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湖诗句范文

西湖诗句精选(九篇)

西湖诗句

第1篇:西湖诗句范文

1、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宋苏轼《夜泛西湖》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3、唐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四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西湖诗句范文

“空灵”与“模糊”是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诗歌的审美在于怍者所创作的诗境,所谓“诗中有画”很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的境界,读一首诗就像欣赏一幅画,中国绘画就具有“空灵”与“模糊”的特点。李白的《望天门山》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都可谓“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作,只是各自所创设的诗境不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把两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放在―起,意在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风光。

诗境的空灵是确定的判断,也是自然的再现。《望天门山》开头两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首句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借山势写水的汹涌;次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力,借水势写出山的奇险。两句诗充分展现了作者创设的空灵意境,再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天门山的雄姿,诗立脚点在孤帆上,尤其是一个“出”字,让人如身处其境,逼真地再现了舟行江中望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最后―句传神地展现了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全诗一句一个画面,诗句流畅似脱口而出,全无刻意修饰,但深入体味便觉意味隽永,这正是诗歌创设的最佳空灵境界。

模糊之境则使人似坠云雾之中,诗境创设的形象本身先已模糊,其内涵也单一而不确定,往往使人做出多种不同的理解,它不是唯一的、确定无疑的审美判断。《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句写出了西湖水光山色、睛雨姿态。首句写太阳照射下荡漾的湖波,次句写雨幕笼罩下的山影。两句所描摹的正是当天先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真实景观,创设了一种空灵秀美的西湖胜景,显得更加真实优美。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为描写西湖的千古绝唱,然而作者表现的意境又恰恰是非常模糊的、不确定的,西湖到底有多美,作者把她比作西施,而谁也没有见过西施是怎样的美,事实上是你认为有多美就有多美。可见诗境的这种模糊、朦胧和不确定性,并非是西湖的自然再现,而是诗人的艺术创造。特别是“淡妆浓抹”与上两句诗的“晴”与“雨”对应,“总相宜”与“晴方好”“雨亦奇”相呼应,充分展现了西湖的优美风姿。作者用“西子”比西湖,在诗境创造上,二者之美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通感妙喻,在于神似而不是形似,因为两者的美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美的艺术创造,既给读者的审美再创造以极大的诱发力,又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艺术空间。

诗境的空灵美和模糊美,既相关联又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空灵侧重于“内隐外露”,其内在意蕴虽然隐深,其外部形象却是豁朗的。《望天门山》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气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诗意是豁朗而确定的,但作者内含于心境的意义是隐禽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作者所表达的诗意却是内外隐含,虽然迷蒙不清,但使人读之韵味无穷,创设了一种模糊朦胧的美。这两首诗选编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个单元,是有目的的,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诗歌的意境创设,引导学生学好诗歌并对诗歌产生兴趣。

第3篇:西湖诗句范文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在文学上,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潮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品味·解读

走近西湖,撑一把油纸伞任一袭烟雨与你交谈,这是每一个诗人神往的境界;西湖给杭州冠以“天堂”的名号,当是莺歌燕舞,桃红柳绿,湖光山色,欢声笑语。大多数国人对于西湖的映像是从唐诗宋词中捕捉到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是苏轼“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西湖的夏日风光不与四时同;欧阳修泛舟西湖,“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白居易“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西湖更是他的流连之处。且看这幅春日行吟图: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全诗空间感十足,从孤山寺北出发,驻足贾亭,西望湖面景色,湖面春水刚与堤平,朵朵白云同湖面上的微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诗人一路来到西湖东边的白沙堤,在绿色杨柳荫下流连忘返。全诗紧扣“春行”,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事实也是如此,西湖的一草一木,一笑一颦,让人怜惜。

诗人的内心总是敏感而多情的,对初春西湖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了然于胸。那西湖水面涨起来了,连云儿也忍不住要贴近西湖的面颊。莺是“早莺”,春天的第一个音乐使者;燕是“新燕”,西湖上空的舞蹈精灵。一个“渐”字,道出“乱花”逐渐茂密浓郁的过程;一个“才”字,描绘出小草萌发生命活力的青春状态;尤其值得玩味的是一个“浅”字,“浅”多指水浅,此处言“浅草”,指小草初生长,但又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状态,写出了一派绿草如茵生意盎然的景象。“争”“啄”赋予画面以动态感,“迷”“没”则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这西湖迷人的春光。

一个“最爱”,是爱西湖,也是爱杭州,这人间的天堂。

当诗人即将离别杭州时,西湖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春题湖上》);当告别的那一天真的来临时,心中又有说不尽的遗憾,“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不到三年时间,“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西湖留别》)而西湖的身影只能在梦中重温时,诗人的风雅兴致也锐减,“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于是“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杭州回舫》)

如果说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如歌的行板,那么宋代孙锐的《平湖秋月》则是清幽激越的江南丝竹——

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

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平湖秋月”为西湖十景之一,三面临水,背倚孤山,所面临的湖面最开阔。沿湖建筑亭楼厅榭,错落有致,古风犹存。康熙皇帝游江南,品题西湖十景,在白堤西端与孤山交界处,立“平湖秋月”石碑。当然,在明清之前,“平湖秋月”的美景就早已走入文人墨客的视线。

白居易的春行西湖,是平民的西湖;孙锐的秋夜西湖,则是诗人的西湖,一个人的西湖。

月光清冷,诗人泛舟归岸,那吱呀吱呀的划桨声应和着流水的哗哗声,是写给秋夜的乐谱。西风渐起,月色下的白浮萍、红水蓼,经受得住秋夜的风寒么?万顷湖面,月光跳跃浮动,快意人生,人间天堂!

这首诗构思奇巧,首句写景,仰望天空;第二句叙事,回归人间,引起下文;后两句写景,有色泽“白苹”“红蓼”“湖光”;有气度,面临西风,却道“一色湖光万顷秋”!诗人的情感也是跌宕起伏的,仰首观月,寒意顿起,心中凄然;近望白苹红蓼,孤独寂寞,站立在秋风中;远望万顷湖面,心胸开阔敞亮,豪气满怀。

如今的“平湖秋月”景点有一楹联:“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如果是秋日造访西湖,大概选择一个月夜前行才最得个中滋味吧。

有人把西湖比作江南胸前的一块老玉,晶莹雅致又不失沧桑感。西湖不仅将她的花容欢颜留在了历代的诗词歌赋中,也将她的悲歌凄楚印在了史册上。南宋的林升慨叹,“西湖歌舞几时休”,只因“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元代赵子昂经过湖边的岳鄂王墓,一洒亡国之泪,“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明代的张煌言徜徉于梦里梦外的西湖,“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晚清康有为“梦入西湖数六桥”,发出了新时代的强音,“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流年似水,红尘如梦。若要领略西湖的诗情画意,需要像明朝的张岱那样,在月影婆娑抑或大雪封湖的寂寥时刻用心拜访。如果一味如今人般选在黄金周假期蜂拥而至,西湖的雅致到哪里去寻找呢?

名家·名作

《钱塘湖春行》赏析

这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突出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苍茫中,天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较宽广,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的景色。

第4篇:西湖诗句范文

[关键词]陈三立;鄱阳湖;诗

[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3)01-0096-08

[作者简介]胡迎建(1953—),男,江西星子县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赣鄱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古近代文学及江西文献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Title: On Chen Sanli's Poems of Poyang Lake

Author: Hu Yingjian

Abstract: Chen Sanli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ongguang Style in modern times. Due to Chen's special experience and his village service, he writes more than 80 poems of Poyang Lake in his journey to and from the lake, which reveal the beauty of lakes and mountains, the danger of the stormy waves and the feature of the lake. Many poems convey his grief for his broken family and country, sorrow for the death of his friends. With his superb artistic expression, Chen writes out historical sites around the lake, rich humanity culture, and sceneries and customs of the towns and ports on the way.

Key words: Chen Sanli; the Poyang Lake; poem

鄱阳湖以其丰硕的体态、明媚的波光、滔天的风浪,与之相依的山、岛,多少诗人过往,为之惊讶、震撼而赋诗。此湖处于南北东西水路交通的枢纽,多处为江湖锁钥,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其丰富的史迹与人文内涵,在诗中也有着深沉的印痕。近代大诗家陈三立,与鄱阳湖结下了大半生的因缘,使他写就了八十首鄱阳湖诗,占其全部诗作的百分之三,为鄱阳湖文学宝库增添了多彩的瑰宝。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义宁(今修水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吏部主事,未就职。后助其父陈宝箴在长沙推行新法。慈禧,父子同被革职,居南昌西山,后移居金陵。其父逝,葬于西山,从此他每年清明与冬至,自金陵溯江西上,渡鄱阳湖至南昌,前往西山扫墓。后来为江西士绅推举为南浔铁路协理、总理、名誉总理,又为铁路修筑事(其诗中谓为“乡役”),屡经鄱阳湖至南昌。其诗云:“岁时往还复经此”(《由江入彭蠡次黄鲁直宫亭湖韵》);“半生孤棹去来处”(《阻风鸡笼山次答小鲁见寄韵》);“一年六度过樵舍”(《过樵舍》)。可见他往返鄱阳湖之频繁。

陈三立现存最早的鄱阳湖诗,作于1892年夏前往游湖口石钟山时。其时四十岁。所作《游湖口石钟山歌》中云:“石钟别我十八年,重寻胜迹惊还喜。”逆推则为陈三立二十二岁时也曾游此,但未留下作品。又《湖口阻暴风六七日,因却还九江,取陆赴南昌》组诗其一云:

日日埃风天地昏,孤篷塞默坐烦冤。

长竿未探蛟龙窟,目断千帆敷浅原。

阻风停泊湖口,风卷尘埃,坐困孤篷之内,怎不烦闷?未能到大湖中一探蛟龙窟,唯眺望敷浅原而已。敷浅原指庐山。《禹贡》云:“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次首前二句写其行踪:“风云挥手日衔杯,百里春波去却回。”日日衔杯饮酒,无法经鄱阳湖到南昌,只有返回九江,由陆路前往南昌。

1929年,陈三立在七十六岁高龄时居庐山牯岭,则只有远望鄱阳湖而已。在小天池处俯瞰:“开窗纳湖江,孤屿眼中见”(《过访梁璧元翁小天池精舍作》);在五老峰远眺:“波蹙湖江浮日气,石攒刀箭斫天风”(《登五老峰绝顶》)。远处鄱湖波蹙,日气浮漾;近处岩石如刀箭斫开天风。一远一近,层次分明。重游旧地栖贤谷,在含鄱岭纵眺:“巨浸界长流,洲渚献凹凸”(《七月十三日携隆恪……至栖贤寺过玉渊憩三峡桥,遂寻琴志楼废宅三首》)。“巨浸”言远处鄱阳湖。这是鄱阳湖在他诗中最后的露面。然于此亦见其鄱阳湖的情结之深。

下面略按其诗作内容论述:

一、写出鄱阳湖湖光山色的瑰丽以及风浪之险,以及船行之感受

鄱阳湖平静时波光万顷,起风时则波浪滔天。陈三立这一类诗,首先是极力表现了风平浪静时湖光山色的美丽,并援引一系列的神话故事,展示了鄱阳湖的神奇。同时也可见其身心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放松,诗风超逸旷放。如作于1905年的《渡湖晴望庐山》诗云:

夜来风恶怒涛旋,晓起晴湖落鬓边。

贪近鱼身浮镜面,任移鸥翅拍吟肩。

披霄彩翠灵山气,中酒光阴归客船。

莫更作痴乞如愿,大姑迎我髻鬟姸。

风止天晴,行舟于鄱阳湖之上,贪看鱼身浮出如镜般湖面,任白鸥拍我吟肩。远望庐山这座灵山,满是彩翠。饮酒入船舱,如髻鬟姸美的大姑山在迎接着我的到来。写得亲近如此。大姑山又名鞋山,在湖口石钟山南,独峙鄱湖中。

又《渡湖望庐山口号》云:

谁掷青天卧作湖?晴云袅袅镜中呼。

斥仙浪向匡君语,身是持杯项曼都。

不知是谁,将青天掷下化为湖。湖水清澄,有如明镜,晴云倒映水中,欲呼之而至。后二句更写他望庐山而神飞其间。斥仙:古代传说中的水仙。郦道元《水经注·涑水》:“有项宁都学道升仙,忽复还此,河乐号曰斥仙。”项宁都又作项曼都:《抱朴子·内篇》记项曼都入山学仙,十年乃还,自云曾见天帝,因谒拜失仪,见斥来还。陈三立以斥仙自比,与匡君对话。匡君即庐山山神。传说周朝匡俗隐庐山,人去庐存。又《于吴城下三十里曰朱溪,乘汽船渡湖》诗云:

尻轮灭景万灵呼,雁鹜山川挂眼无。

肯向神君乞如愿,浮杯只乞缩江湖。

朱溪一作褚溪,在鄱阳湖西,今蚌湖湾内。“尻轮灭景”,极言汽船速度之快,连影子也见不到,雁鹜、山川顷刻不见。尻,屁股。景同影。将汽船比作尻轮。语出《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谓以尻为车舆而神游。诗人更盼向神君乞如愿以偿,能将江湖缩小如浮杯。“缩江湖”用费长房故事,传说他从壶公入山学仙,一日之间,人见其在千里之外者数处,因称其有缩地术。事见《后汉书·方术列传八十二》。

此类诗也写出了鄱阳湖风浪之险、行船之艰难。如:“骇飚务驱人,气与鱼龙上。举酒呼神君,如愿渠无恙”(《渡湖至吴城》)。狂飚大作,仿佛鱼龙腾起。故希望呼来神君,保佑平安无恙。“鱼龙”泛指鳞介水族。同在吴城所作如:“空飚刷层波,响梦趋轻舟。为客无根蒂,自恣冥冥游。撼床万铁骑,恐血长黄虬”(《湖尽维舟吴城望湖亭下》)。自恣己意,作冥冥之游,犹如无根之蒂飘荡于湖中。泊船于港,船被风浪撼摇,如万千铁骑冲撞而来。又:“烈风促夜舟,重湖托杯渡。骊龙睡正酣,已破公超雾”(《晨霁过吴城江上遣兴》)。骊龙《尸子》卷下:“玉渊之中,骊龙蟠焉,颔下有珠。”葛洪《抱朴子·祛惑》:“凡探明珠,不于合浦之渊,不得骊龙之夜光也。”“公超雾”:《后汉书·张楷传》,张楷字公超,通《严氏春秋》、《古文尚书》,隐居弘农山中。其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诗人过鄱阳湖,遇烈风而船行甚迅,有如杯浮而至吴城。

又如1904年所作《清明前二日阻风南康府城下》诗云:

鼓轮梦寐间,微觉风水怒。稍久益簸掀,恶浪聒无数。朦胧复睡去,两戒落何处。促与雷霆斗,奋挟蛟鼍仆。晨起怪安便,窥窗得港树。船人缩手语,滔天那可渡?隐隐南康城,旁有巍塔据。庐阜蹲穹霄,蔽亏满烟雾。冥想聚仙真,但辨投雁鹜。其下极泱漭,喧豗肆吞吐。浮生委行旅,对此泪独注。我为上冢儿,节候切奔赴。而又遮遏之,九原更百虑。提挈所哀苦,终向灵君诉。丛芮响犹劲,孤尊暮。辗转拊枕叹,魂绕西山路。

船如簸箕被掀起翻转,凶猛的浪头在不断地聒噪。船在风浪中,犹如与雷霆相斗,浪如蛟龙鼍鼋扑来。将风浪初起至大作的情景描绘得逼真如现。泊船于南康城(今星子县城)前的湖港紫阳堤内,然次日仍是“滔天那可渡”。因窥城岸与庐山风光,城东有高塔。西望庐山,如蹲在天空下,冥想其处有仙人相聚。风浪喧豗,阻其扫墓行程,“上冢儿”即言为父母扫墓的儿子。他焦急如焚,哀哀欲诉,乞天转晴而风止,早日到达父母墓地所在的西山。

又如航行于鄱阳湖时所作《泊虾子塘》诗云:

冥冥湖上舟,芥置一杯水。焉知止泊处,但有风掠耳。星辰悬灯烛,洲屿列鼎簋。鸥鹭避不前,鼍龙伏不起。客心贮然疑,窃比南溟徙。鼓音出港汊,聚艇缘迤逦。既觉豚入苙,反笑鸾栖枳。江湖贵相忘,谁乞如愿婢。倒醖懒作盏,聊用矜爪嘴。

“芥置一杯水”、“窃比南溟徙”、“江湖贵相忘”。连用《庄子·逍遥游》语甚多:“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以此表现水势之壮阔有如南溟,舟如一芥之微,相忘于江湖。“鼓音出港汊,聚艇缘迤逦。”描写避风港汊之情景,击鼓出入,舟船相聚,沿岸迤逦。

然而陈三立的诗也写出波浪之壮美,能助人鼓涌郁勃之气。如《晓发吴城渡湖》次首云:

起望银涛万弩攒,贯虹精气不能寒。

骑鼋恍接唏嘘语,始信人间行路难。

航行在浩瀚的鄱阳湖上,白浪如箭弩急驶,仿佛骑在鼋背上神游,而近聆鼋的唏嘘之语。又如《夜渡宫亭湖》诗云:

满枕轰轰汩汩声,飞舟一夜指吴城。

栾公袖卷波涛去,看取珠宫明月生。

启程时机声轰鸣。渡湖至吴城,诗人内心欢喜可知。故以为栾公袖卷波涛而去,明月高照,湖面辉映,仿佛珠宫也。栾公即栾布,吴楚七国之乱时,以军功封俞侯。

二、以如椽之笔,写出鄱阳湖的特有形势

鄱阳湖南阔北窄,固然曾有诗人写到过这一特征,但陈三立更能以形象的譬喻与拟人手法描摹其形势,历来罕有比肩者。如《泊湖口》一诗云:

宫亭迷首尾,但有瓠壶腹。

引吭循舌下,哆口又微束。

大江横啮之,倾注无不足。

馀涎纳若拒,澄浊界匹幅。

夜舟插崿罅,万象相照烛。

戍鼓挝参差,旄帜影岩屋。

苍紫下扑入,摩荡千里目。

云间缺月上,坐看石钟矗。

阻绝不得往,想象僧传粥。

蛟鼍几出窥,涛澜闻击触。

起句言宫亭湖即鄱阳湖至湖口一带水域,口窄肚大,如瓠壶腹。至湖口一带适如咽喉般窄小,而石钟山如口中舌头。张口而又略被紧束。将鄱阳湖当作动物来描绘,别开生面。长江横啮湖口,江水之馀澜如涎,若纳而又拒收之。极写江湖吞吐之状。湖水清澄而长江混浊,形成清与浊的界线奇观,即“澄浊界匹幅”之谓。至“夜舟插崿罅”,转写石钟山之峻而多洞窟。写戍鼓之响,旄帜之影,“苍紫”之山色扑入鄱阳湖中,涛澜之拍岸,无不生动如画。诗人的写实本领在其锐利的观察力再加上丰富的想像力。又七绝《夜渡宫亭湖》次首诗云:

宫亭湖尽蛇首尾,五老峰留蛟角牙。

应笑古来无此客,昏昏搜句煮春茶。

鄱湖尽处,犹如蛇至其首。再看五老峰,犹如剩下一点蛟角牙。《宫亭湖伤夏舒堪》诗则写到造成鄱阳湖风浪之险的地势原因。起首云:

宫亭险在山,叠嶂与风抵。

拗怒轩大波,风旋波愈诡。

漂没岁相望,憧憧杂人鬼。

逢汽船通,劣胜篙橹耳……

宫亭湖风浪之险恶,乃是因为湖边叠嶂(当指庐山)与大风相遇,拗怒而掀起轩然大波,风旋转而波浪愈加奇诡难防,所以每年均有沉船事故发生。又如《晴晓渡宫亭湖》诗云:

钩络群峦绿已齐,飞光酿暖一湖迷。

柁楼淅米饥乌下,庙树攒旗叫雁西。

俨对澜漪呵镜面,可营垦牧到沙脐。

送迎五老输旁笑,食籍宁携百瓮齑?

此诗独出心裁,将群峦之绵延比作钩络,而飞光之“酿暖”而“一湖迷”人,亦自有韵致。颔联中的柁楼,谓船上操舵之室。亦指后舱室。因高起如楼,故称。淅米即淘米。《仪礼·士丧礼》:“祝淅米于堂,南面用盆。”饥饿的乌鸦,见船上淘米而飞下欲啄。腹联流水对,上句言面对微澜,湖面如镜,下句言不知是否可以在湖畔沙山腰部垦殖放牧。其时,陈三立友人江苏南通人张謇邀他在东海滨围海垦荒,他未听从,却有在鄱阳湖边垦荒之想。

三、写鄱阳湖之风浪,寓其家国之恨、友逝之悲

1900年,陈三立第一次乘船自江宁经长江过鄱阳湖来西山扫墓。作《由江入彭蠡次黄鲁直宫亭湖韵》诗云:

吾生有涯知无涯,自分愚浊长终尔。

昊天震愆逢百罹,岁时往还复经此。

十年记语庐山僧,登高眺远留茅亭。

今日扁舟入湖口,可怜湖水浓于酒。

四迷洲渚浸渺冥,群鸥丛雁纷相迎。

举钓长竿诺已宿,大波为山风为屋。

去去榆枋逐卑飞,白头逃世此中归。

胸置灵君铲城府,鼍驾龙吟遍处处。

青霄引我万斛舟,我百不如焉足羞!

独有千秋万岁恨,斟酌蓬蒿殉一邱。

第三句“昊天震愆逢百罹”,这是作者自言因戊戌后遭父丧之变故,此时恰逢八国联军攻入京城之国难。“震愆”即震惊遭罪,语出自《楚辞·哀郢》:“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忆及十年前在武昌时来游庐山,当时有买地卜居庐山之念。故云“十年记语”。“可怜湖水浓于酒。”在愁苦人看来,鄱湖之水比酒还要浓也。“四迷洲渚浸渺冥。”极目远眺而迷惘,汀洲岸渚,如浸润于渺茫之水中。“群鸥丛雁纷相迎”,言其水鸟之众多而有情迎我也。“举钓长竿诺已宿”,言其终于夙愿得偿,能到鄱阳湖钓长鳌也。盖曾有诗云:“长竿未探蛟龙窟”(《湖口阻暴风六七日,因却还九江,取陆赴南昌》)。“大波为山风为屋”,言鄱阳湖风浪之高也。“去去榆枋逐卑飞”两句,言当年游石钟山而未能至此,而今老大白头,始能一过鄱阳湖。榆枋:榆树枋树。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喻狭小的天地。末言难以消弭千秋万岁恨,不知何时归卧乡国,老死蓬蒿之下,有飘泊之恨。写来极为沉著。同样是借风浪写家国之恸,《舟夜感赋》虽简省却更为惊警:

吼浪风犹满,移檠意有初。

将携十年泪,狼藉半船书。

众醉为何世,天亡欲到余。

飘魂乱呼雁,江色夜吹嘘。

呼吼的风浪声与其哀愤的心境相呼应。颔联言其携泪之悲,此时距光绪十七年来游石钟山恰近十年,其间历多少变故。此时不知为何世,“众醉”语见《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感慨家国之亡,殃及自身。沉著语也。他自觉如飘零之魂,呼雁为侣而雁未至。

又如《夜舟泊吴城》诗的后四句:“灯火喧渔港,沧桑换独醒。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写景与抒怀对仗,一写吴城港口之灯火,一写己之忧患。末联言己犹怀国家中兴之想,故听画角之声而振奋。又有《阻风鸡笼山次答小鲁见寄韵》诗云:

咫尺城闉隔醉吟,风飞沙暗万乌沉。

半生孤棹去来处,一夜荒江辗转心。

残世声名堪老丑,寤歌徒侣可追寻。

颓阳不管鱼虾市,卧听春天澎湃音。

鸡笼山在吴城附近。风阻船于此山下而不能前进,其时风沙弥天。他向友人诉说己怀与处境。半生来往水程中,辗转荒江。末世声名何用,故自贬为老丑。尚可追寻寤歌徒侣,此则指诗题中的友人黄嗣东,字小鲁,汉阳人,署陕安兵备道。末联写眼前所见,颓阳即坠山之日,不管鱼虾市场,不为之光照,却说得太阳有意识也。独我卧睡于此,听荒江之涛声也。

老友李有棻,号芗垣,萍乡人。初为江宁护理总督,后被罢官闲居在家。江西铁道公司成立时,被推举为总理。1906年夏,他与家人乘船往九江视察铁道工程,船行至宫亭湖域火焰山附近,被另一船撞沉而身亡。陈三立过鄱阳湖,当看到李有棻沉船处,痛定思痛,感怆万分。其《晨起望循江诸山,旋抵九江易舟渡湖泊姑塘》诗中云:“就跳犯湖舟,摇兀玄雾里。五峰吐石气,鸥情澹千里。余怀哽旧历,沉累恍移指。蛟鱼或骑出,冷向涛澜语。”自注云:“谓故友李芗垣、夏舒堪溺没处。”船在风波中摇晃,他的心弦也不由得抽搐起来,为旧迹而哽咽。此诗可与《宫亭湖伤夏舒堪》诗参看,后者云:

往者从湘纍,莫赎萍乡李。

至今鸦乱啼,冤魂欲出语。

骇听一孤儿,载柩姑塘尾。

春交腊将终,身又殉渺瀰。

七日获流尸,哀母目犹视。

舒堪秉孝悌,器干亦称美。

比岁歼我良,滔天指祸水。

金椎彼可遵,尺寸牵棘枳。

苦乏缩地方,疚恨陷其死。

综观利害途,多口义何取。

仰天饥鹰翔,有陨并作诔。

“往者”两句回忆当年曾随从李有棻,万死也难赎回李的生命。“湘纍”言投湘水而死的屈原。《汉书·扬雄传》:“钦吊楚之湘纍。”注引李奇曰:“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纍也。”此言李有棻蹈屈原沉江之举。夏舒堪来寻李有棻尸入棺,载运至姑塘,不幸又遇溺身亡。夏舒堪秉性孝悌,器材称美。歼我良人,祸水滔天,为棘枳所牵累。引为疚恨的是,无缩地之方以救,陷其于死地。

1913年7月,在石钟山宣告讨袁起义,袁军李纯部攻占湖口,起义失败。袁军遂在江南大肆烧杀掳掠,殃及平民。其时陈三立迁居上海,因战乱未能到西山扫墓,二年后始返南京,恢复每年二次的西山扫墓。其《渡湖抵湖口》诗中云:

烽燧气不散,丛雁绕哀鸣。

负嵎亦奚为?但博啼妇婴。

喋血百里间,井闾烧榛荆。

我过揽形便,笑成竖子名。

亘古积一閧,快殉蛮触争。

蛟鲸伏相啮,雪浪淘豪英。

五老蹲寥廓,阅世有馀情。

“烽燧”两句言发生在湖口的一场战事,见作者悲天悯人之情怀。“喋血”句咏袁世凯派兵镇压湖口起义事。“笑成竖子名”,语出自《晋书·阮籍传》:“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此讥袁世凯窃据国柄。湖山形胜不可恃,徒然博得妇婴哀啼、乡井烧为榛荆而已。自“我过揽形便”之后,发抒议论,以宇宙时空观来看,成败不过如蛮触之争。蛟鲸啮人,雪浪淘尽千古英豪。只有庐山五老峰在默默观照古往今来。樊增祥对此诗评价极高,他说:“高议从静辞出,是老僧杀人手段。”①

又如同一题材的《三月廿七日别南昌晚泊吴城望湖亭下》诗,相比而咏时事较为隐晦:

十月城中饮,低徊父老言。

买船逢雨断,苏病视江奔。

岸草销兵气,山云是梦痕。

前朝依桨燕,向我尚飞翻。

首联言南昌见父老相与饮宴,别后忆念不已,自有亲切之感。颔联至吴城镇港口,买船渡湖,适逢雨停。病初愈后,“视江奔”言观看赣江汇入鄱阳湖。腹联言兵气渐销,兵气言民国初年在此的战事氛围。以“山云”喻“梦痕”,寓世事沧桑之感慨。末联“前朝”指清朝,两句化用刘禹锡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

“独立苍茫自咏诗”,此类鄱阳诗寓其时事、家国之慨,融汇其辛酸的血泪,有很强的现实感,撼人魂魄。

四、咏鄱阳湖畔史迹和人文

鄱阳湖处南北水路交通的黄金通道,历史上,不少名人生活在湖畔,或过往于此湖,更有不少水上大战在此展开。丰富的史迹与人文,络绎奔凑陈三立笔下。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生活在庐山南麓,鄱阳湖滨。陈三立《渡湖望庐山口号》一诗表达了他对陶渊明的敬崇:

指点渊明家上京,墟烟犹带白鸥横。

颦眉别有醉眠处,万古孤篷浪打声。

诗人指点渊明故居与遗迹,有不胜依依向往之意。此诗句句有出处。陶渊明《饮酒》诗:“畴昔家上京。”清曹龙树《陶潜故居辨》云:“南康郡(治星子县城)西五里玉京山,又名上京,有陶渊明故居。宅东背山皋,望郡城在迩。西面田畴,一川屈曲,春夏可进小船。”墟烟”化自陶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白鸥横”化自陶渊明《游斜川诗序》:“水鸥乘和以翻飞。”“颦眉”用慧远邀陶渊明入白莲社,渊明至则“攒眉而去”典故。渊明故里有醉石,在庐山南麓,相传陶渊明醉卧其上,石上有枕痕,故名之。“孤篷浪打”化自《归去来辞》中的“舟摇摇以轻飏”意。

樵舍在南昌北面,赣江由此北流不远处即鄱阳湖。陈三立《过樵舍为明宁藩娄妃殉节处》诗云:“樵舍风光聊可攀,沉沉津鼓吏临关。至今涸鲋容泥滓,只有轻鸥自往还。终古英灵笑乡井,片时安稳看江山。胸中作恶万端过,为借春云照鬓颜。”娄妃为宁王朱宸濠妃。宸濠觊觎皇帝宝座,不听娄妃劝,正德十四年在南昌举兵谋反,仅三个月就被王守仁领兵击败。娄妃在宸濠事败后,自沉于樵舍赣江中。此诗首联起句点题,“可攀”见诗人之感慨。将娄妃誉之为“英灵”,笑乡井小人见识陋浅。末联念及宸濠之乱而胸中作恶欲呕吐,寄慨深沉。

清咸丰间,太平军一度占领石钟山,封锁鄱阳湖出口,困湘军于湖内。湘军统帅曾国藩在南康城前湖上几欲投水自尽,被部下劝止。后来彭玉麟率水师攻下石钟山,扭转形势。太平军败后,曾国藩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同治中兴的最有名勋臣。陈三立《湖尽维舟吴城望湖亭下》诗中云:“习战听鼓角,闲评毅勇侯。历世贱一匡,未改疮雁投。”听鼓角之声,闲话当年曾国藩率湘军与太平军在鄱阳湖之战。虽能一胜而匡扶大清帝国,却仍未改疮雁遍野的现状。诗中不无憾意。

又如《渡湖至吴城》一诗云:“饤眼望湖亭,烘以残阳柳。中兴数人物,都在啼鸦口。”小小的望湖亭堆列在眼前,在残照着的柳树烘托下,饶有画意。后两句揉入议论,联想当年与太平军作战的曾国藩、鲍超、彭玉麟等,都成为中兴清朝的赫赫大人物,然而如今不过是供乌鸦在口中啼鸣,历史居然如此嘲弄人。在这样一个小镜头中,却展示几十年、尺幅千里的时空,透露出大清王朝衰飒气象。

吴城其地有望湖亭,始建于东晋,历代屡废屡修。陈三立《过望湖亭》诗云:

去船丁丁斫寥廓,回船丹青笼杰阁。

会有鸾鹤下仙灵,冥引湖江纳橐钥。

四十年间父老尽,浊酒依稀听鼓角。

日斜孤客不敢登,恐见万乌眼中落。

“橐钥”出自《道德经》第五章,橐,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钥同籥,吹火的竹筒。指风箱里的风管。喻造化,大自然。诗人离开此地时,望湖亭尚在重建,斫木之声丁丁,响于寥廓。重来此地,此亭雕绘油漆一新。料应有鸾鹤飞翔,仙灵至此。“四十年间”句言平定太平军战事以来,当年建功立业者如曾国藩、彭玉麟一辈父老凋零殆尽,依稀鼓角之声,故怯于登亭远眺,只恐更为伤感。

湘军名将彭玉麟、杨岳斌,骁勇善战。陈三立《游湖口石钟山歌》诗中云:“衡阳壮士乘舸来,亲麾万人夺其垒。中兴风景故依然,百战英雄长已矣。我更苍茫弄鬓丝,东南锁钥属伊谁?”“衡阳壮士”言彭玉麟,湖南衡阳人,率水师攻克石达开部据守的石钟山要塞。写其英勇有勃勃之气。末更发问,此一锁钥之地而今由谁来主宰?

同一题材的有《湖口阻暴风六七日,因却还九江,取陆赴南昌》诗云:

柁尾楼台暂眼明,乱涛飞堕石钟声。

戈船如织吹笳出,传是彭杨百战兵。

诗人置身于船尾柁楼,眼为之明,恍惚石钟噌吰之声堕落于乱涛中。看到戈船如织,吹笳声鸣,又恍惚如彭、杨之军舰在此巡逻。

五、咏鄱阳湖沿途商镇港口风情

此类诗是鄱阳湖沿途商镇港口风情以及交通兴衰的见证。

姑塘在庐山东南,鄱阳湖西北,为一湖港,请雍正间在此设立九江钞关姑塘分关。鸦片战争后九江辟为通商口岸,此地成为海关。陈三立《孤塘夜泊和酬公湛见赠》写到姑塘海关:“白发扁舟一相忆,关津卧听鼓填填”。又《姑塘雨夜》诗云:

灯火浮湖屿,风波接市廛。

愁兼一夜雨,梦落九江船。

鼓角闲津吏,歌吟答水仙。

欲呼寒月上,石影压孤眠。

市廛即言姑塘镇中店铺。颔联以地名“九江”与“一夜”借对。腹联上句“鼓角闲津吏”,写鼓角悠缓之声,关津吏卒闲散之态。下句化愁为歌吟,水仙即前所云斥仙。末联欲呼月高升,惜石影如有重量,居然能压我孤眠难动,亦想像出奇。

吴城在鄱阳湖西南端,赣江由此汇入湖,为江西名镇、重要港口,帆樯如林。陈三立《吴城二绝》第一首诗云:

湖尽帆樯已作堆,照波新燕去还回。

踏歌声里东风暖,柳色都扶百尺台。

起句极言湖之尽头,帆船之多。“踏歌声里”犹见其地歌舞之盛。次首云:

头纲为办开茶市,腹地犹能放米船。

我有成亏在胸臆,欲移牛背看山川。

“头纲”指惊蛰前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贡茶,泛指优质春茶。春日各路茶商纷纷在吴城镇开办店肆而成市场。“放米船”:贩运粮食的商船,畅行到江西腹地。此诗适为吴城镇商业繁盛、茶叶、大米集散地的写照。后两句议论,言胸中无论成与亏,欲骑于牛背而尽览此山川之间。“成亏”:《庄子·齐物论》:“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诗有汗漫之趣、郁勃之气。又《泊王家渡》诗云:

五日舟移三十里,放歌纵酒笑谁同?

江头恶浪犹能舞,篷背寒云自作丛。

恕我窥探鸡犬岸,关人寤寐马牛风。

喧喧千舸开网令,何处苔矶立钓翁。

阻风多日,忽能移舟前进,故有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之。诗人关心民生之疾苦,故请此地“恕我窥探鸡犬岸”。此风情本似与我不相干。第七句言开网令下、千船捕鱼的喧哗情景。此句作者自注:“每岁冬始大集渔舟,设网捕鱼,曰开网。县官征其税,著为令。”我们由此可知,冬天以网捕鱼,是渔业丰收之时,也是县署下令征税之时。

又如《吴城作》诗后四句云:“一隅都市沿衰耗,百战戈船送老成。曾写望湖亭上语,只今哀雁暮纵横。”一隅都市谓江西四大名镇之一的吴城镇,繁盛数百年的商品集散地,但在清末,因粤汉铁路、南浔铁路先后兴起而渐趋“衰耗”。末联“曾写望湖亭上语”,即《夜舟泊吴城》中的“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句,而今惟见哀雁在亭上空纵横飞翔。又“鸦啼残市寂,鱼跃万山流”(《三月廿七日别南昌晚泊吴城望湖亭下》)。“残市寂”,亦言吴城萧飒破落气象也。

六、陈三立鄱阳湖诗的艺术特征

陈三立鄱阳湖诗的艺术风格也附带一说,可谓旷逸与沉著兼而有之。当时另一大诗人樊增祥对陈三立民国初年的鄱阳湖诗有评语,认为这些诗以学黄山谷、晁补之诗为主,上溯李白、杜甫。如评《三月廿七日别南昌晚泊吴城望湖亭下》一诗云:“语类黄、晁,神似太白。”①并作《伯严归自江西出诗十五首属为勘定书后四十韵》诗,中云:

何来九成丹?毋乃仙人授。

世以耳为目,诧君学涪叟。

涪叟学少陵,数典宁忘祖。

学杜亻危得黄,学黄安得杜?

君诗焉不学,宁止一家囿。……②

樊氏认为陈三立不仅是学黄庭坚,更学杜甫诗,不囿于一家,故成就其为大家。诗中还论其诗风,言满纸“坚瘦”,言“气魄转沉厚”,言“句挟风雨鸣,笔与雷霆斗”。认为陈诗还有旷逸之风调,云:“鞭心入坦夷,快若船放溜”;“归鹤游消摇,瘦骢闲步骤。”有如船之放溜,鹤之漫游、马之信步。

陈三立鄱阳湖诗有不少名作,选入数种近代诗选本中。其艺术手法值得拈出简说。

(一)写景点染如画。如《发吴城取江路指南昌凡百八十里》:

持余眇眇身,来御风如虎。

脱湖蛟吻舟,灯独围寒雨。

鸣索杀馀势,晨色遵江渚。

浅波黄未澄,平芜绿初补。

鸦出接篷翻,鱼卧看网举。

岗岭列葱蒨,炊屋错三五。

行歌骑牛儿,春气湿村坞。

桂石一片魂,又落城头鼓。

以微末之身,抵抗如虎之风。脱离了重湖蛟吻之舟的危险,风势渐小。清晨乘船遵赣江而行,但见江波色黄而未澄清,岸上平川开始补缀绿芜。乌鹊翻飞于船篷,鱼卧游于水,看人举网捕捞。远处的岗岭葱蒨,其下散落着三三五五的升起炊烟的村屋。骑牛的儿童唱着牧歌,春气如湿村坞。一派盎然气象。行程写来历历清楚。

(二)比喻、排比手法运用出奇而新。如《十一月夜发南昌月江舟行》诗云:

露气如微虫,波势如卧牛。

明月如茧素,裹我江上舟。

四句连用三个明喻。以微虫触人之感觉比喻露气,以卧牛皮肉之皱比喻波浪之起伏,月光照在椭圆形船上,犹如洁白茧丝包裹蚕一般,比喻新颖而生动。又《渡湖毕江行遣兴》云:

破睡晴江乌鹊哗,酒明十里短丛花。

轻舟恰似凌波袜,只向东风舞处斜。

第三句写轻舟扬帆,却似凌波之袜斜行而前。比喻新奇,后来其诗还用此喻:“乱馀事事非,空想凌波袜”(《莫愁湖》)。又前所举《泊虾子塘》诗中:“星辰悬灯烛,洲屿列鼎簋。”以灯烛喻星辰,以鼎簋喻洲屿。然后连用排比句:“鸥鹭避不前,鼍龙伏不起”。颇有气势。

第5篇:西湖诗句范文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美石湖美景,也包括对石湖主人的赞扬。“人”是指势利君子,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交往,范氏却漫不经心,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符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因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结合背景注释理解范成大的归隐之情并不难。答案提示要求答出“人”的所指,这一问只要抓住题干就可以明确。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 的崇仰、敬佩与赞美之情。

一、 注重诗本,分析情感

读懂是诗歌鉴赏的前提,抓住标题、序言、注释,准确概括诗歌所写的内容,明确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所抒发的感情、阐发的观点态度,着眼于诗本的分析,从文本出发,不拔高,不曲解。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问题 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解析 分析这首诗表达的感情要注重诗本分析。诗题“喜外弟卢纶见宿”直接言喜,而分析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黄叶树”“白头人” 等诗句无不透露出一种伤感的情绪,因此说,悲中有喜,喜中带悲。

二、 知人论世,把握情感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人”即诗歌作者;“世”指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诗歌的写作背景。选择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思想,抒发什么感情,由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决定,又与他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因此,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评价作品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咏示客

陆 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问题 有人说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请结合全诗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 白发稀短,老态颓唐,令人唏嘘;官场黑暗,枉直不分,令人愤慨;走东西,就斗升,屈辱难忍;走投无路,只有退隐山林。这笑,是一种无可奈何,是一种愤世嫉俗,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解析 该诗的标题“自咏示客”,作者陆游,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分析诗句,可知尾联的“笑”不是开心的笑,而是无可奈何,笑中分明透出诗人的悲哀。

三、 观象品意,体悟情感

意象就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诗歌中描写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所以,鉴赏诗歌必须从诗歌的形象入手,进而把握诗歌传递出来的思想感情,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4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问题

诗的后四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含新粉的“嫩竹”、落故衣的“红莲”、渡头烟火、采菱归来的人,这些意象承载了作者的感情,结合王维生平和“山居即事”诗题可知表现的思想感情。

四、 分清题材,积累情感

古典诗歌所抒写的情感非常丰富,或同情人民的疾苦,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描写依依惜别的深情,表现天涯羁旅的愁思;或叙写青春易逝的感伤,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不同题材的诗歌有不同的写法,不同题材的诗歌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感情上也有不同的要求。分清诗歌的题材,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按题材积累诗歌思想情感,再结合具体诗歌分析思想内容、评价观点态度就容易得多了。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①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①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题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士兵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从诗歌的题材看,这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的情感主要有:展现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报效祖国的激情;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愁别恨;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等。联系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结合诗歌分析,容易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参考答案】

第6篇:西湖诗句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美育;探索

一、多让学生诵读古诗

朗读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古诗都是非常押韵的,朗诵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朗诵古诗,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表达的情感。老师在学生朗诵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的朗诵配乐,也可以为学生范读,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古诗朗读。通过朗诵古诗,学生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古诗的含义,但是可以感受到古诗中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同时,朗诵也是一个很好的了解古诗含义的方法。

比如说,老师在教学高鼎的《村居》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朗诵这首古诗,让学生通过朗诵来感受春天到来给人带来的那种喜悦。老师还可以给学生放《村居》这首儿歌,让学生听听歌曲中的鸟叫声和歌词以及节奏,“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老师可以在学生朗诵的过程中,用《村居》这首歌来配乐,这样学生会对古诗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二、让学生进入古诗情境之中

要想让学生真正在小学语文古诗学习中接受美育教学,就要让学生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之中,知道古诗的含义,也能够想象出古诗描绘的画面。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参考资料来弄清楚古诗的含义,老师也可以直接给学生讲述古诗创作的背景和古诗中一些重、难点句子的含义,从而让学生弄明白古诗的主要内容。老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书本上的一些图画,让学生根据图画来了解古诗,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画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之中。老师在进行小学古诗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可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可以更加快速地融入古诗情境。

比如,老师在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和其同桌一起探讨古诗的含义,“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一句话是说在晴天的时候,西湖水波粼粼,给人一种平静的美,但是平静的湖面上又有一些细小的波纹。“山色空蒙雨亦奇”这句话是说在下雨的时候,天空看起来雾蒙蒙的,西湖旁边的山看起来也是雾蒙蒙的一片,好像仙境一般。“欲把西湖比西子”这句话是把西湖跟西施作比较。“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话是说作者发现,西湖无论是浓妆还是淡妆,看起来都非常美。了解这首古诗的含义之后,学生就可以在脑海里想象出作者笔下西湖的样子。虽然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西湖,但是他们会感到自己已经在西湖的旁边,跟作者一起感受西湖的美。

三、要让学生感受古诗表达的感情

古诗中蕴含着非常浓厚的情感,有的是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有的是游子对亲人或者是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的是对深厚友谊的歌颂,有的是对美好爱情的期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可以体味古诗中的情感美。小学生的情感并不是十分丰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味这种情感。

比如,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首诗是作者在一个有着寒意的秋天,听着秋风,看着儿童在捉蟋蟀,然后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作者离开家乡已久,对家乡有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老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自己离开家人,独自去外地,而且一去很久,自己会有怎样的感情。学生对家的思念和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是一样的,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进行美育教学是很有意义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朗诵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让学生通过进入古诗的情境来理解古诗的艺术美,还要让学生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来感受古诗的情感美,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第7篇:西湖诗句范文

诗文赏析: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第8篇:西湖诗句范文

就古诗文而言,教参的课程安排是一首古诗一节课,但是对于预习充分的学生来说,这太过单薄,学习两首又太过紧凑。在这样的情形下,课堂拓展延伸无疑是最合适的方法。

一、同一诗人作品的纵向拓展

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写出的诗歌的意境、思想各有不同,但前后的诗歌作品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拓展延伸同诗人的作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诗人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片段:

师:时间一天天过去,可是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仍然是那么的强烈。许多年后的一天,家乡的一位朋友来到长安,王维心中有千万句话想问这位朋友,但话到嘴边却只问了一句:我窗前的那株梅花开花了没有?这就是王维的另一首思乡诗《杂诗》。

生:“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读出了王维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通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杂诗》的前后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不同,时间也不同,但心情是一样的,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学生通过比较学习,加深了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理解、感悟,实现了文本与超文本的有机结合。

二、同题材作品的横向拓展

面对同一自然景观、同样的边疆战事,诗人们有不同的感慨。面对离别,诗人也各有情怀。围绕同一题材而抒写的诗作,在诗的海洋中比比皆是,倘若能适当延伸,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片断:

师:你知道苏轼和西湖都有哪些不解之缘吗?

生1:苏轼在杭州做知州,他为西湖疏通河流,还造了苏堤。

师:不光是苏轼和西湖有缘分,我们的诗人白居易也和西湖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游了西湖后写下了《钱塘湖春行》。

师:为了纪念白居易,我们把白沙堤称作白堤。请大家背一背这一类的古诗。(生背有关西湖的古诗)

学生在品读交流中豁然开朗:同样是西湖,却承载着诗人不同的心境和情怀。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三、同主题作品的集约拓展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的“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片段:

师:《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以酒相送的送别诗。(出示《赠汪伦》)这首诗是以什么相送的送别诗?

生1:以歌相送。

师:(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以什么相送的?

生2:以目相送。

师:(出示《别董大》)这首诗又是以什么相送的?

生3:以话相送。

师:仔细读读这四首诗,你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

生4:都是以情相送。

师:对,诗由情生。这些送别诗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对亲人,对故土,对朋友的真情。

这个环节巧妙地运用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诗,而且领悟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法,以诗带诗,举一反三。

《乡村四月》教学片段:

师:“绿遍山原白满川”这是一个怎样的绿色世界啊!许多诗人也写过这种绿,你们知道有哪些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师:在蒙蒙细雨中,除了子规的叫声,你还听见了哪些声音?(青蛙的鸣叫、白鹅的歌唱、虫鸣的声音……)

师:是啊,这些声音,诗人们也听到了。(出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教师运用了“一句带多句”的迁移法进行延伸性阅读。用古诗中的“绿”、古诗中的声音的同主题进行集约式拓展,让学生领略古诗中同主题诗句的魅力,一方面使学生了解诗文的意思,另一方面使学生的阅读有一种广阔感和纵深感。

第9篇:西湖诗句范文

西沉自称为“诗坛草根”,他踏上仕途,却于政务闲暇之余,喜好谈道论艺,对写诗尤为热衷。他的诗词不乏对时风针砭,意欲匡正引导,能引起诗学旨趣的共鸣。纵观他的诗歌创作,题材丰富,风格古朴悲凉,在一定程度上有边塞诗学思想的演变趋势。如《乙未仲春和梁征瑞云危嶂》:

绝顶瑞云心茫然,满坡汹涌绽杜鹃。

天涯孤烟伴落日,古道清冷迭嶂山。

一帘幽梦怀远古,万丈豪情上九天。

吟诗只缘忧社稷,挥手沧海变桑田。

诗歌中的景物被心境延伸。峰顶涌云、杜鹃绽放、孤烟落日、古道嶂山、远古幽梦等等虚实相间的意象所产生的意境,信手拈来,似乎随意一摆,却独具匠心,景物与心境浑然一体。在他的诗作中,也有自谦悲凉的诗句,如《甲午寒露月夜白塘湖兼和友人》:

秋风送凉露寒衣,夜里白塘月下姿。

万缕波光神莫测,千丝细柳弄潮时。

暂抛庙堂心烦事,且吟江湖自由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尘间冷暖鱼可知?

自谦悲凉的心境却含有自信,这种诗句也是他的诗作特点。如《甲午重阳感怀兼寄友人》中的“重阳岁岁秋风瑟,绝顶欣望日西沉。庙堂高兮江湖远,岿然微笑一草根。”清晰,简单,但是意味深长。诗句包含人生沧桑所获得的智慧与欢乐,以及自我安慰的力量。“唐风宋雨皆过客,篆骨隶筋遗旧痕”“心追宁静水,志随淡泊山”“甜酸苦辣行裹里”“对天弯弓缰绳重”等等。

他善于采用新的视角观察人生,寻求独到的发现和体悟。由此,他的诗往往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和艺术涵盖力。如《壬辰谷雨有感》:“谷雨雾迷蒙,山隐鸟无踪。阴晴是天气,冷暖即春风。云乱苍茫处,暮色看劲松。庙堂自淡定,江湖亦从容。”其诗句感情沉郁,含蓄隽永,富有哲理,形成一种坚实硬朗的诗风。

《西沉诗选》中有许多是对家乡景物的抒情。如《辛卯白塘湖漫步》:“细雨茫茫雾未消,腊梅绽放醉枝梢。白塘湖畔游人尽,鸟隐波平心寂寥。”他的诗词有热爱大自然,善于捕捉自然景色中最有意义的细节,并将其田园式的新超现实主义建立在强有力的意象和简洁的诗句上,在总体上赋予自然景色以深层意识的暗示,试图唤起超脱现实返回大自然的欲望,从大自然中找到安宁。有关白塘湖的诗他写了好几首,如《甲午正月白塘湖公园赏梅感怀兼和友人》:

湖畔红梅故地栽,寻春踏绿鸟徘徊。

芬芳溢树蜂新闹,花瓣纷扬缀旧苔。

绝代风华她独绽,寒妆冷韵最难猜。

笑看峰岭浮云过,阅尽风霜独自开。

西沉诗词丰富的思想和简练精致的语言,即使是以家乡景物为题材,也能使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如“聚纳百川连大海,润泽兴化胜江河”(《壬辰岁未读阿钵走进木兰溪感怀》);又如《登湄洲岛鹅尾山即事兼和友人》:“静坐鹅山心自明,秋风帘卷海波横。长天借我清凉意,依旧潺潺流水声。”再如《登壶公山感怀》:“壶山登顶极目望,莆阳盛景放眼收。故土肥沃连阡陌,港城崛起通五洲。文献名邦挥神袖,海滨邹鲁竞风流。但愿祥云能致雨,恩泽众生写春秋。”

尤其是他的诗歌以浓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表现诗人个人的命运和情感,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意境宏大开阔,浑厚有力,富含民族文化底蕴,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如《壬辰岁末读书偶感》:

天健地坤缘有魂,安身立世当深沉。

千山万水从容过,跌宕起伏精彩呈。

顺逆高下安然处,宁静淡泊气均衡。

如梭岁月流不尽,大爱无疆免纷争。

西沉诗词的最大特点是写诗瞬间感觉十分锐利,却不讲究形式技巧,不被平仄格律束缚。他完全打破格律与成规,用反传统的艺术手法给人以启发。他写诗很随兴,却寓意深刻,能从意念或感觉出发,给人以反理性和神秘性的新鲜感。他的笔下似有瞬间的感觉和闪忽不定的诗意,自我的感悟在诗中不揣着掖着,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示最真实的自我。

他写诗时的坦诚,让人在阅读时也变得坦诚,仿佛经历了一次日光浴,感受到他内心的阳光,“花开无序树犹梦,顿悟洞开自然门。”人生在许多艰难的时候,要靠自己制造出来的阳光取暖、照明。有体温的诗才能超越种种挖空心思的文字游戏。如“天高风送爽,海阔浪消愁”“人间必有烦恼在,宁静淡泊胸中灯”“杞人犹患天下事,匹夫有责却空谈”“风生快意起,豪气冲云霄”等诗句。

精选范文推荐