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原型范畴理论精选(九篇)

原型范畴理论

第1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论文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基本范畴,英汉构词

 

原型范畴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建立的。这一理论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如词汇的分析和学习方面。因此,当代对原型范畴理论的关注越来越多。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形成

传统的范畴理论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以唯理主义为理论依据,以二元划分为根据,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的条件联合定义的,范畴有明显的界限,范畴所有的成员具有同等的地位。这一理论在Ludwig Wittgenstein提出新观点之前的2000多年里一直占统治地位。随着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范畴理论受到新的语言学理论的挑战。20世纪50年代,Ludwig Wittgenstein通过对game的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近几十年来,家族相似性在西方语言学界得到广泛重视,在许多语言学著作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Rosch及其合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又发展了家族相似性理论, 建立了“原型(prototype)理论”,即同一概念范畴中的成员不需要有共享的必要条件基本范畴,但需要有一个能反映本范畴基本特征的典型成员作为原型,与该原型接近的称为典型成员,缺少原型特征的称为非典型成员。例如:在“鸟”的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鸵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原型范畴理论最有价值的贡献就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提出了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即“典型”和“非典型”这个事实上。范畴的典型成员通常具有认知上的“突显性”。它们最容易被储存和提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它们也最接近人们的期待和预料。因此,在我们开始习得一门语言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是最容易﹑最早被习得的。

二、原型范畴理论的特点

1)原型范畴显示出范畴成员的隶属存在等级性,在一个范畴中,不是每个成员的资格都是相等的。Rosch(1978:36)谈到,通过原型范畴理论,我们普遍认为范畴成员中最明显的例子是根据人们对范畴成员的有效判断来定义的……我们能够判断一个例子的典型与否,并且在没有界限的情况下,根据典型例子来处理问题。

2)原型典型范畴存在着一种家族相似结构,或者更普遍的认为,它们的语义结构采取的是成束的并且是意义相重叠的形式。Ludwig Wittgenstein认为:建立语义范畴的基础是相似性而不是共同性。“Spiel”(游戏)的语义范畴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总有相似之处,但两个成员之间的相似之处不一定为第三个成员所拥有;而且,随着列出并被比较的成员的增多,各个成员之间共同拥有的相似之处亦愈来愈少,直到最后找不到这个语义范畴的所有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一个相似之处,这样的相似性就像一个家族成员之间的特征相似关系。

3)原型理论范畴的界限是模糊的。Rosch(1981)认为,对范畴研究的新趋势表明范畴的界限未必是确定的。

4)没有任何标准化(必要的和充分的)属性可以定义原型范畴。Coleman and Kay(1981)指出:我们认为许多词并不把一些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作为它们的含义,而一个物或一件事应该满足了这些条件才具备成为这个词所标明的范畴中成员的资格,更确切地说,是我们称为原型的心理学研究上的物体或过程[2]。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范畴化过程的进行,大脑对信息的有效分类和组织,人类对语言的习得,以及语言自身词汇的构成和发展等等都离不开原型理论和“基本层次范畴”的应用。基本层次的形成是人与客观外界直接互动的结果, 必须依赖于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如:完形感知、意象、动觉功能等。基本层次范畴形成了基本层次词和原型意义,它们可用来指范畴中的原型样本。基本层次词出现较早,较为常用,是生活中的基本词语,也是儿童习得时掌握得最早的词语基本范畴,形式简短,多呈中性。有研究证明在4-5岁儿童掌握的词汇中有80 %属基本层次词。因此,基本范畴层次是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世界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出发点,是进行范畴化的最有力工具。

三、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构词

原型范畴理论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学习一门语言及其词汇表达都离不开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它在英汉语构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Berlin在1978年将生物中用语言表达的类别大致简化分为三个层次:

①最高的生命层(life-form level),如英语单词tree、grass、fish、bird、animal等;②最重要的中间层是类层,如英语中表示“tree”的种类层有pine、oak、edar、maple等;③最低层通常为具体层,英语中表示个层次的词语常由“修饰语+种类层次词”构成的合词。如表示同种类“oak”的具体词有tan oak、blue oak等。

本文拟将最高的生命层视为一个“范畴”(范畴语),中间的种类层为基本层次(基本层次语),最低的具体层相当于一个范畴的非中心成分。这样,“tree”和“树”可视为表示一个范畴的术语。该范畴中的基本层次可为“pine”和“松树”,它们都大致具有上述基本层次范畴的特征,是范畴中的原型样本,是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形式简短。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象似性现象:较为简单的词汇形式对应于更为突显的事物。表达下位层次的词语常用复合词,如英语中的Pon-derosa pine、Northern Ponderosa pine。

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要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不同民族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差异,因而对范畴的划分、基本层次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会随时间、地域、民族而发生变化 (Ungerer&Schmid,1996 :43–45) 。英汉两语言的基本词汇大致相同,但也有差异,许多学者对范畴语或基本层次语的空缺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此处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这些空缺可能是由于两民族对范畴或基本层次范畴的认知方式、概括层次、社会背景、构词功能的差异所致,如rice可指“水稻”、“大米”或“米饭”;“星”可指“star”或“planet”等。也可能是由于语言中构词方式的差异而影响到了对范畴的认识。下文主要简述英汉两语言运用范畴理论的构词方式。

汉语构词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修饰语+中心概念”,可称为“定中构词法”,这里的“中心概念”,就相当于上述的“范畴语”或“基本层次语”,汉语可直接运用它来构词,这是一种十分常见而又经济的手段,同时也使得汉语中的词具有直接表明其生物或事物范畴属性的功能。根据Berlin的三层次分类法,汉语的定中构词法可出现在从范畴层到基本层上,或从基本层到具体层上,如:“树-桃树-蟠桃树”等;也可从最高的范畴层直接到最低的具体层上基本范畴,如“菩提树”则是直接用范畴语构成的具体词,因此这种构词法可出现在几个层次上。

汉民族对“定中构词法”中的“定”有很多识别类型,诸如:形状、颜色、产地、功能、材料、性质、主要特征、方式、目的等等,这与Berlin所说的具体词中修饰语的类别相似。这种定中构词法,采用了逻辑定义中的“属加种差”的形式,用“属”来体现范畴或基本层次概念,用下义物的某一特征来表示“种差”,这种构词法可充分揭示出词语的内部逻辑。这又是一种象似性现象,语言中采用这种“定中法”所构成的词,反映出了现实中的子母分类结构。Berlin主要从动植物角度来分类,其实从构词角度来说,他所说的最高层也可包括无生命的范畴。因此,汉语构词时更注重生物、事物、行为、现象等在意念上的范畴属性,其象似性程度要高于英语,如汉语名词中表示范畴的字:树、花、草、木、鸡、鱼、牛、羊, 以及馆、室、场、所、酒、笔等等,都可在其前加上各种表示“种差”的字词来构成大量汉语词。若将汉语中的这些词语都列出来,再找出英语的对等词,就会发现两语言运用范畴语进行构词的方式相差甚远。

英汉两语言这种定中构词法的差异不仅存在于名词之中,动词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哭”与“笑”这一“国际语言”,表示各种喜怒哀乐的复杂心情,在中国人眼里,不管怎么“哭”,都是一类的动作,或者如何“笑”,也同属一种行为,它们可划归在一个范畴之中,若要表示不同的哭法或笑法,在其前只须加上表示区别特征的“种差”即可;而英语中在“哭”和“笑”这两个范畴中,不同的哭笑,要用不同的具体词来表达,一般是一词一“哭”或一词一“笑”:

哭cry恸哭 wail

大哭bawl放声大哭 burst into tears

嚎哭 howl ,yowl低声哭 mewl

号哭 howl ,yowl抽噎地哭 pule, sniffle

欢笑laugh微笑 smile, beam

暗笑snicker憨笑 simper

耻笑flout偷笑 smirk

感情丰富而又淋漓尽致的各种哭与笑,在汉语中往往都离不开表示“哭”和“笑”的范畴语,而英语中则有很多具体的“哭、笑”单词基本范畴,它们在构词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似乎:“笑”不全等于laugh,“哭”不全等于cry。

英语构词时有一个独特的方式,注重词的词类范畴属性,如表示某概念的词具有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等性质,多用后缀表示词性,在构词中更多地使用了“词类范畴法”,但汉语缺乏这类表示词性范畴的标记。

从上面的英汉构词方式可见,汉语更注重词语的意念范畴,构词时多用定中构词法,用范畴语或基本层次语来作义类标记,突出表示其“义类范畴”,这就使得汉语中的词具有明显的义类范畴标记,但缺乏像英语那样表示词性范畴的词缀形式。英语的定中构词现象虽不及汉语范围广、频率高,但更注重突出词的词性范畴,广泛使用后缀表示词性,这是英汉两语言构词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由于对不同范畴概念在构词功能上的认识差异所致。

参考文献

[1]王寅.英汉语言区别特征研究[M].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4,66~88.

[2]解静莉.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学研究,2006(3),8~9.

[3]郑银芳.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J].中国成人教育, 2007,10.

[4]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出版社, 2005.

[5]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赵艳芳编著.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9~61.

[7]Berlin, B.&Kay, P.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Evolution[M]. Berkeley: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8]Rosch, E. & Mervis, C.B. Family resemblances: Studiesinthe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 Cognitive Psychology , 1975.

[9]Lakoff, G. Women , Fire ,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Mind[M].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第2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通过对事物的分类或范畴化来认识这个世界,原型是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因而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其他成员则是围绕原型建构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边界模糊的辐射状结构。[4]原型范畴理论强调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间的联系,应用于二语词汇教学,体现为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有效激活学生的词汇层级结构图与语义联系网,在联想中提升词汇学习效果和效率。其中,所谓的“点”是指人们较容易记住的基本词汇或词汇的原型和基本意义,而“面”则是指基本词汇之外的词汇或词汇的边缘意义。以下将结合对原型范畴理论的阐释,结合实例分析该理论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原型范畴理论

1、范畴与范畴化

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指人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发现相似性,并据此对世界进行分类(classification)的认知过程。其以体验、互动、概括和归类作为基础,是人类思维、语言、推理及创作等高级认知活动中的一种最基本能力。人类在范畴化过程中将具有共性的相同事物或相似事物归为一个类别,就形成了范畴 (category)和概念(concept)。因此,范畴是范畴化的产物和结果,范畴化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在对事物的分类中,是否把一个范畴内的全部成员看成是同等的,是古典范畴理论与现代原型范畴理论的分界线。[5]

2、原型范畴理论

第一个发现传统范畴理论缺陷是名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家。他认为范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界限,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其范围可以扩大,范畴成员也不像传统的理论认为的那样具有等同地位,而只有多种方式的相似性,即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Rosch对不同文化的范畴形成进行了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原型(prototype)构成的。1987年出版的Lakoff与Langacker的两部认知语言学专著及随后的许多研究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其理论的科学性,现代原型范畴理论也逐渐明晰化了起来。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凭借典型特征,即原型(prototype),建立起来的“完形”概念,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6]

3、原型范畴

范畴可以按照从最普通到最特殊的等级来划分,而基本范畴就是介于普遍与特殊等级之间一个的中间等级。基本范畴是典型的原型范畴,体现了范畴成员之间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原型也在基本范畴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人类的大部分思维活动都是在原型范畴层次上进行的,知识也主要是在这层次上组织起来的。在原型范畴的基础上,还有上位范畴与下属范畴的概念,它们均属于寄生范畴,是依赖原型范畴而存在的。

人类对原型范畴的认识是靠完形(gestalt)感知来实现的,即从整体上而不是从各个组成部分来感知事物。完型感知由相似性原则和连续原则组成。相似性原则指出,相似物体常被人类感知为同类物体,原型范畴成员则更容易被感知为同一范畴。连续原则认为,连续不断的物体往往被感知为整体,而整体比组分更容易被感知。

二、原型范畴理论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在传统的二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常常在单一语境下进行一词一义一例式的讲解,或脱离语境对词汇的意义进行一次性的简单罗列。这一教学方法由于忽视了词语多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也容易导致对词汇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有必要依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在二语词汇教学中进行适当的理据探索,原型范畴理论在这一领域为外语教育者提供了诸多启示。

1、原型范畴词的教学

原型范畴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有力工具。在语言层面上,原型范畴词总是先于上位范畴词和下属范畴词而产生,是词汇范畴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层面。在二语词汇教学中,原型范畴词具有以下重要性。首先,原型范畴词音节少、词形简单。原型范畴构成认知的心理基础,是人们最常接触到的和接触最直接的事物,原型范畴最先获得了语言符号。因此,原型范畴词大多属于中性词,使用频率极高。例如,在表示“哭”的词汇中,“cry”属于原型范畴词。第二,原型范畴词具有历史稳定性。原型范畴词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命力最强,变化极其缓慢,是构成新词的基础。例如,“口”、“月”、“水”、“火”等都是原型范畴词,它们早在甲骨文中就己经存在了,历经几千年也少有变化。其次,原型范畴词是日常交际的基础。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表达的最基本概念,使用的都是原型范畴词,而不受文化水平、阶级、年龄等的影响。例如,人们会使用“dog”来指称狗,而不是“hound”、“pug”或其他词汇,“dog”就是原型范畴词。最后,原型范畴词构词能力强。原型范畴词的历史稳定性使其成为词汇生长的基点,通常以词根的形式构成新词。例如,“tract”是表示“拖、拉”含义的原型范畴词,在其基础上逐渐形成了“attract”、“distract”等词汇。

原型范畴词的上述特征对于二语词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词根教学法、同义词归类记忆法等单词教学法都衍生于此。在二语词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原型范畴词及其延伸词汇的整合教学。

2、多义词的教学

多义词,也称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拥有两个或更多个义项。多义词在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体现了人类认知过程中的范畴化。在认知语言学中,多义性(polysemy)即被视为范畴化现象。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范畴是多义词的范畴成员间发生相互联系的基础,体现了核心的家族相似性。多义词的习得是二语词汇习得中的难点,也是二语词汇教学的重点之一。

首先,应重视多义词的原型讲解。多义词的众多义项总是在原型意义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因此在多义词的教学中,不应简单地列出多义词的所有义项,而应重点讲授该词的原型意义,从而促进对该多义词的整体感知。第二,应重视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理据性联系。Langacker认为,多义词的多个义项通过范畴化构成词义网络,有些词义处于更加中心的地位,即原型意义,其他义项则是围绕原型意义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的。[7]因此,二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先讲授多义词的原型意义,然后引导学生将该词的其他义项与原型意义相联系,并推测多义义项的产生过程,从而建立多义词各个义项间的深层联系。此外,应重视在具体语境中猜测多义词词义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多义词在语境中是以非原型意义出现的,应提示和引导学生根据该词的原型意义去猜测在具体语境中具体义项,并建立具体义项与原型意义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多义词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同时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性。

第3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人们对外郝实体的认知过程需要经过一个信息输入范畴化的过程。而范畴化简言之就是对事物的判断,就是对事物进行归类命名。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范畴使得人们对于某一类事物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范畴理论在经历了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两个时期后得到充分的发展,作者在本文中将对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以及理论的不足进行阐释。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核心思想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都与“范畴”紧密相关,概念对应于范畴没意义是概念化的过程和结果,因此范畴研究就必然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内容或主要内容之一。”(王寅,认知语言学:88:2006,)

在日常会话中,经常会使用与颜色有关的词汇,汉语中有七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对应的英文表达:red,orange,yellow,green,blue,blue,purple,不难发现,在汉语与英语的对应表达的词汇中,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但也在存在表达重叠的关系,如“青”和“蓝”对应于“blue”:为此颜色的划分在不同语言当中是否存在差异,不同语言在对于颜色的划分是否相同,在类似汉语中所表述的“红色”是否对应于英语当中的“red”,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轻微的偏差,因为我们知道“红”只是一个颜色中的代表词汇,在它的概念定义中还包含“深红,淡红,粉红,嫣红”等,这些概念是否可以与英文中同一个词,即“red”相对等。这些困惑在早已存在,在Berlin和Kay的研究中得到了解答,二者在1969年研究了98种语言的颜色词后得出了两个著名的概念:焦点色和基本颜色的蕴含等级,并得出了四点结论:

(1)颜色词不管在什么语言里,其所指颜色焦点区是相似的,即焦点色是相似的;颜色词首先是指该颜色的焦点区;颜色词所指的焦点区不受其他颜色词的数量所制约。

(2)颜色词的边界是模糊的,而且边界区域的差异也较大。

(3)语言系统中所有颜色词的地位是不相等的,有中心和边缘之分。

(4)有十一个基本颜色词,同时各语言从基本颜色词库中选用自己的颜色词时不时任意所为,而是遵循着一个蕴含层级顺序。

(王寅,认知语言学:105:2006)。

如此看来,之前提到的汉语中“红色”和英语中的“red”则应被称之为焦点色,而且只能说这两种不同语言中的焦点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非完全对应的概念,而类似于“红色”概念中所包含的“粉红”,“深红”一类,则可以认为是焦点色下的边缘性词汇。通过对颜色概念的划分可以看出,词汇表达概念的时候具有层级性,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也就是说我们在表达自己所表达的思想的时候,最先映射到得是概念领域的中心概念,而一些边缘性概念的提出,可以被人们所接受,但是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幽默话语中经常会使用到得就是词类概念范畴的划分的差异以此来达到一种幽默的效果,比如我们在小品中会听到类似如下的对白:

“咱两结婚时那是穷的,家里啥玩意没有。“

“竞扯。咱两结婚时我家还有家用电器呢。”

“啥家用电器呢?”

“手电筒呗。”

(全场欢笑)

从上面这一下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话语之间不存在任何幽默字眼,而起到幽默效果的在于发话人对家用电器范畴的划分,当然这个划分是完全正确的,手电筒按常理来说确实应该属于家用电器,只不过用焦点色这一概念来推理的话,发话人提到的“手电筒”应该是属于家用电器这一个概念范畴中的边缘概念,我们一般常会联想到得家用电器都是电视,电冰箱这些大件物品,很少有人会联想到手电筒,也正因如此才起到了一种幽默的效果。

二、理论的不足

目前对于这一理论的质疑主要分为下述两个方面:

①研究对象过于单一。首先需要提出的是,在所有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对语义进行的研究中,语料的收集全都是采取的单一的形式,即就某一单个原型范畴进行研究,如bird。cups,colours,但是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的词类不仅这一种,比如反义词中包含的层级反义,互补反义和反向反义,这些词类的划分如果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其进行划分,存在一定的研究论难。

②俞建梁和黄和斌在就提出了汉语中的反训词现象。如,“扰”训乱而又训驯;“乱”训紊而又训治;“徂”训往而又训存;“敛”训欲而又为与;“乞”“丐”训求而又为与。此皆一字两训,义相反而实相凶者。这类词的出现无疑与之前学者们所研究的语料大不相同,因为在这类词当中谁是原型谁是范畴很难划分。桂诗春也曾指出“有些复杂的词义关系,就很难说出谁是原型……由此看来,典型理论还有待我们去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桂诗春1991:36)。

第一点当中提到的三种反义关系划分其原型范畴,取其两端的词义还是取其中间的词义,似乎都不不太合适。所以我们会产生疑问,原型范畴理论是不是能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呢。第二点中提到反训词,如“扰”训乱而又训驯,既能理解为乱,也能理解为不乱,这就给原型范畴的划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为根据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而言,原型范畴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上述两种语言现象中都不具有相似性但却同属一个范畴当中,这个问题在原型范畴理论中找不到答案。

第4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摘 要】 原型范畴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核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原型范畴理论的理解,合理分析了这一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从中得到了启发。化学作为实验型的学科,和原型范畴理论有许多相像的地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吻合”的共同点,才能将原型范畴理论与化学教学相结合,为学生们带来精彩的课堂内容。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高中化学;教学

高中的基础化学课堂,与原型范畴理论有着很多相同点。为了让课堂更加的精彩,教师们可以将原型范畴理论带进课堂,让学生们对基础化学理解的更加深刻。好的原型可以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所以在将原型范畴理论带入课堂时,教师们也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原型。通过讨论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原型范畴理论可以给课堂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那么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说,就十分有必要。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认知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理解应用

作为范畴理论的成员,原型范畴理论十分具有代表性,也是其中最典型的成员。范畴的边界十分模糊,所以许多家族成员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作为批判经典范畴理论发展开来的原型范畴理论,虽然已经有很丰满的羽翼,但是却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但这些问题并不妨碍它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教学有一定的影响,相比于其他的范畴,原型范畴理论更适合在教学中应用,也很容易被学生们理解接受,这也是它作为范畴理论的独特意义。

(二)原型范畴理论的特征

1.典型的范畴成员

众所周知,范畴成员之间虽然有着些许差异,但彼此之间也有着相似的联系,界限十分模糊。而原型范畴理论虽然打着批判经典范畴理论的旗号,但却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有着十分显著的特征。凭着这样的优势,原型范畴理论拥有了不同的典型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典型性,让这一理论在教学中有了立足之地,为教学提供了优势。

2.范畴理论有一定的相似性

虽然范畴理论的范围很广,但实际上,家族中的各个分支理论,也是有一定相似性的。原型范畴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但也和其他的范畴理论分不开。这一点,也可以称作是“家族特征”。虽然理论不相同,但范畴家族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将各个理论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所以,原型范畴理论可以合理的融入教学,也是因为除了典型性外,它与其他的范畴理论一样,有一定的基础认知。

3.原型范畴理论具有开放性

虽然原型范畴理论既有典型性,又有家族相似性,但实际上,范畴的边界还是有些模糊的。从这个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范畴理论是可以相互渗透的。它们之间虽然有着不相同的组成条件,但却不能简单的就被区分开来。这也就是表明,范畴之间并不分散,而是拥有剪不断的连续体。当然,这并不能否认范畴理论的原则性,只是这些理论在各司其职的同时,依然有着一定的必然联系。

二、原型范畴理论在化学中的应用

(一)化学课程的基本构架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化学从分子、原子层次上对物质进行了细微的研究,是相对比较谨慎的一门学科。而它的基本构架就是根据这些细微的知识,学习物质元素的基本性质。在这样的情况下,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化学这门学科主要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之间的变化。化学的教学方式和原型范畴理论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所以把原型范畴理论融入课堂,也能够让课堂内容更加的充实和完善。虽然原型范畴理论可以运用到教学当中,但对于“原型”的选择,也十分值得推敲。

(二)原型范畴理论使用的注意事项

虽然原型范畴理论和化学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在引用至课堂时,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课堂上所选择的“原型”,要有一定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好的原型可以让教学事半功倍,学生们也可以根据这样的“原型”更好的理解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化学虽然是一门变化莫测的学科,但基础理论还是有迹可循的,所以只有选择好的原型,才可以让知识更加完善。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教学“原型”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比如说,在讲到分子概念时,可以选择水分子作为“原型”为大家讲解分析。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大家非常熟悉,而选择这样熟悉的原型来分析知识,可以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概念。反之,如果选择的原型大家并不清楚,学生们学习的态度就会直线下降,这也就是很多人反馈的“听不懂”现象。所以,想要将原型范畴理论合理的运用到化学教学中,教师们需要进行非常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三、结束语

原型范畴理论对于解决问题有着启发性的作用。很多学者认为,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使用原型思维进行合理分析,并根据问题特征寻找适当的解决办法,这足以证明原型范畴理论独特的存在意义。而将原型范畴理论运用到化学教学中,也是原型范畴理论的又一大作用。加入原型范畴理论,教学内容会变得更加充实,有吸引力,学生们更容易“听得懂”。虽然与经典范畴理论有一定的差异,但原型范畴理论更适用于教学当中。教师们在选择教学原型时,除了要选择典型、熟悉的例子,也需要考虑学生们对原型的接受程度,如果原型太过深奥,不如选择稍逊一点的简单原型,这样才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教学中加入原型范畴理论,也是希望给学生们带去充实的课堂内容,希望大家更好的理解知识。当然,学习知识自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好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基本途径。只有充分掌握课堂知识,学习才能够节节高升。

参考文献

[1]罗爱宾.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郭玉锦.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下旬,2014,(10)

第5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词汇教学;基本层次;典型

一、引言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原型范畴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其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试图将原型范畴理论应用到高中词汇教学的实践中并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二、原型范畴理论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核心理论,原型范畴理论和经典范畴理论争锋相对。自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之前2000多年是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时期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可由特征束、或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来定义,特征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王寅,2006)。经典理论在语言学研究中被用来解释许多现象,但当它被用来解释不具有二分性的自然范畴和社会现象时却显得苍白无力。20世纪中叶,Wittgenstein第一个对经典范畴理论提出了质疑。通过对game的研究,Wittgenstein提出了范畴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观点。接着Rosch在Berlin&Kay的研究基础上对颜色词做了进一步的研究,首次使用“原型”这一术语来代替了“焦点”,并将研究扩展到了如BIRD、FRUIT、FURNITURE、VEHICLE等的其他范畴,证明了“范畴是围绕着原型形成的,原型具有认知参照点的功能”(Ungereret al,2008)。Rosch(1978)认为,可以从垂直维度和水平维度来理解范畴。从垂直的维度上来讲,范畴可以分为上义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下义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最具区分性,最容易被感知,人们付出最小的努力就能获得最大的信息量。从水平维度上来理解,就涉及到“原型”这一概念。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最佳样本,范畴成员具有不同的隶属度等级,越接近原型的范畴成员具有该范畴的共同属性越多。

三、原型范畴理论理论对高中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加强基本层次词的教学

基于上文提到的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词汇可以划分为基本层次词,上位词和下位词。基本层次词是英语词汇的原型,只有掌握了基本层次词,才能向更深层次扩展词汇。

首先,基本层次词多为词形简单,音节较少的常用词汇,而非基本层次词在词源和构词上来说都要相对复杂一些。基本层次词不仅是儿童最早,最自然习得的词汇,也是成人用来解释复杂,抽象概念时常用的词汇。儿童最先学会的有关动物的词汇是诸如tiger,dog,cat一类的基本词汇,而对上位词animal和下位词Scottish Terrier,wild cat的认知相对要晚一些。

其次,基本层次词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最高。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基本层次词在日常语言交际中的常用性:

甲:Have you heard about the accident?

乙:Whats up?

甲:Two cars clashed into each other.

在这个例子中car 就是一个基本层次词。乙问甲发生了什么事,甲并没有说是Estate car 和 truck撞了,也没有说是 two vehicles 相撞了,而是借助于car这个基本层次词来描绘accident。

最后,基本层次词的构词能力最强。基本层次词是最早进入一种语言范畴的词汇,是事物最早获得的名称。非基本层次词是在基本层次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们相对来说发展较晚,其存在也是寄生在基本层次范畴上的,所以称之为寄生范畴。许多下义层次词当中的复合词就是在基本层次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比如blackbird,rocking-chair,police car分别来源于基本层次词bird,chair,car.相对来说这些词的上义层次词animal,furniture,vehicle的构词能力要弱得多。

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加强基本层次词的教授,在学生掌握基本层次词的前提下往更深层次扩展词汇,使得基本层次词,上位词和下位词形成一个记忆链条,才能记得更牢,更多。

(二)注重词汇的典型词义的教学

认知语义学试图将原型范畴理论的观点用于分析词汇的一词多义。单词的不同义项

构成了语义范畴,在一个语义范畴中,义项成员有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人们一般最先认知的是单词的典型意义(prototypical meaning),也就是单词最早获得的意义。由于语义范畴是由不同的义项在家族相似性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人们可以在典型意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引申出单词的边缘意义。因此,教师在高中词汇教学中不要一股脑儿地给学生灌输单词的所有义项,要加强典型义项的讲解,并启发学生结合语境在单词的典型意义的基础上推断其具体意义,让学生学习单词可以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外研社版英语教材必修一Module 1 的cover这个单词,作为动词其典型意义是“覆盖”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它的边缘意义:“行走(路程)”;“看完(……页书)”;“占用(一段时间或空间)”等。又如head一词,它最先获得的义项是“头部(part of the body containing eyes,nose,mouth and brain)”,后来通过隐喻映射出了下列义项:“一切事物的顶部(the top of anything)”,如:the head of the walking stick;“首领(a leader)”,如:a head of department;“源头(the spring)”,如:the head of the river.通过转喻的认知方式,head获得了“智力”,“人数、头数”,“重要的”等义项。因此,教师应当从认知的角度来讲解词汇语义的演变过程,并通过一个语义范畴的各个义项的家族相似性来推测具体语境下词汇的意义,让学生变机械式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吸收。

四、结语

本文在原型范畴理论的视阔下,试图将基本层次范畴和典型代表的理论应用到高中词汇教学中,旨在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当然,原型范畴理论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并非寥寥数语就能讲清楚,笔者只是在此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出更为深入的研究。(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Ungerer,F,and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18

[2]Rosch,Eleanor.“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Ed.Lloyd,Barbara B.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1978.27-48.

第6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论文关键词:词汇范畴,原型,学习动机,学习策略

 

1. 原型范畴理论

现代原型范畴理论是从古典客观主义范畴观发展而来的,而客观主义经典范畴观则需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对于范畴的认识。Aristotle认为:(l)范畴由范畴成员所共有的一组充分必要的特性来界定;(2)一个物体如果具备某范畴成员的所有充分特性,该物体属于此范畴,否则不属于此范畴;(3)不同范畴之间存在清晰的界限;(4)同一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存在典型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间的区别。

可是从二十世纪哲学家L. Wittgenstein开始,这种经典范畴理论日益受到质疑。Wittgenstein在研究如何给“Spiel”这个德语词(意义相当于英语词game)下定义时注意到,这个词语有多个意义构成,如游戏、、比赛等等,并且这些意义的边界是模糊不清的。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发现,“Spiel”这个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并不享有可以将它们与不属于它们范畴的成员区分开来的共同属性,因此无法用一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包括它的全部义项。在Wittgenstein看来,范畴并不是通过成员的共同特征而结合起来的,而是通过范畴成员之间相互交叉的“家族相似性”建立起来的。

接着,Rosch在实验基础上做出结论:区别一个范畴时,没有任何一个属性是必要的。实体的范畴化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之上,将其他实体与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作比较,根据他们在某些或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来决定是否将这些实体纳入该范畴。这样一来,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称为“原型”,是非典型事例范畴化的参照点。以“鸟”这个范畴为例,在美国文化中,知更鸟就是鸟的原型。Rosch的研究同时还表明,范畴名称首先激活的是更具典型性的成员,而更趋于边缘的非典型成员则处于抑止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论,范畴的原型成员,或者说基本的范畴成员最容易被习得。

2.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单词划分法

2.1 按词类划分

单词按词类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归纳为实义词和功能词。实义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开放的词类学习策略,表意功能强且数目繁多;功能词如冠词(a,an,the)、代词(I,you,he,she,it,we,you,they; this,that,these,those: who,whose,what,which: any, some,other, another)、连词(and,or, so,for :as,because,if, when,while,although)、助词(am/is/are: was/were: has,have,had: will,shall,would,could)等,都是封闭有限的词类,数目较少、词形较为简单,但语法功能强,掌握它们,学生可以提高自己分析句子结构的能力并且能据此写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

2.2 按类属划分

把单词按类属划分有助于学习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实义词。把这些表意功能强的词汇利用事物、性质、动作、状态之间的各种关系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或是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将这些词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面,由面连成体,使得单词易记易懂易学习。例如,我们在学习物体名称词时,可把它们归纳为动物、植物、食品、服装、交通、自然现象、职业、文具等基本范畴,每一个范畴下可容纳较多的相关词汇。例如:

动物:tiger,lion, elephant, camel, monkey, duck, chick, dog

食物:noodle,dumpling, rice, hamburger, bread, wine, fruit

职业:worker,teacher, doctor, policeman, fireman, nurse, singer

每一类基本词汇还可加以细分,如食物中的fruit(水果)类别还可细分为:apple, pear, banana, grape, strawberry, cherry, lemon, date, litchi, plum, starfruit, coconut等等。

而经过归纳整理后的基本词汇类别,会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条“语链”,然后随着词汇量的增加,逐渐形成一个以这些基本词汇为核心成发散状的网络。如果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学生碰到一个新单词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它进行归类,并记忆起同类的一些相关词汇。

3. 词汇学习

在我国,对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研究还较少,在认知语言学方面比较有建树的赵艳芳在《认知语言学概论》一书中提到原型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要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在基本范畴词汇教学优先的同时进行上位词汇和下位词汇的教学;第二,对于一词多义的教学,要指导学生通过其原型意义、隐语理论或语境去理解并拓展其含义。下面笔者就这两个方面对学生词汇学习策略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3.1 基本词汇学习

在语言层面上学习策略,基本范畴词汇总是先于上位范畴词汇和下位范畴词汇产生,是词汇范畴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层面,其重要性表现如下:

(1)基本范畴词汇容易记忆。基本范畴词多为词形简单、音节较少的不可分析的本族语词,因而基本等级范畴词汇最早且最容易被人们所习得。如基本等级范畴词汇“tiger”词形简单,容易习得;而习得它的上位词“animal”则需要更高、更复杂的综合能力。

(2)基本范畴词汇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很多下位词汇来源于基本范畴词汇,如 orange juice,blackboard,sunflower,woman-doctor等等。还有一些单性的下位词也源于基本范畴词汇,如daisy一词来源于词组day’s eye,是利用基本词汇(day,eye)以隐喻的形式对一类“花”进行命名的。

(3)基本范畴词汇是日常交际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能直接感知的基本范畴事物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日常交际中,基本范畴词汇使用频率最高。比如,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将各种狗称为“狗”,而不是“苏格兰狗”或“犬科动物”。

(4)基本范畴词汇是隐喻和转喻的基础。修辞手法隐喻和转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有趣的是,大部分隐喻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发展的,我们注意到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如基本词汇“hot”比“temperature”有更多的隐喻及转喻含义,“hot’,除了“热的”意思之外,还有“辣的”、“热情的”、“热门的”、“兴奋的”等意义。通过基本词汇隐喻及转喻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语言中的词汇,如computer virus, E-mail, network, the head of department,因此也丰富了人们的语言表达,如“All the worldis a stage, we are all actors(整个世界犹如一个大舞台,我们都只是舞台上的演员)”。

事实上基本范畴词汇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在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只有掌握了这些常用的,高频率词,学生的专业水平才能有所提高,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基本词汇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构词法的学习,以此扩大词汇量。由此学生能识别并运用“不同的前缀、后缀+基本词汇”及基本词汇之间的合成效果构成不同的基本词汇或下位词汇。从而帮助记忆词汇和词义、区分词类、扩大词汇量。如:

sleep-oversleep(over-作为前缀,往往有“超过,跨越”之意)

write-rewrite(re-表示“重新,再次”)

Japan-anti-Japan(anti-表示“反对,抵抗”)

wide一widen(en-常加在名词之后,使名词动词化)

standard一standardize(-ize常加在名词之后,使名词动词化)

而合成词更能体现基本词汇的构词能力,合成词的词义一般可以从其构成成分推测。如:

Stoneage-stone+age (石器时代)

Upgrade-up十grade (升级)

Beforehand-before+hand (事先)

Chopstick-chop+stick (筷子)

Moon-cake-moon+cake(月饼)

3.2多义词学习

事实上,范畴和单词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往往是一个词表达多个范畴。用传统的术语来解释,这类词即为多义词。在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中,最基本、最先产生的是中心义项(也称为原型义项),其他义项由于与基本义项具有某种关联(隐喻或转喻关系)而成为同一词的的义项,有的己经成为该词的“字面词义”有的仍保留明显的隐喻和转喻色彩。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具有明显区别特征的该范畴的不同子范畴(subcategory)就是该范畴所代表的词的不同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里最早获得的义项,是“直接(原型)”意义,其他子范畴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通过隐喻或转喻、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构成一条意义链(meaning chains)。正如Taylor用“意义链”来解释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意义A与意义B因它们之间的某些共同特征或其他的相似性而发生联系,意义B又反过来成为变化源进一步延伸出意义C学习策略,同样的意义C又延伸出意义D和E,如此等等。以“head”为例:

part of body(原型,身体的部分): head

通过隐喻获得的义项:

the top of anything(一切事物的顶部): the head of an arrow

a leader(首领、首长): a head of state

the spring(源头、源泉): the head of the river

通过转喻获得的义项:

mental power(才智): use your head

the main points(要点): the head of a discourse

a unit of counting(动物的头数): five head of cattle

ultimate or primary(首要的、领头的、居先的): the head of theprocession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单词的各义项具有家族相似性,并且支配一词多义现象的不同意义之间关系的原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因此,大脑无需记忆词汇的所有含义,而是可以掌握基本含义并从基本含义中根据认知模式,推导其边缘意义。

因此,在英语词汇学习中,不要只简单地注意词在一定语境中的某一具体意义,而忽视词的中心意义(意即基本意义或原型意义);或是将词的所有含义一口气进行理解记忆,这样不仅抓不住重点并且会加重记忆负担。根据原型理论,在学习记忆多义词时,学生应该培养根据上下文推断具体意义的能力,变机械记忆为主动吸收,这样便可以在词汇学习过程中重点突出、融会贯通、最终灵活掌握,同时也可以减轻词汇学习的记忆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

4. 小结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它是物体范畴中最好、最清楚的成员,其他成员则是围绕原型建构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边界模糊的辐射状结构。它强调了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的联系。这一源于心理学的理论己经成为认知语言学的基石。在教学中,重视基本范畴词和基本词汇的学习,会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型理论指导下的词汇学习决不是机械枯燥地记住词形和词义,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记忆词汇的过程中,讲究方法,注重新旧知识的结合,利用掌握的知识来对词汇进行理据性的解释,转变自己的学习动机,由被动学习逐渐过渡到主动学习,增强学习记忆词汇的生成和扩展能力。经过这种系统化的学习后,学生对词汇学习的自信心明显增强,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Coady, J. & T. Hucki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Taylor, J.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Theor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第7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一 原型范畴理论的建立和内涵

认知语言学中关于范畴划分的理论即原型理论,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该理论认为范畴划分需要一组充要条件,范畴的特征是二元的,具有清晰的边界,范畴成员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却质疑这种非此即彼的范畴观,认为范畴各个成员之间未必具有共同特征,各个成员有着各种相似点。综合上述理论,原型理论可以总结为: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有“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相邻范畴互相渗透。范畴原型与范畴成员共有的特性最多,不同范畴的原型之间差异很大,范畴是以原型为中心呈放射状扩展。正如语言学家Kovecses所言,原型理论不仅存在于日常概念之中,同时也存在于词汇意义、语言概念等语言结构中。可见,原型概念在语言习得特别是词汇习得中也起作用。[1]

二 原型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1 注重基本范畴的词汇教学

根据原型理论,基本范畴是典型的原型范畴,范畴成员之间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范畴的形成产生了词汇的范畴,也决定了词汇产生和发展的顺序。因此基本范畴词汇多是词形简单、音节较少的本族词语,在日常会话和普通文章中使用频率最高。从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100个词的列表中我们发现竟然全都是短小的单音节词。英国出版的学生词典用来作为定义词的数量一般在2000词左右,美国大学要求外国学生要掌握4000单词。[2]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在原型范畴词汇基础上进行词汇的延伸教学。学生一旦掌握了英语词汇中的原型词汇后,再去学习词汇的上下属等级词汇就会比较容易,原因在于作为范畴的原型词汇与其他非典型的范畴词汇之间有家族相似性。例如说到走,学生学过原型范畴词walk, 它的下属词汇是更细致划分的不同方式的走的词:limp, stagger, hobble, amble, stroll, wander, stride, tread, strut, march, pace, hop等。类似这样的原型词汇与下属词汇间的对比教学,不仅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也会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掌握一词多义词汇的语义联系

词汇的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是围绕其基本范畴词汇延伸的,原型范畴也是语义范畴,词汇的义项成员之间的地位具有不平等性,有中心义项、典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其他义项都是围绕其原型义项辐射出的边缘意义项,体现了词义范畴的开放性特征,即一词多义的特征。如nose在词典中有十几种含义,其中作名词就有如下义项: (1)人和动物的呼吸器官,是原型范畴的词。由于词义范畴的家庭相似性,就产生了。(2)具有相似性的像人类鼻子的飞机的机头。(3)工具或武器前部突出的部分,由鼻子的物理属性决定的。(4))像鼻子般的喷嘴、管口。而由鼻子外形特征决定了鼻子大小的距离并不是很大,产生了。(5)义项,表示距离很近。当人们将已认知的事物与抽象概念相联系时便产生了两个认知域间的投射,发展了语义范畴的抽象意义 。(6)对事物的敏感和敏锐力。(7)好奇的表现。可见,词义(1)是原型范畴的意义,其它几个义项都可以追溯到其原型意义,与鼻子的外形、动作和功能等有关,相互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家族相似性。中心含义鼻子和其他含义之间的关系是中心成员与非中心成员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成人英语多义词的词汇教学中,应该重视分析原型意义引申义项的语义范畴,并把词汇其它引申义项和原型意义相结合来讲解词汇,才能提高词汇教与学的效果。

3 在语境中学习英语词汇

英语词汇不仅具有多义性,而且同一事物可用多个来自不同语义范畴等级的词来指称。比如,在一定的场合,鞋可以用shoes, boots, pumps, flats, slippers, sandals等。而shoes是原型范畴的基本词义项,其余是它的下属范畴词汇。原型性与基本范畴突显会影响人们对词语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使用shoes比boots、 flats等更频繁的原因。人们使用语言是对词的概念进行选择,也是不同的语义范畴等级之间的选择,这种选择受到语境即交际者、交际情景、地域和社会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在成人英语的教学实践中,词汇应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讲解。如help一词在下面的场合会有不同的语义:

(1)Would you help me to carry this bag?

(2)Doing exercises will help to prevent illness.

(3)Help, help! I am drowning!

(4)We’re sorry that we couldn’t help giggling.

(5) The whisky is on the table. Help yourself.

(6)If you want to keep fit, you must start avoiding second helpings.

(7)Don't tell him more than you can help.

上述例句中除了(1)句是help的原型意义,其他六句都是围绕原型意义引申而来,且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可见,词义范畴是一个既具特性又彼此相连的整体,各义项间有着深层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由具体的语境推断词汇的特殊含义的能力,即借助具体语境信息进行词义派生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根据各种具体的语境来盘活自己头脑中已储存的基本范畴词的各种含义,并以此来检查、 巩固、 强化记忆词汇的效果,从而达到灵活运用词汇的目的。[3]

4 提高对词汇的转喻和隐喻意义的认识

词汇的范畴是围绕原型为中心的向外扩展,被认为与原型有一定的家族相似性的事物属于同一范畴。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人们会把已有的具体事物与抽象的新认识的概念相联系,产生已有的和联想的两个认知域的投射,这就产生了语义范畴抽象的隐喻意义。以基本范畴的arm为例,人们联想到the arms of a chair,还产生了arm of land以及用胳膊端着的武器等。在名词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动词意义,如arm oneself with a rifle并有了 Chance One's Arm的隐喻用法。与隐喻一样,转喻也是人们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丰富语言的手段。隐喻是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而转喻是相接近或有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如heart代替感情:bare one’s heart, open one’s heart to sb, lose one’s heart to sb, win one’s heart等都是heart的转喻用法。可见,教师在引导学生着重掌握词汇核心意义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识别词语隐喻和转喻意义的能力,逐步通过词语的隐喻意义建立词汇的意义链,加深学生对词汇原型意义和引申义项的理解。有了词汇从原型意义进行推导的能力,对于理解、记忆和巩固词汇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总之,原型理论诠释了词汇语义范畴的典型性、家族相似性、内部成员上下范畴的层级性以及范畴边缘的模糊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客观世界的结构,为人们认知结构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提供逻辑推理的依据,对成人高校的英语词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原型意义,通过词汇引申义项和原型意义之间的关系,为一词多义的词汇寻找理据,使原本枯燥的词汇教学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同时在具体语境中讲解多义词,通过理解词汇的隐喻和转喻用法巩固词汇,使学生对英语词汇有整体的把握和理解,提高词汇的教与学的效果。[5]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3-100.

[2]汪榕培,卢晓娟.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许之所. 从原型理论看多义词的形成及教学方法[J].西华大学学报,2006(8).

第8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关键词:原型理论;释义;词汇;翻译

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是一种新兴的语义分析理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认知学科的各

个领域。原型最初是用来描述自然界,解释自然事物的,后来才被引入了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用来释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原型语义学(prototype semantics)。西方对原型理论的研究要比国内早许多,国内现在也已经有很多研究原型理论及其应用的论著和文章。随着原型理论在释义方面的作用得到广泛的肯定,语义学家和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始逐步将原型理论应用到英语学习和教学中,使其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

1原型理论的提出

“原型理论产生于当代语言学和哲学界对于经典的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的批判,尤其是维特根斯坦对于语义范畴‘家族相似性’的深刻揭示。”[1]“原型理论是针对传统释义方式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原型语义学的建立是与传统的充分必要条件从根本上决裂的。”[2]说到原型理论的提出,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和“充分必要条件”(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s)。

在原型理论之前,经典范畴理论一直占主导地位。该理论认为“范畴由范畴成员共同拥有的一组充要特征来界定并且这些特征是二元对立的,即一个实体如果具备了某一范畴成员的所有充要特征,那么它就是该范畴的成员,否则就不属于该范畴”。[3]经典范畴理论的运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那些需要精确定义的领域,比如科学以及法律等领域,也曾对20世纪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当经典范畴理论被用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以及日常概念范畴时,该理论就显得力不从心。从20世纪中叶开始,经典范畴理论日益受到质疑。 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必要条件”作为一种传统的释义方式,存在着很多缺陷。例如,“充分必要条件把一个概念范畴的所有成员看成享有共同语义特征的等值词,排斥不具备某一特征的同类成员;或者说因为某一成员不具备某一特征而把它视为非必要条件。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它的释义动能”。[2]“充分必要条件”的这种观点体现了其死板、僵化的一面。其缺陷还表现在,由“充分必要条件”得到的范畴的边界是清晰的而不是模糊的,而事实上,范畴的边界常常是模糊的而不是清晰的。由于“充分必要条件”存在着诸多缺陷,所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挑战。

为了弥补经典范畴理论的不足和“充分必要条件”的缺陷,原型理论就被提了出来。对于原型理论的提出,贡献最大的要属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和认知心理学家罗斯(E. Rosch)。1953年,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对经典范畴理论和“充分必要条件”的质疑,提出了他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他认为是一种叫做“家族相似性”的相似关系将一些词联系在了一起。这种“家族相似性”包括很多方面,诸如体形、相貌、颜色等等。到了70年代,罗斯对自然语言的语义概念范畴的大量研究及其意义理论为原型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原型理论

罗斯认为,任何一个属性在区别一个范畴时都不是必要的。“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之上,然后将其他实体根据它们与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在某些或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归入该范畴。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原型’,是非典型事例范畴化的参照点。”[3]简言之,原型就是一个概念范畴中最典型的、最具代表性的成员。而原型理论实际上就是人们在解释某种现象时,将属于这种现象的某个个体视为原型,并在对这个原型的总体特征认识不变的情况下,把握这类现象中其它个体的特征。一个词语包含的这些特征越多,它就越接近其概念范畴的原型,反之就是非原型成员。原型理论的这种区分是对“充分必要条件”缺陷的弥补。

“原型首先属于语义学范畴。语义学家Stevenson认为,原型不是描述个体或挑选个体,而是描述一个类型的典型标本是什么样子的,从而找出个体与原型的相象程度。”[4]原型是指一个词语或一个类型意义的所有典型模型或原形象,是一个类型的一组典型特征。在原型理论中,词的意义是以原型范畴的形式而存在的。原型范畴是一个由原型和边缘构成的结构。原型是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边缘是由该范畴中非典型的成员构成的。所以,原型范畴理论是一种既不同于经典范畴理论,又不同于传统语义理论的意义观。

3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

虽然国内对于原型和原型理论的研究较之国外起步晚,但是近些年来,却也有了不少成果。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将原型理论应用到了英语学习和教学中,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目前,原型理论的释义功能,在国内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原型理论引入词典释义;在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下审视词义的扩大和缩小;原型理论在英语词汇记忆中的应用;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解释英语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将原型应用于翻译实践等。下面,将从以上这几个方面对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的介绍。

3.1原型理论与词典释义

原型理论开始只是用来解释自然事物的,后被引入语言学和语义学,近十几年才被引入词典释义。原型理论认为词语的意义特征的每一个个体都不一定是必要的,所有个体的特征集也不必是充分的;概念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一个词语包含的特征越多就越接近原型,属原型成员;反之,就属非原型成员。原型理论学家认为这种区分弥补了“充分必要条件”的缺陷。“因此,典型的个体就可充当一个概念范畴的原型,在释义中非原型与原型之间的关系可用‘原型+或-非原型的区别特征’来表述,通过适当的抽象归纳,用元语言表述出来就可成为语词的释义。”[2]

有些语言学家把原型释义看成是表述语义的最佳方法,但是,作为对“充分必要条件”缺陷的弥补和对语义理论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原型理论并不能够完全解决语义理论存在的全部问题。原型释义是完整和准确的,但是其语义分解过于繁琐,语义表达方式等也还远远达不到词典释义的要求,有些操作在词典释义中根本无法实现。所以,把原型理论真正引入词典释义,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第9篇:原型范畴理论范文

【关键词】原型范畴 一词多义 词汇教学

一、范畴化

范畴化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是人脑利用符号系统将纷繁的世界转化为有序信息的过程,是人类将现实生活中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归类的过程,进而形成概念,构建范畴。“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范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的基础,也是人类思考的基本方式。因此,范畴化是范畴和概念形成的基础,范畴和概念是范畴化的结果。

二、原型范畴理论概述

原型范畴理论是在对Aristotle经典范畴学说的批判基础上产生的。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具有明确的界限;同一范畴内各成员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范畴的特征是具备必要性和充分性的。而20世纪50年代,Wittgenstein提出了“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一概念,论述了范畴边缘的不确定性,以及中心与边缘的区别。Rosch(1975)强调了范畴内存在的“原型”。他指出:原型是一个范畴内的最典型代表,原型的意义是该范畴的核心意义,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Reed认为原型是某一范畴的综合特征和高度概括。因此,现代原型范畴理论的观点认为,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存在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地位不平等,处在中心位置最能代表该范畴的成员便是此范畴的原型,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三、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的探究

1.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是词义的扩展,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进行归类的结果。一个词的各项意义形成了一个语义范畴,其中各义项的地位均不同,且总是存在一个中心义项,即原型义项。原型义项是最容易被识记的,其他词义均由这个义项衍伸而得来。词的义项变化有以下三种:辐射型、连锁型和综合型。辐射型是指从原型义项向四周扩大,各派生义项间相对独立;连锁型是一种链式扩展,从原型义项派生出第二义项,第二义项派生出第三义项,以此类推。综合型是综合了前两种模式的交叉扩展模式。

2.原型范畴在一词多义现象中的运用。以原型范畴为指导,通过实例来分析原型范畴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的作用。

例1:foot,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作为名词有14个义项,以下列举八种含义:1. the part of the leg of a human being below the ankle joint; 2. the lower part of anything; 3. Lowest support of a structure; 4. travel by walking; 5. a group of 2 or 3 syllables forming the basic unit of poetic rhythm; 6. a linear unit of length equal to 12 inches or a third of a yard; 7. pay for something; 8. any of various organs of locomotion or attachment in invertebrates.

图1反映了辐射型的一词多义模式,核心意义是 “the part of the leg of a human being below the ankle joint”。而其他的义项都是以这个义项为基础而产生的,从而形成了foot的词义范畴。(如图1)

图1

另外,从原型义项出发辐射扩散的边缘义项与中心义项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离原型义项近的联系更紧密,义项的相似性更高,反之则相似性更低。3义项“地基”与原型“脚”的意义联系紧密,而6义项“英寸”则与原型义项相关性不大。

例2:gap,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中作为名词有6个义项:1. an open or empty space in or between things; 2. a conspicuous disparity or difference as between two figures; 3. a narrow opening; 4. a pass between mountain peaks; 5. a difference between two opinions or two situations; 6. an act of delaying or interrupting the continuity。

图2反映了连锁型一词多义模式。单词gap的原型义项是1,其他的义项是逐步在前一个的基础上产生的,最后的6义项从表面上来看已与原型义项没有必然联系了。另外,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使用,很多词汇的连锁义项与原型义项的联系逐渐模糊,甚至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我们也能通过原型范畴概念来追溯单词的原型义项。

图2

用原型范畴理论来解析一词多义现象,让我们清晰看到词义的扩展以及各义项间的关系。这对多义词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四、启示

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单个义项的讲解会加重学生的记忆理解负担,利用原型范畴理论指导的词汇教学有着重大作用。

1.重视基础词汇的学习。基础词汇是一个语言系统中最常用的词汇,具备词形简单、构词能力强等特征,是一个语言词汇的核心部分。已有研究表明,掌握英语常用词汇5000个就能理解普通文本的95%。因此,教师应重点讲解使用频率高的基础词汇,扩大词汇量,建立常用心理词库,帮助学生迅速激活词汇网络。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建立词汇表,侧重用单词的原型义项进行释义,在学生掌握了典型意义的基础上再介绍词汇的边缘义项。这样可大大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更加系统地学习词汇。

2.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一词多义是在一个原型义项的基础上进一步辐射或连锁而形成的词义范畴,范畴内的各义项都有关联性。在讲解旧词新意的时候,可教导学生联想已经学过的义项,进而推导出新的义项。比如gap的原型意义是裂口,从这个意义引申出generation gap“代沟”的意义。从原型意义出发,让学生理解多个义项间的深层联系,培养学生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融会贯通,灵活掌握一词多义。

原型范畴理论有效地指导和帮助语言学习者探寻词汇的认知规律,教师通过对原型意义的讲解,帮助学生运用隐喻思维推导词汇的边缘词义,提高了一词多义词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婕.原型范畴化理论视野下一词多义教学研究[J].社科纵横.2013(6).

[2]Ungere,F&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彭媛.原型范畴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及其启示[J].孝感学院学报.2005(4).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