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动化实训总结范文

自动化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自动化实训总结

第1篇:自动化实训总结范文

学校坚持“提前发现、及时培养、梯级发展”的教师培养工作思路,用文化兴校的理念引领学校校本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为核心目标,以实施“3395名师工程”(3名市级骨干、3名县级学带、9名县级骨干、5名校级骨干)为切入点,以课程建设为契机,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实现文化自觉,将践行“真・实文化”提升到新阶段,建设一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素养全面的教师梯队,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相关干部为组员的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师培训工作,形成了“计划―检查―汇报―总结―评价”的流程,通过全链条的管理,促进校本培训工作由计划到实操层面的落实。

构建完备的校本培训制度,从组织、制度、经费方面给予保障,通过制度的建立,统筹协调培训各方面资源,从而使校本培训有序开展,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实施“统筹+分层”的管理模式,学校总体统筹校本培训工作,同时分解各层次培训管理,设置语文培训部、数学培训部、科任培训部、班主任培训部、后勤培训部,通过分层管理,在培训中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实施“1+N”校本培训模式,突出培训的实效性。“1”为“一课制”研究培训为主导,“N”为多种培训方式参与相结合。即以团队为单位,围绕研究专题,开展富有实效性的“一课制研究”,形成“聚焦课题―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堂实践―课堂研讨反思―再次集体备课―再次课堂实践―再次研讨反思―形成经验”的培训流程。同时,借助教学论坛、学习辐射、自学自练、分层帮带、专题讲座、信息技术等方式,构建横纵一体化的学习格局。

整合培训资源,一是充分挖掘校内培训资源,立足学校实际;二是开拓校外培训资源,建立校外资源地图,联系好市县培训机构,联系好市县兼职培训专家,引入家长培训资源,通过多元资源的整合,优化培训结构,改善培训环境,提高培训效能。

实施评价“双轨一体制”,打通教学与培训的层面联系。“研、评、培”一体化,体现培训的实际需求与价值,将培训工作的评价与学校整体工作评价相结合,体现培训即工作的理念。每次培训活动做到“八有”,即有计划、有主题、有内容、有主讲、有活动记录、有考勤、有评价、有音像资料。学校还研制了《教师培训手册》,引导教师把日常教学、教研、科研、培训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深化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关注教师、学生的发展需求及家长的期待,努力实现“研、评、培”一体化。校本培训的内容包括“真・实文化”建设培训,主要有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真・实”校园文化理念培训、“真・实”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培训;教师基本功培训,主要有钢笔字培训、岗位技能服务培训、E-CLASS平台应用培训;班级管理培训,主要有班主任培训、优雅教育培训、心理健康培训。通过模块化,实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促进培训落地转化。

第2篇:自动化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姜黄素;跑台训练;自由基

中图分类号:G80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224-02

姜黄素是从姜黄根茎中提取的一种酚性色素,属于姜科植物,姜黄味辛、苦、性温、无毒[1]。研究表明,姜黄素在体外可以抑制大鼠肝微粒体的脂质过氧化,抑制中性白细胞的应答功能而阻止氧自由基的生成,高浓度时减少Fenton 反应中羟自由基的生成,并使血浆、肝脏和脑组织的SOD活性均显著提高[2]。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SD雄性大鼠24只,两月龄,体重180~220 g,由陕西省医药研究所实验动物饲养中心购入。同时购入基础饲料。按实验组分笼饲养,适应性饲养一周后进行实验。

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安静组(a),大强度耐力运动组(b)和运动+姜黄素组(c)。动物饲养室内温度(20~26)℃,湿度为43%~71%;光照随同自然光变化。

各组自由摄食饮水;c组每天上午按50 mg/kg体重的剂量灌胃姜黄素混合液,浓度(1.7 g/L),a、b组同时灌服同剂量的生理盐水;b、c 组于跑台上进行5周的适应性训练,跑速每周递增,分别为15 m/min、22 m/min、27 m/min、31 m/min、35 m/min, 坡度为0, 每周训练6 d,每天20 min。然后进行2周的大强度耐力训练,每天训练30 min,每周7 d,坡度为0,速度35 m/min。

1.3 指标测定 SOD活性测定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CAT采用可见光法测定,MDA采用硫化巴比妥酶法测定,测定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姜黄素购于西安天城生物制剂公司,纯度98%.实验各组每周称体重一次,第8周第1 d称重后,轻度麻醉。然后断髓处死,立即取心肌和肝脏于生理盐水中洗净血液,滤纸吸干,各组织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测试仪器:岛津U-2000(HITACHL,Ltd.TOKYO,Japan),全自动高速冷冻离心机(Benkman),电热恒温水浴锅(天津市协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1.4 结果处理 用EXCEL对所测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X±SD)表示,数据进行组间T检验。

2 结 果

2.1 姜黄素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心肌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表1),运动组较安静组大鼠心肌组织的总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1)、MDA含量上升(p>005)。

2.2 姜黄素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肝脏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研究发现(表2),运动组较安静组总SOD活力显著上升(P

3 讨 论

3.1 姜黄素对大强度耐力的训练大鼠心肌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关于心肌总SOD、Cu,Zn-SOD、Mn-SOD在运动训练后或其它因素影响下的变化目前报道不一[3]。这可能与训练摸型、运动方式运动强度等有关。本实验是运动疲劳模型,训练对大鼠心肌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是肯定的。在安静状态下,大鼠体内的自由基保持低浓度的动态平衡状态,不会对大鼠心肌细胞产生不良影响,但在大强度负荷产生疲劳后,心肌组织自由基生成量增加,并且超过了SOD的增加量,导致SOD活性升高,MDA含量升高,SOD/MDA的比值相对下降,组织脂质过氧化增强。而过度训练组心肌和血清SOD活性和MDA均显著升高,同时,SOD/MDA比值均呈显著性下降[4]。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服用姜黄素的运动大鼠较运动组总SOD活性显著升高(p

3.2 姜黄素对大强度耐力训练大鼠肝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肝脏是机体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其中的自由基代谢及抗氧化酶变化较为明显。运动能力与肝脏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大强度剧烈运动会导致肝产生异常的代谢变化和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同时使肝细胞的一些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有实验报道,较长时间(6周)的游泳训练能使小鼠肝胞浆SOD、肝线粒体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使肝线粒体内GSH-Px活力的增高;但肝胞浆GSH-Px活力和CAT活力的增高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国外学者报道[6],游泳训练9周后的雄性小鼠肝脏中,GSH-Px活力明显高于安静组小鼠,21周后肝组织中SOD活力和CAT活力也显著性增加[7]。关于运动对小鼠肝脏MDA含量的影响,报道结果不一致,有人观察到小鼠在一定负荷下于动物跑台上运动90及120 min后,其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增高。而另有人则报道,即使长期运动训练,也未使小鼠肝脏MDA含量发生显著变化[8]。以上报道结果不同,是因为训练摸型、运动方式和运动时间等因素差异引起的。

通常的大强度运动训练后大鼠肝脏合成SOD减少,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下降。肝脏的解毒能力减低,造成体内毒性物质蓄积,吞噬细胞被激活,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自由基异常增多可引起肝细胞伤害,线粒体数目增多,功能受损,从而影响运动能力。为了适应环境改变,机体可产生较多的消除活性氧自由基的酶类,较为典型的有SOD,CAT,GSH2Px等给机体补充自由基清除剂或抗氧化剂。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的缺乏造成自由基及其衍生物在体内蓄积也促使并加重肝组织损伤。服用姜黄素的运动大鼠总SOD活性显著提高,而SOD作为体内肝脏氧自由基的清除剂保护肝脏免受自由基的损害。因此,姜黄素可以作为阻止肝脏氧自由基大量产生的间接干扰剂,有效的保护和提高肝脏的机能能力,从而促进大鼠对大强度运动训练的适应能力。

4 结 论

本实验是运动疲劳模型。由结果可以看出,服用姜黄素后大鼠心肌组织总SOD活性升高显著,GSH-Px活性显著下降,有阻止了心肌组织自由基的产生,使大鼠心肌组织在大强度训练后由于缺血缺氧而受到的损伤程度大大降低,提高了心肌组织抗氧自由基的能力,使自由基对心肌细胞核中性粒细胞的破坏能力减小。因此,姜黄素对抗自由基氧化和保护心脏,提高心脏机能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在本实验运动模型使大鼠肝组织抗氧化系统受到破坏、脂质过氧化程度加强,肝组织中不同的抗氧化酶对过度运动的应激不同。运动+姜黄素组较运动组肝总SOD活力变化不大、CAT活性变化不明显, GSH-Px活性显著升高(p

参考文献:

[1] 许实波,唐孝礼.姜黄素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中草药,1991,22(3):140.

[2] 石晶,陶沂,田亚平.姜黄素对鼠体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J].药理学通报,1997,13(3):249-252.

[3] 金其贯,邓荣华,李宁川.过度训练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0,19(4):356-358.

[4] 张士祥,等.1,6-二磷酸果糖营养液对小鼠肾、心肌、骨骼肌组织及其血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19(3):23-29.

[5] 杨建雄,王丽娟,田京伟.槐采提取液对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30(2):87-90.

[6] Wagner H, Wierer M, Bauer R. In vitro inhibition of prostaglandin biosynthesis by essential oils and phenolic compounds. Planta Med, 1986,52(3): 184-187.

第3篇:自动化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生互评” 教学法 实训课程 师范生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65-03

教学评价是教师将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信息数据进行筛选、重新组织、解释,以助于对学生做出决定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类信息数据包括在课堂上收集到的任何质和量上的素材。依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其中,形成性评价又称为过程评价,它是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方面展开的评价,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成绩、情感、态度、方法等方面做出评价。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者Benjamin Bloom是一位“反馈―矫正性系统”坚定不移的支持者,他认为:“对结果进行评价,意味着终结;而对过程的评价,则暗示着还有改进的机会。”形成性评价是学生“掌握学习”的核心。传统的教学评价主体是教师,对结果的重视程度较大,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地贯彻形成性评价的要求。

“学生互评”是指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特定问题、任务,学生开展独立或分组思考、讨论、交流,展示解答成果,并由其他学生(或小组)按照一定的原则,对解答成果进行评定及点评的过程。学生互评,必须在学生具备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对其他学生的行为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对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学生互评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是一种有效的形成性评价模式。

一、“学生互评”在高校教学法实训课程中应用的优势

学生互评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通过互评过程强化和改善学生的自我意识。心理学理论认为,自我意识的完善包括“客观化”的过程,也就是说,自我意识的形成是需要外界条件影响的,个体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才能丰富和健全自己的自我意识。

在高校教学法实训课程中,实施“学生互评”,可以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逐渐补充、矫正自己的自我意识,最终起到强化作用。2015年,Psychology Tech调查显示,正面的评价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强化产生积极作用比率为93%,负面的评价对个体自我意识的改善产生积极作用比率为78%。学生在接纳评价后,推动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最终内化为完善的自我意识。

(二)通过观察学习过程提升知识理解。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及,任何有机体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强化有机体包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方式。

“学生互评”是重要的观察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实现社会学习理论中的强化效果:提出的观点即刻得到评价,从而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刺激,属于直接强化;其他学生通过听取学生观点和评价者的评价,决定自己的思维取向,属于替代强化;收到评价后,结合自身理解进行正面或负面的强化,属于自我强化。学生互评能为学生带来直接、客观的知识理解提升。

(三)通过团队活动提高合作能力。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对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推动力。实训课程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他们必须对学习的材料、资源进行采集、整合――这一切都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因此,在每个小组当中,所有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展开互助式的讨论,这对他们提出了分工合作的要求。能让学生学到在常规课堂中很少触及的团队化模式,而这种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师范生未来的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学生互评”为他们提供了团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一个团队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加入团队讨论,让学生经历成功的团队合作体验。

二、“学生互评”在高校教学法实训课程中的实践

美国著名教育学、心理学家Jerome Seymour Bruner认为,事先为学习者安排学习的最佳经验,是一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起点。换句话说,为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是每个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应当采用与学生交换意见的各种教学策略,使讨论变为课堂中的一种主要交流工具。

高校教学法实训课程,即以教学法理论知识为依托,进行自主或者分组的实践活动,达到进一步熟悉教学技能,掌握教学方法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

实训课程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过程的实现载体。在Bruner定义的学习过程中,习得、转换和评价应当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实训课程中不可或缺的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有条理地将所学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加工,并对其他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评价,在交流互动中转换成自我的理解。实训课程及其包含的评价环节是三个过程的缩影,能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化搭建,并得以进一步完善。在实训课程中,除了学生实践活动外,学生互评环节也十分重要――实践活动只是学生从主动角度学会了怎么做,“学生互评”则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能否被其他学生接纳,达到完善自我意识的效果。因而,学生互评甚至比实践活动本身更为重要。

(一)包含“学生互评”的实训课程设计。在设计包含学生评价环节的实训课程时,应包括任务布置、组内讨论、分组展示与评价、师生总结四个阶段,在每个过程中均渗透学生互评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包含“学生互评”的实训课程设计课堂结构示意图

第一阶段:任务布置阶段。任务布置阶段的关键是将任务目标和任务完成方式具体化。因此,在任务详细规则的制定中,应通过学生共同讨论及互评后实现,并将其作为任务的执行细则。

第二阶段:组内讨论阶段。组内讨论阶段的关键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本组作品。学生在总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分工合作,收集必要的文本资料、搜索有价值的网络资源,最终整合成小组的作品。在组内讨论过程中,为达成一致的意见,往往会进行激烈的讨论、争执,也就将学生互评引入整个组内讨论阶段中。

第三阶段;分组展示与评价阶段。分组展示与评价阶段的关键是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评价别人的作品。这是教学法实训课程的核心阶段,任务布置与组内讨论均为这个过程服务,教师总结也是根据这个过程的实施情况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按照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教学作品,并按照任务布置阶段中设定的评价指标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公开的评价。

第四阶段:师生总结阶段。师生总结阶段的关键是进行客观、具有概括性的总结。这个阶段主要就实训课程中展示的作品本身和学生互评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包含“学生互评”的实训课程案例――“化学教学设计”。在“化学教学设计”实训课程中的四个阶段中均引入完整的“学生互评”环节。

1.学习目标。理解化学教学设计的各个要素的地位与设计步骤,掌握化学教学设计中教法、学法的合理运用,能按照要求完成分组教学设计,并评价各组的作品。

2.教学设计。在过往的“化学教学设计”实训课程中,往往采用学生完成教学设计、教师开展评价的方式进行实训活动展示。而这种个体的展示实际上无法实现全班同学的集体参与,即便是包含评价环节,也仅仅是部分学生比较积极,大部分同学都没能参与其中。这显然与实训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尤其对于“90后”大学生,他们的自我防御意识较强,与其他同学缺乏互动,容易在封闭的学习环境中闭门造车,未能在实训课程中切实提高自身的化学教学设计能力。

因此,笔者将“学生互评”环节引入“化学教学设计”实训课程的四个阶段中:在任务布置阶段由学生讨论、评价后制定评分指标;在组内讨论阶段帮助、引导各组学生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指导学生互评;在分组展示与互评阶段,学生互相评价其他小组的作品;在师生总结阶段,在教师和学生的总结阐述后学生进行相互评价。通过任务布置、组内讨论、分组展示与评价、师生总结四个阶段中的“学生互评”环节,实现实训课程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对“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解。图2为本实训课的具体教学流程。

3.实施要点。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任务布置阶段。在概括性描述“化学教学设计”活动要求后,展示一个设计案例作为参考。接下来让学生自主提出具体的评价规则,并通过互评修正到最佳。为了提高分组教学活动及学生互评的效率,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互相评价后所制定的规则应当尽可能具体、详尽,为后续学生进行全面的互评提供必要依据。师范生虽然已对教学法相关理论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互相评价的标准还缺乏必要的经验,这个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例如评分的参考标准及占分比例等。表1为本课程中经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后设计的评价指标。

第二阶段:组内讨论阶段。在“化学教学设计”组内讨论过程中,学生的互评较为繁杂,没有太多的精练性,但评论完全是来自每位学生思考后的结果,是真实的自我意识体现。学生被实训教学任务驱动,通过广泛的互评逐步形成学习观、价值观的统一,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的个体意识在团队中得以实现,也锻炼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因此,教师在引导组内讨论时应注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组内找到自己的定位,提出合理的见解。

第三阶段:分组展示与评价阶段。学生的讨论与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逻辑严密性上略有不足,甚至有可能是盲目的。所以,教师应当对课堂中的讨论秩序进行合理的管理――尽可能将学生的某些偏离课堂主题的讨论引导回“正轨”上,但绝不能抢占学生讨论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做的仅仅是控制分组教学活动进行的方向,而不是用自己的意志和行为去替代组内、组间的讨论与互评。学生通过展示化学教学设计作品提升自己作为未来教师的自信心,通过学生互评完善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适合的自我意识定位,在团队中实现自我价值。

第四阶段:师生总结阶段。一方面,教师应将学生按照互评指标进行的打分统计出来,为学生展示分组活动的成绩;另一方面,应邀请学生代表就实训课程的全过程谈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在实训课中的收获。师生总结过程的顺利完成也代表着“化学教学设计”实训课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学生在分组活动及互评中得到了知识理解、团队精神、个人意识的“三丰收”。

4.“化学教学设计”实训课程成效反馈。为确认学生互评环节的积极作用,笔者拟定了针对本实训课的调查问卷。其中,评分按照likert量表5分制进行,即很不同意1分、比较不同意2分、中立3分、比较同意4分、非常同意5分。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在“化学教学设计”实训课程中引入学生互评环节,在各方面都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学生对互评活动普遍持有积极态度,普遍认同评价对知识掌握的促进作用和学习兴趣的提升作用。学生对于考核互评这种新颖的模式十分认同,并对这种形式打出了满分成绩。这说明以学生为主体的互相评价模式在教学法课程中应用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化学教学设计”的实训课程的实践,验证了“学生互评”能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自我评价,促进学生信息交流,共同提高,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以提高师范生教学能力为主要出发点,如何深化学生互评,将其广泛使用于更多的课程中,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褚荣伟.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自评与互评方式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7-8)

[2]黄志毅.“学生互评”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构建研究[J]. New Curriculum Research,2014(2)

[3]黄静.基于学生互评的翻转课堂构建――以南通大学文献检索课为例[J].中国医药教育技术,2014(2)

第4篇:自动化实训总结范文

影响和制约企业教育培训控制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培训理念的制约

1.对培训投入的认识存在偏差。现代企业教育培训将企业教育培训纳入战略规划,视教育培训成本为战略投资。企业紧紧围绕企业战略基本方针和任务,按照规定投入培训资金,但对投入的认识不够,45.2%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经费增加企业负担。高层缺乏对资金的理顺、调控和监督,需要提高教育培训资金利用率。对培训的认识偏差还存在于培训项目的确定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培训缺乏严格培训需求分析,不是根据企业发展和职工绩效确定培训内容,而是由基层单位填报计划,基层单位征求职工意见确定需求,这样的计划很多对单位是无意义的,有的直接由上级单位确定培训计划,导致计划多数不符合基层单位和职工发展实际。

2.教育培训覆盖范围不合理。随着培训范围的不断扩展,现代培训已覆盖企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各个方面。部分企业的培训主要集中在技术技能和营销模块,对现代管理、个人发展等培训严重不足。

3.职责分工不明确,协助机制不健全。调查发现,62.3%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培训是人事部门的工作,甚至部分人员认为企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主要是因为职工素质不高,职工素质不高是人事部门培训做得不好,不是我们职能部门的主要责任。

(二)控制体系的制约

教育培训成效控制体系是企业实现有效控制的核心。没有控制体系的建设,就无法规范有序地对教育培训成效进行掌控,企业的培训成果转化目标、规划、流程和监督等方面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制约转化质量。当前,国内企业对如何提高教育培训成效几乎都没有具体规定,在这方面的认识存在不足和误区,而控制体系又是提高培训成效的关键环节。

(三)成效辅导和激励不足

当参训人员掌握了学习内容后,如何应用到工作实际,实现知识转化,转化计划如何具体落实、如何给予指导和帮助?多数企业主要靠职工自己管理培训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自己监督自己成效大打折扣,参训人员培训后更多的是搁置一边,培训成效辅导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企业教育培训知识应用的实施质量。同时,激励制度的不完善很难调动全员提高培训成效的积极性。

二、完善培训控制体系,提升教育培训成效

如何有效控制教育培训成效,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成为企业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企业应在教育培训中做好培训文化打造、沟通辅导、分类控制和激励等工作。解决认识偏差、控制体系不完善等制约培训成效的突出问题。根据培训特点细化培训类别,按照培训类别采取不同的转化措施和转化流程,健全提高培训成效的流程控制体系,加强成效辅导,实现教育培训成效的有效控制。

(一)打造自己的培训文化

解决教育培训理念的问题,就要营造适合自己的培训文化。首先,转变领导的培训观念。让领导对现代培训理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使其明白教育培训投入应该是企业战略投资的一部分。其次,转变职工认识。要通过宣传和学习,让全体职工明白教育培训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培训是福利、培训是旅游、培训是休息的错误认识,灌输培训是提升个人能力、实现职业规划、提升公司绩效的重要途径。再次,明确职责分工。培训不只是人事部门的工作,培训成果的实现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人事部门是培训的组织者、管理者,各部门是提升教育培训成效的执行者、监督者和反馈者。因此,要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共参与,协助推进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化被动为主动

企业培训经常是下一个通知要求哪些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举办某某内容的培训,请大家务必参加,若不能参加务必向领导请假。这样的培训通知会让职工觉得参加培训是上级安排的,是被动的,自己只是去应付上级的检查,培训结束就不会认真思考、积极应用,效果自然不佳。企业和职工是否需要培训,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这是企业培训工作初期阶段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培训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培训工作各环节成效。企业应结合实际构建自己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就是要规范培训需求分析,从企业发展和职工成长需要出发,分析培训需求,确保培训需求符合企业战略需要,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更符合职工的职业规划,通过构建模型,提高培训计划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前应该让参加者查找自己工作的不足,自己想进一步提高的地方,这些地方的提高对自己、对公司有什么好处,让职工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去参加培训。树立职工自我发展意识,把“要我培训”变成“我要培训”,提高职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三)加强控制沟通,确保信息畅通

教育培训主要涉及到组织者、培训机构和参训者三方人员,即组织者———公司,参训者———干部职工,培训机构———行业培训学校、外部培训机构和企业内部讲师。建立良好的沟通制度,可以实现以上主体间信息的有效传递。对于企业来说特别要加强和培训机构的沟通,因为多数培训是在培训机构实施。通过沟通了解参训人员应该学到什么、掌握的情况如何、应用时注意什么等,以便于目标明确地指导参训人员实际运用。通过和参训人员沟通,开展培训绩效辅导,了解和掌握参训人员的学习思想动态、培训愿望和培训转化情况,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内容,增加职工个人成长的相关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多了解职工培训后的情况,注重发现知识和技能运用的困难环节,根据职工培训成效转化困难的不同情况,开展培训绩效的具体辅导,从而全面提高培训成效控制的质量。

(四)明确特点,分类控制

多数企业的培训主要包括机关行政管理、生产、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后勤服务和个人发展等。通过调查总结,为便于对教育培训成果实施有效控制,可以将企业的教育培训分为思想理念类、行为类、操作类和业务技能类。

1.思想理念类培训。思想理念类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党性教育和行业发展理念、个人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这一类培训内容相对抽象,主要以理论和认识为主,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并且难以考评培训转化成效。针对这一特点,应注重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参训人员的理解与心得,转化为实践,探索不足,创新学习理念,再指导实践,并注重考核的长期性。比如某市烟草公司通过培训学习“两个至上”行业价值观,学习结束后要求参训人员撰写心得体会,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哪些转变,有什么新的认识,这些认识对以后的工作有什么好处等。将学习心得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接受大家的监督。要组织参训人员给未参训人员上课或者开展讨论会,通过讲解和讨论将其学到的新观点传递给其他职工,扩大培训影响范围。半年或更长时间后,参训人员撰写思想理念的指导意义报告,详细总结新思想给自己带来的变化,由相关部门对成效进行总结,努力探索新理论。某市烟草公司根据培训成效的创新,提出“明示承诺制度”这一新理念,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上级公司的认可,在全国烟草行业推广。

2.行为类培训。行为类主要指言行举止的行为准则、文明礼仪、活动和表演等,这部分内容具有快速转化性,且便于考核。但这部门内容最具有反复性,因此,应当长期强调。某市烟草公司开展演讲培训,培训结束后,学员要根据学习内容对照自身不足,详细列举自身手势、发音、语气等需要提高的地方,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同事和领导的监督,半个月后由同事不记名提出其转变不到位的地方,告知本人。这样反复进行三次以上,强化其行为意识。对其整体转化情况给予客观的总结再升华,将同事们良好的评价传达给本人,提高其成就感和主动转化意识。同事们在提出意见的同时,也是对自己要求的提高。通过实施成效控制,某市烟草公司演讲人员各类行为表现得到升华,在全国烟草行业演讲比赛中取得一等奖。

3.业务技能类培训。业务技能类主要指管理、沟通、生产、营销和服务等,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生产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这类培训内容以技能为主,随着环境的变化技巧也相应变化,环境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给这类培训的实际运用带来困难。应分以下几个步骤来控制培训成效。某市烟草公司开展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培训,一是培训后撰写总结,并且对总结进行具体要求,比如培训师讲的关键点、重点和难点,切实将培训内容转化为职工个人认识。二是对照标准查找不足。将培训内容逐条逐项与自己比较,详细列举自己在工作应用中存在的差距。三是根据差距制定转化计划书。计划书要详细到周甚至到天,写明自己如何去做、如何运用,将计划书报培训主管部门和自己的上司。四是检查和辅导。培训主管部门和上司应定期对参训人员的转化计划进行检查,查看其落实得是否到位、是否按期落实、落实绩效如何等,发现问题不要批评而应给予鼓励,纠正转化方向。五是交流座谈,提高创新。对参训人员转化计划完成后,召开座谈会,相互交流经验,让大家共享成果,扩展成效辐射范围,同时,通过总结创新业务技能。某市烟草公司在培训成效控制中取得成效,创新了理论,提出查处分离制度,得到省级部门肯定,部分建议被国家部门采纳。六是持续提高。由参训人员和自己的上司深度交谈,这种交谈应该是平等的交谈,总结成绩也要指出不足,找出哪些地方需要再提高、再改进,提出新的培训需求,通过培训持续提升工作绩效。

4.操作类培训。操作类主要指设备操作、软件应用培训,这类培训内容应用的环境相对稳定,具有可预测性。这类培训要突出模拟操作,培训结束后及时开展工作,通过实际操作强化操作技能。撰写转化报告,查找不足,及时向培训师请教,全面提高自己实际操作能力。公司要为其提供各类环境条件,支持其开展工作,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给予考核,确保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5篇:自动化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本研训;教师专业成长;主体

以校为本,开展校本研修、校本培训、自主学习、教师反思等途径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对于强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塑造学校形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校本研训发展的态势及效益日益凸显,内容和形式也日渐丰富多样。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继续教育,以教研带动培训,以培训反作用教研,集培训的普遍性和教研的针对性于一体,形成提高教师专业化的长效机制。

以校为本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理念,从上世纪60年代就被教育界普遍认同。自从教育部教研室提出“以校为本”新型教育发展模式后,新一轮的教学体制改革便如火如荼进行。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原有教育模式和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新时代新动态,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育行业正发生翻天覆地更替。时代和社会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压力,而教师的专业成长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教育的成败。以校为本,集培训、教研、科研为一体的研训模式是时代所需,更是人文所需。积极打造适合本校的研究模式和培训模式,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塑造学校品牌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立健全实施细则

校本研训,通过研训一体化的新型模式将强调针对性的教研工作和注重普遍性的培训工作合二为一。实施过程中注意教研和培训的相互作用,既要强调研训的同一性,更要看中研训的针对性,把研训的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上。因此,我校在准备阶段投入大量精力,积极研究行之有效的校本研训实施方案,明确研训路线、重难点把握、模式进程、后勤保障及评价导向。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设置特训目标,采用形式多样、投入小见效快、评估全面的实施细则,科学组织、保障有力,搭建富含本校韵味,凸显本校特色的研训之路。

结合我校情况,教研组最终确立了以课程、学校、教学法为中心的校本模式,组织开展课堂观摩、小组合作学习教研、学科抱团学习、跨年级交叉点评和团体反思总结等活动,积极打造教师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决策者及示范者的主体地位。研训进程中体现教师的主体需求,重视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协同合作,把教育做实、做细、做到位,让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领会校本研训的精髓,把研究与行动合二为一。从而打造一支整体素质过硬、教学质量优异、学校特色明显的团队。

体系方面:校本研训着重强调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因此我校制定了“全校参与,全员研训”的实施方针,组织全体任职教师对实施方案和细则进行充分分析和研讨。成立“以校为本,研训一体”教学研究制度,研训结合,做到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研训一体化,明确重点、难点,保障研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先进性。制定实施“三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阶段后期进行认证总结和反思,依托现有条件和资源,对下一阶段研训计划进行丰富和修正,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项目等。通过开展研训活动,构建并完善适合我校发展的研修制度,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研修制度、模式,创特色名校,研修名校。

实践方面:研训各个阶段,呼吁全体教师参与制定研训内容及形式,充分体现民主化、人性化。分层管理,分层培训、完善制度、拓宽渠道、注重交流,激发教师校本研训的热情,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研训活动中;校方积极构建“教学、培训、教研一体化教师专业成长实施策略”新型模式,紧紧围绕专题研讨式、课题研讨式、专题培训式、师徒竞赛式等四大模式展开工作;在教研中力求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的培训形式、改变单一的理论学习和理论学习形式、改变单一的局限性培训形式、改变单一的集体统一课程培训、改变单一的教学职训课时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研究能力的方法、模式,建立高效的教学研究制度。

评价方面:科学合理的评价能保证研训持续健康的发展。校本研训的对象是教师,评价的标准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民主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的合理的标准。为了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我校对教师的评价分为教师自我评价和教研组研训积分评价两种评分制度。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研训档案袋,记录着研训的点点滴滴,大到成长规划、研训总结,小到课堂教训、研讨发言。自我评价能帮助教师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发展历程,不断地充实自我,寻找成就感和幸福感。相比之下,W分管理评价就显得科学和严谨。在原有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登记的基础上,我校引进了学生问卷评价、教师互评、专家点评和学术专评等新型评价标准,将教学研究权限下放在非管理层,把研训普通化,建立起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让评价阳光透明,充满祥和气息。并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教师品尝到小有成就,就会迸发活力,获得职业价值的认同感。

多方协同合作,提高教师地位

“校本研训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真真切切地融入每一节课,踏踏实实地落实于每一项日常工作。既重培训又重训后反思,既重课堂教学又重课例研讨,既重形式化又重生活化,既重统一标准又重教师差异,让每一教师都在愉悦中成长,在平实中自然地提升”,从根本上要求在研训过程中要充分保障教师的主体地位。为此,我校从社会、校方、教师自身三个层面进行努力,切实保证教师的主体地位。

社会层面:树立科学合乎现实的教育理念。巩固教师的社会地位,革新课程,构建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和保障机制。

校方层面:我校在研训过程中牢牢把握“三个坚持”:始终坚持“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是基础,机制是保障,行为是途径”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把教师作为研训主体,强调全体参与;始终坚持把教师面临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努力为每位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从教师的驱动出发,根据教师的需求和层次,设定目标和侧重点。通过纵向对比、横向学习等方式,吸取上级部门及周边学校的研训精华,以名师讲坛、抱团学习、组队研习、交叉评价等培训方式促进教师发展,多渠道多层面地激发教师自我提高的需求。实实在在地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把教师完成研训情况纳入年终考评范围。

教师层面:剑不砺不足以催坚,师不研不足以兴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不是一朝而成、一蹴而就的短期任务。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更、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从根本上注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传承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在校本研寻过程中,应有明确的教学发展目标,重视原有教学模式和研训教学模式的融合,在实践中获得自我升华,在成长中争做研训第一人。及时总结,积极反思,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融入新的教育理念,通过自我思考、自助阅读、创办主题活动等方式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以校本研训为契机,培养教师反思习惯,注重理论修养,更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的升华,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现职业自我价值,在校训阶段实施过程中,根据校方大纲要求,制定出一条符合自己的路子,把校本研训做得更实、更精、更细。

第一,善于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求真务实、讲究实效是开展校本研训的基础和前提。在研训过程中,教师要一改往日“任务式”“应对式”“走过场”的消极心态,变被动为主动。要敢于面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勤于实践,善于反思,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视自己。我校对教师反思阶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前反思具有前瞻性、教学中具有监控性、教学后具有批判性。实践证明,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能帮助教师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第二,加强协作分享。研训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多变的工作。教师在研训实践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符合自己的研训模式,也要加强同事之间、年级之间、学科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协作合作。倾诉研训疑惑,分享经验成果,共同成长。沟通交流能寻求捷径,避免走弯路、协作发展能扬长避短,增强凝聚力、分享成绩能获得成就感、荣誉感,激发教师研训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投入研训工作中。

第三,注重落实。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研训内容转化为教学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是研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建立新型的平等、互信、合作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应注重教育研训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做到在教学实践中潜心研习;在自主学习中深入思考;在二次培训中总结升华;在反思中快乐成长。

结束语

通过为期3年的研训活动,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全员参与的教研实验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不仅丰实了教学科研的实践能力,更加强了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了学校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校本研训不是一项任务,我们应该将它常态化、人文化、可持续化,逐步形成一套民主科学、严有序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福华.新时期“研训一体”模式的发展之路[J].成人教育.2013(12).

[2]解国祥.当代美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3(12).

[3]周丽霞.“研训一体”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06).

[4]张涛.研训一体体制下的教研工作[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2(03).

[5]张杰.实现研训一体须培养和提高研训教师的问题意识[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2(09).

第6篇:自动化实训总结范文

电气自动化专业 实训基地 运行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作为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手段与模式,它的建立和发展将对实践型教学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一、研究现状及要解决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中心内容,是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近些年,国内开展了很多关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研究,从提出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实践课时到提出确立以实践教学为主构建教学体系,从提出开展仿真电气自动化应用实训到提出开展全真电气自动化应用实训,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正朝着工学结合的方向发展。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开展为改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突出办学特色、培养企业紧缺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它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积极进行了生产性实训的探索和实践。但总体看来,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生产性实训的认识还停留在摸索的层面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对生产性实训做出深层次的界定。比如在如何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如何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合作等方面都还没有开展深入的研究。

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缺乏一个系统的运行管理体系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是能使学生通过在该基地的实践,真正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尚没有形成成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体系,缺乏保障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实训达到实训效果的相关机制,缺乏校内生产性实训任务的相关标准和考核标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流于形式,没能充分发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真正作用。

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起点低,投入少,没能起主导作用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开展了建设电气自动化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但是基本都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采取以模拟实训为主的实训方式。学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投入较少,同时合作的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也看不到相应的效益,因此合作积极性不高。导致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层次低,与高职院校所需要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规模相差甚远。

3.实训指导师资力量不足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多少实践经验,本身无较强的动手能力,加上学校专业教师相对缺少,专业教师教学任务较重,平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大多数专业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就不够,某些实习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很好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同时,实践教学指导力量的薄弱也引起了学院各级领导的关注,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少问题浮于表面,实践教学深度不够,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

二、“工作室”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1.基本思路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学训产”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三年学制分为理论学习、实践训练、生产实习三阶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前两阶段为时两年,安排在校完成理论学习及相关实践训练,后一阶段为时一年,安排到企业完成顶岗生产实习。在三个关键环节中,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占到总学时的50%,教改试点专业则可以高于50%的比例。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入点,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生产实习”三个关键环节有机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产学研活动,为企业摸索、总结出新的经营路子,为企业解决瓶颈技术问题,并最终达到为企业增效提供了实现捷径。

在实训基地建设及实习组织形式上,学校投入资金,着重构建校内实训场所,本着互利、互惠、共赢原则,花大力气与校外相关企业签订工学合作合同。目前邕江大学工学院共与13家企业建立了12个校外实习(训)基地;邀请了20位相关行业的专家、高管人员、行家里手,能工巧匠参与了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新专业开发研讨,以及安排了30批共1000人次学生进行专业实习(训)。企业人员参与工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进一步推动了邕江大学工学院专业的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实施方案

(1)打破电气自动化专业原有的专业界限,以自动化专业群为依托,根据具体的就业工作岗位建立相对应的“工作室”型实训室(如:应用电子工作室、电气维护工作室、PLC控制及维护应用工作室等)。

(2)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工作室”制的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通过各个“工作室”,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的融合,引入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生产化、市场化建设。通过规范实训基地运行流程,制订各种规章制度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进行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估,保障实践教学目标即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现。

(3)学生进入与具体就业岗位对应的进行项目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训锻炼实践技能。通过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来保障实训效果。最后学生进入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将学生培养成为高技能型人才。

运行管理体系,推进“教、学、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改革――制订电气自动化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流程;制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制度;制订“工作室”实训任务标准;形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效果评价体系。

三、结论

通过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室”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指导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项目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训等环节的实践;通过对运行流程的过程管理,保障学生的实训效果,培养适应市场需要,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通过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室”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管理,也能锻炼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

参考文献:

[1]丁金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林新贵.对建设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世界教育信息,2008,(2).

第7篇:自动化实训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基于培训和教研的行动研究,提高了农村化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探索出法库县在“培训模式上集中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迁移方法上网络教研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和培养问题,一些国内教育技术一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了广泛而深人的研究。吴忠良的《参与式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模式探索》,对集中面授培训进行了研究尸一乔爱玲和工楠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新探》,不但对面授培训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同时关注了培训后的实践尸郭的《从一门网络培训课程到“虚拟”教师培训学院》,对远程培训的教学平台和远程培训做了详尽的介绍与研究;柯清超的《面向混合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对面授培训和远程培训的结合进行了详尽而深人的研究。但他们研究的结果所依据的环境和条件与我县的信息技术环境及教师的技术能力基础、教育理念基础不同,为适应我县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还须进一步研究以下两个问题:农村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模式,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迁移方法。

二、问题的研究

我县是辽宁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项目试点县,按省市的部署,试点县在2008年年底要完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全员培训任务。针对需要研究的培训模式和迁移方法两个问题,我们将研究过程分为课程培训、实践指导、分析总结三步。首先,按一定的培训模式完成课程培训;其次,被培训完的教师回到工作岗位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实践,教研员深人课堂指导或通过网上指导,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进行点评互评,教师反思总结等等,以达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迁移的目的;第三,对“培训模式的行动研究、迁移方法的行动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1.培训模式的行动研究

按照上级要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可采取远程网络培训的方式,可采取以县为单位的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也可采取以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方式。根据我县的各中小学校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实际水平胜任不了培训要求的实际情况,我县不适合以校为单位的校本培训方式,所以我县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可采取远程网络培训模式或到县教师进修学校集中面授的培训模式。

(1)集中面授的培训模式

按照“培训人员以教研员为主、技术人员为辅,学员按学科组班”的组织方式,采用何克抗教授编写的教材,将全县化学教师集中在教师进修学校的多媒体网络教室里进行面授模式的培训,50课时完成培训任务。

调查访谈:经过面授培训后,学员们反映,培训的内容多,强度大,在短暂的50课时培训时间内很难掌握;基层学校领导反映,每个教师都有满负荷的工作量,参加连续的集中面授培训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而且到县里接受集中面授培训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

反思改进:如果完全按面授方式进行培训,除了存在工学矛盾、增加学员负担外,还存在培训效率低的问题。按上级部署,我县应在2008年底完成教师的全员培训任务,如果为了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问题而只在寒暑假进行培训,根本完不成培训任务,因此应尝试远程网络培训模式。

(2)远程网络的培训模式

2007年暑期,市教育城域网光纤宽带已经联通我县每个乡镇的中小学.在硬件设施上我县具备了远程培训的必要条件,因此开始了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远程网络培训。由化学教研员和电教馆的技术人员为远程培训的辅导教师,采用祝智庭教授编写的教材,被培训教师利用各个乡镇初中的网络多媒体教室进行自主远程学习,学习时间为两个月。

调研访谈:远程培训后培训者反映,远程学习的组织和监控很难,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不清楚,对如何进行远程学习的方法不明白,技术问题是阻碍教师学习的重要因素,碰到一点技术问题就会停止远程在线学习,从培训的实际情况看,我县农村化学教师还不具备独立远程学习的技术基础。

反思改进:远程网络培训虽然具有打破时空限制、解决工学矛盾、经济方便高效等优势,但农村化学教师的基础和培训教师的远程辅导能力与开展远程培训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应尝试面授与远程结合的培训模式。

(3)集中面授与远程教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要求:首先,培训教师将学员集中到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面授,划分学习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完成课程中技能操作领域的学习;同时对学员进行远程在线自主学习、讨论、协作、完成和提交作业的方法指导;然后学员回到工作岗位边工作边参加网上培训。在时间安排上,利用双休日进行集中面授,工作日被培训教师在进行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抽出时间参加远程在线培训,学习时间为一个月。

调研与思考:面授与远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集中了面授与远程培训的优势:面授可以充分发挥培训者的作用,便于组织和监控培训过程;远程培训可以解决工学矛盾,提高培训效率,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缓解学员的学习压力,同时培养培训者的远程辅导能力。

2.迁移方法的行动研究

2008年底,我县基本完成了化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经培训后的教师回到教学第一线,将培训所得应用于教学实践,实现从学习教育技术到应用教育技术的迁移。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使化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巩固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化学教研员精心设计了一组基于教研活动的行动研究。

(1)通过传统教研,提高个别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化学教研员深人学校,将一个化学教师的一节课作为研究对象,让这个教师按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的要求拟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再面对教研员以说课的形式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研员听后进行评价、指导,教师根据教研员的评价指导修改“教学设计”,再用修改了的“教学设计”上课,教研员深人课堂听课后再和上课教师共同探讨,再提出改进的指导意见,教师再综合自己的反思和教研员的指导进一步修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2)通过网络教研,提高更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通过“十五”、“十一五”期间教师信息技术的中、高级培训,同时由于市光纤宽带到校工程的竣工,我县网络教研的条件已经具备。为发挥我县全体化学教师的集体智慧,化学教研员组织全体化学教师进行网络教研的探索,以此提高更多化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具体程序是:每个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传到学科论坛上,请教研员和其他同行提出修改意见,教研员和其他同行将自己的“意见”通过论坛或邮箱发表出来或发给相应的教师,教师将他人意见综合,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用修改了的“教学设计”上课并进行“课堂实录”,将“课堂实录”和修改了的“教学设计”再上传到论坛上,再请学科同行和教研员给予评价,教研员和学科同行观看后给予评价并上传到论坛或以邮件形式发给上课教师。通过这样多次的网上同伴互评,更多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分析与结论

1.分析

(1)关于培训模式的分析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学会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并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现在中小学教学是以班级授课为基本模式的,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在同一教室内进行的。如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采取班级授课的模式,培训教师在班级环境下用讲授与在线结合、主导与主体并重的教学模式进行培训,被培训的教师亲身体验在同一教室内讲授与在线结合、主导与主体并重的教学模式,就更容易将培训中所学的新的教学模式迁移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完全采用远程培训的方式,被培训者将不能亲身体会在同一教室里以新的教学方式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将培训所学迁移到教学实践中去不利。因此,即使具备远程培训的条件,在进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也不该完全采用远程培训,而应该以面授和远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用大部分课时远程培训以提高培训效率和效益,小部分课时在同一教室集中面授,让学员感受班级授课制下如何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整合的设计和教学,为将培训所学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2)关于迁移方法的分析

通过从传统教研到网络教研来提高教师的教学一设计能力,用的都是基于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基于传统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的是个别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问题;基于网络教研的行动研究的方法,解决的是更多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的问题。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是需要长时间总结实现的,是提高速度较慢的方法;用基于传统教研的行动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通过教师本身和教研员共同研讨总结实现的,是比靠自身努力提高更快的方法;用基于网络教研的行动研究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通过教师本身和教研员及学科同行共同研讨、反思、总结实现的,因此是更科学更有效率的方法。

第8篇:自动化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复合型训练;训练团队;科学训练;体育教练;国家队;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808文章编号:1009-783X(2012)04-0299-04文献标志码: A

北京奥运会的硝烟还未散尽,伦敦奥运会的号角就欲吹响。4年一次的奥运会是检验竞技体育成果的大考,也是展示世界人民和平、祥和与竞技的盛会。我国竞技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历史性地夺得51枚金牌,这一辉煌战绩将永载史册,同时也激励着体育工作者时刻思考,时刻创新,不断前行,不断超越。金牌的背后是科学训练、系统管理和创造性地整合各方资源。中国部级运动队在奥运会备战过程中普遍采用并实施了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工作模式,历史和实践检验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在实际工作中蕴藏着深刻的内涵和思辨。

1复合型训练团队的产生与发展

1.1复合型训练团队概念的提出

2004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段世杰在首期国家队教练员培训班讲话中提出建设“复合型训练团队”的思路。2005年11月,在备战2008年奥运会暨2005年冬训动员大会上,再次重申要“建设好复合型国家队训练团队,加强训练中的科技工作”。200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在19条加强各级国家队建设中指出“建设复合型国家队教练团队”,旨在“充分发挥管理人员、教练员、医务人员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

刘鹏局长在备战伦敦奥运会训练理论和实践创新专题会议上明确指出:当今高水平竞技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是训练分工专业化和精细化,多学科综合实施。高水平运动训练不可能只靠一个教练员来独立完成。拥有一支专业化的高水平科学管理训练团队,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有效集成,可以大大提高训练效益和训练质量。这是当今国际职业化运动项目和我国高水平奥运优势项目的普遍组织方式。专业化的复合型管理训练团队是研究把握训练规律和技战术创新的组织保障,这是作为国家体育管理部门官方提出的“复合型训练团队”[2]。

在组织行为学方面,团队成员之间自觉努力,相互取长补短,整体绩效大于个体绩效之和,并具备如下特征:团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其成员间互补性较强,并自觉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工作,团队的整体绩效要大于个体绩效之和。

基于以上论述和分析,可以把复合型训练团队定义为:在竞技体育工作中,以运动训练为过程,以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为目标,整合多学科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比赛成绩表现为核心的工作人员群体。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开始逐渐深入运动队,当时称为“训练科研一体”,后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演变,在备战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复合型训练团队被正式提出,并有效运行,北京奥运会辉煌成绩的获得正是这一特殊模式强力运行所产生的效果。

1.2复合型训练团队产生的国际背景

对竞技体育强国美国、俄罗斯、德国和澳大利亚考察后发现,为了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各国都强化了训练和科研的有机结合,加强了科研人员与教练员的有效合作。科隆体育学院是德国国家体育学院,拥有多学科专门人才,这些科研人员都与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与专项主教练保持时刻沟通。德国项目主教练通常具有相当高的理论造诣和修养,他们不是通晓任何学科的大师,但是他们扎实的理论功底使自身知道,自己训练中需要什么专业科研人员介入,介入后进行什么研究。主教练的专业洞察力和选择性是德国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密切结合的基础和特征,这也是通常所说的“科隆模式”。

俄罗斯是传统竞技体育强国,其科研和训练的有机结合具有多年历史传统。近年来,政府对体育的重视和投入进一步加大。在俄罗斯一般是4~5人的体育科研小组,采取长期跟队的方式与运动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澳大利亚大部分国家队属于澳大利亚体育学院,国家体育学院具有多学科专门人才,对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跟踪科研。美国高水平运动队的商业性质比较浓厚,有大学、体育公司、科研所等专门人员与运动队或个体运动员进行商业化合作,为其进行研究和反馈;但在美国国家奥林匹克训练基地内,也有长期的、稳定的、专业化的科研人员对高水平运动队进行科研工作。美国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上历史性地一举夺得8枚金牌,其背后是一个强大的科研团队,团队负责人斯科勒瓦斯先生毕业于莫斯科体育学院,1993年移民至美国,在美国开设体育公司,专门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训练咨询、监控和指导,菲尔普斯8枚金牌的获得正是其背后科研力量的强大推动。

英国体总主席罗德·卡特在谈到新世纪教练时说:“一个教练员有效训练一批优秀运动员的时代已经过去。今天任何一个伟大运动员的身后,都有着一个由多学科人才构建的训练团队。”英国自行车队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8枚金牌,自行车项目是典型的人与器械相结合的周期性体能项目,高科技含量是这一项目的主要特征和未来发展的方向。英国国家队工作团队中有17人之多,包括训练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空气动力学、营养学、信息处理、器材等科研人员,把英国传统意义上的大工业生产模式引入到竞技体育中来,各专门人员协同有序工作,成为英国自行车项目金牌加工厂。

各国训练团队的合作具有共性特征,体现了该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深刻认识该事物的本质和特质是保持和挖掘其内涵和规律的基础。

1.3复合型训练团队的本质与特征

当前,我国国家队复合型训练团队的组成主要是围绕奥运会周期的备战而组成的。一般情况是在4年一次的全运会结束后进入奥运会备战开始形成并运行,时间的节点一般是全运会结束开始至奥运会结束;因此,从时间上具有规律性和周期性。在团队目标上也非常明确,围绕核心运动员准备奥运会,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其备战周期内还要参加亚运会和东亚运动会。团队人员包括中心领导、领队、教练员、医务人员、科研人员等。其中各项目教练员少数来自项目中心,大部分来自省市运动队,科研和医务人员来自体育科研所、各体育院校和各省市体育部门,人员来源和性质较为多样;因此,工作开展和活动组织较为纷繁复杂。复合型团队的建立、组织和运行是我国各个国家队备战奥运会的重要环节。

作为团队的一种表现形式,复合型训练团队是存在于竞技体育管理环境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有如下特点:1)目标高度明确,提高训练水平,在奥运会上获得优异成绩;2)团队成员具有复合型特征,即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组成,承担不同的工作,最终进行效益整合;3)团队的运行基础是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4)团队核心具备专业性和高超领导才能,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形式,是为了获得多方信息,更避免决策失误;5)团队需要不断发展、稳定、进步,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更是项目科学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和动态的现代运动训练系统,获得优异运动成绩,夺取金牌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依靠专项教练员的专项技能已经难以满足运动训练的多学科需要。“运动员是主题,教练员是主导”的二元化组织结构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多元化、学习型和创新型的训练团队是发展趋势[3]。

2复合型训练团队的运行机制

2.1复合型训练团队的组织结构

复合型训练团队由项目管理中心领导、领队、总(主)教练、科研人员、医务人员和外聘专家等人员组成。项目管理中心主任是面对国家体育总局的第一责任人,奥运周期的参赛安排和训练设计都是在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外聘专家为来自国内外了解本项目规律和特征的专家,由于运动队特殊的工作性质和专家本职工作,其不能长期随队,但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可以对运动队提出战略规划、决策咨询,以及具体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建议。例如:国家击剑队从法国聘请外国专家阶段性执教重剑项目,一方面,使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直接受益于国际高水平专家的经验点拨。另一方面,击剑项目作为直接交手的计分项目,把握和接触世界环境和脉搏更加重要。国家游泳队阶段性地赴澳大利亚和美国训练,接受外国专家的直接指导。领队负责运动员的思想教育、队内规章制度的建立、各种后勤保障的落实、宣传、市场开发等训练事宜。在主(总)教练领导下的教练组具体负责运动员的选拔、训练设计和实施、比赛规划和安排。科研人员负责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科研人员的选择各有侧重和不同,其中包含生理、生化、心理、生物力学、营养和疲劳恢复等专门人才。医务人员负责医务监督和伤病防护。多数运动队科研组和医务组人员有交叉与合作。科研组、教练组、医务组,以及项目领队的工作对象都是运动员。共同的工作目标都是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

2.2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合作模式

科研团队和教练团队是复合型训练团队的核心和主体。在科研人员和教练团队合作的过程中,这2个团队在人员和工作上是相互交叉的,而不是孤立的。主教练既是教练团队的主导者,又是科研团队的参与者,是团队运行的枢纽。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科研有的放矢,才可以使科研与运动训练有机结合,才可以使科研效益最大化,如图2所示。

科研团队人员和医务团队人员通过实时监控运动训练过程和效果,获得信息,进行分析,提出结果和建议,传达给科研负责人。科研负责人与主教练沟通交流后对运动训练作出方案,交训练团队进行具体实施。从复合型训练团队的运行模式(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只有运动训练实施向科研团队和医务团队的箭头是单向,其他均为双向箭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合作过程中按照流程和程序进行工作,其中更重要的一点是多方需双向沟通和交流,这是复合型训练团队运行获得良好效果的标志性特征。

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工作是围绕重点运动员展开,兼顾一般运动员,这是国家队复合型训练团队的一个显著特点。同时,也是备战奥运会的需要,是总结项目规律,认识项目本质和特征的必要。

根据项目特质的不同,科研团队的人员组成有所不同。在体能项目中,训练监控和疲劳恢复专业科研人员对项目的贡献率更高。对技能性运动项目而言,技术分析对项目的贡献率更高。不同项目的复合型训练团队在人员组成时,要有所侧重和选择。

2.3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动力机制

复合型训练团队是现代运动训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促使复合型训练团队发展与运行的动力机制来源于外部竞争压力、团队整合效应和科技水平3个因素的交互影响。4年一届的奥运会和全运会是我国竞技体育工作者的周期性大考,体育管理者、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承担着来自国家、省市、项目管理中心和个人名利成败的多方压力。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主导者,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当今运动训练的需要,外部竞争压力驱使体育管理者和教练员吸纳不同专业人才参与科研工作,服务和指导运动训练。这种外部压力越大,对复合型训练团队的渴求度越高。

我国国家队复合型训练团队工作人员中,科研人员大多来自科研院所、体育院校。他们都是周期性地获得体育总局科教司的科研课题,从中获得科研经费,从而服务于国家队,而教练员和运动队本身视运动员成绩提高作为其核心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在利益驱使上是不同的。作为复合型团队负责人需要把2个团体的利益同一化和最大化。总局科教司在课题结题评审时把奥运会成绩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来评判科研人员的工作效果,这从侧面促使了科研人员与运动训练的目标统一。另外,在课题经费管理使用,科研和训练的结合和开展等方面,团队负责人需要有效整合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内部人员组成和结构,使其内部结构合理化,人员利益最大化,工作目标一致化。团队整合效应越大,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动力效应越强。

当今运动训练水平突飞猛进,理念不断改革创新,训练手段方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对运动训练的渗透越来越强,科技水平的提高是复合型训练团队的保障和支撑;因此,外部竞争压力越强,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团队整合效应、科技对运动训练的渗透和贡献组成复合型训练团队的三维动力模型。这3个因素越强,复合型训练团队的运行动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大,如图4所示。

3复合型训练团队的组织策略

3.1国家队管理模式的选择与确定是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基础

运动项目发展历史不同,竞技水平的高低、管理者自身素质的差异、项目的内在特质不同等因素导致了国家队多元化管理模式,有些运动队是队委会领导下的领队负责制,有些是队委会领导下的总教练负责制。总局竞体司调查表明,60%以上的国家队支持队委会领导下的队委会分工负责制的集体领导方式[4]。

不同项目国家队差异较大,管理目标、职能、重点都会有很大不同,不可生搬硬套某一种管理模式,需要结合项目的特点和需要,根据本队的实际情况确定和选择国家队的管理模式,总的原则使复合型训练团队效益最大化,核心目标是提高训练成绩和比赛表现。

3.2团队核心的人格魅力、组织才能与专业水准是团队高效运行的保障

复合型训练团队的核心是团队运行的关键,团队核心的选择与确定至关重要。国家队复合型训练团队的核心必须具备领导行为的四要素,即确定目标、运用手段、控制组织、进行协调。纵观我国竞技体育,凡是优势项目都有一名核心带头人,体操的黄玉斌,跳水的周继红,羽毛球的李永波。这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在实践中经过验证是行之有效的。项目带头人具有优秀的品质和人格魅力,以及精湛的业务能力,可以把握项目发展方向和内在规律,同时具有高超的工作艺术和技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复合型训练团队中的每个分子发挥出各自优势,形成专业整合与合力,最终落实到运动训练中,在比赛成绩上获得表现。同时,避免在重大战略和方向性问题上出现决策失误。

3.3内部结构优化和集约化是复合型训练团队高效运行的基本特征

效率问题也是一个质量问题,管理的高效率就是管理的高质量。我国各国家队复合型训练团队已经逐渐形成并完善。国家队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建立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内部专业人员需要优化和组合,集约化人员内部结构,明确分工与职责。充分利用成员的专业优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渠道与机制。同时,避免出现复合型团队建设中的“马太效应”,即金牌项目有无数科研人员争相进入,落后项目无人问津。在实际工作中,根据项目特点和专业需求组建复合型训练团队。

3.4团队成员之间具有共同利益,目标统一是复合型训练团队高效运行的核心

复合型训练团队中所包含的教练员、科研人员和医务人员等都是带着不同目的来到运动队中,教练员在训练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运动员成绩的好坏对教练员名誉、地位和金钱的影响最大,其对运动成绩提高的动机强度上大于科研人员。科研人员从课题研究角度获得了研究经费,如何使二者形成互惠的共同利益和目标统一最为关键。实际工作中,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经常性沟通是最为有效的手段,教练员的主动性会强化沟通渠道和沟通效果。另外,项目管理中心不失时机地集体奖励有助于促进大家对团队目标的关注程度,调动团队成员的共同积极性。

3.5有计划、有组织地提高团队成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加强团队稳定性与长期性的必要手段,也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奥运备战过程中,复合型团队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至关重要。当今高水平运动训练,对机能检测、训练监控、伤病防止、视频分析等专业的要求向更深一层发展;因此,团队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紧跟时代的脉搏。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团队人员参加体育总局系统举办的各种国内外培训和会议,这也是吸引和稳定团队人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一些国家队备战过程中,出现过复合型训练团队人员经常换人,每一次新人到来,对熟悉项目都有一个过程。目前,复合型训练团队中所需要的是专项科研人员,只有长期稳定地跟随固定项目运动队,才可以了解和深入运动项目,才可以对项目科研和训练提出建设性的研究思路和见解。

3.6注重激发团队人员的创新思维,提高团队人员的综合素质,是运动训练产生突破和飞跃的源泉

21世纪以来,运动训练水平日新月异,在备战北京奥运会过程中,新理念和新方法不断涌现,只有不断更新,不断反省,用前人没有的思路和方法处理问题才可以走在世界的前列。近些年来,周期训练板块化、高原训练平原化、恢复手段动态化等理念的提出和变革,都迎来了运动成绩的跨越式发展。前进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可以产生新的突破。

4结束语

从世界范围看,借助科技力量提高训练的科学水平已经成为当今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复合型训练团队作为训练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增加训练中的科技含量,实现科学训练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对提高竞技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强化运动训练科学化,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我国各部级运动队在备战北京和伦敦奥运会过程中,普遍建立和实施了复合型训练团队的工作形式,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练团队和科研团队进行有机渗透开展工作,主教练既是教练团队的主导者,又是科研团队的参与者。团队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机制和沟通渠道的建立是高效运行的保障。外部环境的竞争压力、团队整合效应和科技水平3个因素的空间交互形成了团队运行的动力机制。国家队管理模式的选择,团队核心人员的确立,内部结构优化和集约化,团队成员之间共同利益的获得,提高团队人员全方位素质,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培养等方面是复合型训练团队高效运行的集成因素。在未来竞技体育的赛场上,复合型训练团队将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也必将为我国竞技体育屹立世界巅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阳,石岩.我国国家队科技服务主体的演变[J].体育与科学,2011,32(5):76-81.

[2]刘鹏.备战伦敦奥运会训练理论和实践创新专题会议讲话[S].2012.

[3]袁守龙.北京奥运会周期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趋势[J].体育科研,2011,32(4):5-11.

第9篇:自动化实训总结范文

在我国,国有独资公司是目前国有企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化变革后的一种制度创新,在国有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公司年度培训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司年度培训工作总结范文一回顾__年培训工作,我们_____持之以恒贯彻落实建设学习型公司、培育学习型员工的精神,牢固树立“培训是公司的长效投入,是发展的最大后劲,是员工的最大福利”,推动公司产品向更高目标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年来,做了以下培训工作总结:

一、培训工作情况

__年共举行内训24项,分别质量管理意识培训占46%,专业技能培训占50%,规章制度与职业道德培训占4%,共计57:85课时,参训27人次。

培训课程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类:

1、员工必修类:

企业文化培训、职业道德规范、管理制度;

2、重点培训:软件测试、开发及管理、cmmi3;

3、新员工岗前培训

二、培训费用

__年培训费用总计为22397.50元,费用均为下半年,因上半年没有做培训成本这一项。

三、培训工作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1、__年度的培训工作与__年度相比,从培训项目数、举办培训课程次数、接受训练的人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增长。

2、建立制度性培训体系。

以往,公司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制度,培训管理幅度和力度很弱,培训资金无保证,员工培训意识差,培训工作开展十分困难。今年质量管理部投入大量精力,在总结了以往公司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优化培训管理流程,完善教育培训制度。重点加强了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项目审批流程,在多次征求各单位意见后,全面提升公司培训工作的制度化管理。

3、在__年公司通过iso9001:__标准认证和cmm认证的基础上,引入iso10015、gb/t19025-__和mqms体系知识,逐步掌握与国际接轨的培训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教育的质量保证和效果评价体系。

4、不断改进培训方式,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培训工作考核少,造成培训“参加与不参加一个样,学好学孬一个样”的消极局面,导致培训工作的被动。

2、培训形式缺乏创新。

只是一味的采用“上面讲、下面听”的形式,呆板、枯燥,提不起学员的兴趣,导致学员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培训效果。

3、原则性不强。

不能严格执行培训纪律和有关规定,对违反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按章办事,这是导致培训纪律松懈、秩序较乱的主要原因。

4、在年中所做培训中我们还不难发现,一部分人员感觉培训过于频繁,另外一部分员工则反应得不到相应培训,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作为致力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首要的培训任务是要使全员树立培训意识,为企业发展和自我发展充电。

而培训层面的不均衡,更是需要__年去大力改善。

5、内部讲师授课技巧普遍不高,有待提高,制作课件水平不足,自主研发课程能力有所欠缺,所以,以上需要改善,进一步规范内部讲师管理,提升内部讲师授课水平,推行内部讲师认证,真正打造一支合格称职的内训师队伍。

三、改进措施

(一)有利条件

1、公司改制后,改制企业的机构、人员做完调整后,改制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提高,以及企业文化的再建,必然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培训工作的任务必将增加,良好的培训效果和质量也会越来越得到公司领导的重视。

2、随着mqms体系《培训管理程序文件》的,公司教育培训体系正在初步建立,培训工作有了制度的指导和约束,将大大的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展开。

(二)具体措施

1、作好培训基础工作

《培训管理程序文件》虽已,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各种困难,还需要我们的不断总结和及时调整。在具体工作流程上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在管理制度上还需要多方面补充。还要进一步加强培训资料的收集和培训器材的配置,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2、建立培训资源网络,进一步丰富企业培训资源。

公司业务的广泛性也决定了公司各部门培训需求的广泛性。为了较好的满足公司成员的培训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课程,培训讲师,配置合适的培训资源,我们必须要取得大量及时、准确的培训信息,扩大培训业务联系,建立起自己有效的培训资源网络。特别是要积极与比较强势的专业机构保持好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及时掌握前沿的动态信息,并横向了解到业界相关的热门需求,调整思路,并就某些具体项目达成合作协议。

3、重点建立一支富有实践经验,熟悉现实情形的内部讲师团队

培训需求的多元性和企业内培训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建立一支富有实践经验,熟悉现实情形的内部讲师团队就变的越来越重要了。培养起自己的内部讲师团队,首先大大节约了公司有限的培训经费,其次,为公司培养了一批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再次,也可以在员工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培养员工的自主学习思想。以往的实践表明,听过公司内部领导讲课的员工都能觉出,企业高级主管对企业经营认识之深刻、解释之透彻更容易让大家接受和理解,应该积极倡导高级主管都为培训工作做出良好的表率。在具体措施上,重点加强对管理人员各项培训的同时,也从制度上明确、选拔优秀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内部讲师。并建立起一套企业内部讲师的日常管理、激励、考核制度。

公司年度培训工作总结范文二回顾20__年企管处培训工作,我们持之以恒贯彻落实建设学习型公司、培育学习型员工的精神,企管处共组织了2次大型培训活动,组织了20余次各处(室)6S代表培训,并取得了圆满的成效,为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强力推进做好基础,推动集团公司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年来做了以下培训工作总

一、企管处组织的培训

在4月__日组织了绩效专管员与6S专管员培训,共计200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在6月27日组织了自救互救培训,共计有20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每月进行1-2次的6S专管员、6S代表培训共计20余次,共计培训160人次。

二、企管处职员参加的培训

在工作中3月1日3人参加了警示教育培训;4月计10人参加了纪委警示培训;9月5日1人参加了安全管理处的安全管理培训;9月10日8人参加经济师培训;10月10日4人参加研究生考前培训。

总之,在组织培训与参加培训中我们感言收获颇多。我们将把在培训中学习所获运用于工作,更会以这次学习为契机,强化学习,扎实工作,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为公司的发展不懈努力,做出应有贡献。

公司年度培训工作总结范文三回顾20__年培训工作,我们液压设备厂持之以恒贯彻落实建设学习型公司、培育学习型员工的精神,牢固树立“培训是公司的长效投入,是发展的最大后劲,是员工的最大福利”,推动公司向更高目标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年来,做了以下培训工作总结

一、培训工作情况 20__年共举行培训25项,其中特殊工种培训9项,参训41人次,职业技能培训5项,参训18人次,安全技术培训9项,参训143人次,共计230课时。

二、培训工作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1、20__年度的培训工作与20__年度相比,从培训项目数、举办培训课程次数、接受训练的人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增长。

2、建立制度性培训体系。

在总结了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优化培训管理流程,完善教育培训制度。重点加强了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项目审批流程,在多次征求员工意见后,全面提升公司培训工作的制度化管理。

3、逐步掌握与国际接轨的培训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教育的质量保证和效果评价体系。

4、不断改进培训方式,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培训工作考核少,造成培训“参加与不参加一个样,学好学孬一个样”的消极局面,导致培训工作的被动。

2、培训形式缺乏创新。

只是一味的采用“上面讲、下面听”的形式,呆板、枯燥,提不起学员的兴趣,导致学员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培训效果。

3、原则性不强。

不能严格执行培训纪律和有关规定,对违反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按章办事,这是导致培训纪律松懈、秩序较乱的主要原因。

4、在年中所做培训中我们还不难发现,一部分人员感觉培训过于频繁,另外一部分员工则反应得不到相应培训,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作为致力于学习型组织的企业,首要的培训任务是要使全员树立培训意识,为企业发展和自我发展充电。

而培训层面的不均衡,更是需要去大力改善。

5、内部讲师授课技巧普遍不高,有待提高,自主研发课程能力有所欠缺,所以,以上需要改善,进一步规范内部讲师管理,提升内部讲师授课水平,推行内部讲师认证,真正打造一支合格称职的内训师队伍。

三、改进措施

(一)有利条件

1、公司改制后,企业的机构、人员调整,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技能的提高。

企业文化的再建,必然是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培训工作的任务必将增加,良好的培训效果和质量也会越来越得到公司领导的重视。

2、公司教育培训体系正在初步建立,培训工作有了制度的指导和约束,将大大的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展开。

(二)具体措施

1、作好培训基础工作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各种困难,还需要我们的不断总结和及时调整。在具体工作流程上还需要进一步理顺,在管理制度上还需要多方面补充。还要进一步加强培训资料的收集和培训器材的配置,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2、建立培训资源网络,进一步丰富企业培训资源。

为了较好的满足公司成员的培训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课程,培训讲师,配置合适的培训资源,我们必须要取得大量及时、准确的培训信息,扩大培训业务联系,建立起自己有效的培训资源网络。特别是要积极与比较强势的专业机构保持好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及时掌握前沿的动态信息,并横向了解到业界相关的热门需求,调整思路,并就某些具体项目达成合作协议

3、重点建立一支富有实践经验,熟悉现实情形的内部讲师团队

培训需求的多元性和企业内培训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建立一支富有实践经验,熟悉现实情形的内部讲师团队就变的越来越重要了。培养起自己的内部讲师团队,首先大大节约了公司有限的培训经费,其次,为公司培养了一批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再次,也可以在员工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培养员工的自主学习思想。以往的实践表明,听过公司内部领导讲课的员工都能觉出,企业高级主管对企业经营认识之深刻、解释之透彻更容易让大家接受和理解,应该积极倡导高级主管都为培训工作做出良好的表率。在具体措施上,重点加强对管理人员各项培训的同时,也从制度上明确、选拔优秀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内部讲师。并建立起一套企业内部讲师的日常管理、激励、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