、消极形容词、动名词短语各30个,请闽北语系、闽南语系人员各10人对这些词汇进行5点评价,选择典型性排名靠前的23个词汇作为实验材料,共选择92个正式实验词汇,另选10个词汇作为练习材料。

2.3 实验设计

2(语系:闽南语系、闽北语系)×2(呈现语言:相应方言、普通话)×2(组合类别:名词与积极词汇、名词与消极词汇)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语系是被试间因素。呈现语言和组合类别是被试内因素。

2.4 实验程序

实验在联想笔记本电脑上进行,处理器为英特尔双核处理器,显示器为14.1英寸宽屏显示器,分辨率为1280x800,刷新率60Hz;音频系统为Nvidia MPC51。刺激呈现和结果记录均通过E-prime1.1软件完成。

实验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被试都将听到一系列词语,共92个,其中中性名词、积极形容词、消极形容词和动名词短语各23个,随机呈现。被试需根据指导语对相应的词汇类别做出相应的反应,每个阶段开始前都将有一段练习程序可让被试熟悉实验要求和实验流程,

第一阶段,被试将听到由普通话呈现的词语,要求对名词和积极形容词做出反应,对其他词语不做反应(no-go);第二阶段被试将听到由方言呈现的词语,要求对名词和积极形容词做出反应,对其他词语不做反应:第三阶段被试将听到由普通话呈现的词语,要求对名词和消极形容词做出

反应,对其他词语不做反应:第四阶段被试将听到由方言呈现的词语,要求对名词和消极形容词做出反应,对其他词语不做反应。为平衡系列位置效应,一半被试先进入普通话呈现阶段,一半被试先进入方言呈现阶段。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具体流程为:首先注视注视点“+”500ms;然后屏幕显示“请听题”字样,同时呈现单个词语录音;随后出现“您的选择?”字样。若被试做出反应,则字样消失,接着是lOOms空白屏,随后进入下一个试验;若被试在1000ms内没有做出反应,字样会在1000ms后消失。

3 研究结果

实验数据采用E-prime和SPSSl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根据Banaji和Nosek 、梁宁建等人的观点,采用d′值为因变量。d′值的计算方法是,将正确的反应称为击中,将不正确的反应称为虚报,计算出每个被试的击中率和虚报率并将其转化为z分数,将击中率的z分数与虚报率的z分数相减,其差值即为d′值。d′值大小反映了两类词汇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d′值越大,说明这两类词汇联系越紧密:d′值越小,说明这两类词汇之间的联系越小。如果中性词汇与积极词汇组合条件下的d′值显著高于与消极词汇组合条件下的d′值,那么可以推断出被试对这些中性词汇有着积极的内隐态度:如果中性词汇与积极词汇组合条件下的d′值显著低于与消极词汇组合条件下的d′值,那么可以推断出被试对这些词汇有着消极的内隐态度;如果两种组合条件下的d′值之间无显著差异,那么就可以推断出被试对这些词汇的内隐态度倾向性不明显。

3.1 不同语系在方言呈现词汇条件下的内隐态度

3.1.1 不同语系在两种方言组合条件下的d′值及差异性检验

如表2所示,闽北语系对名词和消极形容词组合的d′值,显著高于名词与积极形容词的组合;闽南语系对名词和积极形容词组合的d′值显著高于名词与消极形容词的组合。依据信号检测论原理,闽北语系被试对方言呈现的中性词汇有着消极的内隐态度:闽南语系被试对这些词汇有着积极的内隐杰摩

3.1.2 方言呈现的词汇组合在不同语系间的d′值及差异性检验

如表3所示,由方言呈现的词汇时,闽北语系被试对名词与消极形容词组合的d′值与闽南语系差异显著,对名词和积极形容词组合的d′值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相较闽南语系被试,闽北语系被试在由方言呈现词汇时,对这些词汇有着更消极的内隐态度。

3.2 不同语系在普通话呈现词汇时的内隐态度

3.2.1 不同语系在普通话的两种组合条件下的d′值及差异性检验

如表4所示,闽北语系、闽南语系被试对名词和消极形容词组合的d′值,均显著高于名词和积极形容词的组合,两种语系被试均对普通话呈现的中性词汇有着较高的消极内隐态度。

3.2.2 普通话呈现的词汇组合在不同语系间的d′值及差异性检验

如表5所示,由普通话呈现词汇时,两种语系对两种组合的d′值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相对而言,两种语系被试对普通话呈现的这些词并无内隐态度差异。

3.3 不同语系在普通话、方言呈现词汇时的内隐态度的差异检验

如表6可知,两个组在方言呈现条件下,对名词与积极形容词组合的d′值均显著高于普通话呈现条件下的水平;对名词与消极形容词组合的d′值,闽南组显著低于普通话呈现条件下的水平,闽北组显著高于其水平。说明两个语系在方言呈现条件下比在普通话呈现条件下对这些词汇有着更积极的内隐态度,

4 分析与讨论

4.1 不同语系对方言呈现词汇的内隐态度

上述数据分析表明,闽北语系对名词和消极形容词组合的d′值,显著高于名词与积极形容词的组合,说明闽北语系被试对方言呈现的中性词汇的内隐态度倾向消极;闽南语系对名词和积极形容词组合的d′值显著高于名词与消极形容词的组合,闽南语系被试对这些词汇存在积极的内隐态度。由此可知,闽北语系对中性词汇态度倾向消极,闽南语系对这些词汇态度倾向积极。此外,在由方言呈现词语时,闽北语系被试对名词与消极词汇组合的d′值与闽南语系差异显著,对名词和积极词汇组合的d′值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相较闽南语系被试,闽北语系被试在由方言呈现诃汇时,对这些词汇有着更消极的内隐态度。

综上,闽北语系人群在由方言呈现词汇时,表现为消极的内隐态度,闽南语系人群对此表现为积极的内隐态度,二者对词汇的内隐态度偏向差异显著。可验证研究假设之一,即不同的方言群体在由相应方言呈现的词汇时,内隐态度存在差异。

4.2 不同语系对普通话呈现词汇的内隐态度

闽北语系、闽南语系被试对名词和消极形容词组合的d′值,均显著高于名词和积极形容词的组合,两种语系被试均对普通话呈现的中性词汇有着消极的内隐态度。由普通话呈现词汇时,两种语系对两种组合的d′值均存在显著差异,且两个组在方言呈现条件下,对名词与积极形容词组合的d′值均显著高于普通话呈现条件下的水平,对名词与消极形容词组合的d′值均显著低于普通话呈现条件下的水平。这足以说明两个语系人群在方言呈现条件下,比在普通话呈现条件下对这些词汇有着更积极的内隐态度。

综上所述,由普通话呈现词语时。两种语系被试均表现出一致的消极内隐态度,且方言条件下的态度倾向差异显著。可验证实验假设之二,即由普通话呈现词汇时内隐态度趋于一致。

4.3 展望

从语言群体风格角度分析,闽北语系被试在由家乡话呈现词语时,表现出对词语的消极内隐态度,闽南语系被试则表现出了积极的内隐态度。已有文章提到,在闽南文化共性中所体现出的文化个性即海洋文化精神――开放性、区域性、海洋性,结合本研究结果,是否能够证明在闽南语系人群中存在积极世界观的群体个性?对于方言群体个性的探讨,将成为对方言文化后续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从语言相对论角度,即语言影响思维的观点出发,研究结果显示,当由普通话呈现词语时,两组被试对中性词汇表现出了统一的消极内隐态度,这与被试在方言条件下对词汇的内隐态度差异显著的结果明显不同。这样的表现发人深省,是否由于普通话的特质使不同语言背景的个体对相同的词汇倾向消极判断,抑或方言与普通话共同作用,影响了个体的内隐态度?换言之,引发语言相对论现象的因素是单一语言,抑或两种语言共同作用,这将是本研究需进一步探究的层面。

第7篇:闽南文化论文范文

在前不久,说了一句:对台工作同志,要学习闽南话。台湾知名人士评论说:“这下子,想必懂闽南语(话)的同志要扬眉吐气了,不论他们是不是能学习闽南语,这句话让台湾人听着高兴。至少,有人重视闽南语,认为对台湾人讲话如果懂得闽南话,沟通会更亲切一点,思想也更接近一些――就像是去上海能讲上海话,去四川能讲四川话,去香港能讲广东话一样。”

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在早前走访台盟中央时,特意与年轻的工作人员交谈,询问对方是否为台籍干部,以及会不会讲闽南话。的这一表态一下子让闽南语在人们视线中闪耀。闽南语在台湾究竟有多重要?

乡愁和拼搏的二重唱

说起闽南语,恐怕很多人心头最先浮现出的就是《爱拼才会赢》这首歌。有人说,闽南语文化圈中有着两大永恒主题,一是乡愁,二是拼搏。

台湾居民以来自中原而定居闽粤的移民为主,这种移民经历,使台湾文化具有鲜明的移民文化特征,台湾人的祖根意识和族群观念也异常强烈,一些闽南歌曲多表达思念家乡、渴望回归故里的心情。同时,最早的台湾移民拼搏开拓与冒险家的特殊经历,赋予了台湾社会人文心态与文化性格的重要特征。《爱拼才会赢》这首歌准确地抓住了台湾人开拓精神中拼的典型性格特点,因此作为民众心声的概括与传递,才长久流行不衰。

在台湾,除了少数特别年长的、老辈子来台的人,或者是家住在新竹以北的学校年轻人不会讲闽南语以外,95%的台湾人都或多或少会讲闽南语。特别是如果要往基层走,比方去修车、买菜等等,多半用闽南语的多。即使是台湾有将近600万的客家人,他们也都可以讲闽南语。

就要求对台官员要会讲闽南语一事,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山所教授蔡逸儒认为,过去多年来,两岸在交流的过程中,许多台湾人常常质问,大陆处理对台事务的相关机构及其成员到底有多少能够使用闽南语和台湾民众博感情?在台湾地区,经过长期的教育,全民流畅运用“国语”已无问题,虽说多一种沟通的方式,尤其是如果能够使用当地民众惯常使用的方言,这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更能展现亲切的一面,但如果到了曲意承欢的地步恐怕也无必要。并没有说通晓闽南语是涉台干部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这后面所反映的则是心态和做法的问题。

浓郁的政治话语?

不过,在台湾很少人讲“闽南语”这三个字,而是说“台语”。“台语”讲得不太流利,那就是不够“轮转”。尤其是外省籍的人必须在闽南语上狠下功夫,才不会吃暗亏。

从1996年担任“行政院政务委员”时就开始向专业老师学习闽南语,一直学到2008年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才因政务繁忙而暂停学习。的闽南语学到什么程度?有时候还能唱上几首闽南语歌,有人称,“这样才不会显得跟老百姓那么格格不入”。的闽南语老师曾公开马的课本,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闽南语在台湾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从学习闽南语的认真态度可见一斑。

事实上,把闽南语往政治上引,是在李登辉执政后期,他开始在正式场合讲“台语”。在“立法院”,也开始有越来越多人刻意以“台语”来问政,甚至会故意针对“外省籍”的官员,质问其会不会讲“台语”。

“喝台湾水,吃台湾米,为什么不会讲‘台语’?”这俨然已成了生活在台湾社会的道德标准。很多人因为不会讲“台语”而失去工作机会;另一面是,许多“外省二代”扭曲着学“台语”。

2000年,上台,把李登辉之前讲的“两国论”用“一边一国”来代替。“一边一国”是“台语”俚语,是小孩子在玩过家家游戏时,大伙分成两队,一边用手比划一条线,一边说“你那边一国、我这边一国、大家一边一国”。而在的“引导”下,“一边一国”就这样变成了一个政治用语。

于是,一种粗暴的逻辑渐渐形成――讲“台语”,才是爱台湾,才是“我们”。而是讲“国语”的,是“外来的”;是讲“台语”的,是“真正的台湾”。在执政的那些年,有一度全部“绿化”台湾的方式之一,就是从上到下全都讲“台语”。当年提名的“考试委员”上任后,主持的多次公务员考试中,都选择考“台语”。那时的社会氛围,好像不会讲“台语”就入不了主流社会。

有台湾人士回忆,当初执政后,“台语”的曝光度虽然越来越高,水准却似乎越来越低。现时,大众传媒所展现的“台语”,经常是不雅、粗俗、没有礼貌的。实际上,闽南语继承的是上古汉语,非常典雅,比如许多唐诗用闽南语来念,才能念出韵来。而台湾人在电视上讲的“台语”展现出来的,却经常是嚣张、无礼、大摇大摆,动不动就“呛声”(用言语挑衅对方)。

年轻人不爱闽南语?

现代台湾年轻人对闽南语不太追捧,大学生很少讲闽南语,甚至根本不会讲。原因是他们的社群中,多数人都用“国语”,英语和韩语反而比较受欢迎。走到西门町如果你向年轻人问路,讲的是闽南语,他会愣一下再用“国语”回答你。但如果去购物商场,售货员如果不会闽南语,那就傻了――生意少了一半。

第8篇:闽南文化论文范文

1闽南茶叶包装的文化体现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唐代著名的茶文化家和鉴赏家陆羽在其《茶经》一书中说道“天下益知饮茶矣”,就此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学,是中华茶文化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饮茶是闽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茶经过几度沉浮,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饮品,现早已超出止渴的范畴,点点滴滴都渗透着中华文化的亘古绵长,正因如此,作为茶这一特殊商品的包装,更应体现其文化的特性。同时,我国闽南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茶叶文化、语言文化、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将其挖掘并应用于当地的茶叶包装设计中,起到了传播文化和推动经济等的多重价值。本文将从包装设计中的图形、色彩、文字这三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提出关于文化性在闽南地区茶叶包装设计中应用的一些思考。(1)图形方面的体现。闽南传统图案可以提高茶叶包装的文化品位,闽南建筑的屋角上有很多华丽的装饰图案,它们体现了闽南文化的特点,可以从中抽离出典型的图案做抽象变形。传统图案赋予了包装丰富的内涵,华丽的雕花,优雅的转角,饱和的色彩等应用在茶叶包装上,除了能起到锦上添花的装饰效果外,同时可含蓄地点明是闽南茶,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茶。闽南地区的建筑可谓独树一帜,土楼是当地一种古老的建筑类型,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造型独特,体现了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是闽南建筑的瑰宝。土楼特征明显而且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将其外形进行提炼,作为图形设计应用在茶叶包装上可以起到独特的审美效果。(2)色彩方面的体现。受众的审美与其生活成长的周遭环境、文化的熏陶、宗教的感染等都有着很大的联系,任何一种心理模式都承载着一种文化,对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中华来说,其色彩文化美学与其文化思想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色彩反映了不同民族美术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所以,把握住包装设计中的色彩,亦即抓住了消费者的情感。茶叶包装的色彩设计中,有的颜色给人华丽的感觉,有的给人一种古朴、稳重的感觉,有的则使人感到清新、秀美……不同的颜色搭配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闽南茶叶包装的颜色设计应根据闽南茶的特点来定,闽南人喜欢喝乌龙茶,因为乌龙茶是介于不发酵茶(绿茶)与全发酵茶(红茶)之间的一类茶叶,它外形色泽青褐。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口味醇厚。而乌龙茶茶中最负盛名的是安溪铁观音,铁观音如青橄榄,可根据它们的代表颜色作为包装的颜色,这样消费者可以在很远的地方,甚至不用阅读包装上的信息就能知道这是闽南的哪一种茶,甚至可以做成系列包装,由浅至深,由深至浅,富有节奏韵律感。(3)文字方面的体现。文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功用视觉符号,它以清晰、明确地记录传达着人类的思想、文化、历史、科学技术等。文字设计是包装设计中重要的设计要素之一,是传达信息最直接的方式。许多包装设计中可以没有图形,但绝不会没有文字,甚至有的完全靠文字支持构图的美感。闽南语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民族语言,来源于古汉语,是一种汉语方言,发音和普通话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广泛应用于台湾、福建等我国的东南地区。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中原华夏先祖在多次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汉、唐、魏、晋及五代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汉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标准音。我们可以将这种带有历史文化的语言应用在茶叶包装上进行推广应用,对于本地人来讲有着浓浓的亲切感;对于外地人来讲具有别样的风土人情,富有情趣。在推动当地茶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地区的语言文化,对于我国这个多民族多区域风俗的国家来讲,能更好地促进地区文化的推广与交流。

2小结

闽南茶叶的包装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应该更多地融入现代科学技术,使包装不仅具有审美实用价值,更具有现代文明的智慧,不仅是解决眼前的包装问题,更要考虑到包装丢弃后的回收问题。有的包装制作精美,成本较高,如果喝完茶就被丢弃,就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造成了无形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资源的浪费,可考虑它做完盛放茶叶之后的作用。例如,可以摆放在书架上装饰房间;可以盛放一些杂物;甚至可以变成玩具等。有的包装是便携的,制作没有花很大的工夫,没有什么收藏价值,用毕即弃,这时就要考虑它的回收利用价值,就要采用可降解材料作为它主要的包装材料,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闽南地区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闽南茶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不断创新闽南地区茶叶包装不仅可以宣传当地文化,还可以促进两岸茶文化的交流,拉近两岸地区人民的感情,推动两岸经济的发展。研究发展闽南茶叶包装有着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又能和现代科技很好融合的道路至关重要,继承发扬闽南文化的同时也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作者:李静 单位:福州大学 设计艺术学校

第9篇:闽南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巴生闽南话;浊辅音;语音变异;弱化;转换

[中图分类号]H1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7-0090-02[致谢]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南京师范大学的刘俐李教授和肖奚强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谢忱!

[作者简介]周宝芯,CHIEW Poh Shin(1982―),女,马来西亚人,祖籍福建同安,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音,对外汉语教学。

引言

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发现闽南方言的[bl]辅音已经发生变异。“厦门方言,半个世纪以来最明显的语音变化之一,是中古疑母字声母的读音由浊音变为零声母。”[1]通过语音实验研究,巴生闽南话[mbl]均有一个相同的音变现象――顺同化。当上述辅音出现在多音节词的音节间或后字的位置,而前一音节是鼻音韵尾时,它很容易被鼻音韵尾同化为鼻音[mn]。这是语言在语流中常见的音变现象,一般不会对音系造成太大的影响。因此,本文不对顺同化现象进行阐述,只讨论上述辅音比较特有的变异类型。

一、[mb]辅音:弱化

如果[mb]出现在“+鼻音尾韵母”的音节,可能会弱化成[m];如果是“+元音韵母”音节,则保持不变。[mb]辅音的弱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塞音弱化,音质介于[mb]与[m]之间,如:挽拔草[mban hau]、洗面脸[sue mbin];第二阶段是鼻音色彩增加、塞音丢失,变成鼻音[m],一般是非常用字,如:免费[mbian hui][mi~n hui]、刁蛮[tiau mban][tiau mn]、蒙古[mb k][m 瘙 k]。下面以具体的例子说明[mb]辅音不同程度的弱化程度。“洗面脸”的“面脸”和“刁蛮”的“蛮”没有明显的塞音特征(冲直条),只见鼻音共振峰;但是,它们的辅音时长不同:“面脸”是40ms,“蛮”是75ms;前者保留了塞音发音时间较短的特征,后者没有。因此,“洗面脸”的“面脸”处于弱化的第一个阶段,而“刁蛮”的“蛮”则是第二个阶段的弱化。

二、[]辅音:减音

[]辅音的减音有两种类型:第一类,出现在多音节词的首字位置时,辅音丢失;如果在多音节词的后字位置,则保持不变。例如:员工[uan ka][uan ka]、会员[hue uan];外国[ua kk][ua kk]、里外[lai ua]。第二类,单念时读为[];连读时丢失,成零声母。例如:元宵节[uan siau iat][uan siau iat]、研究[ian kiu][ian kiu]、事业[s iap][s iap]。

根据统计分析,变异程度最高的音节有两个:我[ua]和个[e]。只有少数人(一般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会在单念时保留[]读音;其他的一律辅音丢失,读成“我[ua]”“个[e]”,如:我的外套[ua e ua tho][ua e uatho]、我野很欢喜喜欢[ua ia hu hi][ua ia hu hi]、即这个[it e][it e]、几个[kui e][kui e]。以一位62岁老年人的“我的外套”的两遍读音为例:第一遍读音,“我、外”均有冲直条,保留塞音特征,但是其爆破能量明显低于“套”[th];第二遍读音只见“套”[th]的冲直条,“我”“外”没有任何塞音表现,显然辅音已经丢失。这是因为说话人先是看着调查词表,挨个音节读出来,然后再用自然语调读第二遍。相比之下,第二遍读音更符合当地人的语感。

三、[l]辅音:转换

根据分析,只有来自古来母、日母的[l]辅音会发生转换,而来自古泥母的一般不会。巴生闽南话[l]辅音一般会转换成鼻冠音[nd],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当来自古来母的[l]辅音出现在多音节词的音节间或后字位置,而前一音节是鼻音韵尾时,读成[nd],如:趁镭赚钱[than lui][than ndui]、现镭钱[hian lui][hian ndui]、连累[lian lui][lian ndui];第二类,没有明显的语音条件和规律,达到[l]和[nd]可任意变读的程度,如:林[lim][ndim]、雷药房[lui io pa][ndui io pa]、汝你[l]―[nd]、二婶[li im]―[ndi im]。以[l]辅音不同古来源的转换为例:来自古来母的“累”,是第一种转换现象;来自古日母的“二”,是第二种转换现象。在语图中,“累”和“二”呈现出鼻冠音[nd]的声学特征:辅音持阻阶段有鼻音共振峰,其中前者的鼻音特征较强,并且在最后的除阻阶段有代表口腔爆破的冲直条。经统计分析,第二种类型的转换现象比较常见,是[l]辅音的主要转换类型。

四、巴生闽南话[mbl]辅音的发展趋势

据上一节的分析,巴生闽南话[mbl]辅音的变异类型分别是:[mb]―弱化;[]―减音;[l]―转换。其中[mb]辅音的变异类型和厦门话、台湾闽南话相同。根据纪亚木和骆嘉鹏的研究,厦门话和台湾闽南话[b l]辅音的主要变异成因是受到共同语(普通话/国语)的影响。[1]虽然巴生闽南话的变异类型与它们相似,但是其成因却不同。

与厦门话、台湾闽南话相比,巴生闽南话[b ]辅音的变异过程比较缓慢。台湾闽南话已经有一些“+鼻音尾韵母”的[b l]辅音弱化成鼻音[m n ],出现“鼻音+鼻音尾韵母”的现象。而巴生闽南话目前只有[mb]辅音出现“鼻音+鼻音尾韵母”的变异例子,而且是一些非常用字。在厦门话里,[]辅音变异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出现了,如今已经普遍读为零声母。虽然巴生闽南话的[]辅音也发生变异,但是真正完全“弃[]取[]”的并不多,只有“我”“个”;其他的均是在连读时减音为零声母,单念时保留鼻冠音[]。在另一方面,巴生闽南话有将近50%的[l]辅音发生变异,甚至达到[l]和[nd]可任意变读的程度。但是鼻冠音[nd]早就存在于闽南方言当中,所以它只是[l]辅音的音位变体,并不会危及巴生闽南话的音位系统。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巴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闽南方言岛,因为它所处的巴生谷地区(Klang Valley)的主要沟通语是粤语(仅指华人社群内部)。和香港沙头角新村福佬话相同,巴生闽南话也面对强势方言的威胁,不同的是巴生闽南话仍然很好地保留了闽南方言的语音特点。虽然[mbl]辅音发生了变异,但是巴生闽南话的辅音音位系统仍然不变。这可能是因为巴生闽南话音系内部的各种因素在相互制约着,以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辅音变异。也可能是因为当地人对自身方言的坚持态度,使巴生闽南话没有产生太大的变化,以至和厦门话、台湾闽南话、香港沙头角新村福佬话有不一样的语音变异。

参考文献:

[1]纪亚木.文白异读的时间层次与厦门话的鼻化韵及喉塞韵[C].中国第七届闽方言国际研讨会,2001:40.

[2]陈晓锦.马来西亚的三个汉语方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