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陆漂移说范文

大陆漂移说精选(九篇)

第1篇:大陆漂移说范文

我今天无意中做了个实验,这个实验让我肯定了魏格纳说的大陆漂移事实,和它的原因。

我在朋友家的床上,用梅花型打孔机,把废纸的一些地方打下梅花(很多)。再把他们拼成大陆似的,在用打孔机在旁边随意敲打,结果他们分成一块一块的,就在这时,我想起了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的假说》,我在心里把“假说”换成了“肯定”。

因为我用打孔机在两旁随意敲打等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觉不到的地震,纸为大陆,而因旁边的地震使其它地方的大陆分散、漂移(纸的分散、漂移),所以假如中国有地震,那么其它地方的大陆会渐渐漂移,因此判定大陆肯定漂移过。原先在一起,后来因地震分成现在这样的大陆块;如果原先就像现在一样的大陆块,那么现在就已经分成零零散散、七零八碎。

经过这个无意的取乐,得到了猜测,从猜测中得到了想法,从想法中我肯定了大陆原先是一大块,后来大陆经过地震而漂移。

山西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高思淼

第2篇:大陆漂移说范文

大陆漂移的原因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那么,大陆为什么会移动呢?科学研究证明,原因在地球的内部。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约为7.2公里,在陆地大约为40公里。地壳下面是地幔,其厚度大约为2865公里,地幔下面是地核——2270公里厚的熔铁外核和直径大约为2400公里的内核。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现固态。到目前为此,大部分人仍认为,地球上大陆移动(也称大陆漂移)的原因在于地幔上部产生的热对流,而热源是由地幔中的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的。但是最新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据美国《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通过使用金刚石和钻枪模拟地核压力的实验,并用钻石、红宝石、激光束和特殊子弹时铁加压和升温,模拟确定铁在地核压力下的熔点,得出结论认为:地核温度为6880℃,不仅较以前人们认为的2700~3700℃要高几千度,而且较太阳的表层温度5760℃还高。而以前对地核温度的估计,是根据对地幔的熔岩进行温度测量后使用类推法而得出的。新的实验说明,形成被称作大陆漂移或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的热源是地核,而不是地核上面的地幔。这就是说,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这给我们研究地球运动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新计算的地核温度说明,地幔和外核的中间地带的作用就像一个压力锅,它使绝大部分地核热量不能释放出来,但却又允许少量热量溢出,使地幔在称作热对流的过程中缓慢沸腾,在沸腾时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从而引起地壳的运动,造成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的爆发。也就是说,地球上大陆移动的原因是由于整个地幔的对流。新计算出的地核温度还说明,这个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而是46亿年前地球形成时由气体、尘埃和大块物质的碰撞而产生的,这些物质组成了早期的太阳系。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地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蜕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为什么选用铁来进行实验?3.“大陆移动”、“大陆漂移”在第四段中还有一种说法,是什么?4.第五段中画线的词“沸腾”,通常是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的现象,在本文中特指什么现象?5.对地核温度的断定,文中有两个数据,一个是2700~3700℃,一个是6880℃,哪一个可信度高?为什么?6.关于大陆移动的原因,新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理论有许多不同之处,下面几项理论不存在争议的一项是()A.只有地幔上部才有热对流。B.使大陆移动并产生地震和火山爆发的动力来源于地核。C.地核的高温不可能由放射性元素蜕变而产生。D.地核的内核温度虽高,但压力巨大,所以仍呈固态。7.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参考答案1.màn,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hé,地球的中心部分。tuì,发生质变。2.美国科学家在测定地核的温度时,之所以选用铁来进行实验,是因为地核的外核是熔铁。3.“板块构造的地表滑动”。4.在本文中特指在地幔热对流过程中热岩石上升、冷岩石下沉的现象。5.后者可信;因为前者是用类推法估计的,后者是用模拟实验得出的。6.D7.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引资料、打比方。

第3篇:大陆漂移说范文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第7课)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对地表变化的现象分析,认识地球地表运动变化的事实。并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事实依据。

3、引领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对地球地表变化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假设的科学素养。

4、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准备

有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地图轮廓的纸片;收集有关地表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归纳小结。

师:在前几次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表运动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你能列举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与地表的运动有关吗?

学生列举现象:地震、火山喷发、高山盆地的出现等。

师:这些现象都是地表运动引起的。那么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请大家阅读54页的一段材料。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这些地方以前是什么样的地貌?

(2)这些地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你认为我们的地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并讨论,针对第三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二、通过资料的提供,说明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地表变化的一些现象,分析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有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他们的不同的观点,并且阐述了自己精彩的理由。其实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也象大家刚才一样,通过认真地思考,收集证据后,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请大家阅读55页的材料。并讨论以下问题:

(1)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是什么?

(2)你刚才的观点和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你认为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认识到科学家提出假说的思维过程。

第4篇:大陆漂移说范文

关键词:地球;板块;构造学

一、引言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极为相似。此后经研究、推断,他在1912年发表《大陆的生成》,1915年发表《海陆的起源》,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该学说认为在古生代后期(约三亿年前)地球上存在一个“泛大陆”,相应地也存在一个“泛大洋”。后来,在地球自转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泛大陆的花岗岩层分离并在分布于整个地壳中的玄武岩层之上发生漂移,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海陆分布。该学说成功解释了许多地理现象,如大西洋两岸的轮廓问题;非洲与南美洲发现相同的古生物化石及现代生物的亲缘问题;南极洲、非洲、澳大利亚发现相同的冰碛物;南极洲发现温暖条件下形成的煤层等等。

二、地球的六个大板块

勒皮雄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如把美洲大板块分为南、北美洲两个板块,菲律宾、阿拉伯半岛、土耳其等也可作为独立的小板块。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岭、深海沟、转换断层和地缝合线。这里提到的海岭,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海岭,另名为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太平洋也有地震性的海岭,但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它不甚崎岖,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叫它为太平洋中隆。海岭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转换断层,是大洋中脊被许多横断层切成小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平移断层,而是一面向两侧分裂,一面发生水平错动,是属于另一种性质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两大板块相撞,接触地带挤压变形,构成褶皱山脉,使原来分离的两块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合线。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三、地球板块运动的动力

按照赫斯的海底扩张说来解释,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冷却固结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涌出的热流又把先前形成的大洋壳向外推移,自中脊向两旁每年以0.5~5厘米的速度扩展,不断为大洋壳增添新的条带。因此,洋底岩石的年龄是离中脊愈远而愈古老。当移动的大洋壳遇到大陆壳时,就俯冲钻入地幔之中,在俯冲地带,由于拖曳作用形成深海沟。大洋壳被挤压弯曲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发生一次断裂,产生一次地震,最后大洋壳被挤到700公里以下,为处于高温溶融状态的地幔物质所吸收同化。向上仰冲的大陆壳边缘,被挤压隆起成岛弧或山脉,它们一般与海沟伴生。现在太平洋周围分布的岛屿、海沟、大陆边缘山脉和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海洋地壳是由大洋中脊处诞生,到海沟岛弧带消失,这样不断更新,大约2~3亿年就全部更新一次。因此,海底岩石都很年轻,一般不超过二亿年,平均厚约5~6公里,主要由玄武岩一类物质组成。

四、地球板块的移动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据地质学家估计,大板块每年可以移动1-6厘米距离。 这个速度虽然很小,但经过亿万年后,地球的海陆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两个板块逐渐分离时,在分离处即可出现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 就是在两块大板块发生分离时形成的。当两个大板块相互靠拢并发生碰撞时,就会在碰撞合拢的地方挤压出高大险峻的山脉。位于我国西南边疆的喜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万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有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当两个坚硬的板块发生碰撞时,接触部分的岩层还没来得及发生弯曲变形,其中有一个板块已经深深地插入另一个板块的底部。由于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来板块上的老岩层一直带到高温地幔中,最后被熔化了。而在板块向地壳深处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沟。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沟就是这样形成的。

第5篇:大陆漂移说范文

现在,我正式宣布:第一次大陆漂移成功!!! ?望四周:前面,两位男士“风度翩翩”;后面,两位“好汉”“行侠仗义”;两个“钢铁战士”伫立两侧,就我一个女子高居中心~`唉!悲哀啊!然而,不幸中的万幸,“豆虫”(好友)在我的斜角上,还不至于郁闷而死吧~!

在这个“有利”的地理位置,整日烽烟四起,战火纷飞,不是你骂了我,就是我打了你,斤斤计较,好不麻烦,当战乱稍加平息时(上课),我便与“豆虫”谈天说地,可谓快哉!之前战事烽火的的苦恼顿时烟消云散~~`

第二次大陆漂移

由于战火攻势太猛,特别是后方,简直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终于的终于,我有漂移了。这边可好了,几乎全是女同胞们,我以为回到了快乐老窝,可没想到,灭绝师太(老师的雅号)竟阻挡我们讨论“大事”,真是气煞我也!可我们毕竟还没学会他的“武功秘籍”,没敢正面反抗。终于有一位仁兄,苦练降龙十八掌,把灭绝师太的威风打了下去!

唉!真不知道下回会漂移到哪方蓬莱!不过!不是南极就好!不是吗?仁兄们?

第6篇:大陆漂移说范文

105年前的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被科学界所证实以后,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也还是难以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感受到脚下大地的漂移。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大陆,特别是“漂浮”在大洋中陆地的漂移已经开始让居住在这些地区的人们直接体验到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与北美板块每年移动15-25毫米,亚欧板块每年移动7-14毫米,印度洋板块每年移动26-36毫米相比,澳大利亚向北的移动速度达到了每年62-70毫米。与1994年的全球定位系统(即GPS)坐标相比,澳大利亚已经移动了约1.5米。由于GPS坐标是不变的,澳大利亚就必须调整自己的地心基准坐标和更新自己的经纬度,以确保真实位置与吻合。在过去的50年里,澳大利亚已4次更新本国地图的坐标,以抵消板块漂移的影响。2017年,澳大利亚将再次移动1.5米,以避免类似无人驾驶汽车由于GPS坐标误差所导致的事故。

事实上,除了地球上各个大陆板块在不断运动,地球本身更是一个“跳动的舞者”。长期以来,记录、找寻和理解地球舞动所跟随的“舞曲”,一直是天文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的重要工作之一,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气候学家也正在加入到这项工作之中。

地球以地轴为中心的自转和围绕太阳的公转是我们每天都在感受到的“地球舞蹈”中的主节拍。由于不是像地球仪一样的完美球体,地球在各地的质量分配也不均匀,因此,当地球在旋转时会不停地抖动,其中最著名的是命名为“钱德勒摆动”的地球两极位移。1891年,美国天文学家钱德勒发现地球两极存在位移幅度约为9米的摆动,并且每14个月左右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而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则直到2000年才由美国宇航局地球物理学家格罗斯利用最新的气象与海洋模型给出了合理解答。格罗斯的计算结果表明,钱德勒摆动的三分之二是由海床压力的变化引发的,剩下的三分之一则与大气压变化有关。

季节变化是影响地球舞蹈的第二主节拍,因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降雨量、降雪量和湿度都会出现变化。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由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地球质量分布的改变是地球舞蹈的第三节拍。

通过对比南北极GPS位置数据与检测地球质量变化的GRACE卫星数据,科学家发现,地球旋转轴是在加拿大和不列颠群岛之间的摆动,三分之二是由于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冰盖快速消融造成,而其余部分则是因为亚欧大陆的储水量减少。根据旋转物体的基本物理规律,两极对纬度45度附近地区质量变化非常敏感。而该地区正是欧亚大陆水资源减少最明显的地方。观测发现,在2002-2015年间,每逢欧亚大陆遭遇干旱的年份,地轴便会向东倾斜;而当该地区较为湿润时,地轴便会朝西倾斜。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全球的水循环变化与地轴的偏移方向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匹配关系。

另外,近年来世界各地不断报道的超级风暴,也会产生类似于地震的微弱地震波,被称作微震波。这种风暴出现时,其中心大气压会异常迅速地降低,所产生的微震波,可以在地球内部传播能量。有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化的日趋明显,超级风暴出现的频率有增加,这也会增加地球舞蹈的不确定性。

第7篇:大陆漂移说范文

关键词:溯因推理;地球科学;皮尔士;汉森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最早对溯因推理做出过研究,后来的笛卡尔、莱布尼茨、惠威尔、康德都有过相关的讨论。将这种思维过程确立为推理方法的是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N. R. Hanson) 在《发现的模式》中,以经典粒子物理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推理过程为例, 进一步阐述了皮尔士的溯因推理过程。

一、 溯因推理的逻辑结构

溯因推理的推理过程既不同于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又不同于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也不同于从特殊到特殊的类比推理,它是由个别现象推出深层本质,从结果倒推出原因,其结论是从后天的经验推导出的。在地球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常常需要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利用溯因推理的方式进行研究。

案例一:“沧海桑田”说

我国北宋沈括(公元1031-1095年),观测到太行山“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1,便做出了“此乃昔之海滨”的论断;之后的朱熹(公元1130-1200年),则提出“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为高,柔者却变为刚”2。他们都采用了溯因推理,其模式可表述为:

(1)山石之间发现有螺蚌壳(C)。

(2)如果这一带曾经是海  (A), 山上有螺蚌壳(C)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3)这一带以前曾经是海(C)。

在这一推理过程中,意外的事实:“山石间有螺蚌壳”被观察到,然后,提出了一个假说:“这一带曾经是海”,用以解释这一意外的事实。他们都正确的说明了地壳的构造运动现象及化石的成因。

在《发现的模式》一书中,汉森以开普勒发现行星椭圆形运动轨道的推理过程和伽利略关于重力加速度是一个常量的发现为例,阐述了皮尔士的溯因推理理论。然后以经典物理学中的引力定律和粒子物理学中的波粒二象性为例,将皮尔士的推理模式发展为更为复杂的逻辑结构。

案例二:大陆漂移假说

1915年魏格纳在其著作《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大陆漂移学说。其溯因推理模式可归结如下:

(1)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  (P1)

              大西洋两岸构造相互呼应      (P2)

              相邻大陆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P3)

              石炭纪——二叠纪时的冰川遗迹 (P4)

(2)如果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渐渐漂移开去,形成今天的地貌(H),那么P1、P2、P3、P4等就能被合理解释而变得不奇怪

      (3)有充分理由去推敲大陆漂移假说(H),使得它能够成立

大陆漂移理论提出以后,地球物理学家们把其发展为更为全面的板块构造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关于地球演化史的观念。

从地球科学史的例证来看,溯因推理在提出科学假说上,比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更具创造性。

二、溯因推理的主客观条件

汉森在《发现的模式》第一章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设开普勒和第谷一起去看日出,他们在黎明的东方是否看见了相同的事物?我们都知道,第谷是托勒密和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的追随者,而他的后继者开普勒信奉的是哥白尼的“日心说”。那么,他们在黎明的东方看见了相同的事物吗?如果就生物反应来看,他们的视网膜确实纪录下了相同的太阳的影像。但就经验来说,第谷看到的是围绕地球转动的一颗火热的星体升起的景象,而与之相反,开普勒看到的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动而产生的东升西落现象。

当沈括在高山上发现螺蚌壳时,他和山上的砍柴人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吗?当魏格纳观察地图时,他和大陆漂移说的反对者看到的是相同的事物吗?汉森说:“看是一种经验。”“是人而不是人的眼睛在看”。 “看”是一件‘渗透着理论’的事情。我们先前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如果没有先前知识的积累沈括和魏格纳就无法提出正确的假说。这些假说的形成和地学研究的突破,与他们先前就具有的知识体系是分不开的。因此,溯因推理得以可能的条件之一,就是观察者必须具备提出假说所应有的知识储备。

“并不是伽利略的洞察力、牛顿的天才和爱因斯坦的想象力本身改变了我们关于存在什么的知识:他们所说的都是真实的事物。”3法国天文学家李希尔根据时钟的变快变慢,提出了地球形状是桔状的椭球体的假说;李四光从构造形变逆推地壳形变,创建了地质力学体系;潘钟祥采用溯因法逆向推理,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溯因推理的“被解释项”必须是观察或考察而得出的真实结论,也就是客观事实。只有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才能进行溯因推理。因此,溯因推理得以可能的条件之二,是观察到的事物必须是真实的。

“一个范式的观察者,不是那种只能看普通观察者之所看,只能报告普通观察者之所报告的人,而是那种能在熟悉的对象中看见别人前所未见的东西的人。”4当全球地图绘制出来以后,为什么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是魏格纳而不是别人;当看到苹果落地时,为什么想到地心引力的会是牛顿。由此我们得出溯因推理得以可能的条件之三,是观察者必须具备比一般人更高的创造力。

三、溯因推理的特征

从溯因推理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来看,溯因推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溯因推理过程的创造性

事物的本质难以进行直接的经验性描述,对它的认识要依靠创造性猜想。地球科学家研究的地球历史是人类无法亲身体验的物质世界的历史,因此只能根据不完整的资料和现存的地质现象去思考、判断和重塑已经消失的地球历史,创造地球科学理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并不是纯心理学的猜测,而是根据大量观察现象所作的概括性描述,是一种经过创造性思维加工的逆推结果。潘钟祥在陆相地域发现了油田之后,经过大胆猜测,逆推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显然,没有进行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洞察现象背后的本质。

第二,溯因推理在科学发现中的依赖性

科学理论的创立过程中,溯因推理必须要与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皮尔士在谈到科学研究三个阶段所使用的三种不同的逻辑方法 时认为:首先发现和形成假说要通过溯因推理;然后通过演绎推理从假说中推导出可以进行验证的命题;最后用实验手段和归纳推理使假说成立。要证实溯因推理提出的假设正确与否就必须借助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甚至类比推理。

第三,溯因推理结论的非唯一性

溯因推理是“一果多因”的,具有可错性和猜测性。溯因推理过程是一种试错过程。地球科学的语言通常是“可能是”什么,而不是“是”什么。地球物理反演时地球物理场值观测范围的有限性,通常会造成地球物理反演的多解性;而地质构造事件的不可重复性,也通常使得地质构造的成因无法通过实验来检验。因此在地学研究过程中运用溯因推理时,其结果常常具有或然性。

四、结论

从亚里士多德到弗兰西斯·培根,从皮尔士到汉森,对人类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溯因推理以其独特的创造性不断推动着科学向前发展。而在具有“将今论古”传统的地球科学研究过程中,溯因推理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和重要性,这一方法将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我们所处的物质世界。

参考文献:

⑴ N.R.汉森著,邢新力、周沛译,《发现的模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⑵ 戴维·R·奥尔德罗伊德著,杨静一译,《地球探赜索隐录:地质学思想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⑶ 刘盛佳,《地理学思想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1月

⑷ Lorenzo Magnani等主编,于祺明等译,《科学发现中的模型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⑸ 王子贤、王恒礼,《简明地质学史》,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 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2009

2 王星贤,黎靖德,《理学丛书: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

第8篇:大陆漂移说范文

这样的观点显然是违背目前主流的看法的,目前一般的观点是:要么大西洋逐渐闭合,从而扭转当初将非洲和南美洲分裂开的趋势;要么就反过来,大西洋继续扩张,而相应的,太平洋逐渐关闭消亡。而此份发表在近期《自然》杂志上的论文则提出了第三种可能的情形。

耶鲁大学地质学家罗斯・米歇尔(Ross Mitchell)说:“我们的模型显示,在每一次超级大陆循环过程中,整个超级大陆的布局都将发生90度的旋转。这是一次巨大规模的位移,是板块的位移。”

这项模型研究是基于古代岩石的磁性研究作出的。米歇尔是一位耶鲁大学的博士生,他和同学泰勒・基里安(Taylor Kilian)和大卫・伊文斯(David Evans)教授共同作出这项研究工作。岩石中保留的地磁特性遗迹忠实地记录了地壳板块在过去的数十亿年间相对于南北磁极发生的位移。研究人员在这些古地磁痕迹中搜寻显示古代超级大陆成型的循环往复的地磁特征。

米歇尔说:“只要识别出这些围绕一个稳定轴作来回往复的位移,我们便可以确认这一轴心的位置。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出拥有来自前后两个超级大陆共同轴的大陆,这样一来你就能够测量出两次超级大陆出现前后这个轴出现的角度偏移。”

随后这些参数被输入计算机程序。它将回溯时间,带我们回到当初大陆聚合在一起的年代,并让我们目睹随后发生的大陆分裂和漂移。科学家们表示,在地球过去的历史上至少曾经出现过3次超级大陆,分别是大约3亿年前的泛大陆(即“联合古陆”),;大约10亿年前的罗迪尼亚古陆;以及大约18亿年前的努纳古陆。

神奇的阿美西亚

米歇尔和同事们很快注意到一个模式:那就是每一次一个超级大陆形成后,其边缘的部分岩石就会变成下一次超级大陆的中心。从全球范围里看,这就相当于整个地旋转了90度。比如对于泛大陆来说,其中心点大致位于今天的非洲。而根据这一最新的,被称为“orthoversion”的模型,当下一次超级大陆,即所谓阿美西亚超级大陆出现的时候,其中心点将大致位于今天的北极附近。

新模型显示,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南北美洲将逐渐靠拢,加勒比海将闭合。与此同时北美洲将向亚欧大陆靠近,导致北冰洋关闭;非洲和欧洲将联为一片,地中海消失;澳大利亚将延续其目前的“北漂”,并最终和亚洲连为一体,位置大致将位于今天的印度和日本之间。而南极洲则将继续孤立于超级大陆之外,至少在这一进程的初期情况将会是这样。

米歇尔说:“在这一超级大陆的中央地带或许将出现厚度很大的冰盖。”但是阿美西亚超级大陆不会持续处于冰冻状态,新模型显示这一新的超级大陆将发生旋转,导致其更多的区域接近赤道。

这一新模型无法给出阿美西亚超级大陆成型的具体时间,但是根据以往地质历史时期出现过的超级大陆,它暗示超级大陆的成型进程似乎正出现加速。这一结果让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们预计阿美西亚超级大陆将会在未来5000万至2亿年间出现。

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布兰登・墨菲(J. Brendan Murphy)是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的地质学家,他评价这份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是是“为我们中很多人所困扰的诸多现象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而又令人信服的解释”。

他说:“当你越来越深地回溯地质历史,你的数据库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可靠,这是地质学上常见的。我们真的需要有关我们正在谈论的那段地质时期的更加精确可靠的数据。“

对于岩石古地磁学更加精准详尽的分析最终将帮助证明这一模型,或者最终否定它。甚至也有可能最终会证明各个大陆会遵循多种不同的途径聚合成超级大陆。墨菲说:“即使这一模型最终没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检验它的过程中我们也将获益良多。”

米歇尔表示,研究大陆的碰撞和聚合将为我们了解生物种群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的迁徙提供参考。举例来说,泛大陆的出现和分裂对于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特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在现在这一阶段还无法预言,当下一次超级大陆出现时,它将会对地球上的生物栖息地模式造成何种影响。

第9篇:大陆漂移说范文

“现在我要随意到达一个未知的时空,希望能够遇到某些不可预知的人与事,体验那种前所未有的感受……”赛奇如是想着,闭着眼睛按下了时空穿梭机的启动按键。

地图

坐在空旷的礼堂里,赛奇环顾四周,身边的人几乎都走光了,讲台上的“怪人”还在滔滔不绝地说话。与其说他是在演讲,不如说是在自言自语。就在几分钟前,这里还是热闹非凡,许多教授、学者和学生坐在听众席上聆听,但是在演讲会开场没多久,上演了一幕听众对演讲者进行嘲笑、辱骂的离奇一幕。

赛奇走近讲台,紧紧盯着那个“怪人”,那个人的眼神在空中游离不定,如入无人之境地挥动着胳膊。“可以和您单独谈谈吗?”赛奇好奇地望着他(事实上他俩已经在“单独”谈话了)。他初来乍到,还没来得及弄明白身处的时间和地点,更不知道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对待一位教授、科学家?他究竟做了什么离经叛道的事情?

可是教授没答理他,很显然他最迫切希望的是“表达”。赛奇眨了眨眼睛:“呃,如果我没听错,您好像在说地球被分成了好几块?”

教授的目光马上移到赛奇身上:“我说的是‘大陆漂移学说’,你明白吗?”他紧紧抓住赛奇的衣襟,“跟我来,我给你看一些东西,你将有机会窥探到大陆与海洋起源中最伟大的秘密。”

赛奇的血沸腾起来,刹那间他忽然明白自己遇见了谁,很显然眼前这位就是20世纪初鼎鼎大名的气象学家、天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他按捺住激动的心情,跟随教授来到了他的家中。刚进门,赛奇就被地上的书绊了个趔趄,抬起头来,映入眼帘的是成堆的书籍、纸张搭积木般从地板摞到天花板上。他小心穿越那些障碍物,努力让自己不被什么绊倒、或者踢倒什么。如果那些书从头顶上面砸下来的话,绝对不是件好玩的事情。

教授径直把赛奇带到了床边,赛奇注意到整个房间里除了这张床和床边的书桌,就再也没有多余的家具了。很显然教授是白天坐在床上工作,困了就直接躺下。他可能还嫌空间不够大,凌乱不堪的房间连墙面都被充分利用起来了,上面贴满了花花绿绿的地图和写着计算公式的纸张。

“看这里!”教授爬上床,激动地拍打床边墙面上的世界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赛奇努力回忆着他所知道的关于“大陆漂移学说”的知识,却想不起更多。也难怪,他每次出行都是事先做足功课,这次是全无准备。

“我发现这地图……很好看!”赛奇的话脱口而出,脸已经红了。

饼干

好在教授并不介意这个,既然来听他的演讲,肯定就是对地球物理学有兴趣的同学,况且他从来都认为,对知识的兴趣远比掌握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来吧,”教授躺在床上冲他招手,“到我这儿来看。”

赛奇爬上床躺到教授身边,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再次仔细地察看墙面上的世界地图。“试着描述一下,你看到了什么?”教授亲切地问他。

赛奇的眼睛紧紧盯着地图,尽管在这之前,他无数次端详过地球仪或者世界地图,但是从来没有这次的感觉这么微妙,他意识到自己进入了奇幻时空,参与到了人类对地球的伟大探索之中―尽管他只是躺到了教授的床上而已。

“我看到地图上绝大部分是海洋,其中有一些形状各异的大陆,它们就像被狂风吹散了,分布在地球各个不同的地方;还有许多岛屿星罗棋布地点缀在海洋中……”赛奇眯着眼睛,描述起眼前光怪陆离的地图,心中忽然升起无限感慨。

“还有呢?”教授绕有兴趣地问。

“没……没了。”赛奇汗颜。

“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吗?”教授不等赛奇答话,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开去,“那一年我生了一场重病,当时没法工作,就是这样躺在床上,看着这张地图。”

“这儿,”教授的手指向地图上的大西洋海域,“它两边海岸线弯曲的形状非常相似,特别是南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之间的海岸线,从任何一方凸出的部分,都能在另一方找到凹进的部分,这说明了什么?”

赛奇有点目瞪口呆,现在他也发现了,教授的话一点儿没错。“打个比方吧!”教授变戏法般地不知从哪儿摸出一块葱油饼干,握在手里“啪”地掰开了,然后左右手分别执着两块饼,举到赛奇面前 :“看看它们中间断开的地方,是不是每个凸出的部分都能在另一边找着凹进的部分?如果我们假设这块饼干就是地球上的陆地呢?”

赛奇接过饼干,把它们的边缘按照凸凹的部分重新拼合起来,然后分开,再拼合起来,最后放进嘴里 :“唔……”

“任何人沿地图上的海岸线剪下陆地,都能成功地拼合起来。不过你们也许没有想到:为什么地球上的陆地是可以拼合起来的?那只有一个可能性,”教授顿了顿,四下寻找那块饼干,直到眼睛落到赛奇咀嚼着的嘴上,才停止寻找“陆地”,“它们原本就是一块完整的饼干,不,完整的陆地,后来受到某种力的作用,破裂分离了,并且彼此不断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其间的裂缝就越来越大,海水慢慢侵入,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洋。”

“地球上的陆地就像饼干一样被掰开了?”赛奇笑起来,差点呛着。

教授端来一杯茶递到赛奇手上:“你想象不出那个景象吗?那么……许多块碎裂的饼干,其间混杂着茶水呢?”

“可是地球不是一块饼干,它不会脆弱到能被随便分开,也许这些陆地的可拼合性只是偶尔的巧合呢?”

“难道你以为我是凭空想象吗?好吧,我要让你在证据面前心服口服。”

“哗!”教授拉开书桌的抽屉,这次拿出来的不是饼干而是植物标本,“见过它吗?生活在二叠纪时期的舌羊齿。”“现在见到了。”“嗯,它在南半球的几个大陆共同存在,而在世界其他地方却没有这个植物群,这说明什么?在二叠纪时期这几个大陆曾经是相连的。”

“还有这种行动迟缓的蜗牛,”教授又摆出一枚标本作证据,“它仅生活在欧洲西部和北美洲东部,你能解释这种行动迟缓的小动物是怎样跨越大西洋而生活在两地的吗?唯一的理由就是这两个地方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这样的证据还有很多,比如在极地地区分布有古珊瑚礁和热带植物化石,而在赤道地区发现了古代的冰层;非洲大陆南部的开普山脉与南美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脉可以连接起来,它们在地质构造和时间年轮上完全一致;北美洲煤层表现为欧洲煤层的直接延续……”教授飞快地说着,伸出双手同时去拉动数个抽屉,“好了好了,”赛奇吐了吐舌头,“我暂且相信了,您别再拿出山石或者煤块了。”

“什么叫暂且相信?你打算过后就不相信了吗?”教授不依不饶地追问,“你敷衍我,你只差没和那些无知的人一样嘲笑后走开了。”

“我不明白陆地为什么会漂移?又是什么力量移动了它?”赛奇咂吧着嘴,“毕竟陆地不是饼干,不是随便一掰就会裂开。”

“这也是我没弄明白的,我还得找出更多证据,下一步我将到格陵兰去考察……”教授低声嘀咕着,他搬出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快速翻看,就像只疯狂寻找食物的土拨鼠。

赛奇的心里忽然一动:我应该能查出教授研究的结果。他取下身后的背包,拿出平板电脑(其实他随身带着这玩艺不过是想在闷的时候打打游戏),打开,点开电子书,开始搜索查找“大陆漂移学说”。

过了许久,赛奇抬起头呆呆地望着教授。教授已经一屁股坐到书堆里面了,只露出半个锃亮的光头。“教授……也许我应该告诉您,我来自2011年的世界。”

“啊?!”教授终于抬起头盯着他,“怪不得你穿的衣服这么难看。”

“你怎么来的,能把我带过去吗?也许我在那儿能够寻找到更有力的证据,我必须要让人类了解地球的真相,绝对的真相。他们现在全都不相信我的话。”。

“您不用再找证据了”,赛奇脱口而出,“20世纪的科学家已经用科学的方法准确测出了:在2亿年前,所有大陆都是一块共同的陆地,您的‘大陆漂移学说’一点儿都没错!”

“我不能带您去未来世界,您也不必再在这里寻找了,因为……” 赛奇低头看了看电脑,小声说道,“因为历史记载,您在1930年11月考察格陵兰冰原寻找证据时遇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