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阿德的梦范文

阿德的梦精选(九篇)

第1篇:阿德的梦范文

到目前为止,对动画电影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的有三种动画类型。一种是以手工绘画为基础的传统动画(让传统绘画动起来),又称为卡通(Cartoon)或二维动画;一种是以黏土(clay)或类似材料(如橡皮泥pla sticine)塑造形象,定格拍摄(stop-motion)的黏土动画或称三维动画;再就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以电脑合成影像(Computer-generated image,CGI)为主的数码动画。

传统动画是动画史上最普遍的形式,美国的迪斯尼公司将其发展到极致。几乎所有人在童年时期都看过迪斯尼的卡通片,这也是美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典型例子。但在计算机影像合成技术诞生后,美国的皮克斯公司(Pixar)与迪斯尼公司又占据了制高点。自1995年第一部数码动画长篇《玩具总动员》(Toy Story)上映并取得巨大成功之后,美国的动画公司已转向数码动画,迪斯尼甚至关闭了其二维动画部。但在日本,传统的二维动画仍然是主流,创造了日本动漫产业的软实力,如宫崎骏的《千与千寻》(Spirited Away)在2001年获得了奥斯卡奖。

至于定格拍摄的黏土动画,虽然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尝试,但在好莱坞只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用于故事片的特技效果,例如1933年的《金刚》(KingKong)表现金刚在帝国大厦楼顶与飞机搏斗的场面。所谓“定格动画”(Stop-Motion),就是片中的每一个静态的角色,都需动画师先用模型定位。一个画面拍好后,由动画师将对象稍作移动,拍下一个镜头,每次只拍摄一帧,也称停格动画或逐格动画。与好莱坞不同,在欧洲国家,黏土定格动画在短片和电视、电影广告方面发展起来,应用广泛。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是英国的阿德曼公司。该公司由动画短片到动画广告,从立足国内到走向国际,从单打独斗到与美国梦工厂(Dreamworks)合作的发展历程,对其他国家在如何提升文化创意软实力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黏土动画与电视短片――阿德曼动画公司的成名作

阿德曼动画公司由彼得・洛德(Peter Lord)和大卫・斯波罗斯顿(David Sproxton)于1972年创立,以实现他们制作动画片的童年梦想。最初,他们为BBC的聋哑人节目制作辅助动画,1975年之后开始使用黏土创作动画形象,并为英国流行歌手的歌曲制作黏土动画Music Video,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并获多项大奖。BBC第四频道(Channel4)也因此请他们制作播出了《会话片段》(ConversationPieces,1983)的五个黏土动画短片。

黏土动画的成功使公司雇佣了更多人才,其中的尼克・帕克(Nick Park)成为阿德曼动画的主创动画师,对黏土动画获得国际声誉起了关键作用。他创作的短片《动物物语》(Creature Comforts,1989)首度获得奥斯卡动画短片奖。英国电力委员会(UK Electricity Board)后来用这些动物形象做了一系列电视广告,使得他们在英国家喻户晓,并由此改编成系列电视短片,而且引入美国。

Creature Comfortsis a franchise originating in a1989 British humorous animated short film of the samename.The film describes how animals feel about living ina zoo.featuring the voices of the British public“spoken”by the animals.It was created by Nick Park and AardmanAnimations.The film later became the basis of a series oftelevision advertisements for the UK Electricity Board,andin 2003 a television series in the same style was released.An American version of the series was also made.

由帕克原创的黏土动画《超级无敌掌门狗》(WallaceandGromit}系列,包括1989年的《月球野餐记》(AGrandDay Out)、1993年的《引鹅入室》(The Wrong Trousers)和1995年的《剃刀边缘》(A Close Shave)再度获得奥斯卡奖,成为阿德曼公司的动漫代表作品。《超级无敌掌门狗》黏土动画系列讲述的是爱吃奶酪的天真英国发明家Wallace和聪明的哑巴狗朋友Gromit的历险故事。该系列动画影片因其特殊的英国风格、轻松幽默的人物刻画和精致的拍摄品质,一经推出即成为全球注目的焦点,也引起了美国电影界与阿德曼合作的兴趣。

Because of their widespread popularity,the charactershave been described as positive international icons of bothmodern British culture in particular and British people ingeneral.BBC News has called them“some of the best-knownand best-loved stars to come out of the UK”.Icons has saidthey have done“more to improve the image of the Englishwofld-wide than any officially appointed ambassadors”.Wallace and Grom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over 20languages and has a particulady big following in Japan,aswell as in its native Britain and across Europeand the UnitedStates.

制作黏土动画费时费力又费钱,就拿获奥斯卡奖提名的《月球野餐记》为例,帕克独自完成其人物场景所有制作和定格拍摄,花费了六年时间才完成这部23分钟的黏土动画短片。所以,在公司创出文化品牌,受到国际关注之际,阿德曼动画公司开始寻求海外合作,在投资和海外发行方面弥补自己的短板,使极具英国特色的阿德曼动画电影走出英国、走向世界成为可能。

3.动画长片――阿德曼公司与美国梦工厂的合与分

1997年12月,阿德曼公司和梦工厂宣布将合作支持阿德曼公司第一部动画长片《小鸡快跑》(ChickenRun)的制作和发行。1999年10月签署了价值2.5亿美元的合同,用于在12年内制作四部动画长片。从1997年宣布合作,到2006年分手,阿德曼与梦工厂先后推出了三部具有全球影响的动画长片:

《小鸡快跑》(ChickenRun,2000):是阿德曼公司的第一部定格黏土动画长片,也是和梦工厂合作的第一部作品(梦工厂主要是出资并负责发行),是三部合作动画长片中最成功的一部。

《超级无敌掌门狗:魔兔的诅咒》(Wallace andGromit:the Curse of the Were-Rabbit,2005):.由于延续了家喻户晓的黏土动画形象并有所创新,再加上梦工厂的发行和宣传,该片又一次续写了《小鸡快跑》的辉煌,取得了票房与影评的双丰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该片投资3,000万美元,全球票房超过1.92亿美元。

阿德曼的首部电脑合成动画长片《鼠国流浪记》(Flushed Away,2006):是阿德曼公司与梦工厂合作的第三部动画片,也是阿德曼第一次尝试数码动画长片。《鼠国流浪记》最初的计划也是黏土动画,甚至动物和人物的黏土造型也准备完毕,但是由于影片中需要有大量的反映水的镜头,黏土动画很难表现。改成数码动画后,人物和故事又几经改动,制作也相应延期,所以预算一再超标,共花费了1.49亿美元,而上映后全球票房仅收获了1.76亿美元,造成了梦工厂的实际亏损。

创作中的理念冲突(用数码技术表现定格黏土人物的动画效果,这种折中和创新失去了两者各自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和制作费用的剧增,以及票房的不尽如人意使两家公司的合作走到了尽头。2007年1月,双方正式终止了合作合同。2007年4月,阿德曼公司转与索尼影业娱乐公司(SonyPictures Entertainment)合作。

4.小结

从阿德曼动漫公司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努力实现文化创意(动漫)走出去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如下:

第一,要有艺术和文化方面的独创性,形成特色。黏土动画相对于传统二维动画和新的数码动画具有自己的突出特色。阿德曼动画创建的黏土动画人物也具有突出的英国特色,而设定的人物活动的环境也极具英国文化的特征。所以,做到了独树一帜,令人过目难忘。

第二,要依靠和利用国际资本和渠道,壮大自己,使民族品牌走出去。虽然阿德曼公司的黏土动画短片极具民族特色并且获得了国际声誉,但是如果没有与实力雄厚的梦工厂合作,尤其在资金支持和发行宣传方面获得优势的话,仅靠阿德曼本身的力量很难获得《小鸡快跑》和《魔兔的诅咒》等黏土动画长片在全球的成就和成功。

第2篇:阿德的梦范文

艰难的求子之路

为了圆自己的求子梦,阿德里亚娜花了10余年时间接受激素治疗。推迟绝经期,终于在66岁零203天时靠志愿者捐献的和卵子成功受孕。要知道,这已经是她第三次经历妊娠期了。

很多人都误会阿德里亚娜是年轻时不要孩子。老了又后悔的。其实20岁还在上大学三年级时她就结婚了,并且同年就选择了生育,但不幸的是,她那时患上了肺结核,医生建议她别要第一个孩子,因为不能确定胎儿是否能获取足够的镁和钙质。最终阿德里亚娜很不情愿地选择了流产。

4年后,她的婚姻画上了句号,阿德里亚娜说这和夫妻两人的观念不同有关。那以后她再也没结婚。一心投入了罗马尼亚文学研究。“年轻时,工作占据了我的全部时间,把孩子的事全部抛在了脑后,为了生孩子一个接一个换男朋友是不道德的。”她说。

37岁时。阿德里亚娜取得了博士学位,她认为自己到了该要孩子的年纪。她便开始四处打听能让高龄妇女怀孕的方法。终于得知意大利有一位擅长此道的产科医生。由于罗马尼亚内政原因,直到51岁那年阿德里亚娜才被允许出境。

她拿出积攒了半辈子的微薄薪水,不远万里来到意大利求诊,却依旧付不起高额的医疗费用,无奈之下半途中止了治疗。6年后,她又得知罗马尼亚西部一位医生的第一例人工授精术成功,于是她便找上门去。1999年12月终于在那位医生的帮助下试管受精怀孕。但4个月之后,子宫中的婴儿停止发育,她不得不中止了妊娠。

重重波折并没有阻挡阿德里亚娜当妈妈的梦想,尽管一晃她已经成了花甲之年的老人。

2005年。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医生Bogdan终于圆了她的梦。

整个过程也是惊险重重:经过试管受精和生育能力治疗后,她怀上了三胞胎,但其中一个胚胎在受孕10周后便胎死腹中,另外一个孩子在临盆前也不幸夭折。因为有失败先例,剩下的唯一希望也让人们捏了把汗。医生考虑到阿德里亚娜的年龄和身体条件,选择了剖宫产,提前6周取出了小伊莉莎――刚出生时,她只有1.4公斤。

累并快乐着

“没什么能形容我现在的快乐。我曾经那么拼命工作,连恋爱和成家的时间都没有。退休后我特别后悔。没有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女人生存在地球上的原因之一就是要生育。任何女人都有生育的权利,这就是为什么无论年纪多大我一直坚持梦想的原因。”

当阿德里亚娜把伊莉莎从医院抱回家时,她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心情,失声痛哭起来――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盼了30年,伊莉莎那么小,那么脆弱,抱着这个千辛万苦得来的宝贝儿,阿德里亚娜甚至有些害怕。从那时起,她的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

刚当了妈妈的人总抱怨缺觉,但阿德里亚娜却兴奋得彻夜难眠:“有了伊莉莎之后,有一段时间我每天只睡1个小时,对未来的期待给了我强大的精神支持。我望着她会禁不住问自己,‘天,不是在做梦吧,我真的有孩子了?’那时我经常凌晨2点钟睡,5点就醒。当我给伊莉莎喂奶时,她几乎不想从我的臂弯中离开。”

10个月之后,她才意识到了养孩子不是件容易事:“一开始我认为这是件慢节奏的事。但她为所欲为,不会听你的话。当妈妈的确很不容易,每一阶段都有难处。”

3岁的伊莉莎比其他同龄人要早慧,她会做简单的计算题,喜欢读书和绘画,甚至还能帮妈妈烤蛋糕和吹奏口琴。阿德里亚娜给她买的最多的玩具就是书,想把她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女学者。

毕竟阿德里亚娜已经70岁了,染过的乌黑头发不仅没有掩盖她满脸的沟壑,反而起了强调作用,微微的驼背也让她看起来急需躺下歇会儿。和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伊莉莎,她正是发育最快的时候。阿德里亚娜照顾起顽皮的女儿显然有些力不从心:“我连洗头发的时间都快没了,伊莉莎睡觉了我才能睡,她去了幼儿园我才能放松会儿。不过等她长大一些,我就会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了。”

她们家住在一个只有两间房的小公寓,而且阿德里亚娜孤身一人,没有伴侣、家人或是可以搭把手的朋友。等到女儿正式成人的时候,她将是80多岁的垂暮老人。那时她还能剩多少精力给自己,还能不能活到那一天……这都是摆在最高龄妈妈面前的现实问题――即使人们对她给予伊莉莎的爱深信不疑。

难道这就是阿德里亚娜不懈追求的一切么?她强烈表示肯定:“母性的含义比我想象中多得多,更加美丽也更加激烈。”阿德里亚娜坚持不承认自己累:“照看孩子也是一种放松。”

自私还是大无畏

伊莉莎出生后,很多道德活动家说阿德里亚娜的做法“极端自私”。也有人说阿德里亚娜有权生育,一个高龄负责任的妈妈比不负责任的年轻母亲强。

但阿德里亚娜从来不觉得自己老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记者们绝对不能和她提“老”字。

每天下午5点去幼儿园接女儿时,她总会把头发高高地梳成马尾辫,穿一件时髦的棕色天鹅绒外衣,还搭配上有花边的裙子和翠绿色外套。更令人惊奇的是。虽然阿德里亚娜不打算、也不太可能再生孩子了,但她还继续服用激素类药物保持月经。

阿德里亚娜身边的人都对她的决定表示理解或赞同。她的邻居对她表示出了崇拜。其中有人说:“一个人孤苦伶仃是很糟糕的,我理解她。”

现在伊莉莎已经能上托儿所了,阿德里亚娜每周得空还会到布加勒斯特大学讲几个小时课。得知阿德里亚娜的故事之后,国家已经对她做出了援助和照顾。除了她每月220英镑左右的退休金以外。当地政府还会给她额外补助,早晚派出租车接送她和伊莉莎去幼儿园。

第3篇:阿德的梦范文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爸爸对昨晚比赛双方安排的评价,我不甘心,我不希望两支这么好的球队这么早就遇见,我希望他们能在最后相遇,我希望他们等够平,平,平……

这是一场令人期待的球赛,即使不是阿根廷或者德国的球迷,也没有人愿意错过这场“决赛”。0点时,我们还可以看见对面大楼“夜深千帐灯”的壮观……

比赛没有决出胜负,这是我渴望的结果,但是并不能这样结束,于是又加了30分钟的续赛,我不再想平手了,我希望有一个球队可以赢,那怕不是阿根廷,因为我不希望看到那残忍的点球大战……

事与愿违,点球大战开始,阿根廷队输了,输给了德国,输给了东道主……这是场光荣的牺牲,因为只有强大的对手才有资格打败我们!

但是当看到阿根廷对员绝望的眼神,看到热泪在他们刚俊的脸上滑落,看到违背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画面,看到阿根廷球员几乎要去打斗的画面,便又想起他们的一路光辉,泪水滑落下来……

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已不能再看到阿根廷队员的身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支持着自己看下去,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德国是个好对手,应该尊重他们,我希望德国可以带着阿根廷的梦想得到冠军,我希望任何一个阿根廷球员都可以这么想,我希望两支球队可以团结,我希望他们可以拥抱,抚摸对方的头……

梅西没有上阵,我很伤心,在阿根廷最后一场,竟没有看到天才少年的身影;我很伤心,在阿根廷的最后一场,竟没有看到马拉多纳的呐喊助威……

四年后,阿根廷将会带着更执著的梦想来,这是我希望看到的,也是所有阿根廷球迷希望看到的。四年不会太久,但一想到这4个365天,我还是会难过,会落泪,我担心四年之后的阿根廷会不会还是如此英勇,我担心他们会一蹶不振……四年后我将要进行高考,对于我是至关重要的,我期待阿根廷可以和我一起取得胜利!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我的泪是对你们的热爱,支持,信任!加油吧!四年之后我们并肩作战! 第一次如此关注世界杯,第一次为足球着迷,第一次支持一个外国球队,第一次选择了阿根廷,第一次崇拜梅西,也是第一次在凌晨2点流下眼泪……

阿根廷充满豪放,激情,高超的球技,默契的传球,精彩的进球,无一不让我受到吸引。谁都忘不了6:0的超级胜利;谁都忘不了马拉多纳在观众席上的欢呼,即使他已不在胜似战场的球场为他的国家卖力;谁都忘不了梅西在最后上阵,助攻一球,进一球;谁都忘不了属于阿根廷的那一夜……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爸爸对昨晚比赛双方安排的评价,我不甘心,我不希望两支这么好的球队这么早就遇见,我希望他们能在最后相遇,我希望他们等够平,平,平……

这是一场令人期待的球赛,即使不是阿根廷或者德国的球迷,也没有人愿意错过这场“决赛”。0点时,我们还可以看见对面大楼“夜深千帐灯”的壮观……

比赛没有决出胜负,这是我渴望的结果,但是并不能这样结束,于是又加了30分钟的续赛,我不再想平手了,我希望有一个球队可以赢,那怕不是阿根廷,因为我不希望看到那残忍的点球大战……

事与愿违,点球大战开始,阿根廷队输了,输给了德国,输给了东道主……这是场光荣的牺牲,因为只有强大的对手才有资格打败我们!

但是当看到阿根廷对员绝望的眼神,看到热泪在他们刚俊的脸上滑落,看到违背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画面,看到阿根廷球员几乎要去打斗的画面,便又想起他们的一路光辉,泪水滑落下来……

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已不能再看到阿根廷队员的身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支持着自己看下去,我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德国是个好对手,应该尊重他们,我希望德国可以带着阿根廷的梦想得到冠军,我希望任何一个阿根廷球员都可以这么想,我希望两支球队可以团结,我希望他们可以拥抱,抚摸对方的头……

梅西没有上阵,我很伤心,在阿根廷最后一场,竟没有看到天才少年的身影;我很伤心,在阿根廷的最后一场,竟没有看到马拉多纳的呐喊助威……

第4篇:阿德的梦范文

非遗传承人阿尼

阿尼,原名四郎多登,1949年出生于四川省德格县柯洛洞乡色巴沟村一个普通的牧民家中。小的时候特别讨人喜欢,活泼可爱,因而当地活佛就赐给他一个名字――阿尼,大意是“乖巧、逗人喜爱”,从此“阿尼”这一称呼就一直伴随着他,人们渐渐的淡忘了他的真实名字。阿尼有兄妹八人,他排行第三。小时候,他家的主要生计是放牧,收入微薄。另外,他的父亲是名藏医,后来被划成了“四类分子”。家境贫困,加之父亲的缘故,全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据。因此,只读了7天的书,阿尼便回家放牧。家庭的不幸,并没有使活泼可爱的阿尼默默无语,他依然热衷于歌舞,喜欢听故事,一如既往地参加当地的各种文艺活动。

15岁那一年,阿尼做了些相同的、奇怪的梦,梦里总会出现一个身穿白衣、骑白马、全身武装的人,有时是白衣人向他讲故事,有时是白衣人直接带他进入古老的战场。次日,他就将梦里的场景讲给别人听。有人知道,说他讲的是格萨尔的故事。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说唱《格萨尔》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它是“封建迷信的东西”。阿尼说唱《格萨尔》的事情,后来被工作组知道了,不准他再说唱。一天夜里他又梦见了白衣人,梦中白衣人告诉他,一定要把格萨尔的故事唱下去,传唱格萨尔,可保佑他一生平安,身体健康。这件事情,被色巴洛呷喇嘛知道后,喇嘛特意找到他,将一本旧的《格萨尔史诗霍岭大战》上部交给他。有了这部书以后,阿尼开始更多地偷偷学说《格萨尔》。

后来,阿尼开始学做生意,但这并没有使他放弃对《格萨尔》的热爱,他边做生意边学《格萨尔》。一次,阿尼在青海做生意时,看到了新出版的《霍岭大战》,共三部。阿尼十分想要,一问价钱,要30元一部。而他当时只挣到了100元,还得留出返回德格的路费。他到书店里软磨硬泡地讲价,一连几天,书店的人被他说动了,答应他25元一部,阿尼花75元买下了三部书。怀揣着得来不易的书籍,阿尼回到德格。在德格,阿尼每天都在百货公司门前做生意,闲暇时就诵读《格萨尔》。或许是声音的优美,亦或是故事的迷人,他在这里渐渐吸引了不少听众。但好景不长,派出所就发现了他说唱《格萨尔》的事情,禁止他说唱,还没收了他的书。阿尼十分心疼他的书,想尽办法将书要了回来,从此规规矩矩的做生意。但人们对阿尼的说唱念念不忘,每天仍有许多人到他做生意的地方请他说唱。人们的热情,让阿尼无法拒绝,他就偷偷讲,听众还主动地为他“站岗放哨”。

后来,阿尼还师从竹庆佛学院罗曲老师学习《格萨尔》唱腔,丰富自己的说唱技艺。罗曲老师十分器重阿尼,送给他一杆马鞭,据说是格萨尔用过的,马鞭上还挂着松耳石。罗曲老师还送给他一块类似贝壳的化石,让他好好说唱格萨尔。

改革开放以后,说唱格萨尔的故事变成了正当的事情,阿尼的才艺被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发现了。20世纪80年代初,阿尼和其他两位艺人(包括他的妻子卓玛拉措)应邀来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格萨尔》,节目播出后立刻轰动了康区大地,甚至传到了南亚的印度、尼泊尔。从此,阿尼开始走南闯北为人们说唱《格萨尔》。2007年,阿尼被文化部评为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现在,阿尼能唱《格萨尔》史诗中80个唱腔,自学了77部《格萨尔》史诗。一度,在现代的商业社会冲击下,阿尼对《格萨尔》说唱的传承产生了担忧,而现在国家对《格萨尔》说唱的重视又让他对史诗的传承有了信心。

牧民娃子仁孜多杰

色达,被称为“格萨尔艺术之乡”,这里不仅有名扬海内外的格萨尔藏戏、遗迹和传说,还有众多知名的格萨尔说唱艺人,仁孜多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5篇:阿德的梦范文

[关键词] 生活之窗;白日梦幻;镜式文本;阿凡达;隐喻

美国哲学家罗蒂强调,隐喻是“重织我们信念和愿望网络的第三动力”,由于隐喻的存在,“语言、逻辑空间和可能性的领域是永远开放的”(2004:27-28)。经过雅克布逊、莱考夫等理论家的努力,隐喻不断超越语义、指称和话语的旧日疆界,朝着海德格尔确立的“唤起最广阔的视野”“使言语从其起源处攀升”“使世界显现出来”等方向迈进,日益成为一种“我们赖以生存的方式”(1980:4)。随着隐喻在人类认知活动中重要作用的凸显,电影话语对隐喻的植入已经不是一种“理论先行”的从众行为,而是旨在揭示电影自身特点。(段运冬,2008:98)隐喻电影对镜头功能的理解就是从技术上上升到思想内容上,表意优先。

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这样一部好莱坞式主流电影,这样一个简单纯粹的故事,却带来了最有力量的震撼力,缔造了票房神话和影评人士的高分评价,这不是仅仅依靠CG绘图、3D高科技技术所能带来的,她的成功在于它有故事、有奇观、有思想,让观众能够通过电影人的思想和意志,去隐喻世界,思考回味,而这才是科幻影片的最高境界。这部片子可分析的角度很多,卡梅隆通过隐喻,对整个现代文明进行反思,深刻探讨了人性及社会,是一部喻世之作。因为太多的隐喻其中,每个人的读解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作者试图从“生活之窗”“镜式文本”和“白日梦幻”这三种最基本的电影隐喻形式来分析这部举世之作。

一、“生活之窗”下的生存隐喻

人类为了获取另一星球的资源,启动了“阿凡达计划”。他们凭借自己强大的工业文明强行开采“潘多拉”星球上的矿藏,占领了土著人的生存领地。土著人奋起反抗,保卫家园。阿凡达加入了反抗人类侵略中;“潘多拉”星球上的“怪兽”(自然法则的象征)也加入了反抗的行列。最终,人类被击溃,阿凡达决定在这个落后原始的星球上住下来,不愿再回到现代文明发达的星球中去……

弗朗西斯科•卡瑟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电影隐喻的立足点。提出“电影作为世界之窗和生活之镜”(1999:21)。透过摄像机镜头观看,取景框犹如窗。窗是中介,它一头连接观看主体,另一头面向世界。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对“生活之窗”隐喻的典型论断是:“跟照片一样,影片必须纪录和揭示物质的现实。”(1982:46)

这部电影作为“生活之窗”,正如照片一样揭示着人类生活的现实。“窗”的存在就是要看到现实。诚如著名评论家杨恒均所言:“世界各地的人从这部片子中看到了不同的东西,例如环保主义者看到了保护绿色植物的意义,当下的中国人看到了最牛的拆迁,懂点历史的中国人想起了鸦片战争,美国人想起了增兵阿富汗和印第安人大屠杀,澳洲人想起了白人欺负土著的那段经历……但,导演卡梅隆从来就不隐瞒自己的反战观点,从世界各国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来看,动点脑筋的人几乎都想到了一个词:伊拉克。(/?uid-77431-action-viewspace-itemid-417108)卡梅隆谈《阿凡达》的思想是这样说的:科幻电影是个好东西,你要是直接评论伊拉克战争或美国在中东的帝国主义,在这个国家你会惹恼很多人。但是你在科幻电影里用隐喻的方法说这个事,人们被故事带了进去,直到看完了才意识到他们站在了伊拉克一边。(AFP:Dec 10,2009)

这样一个故事情节简单却蕴含丰赡而悠远的意义的电影,其体现的隐喻的内涵可作多向度的解读,不同国家的观众在看完后都能打开自己的世界,自己的生活之窗,看到不同的隐喻世界。人类窥伺潘多拉的资源,从而强行逼迫纳威人搬迁。这是一个现代文明与落后文明的对立,是殖民与反殖民斗争的隐喻。与潘多拉星球一样,伊拉克也是一个美丽的国度。潘多拉星球有宝贝――超导矿石,而伊拉克也有宝贝――石油。他们同样被外族人觊觎,外族人同样开着遮天蔽日的战机把他们的领地轰炸个稀巴烂。战争开始后,观众不再是美洲人、欧洲人、亚洲人、非洲人,甚至不再是地球人。观众真正跳了出来,成了无国界,甚至无宇宙界的人种。这是卡梅隆的巨大成功。正如很多中国人都会为我们自己国家的某些不完善的拆迁制度打上问号。电影带给观众的是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过程,是现实印象问题。

这些多向度的解读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共同的生存隐喻:人类文明再怎么发达和强大,当它背离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法则、背离生命共同拥有的普世价值时,必将遭到来自外部的甚至自身的强烈反抗。这是一部以科幻形式展示的、关于人类文明的生存寓言。

二、“镜式文本”下的人喻

电影作为“镜式文本”的隐喻是与拉康的镜像理论密不可分的。就镜子本身而言,它一直是人类用于自我映射的重要介质。它反映着主体的心灵,通过镜子的介入,感知到了自己的形象,以一种不完整身体的镜像发现“镜中之我”。麦茨的第二符号学便是与拉康理论结合的典范,在麦茨眼里,电影成为以想象形式完成的象征文本,是“想象的能指”之下的“镜式文本”,可见,电影作为“镜式文本”的隐喻,深入呈现观众与影像的关系,以及观众对影像的主动性的自我建构过程。

镜子的独特功效与人类映照心灵的需要,使之成为文学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阿凡达》里,卡梅隆运用了平行对照的形式。“镜式文本”隐喻了人类世界与影像世界的建构。人类世界充满机械,显得冰冷而毫无生趣。纳美人的世界郁郁葱葱,人情味浓郁。地球人做事采用的都是方桌,而纳美部落围着篝火坐在一起的画面在暗示圆桌,即平等。人类对待大自然粗暴掠取,纳美人则懂得生态保护和能量循环。人类通过因特网机械传导信息,而纳美人则用辫子做心灵传导。为此“电影银幕,对于人类来说,正是代替了被打碎的镜像,使主体重新进入到幻觉化、想象化的视觉世界中。观众是通过对影像的认同,再度寻找到了一个标准化、理想化的认同对象”(贾磊磊:81-82)。纳美人的世界就是观众通过对影像的认同寻找到的一个理想化的认同对象,是打碎了镜中自我形象的重新构建。在“镜式文本”的隐喻中,这叫自反性影像(self-reflexitive image),是基于认同者的影像幻象,是主体情感的自我移植和投射,其最终目的是利用对影像的识别与选择机制进行心理的自我满足性的调节。

所以当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时,一定会再次挑战我们自认是进步的东西,再次提出疑问:人类现代文明果真就是进步的么?炸药和导弹、坦克和机枪,这些都隐喻了人类现代文明,而这些所谓的高科技和高度现代文明全部是冰冷冷的形象。可以说现代文明除了人性,什么都有。而原始的纳美人,在人类眼中的“蓝色的猴子”,他们有什么优越性不愿意接受异族的同化,保持自己原始的生活却能让自己的世界和谐而平衡?是人性。

人类的欲望,通过暴力和金钱才能得以实现。欲望泯灭了人性,践踏了人所以为人的善良之心。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却让人类陷入无法自拔的深渊。《阿凡达》里对文明与野蛮的颠覆与对比让观众认识到了人类人性的丧失,为人们敲响了反思与展望的警钟。纳美人的进化是从重视心灵沟通开始的,没有华丽的城市;没有手机和电脑,精神和思想却能无线传导。他们的这种进化是平衡和可持续的,很可惜我们已经在自己独特的进化道路上走得太远太远。

纳美人有跟宇宙和神灵沟通的能力,这种能力人类早就丧失了。卡梅隆用“植物神经元”理论,让纳美人的原始宗教既神秘而又容易理解。这也是导演对人性的一个寻求。这部片子将自然生态平衡隐喻为最高法则,正如导演自己所说“I see it as a broader metaphor,not so intensely politicised as some would make it,but rather thats how we treat the natural world as well.”(AFP:Dec 10,2009)(这个隐喻不只体现人们所理解的政治性,更广泛地隐喻着人类对待自然世界的方式)。而最后,只有爱,才能拯救人类的灵魂,通过对这样美好的感觉的寻找才能找到人性的希望。

三、“白日梦幻”下的符号隐喻

“白日梦幻”构成了另一个重要的电影隐喻。所谓“白日梦幻”是指“梦不服从于任何有意识的系统,它能揭示我们的人格,甚至是藏在其他东西里的我们的幻觉……”(弗雷德里克:182)。由此可见,电影作为“白日梦幻”的隐喻,是由“无意识”“梦”甚至想象等发展而来的。从本源上看,电影作为“白日梦幻”的第一个重要的基础是意识。早期的电影理论家、应用心理学之父明斯特伯格指出“从空间、时间、因果关系中解放出来,并披上我们意识的外衣”,电影才获得艺术的资质。弗洛伊德(2005)说梦是意识流的产物,是对某种未满足愿望所进行的虚妄性补偿。

詹姆斯•卡梅隆的长达15年的梦成就了《阿凡达》,导演巧妙地运用梦来连接现实与想象。主人公必须通过梦才能进入阿凡达的世界。在梦的世界里,亦即为“能指的想象”,依赖于梦的语言机制,构成了一道道的“能指”符号,从而打破了所指物象带来的表意局限。

(一)阿凡达,杰克和纳美人

退役残疾军人杰克接受试验,蜷睡于机器内,化作人类与潘多拉星球土著纳美人的DNA培养的混血儿阿凡达,来到了“潘多拉”星球。“阿凡达”一词源自梵文,意指神在人间的化身。影片中阿凡达是纳美人与人类的DNA混合而成,这是卡梅隆的隐喻:希望人类既拥有现代的科技头脑,又拥有古人的信仰灵魂。如果说阿凡达是精神上的神的化身,那么男主人公杰克这个名字在希伯来语里则是“上帝仁慈的赠礼”。卡梅隆运用这两个名字来体现梦境中美好的愿望。

阿凡达是杰克的另一个躯壳,杰克的地球人真身下肢瘫痪,与阿凡达相比瘦小羸弱。而当最后面临身份选择时,不管是杰克还是观众都会选择意识形态里或是梦的世界里的那个生命健全的、有尊严、有人性的阿凡达,而不是现实里残疾的人类。而此时的转世也隐喻了大自然的生态循环,而阿凡达的再生是不是意味着另一个地球的轮回呢?片中说“一个生命结束了,另一个生命开始。”而潘多拉星球上以参天大树为特色的植物世界想象,则直接继承自《塞莱斯廷预言》所预示的:人类将来会脱离钢筋水泥的城市牢笼,重新生活在五百年树龄的大森林里!

纳美人更是白日梦的一个符号。蓝肤色和矫健身体来自非西方的各种有色人种;其尖耳和大尾巴来自前猿人时代的生物遗传;其赤身的风俗来自热带雨林原住民族;其与自然万物通灵的神话世界观取自美洲印第安人;其脑后的大辫子或嫁接自《卧虎藏龙》再现满清风俗的异国想象,而其成年仪式上的白色线条纹面与纹身,显然取自澳洲大陆上保持石器时代生活的原住民……,《阿凡达》调用并合成所有这些原始地球上各民族的元素,就只为一个目的,这也许就是地球的前身。这个隐喻让世人思考浮华的表象背后寓意着最直接、最简单、最自然的才是人类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才是人类潜意识下白日梦的符号替代,梦醒时刻才会怅然人类生存的深层危机,从而思考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会和我们自己的生存方式。

(二)潘多拉星球

潘多拉的神话源远流长,有不同的诠释角度。其寓意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坏事总与好事相伴。许多观众流连于潘多拉星球如梦境般的瑰丽景色,其实潘多拉星就是地球,它的奇丽生态无非地球原型的组合与夸张。它的那片圣树森林取景来自北加州的西阔雅原始森林,哈利路亚山取自中国黄山,希伯莱语中哈利路亚是“赞美神”的意思。人类把地球上几乎每一处自然资源都开发殆尽,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影片台词有“她说过,就好像所有的能量都是借来的一样,总有一天必须偿还。”这个星球是一个没有被现代工业文明开发的“桃花源”的地方,在这片几近原始野蛮的地带中,土著居民与群兽和谐相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阿凡达》的画面几乎可以俘获所有年龄层次和各种偏好的观众的心,因为潘朵拉的“美”太简单,简单到只需还原成一个字:“梦”。这个梦不是大卫林奇的噩梦,不是特里吉列姆的怪梦,不是蒂姆伯顿的黑暗哥特梦,不是大卫柯南伯格的身体异化梦,而是美梦,是孩童渴望至极的远游之梦,是离乡太久的故土之梦!根据希腊神话原型,潘多拉的盒子底下还藏有一件东西没有打开,那就是希望。影片中展现的那个神幻色彩的潘多拉星球这个能指符号,不就是卡梅隆启示地球人类的未来希望所在吗?

(三)灵魂之树与圣母

守护人类生命的是绿色植物,树象征着绿色与生命,它是连接人类与大地母亲的脐带。经过成人洗礼之后,萨利与莫阿特来到灵树下,灵树的种子“水母――蒲公英”随风飘舞。在这个向神祈愿之地,他们行男女大礼。人与自然应似男女和谐,如此方能播撒生命的种子。这对于无神论者也不难接受,大自然就是我们的神,在神面前要懂得敬畏。如果我们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就会受到惩罚。片中说“她说过,一个力量的网络贯穿着整个生物链。”生物链环环相扣,破坏其中一环可能会导致深不可测的后果。如今地球物种正在加速消亡,全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功劳。当纳美人与人类混战,纳美人势单力薄即将战败,林中猛兽倾巢而出,帮助纳美人战胜了万恶的人类。此时此刻猛兽已经不是动物本身了,这个符号已转变成自然法则。

潘多拉星球的正义力量的化身就是以森林为寄托的“圣母”形象。森林中的圣母是人类社会流传已久的神话原型。在古代西方社会,圣母被看做是生命的主宰,能够使人死亡,也同样能够使人复活。圣母又往往化身为生命之树,从生命之树上取下的枝条,也具有同样的神奇效果,这段生命之枝逐渐演变为祭司或国王手中所持的权杖。《阿凡达》中,纳美武士之所以必须用灵魂树上的树枝做弓,恐怕也是基于相同的逻辑。圣母这一神圣的称呼其实就是寓意我们所向往的正义与自然规律的平衡。

(四)超导矿石

超导矿石完全可以体现人类在地球上所需要的一切资源。人类借助机器才能物质文明起来,而机器需要矿石类资源来制造、驱动。采矿肯定要破坏环境,比如迫在眉睫的全球变暖。人类近现代文明极度依赖矿石资源,除了污染外还有一个可怕的后果:战争。影片中那个项目负责人说:“这个小蓝石价值两千万美金,这就是惟一的理由……值得我们付出一切。”为了矿石资源人类打仗,到底是造福还是危害呢?矿石资源既可以让人类飞起来,也可以将人类毁灭。

一个虚拟的世界竟然能如此影响潜意识,实在可畏。全新3D的魔术把它们变成最真实可信的东西,让我们真的进行了一次潘朵拉之旅。卡梅隆通过3D让观众在梦幻世界里不仅能用眼睛看(SEE),他还让我们意识(BELIEVE),致使观众情愿相信梦境。

四、结 语

观众对《阿凡达》的心理迷恋犹如镜像阶段的自我迷恋,是欲望的身体在电影技术的支配下做出的无奈依靠。他通过阿凡达的世界唤起观众对人类现实生存的疑问。在这个时刻有这样一部电影能够用美、用梦,而不是灾难来给人类一计警醒,这确实让人由衷地感动。现在种下的因,将来或许是灭世的灾难,也或许还有潘多拉盒底的希望。作者从“生活之窗”“镜式文本”到“白日梦幻”,这三种最基本的电影隐喻形式,让读者对《阿凡达》有更深层的寓意理解。感谢卡梅隆导演给我们带来的,它用美丽的隐喻,给了我们“I see you”,这样的信念,翻起藏在我们心底童话般的梦想和对未来的希望,他所彰显的社会意义自然体现。

[参考文献]

[1]段运冬.电影隐喻:理论原点与逻辑延展[J].文艺研究,2008(10).

[2]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81-82.

[3][法]弗雷德里克•阿斯特吕克.科恩兄弟的电影[M].刘娟娟,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82.

[4][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5-166.[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M].黄勇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27-28.

[5][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46.

[6]杨恒均.阿凡达,引领伊拉克人民抗击美国侵略[OL]./?uid-77431-action-viewspace-itemid-417108,2010-01-11.

[7]Cameron sees metaphor for Earth in “Avatar”[N].LONDON:AFP:Dec 10,2009.

[8]Francesco Casetti,Theories of Cinema:1945-1995[M].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9:21.

第6篇:阿德的梦范文

照弗洛伊德老爷子的话说,梦境是潜意识的表达,你在清醒时表达不出来的情绪,在你睡着了以后梦境会帮你表达。我们每天都做很多梦,如果你将闹钟设定为半夜2点后每一个小时响一次,那么基本上你每次醒来时都会记得一个不同的梦。但是有时我们会做一些反复的梦,比如总是在梦里爬楼梯、被追杀,总是在梦里赶火车、考试等等。这些反复出现的梦,比起偶尔做的梦,对于理解我们自己来说更加重要,因为这说明反复出现在梦里的情绪是梦者生活中经常遭遇的(通常都是消极的),而且与这种情绪有关的压力并没有得到完全地处理,这才会在梦中反复地出现。

阿慕说到自己有这样一个梦:“晚上,天空没有月亮,有点凉,周围黑漆漆的一片,而且周围都是山。我自己一个人走在一条山路上,一开始没什么事,结果走着走着,突然发现两边都是坟墓,我就跑起来,但是好像永远没有尽头,跑着跑着就觉得头晕忽忽的,然后就头痛醒了。从小学一直到现在高中,时不时都会梦到一次,每次都是一样的景色,一样是我一个人走着,然后就头痛醒了。一直很疑惑这个梦到底表示了什么。”

梦里反映的这种情绪对阿慕的人生来说非常重要。尽管阿慕并没有描述出自己在梦里的情绪,但是从整个梦境的发展我们可以猜出,这个梦里最突出的一种情绪就是恐惧。那么是对什么恐惧呢?在梦里是坟墓。而我们知道坟墓常常象征着死亡,因此是对死亡的恐惧。你可能会说,谁不怕死啊。没错,每个人都怕死,但不是每个人会经常性地害怕死亡,经常性地因为思考死亡相关的事情而感到焦虑。对于阿慕而言,死亡,是与孤独捆在一起的,也许,孤独就意味着走向死亡,意味着永恒的无助。所以在阿慕的梦里,她孤零零地一个人走着,没有人陪伴,而且这条路永远没有尽头。在阿慕的生活中,一定也有类似的苦恼,感到孤独和无助。阿慕在生活中并不一定是个没有朋友的孩子,但是即便有朋友,内心中却总是有那么一种强烈的对于孤独和死亡的焦虑,正所谓“狂欢背后的寂寞”。

这种“死亡焦虑”是一种非常深层的焦虑,它可能来源于阿慕生命中的最早几年的体验,也许阿慕小时候孤单时没有得到妈妈及时的拥抱,或者伤心时没有得到妈妈温暖的安慰。这些让阿慕在生命最早的几年里给自己的人生涂上了一种孤独的底色。

第7篇:阿德的梦范文

一、《2012》的警示作用――世界灾难不可避免

执导过《独立日》《后天》的罗兰•艾默里奇俨然预言家一样告诫世人――人类最大的敌人是世界灾难。在其新片《2012》中,这种忧患意识体现得更强烈,仿佛要再次唤醒沉睡的人们。“2012”代表的就是玛雅人的“世界末日预言”。影片中,由滑稽可爱的小人物查理弗洛斯特引出玛雅预言。查理弗洛斯特虽然不修边幅,留着一头长发,让人觉得他像流浪汉。但他敢于揭露真相,通过自己创办的查理弗洛斯特电台节目吸引了很多听众。他说负责亚特兰蒂斯宇宙项目的梅耶教授是他的狂热听众,并寄给他一张政府造飞船的地图,然而,梅耶教授不久后就神秘地死了。查理弗洛斯特内心充满了对真理的炙热追求。他将玛雅预言制作成动画,放到因特网上。动画描述了玛雅文化发现地球有生命期限,根据玛雅历法,2012年太阳系行星排列成一条直线,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他冒着生命危险站在黄石超级火山口最高点,向全世界直播火山爆发,激昂高呼“无论你是谁,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信仰,明天我们都没有区别!”

在现实世界确实存在玛雅文明,他们对2012做出过预测。“世界末日预言”并非无中生有,很多科学家都在探索其中的秘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节目“2012――世界末日倒计时”描述了普林斯顿大学地质科学家探索玛雅预言的来源。地质科学家深入昔日古玛雅文明核心――墨西哥犹加敦半岛北部的奇琴伊察,这是最壮观的玛雅城市之一,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玛雅文明靠石刻与少数珍贵文献流传下来。其中,由玛雅天文学家排出的阴历引起人们关注。玛雅天文学家坚持不懈地在夜里观察天体的变化,并详细记录他们的观察。他们记录下自然界的循环和事件,以此预测出严重雨季、暴雨和飓风。古玛雅天文学家在犹加敦半岛制高点可能观察到2012年12月的冬至太阳将与银河的中央突起排成一直线,他们刻意把历书的最后一天设在2012年12月21日。为了弄清楚这一天会发生什么,地质科学家到德国萨克森国家图书馆查看玛雅时期仅存的原始文献之一 ――德勒斯登抄本,其最后一章描述了导致世界末日的气候巨灾。为了验证是否存在毁灭玛雅世界的气候巨灾,地质科学家远征秘鲁奎尔卡亚冰帽。因为,在冰中保存着该区数千年前完美的气候记录。他们发现5200年前这整块高原被突如其来的冰雪覆盖,这正好是新玛雅历书的开端。古玛雅人把时间看成循环,凡事都会重演。那么,2012年会不会再度经历另一个气候巨灾?

美国探索频道之“2012启示录.世界末日”对在2012年12月21日是否会发生灾难进行科学的探讨。几位专家对最可能造成地球灾难的源头进行详细的分析,那就是太阳。数十亿吨的热气和磁场从太阳内部喷射出来,以每小时几百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这是所谓的“日冕物质抛射”现象。通常,这些物质会被地球防护性的磁场抵挡住,常见的极光就是这一现象。有事实表明,地球磁场正在慢慢地翻转,这会使地球磁场力量减弱,而太阳粒子就会进一步穿透磁层,更加靠近地球的表层。有理论认为,接近地球的太阳辐射会被地壳中的金属传导、吸收,使地壳变得不稳定,这会引发地震和海啸。还有更大的灾难,那就是超级火山的爆发。这会导致大块的陆地被喷向空中。哈普古德理论认为如果地球大陆的平衡受到巨大冲击,地球上的所有地面可能会突然绕着地球的核心旋转。这会引发强烈的地震和巨大的地裂。但是,地质界并不认可这一理论。虽然,到2012年底,太阳活动即将进入它的下一个最高峰,黄石超级火山已进入红色警戒状态,科学家相信世界末日发生的概率很小。但科学家警告世人:世界在2012年12月21日终结的可能性和明天就迎来世界末日的几率完全一样。世界灾难不可避免。

二、《2012》中的美国――霸权解决不了世界灾难

在《2012》影片中,扮演拯救世界角色的地质学家阿德里安博士和美国政界要人安豪塞演对手戏。当阿德里安博士在印度得知来自太阳的中微子正使地心变暖,千里迢迢赶回美国,将关乎世界存亡的消息报告给安豪塞。正在开筹款宴会的安豪塞对阿德里安不屑一顾,责备地说:“我希望你和我的秘书约一下,或者让你的上司在季度科技汇报上跟我谈。”在阿德里安强烈要求下,安豪塞才引起重视。可以看出,阿德里安是正直、勇敢的科学家,而安豪塞是典型的美国官僚家。他们两人的斗争不可避免。在影片中,他们有四场斗争戏。第一次斗争。当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馆长告诉美国总统女儿劳拉,他要在明天的新闻会上揭露真相,却不幸遇难。劳拉义愤填膺地闯入总统办公室,责问总统。阿德里安私下试探安豪塞,询问这件事是否与他们有关。安豪塞隐瞒了真相。阿德里安继续追问什么时候告诉全国人民地球危机,安豪塞认为维护政府形象要比人民知道真相更有用。第二次斗争。大地震摧毁南美洲并造成200万人死亡,伦敦被迫停止第30届奥运会,各地人民处于恐慌、骚乱中,阿德里安认为现在应该发警报。安豪塞以保护总统和保证物种延续为由,拖延时间。第三次斗争。安豪塞得知总统没来、副总统飞机失事、参议员代表不知去向,他的权利欲望极度膨胀,私自决定起飞。 阿德里安认为他没有这个权力。安豪塞当即以阿德里安将计划告诉他父亲的事来要挟他,并公开承认为了保守秘密而监控所有的人。阿德里安针锋相对地揭露杀害泄密人的事,安豪塞诡辩这些人是国家的公敌。这一次,他们两人的关系已到达破裂的边缘。在“诺亚方舟”上,劳拉看见身着珠光宝气的贵人,质问安豪塞:他们是如何选取的?安豪塞欺骗她,美其名曰由世界各地专家挑选。劳拉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他们的支票在起作用。安豪塞狡猾地宣称,如果没有那些富商们的巨额资金,整个计划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可见,安豪塞是拜金主义者,根本不顾人民的死活。阿德里安看清楚他的本质,决定不再向他屈服。第四次斗争。当海啸来袭,贵人们未能登上方舟而在码头相互碰撞,相继跌落入海。阿德里安直接向各国元首提出请求,安豪塞以“拯救全人类,遵照计划行事”为借口拒绝他们上船。安豪塞为保全性命,不顾先前签下的协约,视贵人生命如粪土,这是他丑陋灵魂的表现。虽然,阿德里安最终说服了各国元首,挽救了这些贵人的生命。但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民呢,还包括第一时间告诉他地球危机的印度科学家,都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生命。美国总统毅然决定留下来并向全世界广播灾难消息,他无可奈何地说:“灾难将要降临我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真希望我能告诉你们,我们有能力抵御这场灾难。”美国拯救不了世人,根源在于以安豪塞为首的霸权主义只为一小部分权贵服务,剥夺广大人民的权利。

三、“中国梦”――和平崛起的中国应该参与世界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不单表现在杰克森一家如何历尽千辛万苦,最终逃上诺亚方舟。把镜头切换到2012年中国西部喜马拉雅山谷,正有序地帮助附近灾民重建家园。也正是这个地方,创造出人类生存的希望。这里是制造诺亚方舟的地点。当各国要人步入诺亚方舟基地的时候,安豪塞由衷地说:“选择中国没有错,交给其他国家根本不可能完成。”更深层次地思考,影片反映出对美国霸权主义的绝望,对和平崛起的中国寄予希望。在影片的结束,阿德里安感慨地说:“无论在哪里,人类都应该亲如兄弟”。这是影片的“梦”,也是“中国梦”。《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一书认为:作为世界大国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利益,也要维护他国的利益。本书指出“中国梦”就是要建立“无霸世界”,提出了“世界太重要了,不能把他交给美国”的重要观点。[2]这个“梦”绝对不可能在霸权主义中诞生。在《2012》影片中,世界大部分的人民在灾难中苦苦挣扎,直至死亡。而有钱、有势的小部分“精英”就能在宽敞的诺亚方舟苟且偷生。这不是全世界人民希望看到的结局。中国能否实现这个“梦”?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以及国际秩序理念的更新,中国被推向国际舞台中心。[3]2008年11月15日,中国主席在G20上发表了“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的讲话,提出要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中国在国际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但是,中国仍远远落后美国。在影片《2012》中,中国人的角色只是建造工人,没有拯救世界的精英。这是现实,但并不代表我们无所作为。《中国梦》一书认为:中国的目标不能只局限中国,要放眼世界。参与才是关键,正如参加奥林匹克比赛,不强求第一,但要求进取、拼搏。只有勇于挑起建立和谐世界的重任,才能团结世界人民,共同抵抗世界灾难――不仅是自然造成的灾难,还有人为的灾难。

四、结 语

不论是否会发生世界灾难,中国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GDP规模、对外贸易规模都居于世界前列,军事实力足以震慑列强。中国的崛起建立在“无霸”的基础上,也正因为这一点,中国人民才能和世界各国人民一起走向幸福。罗兰•艾默里奇也认识到单靠美国解决不了世界灾难,必须和发展中国家一起努力,才能创造奇迹。《2012》是一部划时代的电影,它站在历史文化潮流的前沿。

[参考文献]

[1] 张妮.从《2012》看中国形象在西方媒体人眼中的变化[J].新闻战线,2010(01).

[2] 刘明福.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第8篇:阿德的梦范文

作者:魏得胜

出版者:湖南教育出版社

说冯梦龙与伏尔泰,不能不欣赏他们从道德入手所编写的爱情故事。正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两位文学家笔下的同类爱情故事,虽出自不同世纪、不同文化区域,但其框架结构却惊人一致,而所要表达的思想又正相反,这是我的兴趣所在。先来看冯梦龙先生编纂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故事(简本):

一日,庄生(庄子)出游山下,忽见一新坟,封土未干。一浑身缟素,坐于冢旁,手执齐纨素扇,向冢连扇不已。庄生怪而问之:“娘子,冢中所葬何人?为何举扇扇土?”

那妇人道:“冢中乃妾之拙夫,不幸身亡,埋骨于此。生时与妾相爱,死不能舍。遗言教妾如要改适他人,直待葬事毕后,坟土干了,方才可嫁。妾思新筑之土,如何就干,因此举扇扇之。”

庄生心下不平,回到家中,将妇人扇冢,要土干改嫁之言(向妻子田氏)述了一遍。田氏闻言大怒:“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哪见好人家妇女吃两家茶睡两家床?若不幸轮到我身上,这样没廉耻的事,莫说三年五载,就是一世也成不得。梦里也还有三分的志气。”

过了几日,庄生忽然得病……气绝。田氏扶尸大哭……到了第七日,忽有一少年秀士(自称楚国王孙)拜在门下,特来相访。见庄生已死,口称:“可惜!”向灵前四拜……田氏一见楚王孙人才标致,就动了怜爱之心,只恨无由厮近。楚王孙道:“先生虽死,弟子难忘思慕。欲借尊居,暂住百日……”田氏道:“通家之谊,久住何妨。”

……约莫有半月了,那婆娘心猿意马,按捺不住……恨不能一条细绳缚了那俊俏后生脚,扯将入来,搂做一处……是夜,那婆娘收拾香房,(携楚王孙)正欲上床解衣就寝,忽然楚王孙眉头双皱,寸步难移,登时倒于地下,双手摩胸,只叫心疼难忍。(随楚王孙而来的)老苍头代言:“无药可治,只有一物,用之立效。”田氏急问:“所用何物?”老苍头道:“生人脑髓。”田氏道:“不知死人的可用得么?”老苍头道:“凡死未满四十九日者,可用。”田氏自己寻了砍柴板斧,往后边破屋中(先夫的棺材停放处),觑定棺头,双手举斧,用力劈去……棺盖便裂开了。只见庄生从棺材内叹口气,推开棺盖,挺身坐起……那婆娘精神恍惚,自觉无颜,悬梁自缢。庄生见田氏已死,解将下来,就将劈破棺木盛放了她……庄生取火从草堂放起,屋宇俱焚,连棺木化为灰烬,只有《道德经》不毁。山中有人捡取,流传至今。庄生遨游四方,终身不娶。 (后)得大道成仙。

再来看伏尔泰《查第格》的简本故事(主选《鼻子》一节):

有一天,阿曹拉散步回来,怒气冲天,大惊小怪地直嚷。查第格问她:“亲爱的妻子,你怎么啦?谁把你气成这样的?”她说:“唉,我亲眼目睹的事……我本想去安慰高斯罗的年轻寡妇。前两天,她才替年轻的丈夫盖了一座坟,坐落在那片小溪环绕的草原上。她悲痛万分,向所有的神明发誓,只要溪水在旁边流一天,她就在坟上守一天。”查第格说:“好啊,这才是一位可敬的女子,真正爱她丈夫的!”阿曹拉回答:“你可想不到我去看她的时候,她在干什么呢!”查第格道:“那么她在干什么呢?”(她说)“把溪水引到别处去。”阿曹拉接着破口大骂那个年轻寡妇。

查第格有个朋友叫加陶,就是阿曹拉认为比别人更老实更优秀的那种青年。查第格把计划告诉加陶,送了他一笔重礼,希望他对自己忠心。阿曹拉在乡下一个女朋友家住了两天后回来,仆人们哭哭啼啼地说,她的丈夫前一天夜里得暴病死了,他们不敢报告她凶信,已经把主人葬在花园尽头的祖坟上。阿曹拉哭了,扯着头发,赌咒说要寻死。当夜加陶来要求和她谈谈,两人都哭了……

夜饭吃到一半,加陶忽然叫苦,说脾脏剧烈作痛。那太太(阿曹拉)又着急,又殷勤……她甚至不惜高抬贵手,摸摸加陶痛得最厉害的胸部侧面,很同情地问道:“这种痛苦的病。你可是常发的?”加陶回答说:“有时候几乎把我命都送掉;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止痛,就是要找一个前一天新死的人的鼻子,放在我胸部侧面。”……于是她(阿曹拉)拿了一把剃刀来到丈夫坟前……预备割他的鼻子,查第格却爬起来,一手按着鼻子,一手挡住阿曹拉的剃刀,说道:“太太,别再把那年轻的高斯罗寡妇骂得那么凶了;割我鼻子的主意,和把溪水改道的主意还不是半斤八两。”

……过了一些时候,阿曹拉的脾气变得太不容易相处了,查第格只得把她退婚……(查第格的最后一桩婚姻,使他成为巴比伦的国王)

冯梦龙编纂《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时间,约在l625年;六七十年后的1694年,伏尔泰才在巴黎出生。等到伏尔泰写出中篇小说《查第格》时,东西方这两个酷似的爱情故事,其成文时间差不多已相距一个世纪。假如在这二者之间存有某种关联(比如影响)的话,伏尔泰肯定是《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的受益者;不妨进一步假设,中国的宋、元、明时期的小说,已经流传至中东地区和西方世界。如果否定这些假设,我们无法想象相隔一个世纪的东西方,何以出现两个框架结构如此相似的爱情故事。

但我们很快就发现,两个爱情故事却在结尾处分道扬镳了。冯梦龙编纂下的田氏自觉无颜,悬梁自缢,而伏尔泰笔下的阿曹拉只是被查第格退婚。两位男主角的结局也不同,庄生把田氏入棺后,一把火把家烧了。注意,屋宇以及装殓田氏的棺木,全都烧得干干净净,“只有《道德经》不毁”。从此,庄生遨游四方,终身不娶,后得道成仙。查第格则再历爱情与婚姻,最终使他成为巴比伦国王。

两篇小说的框架看似如出一辙,实际在艺术构思上却有天壤之别。如庄生的那把火,什么都毁了,就是《道德经》不毁,暗示了道德的力量。我们也看到,做为丈夫的庄生并没有对妻子田氏的所谓不忠给以责罚(说明他是一个讲道德的人),田氏就自觉无颜地悬梁而尽了。既然庄生被证明无罪,那么田氏就一定是死有余辜。这就是道德统摄下的社会,一个人的所谓不忠(即臣忠君、子忠父、妻忠夫的格局)既构成天大的罪过,那么违者自裁也就成了千百年不变的铁律。在这里,道德的残酷无情和道德作为隐形杀手的一面凸现出来。

伏尔泰未作相似的结尾处理,首先是他所接受的文化不同(1726年,伏尔泰来到英国,接受了为期三年的君主立宪制思想的影响),再就是来自他对道德的不遗余力的批判。如伏尔泰在《查第格・殉夫》一节中写到:“那时阿拉伯有个惨无人道的风俗,源出大月氐,由于婆罗门僧的影响,在印度已经根深蒂固,大有蔓延全部东方国家的危险。一个已婚的男人死后,他的爱妻倘要成为圣女,就得当众抱着丈夫的遗体一同烧死(今之印度一些落后地区仍遗留着这一风俗――魏得胜注)。”

谈到殉夫一节,伏尔泰借商人赛克多的嘴说:“妇女投火的习惯已经有一千多年。经过时间钦定的老规矩,谁敢变更?还有什么东西比古老的陋俗更不可侵犯的?”伏尔泰又借查第格的嘴讲:“要讲古老,理性更古老。”这是伏尔泰小说的最基本思想主张,即无论什么人,也无论有什么样的人格缺陷,都有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在伏尔泰的笔下才会有一个圆满的道德结局:既让查第格走向幸福,也不致因其前妻阿曹拉对丈夫有过所谓的不忠而落难。

第9篇:阿德的梦范文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前一天还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被降了下来。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意识到,只有祖国富强,国家才有尊严。而要国强就必须有现代意识的人才,要培养人才就得办学,于是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从此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张伯苓把振兴中华当成自己的人生理想,不遗余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出振兴中华的人才。他把自己个人的理想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黄恋斐)

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这两部大书给予的。在纷纭的年代,文学是最容易被利用的,但沈从文坚决地对那些试图把文学捏成他们喜欢的模样的人说“不”。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文学的纯洁性与他人、与时代论争。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的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的方案。他常常说,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所以他一改温润的性格,与崇尚政治的左翼、与娱乐至上的海派争论不休。

在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后,沈从文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心情,放弃了文学写作。建国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取得了卓然的成绩。

沈从文就这样保持着他那纯粹的人性的光芒,为展示纯洁的文学之美而守护住他的创作理想。

(十 七)

阿波罗登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一直在中国民间传诵,中国人也因此把登月作为一种梦想,不断地追求着。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号”飞船首次把人类带往月球,实现了人类的登月之梦。

飞船抵达月球表面,船长阿姆斯特朗首先走上舱门平台,面对陌生的月球凝视了几分钟后,挪动右脚,一步三停地走下了扶梯。5米高的9级台阶,他整整花了3分钟!随后,他的左脚小心翼翼地触及月面,而右脚仍然停留在台阶上。当他发现左脚陷入月面很少时,才鼓起勇气将右脚踏上月面。这时的阿姆斯特朗感慨万千:“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18分钟后,宇航员奥尔德林也踏上了月面,他俩穿着宇航服在月球表面上“游动、跳跃”,拍摄月面景色、收集月岩和月壤、安装仪器、进行实验和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回探测信息。这一系列行为宣告人类登月的梦想实现了。

梦想是人类飞翔的翅膀,梦想驱动着我们前进,梦想让我们不畏艰难,梦想让我们敢于挑战。航天史上这位“巨人的一跃”,使得我们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黄恋斐)

布兰德:从完成到完美

汤姆·布兰德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总领班。

布兰德从福特汽车公司一个制造厂装配线上的杂工开始做起,先后进入汽车椅垫部、点焊部、车身部、喷漆部、车床部等13个部门工作,利用在每一个部门埋头苦干做小事的机会不断获得成长。布兰德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的学生,他的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老总,家境非常富裕。布兰德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管理梦想,因此他来到了福特汽车公司,从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的杂工做起。

刚开始,车间所有的工人都认为布兰德一定是没有技术或者没有文化才来这里混口饭吃的。半年后,布兰德申请调到汽车点焊部去工作,由于他在做杂工期间做得特别认真,他的申请很快就被批准了。在点焊部,布兰德系统地学习了焊接的技术。接着,他又申请调到车身部、喷漆部、车床部等部门去工作。在三年的时间里,布兰德把车间的每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做遍了。最后,他申请去汽车装配线上工作。布兰德的一系列举动不仅让同事不解,更让他的父亲不解。布兰德给父亲解释道:“我是以整个车间为目标的,所以我必须熟悉车间的整个流程,因为从完成到完美并不是一步的距离。”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